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范文网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5篇《记叙文写作》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到更多与《记叙文写作》相关的范文。
篇一:记叙文写作
记叙文写作
一、记叙文知识概要
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叫记叙文。记叙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记叙文既包括记叙性的文学作品,如散文、小说等,又包括一般的记叙性文章。狭义的记叙文是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对社会生活中的人、串、景、物的情态变化和发展进行叙述和描写的一类文章,常见的如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游记、日记、参观记、回忆录,以及一部分书信等。
记叙文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记叙文的线索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以人物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行踪为线索,以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或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等等。分析线索有助于把握行文的思路和全文的结构。
记叙文要注意研究分析各种描写方法,并理解不同方法对不同主题的表达作用。特别要注意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对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作用,进而分析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
议论和抒情均有直接与间接之分,它们都是记叙文中的关键部分,分析它们的作用对把握全文的中心大有裨益。
记叙文一般运用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
叙述是事物动态(如人物的经历、事件的进行、空间的转换等)的述说,重在过程性,时间这一要素是十分突出的。叙述有第一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叙述之分。第一人称叙述有“我”和“我们”,在文章中有的指作者自己(散文最多),有的指文中人物如主人公(如《狂人日记》)、见证人(如《孔乙己》)和线索人物(如《祝福》)。好处是便于作者直接充分地表达思想感情,让人感到亲切自然,不利之处是受到局限,特别是他人的心理不好表达。第三人称叙述有“他(她)”和“他们”,作者以局外人的身份来叙述他人,这就自由客观,但缺乏可信度和亲切感。有的文章,出现第二人称的地方很多,如果全部是第二人称在叙述,这其实是第三人称叙述,如果在众多第二人称中出现一个“我”来叙述,其实还是第一人称叙述。
叙述有多种方式:
(1)顺序。常见。从前到后,线索清楚,但易于写成流水账。这就需要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2)倒叙。将结局或突出点放在开头,然后再从前到后。在新闻消息中已经成为套路,叫做“倒金字塔”。事件最好是时间跨度大的。侦破和武打的影剧常用。好处是有悬念,但容易使人反感。
(3)插叙。在本事叙述中插进另外一件仅仅有关的小事,然后再按原来的本事来写。如《水浒》中林冲遇到店小二时插叙了店小二在东京的事。不可喧宾夺主。
(4)补叙。对本事前面未叙述的一部分在作文后面给以补充。
叙述要定好基调,要有起伏跌宕,场面不宜多,语言要生动形象有个性最好口语化。
描写是事物状貌的描绘,重在形象性。中国小说叙述成分多,而外国小说反之。
(1)人物描写。A肖像描写。描写外形——容貌、神情、姿态、服饰等,要抓住特征,以形传神即透过外形揭示出身份、性格和内心。B语言描写。要透露内心秘密并显示个性特征。C行动描写。古典小说中有许多典型的行动描写,如黛玉焚稿、范进发疯、大闹天宫和单刀赴会等。行动描写要反映人物心理并显示个性特征。D心理描写。要注意下意识的心理如幻觉。还要注意借助外在事物的`间接描写。
(2)环境描写。A自然景物描写,包括时序节令、自然气候、山川湖海、动物植物等描写。作用:交代时间、地点,烘托作者或人物的感情心境,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推动情节发展。B社会环境描写,一是某种社会生活情景的展示如《子夜》的开头,二是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的陈设、格局、气度、色调等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志趣、气质和情操等,如《红楼梦》中女儿们的居室小院。
(3)场面描写。对有中心人物活动的生活画面的描写。如《药》中的杀人场面。
(4)细节描写。对有典型意义的细枝末节的描写。如阿Q画押、严监生竖起两根指头。起着描绘人物性格、安排线索(如《百合花》中的被子)、推动故事发展的作用。细节延伸开来就是一篇微型小说。
描写法又可以分为:白描(无比喻修饰,以叙述代替,重在传神)、细描(细腻深刻、修饰较多);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通过旁人的眼睛或者周围事物来描写);主观描写(带感情色彩)和客观描写(不带感情的准确的,如在说明文中)。
抒情是抒发和表现感情。其中直接抒情多是带有感情的判断句,并有感叹词;间接抒情是指在叙述、描写和议论中带有感情色彩。
二、记叙文写作的技巧
1.巧设悬念
把文章后面将要表现的内容,先在前面作一个提示,但不马上解答,以引起读者的好奇兴趣,产生急于看下去的迫切心情,这样文章的开头,我们称为巧设悬念。它的好处是能避免结构上的单调,使文章的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2.一线串珠
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连起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体。如果说丰富而生动的材料是一颗颗珍珠,那么线索就是将这些珍珠串连起来的一条线。
记叙文的线索主要有实物、人物、事件、时间、地点以及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无论采取哪种线索,都必须从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体现各种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出发,灵活巧妙地确定。
3.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就是以小题材表现大主题的方法。生活中有些材料看起来似乎很平常,但却包含了深刻的意义。“一滴水也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只要善于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小材料同样能反映深刻的主题。如《一件珍贵的衬衫》。
4.穿插流动
在叙述过程中,插入一些与情节相关的内容,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这种用在谋篇上的手法,叫穿插流动。穿插流动的手法,是插叙的一种特殊用法。如吴伯萧的《难老泉》和翦伯赞的《内蒙访古》,前者记叙山西晋祠难老泉的景物时,不时穿插文史资料、传说故事;后者描写内蒙风光和古迹时,插入文献和历史事实。这些插入,不仅能使文章的内容丰富,而且增加可读性。王安忆的《雨,沙沙沙》记叙一位姑娘在雨夜没搭上末班车而走回家,一路上思绪流动,文章就多次插入这位姑娘心灵深处的意识活动,反映了姑娘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这篇文章也是运用了这种手法。 当然,一篇文章中的穿插也不宜大多,过多的穿插也会影响文章本身的连贯性。
5.粗笔勾勒
粗笔勾勒法就是用寥寥的几笔重点勾勒出人物外貌的主要特征。采用粗笔勾勒法描写人物肖像,可以对人物的身材、体型、衣着、容貌、神情、姿态、风度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作简要的勾勒。
运用粗笔勾勒法描写人物肖像要抓住人物的最主要的特征,用朴实的文字简略地写出来,不宜用过多的形容词、过多的比喻。其次要简练传神,通过寥寥几笔勾勒出人物的大致形象。
6.烘托艺术
烘托艺术原是中国画的技法名称,是指渲染某一部分,衬托出另一主要部分来。把这种手法运用到文章的构思中来,就是从侧面通过描绘某件事、景或人的方法来衬托出主要人或事物,又称“衬托法”。衬托,也叫映衬。用类似的或反面的事物,使主要事物意思更加鲜明突出,从而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如“红花还须绿叶扶”。有了陪衬的事物,被陪衬的事物才会显得突出,才能得到更加充分的说明。
1、衬托,可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就是用类似的事物,从正面去陪衬。烘托主要事物。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用冷风寒水来衬托壮士此行的悲壮。又如“蓝天衬着矗立的巨大雪峰”,用蓝天衬雪峰,使雪峰更高大
反衬,就是利用同主要事物相反或相异的事物作陪衬。如上例中的蓝天的蓝,来衬托雪峰的白,使雪峰更洁白。又 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有声衬无声。
2、运用衬托要爱憎分明,要宾主分明,陪衬事物与被陪衬事物,要让人一看便清楚,不能喧宾夺主。
3、衬托和对比的区别: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它与反衬有些相似,但不同。对比,意在比,突出的对象是双方的,对立两事物无主宾之分。
衬托,意在衬,两事物有主宾之分,突出的是主要一方。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前句是对比,后句是反衬。
7.画龙点睛
画龙点睛是指在适当的时候以一二句议论,点明事物、人物、景物的意义之所在,或揭示作品主题,醒人之耳目,给人以启迪。点睛之处可以是在篇中,也可在篇末。
8.前后照应
前后照应法可以使文章严谨连贯,浑然一体,又突出内容和结构上的内在联系。照应一般有以下几种:
1、内容和标题相照应。这种照应方法常常是内容安排多处和题目照应,或在恰当的地方直接、间接地点明题意。如《背影》,文中多次描写“背影”,既与标题“背影”相照应,又进一步点明题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2、行文中间照应。这种照应方法就是在文章前面写事,后面行文交代前面所写事的结果,使内容相互补充,层层深入。
3、结尾与开头照应法。在文章的结尾处对开头交代的事情作必要的提及,使文章首尾一致,成为有机的整体。如《白杨礼赞》一文,开头和结尾照应,不但使文章结构显得非常完整,而且使作者的赞美之情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
9.卒章显志
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的手法就叫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题”,“志”就是指文章的主题、中心。恰当运用这种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10.一波三折
记叙性文章要避免平铺直叙,记流水账,如能写得波澜起伏,就能引人入胜,耐看。
俄国作家柯罗连科的写景小品《火光》通篇运用了象征手法,但从字面上看,数百字的短文,由作者的感受引发了一波三折的景物变化,黑夜泛舟,火光又明又亮,好像就在眼前,这是开头展示的基本景象;船夫不以为然,认为还远着呢,兴起一波;自己从不相信到信服,又兴起一波;由“非常遥远”到“毕竟就在前头”,重要的是“必须加劲划桨”再兴一波
“一波三折”,“波折”要入情入理,让读者产生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感觉,方能做到引人入胜。而脱离生活,故弄玄虚的“波折”非但不能吸引读者,还会适得其反。
11.欲扬先抑
“欲扬先抑”与“欲抑先扬”是相反的两种布局方法。 采用这种写作手法,要自然合理,切不可牵强生硬。
三、优秀例文一:
路是月的痕
湖北考生
依稀想来,已有几年未踏上这一条洒满月光的小路了。小路是父亲亲手用鹅卵石铺成,在月光下泛着朦胧柔和的光。路的那头,连着那河边的小屋,连着我的父亲。父亲啊,你是否依然执着地坐在岸边,哀怨地吹着笛子,等着儿子的归来?
父亲爱好吹笛。小的时候,父亲的笛声载满了我童年的乐趣,像那条丝带一样的小河,牵引着我的童心在父亲爱的港湾里一晃一悠。父亲很疼我这个唯一的儿子,老喜欢用粗糙的双手捏我的脸蛋,不顾我疼得哭起来,还兀自傻呵呵地笑。每天的日暮,父亲带我到河边的草地上放牛。父亲常常放开牛绳让牛自己吃草,自己便从背后的草篓里摸出笛子,鼓起腮,吹出世间最美妙的音乐。我就靠在父亲腿上,看着天边的夕阳将父亲的头发染上点点金色。我爱父亲,父亲的笛声最美。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讨厌起父亲,讨厌他满嘴烟味,讨厌他的黄牙,讨厌他背个草篓到学校找我,还从窗外傻傻地盯着我看,我还讨厌他没有本事,只知侍弄几亩薄地,连我的学费也没能赚回。我和父亲逐渐隔膜了。在被我吼了几次后,父亲不再打着赤脚去学校看我,不再唠叨着让我好好学习。他保持沉默,而打破沉默的唯一方式就是吹笛,如怨如慕,而在我看来,这又成了不务正业的标志。
我到外地上学去了。离去前一天晚上,我走上那条熟悉的小路,感觉到一丝眷恋与不舍。路像是月光在地上划过的痕,也划过我的心,几年时间里,我未回过一次家。母亲在电话里告诉我,我走后,父亲整日像掉了魂似的,茶饭不思,只知去河边吹笛子。最终,我应母亲的请求回到了家。回家里已是夜晚,月刚升起,当我怀着无尽的思绪在小路上行走时,遇到了等我的父亲。我忽地一下子哭出来,紧紧抱住了父亲。我请求父亲给我吹笛,父亲答应了。哽咽的笛声又在耳畔响起,响在洒满月光的小路,勾起我的回忆。我感觉到父亲眷眷的爱子之心,感到愧对父亲的笛声,父亲爱我,爱着自己的儿子。他为我吹了十八年的笛子,而我此刻才发现它和我的心竟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
路很美,很美,是月划过的痕。月是路的魂,父亲的笛声是我的心魂!
本文是一篇非常出色的记叙文,以我对父亲的感情变化为主线,展示了我读懂父爱的过程:小时候,我爱父亲,父亲的笛声很美;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讨厌父亲,父亲的笛声如怨如慕;到外地求学几年后,我才真正地读懂父爱。笛声,是“我”选定的作为父爱的一种载体。笛声的变化(从最美到如怨如慕到哽咽)载着我对父爱的认识过程,紧扣作文要求。本文语言优美,佳句迭出;构思精巧,仅取三个片断和“几点”笛声,就把凝重的父爱和我感受父爱的心理历程,表达得淋漓尽致,情真意切,是一篇难得的考场佳作。
四、思考与问题
通过对记叙文的学习,你是否掌握了记叙文写作的技法。读以上的例文,对你的写作有哪些启示?
五、本次作文题和要求
题目:《那人,那事》
要求:写成记叙性文体,适当运用写作技巧,800字左右
篇二:关于记叙文写作(一)
一、记叙文知识概要
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叫记叙文。记叙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记叙文既包括记叙性的文学作品,如散文、小说等,又包括一般的记叙性文章。狭义的记叙文是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对社会生活中的人、串、景、物的情态变化和发展进行叙述和描写的一类文章,常见的如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游记、日记、参观记、回忆录,以及一部分书信等。
记叙文的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记叙文的线索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以人物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行踪为线索,以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或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等等。分析线索有助于把握行文的思路和全文的结构。
记叙文要注意研究分析各种描写方法,并理解不同方法对不同主题的表达作用。特别要注意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对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理解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的作用,进而分析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
议论和抒情均有直接与间接之分,它们都是记叙文中的关键部分,分析它们的作用对把握全文的中心大有裨益。
记叙文一般运用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
叙述是事物动态(如人物的经历、事件的进行、空间的转换等)的述说,重在过程性,时间这一要素是十分突出的。叙述有第一人称叙述和第三人称叙述之分。第一人称叙述有“我”和“我们”,在文章中有的指作者自己(散文最多),有的指文中人物如主人公(如《狂人日记》)、见证人(如《孔乙己》)和线索人物(如《祝福》)。好处是便于作者直接充分地表达思想感情,让人感到亲切自然,不利之处是受到局限,特别是他人的心理不好表达。第三人称叙述有“他(她)”和“他们”,作者以局外人的身份来叙述他人,这就自由客观,但缺乏可信度和亲切感。有的文章,出现第二人称的地方很多,如果全部是第二人称在叙述,这其实是第三人称叙述,如果在众多第二人称中出现一个“我”来叙述,其实还是第一人称叙述。
叙述有多种方式:
(1)顺序。常见。从前到后,线索清楚,但易于写成流水账。这就需要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2)倒叙。将结局或突出点放在开头,然后再从前到后。在新闻消息中已经成为套路,叫做“倒金字塔”。事件最好是时间跨度大的。侦破和武打的影剧常用。好处是有悬念,但容易使人反感。
(3)插叙。在本事叙述中插进另外一件仅仅有关的小事,然后再按原来的本事来写。如《水浒》中林冲遇到店小二时插叙了店小二在东京的事。不可喧宾夺主。
(4)补叙。对本事前面未叙述的一部分在作文后面给以补充。
叙述要定好基调,要有起伏跌宕,场面不宜多,语言要生动形象有个性最好口语化。
描写是事物状貌的描绘,重在形象性。中国小说叙述成分多,而外国小说反之。
(1)人物描写。A肖像描写。描写外形——容貌、神情、姿态、服饰等,要抓住特征,以形传神即透过外形揭示出身份、性格和内心。B语言描写。要透露内心秘密并显示个性特征。C行动描写。古典小说中有许多典型的行动描写,如黛玉焚稿、范进发疯、大闹天宫和单刀赴会等。行动描写要反映人物心理并显示个性特征。D心理描写。要注意下意识的心理如幻觉。还要注意借助外在事物的间接描写。
(2)环境描写。A自然景物描写,包括时序节令、自然气候、山川湖海、动物植物等描写。作用:交代时间、地点,烘托作者或人物的感情心境,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推动情节发展。B社会环境描写,一是某种社会生活情景的展示如《子夜》的开头,二是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的陈设、格局、气度、色调等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志趣、气质和情操等,如《红楼梦》中女儿们的居室小院。
(3)场面描写。对有中心人物活动的生活画面的描写。如《药》中的杀人场面。
(4)细节描写。对有典型意义的细枝末节的描写。如阿Q画押、严监生竖起两根指头。起着描绘人物性格、安排线索(如《百合花》中的被子)、推动故事发展的作用。细节延伸开来就是一篇微型小说。
描写法又可以分为:白描(无比喻修饰,以叙述代替,重在传神)、细描(细腻深刻、修饰较多);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通过旁人的眼睛或者周围事物来描写);主观描写(带感情色彩)和客观描写(不带感情的准确的,如在说明文中)。
抒情是抒发和表现感情。其中直接抒情多是带有感情的判断句,并有感叹词;间接抒情是指在叙述、描写和议论中带有感情色彩。
二、记叙文写作的十种技巧
巧设悬念
把文章后面将要表现的内容,先在前面作一个提示,但不马上解答,以引起读者的好奇兴趣,产生急于看下去的迫切心情,这样文章的开头,我们称为巧设悬念。它的好处是能避免结构上的单调,使文章的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一线串珠
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连起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体。如果说丰富而生动的材料是一颗颗珍珠,那么线索就是将这些珍珠串连起来的一条线。
记叙文的线索主要有实物、人物、事件、时间、地点以及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无论采取哪种线索,都必须从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体现各种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出发,灵活巧妙地确定。
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就是以小题材表现大主题的方法。生活中有些材料看起来似乎很平常,但却包含了深刻的意义。“一滴水也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只要善于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小材料同样能反映深刻的主题。如《一件珍贵的衬衫》。
穿插流动
在叙述过程中,插入一些与情节相关的内容,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这种用在谋篇上的手法,叫穿插流动。穿插流动的手法,是插叙的一种特殊用法。如吴伯萧的《难老泉》和翦伯赞的《内蒙访古》,前者记叙山西晋祠难老泉的景物时,不时穿插文史资料、传说故事;后者描写内蒙风光和古迹时,插入文献和历史事实。这些插入,不仅能使文章的内容丰富,而且增加可读性。玉安忆的《雨,沙沙沙》记叙一位姑娘在雨夜没搭上末班车而走回家,一路上思绪流动,文章就多次插入这位姑娘心灵深处的意识活动,反映了姑娘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这篇文章也是运用了这种手法。当然,一篇文章中的穿插也不宜大多,过多的穿插也会影响文章本身的连贯性。
粗笔勾勒
粗笔勾勒法就是用寥寥的几笔重点勾勒出人物外貌的主要特征。采用粗笔勾勒法描写人物肖像,可以对人物的身材、体型、衣着、容貌、神情、姿态、风度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作简要的勾勒。
运用粗笔勾勒法描写人物肖像要抓住人物的最主要的特征,用朴实的文字简略地写出来,不宜用过多的形容词、过多的比喻。其次要简练传神,通过寥寥几笔勾勒出人物的大致形象。
曲径通幽
杨朔的散文《荔枝蜜》意在由蜜蜂而赞颂劳动人民的崇高品质,并表达自己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意愿。但文章并没有直接道出这一主题,而是通过展示作者对蜜蜂思想感情的变化,曲折有致地表达了主题。作者开头写自己对蜜蜂在感情上“疙疙瘩瘩”,接着写自己因吃了荔枝蜜而“想去看蜜蜂”,然后又写了蜜蜂的辛勤劳动与养蜂人的介绍。文章结尾写作者做梦“变成一只小蜜蜂”。由此可见,“曲径通幽”是指一种不是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而是曲折委婉地逐步显现主题的谋篇手法。
运用“曲径通幽”法,要注意两点:(一)“曲径”是手段,“通幽”是目的,手段要为目的服务。(二)行文的曲折应适当有度,不要为曲折而曲折。
烘托艺术
烘托艺术原是中国画的技法名称,是指渲染某一部分,衬托出另一主要部分来。把这种手法运用到文章的构思中来,就是从侧面通过描绘某件事、景或人的方法来衬托出主要人或事物,又称“衬托法”。衬托,也叫映衬。用类似的或反面的事物,使主要事物意思更加鲜明突出,从而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如“红花还须绿叶扶”。有了陪衬的事物,被陪衬的事物才会显得突出,才能得到更加充分的说明。
1、衬托,可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就是用类似的事物,从正面去陪衬。烘托主要事物。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用冷风寒水来衬托壮士此行的悲壮。又如“蓝天衬着矗立的巨大雪峰”,用蓝天衬雪峰,使雪峰更高大
反衬,就是利用同主要事物相反或相异的事物作陪衬。如上例中的蓝天的蓝,来衬托雪峰的白,使雪峰更洁白。又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有声衬无声。
2、运用衬托要爱憎分明,要宾主分明,陪衬事物与被陪衬事物,要让人一看便清楚,不能喧宾夺主。
3、衬托和对比的区别: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它与反衬有些相似,但不同。对比,意在比,突出的对象是双方的,对立两事物无主宾之分。
衬托,意在衬,两事物有主宾之分,突出的是主要一方。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前句是对比,后句是反衬。
画龙点睛
画龙点睛是指在适当的时候以一二句议论,点明事物、人物、景物的意义之所在,或揭示作品主题,醒人之耳目,给人以启迪。点睛之处可以是在篇中,也可在篇末。
铺垫蓄势
铺垫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突出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作衬垫。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是为了突出文章主旨。陶铸《松树的风格》前几段的大量文字浓墨重彩地描绘松树的形象,赞美它“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又用杨柳、桃李同松树作对比,补充说明松树“给人以启发、以深思和勇气”,直到第九段作者才笔锋一转,点明题旨说:“我每次看到松树,想到它那种崇高的风格的时候,就联想到共产主义风格。”原来此篇前面对松树的描绘和赞美是铺垫蓄势,后面对共产主义风格的赞美才是全文的主旨。这篇文章正因为有了前面形象感人的铺垫,后面入题也才显得格外坚实有力。杜牧的《阿房宫赋》第一段极力描绘阿房宫规模的宏伟和建筑的壮丽;第二段极力渲染阿房宫中美女之多和珍宝之富;第三段夹叙夹议,论述秦王朝统治者穷奢极欲,大营宫室,招致国家迅速覆亡、宫室一旦毁灭的必然结果;最后第四段作者以“呜呼”领起,发出深沉的议论慨叹,指出秦统治者要能爱天下之民,国家就不会败亡,表明秦之灭亡乃是一个深刻的教训。这篇赋,前两段的描绘渲染,是为后两段的议论铺垫蓄势,描绘渲染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则揭示主题,突出文旨,这正是铺垫蓄势的用意所在。
运用铺垫手法须注意两点:一是要注意写好铺叙的那一部分,只有将这部分写充分了,才能有效地蓄积气势。二是运用铺垫要自然,如果为铺垫而铺垫,过多地堆砌,反会暴露出人为的痕迹,那效果就适得其反了。
前后照应
前后照应法可以使文章严谨连贯,浑然一体,又突出内容和结构上的内在联系。照应一般有以下几种:
1、内容和标题相照应。这种照应方法常常是内容安排多处和题目照应,或在恰当的地方直接、间接地点明题意。如《背影》,文中多次描写“背影”,既与标题“背影”相照应,又进一步点明题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2、行文中间照应。这种照应方法就是在文章前面写事,后面行文交代前面所写事的结果,使内容相互补充,层层深入。
3、结尾与开头照应法。在文章的结尾处对开头交代的事情作必要的提及,使文章首尾一致,成为有机的整体。如《白杨礼赞》一文,开头和结尾照应,不但使文章结构显得非常完整,而且使作者的赞美之情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
镜头剪辑
镜头指影视所拍摄的一系列画面。镜头剪辑用于写作,指选取一组生动的画面来表现主题。此类文章是将所写的人物按照或故事、或画面、或片段、有序地写下来,其间的每一部分都可单独成文,组合起来又是一个完整的篇章。这种又被人们称为“冰糖葫芦式”结构,由于其形式新颖,巧妙精致而受到好评。
卒章显志
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的手法就叫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题”,“志”就是指文章的主题、中心。恰当运用这种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时空交织
在记叙一件较复杂的事情时,在同一时间段中,先叙甲地的情况,再叙乙地的情况,转而再写甲地的人事,这就是“时空交织”的文章构制方法。它有利于结构紧凑,文字简练。早年有一篇著名的通讯,题为《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说的是平陆县六十一个民工突然发生食物中毒事故。作者先写民工中毒后的场面,接着写卫生部接到紧急求援电报,再写平陆医院抢救经过,转而又写北京有关医药商店调运紧急药品的情况,如此轮流反复交织的叙说,构成了一曲动人心弦的凯歌。当然,采用这种方法有一定难度。
有时,在叙述一件事的过程中,作者运用插叙、补叙等手法,也可构成“时空交织”的感觉,我们把这种谋篇方法也纳入“时空交织”中。
一波三折
记叙性文章要避免平铺直叙,记流水账,如能写得波澜起伏,就能引人入胜,耐看。
俄国作家柯罗连科的写景小品《火光》通篇运用了象征手法,但从字面上看,数百字的短文,由作者的感受引发了一波三折的景物变化,黑夜泛舟,火光又明又亮,好像就在眼前,这是开头展示的基本景象;船夫不以为然,认为还远着呢,兴起一波;自己从不相信到信服,又兴起一波;由“非常遥远”到“毕竟就在前头”,重要的是“必须加劲划桨”再兴一波
“一波三折”,“波折”要入情入理,让读者产生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感觉,方能做到引人入胜。而脱离生活,故弄玄虚的“波折”非但不能吸引读者,还会适得其反。
欲扬先抑
“欲扬先抑”与“欲抑先扬”是相反的两种布局方法。杨朔写过一篇著名的散文《荔枝蜜》。他在文中说小时候因为被蜜蜂螫过,因此对它总有疙疙瘩瘩的厌恶之感,但后来在广东从化参观了养蜂场,尝到了荔枝蜜,又听了养蜂老人的一番介绍,对小生灵蜜蜂顿生敬仰之情,它那勤恳、无私的品质正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美德。这是典型的欲扬先抑写作手法。所谓欲扬先抑,是指本要大力颂扬的对象,而落笔开始却贬抑它,批评它。前文的“抑”,反衬了后文的“扬”。采用这种写作手法,要自然合理,切不可牵强生硬。
三、记叙文的创新技法
(一)、多角度思考,求异存同
鲁迅曾说:“第一次把女人比成花的是天才,第二次把女人比成花的是庸才,第三次把女人比成花的是蠢才。”这段话形象地说明作文不能沿袭他人。然而许多学生由于生活空间狭小,又缺少独立思考,写出来的作文往往大同小异。如赞美老师,往往写“辅导差生”、“深夜备课”;歌颂母爱,往往写“灯下织毛衣”,“夏夜陪读”;颂扬雷锋精神,往往写“为军属搬运煤球”,“搀扶盲人过马路”……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读来味同嚼蜡。
要避免作文“千人一面”的产生,作者就要让自己的思维自由驰骋,多角度思考问题,即多想一些与题目有关的人和事,多想一些表现手法,然后经过比较筛选,独辟蹊径,独树一帜。
1、材料的选取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文章的成败主要在于材料的选取。要使文章有新意,就必须选择新颖的材料。
首先要打破思维定势,避免与他人的选材雷同,尽量选取“人人心中皆有,人人笔下皆无”的材料。
一看到《运动场上》这一题目,学生便不由自主地描写运动员你追我赶,奋力拼搏的场面。如果我们写“观众为落后者鼓劲加油”,不就棋高一着了吗?只要运用发散思维,全方位思考,学生就容易写出别具一格的佳作。我曾以《钓鱼》为题,让学生写作。学生由于运用了这一思维方法,写出了各具特色的文章。A、妈妈为了筹钱交学费,劳累过度,病倒在床。星期天,我去钓鱼,准备给妈妈补补身体。(表现母子之情)B、我是钓鱼能手,可大半天,才钓到两条鱼。我感到纳闷,向爸爸一问,得知一个月之前,河上游建了一家工厂。(反映环保问题)C、我偷偷地到王大伯的养鱼池到钓鱼,妈妈得知后,让我向王大伯认错,并给了钱。(表现母亲对子女的严格要求)D、几位领导干部利用公款钓鱼。(抨击社会不良现象)
其次,要选用具有“时代感”的材料。
自从改革开发以来,新人新事层出不穷:农民炒股,老人练功跳舞,个体户捐资修路,干部深入基层体验群众甘苦,昔日光棍要上城里媳妇……这些材料鲜明地反映了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写入作文,它们便成了时代的缩影,读之,就仿佛看到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怎能不令读者欣喜和自豪呢?因此,学生要善于观察,留意身边发生的人和事,及时收集有价值的材料,这样对写作大有益处。
2、表现手法的运用。
高明的摄影师善于选择角度。张三英俊潇洒,就扬其长,拍其正面;李四其貌不扬,就避其短,拍其侧影,做到因人而异。
学生也要努力做一个高明的摄影师,要善于根据文章的需要,合理选择角度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既可以正面描写人物,又可以侧面描写人物。正面描写时,又可以从语言、行动、外貌、心理等方面对人物加以刻画。如赞美教师的作文,既可以写老师对学生的关心(正面)。也可以写老师忘我工作的情景(正面)。如果觉得正面描写较困难,就可以通过写老师家庭或个人生活表现他们爱岗敬业的精神(侧面)。《江老师的婚事》便是这样一篇佳作。它叙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因为江老师“把学生看得比对象还重要”,所以三次恋爱,三次失败。文章写的是“私事”,表现的却是江老师对教育事业的执著追求,令人叹为观止。
3、写作对象的选择。
学生生活范围主要集中于学校、家庭。写作时对同学、老师、父母记叙得较多。因此学生在选择写作对象时,也要多角度思考。在题目允许的情况下,要尽量写其他对象。如默默无闻的清洁工、身残志坚的残疾人,发挥余热的退休教师`````
从上述三方面的分析可知,求异存同是指作者在选材、表现手法的运用;写作对象的选择上,要避免与他人雷同,追求独特的创造。
(二)逆向思维
曾有人形象地给新闻下定义: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便是新闻。“狗咬人”是正常现象,人人皆知,没有写的价值;“人咬狗”是反常现象,前所未闻,新奇,具有新闻价值,容易产生轰动效应。由此,我想如果作文也写一些“反常现象”,岂不满足了读者的好奇心,何乐而不为呢?《让座》是旧题目,如果写“少先队员给盲爷爷让座”或“学生给怀抱婴儿的妇女让座”,旧题目加上旧题材,那就老掉牙了。如果我们从相反的方向思考,文章就别出心裁,令人叫绝。如“残废军人给孕妇让座”,“老大伯给看书的小伙子让座”(表现尊重知识和人才的主题)。
按照逆向思维的方法,我们还可以找出事例。
A、春节期间,镇长带上礼物给教师拜年。(尊敬教师的风气可喜)
B、妈妈拜儿子为师,学习电脑知识。(不耻下问,精神可贵)
运用逆向思维,可出奇制胜,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三)要素特殊化
《背影》描写了父亲在千难万苦的逆境中为儿子所做的一切,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满腔温情。正因为是特定背景下的背影,所以父爱才显得崇高,令人感动。
电影《泰坦尼克号》叙述的是一段爱情故事,然而它却能轰动世界,成为脍炙人口的经典作品,是因为天描写的不是一般的男女恋情,而是危难之际的爱情故事。危难之际才见真情、见深情,泰坦尼克号上的爱情故事才显得浪漫、炽热、悲壮,震撼心灵,令观众荡气回肠。
学生写作时,如果能从上述例中受到启发,将事情特殊化,便可达到神奇效果。试比较下列几组材料:
1、A、妈妈给我买礼物。
B、继妈给我买礼物。(人物特殊化)
2、A、爸爸送我到医院。
B、爸爸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送我到医院。(时间特殊化)
3、A、王老师认真上课。
B、儿子生病了,王老师仍坚持上课。(情况特殊化)
4、A、银行办起了电脑培训班。
B、农村办起了电脑培训班。(地点特殊化)
这四组中,由于下一项将记叙文“四要素”特殊化,因而内容比上一项更富有表现力,主题更深刻。如果学生运用此方法,作文就能独领风骚,一鸣惊人。
最后,必须指出的是作文要写出新意,方法多种多样,但无论使用哪一种方法,都要以内容的真实性为前提,切不可胡编乱造。
篇三:关于记叙文写作(二)
一、开头技法
1、悬念式开头
也称倒装式开头或直接切入式开头。即开篇以特写镜头写出事件的某个最富有吸引力的片段或事情的结果,以设置悬念,吸引读者。
例:某同学以“空间”为话题写的一篇作文(开头)
心灵空间的渴望
“李轶凡自杀了!”“不会吧,他平时那么听话,学习成绩又是这么好,怎么可能呢?”“是呀。他的爸爸妈妈是那么地关心他……”
接着作者追叙了李轶凡自杀的原因及经过,从而表现像李轶凡那样的学生们对拥有自己的心灵空间的渴望)
例:一学生以“人生之桥”为题的作文开头:
楚子涵狠狠地踢了一下桥栏。
已经是离家出走的第三天了,三天中他就一直露宿在这座桥上,口袋里的几块零钱早已花光了,饥肠辘辘的他无力地坐在桥上。
(接着作者交待了楚子涵离家出走的原因,叙述了在桥上与一位老人的交谈,写出从中悟出一些深刻的道理)
2、开门见山法
开门见山,就是直截了当的落笔扣题,总领全篇,纲举目张。
如:朱自清《背影》一文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又如:学生习作《生活需要笑声》开头:“笑一笑,十年少”,生活需要欢乐,生活需要笑声……
两篇文章直截了当的开头,直接进入主题,就更容易使中心突出,读者读起来也容易抓住要领,掌握内容,深刻了解主题。
3、景物描写开头法
用景物描写可渲染气氛,推动情节发展;可以铺垫情节,导出下文。
如:《驿路梨花》中开头描写了自然环境:“山,好大的山!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这里渲染了哀牢山中深远迷茫的气氛,对后文边疆助人为乐的感人事迹起了很好的衬托作用。
《金黄的大斗笠》中开头:“干干净净的蓝天上,偷偷溜来一团乌云,风推着它爬上山头”,此处写景暗示有雨将至,为下文送伞作了很好的铺垫。
4、诗词、歌词、格言等引用开头法
巧妙的引用与文章相关的诗词、歌词、格言等作为自己文章的开头,能使文章生动活泼,读来令人亲切,吸引读者。
如:学生习作《人生需要挫折》开头:“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不是一帆风顺的,磨难挫折必不可少。
学生习作《草》开头引用白居易《草》作开头“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里小作者巧妙引用歌词,诗词开头既增添了文章的生动性,也起到了文眼的作用。
5、抒情式开头法
这种开头的语言常常抒发某种感情、或赞美、或悲痛、或激动、或欢乐……在抒情过程中,也常常运用许多修辞手法。
如:《春》一文开头中“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开头就运用反复拟人手法表达了作者盼望春天的强烈感情。
又如:学生习作《我爱秋天》开头:“一年四季,春的姹紫嫣红,夏的绿满枝头,秋的丰盈充实,冬的银装素裹,都宛如一幅幅画卷,但我更钟情于秋天”,这样开头既写出四季特点,又巧妙抒发了作者对秋天的独特情怀。
6、吸引读者设问法
作文开头,提出疑问,既能总起下文,又能吸引读者,激起读者好奇心理,以致于急切地读下文。
如:《秋魂》中秋味篇开头:“你品味过秋吗?它是什么滋味?”秋色篇中开头:“秋是什么颜色?”
学生习作《美》开头也写到“美是什么?”
这样的设问式开头,简洁、明快,下文顺理成章,从不同角度进行表达,既拓展了思路,又吸引了读者。
7、诗意式开头法。
也称整句式开头,即运用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采用骈句、整句的形式开头,来议论点题、抒发感情或点题、总领全文,以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例如,2000年高考话题作文“答案是丰富多彩”题为《轻轻落地的一滴水》的佳作开头:“一滴水轻轻落地,是森林中叶片上滚下的露珠,还是峭壁岩石间的清流?是云的哭泣还是雾的叹息?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你喜欢小桥流水的温馨,还是大漠孤烟的雄浑?你偏爱银装素裹的北国风光,还是热烈浪漫的南国风情?我想,答案也是因人而异的。”再如“以‘家‘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的文章《回家》开头:“远去的飞鸟,永恒的牵挂是故林;漂泊的船儿,始终的惦记是港湾;奔波的旅人,无论是匆匆夜归还是离家远去,心中千丝万缕、时时惦念的地方,还是家。”用三个结构相近的句子组成排比句,用“飞鸟”、“船儿”、“旅人”类比来点题,形象生动而富有吸引力。
再比如以“挫折”为话题写的一篇题为《感谢“挫折”》的文章,开头是这样的:“未经历坎坷泥泞的艰难,哪能知道阳光大道的可贵;未经历风雪交加的黑夜,哪能体会风和日丽的可爱;未经历挫折和磨难的考验,怎能体会到胜利和成功的喜悦。挫折,想说恨你不容易……”议论抒情相结合,并开篇点题。
下面再举一些高考满分作文的绝妙开头:
①翻开灿若银河的唐诗宋词,数不胜数的当算离别诗了,王勃壮怀高歌: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柳永则声情哀怨: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江淹却千帆过尽一言蔽之: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还有人捶胸顿足:扬鞭哪忍匆匆!当今又有汪国真低吟:人生一瞬百年,哪堪去去还还。无论耳在何处,只祈如水如船。又来了席慕蓉温柔的警语:如果离别能够勾起我们因聚在一起而引起的疏忽的细节,离别真的不好吗?如此种种情思,真是美不胜收。涵咏不同时代不同人生的感悟,会让你有意外的收获。(《万象人生坚守自我》)
②美是什么?我知道,美是地平线上升起的第一道曙光,美是秋天里比火更炽热的枫叶,美是黄昏的沙滩上疾行的丹顶鹤,美是大草原上驰骋的梅花鹿……鲍姆嘉通同意我的说法,并补充道:“美是感性认识,研究美学即研究感性认识的科学。”可康德却愤怒地瞪着我说:“片面,美是人类纯形式的主观感受,与事物本身毫无关系。我劝你还是看一看我的《判断力批评》。”我很虚心,认真仔细地研究了他的关于情感的美学著作。我正在为我的玄虚而洋洋自得时,黑格尔却泼给我一盆冷水:“不对,美应该是人类本质的外化”。接着,他就洋洋自得地谈起了他的美学理论。正当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时候,马克思在我旁边耳语道:“别听他的,他乾坤颠倒,是非不分,你千万别掉进唯心主义的泥坑里。美其实应该是人类本质与自由形式的统一。”美究竟是什么?我决定离开莫衷一是的欧洲,去一趟东方文明的古国,寻找美的答案。(《美是什么》)
③当广袤的天宇被染成漆黑的底色,新月初升无垠的天幕上缀满星星时,依栏凭吊的我总禁不住思绪满怀,我遥问天际的月亮:寂寞是什么?曾几何时,有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也许,寂寞便是皓月当空,好风如水,万籁俱寂时形影相吊的那种感觉吧!曾几何时,有李后主感慨“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也许,寂寞正是深宫大院,国愁家愁人也愁的情丝纠缠吧!曾几何时,有陈子昂感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也许,寂寞就是芳草依旧,天涯依旧,物是人非的空虚心境吧!于是,我问月亮,广寒宫的嫦娥告诉我,寂寞是“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辰”的“碧海青天夜夜心”。寂寞到底是什么?我无法回答。(《寂寞的意韵》)
二、记叙文写作技法
在写作上,有很多的技法技巧,这些技法的运用,使不少文章多姿多彩,形象生动,这里想结合一些例子对常见的几种写作技法作简要介绍。
1、写意。
原为中国画的一种技法,与“工笔”对称。一般通过简练的笔墨,写出物象的形神,来表达出作者的意境。写作中指不求细密地描述对象,而仅用简练的文字勾勒出对象的形神,抒发作者的胸臆。如鲁迅在《一件小事》一文中写人力车夫,并没有对这个人物形象作详尽的描绘,而只是通过一个典型的举动,粗线条地勾勒出“他满身灰尘的后背,刹时高大了”的形神,表达了作者的崇敬之情。
2、工笔。
原为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笔工整,注重细部的描绘,工描细雕,力求纤细尽露。写作上指对描写对象的某一局部作细腻的描绘,以凸现特征,加深印象。如鲁迅的《药》中,“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灯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走了”,这是一个典型的工笔描写。作者对康大叔的一连串动作作了相当细腻的、富有特征的刻划,充分显示了康大叔这个刽子手的贪婪、残暴和凶狠。
3、白描。
原为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纯用线条勾画,不加彩色渲染。鲁迅认为白描是“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南腔北调集》),“并不细画须眉,并不写上名字,不过寥寥几笔,而神情毕肖”(《且介亭杂文集》)。其实在写作中,白描就是轻勾淡墨,抓住描写对象最本质的特征,进行艺术的刻画。王熙凤饭后“在门前站着,蹬着门槛子,拿耳挖子剔牙,看着十来个小厮们挪花盆儿”(《红楼梦》),这幅荣府日常生活画面的线条是多么简洁。如果画家把它描摹到画幅上,也只需要几根线条,而这里的每根线条都能塑形,塑造出这位少奶奶的通身气派,又能传神,传达出这位浑身散发着恶气的荣府管家婆的精神。
4、渲染。
原为中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写作上则是通过对环境、或人物的行为、心理等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修饰,来突出形象,表现中心。如鲁迅的《药》中“微风早已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越颤越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死一般静”,这段环境描写,就渲染了一种凄凉和忧郁的气氛,更增强了不是年轻人为年老的死者祭奠,而是白发老人为年轻的死者上坟的悲哀。
5、烘托。
原为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渲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在写作中,指有意避开正面描写,而从侧面着意刻画渲染,以使所要表现的人、物、事鲜明突出,收到“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如汉乐府《陌上桑》中的“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即是用夸张俏皮的陪衬烘托手法,从侧面表现少女罗敷的美貌。
6、铺垫。
铺垫是在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或高潮到来之前,所作的环境、情感、气势等的描写,借以造成“呼之欲出”、“先声夺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拔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即是为琵琶女的出场和绝妙的弹技所作的铺垫。
7、反衬。
反衬指为了说明某种情或景,不是直接的从正面加以描绘,而是从反面加以衬托,从而突出此情此景。古人有诗云:“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天山景物记》中说:“骑马穿行林中,只听见马蹄溅起在岩石上漫流的水的声音,更增添了密林的幽静。”《故都的秋》中,为了写静,而写到了“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同样能给人幽静的感觉。
8、伏笔。
伏笔是文章里前段为后段埋伏的线索。在文章后面揭示某种结局或结果时,往往在前面已经有所暗示,这样既使文章结构紧凑,又使文章内容耐人寻味。如莫泊桑的小说《项链》,结尾虽有点出乎意料,但又不显得突兀,因为作者在小说中先后三次作了巧妙的暗示:一是借项链时,路瓦栽夫人的好友佛来思节夫人表现得相当大方,毫不迟疑地说:“当然可以。”二是当路瓦栽夫人惴惴不安地还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没有打开盒子看,可见项链不是什么贵重首饰;三是当路瓦栽夫人去买项链时,珠宝店老板“查看了许多账簿”后说“……我只卖出这个盒子”,这也说明了项链与盒子并不是原配的。这样描写就更加增添了情节的波澜,引人入胜,令人回味和深思。
9、照应。
照应是指文章中某些内容在不同部位上互相照顾、呼应。它是使文章具有完整性和一致性的手法。前面说的,后面有照应;后面说的,前面有交待,能使文章更加贯通,脉络更加清晰。常见的照应方法有两种:一是开头与结尾相照应,使文章首尾相圆合,结构完整;二是围绕一个问题或论点,多处互相照应,通过重点内容的发挥,使文章的中心思想更加鲜明。如《群英会蒋干中计》一文选至“细作探知”这一段作为尾声,情节才完整。“周瑜大喜曰:‘吾所患者,此二人耳,今既剿除,吾无忧矣!”周瑜这话与开头他所说的“吾必设计先除此二人,然后可以破曹”相照应,充分反映了周瑜对除掉蔡、张二人的高度重视。
10、漫画。
漫画本是用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来讽刺批评或赞扬某种社会现象的一种绘画品种,写作上是指借助漫画的这种手法,粗笔勾勒,描写对象。如鲁迅的《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一文中对落水狗爬上岸来“先就耸身一摇,将水点洒得人们一身一脸,于是夹着尾巴逃走了”的生动描绘,对叭儿狗“它却虽然是狗,又很像猫,折中,公允,调和,平正之状可掬,悠悠然摆出别个无不偏激,惟独自己得了‘中庸之道’似的脸来”的形象刻画,只寥寥数笔,却神情毕肖,形象地剖析了落水狗的顽劣和叭儿狗的圆滑,令读者忍俊不禁,使敌手丑态毕露。
训练在线
一、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作文:
幸福,时时刻刻围绕在你身旁。如果你从母亲手中接过饭碗,心存温馨,那就是幸福;如果你在灯下读着朋友的来信,品味友情,那就是幸福;如果你独坐一隅,静静听歌,凝神遐思,那就是幸福……当然,不同的人对幸福也有不同的观点。请以“幸福”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开头示例
我看幸福
幸福是什么?是功成名就、受人敬仰吗?是恬静悠闲、无牵无挂吗?是高朋满座、儿孙绕膝吗?我说:幸福是……
练习一
我看幸福
有人说,幸福是星级宾馆里山珍海味间的觥筹交错;有人说,_________;有人说,_________________;有人说,________________;也有人说,_____________________;然而我要说,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有人说,幸福是星级宾馆里山珍海味间的觥筹交错;有人说,幸福是高档舞台厅里动人旋律中的翩翩起舞;有人说,幸福是端座奥迪、宝马车于人流如潮的大街上招摇过市;也有人说,幸福是待在密室里数着成叠的百元大钞;然而我要说:拥有这些,不一定就是真的拥有了幸福!)
练习二
感受幸福
什么是幸福?幸福是果园里果农望着压满枝头果实的满脸喜色,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幸福是奋斗的结晶,勤劳的丰碑。
(参考答案:什么是幸福?幸福是果园里果农望着压满枝头果实的满脸喜色,幸福是教室里莘莘学子憧憬未来的动人笑脸,幸福是实验室里科学家又有新发现时的舒展眉头,幸福是领奖台上运动员仰望国旗冉冉升起时的莹莹泪光。幸福是奋斗的结晶,勤劳的丰碑。)
二、阅读下列材料,请以“快乐”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开头:
一群年轻人到处寻找快乐,却遇到许多烦恼、忧愁和痛苦。
他们向苏格拉底请教,快乐到底在哪里?
苏格拉底说:“你们还是先帮我造一条船吧!”
这帮年轻人暂时把寻找快乐的事放到一边,找来造船的工具,用了七七四十九天,锯倒了一棵大树,挖空了树心,造出了一只独木船。
独木船下水了,他们把苏格拉底请上船,一边合力荡船,一边齐声唱起歌来。苏格拉底问:“你们找到快乐了吗?”
他们齐声回答:“找到了!”
三、阅读下列材料,以“珍惜”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开头),文体自选,题目自拟。
在你的生活中,你也许遇到了许多许多:幸福、理想、机遇、成功、失败、友谊……有的触动了你的心灵,有的催你猛醒,有的让你留念,使你懂得了珍惜。
篇四:浅谈高中记叙文的写作
一个高三的文科女生曾经对笔者倾诉:她在高二以前是非常喜欢写作文的,作文的分数也总是让她很欣慰,可是高二以后她不再喜欢写作了。虽然为了高考她还是很努力地练习作文,但分数总是在40分上下,这令她很苦恼。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一个热爱写作的孩子对写作失去了热情?笔者认为是高中教师为了迎合高考,一味强调议论文写作所致。
从小学到初中,学生一直是写记叙文;在初中阶段虽已接触过议论文的阅读,但初中老师只是授予阅读技巧,并没有让学生在阅读中借鉴议论文的写作技法。到了高中,老师一下让学生开始写议论文,不少学生都会出现不知道该怎样写、写出来也是文体特征不明显等问题。这些问题堆积起来,就会使学生渐渐失去对写作的信心,从而丧失了对写作的'热情。而且文科生更擅长于形象思维,严密的立论和清晰的分割论点,对他们来说是很难突破的教学难点。
那么如何让学生重拾信心,重新燃起对写作的热情呢?笔者认为可以避开学生不擅长的议论文,转而教授记叙文的写作,理由如下:
第一,高考作文并不排斥记叙文。
高中作文的评分要求中有“符合文体要求”一项,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须符合试题规定的文体。试题或是指定写某种文体,如“写一篇议论文”“写一篇回信”;或是排除写某种文体,如“不可写成诗歌、小说、戏剧”。二是须符合自己设定的文体,可从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小说、剧本、书信、日记、游记、寓言、故事新编、报告等中选定一种自己最有把握的文体。一旦选定哪种文体写作,就要符合哪种文体的要求,不可以随意乱写。而近十年的高考作文多为自选文体,仅仅排除诗歌,所以完全可以让学生以较为熟悉的记叙文去应对高考作文。
第二,在众多的议论文中,记叙文更容易得到改卷老师的关注。
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面对同一个题目来写议论文,论点和论据难免千篇 一律。笔者也曾经参与广州市的会考改卷,被分配批改作文这一块,当时留心数了数,用“华盛顿砍樱桃树”一事当论据的作文竟有几十篇之多,在改卷时被当成笑谈。而记叙文则多是以作文题目来做线索或主旨,而能够表现这个主旨的事情是千变万化,只要不是套作,那么重复的几率是很小的,能给人带来新鲜之感。
第三,文科生更适合写记叙文。
文科生往往比较多情善感,他们善于用感性去体验生活,并从中找到一些事件作为写作的触发点。而理性的分析,则多是他们不擅长的。像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个文科女生,她写议论文立论常常没有鲜明的判断,论证的时候又过于绝对;而笔者在教她写记叙文时,她却是思如泉涌,在几次模拟考中以记叙文应考,都取得了50分以上的好成绩。基于文科生这样的特点,避其所短,扬其所长,选择以记叙文应考是比较合适的。
篇五:浅谈高中记叙文的写作
目前中考是以记叙文写作为主,所以学生在上高中之前基本都进行过比较系统的记叙文训练,能比较熟练地运用记叙和描写这两种表达方式。在此基础之上,只需对学生记叙文的表现手法进行升格即可,比之议论文的从头学起自然是轻松许多。
当然,选择什么样的文体去应考,还是应该区别对待。像理性思维比较强、文风又比较平实的学生就更适合议论文。作为一对一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特点,为学生量身定做一种适合他们的文体,帮助他们重燃写作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