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董卿朗读者观后感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朗读者》董卿观后感 篇一
“朗读亭是我特别喜欢的设置。
当初我们创意是希望能够让普通人也慢慢地开始接受有这样一种传递感情的一种手段。
其实朗读真的应该像唱歌说话一样,我们有时候可以用这种方式借文传情。
”正如最近爆红的节目《朗读者》的制作人董卿的初衷一样,朗读亭是带着《朗读者》节目的使命,打通线上与线下的距离,走近每个朗读者的身边,将一段六十分钟的客厅文化转变为一场2017最具热点的全民文化活动。
它的推出旨在让各行各业的人在步伐匆忙的日子里稍作暂停,走进“朗读亭”朗读名篇片段,用简单的方式呈现内心中最想表达的情愫,用发至心灵的声音朗读自己的人生梦想,感受文字的力量。
作为《朗读者》节目播出后抵达的第一个城市,朗读亭在杭州迅速成为爆款,将杭州人民的朗读热情全数激发,引得媒体争相报道。
浙江大学微信发布关于朗读亭的文章也瞬间突破100000+的阅读量,可见朗读亭的备受追捧。
京杭运河畔,是朗读亭在杭州的第一站,一位大爷在亭前挥毫写意,洋洋洒洒写下“朗读亭”三个大字,引发路人围观。
紧接着,朗读亭来到第二站杭州市图书馆,穿戏服的女子、外国留学生各行各业的人都在朗读亭前驻足,其中,75岁的王佩英奶奶朗读了病床上老伴写的情书,走出亭子时,她泪流满面,在场的众人也纷纷为之动容。
前日,朗读亭移动到浙江大学站。
这是朗读亭到杭州的第五天,当天寒风冷雨的恶劣天气状况却丝毫没有影响到朗读亭的热度。
源源不断的人撑着伞来到朗读亭前排队,仅从从上午十点到下午四点,朗读亭就已倾听了80多位朗读者的故事。
他们中有浙大的学子,也有特地赶来的中、小学生,还有不同职业的人、不同年龄的人都聚集在这小小的朗读亭周围,渴望朗读出自己内心的情感。
原定晚上十点的录制,也到接近零点时才录完最后一个朗读者。
一天下来,朗读亭已经收录了超过170位朗读者的朗读片段,连节目组的导演和摄像,都被杭州人民的这股热情和毅力吓到,表示:“今天我看到好多教授学者进亭子朗读,这种状况我还是第一次碰到。
很多人在冷风里排了几小时队,脸上还是笑呵呵的,这在别的城市也难以想象,没想到,杭州人为了朗读这件事,这么有恒心,有耐力。
本周末,朗读亭将会移动到浙江图书馆。
相信还会有更多的人走进朗读亭,在其中朗读出自己的故事。
《朗读者》董卿观后感 篇二
《朗读者》向我们展现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大千世界。
一个人,一段文,每季就有近70段文字的深情朗读通过电视广为传播。
一年有四季,如果精心策划、组织、传播,那将是怎样一种真、善、美的增殖和递送啊
朗读者不是不可读一段自己书写的文字,但一定要是有较高水准的文字,而更多的应该选择能够震撼到自己的文字——经典和准经典的。
如果不仅重视朗读之人,也重视朗读之文,那么《朗读者》就可能从一档真人秀的情感类综艺节目,向人文类提升
消费主义和娱乐至上,使一些从业人员千方百计自以为是地迎合(实质是在误导)观众,并从娱乐至上走向娱乐至死。
《朗读者》的出现,可以看成是改变电视文化萎缩的尝试性努力,用朗读的方式来重新唤起语言文字所具有的直击人心引人思考的审美力量
偶然打开电视机,恰好看到央视刚刚开播的《朗读者》,颇觉耳目一新,印象甚好。
这是董卿主持的又一个文化类节目,而且这次由她兼任制片人,这就意味着她肩负着更大的责任,也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朗读者》与她主持的《中国诗词大会》相比,确有许多不同。
《中国诗词大会》声势浩大,有百人团、挑战者和擂主等众多变动不居的角色,不仅“诗霸”“词霸”们的表现出色,而且主持人本人诗词歌赋的修养也颇令人惊艳,从而赢得“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赞美。
不过,因为它是竞赛类节目,未脱选秀窠臼,考试的气氛又太浓,不知有多少颗小心脏为此而蹦蹦乱跳。
《朗读者》显然更有独创性,除了栏目名字使人想起一部德国同名小说和英国改编的同名电影外,并无什么因袭。
《朗读者》必有朗读,语气却又重重地落到“者”上。
“者”在此处指发出“朗读”的人,可见《朗读者》十分重视朗读之人。
在这档节目里,“人”虽有名人和非名人、专业和非专业之分,或曰有素人和非素人之分,却一样地受到尊重。
“素人”是个外来词,指平民、朴素的人和未经修饰的人。
在第一季前两期的朗读者中,企业家柳传志、国际名模张梓琳、获国际最高翻译奖的翻译家许渊冲、儿童作家郑渊洁等都是名人,但在朗读方面他们却是“素人”;演员濮存昕、蒋雯丽、乔榛等既是名人,又是朗读者中的专业人士;其他名不见经传者应该都属素人之列。
这些显然经过一番挑选的人,按照节目的设定不是先来一段朗读,而是先接受主持人采访,讲一段自己的人生故事。
为了话题集中起见,第一期的主题词是“遇见”。
有点儿出人意料的是,名人们没有讲他们的“成功学”,如遇见第一个扮演的角色、获取第一桶金之类,而是讲他们在最初的平凡生涯中遇到的偶然如何改变他们的一生。
如柳传志遇到了挫折——因舅舅是“右派”,他未被录取为飞行员,而是进了大学,这才走上了后来的人生道路。
可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濮存昕的经历更是鲜为人知,谁也想不到他从小患过小儿麻痹症还被同学起过“濮瘸子”的外号。
要不是后来遇到了荣大夫治好了他的病,根本不可能走上舞台成为一名演员。
这样,荣医生就成了濮存昕遇到的改变他命运的第一位贵人。
可以说,在第一季第一期的朗读者中,濮存昕的人生故事是最为幸运的“遇见”之一,在讲述之后的朗读也最为出彩。
这除了因为他有优秀演员的修养外,还因为他选择了老舍的散文 《宗月大师》。
老舍对宗月大师助他上学的感激之情,正如濮存昕对荣大夫的感恩一样,因此朗读这篇散文真是最贴切不过的了。
我相信,这是作为北京人艺演员的濮存昕自己的选择,因为老舍就是北京人艺传统的开创者之一,他的作品一定为濮存昕所熟知。
至于在“素人”中,主动从北京大医院辞职的“无国界大夫”蒋励的“遇见”最感人。
她与助产士在阿富汗的战火中接生了三千多个新生儿,平均每天四十多个,又无一例孕妇死亡,真正体现了一位白衣天使崇高的人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以及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
她紧接着朗读的,恰好是去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的《答案在风中飘扬》:“炮弹要多少次掠过天空/才能被永远禁止”,“一些人要生存多少年/才能被容许自由”,“一个人要有多少只耳朵/才能听见人们的悲/要牺牲多少条生命/才能知道太多的人已经死去/答案啊,我的朋友,在风中飘扬/答案它在风中飘扬”。
这首民谣充满了对这个动荡不安世界的关切和悲愤,也代入了朗读者在阿富汗经历的切身体验。
听到朗读这首民谣,我们的心完全被震撼到了,为一种巨大的悲哀和无助深深哭泣,从而想要改变什么。
这就是文学的力量,也说明为自己和给他人朗读的必要。
《朗读者》每季有十二期,这意味着一季就有近70位各界人士为观众讲他们人生中的一个故事,加起来就是近70个非虚构的人生片段,向我们展现一个熟悉又陌生的大千世界。
一个人,一段文,那就有近70段文字的深情朗读通过电视广为传播。
一年有四季,如果精心策划、组织、传播,那将是怎样一种真、善、美的增值和递送啊!我相信凭现在的团队,能够把这档被定义为“情感类”的综艺节目办得更好。
但既然命名为“朗读者”,重人还得重文。
谁是朗读人,哪是朗读文,都需要精心挑选。
朗读者不是不可读一段自己书写的文字,但一定要是有较高水准的`文字,而更多的应该选择能够震撼到自己的文字——经典和准经典的。
如果不仅重视朗读之人,也重视朗读之文,那么《朗读者》 就可能从一档真人秀的情感类综艺节目,向人文类提升。
《朗读者》董卿观后感 篇三
关于董卿对朗读、朗诵关系的观点的看法
朗读者读的是别人的作品与文字,更多展示的是自己的情感和生活;而朗诵者,是有角色感的,您就是书中的那个人,你的喜怒哀乐,要尊重作者的本意,再现文字的精髓。
朗读是向内的,通过阅读极大地丰富自己的内心,遇见更好的自己;朗诵是向外的,我是朗诵者,我在舞台上表达书中的人物与情感,演绎不同的世界与人生!
——董卿
一舟认为董卿这段关于朗读和朗诵的话,最重要两点是正确的:
1) 朗诵是有角色感的。
2) 朗诵是舞台上表达书中的人物与情感
但有两点是值得商榷的:
1)“朗读者,读的是别人的作品与文字,更多展示的是自己的情感和生活。”
其实,无论朗读还是朗诵,都是既读别人的文字作品,也可读自己的文字作品。
2)说朗读是向内的、朗诵是向外的也不准确。
两者都可向内或向外。
比如课堂朗读、诗人沙龙朗读,都是向外的。
一舟关于朗读与朗诵的区别
一舟曾早年写过《朗读与朗诵的区别》,最近正在进一步深入探讨这个问题。
先发一些主要观点:
1、朗读和朗诵的目的和功用不同,决定了两种表达范式的区别。
一舟认为:人类任何行为范式和目的有关。
刚和一个朋友争论合作人的标准问题。
我说合作和交友不同,所以要求就不同,我们不能用交友的道德标准要求合伙人。
合作的目的是项目目标和盈利。
不能以个人情感喜好为之。
朗读的目的是使听者从声音中学习文章的立意、构思、修辞等,而朗诵的目的则是通过声音感染感动受众,得到净化心灵的审美效果。
2、朗读和朗诵是两种语言表达范式。
朗读是转述(张颂语),朗诵是表演艺术。
朗读和朗诵最根本的区别是:朗读者是转述者。他就是他自己,他始终是他自己,他转达作者的话语,或作者所写人物的话语,他不会把自己想象成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这里虽然,朗读者转达作者的文本,转述作者的话一度转述,作品中人物语言是二度转述。公式是:我跟听众说----作者说----某某说。而朗诵者要角色,我是作者,我就是作者写的人物。 我是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在说话。
3、朗读相对朗诵来说,没有孰高孰低之分。
二者是平行概念。
如果说说话是走路的话,朗读就是走队列,朗诵则是跳舞蹈。
走队到和跳舞蹈都建立在走路的基础上,都是人体的运动,二者都有可观性和审美价值。
但两者在目的、动作、节律和情感代入和表现上却大不同。
朗读和朗诵也是这样,都是人的语言表达,但在表达目的。表达声音元素运用(字音、气息、形体、场景等),和节奏、语调、语流都不同。
我们不能用队列行进的方式和标准去要求舞蹈,同样也不能用跳舞的方式和标准要求走队列。
不同适用领域的两种范式是平行的,不能说朗诵比朗读更高级,更不能说朗读的提高就是朗诵。
本无可比性!就象不能说东方红舞蹈比国庆大阅兵更好一样!
4、朗诵不是朗读的延伸或高级阶段。
朗读也不是朗诵的基础或初级阶段。
一舟一直认为,朗读、朗诵是两个东西。
把朗诵当作朗读的延伸不仅是错误的,而且对朗诵是有害的。
目前99%以上的学生的朗诵,几乎都是朗读加拖腔。
网络、微信发布的朗诵几乎多半是一字一拍加尾字拖音的形式。
结果是生活感、真情感和音乐感的丧失!
5、从文本层次、受众接受角度看朗读、朗诵的关系
1)文本:文字语言一一意象一一意蕴和情感
2)朗读者:把文字语言变成有声语言,朗读要求尽量原本地传达文本,理解和想象是听者的事。
受众接受、联想、想象和理解中、形成意象和意蕴。
朗读者的个人理解和情感创造性投入声音会强加给听众作品之外的东西。
甚至破坏受众对作品的接近!
3)朗诵者:文字语言变成声音语言,朗诵需要融入投入自我,要有二度创作。
要有角色代入和情感融入。
声音语言本身已包含意象画面感和情感,受众在接受、联想、想象和理解中和朗诵者声音给于的意象画面、情感,共同形成和完成内心的意象、意蕴和情感。
6、由此,朗读和朗诵的字音、气息、节奏、语调、语气、语流的大不同。
两者的副语言和形体语言的差异。
这个问题容后再议。
董卿朗读者观后感 篇四
今日,央视《朗读者》公布了第二期宣传片,面对镜头,制作人兼主持人董卿吐露真实心声,“21年了,终于有机会做一档自己想要的节目”,同时希望通过《朗读者》,把世界读給大家听。
自上周末,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在央视一套和央视三套黄金档联合开播后便火爆荧幕,获得全媒体的点赞,豆瓣评分最高达9.5。
这一期将以“陪伴”为主题,嘉宾迎来知名演员蒋雯丽,配音演员乔榛,“童话大王”郑渊洁,还有普通人杨乃斌、林兆铭。
他们将与董卿分享“陪伴”的故事,并朗读打动自己的文字。
到底他们将会給观众带来怎样的精彩?敬请锁定每周六、日央视一套和央视三套黄金档联合播出的《朗读者》。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董卿朗读者观后感精品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