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经典之作,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罗贯中。《水浒传》主要描写的是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条好汉在山东梁山泊聚义的故事。其中的一些章回片段至今广为流传、脍炙人口。如花和尚倒拔垂杨柳、智取生辰纲、武松打虎、武松斗杀西门庆诸如此类。阿根廷著名作家博尔赫斯曾专门撰文对《水浒传》进行过点评,他认为《水浒传》的情节有“史诗般的广阔”,并认为其与西班牙17世纪的“流浪汉小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书中第二回谈到高俅发迹一事。原著中写道:“一个浮浪破落户子弟,姓高,排行第二,自小不成家业,只好刺枪使棒,最是踢得好脚气毬。”“这人吹弹歌舞,刺枪使棒,相扑顽耍,颇能诗书词赋;若论仁义礼智,信行忠良,却是不会,只在东京城(今河南开封)里城外帮闲。”高俅先后辗转柳大郎、董将士和小王都太尉之处。因踢得一脚好皮球偶然被瑞王赏识。这里的瑞王便是后来的宋徽宗赵诘。赵诘登基之后,抬举高俅做了殿帅府太尉执事。自此,高俅作为《水浒传》第一大反面人物粉墨登场。之后,王进母子夜奔、林冲夫妇死别、杨志怀才流落,都是由于他的无情迫害和打压。高俅发迹这件事充满了戏剧色彩,从中反映出北宋末年统治阶级昏庸无能,荒唐之至,高俅就是一个典型代表。高俅这样一个奸佞小人、放荡子弟在机缘巧合下竟能如此飞黄腾达,一步登天似的在朝廷中谋得高位,利用职权之便为非作歹。历史记载,当时北宋朝中大臣几乎全是文人,没有武将。而这些文人胸无点墨,毫无治国之能,只有狼狈为奸、沆瀣一气的本事,欺上瞒下是他们的拿手好戏,徽宗皇帝被哄得团团转。可以想见的是,那时会有多少有志之士怀才不遇,流落四方,而得不到朝廷器重,郁郁不得志。皇宫贵族骄奢淫逸,统治阶级混乱不堪,阶级矛盾愈演愈烈,这些都是导致北宋最终灭亡的根本原因,也是每个封建王朝末期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由此导致的北宋国内的农民起义运动铺天盖地、声势浩大,似惊涛骇浪般席卷而来。而由北方少数民族激起的民族矛盾又推波助澜,使得国家处于内忧外患之中。盛极一时的大宋王朝到宋徽宗这时实属风烛残年,国力衰微,江河日下。真是让人感到万分唏嘘啊!
除此之外,《水浒传》还在一定程度上清晰地再现了宋人的道德观念和生活哲学。《水浒传》借由洪太尉误放天罡地煞交代108位好汉的由来。在民间传说中,三十六天罡与七十二地煞联合行动,降妖伏魔。作者由此借喻水浒英雄好汉劫富济贫、除暴安良的正义行为,寄予了神话传说的丰富意蕴。我国的封建传统一直是崇尚神话的世界观的。因此,诞生了诸如《封神演义》、《西游记》之类的浪漫主义神魔小说。在西方世界,公元前2500年左右,人们在科学还没有诞生之前同样编造出神话来解释大自然的现象。比如希腊神话、罗马神话、北欧神话和埃及神话。直到第一批古希腊自然派哲学家诞生后,神话的地位逐渐被取代,哲学家们乃至普通大众都开始关切大自然与它的循环与变化。尼采曾说过:“任何哲学都是某个阶段生活的哲学。”千百年来,无论国家兴盛衰败与否,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始终生活在社会底层,任凭统治阶级的剥削与压榨。他们一直任劳任怨地付出,用辛勤的劳动和汗水,却只换来了食不果腹的悲惨生活。正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我认为底层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与他们信赖神话的世界观之间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古希腊人就相信命运不仅操纵个人的生活,也左右世界的历史。他们并且相信战争的结局可能因诸神的介入而改变;古希腊人相信疾病可能是神降的灾祸,也相信只要人以适当的方式向神献祭,神就可能使生病的人痊愈。同时,我国古代封建传统观念与古希腊人一样相信宿命论,所谓的“命中注定”便是反映了这一类思潮。
总而言之,在我眼里《水浒传》是一部极富史诗感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在一个没有英雄主义的世界里,描绘出一幅荡气回肠,豪情万丈的水浒英雄图,塑造出众多个性鲜明、有血有肉的梁山好汉。最终却以壮烈的悲剧收尾。它为我们了解北宋时期的社会风俗、人文景观和道德观念提供了极为珍贵的记录,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