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实用范文 > 宣传标语 >

禁止高声喧哗的标语

发布时间:2014-12-05 07:19:19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目录

正文

第一篇:禁止高声喧哗的标语

禁止高声喧哗的标语

1、请勿高声,不要惊了读书人

2、未来,让我们高声欢呼;现在,让我们静心读书。

3、不要高声语,休惊学习人。

4、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声不在高,有音则行。

5、禁止高声喧哗(禁止大声喧哗)。

6、文明礼貌,切勿喧哗。

7、我最讨厌高声喧哗的人,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

8、若敢高声语,孔子会凋须。

9、知识经不起打扰,请保持安静。

10、希望别人能清楚听到您说的话吗?请您也轻声说话吧!

11、1未来,让我们高声欢呼。 现在,让我们静心读书。

12、你的轻声细语是对大家的尊重

13、课后,安静一些。

14、低声喧哗,益人利己。

15、请勿喧闹,保持安静!

16、流水无情人有情,劝君请让楼清静。

17、心与心的交流需要静静地聆听。

18、请勿高声,不要惊了别人(或读书人)

19、安静的幻想,是天使的梦。

20、此时无声胜有声,高声小心变失声。

21、你的轻声细语是对大家的尊重!

22、安静是一种美,无声的美。

23、课上,响亮一点;

24、宁静创造和谐美。

25、禁止喧哗,不许打闹。

26、静!净!敬!

27、课上,响亮一点;课后,安静一些。

28、今天,让我们静心读书。

29、未来,让我们高声欢呼。

30、宁静创造和谐美

31、心与心的交流需要静静地聆听!

32、安安静静,文文雅雅。

33、轻声细语让我们大家都能清楚听到彼此的声音!

34、文明礼貌 切勿喧哗

35、请勿高声,不要惊了读书人。

36、主圌席说了,喧哗的不是好同志!

37、你的轻声细语是对大家的尊重。

第二篇:禁止高声喧哗的标语

禁止高声喧哗的标语

禁止高声(大声)喧哗的标语通用版:

1.请勿喧闹,(范文网 www.Haoword.com)保持安静!

2.低声喧哗,益人利己。

3.宁静创造和谐美

4.轻声细语让我们大家都能清楚听到彼此的声音!

5.文明礼貌 切勿喧哗

6.心与心的交流需要静静地聆听!

7.你的轻声细语是对大家的尊重!

8.安安静静,文文雅雅。

9.安静是一种美,无声的美。

10.安静的幻想,是天使的梦。

11.禁止喧哗 不许打闹

禁止高声(大声)喧哗的标语校园版:

1.未来,让我们高声欢呼。 现在,让我们静心读书。

2.课上,响亮一点;课后,安静一些。

3.知识经不起打扰,请保持安静。

4.你的轻声细语是对大家的尊重

5.请勿高声,不要惊了读书人。

禁止高声(大声)喧哗的标语幽默版:

1.希望别人能清楚听到您说的话吗?请您也轻声说话吧!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声不在高,有音则行。

3.主席说了,喧哗的不是好同志!

4.流水无情人有情,劝君请让楼清静

5.我最讨厌高声喧哗的人,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

6.此时无声胜有声,高声小心变失声

第三篇:喧哗与骚动读后感

《喧哗与骚动》读后感

——选择下的人生

《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第一部成熟的作品,讲述的是南方没落的地主康普生一家的悲剧。这是作家花费心血最多、本人最喜欢的小说。该书名出自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第五幕第五场麦克白的台词——“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在我看来,这部小说无愧于其名之意,小说里充满了三兄弟喧嚣的声音和愤怒的情绪,以康普生家的女儿凯蒂的堕落为中心讲述了这个曾经显赫一时的家族的没落和衰败。

凯蒂的人生,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个悲剧,但是这个明亮鲜艳的女子,却曾经有过对自己命运的抗争。她的遭遇如同堕落的天使,是一个真正值得同情的女子。身为家里唯一的女儿,她漂亮热情的同时富有同情心,并且不是自上而下的施舍型的关怀。母亲康普生夫人自生自私冷漠拒绝给予任何爱,但是她性格中依旧闪耀着对弱者充满爱、理解和关怀。她从不认为弟弟班吉是“可怜的宝贝儿”,她说“你不是可怜的宝儿,是不是啊,你有你的凯蒂呢。”爱憎分明、诚实善良、勇于向旧传统和不良行为说不的凯蒂毫无疑问是福克纳笔下最可爱的女性形象。 这样一个充满热情与爱的女子,当然不会乐意接受任何的束缚。所以当她选择抛弃掉身上过于沉重的责任的时候,她也掉入了欲望的漩涡里。她勇敢的追求自己的生活,但在她接受母亲的安排嫁给一个不爱的男人来掩饰自己的失真的时候,她就已经再无力追求自由了。当她被丈夫遗弃被母亲赶出家门时,她无声的离去接受了这种命运。面对于对于太过沉重的秩序的不公平,她只能默默承受。

但甚至在她被赶出家庭之后,她都还在为这个家庭无私奉献着。面对毫无人性的杰生一次次的索要钱财,她都能始终保持温柔的外表。不得不说这个可怜女子人性中的这一点闪光点曾是这个家庭剩下的最后一点希望了。但女儿小昆丁离家出走毁灭了她所有的希望,她走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沦为妓女成为纳粹军官的情妇。“凯蒂并不需要别人的拯救,她已经再没有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值得拯救了”,就连善良的迪尔西都已对她失去了希望。

但显然,作者想要表现不只是一个女人的悲剧,在凯蒂的悲剧背后,应该看到的,是这个社会的悲剧。美国南方清教思想占统治地位,道观对女性严重压抑摧残以至于会造成她们人性的扭曲从而导致她们的堕落。要么低从于这个社会丑恶的习俗,卑贱的活,要么反抗。而凯蒂的悲剧,真是一个反抗的悲剧,因为自身力量的薄弱,注定只能成为这个制度的祭奠品。 在残留下来的南方旧传统中,家族荣誉感无疑是一样被看得重逾生命的存在。家族荣誉感

中最突出的便是淑女观念,女孩子的贞操又是根本。因而,凯蒂的失贞便具有了更多的含义,是一个家族,一种制度的没落。作者表现的,便是在这制度落幕时,作为南方旧传统家庭标本的康普生家庭一家的不同反应。

作为哥哥,昆丁异常喜爱像玫瑰花般娇美的妹妹。在他眼中,漂亮善良的凯蒂是天使的化身、纯洁的象征,是家族的荣耀。因而,他要做的,就是保护妹妹的贞洁,捍卫家族的荣誉。他从父辈手中接过的家族,没有了祖辈的荣耀和煊赫,但却仍有固守不变的陈规旧法。他对于传统有着近乎病态的执着,以至于偏执地讲它们紧密的系于妹妹凯蒂脆弱的贞操上。这就是昆丁悲剧的来源,他是一个生活在过去和未来夹缝中的人,传统与变革的撕扯最终让他四分五裂。冷漠的家庭也并没有给他支持,他孤独的走在这样一条不归路上。

如果不是凯蒂失贞,也许昆丁不会这么快地选择自杀。他会沉浸在自己骑士一样捍卫家族荣耀的想象,以凯蒂的贞洁来支撑家族名誉。但是随着凯蒂失贞,这一层自欺欺人的掩饰被无情的揭开,他必须有所选择有所为。他拿出刀想要杀了凯蒂同时自杀,但是愤怒和失望下他只能号啕大哭。他与达尔顿约见,命令他在日落之前离开这个城镇,但却只遭到了达尔顿的嘲弄。这些捍卫战争中的失利彻底暴露了他软弱无能的真实面目,他想象中的自己的高大形象彻底瓦解了。在他孤独的道路上仅身下他自己茕茕孑立,没有出路没有退路,他只能用死来解救自己出困局。他仅仅只是一个心理上的巨人,没有相应的能力来捍卫自己所珍重的一切。

昆丁从父亲那里继承的“表”记录了他全部的生活经历和精神状态,他曾经把这只象征着家族过去辉煌历史的“表”砸了,但很快他又想修复它。父亲告诉儿子人类所有的传统和经验都是虚无的,只有时间是永恒的,并且进一步告诫他“我把表给你,不是要你记住时间,而是让你偶尔忘掉时间,不要把心力全部用在征服时间上面”。他用他的行动诠释他对父亲话的理解,一年又一年的沉浸于虚幻的想象中,并且最终让自己的世界归于了无尽的时间。

没有看不见的未来,也没有混沌不清的现在,他将真实清晰的过去握在手中,并且只剩下了过去。昆丁的死,既是为妹妹凯蒂的贞洁殉葬,也是为父亲的虚无主义献祭。但是更多的,他亡于时间的齿轮下,滚滚洪流中,他所秉持的一切最终将化灰,而他作为一个无能的信念捍卫者,先用鲜血染红了这条变革之路。

与可怜可惜的凯蒂和可悲可叹的昆丁不同,次子杰生则是从头到尾的可厌可恶。杰生已经顺应南方发展潮流,成为一个实利主义者。他成天梦想发财,但却没有能力,失去了获得银行职员机会,因此变得仇恨而绝望。他的堕落与凯蒂不同,是他自身性格使然。如果说这个家族是一个阴暗的死角,他就是以仇恨为养料生长起来的毒草。他所说的每一句话都仿佛浸透了腐

蚀性的酸液,他的每一个行为都疯狂而变态。他也从未希求别人救赎或者是自我救赎,他沉浸在世人皆负我的仇恨感中,汲取复仇的力量生存。

但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在杰生让人咬牙切齿的种种语言行为背后,他也有着只能自己咽下的痛苦。与哥哥昆丁继承了家族的精神不同,他选择的是实利主义,并且由于家庭给予的爱的关怀太少了,母亲的冷漠感染了他,使得他更加逐利更加自私。他在感情上是个失败者,在他所重视的经济上也遭受了重大损失。即将到手的职位因为姐姐凯蒂的失贞失去了,他没有昆丁和凯蒂之间那么深厚的感情,联系他们的只有赤裸裸的金钱利益关系,利尽而散,因此他从此走上了向凯蒂报复的道路。

他是家里唯一一个清醒着承受家族悲剧的人。昆丁自尽逃避了现实,家族责任无人负担。凯蒂虽然飘泊在外,更多的确实在为自己的选择买单。母亲冷漠,幼弟无知,还有失贞妹妹的私生女。昆丁担负了家族、母亲、姐弟、侄女的重任,但这些其实并不是他理应承担却不得不背负的责任。

他说:“幸亏咱们祖上没出过国王与总统,否则的话,咱们全家都要到杰克狲(精神病院)去扑蝴蝶了呢。”他清楚的看到了这个家族的弊病,也知道家族的未来如何,但他却没有也不能一抛走之,一年年的熬着。他唯一的发泄方式大概就是从打骂弱小的小昆丁身上获得,这样变态的方式却也让人觉得可怜。不论是昆丁、凯蒂还是班吉都曾感受到过真实的情感,但是杰生却只能看到利益,他的人生始终是冰冷而寂寞的。最后,小昆丁卷走了他的所以钱,他最终沦落得一无所有,这样的结局也让人感慨。

小昆丁跟班吉则是两个对立的形象,一个人小心大,一个却无知白痴。班吉的条件让他没有办法逃离他的人生,他跟这个家族绑在一起,不能逃避不能改变的接受他的命运。小昆丁却用继承自母亲的叛逆进行了更加彻底的反抗。与昆丁、凯蒂和杰生在夹缝中挣扎求生不同,班吉混沌的接受了命运,小昆丁则无畏的反抗,他们的命运是两种选择不同的结果。小昆丁的成功逃离则更让人看到了其余人身在漩涡中被渐渐吞噬的悲剧。

福克纳用他精心架构仔细描摹的人物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家族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我们清晰看到这些在时代洪流岔路口的人做出不同的选择,然后走向不同的人生。

第四篇:喧哗与骚动读后感

偏执与失落的天真

——读《喧哗与骚动》有感

初读这本书的时候,不知道其他读者是否有同感,特别是在第一章的内容,很多混沌的片段让你摸不清思绪,甚至于当我知道叙述者班吉是一个本身没有逻辑思维的低能儿时,我才恍然大悟,然后一段段回忆的片段,就像他手中被打乱的拼图,他看见相似的地方,就接在一块儿。原本的很多故事,于他而言只有一个,就是旧家庭的分崩离析和趋于死亡的故事。我们不能说白痴没有情感,只是那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沉疴和悲戚,又怎能像常人那样如流水般涓涓而来!

当昆丁打算自杀时,福克纳先生生动地传达了一个临死者的心理活动——他很痛苦,昆丁不能忍受自己心爱的妹妹失身的残忍现实——现实是他爱家族的荣誉胜过爱自己的生命,所以他选择自杀,以此来终止那无止境的如陷深渊的痛苦。我不知道能不能用堕落这个词来形容凯蒂,不知道昆丁会不会答应。凯蒂是一个善良的人,只有她挚爱那天生被上帝啃了一口的小弟弟班吉明,但上帝从来就没有说过善良的人是不会堕落的,就和她的家族一样,和她所处的环境一样,她的没落给这个原本就没有太多欢乐的家庭带来了剧痛,变得更加伤痕累累!

在第三部分,我们则可以看出杰生的性格。他是个地地道道的自私鬼,现实得很,冷酷到底。他恨因为凯蒂的事情要丢了自己的差事,当康普生先生去世时凯蒂去到父亲的坟地上并要求看自己女儿的时候,哪怕只是一分钟,杰生还要恬不知耻地索取一百块钱的交易费。凯蒂汇给小昆丁的赡养费,竟然被杰生吞掉了。他自以为对小昆丁的教育极负责任,实则毫无爱心,甚至因为小昆丁母亲凯蒂和她的品行不端缘故而称其为小娼妇。真不敢想像如果没有凯蒂的汇款,小昆丁的日子会过得怎样凄惨,甚至会连杰生假惺惺的关爱也得不到施舍。

在《喧哗与骚动》中,我读不到温暖,仿佛时时都有厚厚的阴冷笼罩着我,惟有在老黑人迪尔西温暖的厨房中能看到一丝光亮!她的温柔,她的忠实,她的善良,是穿插在全书的一条金丝,闪光而纤弱。

第五篇:喧哗与骚动

浅析班吉的意识流动体现的真实

——品读《喧哗与骚动》中班吉意识的意味

汉语言091赵久珍201450515126

摘要:在现代西方文学史上威廉·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无疑是最富实验性和创造性的作品之一,小说刻画了美国南方一个曾经显赫的家族自内战前开始衰败的历程,在意识流艺术手法的运用上令人叹为观止,本文就班吉的意识流动分析这部分内容展示的人物形象刻画的真实。

关键词:喧哗与骚动;班吉;意识流动;真实

意识流小说作为一个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流行于英、法、美等国。美国著名小说家威廉·福克纳即是这一时期西方意识流小说的创作代表之一,他的《喧哗与骚动》是一部知名作品,书名来源于《麦克白》台词“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本书充分体现了意识流小说着力于表现人的意识流程、用心理逻辑去组织故事等艺术特色。全文由四部分构成,整个故事时序被作者刻意安排,按“cabd”的顺序展示,每部分记述了一个人在一天之中的心理活动,从几个角度共同揭示了一南方没落地主康普生家的家族衰败及人物悲剧。全文由昆丁、杰生、班吉三兄弟及女佣迪尔西四个人围绕凯蒂这个中心人物展开叙述,通过四人内心世界的展示除刻画了叙述对象凯蒂和小昆丁的人物形象外,也真切地表现了几个叙述者自身的性格和整个家族的命运。

第一部分即第一章是仅三岁智力的班吉在1928年4月7日这天勾起的关于凯蒂和自己童年时期的种种回忆,我们通过对这部分的解读可以看到班吉这个大男孩儿童真的心,更可以看到凯蒂童年时期就呈现的活泼大胆性格和对弟弟班吉的关怀备至。下面谈谈在这部分我们可以看到的客观真实的体现,它包含着班吉这个心智长不大的孩子一直保留的那份纯真、身上带着树的味道的凯蒂年少时的纯洁美好的心灵,还隐约可见另外几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杰生的卑劣,昆丁的忧郁,康普生太太的怨天尤人,迪尔西的勇敢,小昆丁的叛逆等等。以下是班吉的意识流动呈现的客观真实具体表现。

首先,按班吉的意识流动的顺序来写,这是贴切的纪实。

“班吉的部分”中,由于班吉没有能动性思维,我们看到的以班吉为叙述主体的内容跳跃性十分强烈,他的意识在多个时间、空间穿梭,不断转换。本来根据的是他在1928年4

月7日这一天所见所闻的情景进行直陈,但在这一天之中,不会说话的他一直哼哼唧唧哭哭啼啼,就是因为记忆如泉涌,一个个曾经的场景涌现在他的脑海所以将眼前的和过去的混在一起讲述,这一秒叙述现实,下一秒就可能转述过去的记忆,像这样的场景转换不下100次。比如,前一句还是当前状况下勒斯特在说话,怪班吉又挂到钉子上了,下一段就说小时候凯蒂帮他解扣子,而用不同大小的字体来表明了转换。

这是以班吉的视角为线索,所以这些语言表达也按照班吉这个人物特征来,它简洁而生动、形象而真实。随着他的意识流动,我们的记忆力和应变能力受到巨大的考验,但这些看似杂乱的陈述在我们经过自行调理后就会清晰明朗,它按照了心理活动的顺序来阐述,我们阅读时跟着文字再联系之前所见的片段可以把倒叙插叙的情节按时间顺序归整连贯起来,这样就完全明白了他的话。像班吉这种情形并非因为低智能的他才会有,在我们的自身体验中也都有这种情况,在生活中,做一件事时想起曾做过的某事,甚至想一件事那一刹那又联想起另一件事,就像碟中谍、梦中梦一样,回忆乍现在脑中有时是不请自来的。所以他的这种反反复复转移自己的意识和注意力也不难理解,只是要达到作者这样高超的构思手段是很不容易的,人读起来已经需要全神贯注,可想构思起来得所费的心思。

引起班吉联想回忆的有一些物象如火、镜子、水、旧拖鞋等,它们出现的时候会使班吉从喧哗中安静下来。还有人的名字也会使班级想起一些相关的人,文中有三个名字重复现象,昆丁、杰生、班吉的原名毛莱,杰生是凯蒂的父亲和凯蒂的大弟共有的,昆丁是凯蒂的哥哥和凯蒂女儿都用的名字,毛莱是凯蒂的舅舅的名字也是凯蒂母亲最初给班吉取的名字,可是后来班级越长越脱离其母亲的想象,就给她所幸改名为班吉明了。所以贯穿班吉意识流动的线索其实是有迹可循的。

其次,班吉流露的情感纯净而真实。

班吉最强烈的感情是对凯蒂的挂念。他被说成是白痴,因为除了啼哭、哼哼、嘟哝和简单的肢体语言,他不会说任何话也不会做任何工作。通常他什么都没做,只在他的声响中透露着他内心的想法。只是没有说出口而已,但是他想到了,这在他每次哭泣中表现得最为直观。比如,“帕特生太太飞跑着穿过花园。我一看见她的眼睛我就哭了起来。”①这是回忆毛莱舅舅叫班吉送信给情人帕特生太太被帕特生先生瞧见的场景,最后帕特生先生将信夺走了,也许是帕特生太太的眼中充斥着急切的期待震动了班吉的心,也许是帕特生太太眼中几近疯狂的情感惊到了班吉,他哭了。又如,“我先没哭,可是地变得不稳起来,我就哭了。”②这是在凯蒂结婚那天他和黑小厮t.p醉酒后的哭泣,因为凯蒂出于无奈嫁给了一个男子,班吉伤心至极喝了酒晕晕乎乎地看着周围一切,接着就哭了。再如,“...我哭了,她继续上

楼,我跟着上去,边走边哭...可是我拽住她的衣裙,于是我们走到洗澡间...我一边哭一边推她。”③这是凯蒂因过度反叛而和男子约会导致失去贞洁,回家后,班吉看出了端倪十分悲伤,于是拽着姐姐去洗澡。这是怎样单纯的一个孩子啊!他总是需要人照顾,心智永远跟小孩子一样,从这些哭泣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姐姐凯蒂发自内心的依恋和喜爱以及当自己无能为力时的无助和无奈感。

在这些不被人理解的表达中,蕴含着班吉所有的感情,有的人会说话却选择沉默,班吉的感情都没有用一个字来解释过,而他的一把辛酸泪,谁解其中味呢,只有凯蒂,凯蒂是班吉最依赖的人,她会和班吉对话,她会去倾听班吉的声音,她会无微不至地照顾班吉。所以班吉对凯蒂的记忆刻在了脑子里,他最挂念的人就是这个像他母亲一样的姐姐,也因此凡是跟凯蒂有关的都会令他兴奋不已,一只凯蒂的旧鞋可以给班吉莫大的安慰,有一次就是在他哭的时候给他这只鞋他就不哭了。

最后,照班吉的所见所闻据实记录,仅通过细致的语言、行为来折射人物心理,人物形象惟妙惟肖地再现。

小说运用了拼贴艺术手法,将整篇文章用四个部分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分别由幼稚的班吉回忆童年、忧郁的昆丁自杀这天的无望情绪、杰生自私冷漠的变态心理活动展示和迪尔西带有宗教意味儿的综合性概述构成的四个环节。通过对比,后面三个人的讲述就理智得多:昆丁思考了凯蒂的堕落过程可惜由于自杀未完成叙述;杰生竭力为自己的行为找合理的解释;迪尔西这部分主要根据迪尔西的行为来对复活节这天发生的事进行全景式的讲述,表现她冷眼而热心地看着这个家族衰败,这部分也没加修饰,多是由对话构成,但这部分和班吉部分不同的是它完全地揭示了康普生家三十年间的变故和人世沧桑,从而也描摹了美国南方社会的浮沉变迁。

班吉这一部分都是不加任何藻饰的言辞,他情感的表示也是通过哭、吼、嘀咕来传达或者通过别人对自己说的话来暗示。尤其生动的一幕是,昆丁不许凯蒂脱裙子但她不听,接着昆丁给她一下耳光,两人就相互泼水,水溅到班吉和威尔许身上,威尔许说要向大人告发,跑了,昆丁没追到不追了,威尔许就停住脚步嚷嚷说要去告发,凯蒂就说如果他不去告发就让他回来,于是威尔许说不去告发了然后就让他回来了④,从这几句白描中我们看到威尔许虽对他们的行为有意见但是还是更愿意和他们一起玩儿,他只是说说而已,其实就等着他们的挽留。而同一件事杰生的作为就大不相同,凯蒂和昆丁问他会不会告发时,昆丁企图勾起他给杰生做过一副弓箭的记忆,杰生却说“已经断了”,果真见到父亲的时候他毫不留情地告发了这件事,⑤虽然没有达到效果但他的行为已经表现了他对凯蒂和昆丁是不留情面的,

对于哥哥给自己的恩情他可以忘得一干二净,倒是记得别人未能为自己完成的心愿,这在后来“杰生的部分”中体现得就更明显了,后来杰生因未能如愿获得凯蒂丈夫介绍的银行工作而憎恨着凯蒂的不贞,表面上谴责凯蒂及小昆丁放荡实则公报私仇。而这里事件起因是昆丁不允许凯蒂脱裙子,可以看出昆丁则是秉着要她保持女孩儿的矜持和纯洁的态度(后来演变成了对凯蒂不合伦理的爱),所以即使裙子湿了他也不愿意让她直接脱掉只剩背心和衬裤。而凯蒂在这个举动中体现的大胆、不羁也完全和她(推荐打开范文网:www.haoWoRD.CoM)的性格相匹配,当然由于这强烈的反叛使她出逃犯下了不可挽回的错,但这并非偶然,有康普生家祖上的蓄奴,有康普生先生这样一个悲观疾世愤俗的父亲,有康普生太太这样一个无病呻吟、哀怨连天的母亲,有这样一个恪守礼教的家庭,也就有了几个孩子的悲剧命运,也就有了凯蒂反叛的过激。尤其是康普生太太这个人作为四个孩子的母亲缺乏母爱的给予,作为一个女人时时不忘自封的南方大家闺秀身份,威尔许对毛莱改名为班吉的原因说“你现在知道干吗你名儿改成班吉明了吧,你妈太骄傲了,觉得你丢了她的脸。”⑥从中可窥见康普生太太的自命不凡。

综上所述,在班吉的意识流动中,可以看到事实就摆在那里,不加装饰,它提供的真实揭示着人性、表达着人的本真。这“班吉的部分”就不只是班吉个人事迹或者只为描写凯蒂童年的情景,这更是从班吉实实在在的回忆中体现人物的性格特色和家庭人员的各种关系以及家族衰败的源头。通过这部分纯客观事实中,我们不必怀疑叙述者是否矫揉造作、扭曲事实,因为班吉未对事实加以评判,这些都是真实的再现,虽打乱了时空顺序,但事实是铁一样的。

注释:

①《喧哗与骚动》,福克纳著,李文俊译,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3月出版,第14页。 ②《喧哗与骚动》,福克纳著,李文俊译,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3月出版,第21页。 ③《喧哗与骚动》,福克纳著,李文俊译,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3月出版,第72页。 ④《喧哗与骚动》,福克纳著,李文俊译,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3月出版,第19页。 ⑤《喧哗与骚动》,福克纳著,李文俊译,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3月出版,第20页。 ⑥《喧哗与骚动》,福克纳著,李文俊译,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3月出版,第72页。参考文献:

①王晓芬:浅析威廉·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意识流手法,汉文哲学社会科学报2014年4月第4期第32卷。

②吴伟仁:《美国文学史及解读》,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0年2月出版。 ③李文俊:《福克纳评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5月出版。

④李维屏:《英美意识流小说》,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年4月出版。

⑤马岚:《一曲美国南方没落贵族的挽歌——评威廉·福克纳的喧嚣与骚动》,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5月。

⑥肖明翰:《威廉 福克纳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杜1999年7月出版。 ⑦《喧哗与骚动》,福克纳著,李文俊译,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3月出版。

推荐访问其他精彩范文:

喧哗中的独语

公共场所不喧哗

读福克纳《喧哗与骚动》

八个禁止

关于全面禁止吸烟的通知

word该篇DOC格式禁止高声喧哗的标语范文,共有9483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禁止高声喧哗的标语下载
禁止高声喧哗的标语.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