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范文网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17篇《桂林山水优秀说课稿范文》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到更多与《桂林山水优秀说课稿范文》相关的范文。
篇1:桂林山水优秀的说课稿
桂林山水优秀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
《桂林山水》是一篇典型的写景的文章,全文共四个自然段,以总分总的结构,抓住桂林的水静、清、绿和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生动得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水的思想感情。很显然,这是一篇适合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好教材!
二、说教学目标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养成独立识字的能力,阅读能力也也在不断提高,能初步养成与他人阅读感受的习惯。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考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会读会认会写澜、瑕、翡、峦等生词,理解并积累波澜壮阔、无瑕、峰峦雄伟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精彩语段,把握文章大意
3.领会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4.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法学法
语文是培养学生通说读写能力的科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理解并运用祖国文字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关系,阅读的重点培养学生理解、观察、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法学法:
在教法上,第一我会利用导语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用朗读感悟情境,用声音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让学生入境动情!第二,我会采用“读、找、品、诵”为主要训练方式,鼓励学生多读,在读中促悟,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在学法上,我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注重学生的交流合作观察体会,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在上课前,我会这样导入,先出示多张桂林山水美景的课件图片,然后问学生,这是哪里呢,你们觉得这里漂亮吗?揭示课题《桂林山水》。接着再问学生,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桂林山水到底在祖国的哪里呢,它有哪些迷人的风景呢等等。在这这里,我通过出示图片,使他们进入一定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这样就能很自然的讲解下一环节的教学
2、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整体感知
在上一环节中,学生们自己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引起他们旺盛的求知欲,引导他们在课文中寻找答案。由于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我会要求学生先听教师的配乐朗读,用声音渲染情境,尽量让学生做到身临其境。在这过程当中我要求学生完成两个任务,学习本文的生字词和将文章分段。接着让学生自己流利、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读不通的句子,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在教室不断点拔得过程中,我们就会明白课文以总分总的关系共分为三大段
3、细读课文,合作探究,自主学习
首先,我让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并提问“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观赏”又是什么意思,这一段在全文当中有什么作用!
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桂林的水的特点,我主要采用读——找——品——诵的学习方式
先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让学生找出描写漓江水特点的词语和句子。也就是文章的这句话,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的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率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提问,这句话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对四年级学生来水,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是司空见惯的,所以很快就能回来出来。
提问,课文明明是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西湖的水呢?让学生明白,原来这里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使漓江的水的特点更突出啊!
为了有利于学生更容易的品读,诵读,我会通过教师的泛读,学生的自由朗读,指名读,分组读等多种形式来感受漓江水的魅力
教师做总结,这段主要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漓江水的静,清,绿描写的如此生动形象。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也要适时的运用
教学描写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我同样也运用读——找——品——诵的方式,让学生自学第三自然段。重点是学习对词语的理解,通过配乐朗读,出示课件图片等多个方法让学生声情并茂、有感情朗读,体会桂林山的奇特与魅力
最后是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我会以读代讲,让学生找出描写山水的词语,结合课文中的插图来有感情的朗读。插图与文章相辅相成,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更有利于将学生带入那优美的画卷,让学生体会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再联系课后问题三,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桂林山水的感受,以此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总之,在这一部分当中,我主要是通过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朗读,通过把握文章的重点语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4、拓展练习,总结全文
在拓展练习当中,我会让学生模仿文章的句子,用课件出示这样的句子,公园的花真美啊,美得。。。。商场里的物品真多啊,多得。。。等等,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再以记者采访的形式,再次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桂林山水的感受。我趁势做总结,同学们,桂林的山,桂林的水真是美丽无比啊,最后让我们一起有感情来朗读一下这篇课文吧,最好能够把你喜欢的语段给背诵下来!
篇2:桂林山水说课稿
【说教材】
《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是“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教材的第九册第七组课文。本组五篇课文都是写景物的记叙文。《桂林山水》是开篇的精读课文。课文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先总体提出“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分别对桂林水和山的特点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描写,最后又用“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和“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两句作结,使读者对桂林山水产生了一个完整的美好的认识,既照应了课文开头,又丰富了“甲天下”的内涵。
重点段分析:二、三两个自然段分别具体描绘了桂林水、山的特点,是全文的主体,也是重点。这两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是相同的,也是独具匠心的。每段都由三句组成,第一句都以别处的秀水或青山作比较来映衬桂林的水和山,其中第三个分句以“却从没看见过”这种转折语气的句式来强调、赞美桂林的山或水,并以此句提示下文。第二句由三个并列分句组成,具体地从三个方面,运用排比、对偶和比喻的手法来描写桂林的水、山,每一个分句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小句组成,而且前半句写出山水的特点,后半句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小句组成,而且前半句写出山水的特点,后半句补充描写前半句的特点。第三句都写作者的感受。所不同的是:写水句的前半句点出桂林山的特色,“奇、秀、险”,而后半句以二三个比喻短语组成排比句和两个四个字的词语相结合组成补充描述句,写出了桂林山的形态奇、色彩秀、山势险。
难点分析:最后一段是一个比喻句,中间又夹着一个排比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桂林的山水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山水是画的主体,空中的云雾迷蒙,山间的绿树红花,江上的竹筏小舟则是点缀。多美的一幅山水画!大自然这位雕塑家以鬼斧神工,雕刻出如此巧夺天工的画卷,作者简直入迷了,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感觉到自己走进了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沉浸在桂林山水的幽静美之中。作者这种对桂林山水热爱的感情的流露,是学生入境动情的难点所在。
整篇文章构思精巧,句段精美,文首引名句,文尾引诗句,以“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开始,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结尾,首尾照应,结构浑然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受。
【说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桂林山水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课文按“总……分……总”和按特点记叙的构思方法。
3、学会生字新词。
【说教法】
文章是写景的抒情散文,根据文章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以讲促读”,这一方法进行教学。
语言文字具有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许多妙词佳句往往讲也讲不清楚。《桂林山水》遣词造句严谨,语言优美,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热情。如果老师讲得太多,文章会搞得支离破碎,整体的美被破坏。只有通过多读,反复读,读出语感,以读代讲,披文入情,使作者的感情和读者的感情溶为一体。因此,在教学中,我是采用“以读代讲”安排教学环节的:
A、范读课文激发感情。揭示课题后,老师马上以饱满的感情范读课文感染学生并激起朗读兴趣;
B、自由朗读酝酿感情。当学生激起朗读兴趣后,通过自由朗读酝酿出与作者爱在一起的感情;
C、抠字眼体会感情。老师紧扣“甲”、“静、清、绿”,“奇、秀、险”等重点词,读读议议,个别读、齐读、引读、议读,文中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完全被学生体会出来了;
D、授技巧入情入境。第二小节共三句,第一句话要注意,长句的自然停顿,“却从没看见过”合度的重音,才能在比较中显示出漓江水的独特风格;第二句读好“啊”的音变[静啊(n�括唬�,清啊(n�括唬�,绿啊(y�唬�]和三个并列分句的递进语势(声音由低到高,语速由慢到快,感情由弱到强),才能表达出漓江的水“静、清、绿”到极点的特点;第二句到第三句语气的转入要稍停长些,语气转入平稳。因为,这时作者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连自己乘坐的船在前进,还是停泊着都没感到,许久许久才醒悟过来;E、品读课文抒发感情,通过前四步,学生已经把握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恋之情,最后学生循作者思路,以真挚的感情齐读课文,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使孩子们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可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说学法】
重点段两小节的结构、写法颇相似,因此采用“举一反三”法。
“举一”即揭示规律,掌握方法。学习第二自然段“漓江的水”。按这四步来学习。
(1)这小节分几层写?
(2)每层各用什么方式来表达?
(3)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4)反复诵读。
在第二自然段学完之后,让学生回顾一下刚才我们分几步用怎样的方法的学习,现在用这样方法学习第三自然段“桂林的山”。
“反三”重在比异。因为“举一”提供的模式,“反三”时按图索骥,多数学生并不会感到困难。容易忽略的恰恰是它们的相异之处。所以重在抓排比句。内容不同:写水时,写水态,水色的特点,而写山时写山态、山色、山势的特点;写法不同:写水时后半句用述叙式,写山时用短语排比和两个四个字的词语。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上段学到的适当的停顿,合度的轻重,语调的抑扬,音色的处理与朗读技巧,反复育读,使教师、学生与作者的感性融为一体。
这样,从扶到放,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说教学过程】
一、揭题谈话:
让学生说说桂林的地理位置,文章的体裁,简介作者及有关作品。
二、激情入境: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后谈自己的感受、想法。
三、入境动情:
自由读后逐段指导读,带学生入境动情。
第一段:主要理解“甲”的义和“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
第二段:轻声读课文,讲讲第二小节分几层写?每层各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老师引导学生一层一层地读读讲讲,讲讲读读,进入作者的意境,用朗读把自己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第三小节运用第二小节的学习方法、朗读技巧,放手让学生自己理解语言文字,入境动情。
第三段:老师诵读配上图画带学生入境,让学生图文对照,读读议议,体会作者此时此刻入迷的感情,产生共鸣,抒发自己的感情。
四、以情感人:
老师总结:作者按总分总的结构,抓桂林山水我构思方法,写出桂林山水甲天下,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全班女同学齐读,把这种热爱之情表达出来,感动别人。
全文板书:(略)
篇3:桂林山水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语文说课组 8 号,我说课的课题是《 桂林山水》,(板书:课题、作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设计理念八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四年级年级小语第八册第一单元的-篇讲读课文,该单元以“ 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 ”为主题展开。
《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中心思想);写作特点是 (一般是: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描写生动、细致充满诗情)。
课文按照“总-----分------总”的顺序分为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第2、3自然段分别写了桂林的山、水的特点,先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接着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所获得的总的印象。全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是学生学习习作的典范。
二、学情分析
班级中绝大多数学生已经具有独立识字的能力,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和自己的学习方法,具有较好的表达能力,初步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的设定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共同发展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了解本课写作背景和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2、整体理解文意,概括 段意, 提炼中心,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3、品味重要词句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文。
这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
教学重点:桂林水、山的特点。
教学难点: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以及最后一段教学。
四、说教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 具体做法如下:○1情景设置法:激发感情,引起兴趣。
○2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3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其中点拨法是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在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展开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五、说学法:
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学生获得知识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在学生的学习中,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的共同发展。) 学法具体如下: ○1勾画圈点法:勤动笔墨,积极读书。
○2讨论法:积极参与,总结规律。
○3自主探究法:学生实践,巩固提高。
○4悬念法:带着问题,巩固提高。
其中,讨论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就教材的重点和疑难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求明确重点,解决疑难。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大特点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当众说话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六、教学程序:
(一) 激趣揭题,质疑定标
同学们,今天我要带大家到一个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桂林去玩。我想,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迷蒙云雾,那里的绿树红花,一定会使你以为走进了迷人的画卷。同学们,想不想去领略那神奇秀丽的桂林风光呢?上课一开始,教师用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优美的情境,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看多媒体课件《桂林山水》,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桂林山水的奇丽风光,课文语言的优美。
2.提出预习要求:
(1)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
(2)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3)课文可分几段?依据是什么?
3.检查预习情况,轮读课文。
4.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根据疑难归纳有价值的问题)。
(三) 精读感悟,研析结构。
1.学习第一自然段。
齐读第一自然段,提问:“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它和全文有什么关系?在一定的语境中辨析近义词“观赏”与“欣赏”.
2.精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①用“…”圈出写漓江水的特点的词语。②用“~~~”划出具体描写特点的句子。
(2)检查思考题①,板书:水:静 清 绿
(3)检查思考题②,课件出示句子: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 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①课件出示句子,读读比比它们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漓江的水真静,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②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这组句子,体会漓江水奇异的美。理解“瑕”、“翡翠”的意思。
③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漓江的水写得这般奇丽?
(4)课文第一句还写了大海、西湖,它们美在哪儿? 这一段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西湖?
教师小结:作者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把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
3.学习第三自然段。
用“读、找、品、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重点放在理解词语的意思上。借助板画老人山、骆驼山、巨象山,让学生形象地感受桂林山的奇的特点。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美的感受和热爱。
4.学习第四自然段。
以读代讲,让学生划出描绘整幅画卷的词语,想象整幅画卷的形象。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5.指导朗读,激发情感。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描述生动、形象,有利于朗读训练。再次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五)总结课文,指导背诵。
1、按照板书,小结全文。
2、指导背诵课文。
学生练习背诵。通过自由背、同桌互背、指名背、分组背等多种形式,达到背诵的目的。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
1、有感情朗读课文,并背诵全文。
2、交流搜集到的有关桂林山水的资料。
3、家乡美景片段描写。
七、板书设计
板书是无声的语言,是课文内容的缩影,达到启发学生进行科学的思维,帮助学生记忆、分析、消化、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同时,我认为板书要力求精而美。
本课的板书设计是:
篇4:桂林山水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丁编教材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16课的内容。课文描绘了桂林山水的旖旎风光,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课文按先总说、后分述、再综合的顺序,分为4个自然段对桂林山水进行描写。第1自然段。写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第2、3自然段分别写了桂林的山、水的特点,先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接着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后的总体印象。全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其中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是本单元训练的重点“学习仔细观察,抓住特点,按照方位进行描写”的读写典范。
2、教学目标
(l)掌握本课生字词,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4)学习课文抓住景物特点,有次序地进行具体描写的方法,用一段话描写一处景物。
3、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2、3自然段,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综合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学习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写一处景物,是教学的难点。
4、课时安排:三课时
二、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第2、3自然段时,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认识整体结构。
2、举一反三法:课文中第2、3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学要求相同,所以我在教学中运用举一反三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反复训练,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3、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以多种形式练习,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
三、说学法
通过教师创设情景,采取灵活互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运用“读、找、品、诵”的方法自主学习,获得新知。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回顾引入: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开始学习了《桂林山水》这篇文章,大家肯定还记得第一自然段中的那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今天我们就来观赏这个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看看桂林山水为什么是天下第一。
(上课一开始,教师联系课文内容,用带着问题的语言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又通过幻灯片的展示,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向学生提出预习要求:
(1)桂林山水到底美是指哪些地方的美?
(2)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2、让学生们结合课文内容,观看《桂林山水》幻灯片,从整体上感知桂林山水的奇丽风光。
3、检查预习情况,学生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4、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解答)。
(三)举一反三学课文,品词赏句悟感情。
1、精读第二自然段。
⑴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①用“。。。”圈出写漓江水的特点的词语。
②用“~~~”划出具体描写特点的句子。
⑵检查思考题①,板书:水
⑶检查思考题②,投影出示句子: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⑷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指名读等形式,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漓江水奇丽的美。
⑸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漓江的水写得这般奇丽?(排比、比喻)
⑹教师投影出示句子一组举一反三的句子训练:
①、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②、教室里真安静啊,安静得 。
③、公园里的花真香啊,香得 。
⑺课文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还写了大海、西湖,它们有什么特点?
这一段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西湖?
教师小结:作者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把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
⑻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什么顺序、什么方法学习的?
讨论后板书:读――找――品――诵。(让学生。总结学法,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2、运用学法学习第三自然段。
用“读、找、品、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
重点放在寻找景物的特点及怎样进行具体描写。借助幻灯片,让学生形象地感受桂林山的特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美的感受和热爱。
3、学习第四自然段。
以读代讲,让学生边读划出描绘整幅画卷的词语,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5、指导朗读,激发情感。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描述生动、形象,有利于朗读训练。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四)。总结全文,指导背诵。
1、按照板书,小结全文,强调本文写法是抓住景物特点进行具体描写。
2、运用课堂练习2的提纲,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学生通过自由背、同桌互背、指名背、分组背等多种形式,达到背诵的目的。
3、布置作业:背诵课文;整理完成课堂练习第2、4题。
五、说板书设计
篇5:桂林山水的说课稿
赞赏-----描述
总述: 甲天下?-----观 赏 先看图,进入佳景;
水(静、清、绿) 品文句,欣佳景;
分述后想象,玩赏佳景。
山(奇、秀、险)
总结: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学法:读——找——品——诵
篇6:桂林山水说课稿
一、说教材
《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是“注音识字,提前读写”实验教材的第九册第七组课文。本组五篇课文都是写景物的记叙文。《桂林山水》是开篇的精读课文。课文依照“总……分……总”的结构,先总体提出“桂林山水甲天下”,再分别对桂林水和山的特点进行了形象生动的描写,最后又用“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和“空中云雾迷蒙,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让你感到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时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两句作结,使读者对桂林山水发生了一个完整的美好的认识,既照应了课文开头,又丰富了“甲天下”的内涵。
重点段分析:二、三两个自然段分别具体描绘了桂林水、山的特点,是全文的主体,也是重点。这两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是相同的,也是独具匠心的。每段都由三句组成,第一句都以别处的秀水或青山作比较来映衬桂林的水和山,其中第三个分句以“却从没看见过”这种转折语气的句式来强调、赞美桂林的山或水,并以此句提示下文。第二句由三个并列分句组成,具体地从三个方面,运用排比、对偶和比喻的手法来描写桂林的水、山,每一个分句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小句组成,而且前半句写出山水的特点,后半句都是由两个以上的小句组成,而且前半句写出山水的特点,后半句补充描写前半句的特点。第三句都写作者的感受。所不同的是:写水句的前半句点出桂林山的特色,“奇、秀、险”,而后半句以二三个比喻短语组成排比句和两个四个字的词语相结合组成补充描述句,写出了桂林山的形态奇、色彩秀、山势险。
难点分析:最后一段是一个比喻句,中间又夹着一个排比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桂林的山水像一幅“连绵不时的画卷”。山水是画的主体,空中的云雾迷蒙,山间的绿树红花,江上的.竹筏小舟则是点缀。多美的一幅山水画!大自然这位雕塑家以鬼斧神工,雕刻出如此巧夺天工的画卷,作者简直入迷了,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感觉到自身走进了一幅连绵不时的画卷,沉溺在桂林山水的幽静美之中。作者这种对桂林山水热爱的感情的流露,是同学入境动情的难点所在。
整篇文章构思精巧,句段精美,文首引名句,文尾引诗句,以“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开始,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结尾,首尾照应,结构浑然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受。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认识桂林山水的特点,激发同学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课文按“总……分……总”和按特点记叙的构思方法。
3、学会生字新词。
二、说教法
文章是写景的抒情散文,根据文章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以讲促读”,这一方法进行教学。
语言文字具有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许多妙词佳句往往讲也讲不清楚。《桂林山水》遣词造句严谨,语言优美,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热情。假如老师讲得太多,文章会搞得支离破碎,整体的美被破坏。只有通过多读,反复读,读出语感,以读代讲,披文入情,使作者的感情和读者的感情溶为一体。因此,在教学中,我是采用“以读代讲”布置教学环节的:A、范读课文激发感情。揭示课题后,老师马上以丰满的感情范读课文感染同学并激起朗读兴趣;B、自由朗读酝酿感情。当同学激起朗读兴趣后,通过自由朗读酝酿出与作者爱在一起的感情;C、抠字眼体会感情。老师紧扣“甲”、“静、清、绿”,“奇、秀、险”等重点词,读读议议,个别读、齐读、引读、议读,文中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爱之情完全被同学体会出来了;D 、授技巧入情入境。第二小节共三句,第一句话要注意长句的自然停顿,“却从没看见过”合度的重音,才干在比较中显示出漓江水的独特风格;第二句读好“啊”的音变[静啊(nga),清啊(nga),绿啊(ya )]和三个并列分句的递进语势(声音由低到高,语速由慢到快,感情由弱到强),才干表达出漓江的水“静、清、绿”到极点的特点;第二句到第三句语气的转入要稍停长些,语气转入平稳。因为,这时作者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了,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连自身乘坐的船在前进,还是停泊着都没感到,许久许久才醒悟过来;E、品读课文抒发感情,通过前四步,同学已经掌握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热恋之情,最后同学循作者思路,以真挚的感情齐读课文,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使小朋友们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可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三、说学法
重点段两小节的结构、写法颇相似,因此采用“举一反三”法。
“举一”即揭示规律,掌握方法。学习第二自然段“漓江的水”。按这四步来学习。(1)这小节分几层写?(2)每层各用什么方式来表达?(3)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4)反复诵读。在第二自然段学完之后,让同学回顾一下刚才我们分几步用怎样的方法的学习,现在用这样方法学习第三自然段“桂林的山”。
“反三”重在比异。因为“举一”提供的模式,“反三”时按图索骥,多数同学并不会感到困难。容易忽略的恰恰是它们的相异之处。所以重在抓排比句。内容不同:写水时,写水态,水色的特点,而写山时写山态、山色、山势的特点;写法不同:写水时后半句用述叙式,写山时用短语排比和两个四个字的词语。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上段学到的适当的停顿,合度的轻重,语调的抑扬,音色的处置与朗读技巧,反复育读,使教师、同学与作者的感性融为一体。
这样,从扶到放,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同学的主体作用,培养同学的自学能力。
四、说过程
1、揭题谈话:
让同学说说桂林的地理位置,文章的体裁,简介作者和有关作品。
2、激情入境:
教师范读课文,同学听后谈自身的感受、想法。
3、入境动情:
自由读后逐段指导读,带同学入境动情。
第一段:主要理解“甲”的义和“桂林山水甲天下”的意思。
第二段:轻声读课文,讲讲第二小节分几层写?每层各用什么方式来表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老师引导同学一层一层地读读讲讲,讲讲读读,进入作者的意境,用朗读把自身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第三小节运用第二小节的学习方法、朗读技巧,放手让同学自身理解语言文字,入境动情。
第三段:老师诵读配上图画带同学入境,让同学图文对照,读读议议,体会作者此时此刻入迷的感情,发生共鸣,抒发自身的感情。
4、以情感人:
老师总结:作者按总分总的结构,抓桂林山水我构思方法,写出桂林山水甲
天下,表达了自身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全班女同学齐读,把这种热爱之情表达出来,感动他人。
篇7:桂林山水说课稿
(一)、说教材:
《桂林山水》是课标版教材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二课。这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课文按“总――分――总”的顺序先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静、清、绿和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课文语言优美,适合学生朗读背诵,描述生动逼真,其中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是学生学习习作的典范
(二)、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学生实际和我对这课教材的把握,我将本课的教学目的确定为:
(1) 学会本课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情感。
(4)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
引导学生感受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的那种独特的美;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本课我计划用两课时上完。
第一课时:能将课文读通顺流利,整体感知课文,学会生字,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选择自已喜欢的内容小组合作学习
第二课时:继续学习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思,学习作者写作方法,试着背诵课文。
(三)、说教法,说学法
1、情境教学法:教学2、3自然段时,运用多媒体、板画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
2.举一反三法:第2、3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学要求相同,运用举一反三法,通过反复训练,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3.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
4、学法指导:
归纳总结学习写景文章的方法“抓住词句──欣赏美景──体会感情──朗读表达”。并指导学生自学课文第三自然段。
(四)、说过程,说精华(第二课时)
1.学习第一自然段。
理解:“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它和全文有什么关系?在一定的语境中辨析近义词“观赏”与“欣赏”。
2.精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①圈出写漓江水的特点的词语。②用“~~~”划出具体描写特点的句子。
(2)课件出示句子,品析句子表达的意思。
(3)教师设计一组举一反三的句子训练,课件出示句子:
a.公园里的花真香啊,香得( )。
b.教室里真安静啊,安静得( )。
(4)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指名读、比较读等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这组句子,体会漓江水奇异的美。
(5)学习提示,指导背诵。
(6)小结学法,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自悟学法,使学法得到真正迁移。3.“读――找――品――诵”的方法用于第三自然段的学习,4.学习第四自然段。
以读代讲,让学生划出描绘整幅画卷的词语,想象整幅画
卷的形象。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5.指导朗读,激发情感。
[教学意图:再次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五)总结全文,指导背诵。
1.按照板书,小结全文。并让学生用所拿到的桂林山水实景图片各说一句话。
2.指导背诵课文。
篇8:桂林山水说课稿
总述: 甲天下
水:静、清、绿
分述:
山:奇、秀、险
总结: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这堂课的板书设计,既概括了本课的主要内容,又体现了景物的特点,直观形象,条理清晰。】
篇9:《桂林山水》说课稿
一、说教材
《桂林山水》是一篇典型的写景的文章,全文共四个自然段,以总分总的结构,抓住桂林的水静、清、绿和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生动得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水的思想感情。很显然,这是一篇适合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好教材!
二、说教学目标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养成独立识字的能力,阅读能力也也在不断提高,能初步养成与他人阅读感受的习惯。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考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随文学习“翡”“瑕”等生字,理解“拔地而起”“奇峰罗列”“色彩明丽”“危峰兀立”等词语,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桂林山水的美和课文的语言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以及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进行说话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三、说教法学法
语文是培养学生通说读写能力的科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理解并运用祖国文字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关系,阅读的重点培养学生理解、观察、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法学法:
在教法上,第一我会利用导语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用朗读感悟情境,用声音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让学生入境动情!第二,我会采用“读、找、品、诵”为主要训练方式,鼓励学生多读,在读中促悟,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在学法上,我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注重学生的交流合作观察体会,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在上课前,我会这样导入,先出示多张桂林山水美景的课件图片,然后问学生,这是哪里呢,你们觉得这里漂亮吗?揭示课题《桂林山水》。接着再问学生,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桂林山水到底在祖国的哪里呢,它有哪些迷人的风景呢等等。在这这里,我通过出示图片,使他们进入一定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这样就能很自然的讲解下一环节的教学。
2、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整体感知
在上一环节中,学生们自己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引起他们旺盛的求知欲,引导他们在课文中寻找答案。由于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我会要求学生先听教师的配乐朗读,用声音渲染情境,尽量让学生做到身临其境。在这过程当中我要求学生完成两个任务,学习本文的生字词和将文章分段。接着让学生自己流利、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读不通的句子,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在教室不断点拔得过程中,我们就会明白课文以总分总的关系共分为三大段。
3、细读课文,合作探究,自主学习
首先,我让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并提问“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观赏”又是什么意思,这一段在全文当中有什么作用!
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桂林的水的特点,我主要采用读、找、品、诵的学习方式先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让学生找出描写漓江水特点的词语和句子。也就是文章的这句话,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的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率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提问,这句话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对四年级学生来水,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是司空见惯的,所以很快就能回来出来。
提问,课文明明是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西湖的水呢?让学生明白,原来这里是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使漓江的水的特点更突出啊!
为了有利于学生更容易的品读,诵读,我会通过教师的泛读,学生的自由朗读,指名读,分组读等多种形式来感受漓江水的魅力。
教师做总结,这段主要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漓江水的静,清,绿描写的如此生动形象。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也要适时的运用。
教学描写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我同样也运用读――找――品――诵的方式,让学生自学第三自然段。重点是学习对词语的理解,通过配乐朗读,出示课件图片等多个方法让学生声情并茂、有感情朗读,体会桂林山的奇特与魅力。
最后是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我会以读代讲,让学生找出描写山水的词语,结合课文中的插图来有感情的朗读。插图与文章相辅相成,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更有利于将学生带入那优美的画卷,让学生体会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再联系课后问题三,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桂林山水的感受,以此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总之,在这一部分当中,我主要是通过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朗读,通过把握文章的重点语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4、拓展练习,总结全文
在拓展练习当中,我会让学生模仿文章的句子,用课件出示这样的句子,公园的花真美啊,美得……。商场里的物品真多啊,多得……等等,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5、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背诵本课,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名
(3)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描写你熟悉的一处景物。
五、说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
总述:甲天下
水:静、清、绿
分述:
山:奇、秀、险
总结: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篇10:《桂林山水》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剖析
今天,我说的课文是《桂林山水》,它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一课。这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色,以精美、简洁的语言,活泼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爱好之情。
本文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阐明桂林山水在祖国名胜中地位,又交代了作者欣赏桂林山水的缘由。最后,用对比的方法描写了漓江水,桂林山的突出特色,作者把桂林的山和水接洽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示在读者面前。
2、教学目的
教学是为了增进学生的发展,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学提出的崭新的要求,在学习语文中,学生的发展的是多方面的,它包含听说读写能力的发展,情绪世界的丰盛,察看领悟能力的提高以及发明、摸索精力的培育等。
因此,我在设计《桂林山水》一课的教学时,着重体现了以下教学目的。
(1)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激发学生热爱我们祖国山河壮美的情绪。
(2)领悟作者过细察看、抓住特色、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本篇课文属于图文结合的文章。在教学中让学生先察看图画,初步了解桂林山水的美景。接着,图文结合,进一步感受桂林山水的美。通过把大海、西湖与漓江水进行对比,了解漓江水静、清、绿的特色;把泰山、香山与桂林山对比,突出桂林的奇、秀、险的特色。
(3)能仿照句式写景物。
3、教学重、难点
学习课文2、3自然段,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重要内容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学习抓住景物的特色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写一处景物,是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首先抓住一条主线
即以“桂林山水”为主线,抓住这一主线,把“漓江的水”“桂林的山”两个内容串联起来,引导学生去探究漓江水静、清、绿。桂林山奇、秀、险的特色。从而把语言文字的训练,情绪的熏陶、想象力的培育有机的融为一体。
其次,落实两个训练点。
1、理解含义深入的句子
这是本课训练的重点。本课中有许多含义深入的句子。如“桂林山水甲天下”“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对这些句子的理解。我们不能停留在表面上。要使学生体会其蕴涵的情绪。
2、有情绪地朗读课文
本文语言精美,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桂林山水的爱好。在教学中,我花大力量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
此外,还要培育两种能力。
1、探究感悟能力
本文的作者的思想情绪是通过语言文字来表现的,因此在教学中我善于引导学生探究文字,从文字中获得感悟,发生共识。在《桂林山水》中,我让学生围绕主问题“桂林山水甲天下”进行探究,要求学生说说是“通过哪些读懂的”。这样的操作情势,首先可以让我的学生有目的地读文探究,同时又让学生说出了自己的感悟。
2、想象能力
本课蕴涵着丰盛的训练学生想象力的因素。第三自然段在描写桂林山的形状时,文中提到有的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那么它还可能像什么,在此部分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施展想象。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又培育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篇11:《桂林山水》说课稿
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制第十一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同时,它也是人教课标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写景佳作。文章开头引用名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点明桂林是闻名遐迩、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地,一个“甲”字高度概括了桂林山水的奇丽之景堪称天下第一,此句为全文的总领。下文就围绕这一名句,分别对漓江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两个方面作了具体描绘。文章最后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收尾,既画龙点睛地概括全文,又与首句“甲天下”遥相呼应。全文脉络清晰,起承转合,自然流畅,给人以美的享受。
另外,作者在描写桂林山水的特点时,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表达方法。因此,桂林的山水的景色很美,作者的语言也很美,很值得同学们去积累,去运用。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我对教材以及“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的理解,我将本课安排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为:
将字音读准,将课文读通顺,利用工具书或其他方法理解生字词。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语言的积累,表达方法的感悟。
教学过程:
今天,我重点说一下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种教学模式每堂课都有三个主要环节。根据教学实际我将第二课时具体安排安排为五个环节:
一、板题示标: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要求我们语文课上导入语要简洁,最好能开门见山的引出新课,可以不再复习提问,不再介绍作者和时代背景,不再解题,这一切都交给学生在自学中去完成。但也可以有一两句富有激qing的语言。因此,我将这一课的导入语设计为; 同学们,喜欢旅游吗?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桂林,去欣赏一下桂林的山水。(板书课题)课题的板书也很重要,一定要认真对待,不但要把字体写工整,笔画笔顺也要正确,板书的地点还要醒目。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我们在板书时一定要提醒学生注意,板书结束还要让大家读一读。接着是出示学习目标。(八字教学法,对学习目标也提出了要求:首先,要具有可测量性,不能是模糊不清,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容易测量,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则不易测量,所以,我们只要求教师每堂课必须出示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而不必出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其次,教学目标要实事求是,如果不实事求是,要求理解的,却设定为掌握、运用,要求熟读的,却设定为“背诵”,学生当堂达不到,那么,教学目标就失去了意义。最后,教学目标的表述要简洁明了,便于师生记住。)学习目标的出示可以是口头表达,也可以是书面表达,但出示的时间不宜太短,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目标出示后,还要有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大家完成学习目标。我设计了这样的激励语;能完成这些目标吗?请用你最好的坐姿告诉朱老师。
二、依据自学指导自学
明确了学习的目标,我接着出示自学提示。过渡语在我们的教学中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本环节的我设计了这样的过渡语; 怎样学习才能更好地完成学习目标呢?我们来看一下自学提示:
学生的自学要以教师有效的指导为前提,自学提示是否有效主要体现在五个明确:确自学的时间、内容、学习方法、达到的标准、检测的方法及要求。
自学提示要科学、具体、具有可操作性,这样才可以节约时间,提高效率,才有可能达到八字教学法的效果----紧张、高效、愉快。根据这一要求我设计了这样的自学提示;
1、默读课文,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出桂林山水的特点。
2、用横线画出描写漓江水的句子,反复朗读,并思考: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
3、用波浪线画出描写桂林山的句子,反复朗读,并思考: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4、作者在介绍桂林的山、水时运用了哪些表达方法?
(5分钟之后,比谁学得好。)
三、检查自学效果
八字教学法中提规定自学时间到时,教师一般用“举手”统计的方法了解学情。如果绝大多数学生都已完成自学任务,那就可以转入下一个环节;如果有半数学生未完成,教师就应适当延长时间。举手统计之后就是检测,检测的方法,文科一般以口头提问为主,以笔头练习为辅,重在了解、培养学生的理解表达能力。
根据我的理解在检测学生的自学效果,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谁能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出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而问“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甲”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
2、(过渡)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是说桂林的山水是最好的,最美的,那么哪位同学说说,漓江的水美在哪里?找出概括漓江水的三个特点的词。
(教师相机板书:静、清、绿)
3、、品读作者怎么写出漓江水与众不同的“静、清、绿”的
(指名朗读描写漓江水静、清、绿的句子,注意指导读好六个“啊”的变调)
指导朗读时先让学生明确句子的含义,并想一想应该怎样读才能表达出句子所要表达的情感。然后再试着朗读体会。八字教学法中提到;教师在检测时,应选择后进生作为检测的对象,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暴露学生在自学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在检查朗读时,先让程度不太好的学生读,读不好再找其他学生帮忙,如果还读不好,老师引导。
比如,学生在读漓江的水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找了一个学生站起来读,第一遍读得很平淡,只是做到了将句子读通顺,清的程度没读出来,接着,我又找了一名程度稍好一点学生来读,这个学生读得很有感情,接着又让第一个同学来读,这个同学这次读得也带上了感情,但我感觉他还能读得更好,我就出示了一幅山水倒映,水清的能看见江底的沙石的图片,然后让这个学生再来读,这一次他读得非常有感情。这样一来后进生的问题解决了,其他学生在听、纠正的过程中朗读的效果也不会差到哪里,同时这位后进生的成功也是后教的成功体现。
学生都能有感情的读好每一个句子,我有安排了齐读第二段。(过渡语;看着这样静清绿的漓江水,怪不得游客都忘了穿在前进,岸在后移,让我们也带着陶醉之情一起读读文章的第二自然段。)
4、学生学习了漓江的水后,我又用同样的方法来检查学生对第三段的理解(过渡语;漓江的水那么静、那么清、那么绿,真是太美了,让我们不由地赞叹:桂林的水甲天下啊!不过你可别只顾着低头看水,而忘了抬头看两岸美不胜收的山呀!)
(1)谁来读一读描写桂林的山的句子?(注意“啊”的音变)
(2)指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谁来说说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奇、秀、险)
师:同学们,桂林山的一个特点就足以让我们欣赏,品味,如今,它集这些特点于一体。难怪作者要这样赞叹它,下面让我们大家齐读第三段,再次体会桂林的山的美(师生同读)
篇12:桂林山水《说课稿》
一、说教材
《桂林山水》是义务教育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的第1课。这篇课文抓住了桂林山水的特点,以优美、简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水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桂林风景的喜爱之情。课文按“总——分——总”的顺序先从“桂林山水甲天下”讲起,既概括说明了桂林山水的缘由。然后用对比的方法描述了漓江的水静、清、绿和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突出特点,最后把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作为一个完美的整体,展现在读者面前。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实际和我对这课教材的把握,我将本课的教学目的确定为:
(1)会写本课13个生字、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情感。
(4)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
引导学生感受漓江的水和桂林的山的那种独特的美;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本课我计划用两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能将课文读通顺流利,整体感知课文,学会生字,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选择自已喜欢的内容小组合作学习
第二课时:继续学习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思,学习作者写作方法,试着背诵课文。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配音磁带一盒
三、说教法
文章是写景的抒情散文,根据文章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以讲促读”,这一方法进行教学。
语言文字具有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许多妙词佳句往往讲也讲不清楚。《桂林山水》遣词造句严谨,语言优美,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桂林山水的一片热情。如果老师讲得太多,文章会搞得支离破碎,整体的美被破坏。只有通过多读,反复读,读出语感,以读代讲,披文入情,使作者的感情和读者的感情溶为一体。
四、说学法
1、合作讨论法
重点段两小节的结构、写法颇相似,教师先引导学生揭示规律,掌握方法。学习第二自然段“漓江的水”。按这四步来学习。
(1)这小节分几层写?
(2)每层各用什么方式来表达?
(3)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4)反复诵读。
在第二自然段学完之后,让学生回顾一下刚才我们分几步用怎样的方法学习的,现在用这样方法小组合作学习第三自然段“桂林的山”。
这样,从扶到放,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力。
2、朗读体会法:
文章是写景的抒情散文,根据文章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以讲促读”,这一方法进行教学。
3、课件展示,直观教学法。
给学生直观出示各种桂林山水的图片,让学生对桂林山水有个直观的感受。
五、说教学程序
(一)多媒体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先播放歌曲《我想去桂林》同时配以桂林山水的美丽风景的画面。师: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那画境般的桂林,去领略他山水的美。教师用绚丽多姿的画面、动情的歌曲和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情境,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提出预习要求:
(1)读通课文,生字或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课文每一自然段分别在写什么?
2、检查预习情况,读课文。
(三)教师范读,激发学生初步美感,形成整体表象。
然后播放录音,创设美的情景,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这样能让学生尽快融入课文语境中去。
(四)图文对照,品读课文。
1、播放漓江水的图片,创设课文情境,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段,要读出美感。
2、按课文的顺序概括漓江水的特点。(静、清、绿)
作者用什么与漓江的水相比?比的目的是什么?怎么比的?引导学生认识对比句。学生交流汇报后,出示西湖和大海的画面,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印象。然后了解排比句,并仿照本段的排比句句式练习仿说。
4、引导学生照画面反复朗读,品读本段。感受抒情句、排比句、比喻句所体现的赞叹之情。
5、多媒体出示总结感悟本段的写作方法。
抓住特点:静、清、绿 (排比句)
运用对比:波澜壮阔的大海 水平如镜的.西湖
(五)创设情境,自学训练:
1、仿照第二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段,师指导。
2、观赏“桂林的山的图片,激发美感。
3、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作者的感叹之情。
(六)读中想,想中读。
教师配乐朗读第四段,学生欣赏画面。体会祖国大好河山的壮阔。
(七)阅读拓展
播放贺敬之的《桂林上水歌》配以桂林上水的录像,总结全文。指导朗读
篇13:桂林山水《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11课《桂林山水》一文。
一、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美的熏陶。”本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形、声、色的辅助教学,使学生很快入情、入境,借助生动、形象的画面理解文字内容,在多元化的阅读中获得情感的体验和升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材分析
《桂林山水》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文章紧紧围绕桂林山水的特点,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大量运用了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把一幅如诗如画的桂林美景展现在我们面前,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无比热爱之情。
三、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知识基础和学习习惯,也有较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促使学生在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深入地感悟,更好地完成本课的学习。
四、融入媒体,激活教学
语文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学习的需要,将现代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有效的整合,能够使教学过程有形、有音、有情、有境,很好地解决教学的重、难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到知识。同时,也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变得有声有色,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目标的确立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本年级的具体要求:观察事物能注意抓特点,并适当展开想象。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利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情况,我确定了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受桂林山水的美,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借助课件演示,采用图文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激发学
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六、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美。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七、教学准备:
运用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八、设计思路
1、激发情感,感受美。《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多媒体色彩丰富的画面,生动可感的声音创设情境,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自然而然把学生带入情境,引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为整堂课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同学们,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你们想不想欣赏桂林的美丽景色,领略它独特的美?”(播放配乐多媒体课件)“这就是天下第一的桂林山水,看到这旖旎的风光,美丽的景色,我们不禁为之陶醉。观看后大家还有什么感受呢?请同学们来说一说。”(学生们各抒己见)“想不想到桂林去走一走,看一看?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去游览桂林,好吗?”对于从未到过桂林的学生,看到这样如诗如画的画面,情感很快被激起,迫不及待地投入到文本的学习之中。
2、激发想象,感悟美。优美的语言文字如果没有视觉形象,学生领会是比较困难的,运用电教媒体将其变成真切的声音、生动的形象,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形,激发他们的想象,很容易地感受到文字的美,对文章内容的领悟会层层深入,进而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在重点学习桂林山水特点的这部分内容时,我抓住作者运用对比描写的方法设计了以下环节:
(1)在学生充分研读课文的过程中,多媒体先后出示“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引导学生结合图片理解“波澜壮阔”、“水平如镜”两个词语。并质疑“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已经够美的了,为什么作者要提出‘从没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漓江的水与波澜壮阔的大海和水平如镜的西湖有什么不同之处?”继续播放课件(出示分别具有漓江水“静、清、绿”特点的图片)引导学生边看画面边进行比较,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当学生陶醉在如诗如画的意境中时,我再次加以开放:“漓江的水有多静、多清、多绿?”结合学生汇报,多媒体出示描写漓江水美的句子,采用自由读、指名读、范读、小组赛读、同桌对读等形式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班同学共同参与评价,最后伴随着悠扬舒缓的音乐师生共同背诵。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和有声有色的朗读,使学生的身心很自然地融入那风景如画的自然景色之中,深刻地感悟到课文的语言美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为了能够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目的,在学习桂林山这一段内容时,我与学生共同总结了学习漓江水的方法,为了便于学生自主学习,我用课件出示了学习漓江水的方法,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感受桂林山的美。再通过多媒体展示泰山、香山和桂林山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品词析句,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感受桂林山奇、秀、险的特点。利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的特点,引导学生把学到的学法紧接着运用,既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又使学生兴趣盎然,积极投入到学法的运用之中。
3、升华情感,体会美。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阅读教学,不但使课堂教学生动、直观、感染力强,而且还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情感的体验也会步步加深。
当学生充满激情的朗读的余音还在教室里缭绕时,播放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欣赏品味“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并带着对桂林山水浓浓的喜爱之情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把学生再次带入到桂林山水甲天下的仙境之中,使学生对桂林山水美的形象、美的情调、美的旋律发出由衷的称赞。
篇14:《桂林山水》说课稿
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学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从而受到热爱祖国锦绣河山的教育,陶冶爱美情趣。
2、学习通过比较,概括事物特点的方法,并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培养观察、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第二、三自然段,了解漓江和桂林山水的特点。
2、指导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理解力。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方法:
1、本课的教学思路是:先整体后部分再整体,也就是先“整体感知,直奔中心”,接着“部分深究,逐层渗透”,最后“再现整体,深化中心”。
2、教给学生“从中心句入手”学课文的方法以及抓关键词学句的方法。
3、采用先扶后放,扶放结合的方法。第二节的教学由教师“扶”,第三节“放”手让学生自学,教师进行点拨引导。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要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喜欢旅游,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桂林,领略那里的山水。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为什么呢?因为桂林山水素有“甲天下”的美称。
二、引导学生进入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
播放录像片,配以课文朗读,欣赏图片,图文进行整体感知,然后让学生谈感受。
三、课文是怎样评价桂林山水的?
找出来读一读,导入学习第一自然段。“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天下第一)既然桂林山水天下第一,那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
四、观赏漓江的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录像中的漓江水
问:漓江的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波涛汹涌的大海,以帮助学生理解“波澜壮阔”;展示风光旖旎的西湖,以帮助学生理解“水平如镜”。)
2.归纳漓江水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漓江水的三个特点,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的。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漓江水的“清”。)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一形象的比喻,从色彩和品质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绿”和“纯”。翡翠:绿色的硬玉,有光泽。无瑕:没有斑点,非常纯净。)
3.体会最后一句。
4.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注意指导读好“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
五、观赏桂林的山(学习第三自然段)
1.观察图画或录像中桂林的山
问: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什么不同,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可用图画、录像等手段,展示泰山和香山,以帮助学生理解“峰峦雄伟”“红叶似火”。)
2.归纳桂林山的特点自读课文,画出体现桂林山特点的三个词,想想课文是怎样分别描写这些特点的。
(特点之一“奇”。课文从两方面描写。一是“拔地而起,各不相连”。一般的山脉逐渐高上去,且连绵不断,桂林的山却是从平地崛起,互不相连。二是“奇峰罗列,形态万千”。罗列: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除了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教师还可补充介绍,有的像背着娃娃的妇女,有的像好斗的公鸡,有的像下山的猛虎,有的像含苞欲放的莲花,有的像捧书而立的书童,有的像敞胸露肚的罗汉……使学生感到桂林的山真是形态万千,目不暇接。)
(特点之二“秀”。课文打了两个比方“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写出“秀”的表现:郁郁葱葱,色彩明丽。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本课指桂林一带的山。)
(特点之三“险”。课文用“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概括了这一特点,并用“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下来”的感觉,突出了桂林山的“险”。危峰兀立:即高峰耸立。怪石嶙峋:指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
3.练习朗读,读出桂林山的奇、秀、险,读出对桂林山的喜爱之情。(重点指导读好“真奇啊“真秀啊“真险啊。)
六、我们观赏了漓江的水,观赏了桂林的山,总的有什么感觉?作者又有什么感受?(学习第四自然段)
1.看图,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感受
2.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1)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2)理解“画卷”“连绵不断的画卷”及“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3.练习朗读第四自然段读出荡舟漓江,被桂林山水所陶醉的感情。
七、作业
1.朗读课文 2.识记生字
八、板书设计:
静
水 清
绿 舟行碧波上
桂林山水甲天下
奇 人在画中游
山 秀
险
第二课时
一、指名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然后讨论
1.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的`内容和开头的“桂林山水甲天下”有什么关系?
(第一段总的说人们赞美“桂林山水甲天下”,引起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急于阅读下文。后三段讲作者荡舟漓江看到的景色。第二、三两段分别描述漓江的水,桂林的山,使读者对那里的山和水有深切的感受。第四段则将桂林的山和水联系起来,使我们读了在头脑中形成连绵不断的活动画面,深深感到桂林山水的确是天下第一。)
2.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三、识记生字,练习书写
漓:注意右半部的写法。
澜:前鼻音。右边“门”里面是“柬”。
瑕:可与“假”进行比较。注意右上是“尺”。
翡:上下结构,下边是两个“习”,整个字要写紧凑。峦:前鼻音,与“澜”比较读音。与“恋”比较字形。筏:上下结构,右下不要丢撇。
四、指导背诵
1.在了解句与句关系的基础上,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练习背诵。
2.在了解自然段之间的关系及自然段与全文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全文。
五、完成“思考练习3”抄写句子,注意分号的用法。
要求:以标点为标志,看半句抄半句,不可看一个字词写一字词;格式要正确,字迹要工整;想想分号的用法(长句子中有三个并列的分句,每个分句中已经用了逗号,并列的分句之间要用分号。这样,要以把一个个意思分得很清楚。)
六、全班背诵课文
篇15:《桂林山水》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桂林山水》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一单元中的第1课。课文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文按先课文按照“总-----分------总”的顺序分为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第2、3自然段分别写了桂林的山、水的特点,先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接着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所获得的总的印象。全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是本单元重点训练用段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好例子。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其中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是学生学习习作的典范。
2.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领会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4)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段分析:二、三两个自然段分别具体描绘了桂林水、山的特点,是全文的主体,也是重点。 难点分析:最后一段是一个比喻句,中间又夹着一个排比句。这句话的意思是桂林的山水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山水是画的主体,空中的云雾迷蒙,山间的绿树红花,江上的竹筏小舟则是点缀。多美的一幅山水画!大自然这位雕塑家以鬼斧神工,雕刻出如此巧夺天工的画卷,作者简直入迷了,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感觉到自己走进了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沉浸在桂林山水的幽静美之中。作者这种对桂林山水热爱的感情的流露,是学生入境动情的难点所在。
4.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会生字,理解部分词语和课文的意思。学习课文第一段。
第二课时:学习课文第二段,理解课文作者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读熟课文。
第三课时:学习课文第三段,总结全文。
5.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桂林山水》。
二、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2、3自然段时,运用多媒体、板画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
2.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
3.举一反三法:第2、3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学要求相同,运用举一反三法,通过反复训练,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三、说学法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运用“读、找、品、诵”的方法学习课文。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要带大家到一个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桂林去玩。我想,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迷蒙云雾,那里的绿树红花,一定会使你以为走进了迷人的画卷。同学们,想不想去领略那神奇秀丽的桂林风光呢?上课一开始,教师用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优美的情境,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看多媒体课件《桂林山水》,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桂林山水的奇丽风光,课文语言的优美。
2.提出预习要求:
(1)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
(2)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3)课文可分几段?依据是什么?
3.检查预习情况,轮读课文。
4.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根据疑难归纳有价值的问题)。
(三)举一反三学课文,品词赏句悟感情。
1.学习第一自然段。
齐读第一自然段,提问:“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它和全文有什么关系?在一定的语境中辨析近义词“观赏”与“欣赏”。
2.精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①用“。。。”圈出写漓江水的特点的词语。②用“~~~”划出具体描写特点的句子。
(2)检查思考题①,板书:水:静清 绿
(3)检查思考题②,课件出示句子:
漓江的水真静啊,
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
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
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①课件出示句子,读读比比它们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漓江的.水真静,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②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这组句子,体会漓江水奇异的美。理解“瑕”、“翡翠”的意思。
③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漓江的水写得这般奇丽?
④教师设计—组举—反三的句子训练,课件出示句子:
a.公园里的花真香啊,香得( )。
b.教室里真安静啊,安静得( )。
(4)课文第一句还写了大海、西湖,它们美在哪儿?
这一段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西湖?
教师小结:作者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把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
(5)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什么方法学习的?讨论后板书:读——找——品——诵,让学生自悟学法,使学法得到真正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运用学法学习第三自然段。
用“读、找、品、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重点放在理解词语的意思上。借助板画老人山、骆驼山、巨象山,让学生形象地感受桂林山的奇的特点。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美的感受和热爱。
4.学习第四自然段。
以读代讲,让学生划出描绘整幅画卷的词语,想象整幅画卷的形象。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5.指导朗读,激发情感。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描述生动、形象,有利于朗读训练。再次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四)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复习阅读提示,明确单元训练重点。
2.出示段意。
3.学生归纳、讲评。
(五)总结全文,指导背诵。
1、按照板书,小结全文。
2、指导背诵课文。
学生练习背诵。通过自由背、同桌互背、指名背、分组背等多种形式,达到背诵的目的。
五、说板书设计
篇16:《桂林山水》的说课稿
《桂林山水》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桂林山水》是省编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四单元中的第2课。课文描绘了桂林山水的旖旎风光,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课文按先总说、后分述、再综合的顺序分为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第2、3自然段分别写了桂林的山、水的特点,先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接着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所获得的总的印象。全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是本单元重点训练用段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好例子。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其中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是学生学习习作的典范。
2.教学目标
(l)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情感。
(2)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学会按提纲背诵课文。
(3)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
(4)能仿照句式写景物。
3.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2、3自然段,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学习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具体报写的写作方法写一处景物,是教学的难点。
4.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会生字,理解部分词语和课文的意思。学习课文第一段。完成课堂作业本第1、2题。
第二课时:李习课文第二段,理解课文作者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读熟课文。完成课堂作业本第3、4、5题。
第三课时:学习课文第三段,总结全文。按课后练习题3的提纲背诵课文。完成第7、6题,听写词语。
5.教具准备
小黑板一块,写有重点句段投影片若干张、投影仪、《桂林山水》录像带、录像机。
二、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2、3自然段时,运用多媒体、板画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
2.举一反三法:第2、3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学要求相同,运用举一反三法,通过反复训练,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3.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
三、说学法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运用“读、找、品、诵”的方法学习课文。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要带大家到一个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桂林去玩。我想,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迷蒙云雾,那里的绿树红花,一定会使你以为走进了迷人的画卷。同学们,想不想去领略那神奇秀丽的桂林风光呢?上课一开始,教师用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优美的情境,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I.请同学们看《桂林山水》的录像,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桂林山水的奇丽风光,课文语言的优美。
2.提出预习要求:
(1)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
(2)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3)课文可分几段?依据是什么?
3.检查预习情况,轮读课文。
4.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根据疑难归纳有价值的问题)。
(三)举一反三学课文,品词赏句悟感情。
1.学习第一自然段。
齐读第一自然段,提问:“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它和全文有什么关系?在一定的语境中辨析近义词“观赏”与“欣赏”。
2.精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①用“。。。”圈
出写漓江水的特点的词语。②用“~~~”划出具体描写特点的句子。
(2)检查思考题①,板书:水:静清绿
(3)检查思考题②,投影出示句子: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①小黑板出示句子,读读比比它们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漓江的水真静,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②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这组句子,体会漓江水奇异的美。理解“瑕”、“翡翠”的意思。
②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漓江的水写得这般奇丽?
④教师设计—组举—反三的句子训练,投影出示句子:
a.公园里的花真香啊,香得( )。
b.教室里真安静啊,安静得( )。
(4)课文第一句还写了大海、西湖,它们美在哪儿?
这一段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西湖?
教师小结:作者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把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
(5)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什么方法学习的?讨论后板书:读——找——品——诵“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自悟学法,使学法得到真正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运用学法学习第三自然段。
用“读、找、品、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
重点放在理解词语的意思上。借助板画老人山、骆驼山、巨象山,让学生形象地感受桂林山的奇的特点。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美的感受和热爱。
4.学习第四自然段。
以读代讲,让学生划出描绘整幅画卷的词语,想象整幅画卷的形象。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5.指导朗读,激发情感。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描述生动、形象,有利于朗读训练。再次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四)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复习阅读提示,明确单元训练重点。
2.出示段意。(课后题2)
3.学生归纳、讲评。
(五)总结全文,指导背诵。
1.按照板书,小结全文。
2.运用课后思考题3提供的提纲,指导背诵课文。
学生练习背诵。通过自由背、同桌互背、指名背、分组背等多种形式,达到背诵的目的。
五、说板书设计
这一板书,既能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词理解课文,指导背诵,又恰如其分地落实了教学的重点。形象直观,新颖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篇17:《桂林山水》说课稿参考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25号。
今天我说课的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课文《桂林山水》。下面我将从教材的特点,教学目标的确定,教法学法的选择和教材过程的预设四个方面作简单的说明。
一、说教材
《桂林山水》是一篇典型的写景的文章,全文共四个自然段,以总分总的结构,抓住桂林的水静、清、绿和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生动得描绘了桂林山水的秀丽风光。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水的思想感情。很显然,这是一篇适合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好教材!
二、说教学目标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养成独立识字的能力,阅读能力也也在不断提高,能初步养成与他人阅读感受的习惯。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考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会读会认会写澜、瑕、翡、峦等生词,理解并积累波澜壮阔、无瑕、峰峦雄伟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精彩语段,把握文章大意
3;领会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点、运用对比描写景物的方法
4;了解桂林山水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法学法
语文是培养学生通说读写能力的科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理解并运用祖国文字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关系,阅读的重点培养学生理解、观察、欣赏和评价的能力。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法学法:
在教法上,第一我会利用导语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用朗读感悟情境,用声音再现情境,用音乐渲染情境,让学生入境动情!第二,我会采用“读、找、品、诵”为主要训练方式,鼓励学生多读,在读中促悟,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
在学法上,我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注重学生的交流合作观察体会,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精神,促进学生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在上课前,我会这样导入,先出示多张桂林山水美景的课件图片,然后问学生,这是哪里呢,你们觉得这里漂亮吗?揭示课题《桂林山水》。接着再问学生,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桂林山水到底在祖国的哪里呢,它有哪些迷人的风景呢等等。在这这里,我通过出示图片,使他们进入一定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这样就能很自然的讲解下一环节的教学
2、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整体感知
在上一环节中,学生们自己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引起他们旺盛的求知欲,引导他们在课文中寻找答案。由于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我会要求学生先听教师的配乐朗读,用声音渲染情境,尽量让学生做到身临其境。在这过程当中我要求学生完成两个任务,学习本文的生字词和将文章分段。接着让学生自己流利、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读不通的句子,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多读几遍!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在教室不断点拔得过程中,我们就会明白课文以总分总的关系共分为三大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