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齐三农短板,完成高质量发展目标
——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心得体会
党的二十大指出,在这个时代,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而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要完成高质量发展这个任务,一定要给出解决“三农”问题的完美答案。目前看来,“三农”领域与城市相比依然存在着不小的差距,补齐这个短板是破题的关键。
农民相对市民,教育资源存在差距,社会竞争每况愈下。农民相对于城市常住居民,从一开始得到的教育资源便存在差距,目前我国优质的教育资源都在向一二线城市集中,优秀的师资不愿回到农村授课,无数村校被取缔,教育资源差距进一步拉大,导致农民的子女相对于城市居民的子女竞争力有差距,在取得生产资料与积累财富方面不占优势,经济实力的差距又进一步拉大了教育资源取得的差距,形成了恶性循环,农民在社会的竞争力远不如一般城市居民。要解决这一现状,必须加大教育资源对农村的倾斜投入,尽可能缩小农民与市民的差距,使二者在市场经济中拥有同等竞争力。
农村相对城市,人居环境相去甚远,幸福程度迥然不同。按照当代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大家不约而同的向往着高楼林立、四通八达的城市生活,并且成为大多数人为止奋斗的终极目标。原因无他,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齐全,衣食住行、吃穿用度的便利程度相比封闭边远的农村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而且城市的交际平台更高,有助于居民在社会生活中取得更多的方便,同时大城市中存在着更多的机遇,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学习、生活方面,更容易实现更好的发展,毫无疑问,城市的生活满足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若要破除这个魔咒,就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改造升级的力度,加强道路建设,加强环境治理,加强人才返乡,发挥农村的优势,使农村也能给人温暖的幸福感。
农业相对工商,经济收入云泥之别,效益颇低无人问津。在市场化潮流的冲击下,一切可以进口,一切可以买到,农业无疑收到了巨大的冲击,若不是省长的“米袋子”和市长的“菜篮子”,恐怕没有人会选择从事经济效益低的农业领域,相比之下,城市主打的工商业工资高,收益快,永远处于缺人状态,而且工作强度相比从事农业的昼伏夜出和日晒雨淋也更低,优厚的条件吸引着无数的农民背井离乡涌入城市“进城打工”,望不见的乡愁使农业更加没落,在市场中更加缺乏竞争力,经济效益进一步降低。如果想突破这个难题,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升级,一方面要对农业的质量进行提升,派遣更多的专家送技术下乡,提升我国本地农产品在市场中的产品力,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政策倾斜,通过增加政府补贴、宣传引导的方式扩大农业生产面积,吸引农民回乡发展,同时也将中国人的“饭碗”端在了自己的手里。
“三农”与城市的差距与短板,并非一朝一夕可以解决,这之间的顽疾也非一味猛药可以痊愈,需要长时间的攻坚,需要大力气的投入,补齐了“三农”与城市的短板便是解决了“三农”问题的重要环节,农民与市民齐头并进,农村与城市同步发展,农业与工商各分春秋,这时中国便可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光明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