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中国科学家袁隆平》有感
从小,我最喜欢缠着爷爷、奶奶讲故事,对他们那个年代发生的人和事都充满了无限好奇。爷爷奶奶,讲得最多的就是她们小时候生活条件很差,大家都吃不饱,穿不暖。粮食不够吃的时候,为了不饿着肚子干活,他们吃过粗糠,吃过野菜,甚至吃过树皮、黄土,那时人们最大的渴望就是能够吃上一顿饱饭。我常不相信地问:“爷爷,你们不是天天劳动吗,为什么还是吃不上饭呢?”爷爷说:“那时粮食作物产量低、农业技术落后、没有高产稳产的水稻优良品种,所以人们白天加油干、晚上打夜战,最后还是不能吃饱饭”。“那爷爷为什么我们现在能吃饱饭,怎么又有高产的种子了呢?”爷爷说:“那是因为有位伟大的科学家——袁隆平,他努力研究培育出了高产优质的杂交水稻呀!”
从此,袁隆平爷爷的名字深深刻进我的脑海里。然而,一次在图书馆偶然看见了《中国科学家袁隆平》这本书,我毫不犹豫地翻开了它。正是因为看了这本书,袁隆平爷爷在我脑海里不再仅仅只是个名字了,他的形象变得具体,他的事迹让我感动,他的精神令我敬佩,他的成果让我幸福。
袁隆平爷爷,他出生在一个知识家庭,他父母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尽管抗战期间,袁家逃难,袁隆平的父母不管辗转到哪里都会把孩子们送进学校读书。也正是因为袁隆平爷爷成长在这战火纷飞的年代,所以他打小就痛恨这些日本鬼子,这也让他很早就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弱肉强食,想要不被别人欺负,中国必须要强大起来!”一颗爱国之心的种子也就这样深深埋下了。
在袁隆平爷爷高中毕业准备要考大学选专业的时候,他毅然选择学农,在那个年代,这并不是父母眼中的“最优选”。袁隆平的父母认为他应该学理工、学医。而袁隆平却说“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主,人人都得吃饭,农民要是不种田,大家怎么饭吃,社会怎么能生存。所以农业是最重要的行业,是最学以致用的学科”。也从此开始了他发展农业的新篇章。
三年的自然灾害,让袁隆平爷爷深切意识到身上的责任感和粮食的重要性。为了国家富强起来,为了让每个人都能吃饱饭,让水稻能长成甘蔗一样高、让米粒能像鸡蛋一样大。他选择研究嫁接水稻,提高粮食产量。尽管当时对于水稻的学术观点是“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优势”,杂交水稻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实现的。可袁隆平爷爷坚信“实践出真知”,为了证实他的设想,他栉风沐雨,顶着烈日,冒着风寒,深下基层,请教农户,走进田间,蹲在地头,一颗颗去寻找,一粒粒人工去雄花,年复一年进行实验。“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他用事实推翻了传统经典理论的“无性杂交”学说,并推论出水稻亦有杂交优势。通过培育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复系的三系法途径来培育杂交水稻,可以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这是袁隆平爷爷的毕生追求。他时常对人说他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为了实现这样的梦想,种种厄运击不垮他,再多恶人伤不到他,重重困难压不弯他,面对漫天非议责难,他正道直行,执着坚守,一步步实现了他“喜看稻浪千层翻”的愿景。如今,斯人已逝,然而他的杂交水稻留在了人间,繁衍生息,哺育着更多的人,给人民和国家带来了更多丰收和致富的机会。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袁爷爷的故事让我明白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以后我会更加珍惜每粒粮食,坚决做到吃干净每一碗饭,每一粒米,从而养成绝不浪费的好习惯。
袁隆平爷爷,他一生一心研究杂交水稻的故事令我感动敬佩,袁隆平爷爷,他不仅仅是中国农业科学家,更是一位为国家建设和科技兴国做出卓越贡献的先行者。他用科学的力量推陈出新,用科研的成果改变世界,造福人民。
“科技兴国,科技强国”。作为新时代少年,坚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思想,以袁隆平爷爷为榜样,努力学习,勇于探索未知,积极创新,不畏困难与失败,为国家,为人民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