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致橡树》读后感【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致橡树》读后感 篇一
无论是看小说、看电视还是听歌曲,里面总少不了有关“爱情”的字眼。“爱情”到底是什麽?我不知道,但我了解它并不像电视剧中所演的那样简单的“追逐”、也不可能全部都像小说中写得如此之“缠绵”,好像也不会是歌词中唱得那样“轻松”。
它需要负责任,需要从中得到自己精神上所缺乏的东西。或许这样说来不如举个例子。电影“泰坦尼克号”的结局就说明了真正的爱情意味着的是责任。只有这样,相爱的两个人才会幸福,才会在幸福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我认为爱情首先应该建立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上。两个人互相尊重。正如作者舒婷在《致橡树》中进行否定的“泉源”、“险峰”、“日光”、“春雨”一样。如果连彼此地位都不平等,那末也就没有爱情可提。作者还彻底否定了“凌霄花”和“鸟儿”的追求名利和丧失自我的庸俗爱情。我认为男女双方都有追求远大人生理想的目标,不屑庸俗或不平等的爱情追求。
然后,作者将自己化作木棉,与男友橡树的形象“站在一起”。他们身心相连,共同面对人生。其实我很赞同作者强调的人的独立意识。无论男女,都应该有自己的独立的事业,都有自己的追求,自己的空间,彼此独立。在彼此尊重、爱慕的基础上,携手并进,共同面对,共同享乐。相互扶持依恋,更爱对方的理想,事业。
在我心中,爱情是高尚的,是美好的,是催人奋进的!记得美国著名作家捷克·伦敦的小说《墨西哥人》的一些情节说明了“爱情与崇高的目的相结合能撞击出耀眼的火花”!
我现在16岁,属于人生不可多得的大好时光。不过,在这阳光明媚的路上也充满无数诱惑,就好像在路旁长着美丽而有毒的蘑菇一样唯一能给我们安全的人就是我们自己。爱情不属于现在处于学习阶段的我们。我们毕竟还是少年,生活的阅历毕竟不多,所以我们更应该清醒头脑,多思考未来的道路,做应该做的事情!
我认为应趁着短暂的青春期尽可能的丰富自己的知识,开拓更广的眼界,不虚度光阴!我们若利用好这段时光,待到长大成人该干一番事业的时候,我们不就有用武之地了吗?!生活在成功和喜悦中的我们才是最快乐的,最幸福的!而如果一个高中生过分地沉浸于承认的爱情之中,将来也只会换来“后悔”二字!爱情不是甜言蜜语,更不是花前月下,而是双方共有的责任。以现在的年龄来看,我估计我们连最起码的责任都做不到,就更别提爱情了!今天的付出不会白费,将来我们定会得到应有的回报。为未来想想吧:我们到底愿要“这稍纵即逝的闲暇”,还是要一生的充实与幸福!
《致橡树》读后感 篇二
在1977年的三月,朦胧诗人舒婷写下了文革后最早的一首爱情诗——《致橡树》。诗内涵深刻,却不含一丝朦胧感,诗中充满了明丽隽美的意像,和坚贞的爱情观。
舒婷所向往的爱情,不仅是纯真和烔热的,更是高尚而伟大的爱!
她不愿做攀援的凌霄花,趋炎附势,接伴侣的高枝炫耀自己;也不学痴情的鸟儿,做爱的附庸,只为一片绿荫,而重复单调的歌曲;不像泉源,不像险峰,她不要奉献施舍的爱情……
诗人坚守爱情的崇高意义,不在爱情之中迷失自己,他希望能像一棵木棉一样,以一棵树的形象和他站在一起。她追求的是一种在人格上的平等,个性独立,相互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的爱情。她向我们传递,爱不意味着单方的付出,而应当是两人比肩站立,风雨同舟。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的红硕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爱情各自独立,却又深情相依。
许多人都幻想总有舒婷诗中那样纯洁的爱情,却物欲横流的霓虹都市迷失,物质、金钱、欲望,侵蚀着人的灵魂。爱情往往昙花一现,美丽只在刹那闪现罢了。于是纯白美好的爱情变成了一种奢望,人们开始接受残缺的爱情,殊不知那只是自欺欺人的话罢了!
这样纯洁的爱情,若没有对崇高爱情的向往和与伴侣同甘苦共患难的精神,要怎么得到呢?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霓虹”,恋人啊,就是该共同面对风雨,共同享受甘露,无论处在怎样的境地里,都需要共同携手,共同面对,哪怕前路风雨兼程。舒婷笔下的爱情,不仅仅局限于对方的躯体,是连同对方的职业,将他的一切都包裹进爱情的范围里。他们根与根相系,叶与叶交缠,心心相印,俩俩相栖,这就是《致橡树》,是爱情。
《致橡树》读后感 篇三
舒婷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情感的复杂、丰富性常常通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表现得曲折尽致。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辨力量,又楚楚动人。
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以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
《致橡树》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橡树”的形象象征着刚硬的男性之美,而有着“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显然体现着具有新的审美气质的女性人格,她脱弃了旧式女性纤柔、抚媚的秉性,而充溢着丰盈、刚健的生命气息,这正与诗人所歌咏的女性独立自重的人格理想互为表里。
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朗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因而这首富于理性气质的诗却使人感觉不到任何说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丰美动人的形象所征服,所陶醉。
《致橡树》读后感 篇四
本文通过写木棉对橡树的告白,借凌霄花,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的不正确方法来衬托自己愿意同甘共苦的决定和勇气。也写出了对爱情的忠贞和无私,因为真爱,所以愿意,因为爱你,所以选择陪伴。
感想:诗人借木棉和橡树,来呼吁平等,自由,和谐,同甘苦共患难的真情。爱你不是因为你可以给我带来更多的利益也不是因为你我可以站在更好的舞台,仰望更广阔的天空。和你在一起不是只给你带来新鲜感,也不是只把我的优点整日的在你面前展示。和你在一起不是单纯的为了某一方面,也不是为了让你现在我的肩膀上看得更远。爱你不和你有很远的差距,我想和你在一起,无论是风雨还是艰难险阻,都愿意给你依靠和陪伴。我希望和你希望是一棵树,跟紧紧的抓在一起,叶很好的相融,不管我们需要面对什么,都要对生活用心的微笑和致意,即使没有人懂,我也要和你终身想依。你的一切我都爱。
诗中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洁的,更是伟大的和高尚的。这样的爱情有共同的伟岸和高尚,走共鸣的思想和灵魂,扎根于同一块根基上,同甘共苦,冷暖相依。
《致橡树》读后感 篇五
如果问,有一首什么样的爱情诗可以打动我?我会回答,它不止是有象凌霄花一样的美丽意象,也不止是有行云流水一般的语感,也不止像泉源一样能给人带来清凉的慰藉,不止日光,不止春雨,甚至雾霭,甚至虹霓。
如果问我找到了这样的诗吗?当然,是《致橡树》。
近来重读《致橡树》,感觉历久弥新。诗人舒婷以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全新的思想内涵,给阅读者的心海带来了浪潮般的冲击,创造了爱情诗中的经典。
在作品问世后的三十多年里,对于《致橡树》的艺术性,已经有太多太多的作家和评论家对它进行解剖,透析,重构,反思,谈得非常非常多,析得非常非常透,凭我的浅薄道行,实在是很难在此方面贡献什么新的意见。
不过,在重读的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到,任何伟大的作品都是具有时代特征的。中国历史上封建帝制比较长,民主的历史比较短,很难想象在封建社会里会出现《致橡树》这种主旨的文艺作品。那时候,能够出现“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样的作品,已经是对于爱情最高境界的描述和追求了。我看过电视剧《白银谷》,里面的老太公娶了六七房姨太太,在这样的婚姻制度下,能够产生男女平等的爱情吗?显然不能。大导演张艺谋曾拍过一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里面仍然是三妻四妾,这显然是如《白银谷》一样的社会环境,这种社会背景下出现的爱情观显然与舒婷的思想距离十万八千里。从新文化运动到解放这一段时间,中国一直在进行民族解放运动,民族大义超越了个人的“小情小爱”,虽然期间也出现了徐志摩,戴望舒这样一批杰出的浪漫诗人,但封建残余仍广泛存在,他们对于男女平等爱情观的呼唤显然停留在攀援的凌霄花或者痴情的鸟儿或者日光春雨泉源的层面。
现代爱情观必然产生于完全意义的民主社会之上,当平等自由博爱成为社会的基本制度时,现代的爱情观便有了生长的土壤,空气,阳光,雨露,养分和水源。所以,我们看到,在建国以后开始出现了一些具有现代爱情观的文艺作品,它们对于男女平等的描述和歌颂显然是前所未有的,是开天辟地石破天惊前无古人的。不过,由于历史局限性的原因,当时的一些文艺作品也不可避免的烙上了时代印迹,体现物质文明的较多,写人文关怀和春花雪月的较少,所以,这就把创立伟大作品的机会留给了后来的人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社会走向发生了新的变化,民主精神更加张扬,人文关怀被大力提倡,社会日益繁荣,这个时候,作家和诗人们拥有了可以自由驰骋,自由翱翔,自由飞舞,自由宣泄的天地,于是,《致橡树》这么精致,大气,明丽,隽美的伟大作品便产生了。
我比较阅读了《致橡树》和《我愿意是激流》,觉得这两首诗均是伟大而不朽的爱情诗精品。《我》诗诞生了160多年,依旧像是现代年轻人的情书,《致》诗诞生了30多年,依然没有旧俗落伍之感,它们是真正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我认为这一点可能是衡量伟大作品最重要的尺度吧。
重读《致橡树》,我更多的感悟在诗外,我觉得它既是舒婷的作品,也是中国的作品,它是中国时代进程的产物。在中国,早一点产生不了《致橡树》,晚一点也产生不了它(因为它已被另外一个舒婷写出来了),它是时代的产物。我不知道别人在读此诗时会产生什么样具体的思绪,但我知道我自己的感慨是:诗歌是有韵律的史书。
《致橡树》读后感 篇六
深情相对,比肩而立的橡树和木棉,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这组形象的树立,不仅否定了老旧的“青藤缠树”、“夫贵妻荣”式的以人身依附为根基的爱情关系,同时,也超越了牺牲自我,只注重于相互给予的互爱原则。它完美地体现了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爱情:真诚,高尚的爱应以不舍弃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为前提。
爱一个人是可以爱他到牺牲自己的生命,而不是借着对方的高枝往上爬,也不是为了炫耀自己而欺骗对方的感情。《致橡树》远远超越了这些,它是新时代的人格在爱情观念上对前辈的大跨越的超越。这种超越出自向来处于仰视,攀附地位的女性更为难能可贵。
诗歌对爱情理想的歌唱、高扬,树立在极有思想含量,极有力度的否定之上。诗人按照先破后立的艺术构思,在诗的开头首先否定了种种世俗的爱情观,着重强调了爱的基础——独立、平等。在作者舒婷看来,尤其是作为女性诗人看来,“她”有没有真正的独立平等意识,是不是十分珍视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尊严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一个女性必须具有的。
文章的后几句话总结了爱情,总结了真正伟大的爱情就必须具备“坚贞、忠诚、互敬”等原则。真正的爱情并不是几句甜言蜜语,也不是只爱虚表,而要“爱屋及乌”,爱他的优点,同时,也包容他的缺点,就像舒婷写的“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致橡树》读后感 篇七
《致橡树》是舒婷的一首爱情诗,写于1977年。朱自清先生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1935年)中说过:“中国缺少情诗,有的只是‘忆内’‘寄内’或曲喻隐指之作,坦率的告白恋爱者绝少,为爱情而歌咏爱情的没有。”《致橡树》则不然,它坦诚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表达独立、平等的爱情观。刚从文革阴影中走出的诗人,就以女性的敏感把握时代脉搏,呼唤美好爱情,这在当时具有唤醒心灵、解放思想的重要意义。
中国传统爱情诗,从女性角度抒写爱情的并不鲜见。比如,诗经里的《氓》,乐府诗《上邪》,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朱淑真的《秋日偶成》、《清平乐》(恼烟撩露,留我须臾往。)等都是流传千古的名篇。这些作品皆以女性口吻,或曲折委婉地讲述痴迷于爱情的不幸,或大胆直白地诉说对爱情的忠贞,或深切执着地表达美好的爱恋、无尽的相思??。然而,无一例外地,它们都是失去自我的,女性的主体意识是缺失的,爱情和婚姻几乎是全部内涵,甚至决定女性一生的命运。因为在封建社会,女性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女性的权力被男权社会吞噬,她们丧失自主权,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英国著名作家、女权主义运动领袖波伏娃也因此把女性称为“第二性”。
然而,《致橡树》和传统爱情诗截然不同。舒婷从女性角度出发,又能突破传统局限,表现出现代女性的独立立场和价值尊严。《致橡树》以女性视角切入,一开始就大胆冲破传统羁绊,表现出强烈的女性独立意识。“我如果爱你”,诗歌第一句以“我”与“你”的对话开始,不容置疑地宣告女性和男性一样拥有自己的独立话语权。接着,诗人用了一连串的六个比喻性意象否定了传统爱情。从凌霄花、鸟儿到日光、春雨,将“依附型”、“奉献型”、“痴恋型”这些建立在不对等基础之上的男女关系全部否定。“绝不”、“也不”、“也不止”等决断性的用词表现出对旧时代的强烈抗议,诗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修辞,但隐藏在修辞后面的是历史,是一代人追求冲出历史压抑和束缚的痛苦心理和强烈愿望。
从诗歌的第一层看,抒情女主人公的独立姿态和叛逆形象就呼之欲出。那么,当女性开始用第一人称表达自己的时候,她必然要重新审视和思考自己的价值。在男女关系中,自己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位置,理想中的男性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自己将要重构的是怎样的男女关系?在诗歌的第二层,诗人把“木棉”作为女性的象征物,借“木棉”寄托诗人的爱情理想和人格尊严,把现代女性的个性品质向纵深处推进了一大步。“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一个“站”字,新女性的独立品质也和“木棉”形象一起熠熠生辉。我们知道,历代诗人眼里的女性形象一向都是柔弱、依附的,比如传统爱情诗往往用“树”与“藤”,“磐石”和“蒲苇”等象征男女关系,这正符合传统社会对女性从属地位的要求。而舒婷选择了“木棉”和“橡树”进行整体象征,以“木棉”对“橡树”的表白撑起诗歌的灵魂。它们比肩而立,地位平等;它们各自独立,彼此尊重;它们相依相存、相互支撑;它们同甘共苦、命运与共。“木棉”对“橡树”的表白,读来既是情人间的私语,又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的默契,更是女性面对未来的庄重宣言。“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这种爱情观的核心是独立、平等和尊重,女性不仅有对美好爱情的追求,也有自我实现的要求,也有对时代理想的回应。由此可见,《致橡树》是女性意识的生动再现。诗人态度鲜明地站在女性立场,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反叛传统的女性形象,并以女性的独立身份传达出自己的爱情理想,表现出强烈的独立意识和人格尊严。
《致橡树》读后感 篇八
《致橡树》中,作者认为的爱情观是独立,平等,互相扶持,互相理解的。作者眼中的他和她不仅要同甘共苦,还要精神上的融合。她用“凌霄花”象征了“攀附”,“鸟儿”象征了“痴情”,“泉源”象征了“慰藉”,“险峰象征了“陪衬”……而这些都是她否定的爱情观、“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霓虹。仿佛永远分离却又钟声相依。”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句。既然选择在一起,那必定风雨同舟、甘苦与共。曾经,我问过妈妈,她和爸爸为什么会结婚,妈妈是这样说的:“我们的婚姻是没有爱情基础的,只是大家都到了该结婚的年龄了,于是就凑了个对,一开始也是性格很不适合,一直吵架,但是后来有了你,就开始慢慢体谅,慢慢相依,相互帮助。”也许爱情是陪伴,又或许爱情的最终是亲情。但无论如何,只有相依相守才是最长情的告白。
北朝名歌中有一首经典“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才敢与君绝。”诗中女子的痴情,鉴定的新年感人至深,也是值得人们肯定的,痴情是信念坚定的表现,同时也只有信念坚定了才能慢慢走下去,才能甘苦与共,否则一切都是空谈。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焦仲卿不痴情吗?“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他为了她放弃了秦罗敷,放弃了官位,放弃了母亲,只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于是自挂东南枝。最后,二人共赴黄泉,合葬墓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两人终算在一起了,也成就了一段佳话,萧红的生命中出现了三个男人:萧军、端木蕻良、骆宾基。萧红的命运是坎坷的,她的爱情也是坎坷的,她总是在失与得之间徘徊。知道她的生命快走到尽头时,找到了可以相伴的人,骆宾基比萧红小了6岁,他是崇拜萧红,爱慕萧红的,他在萧红最需要的时候陪伴在她的左右,他不断的安慰萧红,给萧红最需要的关怀,陪她走完了人生最后的日子。骆宾基给予萧红的是安慰,是慰藉,是陪伴。
在我眼中,爱情是由表及里,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的。爱情要像刘兰芝、焦仲卿那样的`信念坚定,要像爸爸妈妈那样的相互体谅相互扶持,要像骆宾基对萧红那样不断的安慰与陪伴。我不求他的思想与生命和我绑在一起,那样毕竟在自私了,只求大家都有追求,病为之努力,不求相互独立,志愿相互帮助,共同进退。
《致橡树》读后感 篇九
第一次读到舒婷的《致橡树》是在高中的课本中,记不起当时老师是怎样解说这首诗歌的,感觉自是很朦胧,多年后的很多时候,这首诗歌都会很不经意地诵起,当初的朦胧感觉在生活的经历后被赋予了更多具体的内容。
今下午兴致又来便欣赏起配乐朗诵《致橡树》,更有新的体会。谈及“爱”,可以花前月下,山盟海誓,可以平平淡淡,细水常流,在爱情面前,任何的表现形式都不足为过,但须得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拥有平等的人格,独立的思想,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尊重倾慕,情同意合,同甘共苦、冷暖相依。这样的爱情,丝毫也不比“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来得逊色。
真正的爱,不是让你为TA寻死觅活,而是通过TA,你更好地认识到这个世界的美好,从而更好地爱自己,爱他人。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致橡树》读后感【精品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