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联动服务下延
积极构筑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县**镇位于豫鲁皖三省结合部,黄河故道南岸,辖33个行政村,4个街道居委会,6.7万人,总面积66平方公里。是河南省乡村振兴示范乡镇、河南省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河南省重点建设示范镇、全国文明镇、全国重点镇。
近年来,**县**镇通过扩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科学配置管理职能、破解镇域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体制机制障碍,着力构建党政主导、社会共治、群众参与的乡村治理体系,推进“一中心四平台”建设和“微治理”模式,提升基层社会治理和服务群众水平,实现“合力更增强、办事更方便、信息更灵活、防范更有效、群众更满意”的工作目标。
一、狠抓执行力,推动社会治理提质增效
(一)着眼务实高效,科学配置管理职能。全面推进体制改革,优化组织结构,设置党政综合办公室、党建工作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综合指挥中心、综合执法办公室、综合便民服务中心、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农业农村服务中心、乡村规划建设中心、文化卫生健康服务中心、退役军人服务站、项目中心。建立一体化综合指挥体系和综治工作、综合执法、便民服务工作平台,完善提升便民服务中心,综合执法、便民服务中心、综合指挥体系和合署办公,利用大数据、“互联网+”信息化体系,建立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协作配合的工作机制。
(二)实行网格管理,全面提升执行能力。管好三个人、算好三笔账、办好三件事。管好三个人:管好村党支部书记、驻村第一书记和包村干部。做好每天的理论学习、日常考勤和工作安排,坚持“五天四夜”制。算好三笔账:算好政治账,看政治站位高不高;算好政策账,看政策落实实不实;算好收入账,看收入真不真。做好三件事:做好以低收入群体、特困群体、困难群体为重点的增收、稳收攻坚战;政策兜底为重点的保障攻坚战;以驻村为重点的作风攻坚战。我们紧盯各项工作目标,拧住“三个三”,严格“马上办抓落实”机制,要求“三个人”坚持“两个清醒认识”,练就谋篇布局能力,下足“绣花”功夫。
(三)树牢党建引领,全民共享改革成果一是坚持党的建设是发展的根本,党建工作是第一位的工作。大抓基层、大抓支部,“全面工作项目化、支部建在项目上”,发挥支部引领作用,将任务清单化,管理台账化,把责任夯实到支部,把考核从严到支部,层层传导压力,做到倒逼落实,夯实工作责任。不断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二是着力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责、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三是以创建综治信用家庭为突破口,逐渐加大对创建综治信用家庭成果的运用力度,以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撬动社会治理乃至乡村振兴大格局。
二、实践“一中心四平台”建设,助推治理能力全面提升
“一中心”即建立市、县、乡(镇)、村四级综合指挥中心;“四平台”,即统筹党建、宣传、综治、公安、司法、信访、城管、环保、应急等部门力量的综合治理平台,统筹政务服务、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民政救助等部门力量的便民服务平台,统筹基层哨(网格上报)和交办哨(上级交办)双循环的双向交办平台,统筹人大、政协、纪委、督查、媒体、群众等监督力量的综合监督平台。
“一中心四平台”的建设目的是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拓展各界参与渠道,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社会化、精准化、智能化水平,加快基层问题上“浮”,促使资源力量下“沉”,形成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在实际运行中,我镇综合指挥室作为基层社会治理一线的“总指挥”,明确了各部门的工作职责、管理边界,遇到事情能迅速找到责任主体;对于群众反映的一些焦点问题,各相关部门实行联动、形成合力,尽快给出令居民满意的答复。聚焦群众身边的烦心事操心事,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今年,全镇已累计办理综治平安、风险防范、惠民服务等各类事件840件,化解矛盾纠纷150件,吹好“交办哨”,让任务部署“沉”下去。在及时发现问题、交办问题的同时,“一中心四平台”注重挥好“指挥棒”,让人员、部门“动”起来。
三、推进“微治理”模式,激发基层治理现代化活力
(一)“微平台”链接大安全。一是深入建设“天眼”平台,安装“蓝天卫士”4组,360度高空瞭望5组,监控摄像头134套,健全镇-村-农户三级联网联控视频监控网络,结合“村头无线大喇叭”广播,实现“空中有天眼、路面有监控、村内有联防”的农村安全管理模式。二是以公安信息资源综合管理共享服务平台为依托,逐步整合基层维稳、网格化、调解、卫生、民政等信息资源联网运行,实现公共监控视频共享共用,有力提升基层社会安全防控能力。三是将公共区域、重点单位、重要路口、居民小区安装的视频监控探头整合,接入综治中心视频监控室,依托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实现了社区综治员、网格员、巡防员的现场指挥调度,有效提升了基层社会安全治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二)“微调解”化解大矛盾。一是健全基层调解网络。以大调解“五进”活动为载体,建立镇联席调解办公室、37个村(街)调解室、126个村民小组调解联系点,健全完善镇、村(街)、村民小组三级调解网络,实现调解组织全覆盖。二是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充分发挥基层人员熟悉情况、贴近群众的优势,组织开展千名干部、党员进基层“三遍走”活动。每一个对辖区和系统内的矛盾纠纷进行滚动式、梳篦式排查,全面掌握各类苗头隐患,实现由“事后调解”向“事前防范”转变。三年来,全镇“集中排查化解矛盾纠纷”活动共排查矛盾纠纷1412件,集中化解了1397件、对困难家庭的帮扶到位2155件。三是改进调解工作方法。“领导调”,坚持一个案件、一名领导、一套专班,实行定时、定人、定责、定点、定会、定防、定查的工作法,有效落实责任;“随手调”,利用网格化服务管理系统进行诉非衔接、警情与非警情繁简分流,保证简事不出网格、繁事分流处置顺畅;“诉非调”,整合部门资源,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等进行衔接,实现诉非对接、庭前调解;“组团调”,组织群众、发动群众,让村内有威望、知内情、解民意的群众代表、德高乡贤、离退休干部、律师、法律工作者、等进行组团式调解服务,推进“有事好商量”平台建设,让群众说话,实现定纷止争。注重一个‘微’字、呈现一个‘解’字、收获一个‘和’字。
(三)“微服务”模式聚民心。微信服务润民心。从利民镇乔庄村的“乔庄一家亲微信服务平台”到镇劳保所的“养老保险认证平台”再到县政法委“微治理”平台,无不体现这为民服务的“无微不至”。通过定期推送党建信息、政策法规、工作动态,开展网上交流、民意征集、经验分享,构建全天候、全时段、全覆盖新型服务窗口,不断拓宽密切联系服务党员群众新途径。群众需要办理相关业务时,亦可通过平台直接与村、镇工作人员进行交流,传递信息资料,办理日常事务,合理表达诉求,让“微平台”多服务,让群众少跑路,打通了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微笑服务暖民心。利民镇开展了“亮身份,树形象,做表率”活动,党员挂牌服务,并开展了星级党支部评选活动,每季度评选一次,由对口服务部门、村民代表等参与评选。工作好不好,星级来评定。工作人员的微笑多了,语气更加温和了,让群众到综治服务中心办事时感到便捷与温馨。
微小服务聚民心。微小服务诚心做,充满着爱心和暖意,更加能感染人。征集帮扶线索,党员在走访中,帮助群众实现“微心愿”。一个书包、一份热乎乎的饭菜……都是群众的微小心愿,推行“微治理”模式以来,全镇征集群众微心愿148个,被党员和志愿者全部认领帮扶完成群众“微心愿”,汇聚了全民参与、“我为人人”的正能量。
(四)“微活动”构建大和谐。一是“三·五基层工作日”活动拉近群众距离。每月5日、15日、25日,全体党员干部穿村入户,宣传党的政策,问计于民,了解民意,进一步密切了干群、党群关系,为打造和谐稳定的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面对面走访、座谈、推进“精准扶贫”、矛盾排查、安全隐患、人居环境等工作顺利开展。二是法律服务活动进基层。坚持法制宣传教育进校园、进市场、进村入户,三年来,发放法律宣传资料4.5万份,开展法制讲座58场次,用鲜活的事例,以案说法,教育学生珍爱生命,远离危险,提升守法安全意识;引导广大农民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组织司法工作者在镇综治中心、信访大厅、法律服务中心开展法律咨询服务,为群众提供法律帮助,答疑解惑。三是“评先”活动树民风正气。开展“双百”评选活动,以良好的家风、村风,推动良好的社会之风,促进社会治理措施向家庭延伸,从源头上预防各种矛盾纠纷的发生;开展“身边好人”“好媳妇”“好婆婆”评选表彰活动,弘扬社会正气,推进新民风建设,助推社会道德水平进一步提高,形成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精神力量;开展“乡贤”“孝子”评选,弘扬孝善文化,构建美丽、平安、幸福利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