第一篇: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读后感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was a great work published in 1885 and it was written by mark twain. as it known to all mark twain is a world-renowned literary giant and a gifted humorist. as a prolific writer, he makes great achievements in novels and short stories. however, what makes him popular are mainly his novels, in particular this book.
the story happens along the mississippi river. huckleberry finn, a little uneducated white boy of about 13 years old. he comes from the lowest level of society. his father is a poor town drunkard. the other boy jim is an ignorant, uneducated black slave named jim. the book tells the story of jim’s escape from slavery, and, how huckleberry finn tries his best to help jim.
this is the first time that i read this book, when i finished it, was lost in contemplation. it takes me back to a children’s world. finn’s unique personality, only the children can really understand. one the one hand, it’s a description of children’s world, they are naughty, innocent, and they have their own dreams. huckleberry finn and the group of children always want to do something big. even though he is only a small boy, he can do something that adults dare not to do .huck is a kid who naturally loves freedom. he grew up homeless and had no chance to receive family, school and church education. he liked independent life, hated life around the stagnant and hypocritical courtesy. he did not go to church to pray,
not wear decent clothes, and not learn from these “civilized” and the “gentle manner”. in the beginning, kindhearted widow douglas, adopted the poor little huck, and attempted to teach him and transformed him into a “civilized boy”. however, huck soon tired of this decent, and felt that the days of “too sulk” is simply all day long, “a pain”. so “i put on my body worn clothes and drill down to my empty sugar barrel by myself. then i feel free and satisfied”. huck distained the “civilized” society’s enlightenment, and even questioned the sacred religious tenets: if a person can pray to get what he wants, then why still the loss of wayne’s by selling pork do not come back? why the widow’s galactic disk which was stolen do not come back......”so he constantly played hooky, and ran into the forest to have some “fresh air”. even together with the “noble” person, he felt “itch”. huck finally could not stand the stagnant life and the enlightenment of civilization, and he escaped to seek for his ideal free life.
on the other hand, mark twain’s three years’ life on the mississippi left such a fond memory with him that he returned to the theme more than once in his writing career. mark twain------the half savage, tender, god-worshipping, believing boy, playing with rivers and man, ending on the mississippi on the broad river that is the great artery flowing out of the heart of the land. it’s the miniature of real mark twain.
第二篇: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读后感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作者马克·吐温(1835---1910),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读后感。这是继《汤姆·索耶历险记》之后的又一部描写儿童历险的小说。这两部姐妹篇堪称马克·吐温的顶峰时期的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耗时八年,写的都是真实发生的故事,当然没有任何著作是完全真实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也虚构了情节、夸大了事实。
故事的背景发生在汉尼伯镇和密西西比河沿岸,那是马克·吐温生活了14年的地方,那里富有生命气息的河流、岸边的自然景色、童年的伙伴、镇里各种的人以及发生的事,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所以我认为这是一本带有很强自传性的小说。这部小说耗时八年,由此可见作者马克·吐温这本书的执着,对写作的执着。所以这本书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艺术方面都相当成熟,可以说是马克·吐温的最优秀作品。
马克·吐温不仅是美国的著作家,还是有名的幽默家,这点在《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也有体现,读后感《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读后感》。 书中在哈克逃亡的路上遇到了自称“国王”
、“公爵”的两个骗子,虽然两人的骗术并不高明,但是黑人吉姆还是上当了,可是哈克确心知肚明,一路上通过几人夸张的表演骗了不少的钱。我没有像马克·吐温那样
的文笔,所以并不能很好的表达出来。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在上初中,也曾经被书中所描绘的生活深深吸引过,那种自由放荡的生活仿佛成了我心目中的“人间仙境”,可那是不可能的,那只是像书中哈克和汤姆那样的孩童的幻想罢了。在看到书中导读时我才知道,原来我们在市面上读的都并不是原稿,都只是马克·吐温手稿的后五分之三,这使我相当惊讶,因为当你读书的时候并不觉得少了什么,这也使我相当好奇那五分之二的内容是什么,希望什么时候有幸能读一读那五分之二的内容。
说句老实话,我看了哈克的种种历险却并不觉得有多么的精彩,感觉比《鲁宾逊漂流记》差远了。《鲁宾逊漂流记》故事发生的地点和环境都要离我们的生活更远的多,作者能够更加天马行空的构思很多有趣的东西,反正我看的是很有趣的。也许因为我并不了解哈克所处的环境,对美国的历史和文化并不了解得很深入,难以领略作者隐含在文字之下的东西,也许还要再读几遍?
有人认为该小说是一部杰出的儿童文学作品,但马克·吐温本人并不承认,他在前言中提到“这本书根本不是写给孩子看的,只有成年人才能看得懂它,它是专门未成年人写的。”这多么具有讽刺意味啊!被誉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的马克·吐温,一个带领着大家在文学上打了一场南北战争的伟人,他的作品竟然被评为儿童文学作品。我自认文学水平不是很高,但是《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主旨还是稍有领悟:反种族歧视、批判罪恶的蓄奴制是小说的基本思想。
当然这部小说也存在明显的局限。如将一个反蓄制的英雄放在一个14岁的孩子身上,将以叶扁舟作为避风港,将吉姆的解放寄托在沃森小姐的一纸赦免令……凡此种种,表现了马克·吐温不满现实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一部可读之书,你不仅可以领略书中朴实的修辞,还可以领略美国蓄奴制给黑人同胞带来的疾苦,还有一个正直孩子的心。
第三篇: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读后感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读后感
《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作品,中学的时候曾经学过《竞选州长》的课文,他的语言特点幽默、诙谐和滑稽,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美国文学之父”。这次读到是《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的全译本,不是儿童读物的节选本,更能全面的领略全书的风采。
这本书描写的背景是1850年前后的美国,哈克是十三四岁的儿童,他被寡妇收养去学校学习,他的爸爸是个酒鬼,只知道喝醉后打哈克,还不允许他去上学,哈克不能忍受这样的生活,就制造了自己被杀害的假象,偷了小划子逃去了杰克逊岛。在岛上遇到了黑人吉姆,他不想被人卖做黑奴,同样也是逃出来的。两个同病相怜的人想逃出蓄奴区,他们乘木筏漂流,在河上和陆地之间生活,遇到了骗子“国王”和“公爵”,他们骗了很多钱,骗子甚至卖掉了黑人吉姆,哈克揭穿了骗子,并去营救吉姆,遇到了同样喜欢冒险的汤姆,根据吉姆原主人华岑小姐的遗嘱,其实吉姆早已获得自由。费尔普斯太太热情地提出要收养哈克,但是哈克已经决定要到印第安人居住的地方去过漂泊不定的自由生活。哈克是个聪明、善良、勇敢、有正义感的少年,也曾有告发黑人吉姆的想法,但是后来决定帮助他获得自由。
马克吐温的描写十分细致,故事中人物的对话,甚至自然景物和动物的描写都是很细致的,让人感觉十分真实。这本书适合小学高年级以上的孩子阅读,书的字体比较小,内容很长,利用闲暇时间来读,我也读了一周多才看完,太小的孩子可能没有耐心或者没有兴趣将这本书读完。越越现在二年级,没有让越越读这本书,名着是值得细细来读的,等越越适合的年龄再读不迟。
第四篇: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马克·吐温的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通过白人孩子哈克帮助黑奴吉姆摆脱被奴役、被出卖的命运的故事,塑造了哈克这样一个与文明社会呆板的社会规范格格不入,保持了正直、善良、纯朴的天性,头脑清醒、聪明,天真可爱、追求自由的艺术形象,表现了哈克蔑视文明世界的法律和世俗观念、厌恶种族歧视、同情黑奴命运的叛逆性格.揭示了美国社会种族歧视道德观念和蓄奴制度在哈克幼小心灵里的积淀与他天性的正直、善良性格发生的激烈冲突,哈克的叛逆性格正是在这种激烈的思想冲突中形成并走向成熟的.小说在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具有杰出的成就.
哈克是一个被所谓的"文明社会"称作"叛逆"的家伙,然而他的天性却是友好而诚实的.他的双重性格是他骨子里的传统思想与天真无邪的天性进行斗争的结果.哈克同时也是一个逃避现实主义者.
马克吐温被称为美国文学史上最知名人士之一,被推崇为“美国文坛巨子”,擅长写具有讽刺意义的小说。其交友甚是广泛,迪士尼、魏伟德、尼古拉·特斯拉、海伦·凯勒、亨利·罗杰诸君,皆为其友。他被誉为文学史上的林肯。海伦·凯勒曾言:“我喜欢马克·吐温——谁会不喜欢他呢?即使是上帝,亦会钟爱他,赋予其智慧,并于其心灵里绘画出一道爱与信仰的彩虹。”威廉·福克纳称他为“第一位真正的美国作家,我们都是继承他而来”。他是美国乡土文学的集大成者,海明威曾经说过“一切当代美国文学都起源于马克·吐温一本叫《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的书”。他于1910年4月21日去世,享年七十五岁,安葬于纽约州艾玛拉。[1]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这本书出版以后,令他成为更著名的伟大美国作家。《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汤姆·索亚历险记》的续集,严肃的气氛比后者更为浓厚。这书成为了美国大部分学校的必修书,因为哈克放弃服从规矩,而很多这样年龄的人正是这样想(哈克的故事背景为还有奴隶制的1850年代)。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又名《哈克贝利·芬历险记》、《顽童流浪记》)是马克·吐温一部重要的作品,故事的主人公是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就跟大家见面的哈克贝利·费恩。
哈克贝利是一个聪明、善良、勇敢的白人少年。他为了追求自由的生活,逃亡到密西西比河上。在逃亡途中,他遇到了黑奴吉姆。吉姆是一个勤劳朴实、热情诚实、忠心耿耿的黑奴,他为了逃脱被主人再次卖掉的命运,从主人家中出逃。
他的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一部美国名著,无论从社会内容、思想意义,还是从艺术风格、语言技巧方面考虑,都是一部伟大的小说,永远散发出“非常清新”的“青春气息”。 他被称作美国文学界的林肯。
一位伟大的作家,一位优秀的演说家。
代表美国文学的世界一流作家。
他是怀有赤子之心的勇士,亦是仗义执剑的骑士。
第五篇:《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成长主题
摘要:成长是美国文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主题。其中马克.吐温的著名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出版标志着美国成长小说的成熟。本文将从这部小说的主人公原型,哈克成长的引路人与旅途中的伙伴,以及自然神灵的引导等方面来分析哈克的成长。
关键词:成长;小说原型;引路人;伙伴;自然;神灵
成长作为一种文学主题,在西方文学史上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也有悠久的创作传统。
一、成长的定义
成长小说来源于德国,英文中指教育小说。韦伯词典这样定义成长小说:它是针对主人公受教育和自身发展变化的小说。成长这一文学主题,在西方文学史上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也具有身份悠久的创作传统。作为西方文学传统来源之一的《圣经》中就有着成长文学的渊源。
成长小说限制在主人公对成人世界从无知到知之的叙事,是叙述人物成长过程为主题的小说,常通过其中人物成长经历的叙述,反映出人物在经历过程中思想和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成长小说的主人公是动态人物,具有亲历性,一般有一个基本模式,也就是“天真—诱惑—出走—迷惘—考验—失去天真—顿悟—认识人生和自我”的过程,主人公在经历了人生的磨难之后,对社会,对人生,对自我有了重新的认识。
二、美国的成长小说:
成长是美国文学一个不可或缺的主题,它重视的是美国这个民族的集体经验和国民性。由于每个时代都有困扰年轻人成长的不同主题,成长小说在美国经久不衰。在美国,第一位关注青年人成长问题,并通过小说成功予以表现的作家是霍桑,他的《年轻的布朗先生》,《红字》都是优秀的成长小说。另外一位重要作家赫曼.麦尔维尔的《白鲸》也对美国成长小说贡献很大。
19 世纪下半叶,美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迅势发展,给青少年成长带来很多新问题,这又为美国成长小说提供了新鲜而又生动的素材,促进了美国成长小说的繁荣。清教主义和西进运动后,乡村生活的枯燥和黑奴问题又成为美国成长小说不可回避的问题。马克吐温举世闻名的两部小说《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芬历险记》的出现标志着美国成长小说的成熟。从南北战争以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美国社会处于上升时期。这一时期成长小说的主流是乐观和自信的。天真,真是美国成长小说繁荣时代的基本特征。二战后,年轻的一代失去了生活的坐标,由于社会道德的缺失和混乱,青少年成长遭遇了普遍困境,年轻人对现实社会和文明开始质疑,悲观。
三、《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哈克的成长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代表作,也是美国文学史上一部影响深远的作品。哈克是小说中的中心人物,也是美国文学史上一个著名的富于正义感和叛逆精神的儿童形象。他和黑人吉姆在密西西比河上漂流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哈克善良的天性和自然的正义感使他对吉姆产生同情和友爱,一路上,他们经历了种种考验和危险,在经历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其中最突出的表现是帮助吉姆获得自由。
成长小说中的主人公原型,最早可以追溯到《圣经》中的人类祖先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中,亚当和夏娃过着无忧无虑,天真无知的生活。他们代表了人类的童年。后来撒旦诱惑夏娃偷吃禁果,夏娃听从了。夏娃的心理反映了青少年成长的共同心理,希望更多地了解世界,希望变得更加聪明。他们对未知领域充满好奇,会经不住诱惑,敢于违背上帝的禁令,冒险偷吃禁果。违背上帝就是反叛权威和长者。偷吃禁果后的亚当和夏娃获得了智慧,但也受到了惩罚,需要独立生存,经历磨难。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几乎都有做过父母不赞同,禁止的事情。这意味着他们在尝试自己的独立能力,体验自主行为的刺激和冒险。夏娃亚当的故事还反映了人类注定要追求知识,不会因为知识的后果和知识的烦恼而放弃求知的努力。 哈克也是一个反抗权威,即可爱又淘气的孩子。但他内心善良,质朴。他渴望自由自在,不
受约束,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描述:寡妇道格拉斯认我做干儿子,她说要教我学学规矩,可是只要想想这寡妇为人处事有多古板,多正经,就能明白一天到晚呆在她屋里是多么受罪,所以到了我再也受不了的时候,我就溜啦。在第四章中,哈克一晃眼混了三四个月过去,几乎天天上学,也会识字,念书和写字了。
但他仍然看不上数学。刚开始恨学校,后来慢慢习惯,烦了就逃学。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哈克具有典型的“美国男孩”特征;首先是对“文明”的拒绝,渴望自由自在,不受规矩的约束,二是不满足现时的生活和环境,渴望某种形式的逃离和探险;三是实用主义原则,按照自然的正义法则和利益原则,怎么实用怎么方便就怎么做。他的举止都是本身本能反应和享乐原则,对周围的人和事都充满了好奇。这种好奇也更激发他对探险的兴趣,也正是之后的密西西比河的游历促进了他的成长。
在成长小说中,成长的引路人也是美国成长小说的一个重要构件。人们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受到一些人的影响,这些人从正反两方面影响丰富着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和对社会的认识。在小说中,成为哈克的旅途伙伴和引路人的是黑人吉姆。成年黑人的特殊身份使得他们能够成为白人少年最佳的伙伴。由于黑人和儿童都是等级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和边缘人物,受到某些相同的待遇,能产生相似的感受。因此他们能以平等的身份与儿童相处。其次,黑人一方面是能干的成年人,可以帮助儿童学会生存,另一方面他们受到的教育有限,容易与少年儿童产生一定程度的认同感,之间能够互相同情和理解。吉姆为人忠厚,乐于助人,富有同情心,虽然不如哈克聪明机灵,但他对哈克诚心诚意的关怀,使哈克懂得了什么叫友情和忠诚。而且在哈克与吉姆的相处过程中,哈克的自我矛盾,从想揭发吉姆到最后助他逃亡,完成了成长的过程。
哈克和吉姆在密西西比河上漂流,中间遇上了大雾,他们两个各自经历了一番凶险。当哈克重新找到吉姆的时候,他向吉姆开玩笑说一切都是梦,并没有发生什么。当吉姆把事情都想清楚的时候,生了气,说“我因为拼命地划木排,又拼命地大声喊你,差点都要累死了。在我困得打瞌睡的时候,谁想把你给丢了,心都要碎了,所以也就顾不得自己和木排会不会出事,就那么睡着了。等我醒来的时候,看到你平平安安地回来了,我的眼泪都要掉下来了。我心里说不出的感激,恨不得跪下来亲你的脚。可是啊,你心里想的只是怎样编一个谎来糊弄老吉姆那边一堆残枝败叶是垃圾……哈克认识到自己的错,恨不得去亲亲他的脚求他收回他说的那些话,后来还是鼓起勇气向一个黑人低头了,而且从来没有后悔过。
调皮的哈克喜欢捉弄吉姆,这次的捉弄却伤害了吉姆的自尊心。黑人吉姆用自己的真诚,善良热情和对哈克的牵挂和担心感动了哈克,使哈克认识到自己戏弄朋友是卑鄙的行为,并向吉姆认了错。一个白人向黑人认错,这是具有象征意义的事件,它不仅反映了哈克的道德成长,也反映了哈克对世俗观念的挑战。学会独立生活只是成长的部分意义,学会和人共同生活和发展,才是人成为社会人的重要标志。平等的心态是建立互相学习的基础,也有利于他们真心欣赏对方的优点,从对方身上学习自己缺乏的素质。
在第16 章中,在吉姆觉得自己即将获得自由的时候,哈克的内心矛盾十分激烈。吉姆说他如果到了自由州就要攒钱买回妻子和孩子,如果买不回来就偷回来。哈克觉得很难过,他觉得黑人就是给一寸,进一尺。他开始自责,觉得是自己帮助吉姆逃走的。他决定一看到灯光就划到岸上去告发他。但看到吉姆高兴并认为他的自由都是哈克的功劳,都是哈克做的好事,并说哈克是吉姆最要好的朋友也是唯一的朋友时,他就整个泄气了。他的良心告诉他不能出卖朋友,于是决定不再为这个问题劳神,怎么方便怎么做。
后来哈克和吉姆遇到了“年轻的公爵”和“老国王”两个骗子,他们教哈克和吉姆到各城市去传教骗钱,或是耍宝,愚弄乡民以骗取他们的金钱,或是遇到有人死亡便到他家中诈骗钱财,这两个骗子对哈克和吉姆无所不用其极。哈克在经历和磨难中不断了解社会,不断成长。 在经过与吉姆同行的日日夜夜,哈克终于认同了吉姆,决心帮助他获得自由,并且拿起了告
发信说下地狱就下地狱吧,随后一下子把信扯掉了。吉姆不是一个逆来顺受的人,他采取了出逃的对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算是力所能及的反抗了。吉姆还是一个富有同情心和牺牲精神的人,在大河上漂流时,他处处照顾哈克,尽可能不让孩子受惊受苦,当汤姆中弹受伤时他不顾自己的安危,留在危险区域协助医生救护孩子。通过吉姆一系列高尚热诚行为的描绘,我们看出,黑人在人格上不仅不比白人差,甚至在许多方面还超过了白人。而哈克在与吉姆的共处中终于悟出了这个道理,健全的心灵即民主理想与畸形的意识即种族偏见发生了冲突,畸形的意识吃了败仗,哈克也由此获得了成长。
美国成长小说的一个重要传统,也是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在大自然中寻求自然神灵的引导。没有玷污的大自然---这是神圣的男性必不可少的环境。影响哈克成长的是密西西比河---这条象征自然和原始淳朴的圣河,哈克在它的怀抱里沐浴着自然神灵的洗礼。哈克和吉姆畅游在静静流淌的密西西比河上---在这里,水的流动完善了整个意象,使孤独的美国之梦得以漂浮。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这部伟大的作品是被公认的美国经典成长小说,为我们研究成长小说在美国文学中的地位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bildungsroman” webster’s college dictionary. new york:random house,1996.
[2]疏荐.从哈克贝利·芬到霍顿看美国成长小说的发展.安徽文学,2014 年第10 期.
[3]芮渝萍.美国成长小说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年5月第一版.
[4]马克·吐温.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伊犁人民出版社,2014 年12 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