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十五讲》读后感
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陈先达教授所编写的《马克思主义十五讲》一书,以问题为导向,对理论领域和实际工作中最为关注的十五个问题进行了讲解。这本著作基于作者多年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揭示了了马克思主义的十五个重要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实践问题,旨在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加深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涵的理解。它不仅为人们提供了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而且也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指导方向。作者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理论,如唯物史观、辩证法、阶级斗争等,以及它在中国的具体应用和实践成果,让人受益匪浅。
首先,马克思主义将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完整性与开放性相统一、继承性与创造性相统一,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习总书记说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作者以朴实的语言,总结了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根本特征。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因为它是科学的理论,符合规律、符合实际;因为它是人民的理论,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因为它是实践的理论,以解决问题、改变世界为出发点;因为它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时刻站在时代前沿。一百多年来,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哲学的带领下,我们跨过了一座座大山,取得了诸多可喜的成绩。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领导无产阶级群众实现了民族独立,充分印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时代性。
其次,应该时刻牢记应该以历史唯物主义观强调事实评价和价值评价的辩证统一,反对两者的分裂。正视问题、改正问题、反思问题,而不能回避问题。在践行社会主义的伟大道路上,中国并不是没有走过弯路。在人民公社阶段,已经初步实现公有制的中国,因为社会生产力无法满足社会进步的需要,出现了生产力的阶段性倒退的现象,而不得不暂时借助私有制去释放更大的改造社会的力量,创造更多的生产资料。由此可见,彻底实现公有制、废除私有制是有条件的,必须要以足够富足的物质条件和足够进步的思想觉悟为前提。坚持民主集中制,坚持少数服从多数,共产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新中国成立后后得以充分体现,并在政治实践中拨乱反正、逐渐修正历史的前进方向。改革开放使中国摆脱了贫困,综合国力迈上了新的台阶,也使真正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不再遥远。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自觉调整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因此,在特定的历史阶段,采取与时代相适应的经济政治政策,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眼光看问题,也有其必要性。
另外,在作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十五讲》中关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分析上,也为我提供了非常深刻的启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基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历史条件而形成的,强调了发展是硬道理、人民至上、全面协调可持续等鲜明特点。这些理论不仅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潮流,而且也能够为中国特殊的社会变革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无论在任何时候,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都是指导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精神支柱,也是我们前进道路上的必备工具。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通过思想理论的方式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使之在经济、政治、文化诸多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最后,马克思哲学不仅仅是国家政治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其原理同样蕴含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实践中,应该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人生观的价值支撑。哲学不仅仅是抽象的哲学概念,若以问题为导向,则可以把生活实践中的哲学变成哲学中的理论问题,例如如何看待幸福的问题。对于人生幸福的理解只有上升到哲学高度,才能避免陷入追求物质欲望的巨大陷阱。以满足物质欲望为目标的幸福追求是不可持续的,幸福应该既包括物质追求也包括精神追求。具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也可以在追求个人幸福的同时,将社会幸福也纳入自己的精神追求。共产党员除了个人追求外,尤其应该时刻将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世界和平作为长久的追求。而为政者应该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幸福积极努力、不懈奋斗,去追求更加高尚的人生目标,实现更加宏大的人生价值。
我们作为信仰坚定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者,要有坚定的立场、鲜明的旗帜、辨别理论是非的能力,还要有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面临着越来越多元化的挑战,也需要更加有力的武器去战胜困难,因此我们需要承担起继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任。苦下功夫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涵,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的工作和生活当中去,结合理论与实践将理解上升到新的高度,用马克思主义为科学武器分析问题,找到攻坚克难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不断打开工作新局面,并以此为基础,大力开展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继续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