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奇特的一生》读后感(精彩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奇特的一生》读后感 篇一
昨天睡觉之前看了一会刚买的《奇特的一生》。
书中柳比歇夫首先是一个普通人,他也有高兴有悲伤,也会有遇到糟糕的事情影响日程,但他又是一个极其特别的人,有了不起的成就,他能准确感知时间的流逝,从二十多岁开始创立一套时间管理的方法,坚持了56年。
这个方法很简单,即每天写下做了什么事情,花了多少时间。记录之后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他有旺盛的精力,就算82岁去世之前的几年,每天的工作精力和思维效率也有增无减。
他做了时间的主人,主宰自己的时间,他统计每天真正工作的时间。结果表明,即使如此高效,每天有效工作时间也只有短短四到五个小时。
有句话叫:拼搏到感动自己。我们平时真的只是看上去很努力,除了感动自己没有取得任何满意的成绩。真实的纯时间记录会让效率现出原形。什么每天早九晚五、996,没开始干活就发个朋友圈先感动下自己。
大部分人工作时发呆,看手机,聊天,磨蹭……最后真正工作时间只有2个小时不到。更重要的是他们不知道真相,不知道自己时间到底干嘛了,也不知道不但坚持不了长时间工作,连可怜的两个小时工作效率也极低。
所以需要把时间用最简单直接的方式记录下来。只是流水账,没有多余的描述和情感。坚持下去就会吃惊的发现真相,因为时间不会撒谎,纸和笔不会撒谎,会撒谎的是你。
文博还看了关于此书的书评和其他所谓高手分享的时间管理法,发现高下立判。
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结果为导向。更多的人都是用苍白的道理在讲自己的方法多么好,却没见他们做出什么结果。这也可能是绝大部分自认为是老师的通病,以为自己看了几本书,每本提取几页揉到一起自己就是老师了。
文博研究并践行时间管理也有十年了,但依然不得要领。我深深知道时间黑洞的可怕,也知道这很难,要跟身体中遗传几千年的基因作斗争,人都是懒惰的。时间管理没法教更没法复制。每个人的工作不同,思维不同,能力不同,环境更不同,适合自己的才的才是最好的。什么叫适合呢?适合就是通过这种形式可以产生好的结果。
时间管理是个高难度的学科,它只适用于有正确价值观,有远大的目标,并且精力旺盛的人。多数人的价值观就是赚钱加享受,一生终极目标可能就是结婚生子。很多人结婚之后突然迷茫压力倍增,体重也倍增,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所以一劳永逸是最大的谎言。
至于远大的目标和使命感,这个话题就太大了,关乎生命的意义和信仰,在这里不《www.haoword.com》详细讨论。
所以,先做一个有趣的人。自律,高效,热爱生活。
《奇特的一生》读后感 篇二
俄国作家格拉宁写的纪实小说《奇特的一生》,描写了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的奇特一生。
柳比歇夫是什么人?为何说他的一生是奇特的?作者一开始便抛出问题,然后一点一点地为读者解开谜团。想要知道答案,小伙伴们最好直接去阅读这本书,因为我实在词穷,三言两语说不清楚柳比歇夫的伟大。况且,作家格拉宁把柳比歇夫的故事讲得引人入胜,你读了一定不会后悔的。
许多人都有所耳闻,柳比歇夫最独特之处是他从27岁到82岁去世,一天不落地写了56年的日记;而所有的日记没有一字多余,全部用于记录他当日的时间去向。这听上去好像很乏善可陈嘛!不过,在下判断之前,请你回答这个问题:你还记得2016年12月1日,你是如何度过的么?这只是上个月的事情,我们恐怕已经没有印象了,而通过柳比歇夫的日记(可能叫做“时间账本”更合适吧),你可以知道他生命中任何一天的时间都去了哪里。正如作者所言:“柳比歇夫的时间如水晶般晶莹、匀称……几十年的时间可以一眼看透,在漫长的岁月里,没有丝毫模糊之处,也没有禁区”。更让人惊叹的是,柳比歇夫一生专注于他年轻时定下的学术研究目标,勤勉工作,从不停歇。比如,1963年,柳比歇夫花在其核心学术工作上的时间共计2006小时30分钟,平均每日5。5小时,这些时间都用于思考、阅读和写作。这是他人生中工作时间最长的一年,而那一年,他73岁。
阅读这本书,读者一定会被柳比歇夫惜时如金的态度所震撼。对柳比歇夫来说,“消磨时间”是一个不可能存在的概念,因为“任何时间都是宝贝。时间是进行创造的时间,认识事物的时间,享受生活乐趣的时间”,他怎么舍得浪费呢?平常,我们好像根本瞧不上半个小时的时间,半小时能干什么呢?半小时,对柳比歇夫来说,意味着散一次步,捉几只虫,制作一个昆虫标本,读好几页书,写半封信……他头脑里大概有一个表,时间滴答、滴答流逝的声音,清晰可闻。
细想想,如果一个人能活80岁,他/她也只有960个月、不到三万天的时间可供使用。过一天,人的生命就少一天。如此想来,甚觉可怕。我们的时间账本上,还剩下多少天可以浪费呢?这有限的生命,难道真的就任其在浑噩中度过么?
柳比歇夫用他独特的方法,“抓住了变幻无常、老想溜掉的日常生活,抓住了我们没有察觉到的、损失掉的、不知去向的时间”,所以,我们是不是应该学习一下柳比歇夫的时间记录大法呢?对此,作者的回答值得我们深思: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道德问题、生活哲学问题、人生信念问题。“命运赋予我们的生活、时间是无价之宝,应当利用它来不仅给自己(绝不是只给自己),而且是给别人,给周围的人们带来最大的利益。方法,利用时间的方法,都必须与生活的目标和意义,与道德品质协调一致”,“应当由每个人自己来制定自己的时间使用法。但不管怎样,都应当深思一下,自己的生活在怎样度过。”
今天是20xx年的第5天,新的一年,你打算如何度过呢?你一生的宝贵时间,打算花在哪些事情上呢?
《奇特的一生》读后感 篇三
《奇特的一生》,主人公柳比歇夫的人生是一个可以“复盘”的人生,或者说得准确一点是他人生的后56年是可以复盘的。
读这本书是对我们每个人的拷问。我们经常抱怨着时间不够用,时间好快啊!学校里的、社会里的时间制度,让我们争分夺秒,有时为自己刻意节约的那几分几秒而感到窃喜。但是,回到宿舍,我们却把时间大把大把地浪费在与同学的闲扯上;亦或呆头呆脑地上着网、刷着剧,浏览着毫无用处的信息;也可能以一个能迷惑自己的心安理得的理由,玩着电子游戏,虚度着时间。
那么,书中的柳比歇夫又是怎样通过他的“时间统计法”来对自己的时间进行管理呢?他是怎样通过“时间统计法”来摆脱低效率的人生的呢?我们又能从柳比歇夫那获得什么样的启示呢?
时间统计法的`本质便是一种针对过程的“事件–时间日志”。他先对自己接下来五年要完成的任务做出规划,列下五年要达到的目标。接着对这五年要完成的任务进行细分,到年、到月、到周、最后到日。这不算什么很新奇的自我管理方法,当然这点我们大多数人都无法做到。柳比歇夫的独特之处在于他能精确地计算时间,规定节律,让一切事物都各得其所。
而柳比歇夫之所以能达到这个水平,正在于他每天的“事件–时间”日志,这是一种基于过程的记录,将所做的事件、在什么时间、耗时多少记下来,形成当天的时间日志。日集成周、周集成月、月集成年。基于这个记录,当遇到什么好的事情、坏的事情,都可以通过这个日志来进行分析,也便能更好的找到事情的缘由。但是更为重要的点是,柳比歇夫通过对“事件–时间”的记录和刻意训练能够使他对时间的感觉越来越准确、对自己做什么事需要多少时间有了了解。这样也便解决了如何能精确地计算时间的问题。柳比歇夫甚至可以不通过表就可以感受时间走了多少。再加上对自己的高效能时间和低效能时间的了解,合理地安排与整理,让一切事物各归各处,在什么时候做什么事,一切井井有条。
柳比歇夫真的是一个传奇,他通过对自己规定的“时间统计法”严苛地执行来管理着他的时间。他的“时间统计法”犹如制度一般,随着慢慢的适应它,柳比歇夫开始不能离开它,到最后他通过对“时间统计法”的驯化甚至可以利用“时间统计法”来为他的弱点进行服务。我们不能说这有任何的问题,方法的本质是工具,工具本身存在的意义便是让人来用,通过工具,可以让你做事更有效率,也可能让你错得更有效率。
通过“时间统计法”,柳比歇夫拥有了广博的知识面。他不仅是一个昆虫学家,又是科学界里的一个杂家。每个与他有过接触的人,对他的评价各不相同,他们认识的柳比歇夫各不相同,他们在和柳比歇夫的交往中只能看到他广袤知识大厦的一角。他对时间道德般的遵从、他的执着、他的治学精神。诚然,他不是一个神,他有缺点,但这些缺点的存在却更加强了他光辉的形象。似乎通过一个闪闪发光的他,我们也被照得发亮,让我们对远方未知的世界,又加深了一层洞察。
当然,我们有可能一辈子也不可能学会“时间统计法”。但透过柳比歇夫奇特的一生,我们总应该会对自己的生活有所探索。我们向往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梦想难道是只能用来祭奠吗?我们的所有想法,难道仅仅只是停留在“想”的层面上吗?
以上仅仅是阅读《奇特的一生》的些许感触,这本书的真正价值还需要您自己动手挖掘。
《奇特的一生》读后感 篇四
再次用3个小时连续读完《奇特的一生》,在感慨之余,心里竟生出莫名的情愫,这个时候配上木心先生的《从前慢》那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从前可以一整天窝在图书馆,看我喜欢的诗歌、哲学,不问窗外天气阴晴如何;而如今尽然无法一气读完一本书。真的是因为从前的时间过得慢吗?是哪个从前,是百年前的今天,是千年前的今天,还是曾经懵懂的少年时光?
从宇宙大爆炸的那一刻起,整个宇宙在无限的加速度的扩张,人类在这勇往直前的时间之箭上。相比广袤无垠永恒存在的宇宙而言,宇宙也有其终点,然而与人类那相对短暂几乎可忽略的时光,人的一生是何其渺小和卑微;我们终其一生不过只是在这个时间之箭的一端前行而已,何曾窥见时间的一斑。
抛开宇宙的永恒不谈,放在人类的百万余年历史,即便是放在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来看,我们也能感知时间的加速度。公元前三千年,古埃及的祭司们根据日月星辰的规律来设定历法,他们可以用一生的时间来明白一个自然存在的规律;经过漫长的黑暗的中世纪,大航海时代,蒸汽机革命,人类第一次拥有了神奇的力量,可以去开拓疆土和快速发展生产;而工业革命,以及近三十年来的信息革命,似乎给了人类无限的可能。我们未来将拥有走出星际探索宇宙的可能,也有向内求,探索人工智能和永恒的话题。而,科学技术的进步目前并不能解决的一个问题是:时间!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因为社会生产力落后,人们大可以徜徉在时间的河流上。“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因为年少时我们予取予求,尽情游荡在田野上,不过在等待晚钟响起时回家的召唤。科技越进步,社会整体的时间过的越快;而人的一生是个奇怪的过程,年少时渴望长大,希望时间过得快一些而时间不紧不慢,中年时奔波于生计和满足人性的各种欲望,时间却像长了翅膀一样转瞬即逝,老年时开始慢慢忘记时间,而时间似乎变得不紧不慢了。
为什么从前慢?在科技进步,生产力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古代人上京赶考一去一回一是半年光阴,有足够的时间来思考和体会生活的点滴,恍惚如在梦中慢镜头的感觉,一朝一夕均能令人回味。一生也只够爱一个人,也只有这么长的时间去遇见一个人而已。而现代人一朝一夕之间只可往返京城,何曾感觉这路途的遥远,还没有来得及思考和体会这时光就已经过去了,没有值得回味和咀嚼的地方。如果有一个表,在千年前的计量也是跟现在相差无几,只是我们已经放了太多的东西在这同样长度的时间里。变化的不是时间的长度,而是时间的内容。
为什么时间越过越快?年少时我们的人生在做加法,世界对我们是未知的,而我们是如此的单纯可爱;中年时,在红尘名利场中,渴求太多无关的欲望;直到老去,心有余而力不足,或是已经具备所谓的”看破红尘“,返璞归真了。时间并未曾过得快了,只是我们迷失在欲望的漩涡里。
慢生活,一步一步的负重前行,认真体会清晨早起的每一刻。感受水龙头下的每一滴水珠,打湿你的头发,打湿你的身体,慢慢的……慢慢的……尽可能的慢,感受时间在你的身体里流逝。轻轻的坐下来案前,翻开书本,一字一句的阅读和琢磨字里行间的韵味。时间会在你的慢节奏生活里变得慢下来,慢慢的你就会体会到生活的真谛,体会到人生的要义。
昨天还想今天要写一篇实用的文章,在思考的光景突然回到了一个时空的陷阱,正如最近跟朋友的谈话,我到底是一个过分压抑自己感性的偏执理性狂人,还是一个浪漫主义的斗士,不过都不重要,只是写下这段话来缅怀从前慢的岁月。明天,继续回归理性。
《奇特的一生》读后感 篇五
今年读了一本好书,是俄国作家格拉宁的《奇特的一生》。这是一本谈时间管理的书,但又不仅仅是谈时间管理,更涉及到人生的目标,纠结的状态以及个人成长等等。这可能就是其成为经典的原因,也是其从1979年出版以来不断再版的原因。从9月下旬到10月底,在长泰项目上,每天读几页,大致用了40天把这本书读完了。
从几个方面而言,这的确是本好书。
首先,从语言上讲,这本书是著名翻译家候焕闳老先生和唐其慈翻译的,语言上朴素灵动又不失深刻有力;读来很是享受,这在外译作品中难得的佳作。
其次,其主题既平实又深刻。说它平实,是因为,每时每刻我们都在与时间打交道;说它深刻,是因为,人生之本质即时间。这也是每个人必须要面对和处理的问题,无论在意识上我们是否自觉自知。
再者,书中对于时间的看法,弥足珍贵,不下《钢铁是怎样炼成》中的那段保尔的名言。最后,主人公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方法具有可效性,可以从中学到很多利用时间、分析时间的方法。
读完之后,尤其是对时间的看法,获益匪浅。
第一,时间是最宝贵的资产;时间是最是客观公正,也是最无情的。时间的黑洞吞噬着一切。在树上画下年轮,在脸上刻上皱纹。然后,它又是最易忽视的,犹如指间沙,悄悄滑落溜走。草木之零落,美人之迟暮,英雄之白发……孔老夫子在川上那声叹息是何等的无奈悲凉。因此,我们更当惜时,莫负韶光。幼儿园里我们就开始背诵“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然而长大后的我们又有多少人做到了呢?
第二,时间在哪里,我们的人生就在哪里。我们把时间花在哪里,成就就在哪里。把时间花在读书上,可以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把时间花在练字作画上,可以成为一个书画家;把时间花在习武健身上,即使不能成为一个武术家,也可以改善自身的健康;把时间花在家人亲情上,可以成为一个内心充盈温暖的人……那,我们的时间又花在哪里呢?深夜无眠,扪心自问,我们时间都去哪了,也许是件有意义的事。
第三,我们对待时间的态度,就是对待人生的态度。有人认为时间是成功的催化剂,有人认为时间残忍无情。时间何罪?时间就是时间。时间亦如道,视万物为刍狗,无喜无悲,既无偏爱也不挟私。你待时间如何,时间亦待你如何。我们能做的就是,珍惜时间,善待时间,与时间为友;推而广之,我们亦要珍惜健康,珍惜亲情爱情友情,做些实实在在有益于社会、世界,有益于自己内心平静自由的事,在我们老之将至,夕阳下回首一生时能够从容不迫,自如安详,如此便是美好的一生。
时间本身并不可管理,唯一能管理的是我们自身而已,是为读此书所感。
《奇特的一生》读后感 篇六
格拉宁的《奇特的一生》号称是时间管理的书籍,但是好多人看起来如同小说。书中主人公柳比歇夫在82岁中完成了大量的工作。许多与他的本专业并不相关。当然,他并不是一个天才,而在他独创并实践了56年的时间管理法却是一大独创让我们能够对他的工作和生活进行窥伺的。
大家认为是小说的原因是这样的,书中大量分析了主人公的日记内容,并从旁观者的角度来对一个鲜活的个体进行分析,记录,追溯甚至解剖,批判。要说到一生,当然不可避免的要谈到价值观,是什么让主人公能够耗尽一生的时间研究甲虫属,解剖地蚤,穷尽一生的智慧开发生物自然分类法?看这本书的时候让我想到植物之中的门纲目科属种?
当然也是在这本书中让我知道最初创立这项自然分类的瑞典植物学家林奈。蠕虫那么长,而人的一生确那么短?对于自然的进化,我们作为自己认为的金字塔最高级动物,对距离我们远的种属了解的实在有限。如我们被塑造成为一个人,我们的眼睛,耳朵,舌头,身体触觉,我们的意念都是人的特性。哺乳动物等距离我们近的我们可能通过自己的观察能够体会到他们的世界,但是就算是平时和我们生活在一起的狗,猫,他们的世界的频率和我们也大大不同。
如果有人能够把自我卑微到分辨地蚤,并能够找出100种新的种类,那么他是多么谦逊,多么识别入微,对于人类认识自然的宝库中增加了多少知识和智慧呀。年轻时间,我曾经梦想成为一个科学家,以牛顿,哥白尼,祖冲之,等等先贤为榜样,梦想有朝一日我能够成为像他们一样照亮世界的人。但是天才实在太少了,而且天才永远是促成成果的人。如牛顿所说的"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人“而牛顿所说的巨人确是很少让我们能够注意的。柳比谢夫确是一位巨人和先驱,天才不用去研究,我们能够研究一个普通人用他创立的方法完成这么多成果就受益匪浅了。
践行他创立的方法,需要付出很多,更多的是辨别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时间之余每个人都是如此宝贵。难道不值得每个人思考一下,如何好好利用这造物给予我们的礼物么?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奇特的一生》读后感(精彩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