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白求恩》读后感
白求恩精神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卫生工作者的宝贵精神财富。70多年前,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指出:白求恩精神就是国际主义精神,就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精神,表现为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同志对人民极端热忱、对技术精益求精。白求恩精神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集中体现,也是医疗卫生战线职业精神的真实体现。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写下“学习白求恩,学习雷锋,为人民服务”题词50周年。纪念以白求恩同志为代表的国际主义战士援华抗战的伟大贡献,缅怀为中华民族解放英勇献身的国际友人,对我们更好地学习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援外医疗队精神,服务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健康事业,推进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有着重要意义。
白求恩精神诞生于战争年代,践行于救死扶伤的烽火前线,更发扬于和平建设时期。自1963年以来,我国先后向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欧洲和大洋洲的67个国家和地区派出援外医疗人员约2.4万人次,累计诊治患者约2.7亿人次,为受援国培训了大批医务人员,留下了一支“不走的中国医疗队”,得到了受援国人民的充分信任和普遍赞扬,促进了受援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和人民健康水平提高。
2013年3月,习主席访问刚果(布)期间,首次提炼总结出“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援外医疗队精神,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卫生援外工作的重视与肯定,更是对全国卫生系统的要求,对于新形势下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推动卫生计生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践行和弘扬“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精神,是对白求恩精神的继承与发展。不畏艰苦、甘于奉献的优良传统,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以及大爱无疆的国际主义精神,在抗击非典、汶川地震、尼泊尔地震等医疗卫生行动中得到了集中体现。2014年西非埃博拉出血热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先后组织1000余名医务人员组成5批援非抗击埃博拉医疗队奔赴西非抗疫前线,累计进行病毒检测5000余份,留观收治患者上千余例,培训当地医疗人员、社区防控骨干等1.3万余人。中国援外医疗队的奉献精神、严谨态度和精湛医术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感受到了中国白衣战士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大爱情怀,是新时期白求恩精神的传承与弘扬。
践行和弘扬“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精神,是白求恩精神在推进卫生计生工作建设中的具体要求和集中体现。当前,在推进医改、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方面出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但白求恩精神所倡导的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事业服务的方向必须坚持,对待伤病员热忱、负责的职业道德必须坚守,精益求精、不断创新的科学精神必须弘扬,救死扶伤、敬畏生命的底线不能突破,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精神必须肯定。这样,我们的医改才能坚持科学的方向,卫生计生队伍才会让群众满意,卫生计生事业才能与时俱进、继续发展。
践行和弘扬“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精神,是白求恩精神在新时期的延续与升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卫生计生系统的培育与践行。从本质上而言,援外医疗队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内核。大力倡导学习白求恩精神,弘扬援外医疗队精神,是将社会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典型化到具体的人物和事件中,作为卫生计生系统学习和践行的榜样,有助于广大卫生计生工作者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环境中不断提高思想认识、能力水平和责任担当,为中国卫生事业的改革发展、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健康水平打下牢固基础。
学习白求恩,践行和弘扬“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精神要充分发挥三种功能。一是充分发挥价值引领功能。不畏艰苦与甘于奉献的优良作风、救死扶伤与大爱无疆的人道主义情怀,是在革命、建设、改革中铸造的伟大革命精神,是开展思想教育、职业精神教育和医德医风建设的重要价值引领。要把白求恩精神和援外医疗队精神的核心内涵,作为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和卫生计生工作者的座右铭和指南针。二是充分发挥精神激励功能。学习《纪念白求恩》,不仅是践行援外医疗队精神的好课堂,也是锤炼纯粹品质、保持崇高信仰的加油站。当前,深化医改已经进入深水区,我们要充分发挥白求恩精神和援外医疗队精神的激励功能,更加突出理想信念,按照“三严三实”要求,不断锤炼品质、提升境界,不断推进人民健康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三是充分发挥实践动力功能。学习《纪念白求恩》,要踏踏实实地践行援外医疗队精神,彰显白求恩精神的永久魅力,要把卫生计生事业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为人民福祉和人类健康事业作出贡献。
当前,我国卫生计生事业正处于深化改革、融合发展、巩固提升的重要阶段,改革越是深入,任务越是艰巨,越需要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坚定的信念支撑。通过学习《纪念白求恩》,要大力弘扬援外医疗队精神,推动形成卫生计生核心价值理念,激发卫生计生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不断凝聚推动改革的强大动力,为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卫生计生事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健康中国”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
“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鲜红的精神底色
“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1944年9月8日,在延安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毛泽东同志发表了《为人民服务》的著名演讲,强调共产党员要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鲜明地提出了“为人民服务”这一贯彻整个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座右铭。
75年过去了,“为人民服务”作为一种深刻的思想,一种伟大的精神,一种神圣的使命,一种崇高的境界,她像一根红线,始终贯穿于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之中。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其中一个重要的答案,就是因为我们党除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和价值追求,是共产党人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鲜红精神底色。
站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8周年的时间节点上,我们更能深刻理解“为人民服务”的重大意蕴。古往今来,不管是汉代文景盛世、唐代开元盛世,还是明代永宣盛世、清代康乾盛世,都在于能不能摆正“水与舟”的关系,摆正了是盛世,摆错了就是衰世。
我们党从创立开始就抱定了矢志不渝为人民谋生存、谋福利的决心,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走在一起、干在一起,生死相依、患难与共,党群干群关系不仅是水舟相托,更是鱼水相依、水乳相融。曾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军长的许继慎烈士在给儿子最后的信中曾经说道:“民如水,我如鱼;民如地,我如林。鱼离水就不能生存,树离地就不能生根。”这恐怕就是解读“为人民服务”为什么还要全心全意的最好秘诀。
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时间节点上,我们更能深刻理解“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内涵。人民群众称颂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党,其伟大、光荣、正确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始终把人民群众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围着群众转,带着群众干,对了就坚持、就发扬;错了就承认、就纠正,有缺点克服缺点,有问题解决问题,具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
这种自我修复能力,极大地增强了我们党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的能力,成功地领导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发展的世界奇迹”。新中国70年的辉煌历程,无不印记着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烙印。
站在向着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的时间节点上,我们更能深刻理解“为人民服务”的时代价值。为人民服务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要求。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期盼。对于今天的共产党人来讲,这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出发点、切入点、突破点、落脚点、支撑点。
“为人民服务”是共产党人鲜红的精神底色,是我们党获得源源不断的前进力量,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精神密码,永远不能丢、不能忘,更不能变。只有这样,才能有足够的底气和冲劲,为人民的利益接续奋斗,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