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构思(运思)概述
运思是作者对材料进行思维加工的过程。在文艺创作中,运思又称为构思 。茅盾说:“生活经验的素材要经过综合、改造、发展这样的一系列的加工,然后成为作品 的题材。这一过程,我们称为‘构思’。”(《关于艺中的技巧》)
运思对于写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写作从本质上说就是写思维,即用语言文字 表现作者的思维活动和结果。不进行运思,就无法写作;不善于运思,就不善于写作。所以 要写好文章必须做到“意在笔先”、“凝神结想”、“惨淡经营”、“心营意造”。清代著名戏曲理论家李渔说:“袖手于前始能疾书于后。” (《闲情偶寄》)就是指运思——构思成 熟之后才能顺畅地执笔行文。美国写作教材《写作中的思维训练》认为:“当我们致力于写 作构思时,思考的问题最多也最严密,而当我们认识我们思考的基本模式时,我们的写作最流畅也最熟练。”“我们将把写作和思考看作互相联系、彼此作用和促进大脑活动的过程。 这二者互相紧密地缠结是人类特有的重要活动,正如作家兼教育家卡洛斯·白克所说:‘学习写作就是学习思考。’”初学写作者只有勤于运思,在多思多想中锻炼思维能力,才能培 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思路与结构概述
思路就是作者谋篇布局的思想轨迹。而结构是思路的归宿,它表现为文章的骨架。或者说思路是文章的胚胎,结构就是文章得以问世的生命形式。因为结构现实地存在于具体的文章中,没有结构,文章就无法存在于世。这是结构和思路的区别。但从本质上说,思路和结构是合而为一的关系。虽然在写作中思路的理清就是竭力寻找一种最佳的结构形式,但从思路与结构的存在形态看,二者又是若即若离的关系。说其“若离”,是因为思路是写作过程中作者的思维活动,结构则是其物化形式,思维活动可以脱离物化形式存在。说的明白点,就是思路存在于作者的脑海中,结构只存在于具体的文章中。说其“若即”,是因为在任何文章中,虽然最先映入读者眼帘,为读者所感知的,是文章的结构,但作者的构思,却已悄然隐身其后,寸步不离。结构是不可能抛弃思路而存在的。
构思(运思)的六个特性
进行写作运思要掌握运思的六个特性:
一、创新性。写作是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创新是写作运思的目标。古今中外的文章家都 强调运思的这个特点。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写道:“人惟求旧,物惟求新,新也者,天下 事物之美称也。而文章一道,较之他物,尤加倍焉。”因此,运思追求的是“脱套去陈”, “见从已出”。创新必须经过心灵的创造。创新,常常是辛苦的、艰难的,甚至需要废寝忘 食、呕心沥血。创新性体现在写作的各个环节上,必须在各个环节上进行创造性思维。
二、求美性。运思的整个过程贯穿着写作者对美的追求。不仅追求内容美,还要追求形式美,并且总是希望自己的文章或作品能绘读者以美的享受。要使作品达到内容美与形式美的统一,需要写作者的多方面努力,主要是选材要严,开掘要深;立意要既新颖又深刻;结构要有创造性,敢于“标新立异”;语言使用上既符合“约定俗成”的原则,又要进行艰苦 的提炼、加工;还要根据文章体裁、读者对象灵活地使用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段,尽可能做 到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三、灵活性。运思中的思维活动是十分灵敏和活泼的,常常不是线性的、连贯的,而是跳跃的、变化的。作者沿着某一个思路进行思索,当受到阻塞时,可以继续钻研,冲破障
碍;也可以改换方向,从一个新的思路去思索。在运思中,思维的触角时时伸向四面八方,选 择最佳的运思角度,保证思维沿着正确的路线前进。许多著名作家都是 由于自觉地把握了运思的灵活性,在写作中就不厌其烦地多次运思以寻求最佳的构思。
四、贯通性。运思的贯通性是指不论写什么文章,都要使思维的脉络连贯、畅通。这就是古 人论文时强调的“文气”、“文脉”必须贯通,要“首尾一体”。
所谓“文气”,有着两个因素:其一是思路——内在的逻辑力量,其二是语气——外在的表 现形式。叶圣陶在《认真学习语文》中说:“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 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前人认为,文气的贯通,表现在思路上,就是要 合理、有序、连贯、周严;表现在语气上,则是要力求自然、连贯、流畅、通达。在运思中 ,一般作者都很重视思路的贯通,而对语气上的问题则较少留意,这是须注意的。
五、综合性。运思不是以单一的思维方式进行的,它是多种思维方式综合活动的过程。在运 思中,直觉、联想、想象、灵感、判断、推理、分析、综合等思维方式都在积极地活动着, 对运思的结果产生着效应和影响。而且,意识、下意识、记忆、感情也参与其中,发生着积 极的作用。
六、个体性。运思是由作为写作主体的写作者个人所进行的。任何文章或著作在写作时 ,其运思都表现出写作者的个人风格,使运思具有个体性的特征。即使是由几个人合作撰写 的文章或著作,在全文或全书的体例、语言、文风等方面有统一的要求、规定,然而在执笔 人员对其所分工撰写的部分进行运思(构思)时,也是会自然而然地表现出他的个性。这是因 为,一个写作者的运思习惯是长期形成的,它在集体合作撰写文章或著作时也无法磨灭,而 是会表现在运思的过程中。所谓“文如其人”、“风格即人”,就讲的是运思的个体性。
写作运思的主要方法
一、自由运思法。作者思维活动不受任何预定的路线、目标的限制,而是自由自在地进 行,“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从感知开始,作者的思维机制就无拘无束地运行起来, 各种思绪和各种记忆中的表象会连翩不断地呈现,既有形象思维在作用,又有抽象思维在活动。在这种自由运思中,作者的思想和情感都是自然而然地出现的,是像泉水涌出来的,又 像溪水流出来的。
文学创作中的意识流,属于自由运思的范畴。“意识流”这个名称是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 姆士于1884年提出来的。他认为人类的思维活动是一种斩不断的“流”,而不是片断的衔接 ,因此称之为“思想流,意识流,或主观生活之流中作为文学创作的意识流方法,主要是指 自由联想、内心独白和象征等构思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段。
掌握自由运思的方法,要靠学习、借鉴,要靠自己长期的写作实践,去运用,去体会,由“ 生”而“熟”,由“熟”而“巧”。
二、命题运思法。命题运思又称为限定运思。写作训练中,学生作文时经常要进行命题 运思。其方法是,首先对教师的命题及要求进行思考,也即审题,弄清题目的含义、要求的 文体和写作的范围;然后根据命题要求选择材料,确定中心,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由于题 目是他人定下的,因而作者的思维活动受到了限制,必须朝着规定的写作目标进行运思,并 通过运思达到这一目标。与自由运思相比,作者进行命题运思时不能无限制地自由选材、自由立意、自由联想、 自由定体(体裁),然而作者可以在命题的规定性之下充分发挥运思的主动性,仍然能够使运 思取得良好的结果。这是因为他人命题之后并未完全限定作者只能使用某一类材料,确定某 一条思路表达某一种思想,写出某一样感情,而是在
这些方面都留有广阔的天地,运思的进 行还是比较自由的。前人写旧诗,标题常用“偶成”和“赋得”的词语,所谓 “偶成”就 是自由运思写作的,而“赋得”则是定题分韵后再运思的作品。
三、形象运思法。这是写作运思中的形象思维方法。这种形象运思法,是一种艺术地把 握世界的思维方法。在文学创作中,它不仅始终不离开生活的具体可感的形象形态,而且驰 骋着想象、饱和着情感,围绕艺术形象的萌生、发展、成长的过程而进行思维。其思维的结 果,不是以抽象的结论,而是以血肉丰满的艺术形象来揭示出生活的某些本质或规律。形象 运思法在写作者进行运思的过程中,是与艺术感觉、情绪记忆、联想、想象等交融在一起的 。阿·托尔斯泰说过:“我是通过感受、愿望和意志钩冲动来思维的。”“我与世界联系在 一起,我用我全部心理的和生理的动作,用我的整个存在去对形象的综合与运动作出反应。 ”(阿·托尔斯泰《论文学》)形象思维并非与理性无关的,而是和抽象(逻辑)思维相互交 织,相辅相成的。
能否正确地运用形象思维法来进行写作,取决于写作者的思想水平、生活经历、文学素养及掌握艺术技巧的程度。初学写作者要通过多练和运用情绪记忆、联想、想象来掌握形象运思法。
四、抽象运思法。这种运思又称为逻辑思维或理论思维方法。所谓抽象运思法,不同于感性的直观,它是对于客观事物抽象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方式来反映事物的本质的。抽象运思法包括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两者是互相渗透 、不可分割的,但它们不是平等发展的,而各有特殊的思维规律。抽象运思法在议论文、杂文、评论(思想评论、文艺评论、新闻述评等)、学术论文写作中经常运用,在文学创作中也 同样地存在着。初学写作者可以通过辩论、演讲、发言、写议论文等,掌握抽象运思的方法 。
五、创造运思法。创造运思法的主要内容是灵感(顿悟)思维或称创造性思维。进行创造性 的写作必须使用创造性思维来进行运思。钱学森曾说:“凡是有创造经验的同志都知道,光 靠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不能创造,不能突破,要创造要突破得有灵感。”他又指出,灵感好 像是形象思维扩大到潜意识的结果。人脑接受外界信息有几种可能性:一种是信息到了人脑 之后,经过显意识,就是人对意识到的思维过程进行加工;另一种是人脑的独立的潜意识对 这些信息进行再加工,但人并没有意识到,看来人不光是一个自我,而是好几个自我,这在 国外称为“多个自我”。假如一个很难的问题,在这些潜意识里加工来加工去得到了结果, 这时可能与我们的显意识沟通了,一下子得到了答案,这就是所谓“灵感”。
要获得灵感,首先要勤于思维。柴可夫斯基说过:“灵感是这样一位客人,她不爱拜访 懒惰者。”其次要善于用脑。这里的关键在于作者要选择自己用脑的“最佳时间”,充分发 挥大脑的多功能的机制作用,用有意识调动潜意识,从而诱发灵感。
六、想象运思法。想象运思作为一种运思方法,指的是作者进行回想、联想和想象来处 理、加工材料,升华和提炼主题的思维行为。首先,早已储存在作者头脑深处仓库中的印象 ,由于外界的刺激或主观的探求,被启发出来,鲜明地浮现于脑际。这时在头脑中呈现的形 象是过去直觉印象的再现,因而称之为回想。它是形象的记忆,但已不同于一般的记忆。回 想在文学创作构思中十分重要。在写小说的人物形象和场景时固然需要,写游记、自传、回 忆录之类的文章就更离不开视觉印象的回想。其次,在进行回想时,常常会从一事物联想到 另一事物。有的是接近联想,有的是类似联想,又有的是对比联想,还有的是象征联想,以 及推测联想。比如李白为了写他与汪伦的友情,经过运思写道:“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就是因友情的深而联想到潭水的深,并用夸张了的深千尺的潭水来作比喻。其 它许多优秀诗词中的比喻,也是联想的结果。回想和联想中的形象,都是来自作者头脑以外 已有的事物,而想象的形象则是作者自己头脑创造的产物。当然,这
想象的形象也是以生活 中的事物为依据的。
对上述运思方法的理解与掌握,不能只凭记忆,重要的还在于实践,要与立意炼意、聚材选 材、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润饰修改等结合起来,使之融会贯通,相辅相成,共同发挥作用 。
精心安排结构
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材料是文章的血肉,结构是文章的骨骼。没有健壮的骨骼,灵魂无所寄托,血肉无所依附。我们必须安排好文章的结构。文章结构的原则是:要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应服从、服务于表现主题的需要;应适应不同体裁的特点;应力戒程式化、八股腔。文章结构要力求达到:严谨、自然、完整、统一。
要安排好文章的结构,可先在、提纲上设计出结构框架,注意确定文章线索,理清脂肪脉络,要排好段落层次。各类文体的写作其结构方式有大致的安排方法,虽不能以"模式"来名之,但确可以掌握以有效地帮助写好文章。通常说的议论文结构四种方式(并列式、层进式、对照式、总分式)就是这样的。
一般说,记叙文可以在确立主线基础上,按时间推移、空间位置变换、时间和空间纵横交叉、逻辑顺序、作者的认识发展等来安排文章段落层次。当然,考生在作文中如果运用"制造悬念"、"叙写波澜"、"抑扬蓄势"、"铺垫误会"、"伏笔照应"等手法,记叙表达效果会更强。
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
联想和想象是创造性思维中十分重要的因素,从作文中的联想和想象可以看出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以记叙文为例,拿到考题后,要联想与题目有关的人和事,要联想这些人和事所表现的意义,要联想或想象事情的发生、发展过程及细节。更有一些题目本身就规定了考生必须运用想象来写作。对于1999年"假如记忆可以植",如编故事,没有想象是不可想象的。以议论文为例,联想和想象的内容指的是审题过程中的弄清道理、准备事例、思考警句三个环节。而其中又以弄清道理最为关键。所谓弄清道理,并不是说考生不能确立中心论点,而是说不少考生不会展开论述。他们的文章仅仅是"论点-举例-结论",缺乏在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中理出认识的层次来。因此,联想和想象在议论文审题中显得尤为重要。联想和想象往往以比喻、比较或引用的方式沟通起来。运用比喻的方式表达由于形似或神似构成联想,能收到形象生动、说理透辟的效果。运用比较的方式表达由于相对而构成联想,能准确地反映作者的认识推理过程,使读者领悟到深刻的道理。运用引申的方式展开联想,能发人深省,给人有益的启示。联想和想象是思维的翅膀,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了联想和想象审题将如何进行。
大胆推测 揭示原因
中国青年报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在“发展等级分”的要求中,“深刻透彻”的内涵是:“①透过现象深入本质”“②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③预感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
“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也就是要学会寻根溯源。如果构思时问上一句“为什么答案会是丰富多彩的?”不但有话可说,也有可能加深文章议论的深度。有时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在分析中展现自己独到的推理。比如我们完全可以作这样的假设:瓦特未必是发现蒸汽
可以成为动力的第一人。传统的说法是:少年瓦特看到水壶盖被蒸汽掀动起来,从中受到启发,发明了蒸汽机。——这个材料曾广泛地被运用在文章中。按照习惯思维,这个材料一般被用作“要注意身边的事物”“观察思考很重要”“要多动脑筋”“要抓住灵感”的证明材料。我们质疑瓦特未必是发明蒸汽机的第一人,理由如下:
只要是带盖的水壶,在水沸腾的时候,壶盖一定会被蒸汽掀动。祖先发明有盖的烧水用具,至少已经有3千年的历史了(我们从文物中可以看到古代的各种水壶)。在3千年中,难道真的没有一个人看到水壶被蒸汽掀动起来的现象吗?一定有人看到了这种有趣的现象。在看到的人中,一些人想到了可以把它作为一种动力,其中一些人去作过这方面的尝试。在做过尝试的人群中,多数人失败了,但是有人曾获得过成功。在获得成功的人中,有人可能向统治者及社会介绍过他们的发明,但是没有人重视他们的发明。甚至史书不记载。为什么那么多先驱的发现没有被重视?为什么直到瓦特才会成为现实……最后我们可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在生产力低下的社会中,由于没有社会需求,科学发明没有动力,会受到限制。而英国的工业革命对生产力的需求使瓦特的发明成为现实。任何科学技术的革命都是生产力的需求的结果。所以瓦特未必是发现蒸汽可以成为动力的第一人。
只要善于发现问题并努力作一定的探究,多少能有一些自己的见解,显示出“研究能力”,在写作中将是很“讨巧”的。曾听南京大学张宏生教授说《水浒》,提到梁山泊英雄排座次,他认为那个座次的排列有问题,“没遮拦”穆弘并无什么不得了的本事,书中也没什么记载,却排在第二十四位;而为梁山立下不少大功,名气很大的“鼓上蚤”时迁竟被排在一百零八人中的倒数第二。这会是什么原因呢?得靠分析推测,有可能是作者原来为穆弘写下的故事后来删去了,而写时迁时即兴发挥,演绎出新的故事,更兼文笔精采,所以留下破绽。——我看《水浒》时也一直有类似的不解,但是正是因为没有想到去“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所以惑之不解。
适当地作一些类似的推理训练,对作文思维极有好处。在发展等级分评分标准中,“有创新”一项具体要求有“见解新颖”“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指的就是这个。(王栋生 作者系南京师大附中特级教师、语文组长)
“串珠式”写作思路
串珠式是指用一条线索贯穿全文各个部分,构成文章整体的思路展开形式。这是一种最常见的思路格式。因为思路和线索都是文章中的隐性信息,二者密切相关,思路是文章线索安排的依据,而线索的安排又体现了作者的思路。线索的作用就是把文章中表达思想内容的材料贯穿起来,结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好比一堆珍珠,用一根线把它们按一定要求串起来,才能成为一件华美的珍品。如周先慎《过万重山漫想》一文的思路就是用串珠式来展开的。题目虽为“漫想”,但并不是信马由缰,漫无目标,而是遵循着逻辑思维,有自己的思想轨迹的。作者思路的起点:由眼前三峡的夔门,想到历史上第一个闯三峡的人。思路的延伸:由第一个闯三峡的人想到他过三峡的时间、工具等等。思路的再延伸:想到他过三峡时的种种阻力。思路的扩展:再想到从历史到今天许多领域中无数“第一个”: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第一个燧木取火的人,第一个弯弓射箭的人,第一个跨上马背的人??思路开阔而严密,用“第一个”串起了许多事例,讴歌了知难而进的首创精神。
“辐射式”写作思路
在以议论、说理为主要内容的文章中,常常设置一个中心轴。中心轴多数是思想或理趣,
使文章内容或要点总是围绕着中心轴,向广度辐射、铺陈,像辐条一样,在中心轴的统率下,向四周放射出去。如韩少华的散文《记忆》,通过分析、评论不同的人对“记忆”的不同理解,来阐述自己对人生意义的认识。文章先是列举了不同的人对“记忆”的一般性的却又是各不相同的看法:“医学家说:‘健忘症是大脑走向死亡的征兆。’道德家说:‘忘恩是负义之母。’佛学家说:‘置一切忧患于心外者,得大自在。’而革命家却说:‘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接着作者重点批驳了因生命必有终结,记忆也会消失而产生的人生虚无主义观点:“其实呢,即便是灰烬,不也尽可以化入泥土,去催发新芽么;即便是流水,到了无尽头,不还能解一解远行人的干渴么;即便是落花,纷纷飘飘之间,不恰好透漏着果实正在孕育的信息么??”最后,作者借两个具有正反意义的传说,正面阐述了自己对“记忆”也是对人生的认识:“只记得一己忧患的,是商人。忘记了人民疾苦的,是叛徒??从成功的记忆里提炼警觉的,是智者。而那忘掉自己的危难,却铭记着他人的艰辛,只为人民的幸福去忘我奋斗的人,才是勇士,真正的勇士!”这就是作者设置了“记忆”这个中心轴,然后向四周发散。在记叙性的文章中思路的轴心可以是某个具体实在的“物”,也可以是作者的一种特有的情思等。
感悟类文章的写作思路
高天友
在高考作文以及平时的写作训练中,常会要求写一些感悟类文章。如1986年全国卷《树木·森林·气候》,它提示考生“这里说的是一种自然现象,社会生活中的某些现象也有类似之处”,要求考生“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一个有意义的话题”来写。1999年上海卷要求以《“回声”的启示》为题作文。2000年全国卷要求以《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为题作文。这些作文,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要求考生不拘泥于文题中提供的具体感性的材料,而要根据材料设定的话题来写自己的“思想感受”,即要求考生深入挖掘“材料”的内蕴,从而写出自己的独特的感悟来。
那么,写好感悟类文章,是否有章可循呢?回答是肯定的。简而言之,这个“章”(章法)就是由实悟虚,使虚实相依。
所谓“由实悟虚,虚实相依”,就是由具体感性的材料,即生活中的事或物,“悟”出某种道理、思想和哲理等。生活中的事或物是我们“悟”的前提,而“悟”(理性思考出来的道理、思想、哲理等)又是具体的感性材料的升华。二者相依相存,密不可分。如果把叙写出来的带着感知主体独特视角的内容称之为“画龙”,那么揭示理性思考出来的道理、思想、哲理等就是“点睛”。由实悟虚,使虚实相依,先画龙后点睛,这是感悟类文章经常采用的写作“章法”(或者说“套路”)。需要强调的是,虽然具体感性的材料是第一位的,然而“悟”却更显其重要性。因为龙只有点睛才能破壁腾飞。“悟”是一种能从森罗万象的事物中体悟出某种道理、思想、哲理的能力。没有它,文章将失去灵魂,成为具体的感性材料的毫无意义的堆砌。
如,1986年全国卷,聪明的考生便由“树木·森林·气候”三者的关系,“悟”出改革与民众的关系,“悟”出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悟”出个人、社会和社会风气的关系等等。1999年上海考生由“?回声?的启示”,“悟”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悟”出社会上人与人相处“欲取须先予,欲得须先舍,欲被爱须先爱人”的道理。2000年全国卷,考生“悟”出的道理更是“丰富多彩”,不胜枚举。
在实际的写作实践中,我们只有借助于“悟”,才能有所创造、有所创新。因为个人“悟”出的道理,往往是自己独特的情感流露,必然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常常具有新意,具有独创性,因此也就更合乎高考作文“发展等级”的要求。写作实践还证明,聪明的作者不仅能
借助于“悟”,而且善于“悟”,能够“悟”出自己的个性,别创新意。
由实悟虚,虚实相依,说来简单,但要真正做到却也并非易事。怎样培养“悟”性,使自己会“悟”、善“悟”,并且能“悟”出独创性呢?关键仍在于平时能够用心去感悟生活,提高感悟力。
在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里,我们每天看日出星没潮涨云飞花开花谢,每天都要接触到许多不同的人和事,感受到社会变迁人事沧桑。这种真实的生活,正是我们的写作之源。写作,也只有“用心感受生活”,并“深入思考生活”,才能写出情感真挚,富有人生启迪意义的好文章来。“用心感受生活”,就是要做生活的有心人,主动地积极有效地去观察生活,日月星辰、江河湖海、风雨雷电、霜雪冰冻、春花秋月、鸟兽虫鱼、凡人琐事,无一不是我们可以观察的内容。但光有观察还不够,还必须对所感知到的内容进行一番深入思考,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个别到一般的思考,从而由感知到的内容体悟出某种道理、某种思想或某种哲理。使得一棵树,一片叶,一朵花,一抹朝霞,都可以成为我们咏赞的对象;泰山日出,黄山松涛,西湖碧波,东海浪潮,我们也都可以从中“悟”出大自然的伟力,大自然的美,甚至某种高尚的“人格”。写作实践证明,只有如此善于感悟,才能写出生活的真实,写出生活的哲理,从而揭示出生活的本质特点及其典型意义。这是提高悟性,增强感悟力的最好途径和方法。舍此别无他途他法。
何永康教授曾经说过一句非常切合写作实际的话:“优秀的考场作文绝不是在考场上临时发挥出来的,而是在充分回忆平时的作文和随笔的基础上,进行有机的变通和组装写成的。”有了平时善于“悟”的坚实基础,考试时,我们只要“回忆”“回忆”,再“进行有机的变通和组装”,或许便可写出上乘之作。
高考作文复习方法谈
无论什么文体的写作都离不开创造性思维,但训练的重点还是放在议论文和记叙文上为好,因为有了这两种基本能力,其他如抒情散文和说明文的写作就都问题不大了。
写议论文,要着重提高以下几种能力:(1)认识深刻(2)有创见(3)角度新颖(4)说理充分。归结为一句话:增强说理能力。
写记叙文,要着重提高以下几个能力:(1)立意新深(2)蕴含丰富(3)用材新鲜(4)具体生动。突出一句话:增强描述能力。不要把精力过多地放到搜寻花样翻新的作文题上,而要放到思维方向和思维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做到了这一点,哪怕面对一个陈题、俗题,也会写出新意来。
语言表达能力,是高考作文考查的主项。语言有文采,确实可以大大增强文章的感染力,高考作文的语言,首先要“辞达”。辞达是最基本的要求,有文采则是在辞达的基础上的进一步要求。从1999年高考作文阅卷情况来看,不少考生在“表达”项上的失分主要在病句较多上,大幅度消灭病句,就能明显提高作文成绩。
考生可以从两方面有效提高语言运用水平:第一,采用自改和互改的方式修改习作。第二,最好按照文体分类,选一些高考范文,反复诵读体会,揣摩语言风格,甚至仿写。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养成自己良好的语言习惯甚至语言风格。(北京晚报曹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