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实用范文 > 先进事迹材料 >

咬文嚼字优秀教案(整理23篇)

发布时间:2022-08-29 15:54:02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好范文网小编为你精心整理了23篇《咬文嚼字优秀教案》的范文,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带来帮助,希望你能喜欢!当然你还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到更多与《咬文嚼字优秀教案》相关的范文。

篇一:《咬文嚼字》优秀教案

目标要求:

1、学习本文的语言,积累一些典故。

2、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本文独具的论证方法。

3、评价作者的观点,借鉴吸收。

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文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

预习解决:

1、给下列字词注音。

涎()茗()镞()沁()藻()滥()

2、解释下列词语。

援例:

深恶痛绝:

锱铢必较:

索然无味:

玩索:

胸襟:

岑寂:

游离:

意蕴:

蕴藉:

流弊:

下乘:

3、阅读课文,解决下列问题。

①你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②本文论证方法是什么?是否能说明问题?请举例说明。

③你对作者的说法都赞同吗?若有不同看法,试举例说明理由。

学习研究:

1、弄清本文的结构,概括说明文章的思路,完成下列提纲。

一、引题(段):

二、揭示中心,初步论证(段):

咬文嚼字三、进一步论证(段):

四:总结():

2、阅读课文第6段,回答以下问题。

①作者说自由直接意义和联想意义,用了两个比喻,本体和喻体之间有何相似点?作者用这两个比喻恰当吗?说说看。

②文中说“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它的'妙处就在于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根据作者的分析,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丰富”和“有蕴藉”是怎么理解的。作者写这个例子又是什么目的。

③下列说法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A、字的联想意,由于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和场合对某字联想的境界不同,因而它具有不确定性。

B、与科学的文字不同,文学的文字不靠直指意义而是必须用联想的意义来表现,诗尤其如此。

C、联想的意义在文学创作中难用,因为它是游离的、个性化的;同样,读者若不了解其中某些关联和意味,也是难以理解和把握的。

D、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于作者善于根据文字在历史过程中所积累的种种关系,充分地使用文字的联想意义以创造独特的境界。

3、细读课文第7段,完成以下各题。

①本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与第6段相比,它的论证角度有什么不同?

②文中说,从前作诗文的人写不同的诗文往往用一些现成的不同的“套语”“滥调”,作者对这种做法是持否定态度的,那么,我们对作者所列的那些典故、文化知识等到底应持什么态度?作者没有说,你是怎么看的?

③“套板反应”的实质是什么?请用3个字概括。

④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作者是

从两个角度说明原因的,请分别用4个字概括。

篇二:《咬文嚼字》优秀教案

《咬文嚼字》优秀教案

教学目的】

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2.培养阅读、写作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精神。

3.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4.明确字词意义有词典义和联想义的区别。

(解说:教学目的的确定最重要的依据有两条:一是单元要求,二是本课编者提示。这两者新编课本均有,万不可忽视。)

【教学重点】

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①在学生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拎出观点。

②确定课文的中心论点。

③评价作者观点。

2.写法揣摩

①学习本文由实例引入,中间才牵出中心论点的写法,以打破中学生写议论文总爱在开头揭旨的俗套。②学习本文透辟例析的方法,以克服中学生议论文中论点+论据=论证的流弊。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自读,理出本文的中心论点;自由举书中例分析作者如何正确运用例证法;熟悉典故及词语。

媒体设计

投影器一台,透明塑料纸若干张,准备让不同学生写出课文中心论点,一同投影,以供讨论。如无此设备,也可叫不同程度的学生若干人板书。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今天,我们来一同学习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一篇谈文章的文章《咬文嚼字》,在大家预习--粗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读,以求能分析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并借鉴一些文章的写法,让我们的文章也变得美起来。

二、解题

1.投影映出: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我国现代著名美学家。教师口头说明:清代,安徽桐城出了以刘大木魁、方苞、姚鼐为代表的一大批文学家,其文章特点在于简洁。朱先生早年曾在桐城派古文家吴汝纶的私塾中读书,旧学功底很深。

2.让学生明确本文论题是咬文嚼字,它只是圈定论述范围,而其论点要在文章中求取。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①本文共8个自然段,可分为四大段。

②在理清段落层次大意的基础上,讨论中心论点。

2.具体研习,突破重点、难点。

第1段从实例入手,引入论题→第2段以静态例(《史记》李广射虎)与动态例(贾岛苦吟)初步论证中心论点→第3段以正面例(东坡诗句等)与反面例(套板反应现象,说明咬文嚼字之难,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第4段,水到渠成,加以总结。

(解说: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颇易引起争议,这是因为:一是本文结构与一般的议论文不同,它不是从观点出发,进行演绎论证,而是从个别到一般,然后再到个别;即从实例到论点,然后再展开证明;这样它便不是开章明义,而是中间揭旨,中心论点在第3段才出现。二是本文中有的分论点,有的重要论据貌似中心论点,像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思想情感上'推敲'这样的话,并且课后练习第四题的设计(从读过的诗文中再举一两个例子说明这个论断)也很能迷惑一些浅尝辄止的学生。为此中心论点的辨析要作为重点,并且让全班学生充分参与,讨论与评析并重。)

3.欣赏品味。

课文的第3自然段是核心段,可作典型剖析。

第3段计有7个完整句,第①句到第⑦句可以看作一个句群(意群)。第①句承前文揭示中心论点,第②句岔开,稍带一笔说到咬文嚼字的另一面,因非作者主攻方面,一句便打住。第③句又承第①句稍展开。第④句承①③说明原因。第⑤句进一步申说。第⑥句与第⑦句(含例)是从反面证明。

剖析这个核心段可以确立其在全课中的地位,进而有利于确定它在全文中的地位;再者也可以窥知作为有深厚桐城派古文根底的朱先生文章的雅洁谨严的风格。

4.课堂训练。

①本文标题与中心论点的关系。

明确:观点与论题的异同(前面题解时没触及):①论题只是要论述的问题,论点是作者在文中表达的观点;②论题多用短语及非判断句,非陈述句表达,而论点则要用判断句或陈述句表达;③论题指示、框定观点;论点围绕、点击论题。

②完成课后练习二。

明确:A.朱光潜与马南屯阝所论述的对象不尽相同:朱文兼顾阅读、创作两方面,马文单说阅读。如果说阅读有时只须观其大略而舍弃细枝末节的话,那创作则决不可粗枝大叶,须知炼字即炼意,即调整思想情感,最精确地表情达意。B.不求甚解观其大略这是粗读,咬文嚼字锱铢必较这是细读。有的书只须粗读,而且有时受种种条件(如时间)限制,也只能粗读,但粗读并不意味着不把握要旨,还是要做到会意。有的书必须细读,如文艺欣赏,只有咬文嚼字,涵泳品味,才能沉潜其中。C.读书不求甚解的人并不一定反对咬文嚼字。多数认为未晓处且放过,不要死抠,待一段时间可以再细读。

因而这两种读书方法和态度并不完全对立,读书究竟取何法要视对象和条件而定。

(解说:这两道题的设计很有匠心。第1题考查归纳推理(概括能力)。第2题所用的材料曾在旧高中课本第六册选用过。摘录马南屯阝貌似截然相反的观点及论据,让学生进行比较辨析,有利于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选这两题作为课堂练习旨在巩固对本课中心论点的认识,并初步培养对读书的正确态度方法。)

5.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通过对文章论证结构的把握、段落层次关系的分析以及典型语段的品味来揭示文章的中心论点,最后我们还通过做课后第二题,达到对作者观点的进一步认识,并初步评价了作者的观点。

(解说:此小结旨在使学生明确本课所有的教学活动是围绕着分析和评价作者的观点的教学目标进行的,专心致志,决不旁鹜。作者的观点总的来说是正确的,但不可拘泥,也不可不看所读对象及读书条件等刻意套用。)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三、四题。

2.自选一个段落分析作者如何运用例证法,即怎样运用实例充分展开证明论点的?

附:课堂板书设计(预先写在投影塑料纸上,按授课程序逐步显示)

(解说:板书显现顺序按①②③④⑤⑥序号,箭号在说明层次关系时再标上。)

篇三:咬文嚼字优秀教案

咬文嚼字优秀教案

目标要求:

1、学习本文的语言,积累一些典故。

2、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本文独具的论证方法。

3、评价作者的观点,借鉴吸收。

作者介绍:朱光潜(1897-1986)现代文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

预习解决:1、给下列字词注音。

涎( )茗( )镞( )沁( )藻( )滥( )

2、解释下列词语。

援例:

深恶痛绝:

锱铢必较:

索然无味:

玩索:

胸襟:

岑寂:

游离:

意蕴:

蕴藉:

流弊:

下乘:

3、阅读课文,解决下列问题。

①你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②本文论证方法是什么?是否能说明问题?请举例说明。

③你对作者的说法都赞同吗?若有不同看法,试举例说明理由。

学习研究:1、弄清本文的结构,概括说明文章的思路,完成下列提纲。

一、引题( 段):

二、揭示中心,初步论证( 段):

咬文嚼字

三、进一步论证( 段):

四:总结( ):

2、阅读课文第6段,回答以下问题。

①作者说自由直接意义和联想意义,用了两个比喻,本体和喻体之间有何相似点?

作者用这两个比喻恰当吗?说说看。

②文中说“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

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它的妙处就在于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根

据作者的分析,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丰富”和“有蕴藉”是怎么理解的。作者写

这个例子又是什么目的。

③下列说法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字的联想意,由于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和场合对某字联想的境界不同,因而它

具有不确定性。

B、与科学的文字不同,文学的文字不靠直指意义而是必须用联想的'意义来表现,

诗尤其如此。

C、联想的意义在文学创作中难用,因为它是游离的、个性化的;同样,读者若不

了解其中某些关联和意味,也是难以理解和把握的。

D、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于作者善于根据文字在历史过程中所积累的种种关

系,充分地使用文 字的联想意义以创造独特的境界。

3、 细读课文第7段,完成以下各题。

①本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与第6段相比,它的论证角度有什么不同?

②文中说,从前作诗文的人写不同的诗文往往用一些现成的不同的“套语”“滥

调”,作者对这种做法是持否定态度的,那么,我们对作者所列的那些典故、文化

知识等到底应持什么态度?作者没有说,你是怎么看的?

③“套板反应”的实质是什么?请用3个字概括。

④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作者是

从两个角度说明原因的,请分别用4个字概括。

就作者说:

就读者说:

⑤“惟陈言之物去”,这是一句最要紧的教训,这里的教训是什么意思?

⑥“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这里的“作”的具体含

义是什么?

4、 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思想观点的语句并摘录下来:

5、 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和认识:

6、作者在阐述”炼”字的道理时与郭先生的观点有哪些不同,他认为起主要作用的

是什么?

7、文中”咬文嚼字”的意思包含几点,侧重于那个范畴,它的精髓在什么方面?

8、研读“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 面”一

段,思考解决下面的问题:

为什么说“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根据文意加以 回答:

苏东坡由“小龙团茶”联想到“天上小团月”是因为它们有某一共同点,这

共同点是什么?

以下表述是否与作者原意相符:

A.“蓝田日暖玉生烟”是因为蓝田发生燃烧使玉石俱焚产生烟雾引起的联想。

B.字的联想意义因带上主观色彩而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变化莫测。

C.科学的文字其意义需要精确,说明科学不需要联想甚至排斥联想。

D.诗文中的字难以控制是因为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

离。

9、既然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思想情感是主导的,为什么反过来说“你 不 肯用俗滥的语言,自

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

10、结合文意与个人体会,思考并回答“联想”与“意境”之间有何联系:

阅读训练:1、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完成①②③④两题。

有些人根本比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这段文字因缘传为千古美谈,于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说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子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①作者举古今美谈“推敲”故事一例的用意是说明(不超过30字)

答:□□□□□□□□□□□□□□□□□□□□□□□□□□□□□□

②作者关于贾岛诗句中用“推”好还是“敲”好的基本观点是(不超过45字)

答:□□□□□□□□□□□□□□□□□□□□□□□□□□□□□□□□□□□□□□□□□□□□□

③作者在这段文字中阐发的基本观点是(不超过40字)

答:□□□□□□□□□□□□□□□□□□□□□□□□□□□□□□□□□□□□□□□□

④依作者的看法,贾岛诗句中的推字与敲字在意境上有什么区别?(用自己的话扼要回答,可采用条目式,不超过60字)

篇四:咬文嚼字优秀教案

本文教学目标 可确立为以下几个层面:

1、通过对文中有关几个实例的尝试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而自觉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惯。

2、不妨引导学生注意对本文语言的质疑分析,培养求实创新精神。

【教学方法】

阅读是一项极具个性化的活动,因此必须放手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动手动脑活动来完成各项教学目标 。本文的教学拟采用学生活动的方式进行,活动分为课前准备和课内讨论两大板块。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元代无名氏杂剧《劝夫杀狗》中有:由不得你咬文嚼字。成语“咬文嚼字”既来源此。对这个成语的'解释,《现代汉语词典》中云:……;《汉语大词典》中云:……(见教师用书)而我们今天要学-的《咬文嚼字》,则提倡我们要咬文嚼字,那么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样新的意义呢?作者为什么要提倡咬文嚼字呢?

二、作者简介(见教师用书)

三、提名阅读

四、分析课文

1、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含义?(第3段)

2、作者为什么提倡咬文嚼字?并填表

明确:

例 子

分 析

道 理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不同句式,不同意味

文字和思想情感关系密切

《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增减文字,意味不同

“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不同字眼,不同意味

《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

用联想义,意蕴丰富

“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滥词旧语,毫无新意

3、在上述讨论基础上列举课外寻找的实例并加以评说。

明确:本问题有一定难度,教师可适当先援引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先行进行解说,如:

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

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

解说:“眼看”没有“忍着”的悲愤意味。

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

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

解说:“绿”较之“到”写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

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

解说: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其红之浓。“闹”将无“声”的景象随着上有“声”的意味。日常经验里的视觉、听觉等感觉被彼此打通,多层次地将审美的精微感受传达出来。

最后在总结课内外诸多实例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语言跟思想情感走,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五、对本文“咬文嚼字”

本文在语言上也有若干值得推敲的地方,教师一一指出。(见另文)

【教后感】

本课的教学设计试图将“活动式”教学思想体现在常规阅读教学中,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常常不自觉地落入常规教学的窠臼,不过由此获得的几点感受当可作为进一步“活动式”教学实验的经验。

一、阅读课的“活动式”教学必须充分重视课前的准备活动,否则仅仅依靠课堂的当下阅读将使讨论活动流于肤浅化和形式化。

二、每节课的活动项目应尽可能单一集中,不宜宽泛分散。应使学生思维兴奋点集中于一、二点,精心安排好活动程序,活动讨论的成效方能最大限度地体现。

篇五:咬文嚼字教案

导学新概念:

新教材说明指出:“阅读训练分为互相衔接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高一),在初中的基础上,学习现代文和文言文,着重培养理解、分析现代文的能力和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正是依据这个要求确定的。在我国的文学宝库中,有许多精品,纵横古今,囊括中外。课本编者独具匠心精选了许多美文精品,特别是现当代的一些学者文人的作品。如钱钟书、余秋雨、汪曾祺、朱光潜等。面对这些熠熠发光的篇章,分析评价、借鉴吸收显得尤为重要。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强调从某一个侧面进行分析,从而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方可谈得上借鉴吸收。当然我们借鉴吸收的是其中的精华,借鉴吸收的是有用的东西。而《咬文嚼字》本身了具有这种特点。

教学设计:

一.导语设计:

我国古代流传着许多古人炼字的好例子,大家能举上几个吗?(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归纳:这些炼字的做法,似乎显得有点咬文嚼字,但实际上却调整了文章的思想和作者的情感表达。朱光潜的“咬文嚼字”正阐明了这一点。

二.教学过程设计:

要求学生认真研读课文,仔细分析原作,可设计表格帮助学生分析。

参考表格如下:

例子 分析 说明的道理 文章主旨

品味评价:

本文除结语之外,大体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三个例子,三种类型,三层意思。例一说明不同句式不同意味;例二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例三说明不同字眼不同意境。第二部分,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正面是善用联想意义,可使意蕴丰富,有美妙的艺术效果;负面,是“套板反应”,一派套语滥调,全无新奇的意味。

还可以采用复述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仔细品味,做出评价。

借鉴吸收: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运用,教师可引导学生召开专题讨论会,研讨学习了朱光潜的《咬文嚼字》后你得到了什么或应吸收借鉴哪些。如从材料方面,可以领会借鉴材料的重要,更领悟到积累材料的方法。从观点方面,注意领会观点和材料的完美统一。也可以研讨这些观点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为了检验学生借鉴吸收的结果,教师还可以借助一些练习来强化。如:

1.比较下列各组句子,哪句表现力更强些?为什么?有的作者已有评析。除此之外,低还有什么独到见解?

A.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B.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A.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B.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A.僧推月下门。

B.僧敲月下门。

A.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

B.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A.这女子长得柳腰桃面,真是个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美人!

B.东家之子(女),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A.红杏枝头春意浓。

B.红杏枝头春意闹。

2.作者认为王若虚对《史记》中“李广射虎”一段的修改“实在远不如原文”,并说“这种分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你如何理解这句话,除了作者的分析之外,你对改前与改后还有什么见解吗?

3.要求学生从自己的习作中任找一篇,也来个“咬文嚼字”如何?

篇六:咬文嚼字教案

咬文嚼字教案

咬文嚼字 ? 目标设定 一、概括文中例子说明的道理 二、养成读书、写作时对待语言谨严的态度,培养一字不放松的习惯 课前学生预习: 一、掌握生字词 二、阅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教学过程 一、导入 阅读下列文段,找找存在什么问题: 正月十五的晚上,窗外是碧海般的晴天,一弯新月,好似灯火辉煌的扁舟,载着美丽的幻想在飘浮。望星空,意朦胧,根根雨丝滋润了我躁热的心。 学生活动一:一生大声朗读 学生活动二:各抒己见,谈谈对这段文字的认识 写作启示:语言生动要符合生活真实,在写作中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 二、讨论 作者的下列例子分别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试分别加以概括。 ?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的修改。 学生活动三:读出差别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是------,单纯的判断句,感情色彩不浓。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感情色彩浓厚,表达憎恶、蔑视的感情态度。这里要读出婵娟对宋玉的蔑视、厌恶的态度,从而体现她对屈原的敬重和热爱。 学生活动四:回忆生活中的场景,有没有用过这两种句式?结合场景,体会说话人的感情态度。 写作启示:句式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就不同 2、《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学生活动五:读读两段文字,比较各自的表达效果 相关内容迁移:唐代诗人卢伦也写过同一题材的诗 塞下曲 林暗草惊风, 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 没在石棱中。 这里语言更加简洁,意味无穷。 写作启示:文字的一减一增,感情色彩大不一样 ?3、“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学生活动六:重读原诗,进入情境“推敲”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启示:文字上的推敲,其实正是思想感情的推敲。 ?4、《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 学生活动七:读课文,理解作者所阐发的理论。 启示:善于运用联想意义,就能增加文章的韵味 ?5、“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学生活动八:谈谈你在作文中所使用的套语,说说它的危害。 三、拓展 (一)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 钟山只隔数重山。 ? 春风又绿江南岸, ? 明月何时照我还? 初云“到”,又改为“过”,再改为“入”,旋改为“满”,最后定为“绿”。 学生活动九:你认为“绿”好在哪里?讨论 总结:一个“绿”字,写出了春风一吹,江南岸为之一新的蓬勃景象。 (二)玉楼春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e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请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学生活动十:学者王国维曾评“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你如何理解?各抒己见 总结:一个“闹”字,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写出了春天的欢腾、春天的温暖、春天的艳丽、春天的勃勃生机。 四、作业 (一)马南?在《不求甚解》一文中,提出与作者不同的主张,说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理由有: 1、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2、诸葛亮与徐庶等三人一道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诸葛亮比三人高明,因为他“观其大略”,知识面更广。 3、宋代陆象山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是说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 对朱光潜与马南?的不同见解,应该怎样看?请写成一则600字左右的小文章。 (二)每人搜集古人在炼字方面的一两个事例,认真领略其中的妙处,并与同学相互交流,并写成心得体会。 教后小结 一、通过阅读,指导鉴赏和写作。在对文中例子反复揣摩的基础上,仔细领略语言的微妙之处,从而在写作中养成字斟句酌的良好习惯。 二、通过写作教学,以察效果。

篇七:咬文嚼字教案

有关咬文嚼字教案

学习目标:

一、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二、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

小老鼠学习的精神应该推广:把书吃掉,消化掉,成为一个很有品位的小老鼠,《咬文嚼字》教案。

这里,我想搞个小调查:我们班里大家公认的读书最多的是谁?

学生推举XX。

那么,我想问你,你读书有什么秘诀没有?是不是读书读到“咬文嚼字”的程度?

生:不是。

那么,你读书就是像陶渊明所倡导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则欣然忘食”的这种境界了。有没有较起真来,求得“咬文嚼字”程度的时候?

生:也有,

师:这是读书,那么,我还要搞一个小问卷调查:这次是有关写作方面的。每次作文经教师“朱批”之后,下发到你的手里,大家的习惯当然是首先看教师给的分数,看完分数之后呢?有没有谁还会认真看一看教师改过的地方,想一想教师为什么会在这地方划出一道线,或者划出一些圈,有没有谁会在老师指出的有毛病的`地方进行一番修改呢?也就是说,自己的文章被老师批阅之后,还有没有兴趣或者习惯进行一番咬文嚼字呢?有没有这样的同学?

没有啊,那太不好了。打一个比方,建筑工人把房子盖好以后,如果你住进去,你一般要经过一道什么程序?

生:装修。

师:对,装修。装修的目的是什么?

生:美观,实用。

师:如果原先的设计不太合理,还应该怎么办?

生:改造一下。

师:对,改造一下,让房屋符合自己的审美要求,有居住者的个性要求。

师:明白我这个比方的意思了吗?

生:明白了,写文章要咬文嚼字。

师:不单是写文章要咬文嚼字,读文章也要咬文嚼字。读文章,这里主要是精读文章,如果没有咬文嚼字的精神,你就可能读不透作者在文章中所寄寓的深意,写文章如果缺乏咬文嚼字的精神,你写的文章就可能流于肤浅,缺乏深意。大家说,咬文嚼字重不重要?

生:重要。

师:以后在学习语文中,是不是应该大大提倡这种咬文嚼字的精神呢?

生:应该,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咬文嚼字》教案》。

师:好,孺子可教也!

二、作者介绍

师:我们这一册教材中正好有一篇大学问家朱光潜先生写的小文章,就是关于这咬文嚼字内容的。我们先熟悉一下作者。

看投影:朱光潜情况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学,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三、投影目标

师:好,我们说,这是一篇大学问家写的一篇小文章,但是仍然有必要让我们咬一咬,嚼一嚼,看看我们能从中获得什么教益,给我们学习语文有什么启发。这就是我们这一课的学习目标。

打投影:学习目标:

一、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二、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四、切层概括

现在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再粗读一遍文章,这一遍,先求得粗知大概。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1、文章有几段?标出标号。

2、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师:好,粗读一遍,回答刚才我提出的两个问题。

生:文章共分8自然段。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1、应该有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2、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概括一下就是:1、应该有谨严精神;2、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这个理大家是不是很同意?

同意。接受这个道理比较简单,好了,这节课目的达到了,怎么?下课吧?

生:下课?

师:接受这个观点容易,知道是什么比较容易,比较难的是怎么办。

师:对。咱们不能像一句北京俗语所说的那样“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哪。对,咱们还要从大学问家那里学来咬文嚼字的本领。

师:看一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再看1-7段的内容。这些都是具体咬文嚼字的的实例。总共有几个实例?

1、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

3、“推敲”的推敲

4、《惠山烹小龙团》中两句的剖析

5、“套板反应”

五、具体分析

看作者在第8段有一句话:以上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我问:作者是不是很“随便”地举出这几个实例?

生:不是。

师:那么,大家给这5个实例归一下类,看有没有层次上的分别?

生:1、2、3是文字修改方面的;4、5是有关词语的联想意义的。

师:好。我再问一下,3个修改的例子中,有没有越改越好,有没有越改越不好的,有没有怎么改怎么好的。

生:有。1是修改后增色不少的,表达效果增强了;2是改坏了的。3是怎么改怎么有理的。

师:你把第1个实例中有关修改后增色的分析给大家找

篇八:咬文嚼字教案

咬文嚼字教案

《咬文嚼字》中择用若干精当的语言实例深入浅出地将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以及必需在创作和阅读中养成随处留心玩索的好习惯等观点令人折服地表达出来。

学习目标:

一、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二、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

小老鼠学习的精神应该推广:把书吃掉,消化掉,成为一个很有品位的小老鼠。

这里,我想搞个小调查:我们班里大家公认的读书最多的是谁?

学生推举XX。

那么,我想问你,你读书有什么秘诀没有?是不是读书读到咬文嚼字的程度?

生:不是。

那么,你读书就是像陶渊明所倡导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则欣然忘食的这种境界了。有没有较起真来,求得咬文嚼字程度的时候?

生:也有,

师:这是读书,那么,我还要搞一个小问卷调查:这次是有关写作方面的。每次作文经教师朱批之后,下发到你的手里,大家的习惯当然是首先看教师给的分数,看完分数之后呢?有没有谁还会认真看一看教师改过的地方,想一想教师为什么会在这地方划出一道线,或者划出一些圈,有没有谁会在老师指出的有毛病的地方进行一番修改呢?也就是说,自己的文章被老师批阅之后,还有没有兴趣或者习惯进行一番咬文嚼字呢?有没有这样的同学?

没有啊,那太不好了。打一个比方,建筑工人把房子盖好以后,如果你住进去,你一般要经过一道什么程序?

生:装修。

师:对,装修。装修的目的是什么?

生:美观,实用。

师:如果原先的设计不太合理,还应该怎么办?

生:改造一下。

师:对,改造一下,让房屋符合自己的审美要求,有居住者的个性要求。

师:明白我这个比方的意思了吗?

生:明白了,写文章要咬文嚼字。

师:不单是写文章要咬文嚼字,读文章也要咬文嚼字。读文章,这里主要是精读文章,如果没有咬文嚼字的精神,你就可能读不透作者在文章中所寄寓的深意,写文章如果缺乏咬文嚼字的精神,你写的文章就可能流于肤浅,缺乏深意。大家说,咬文嚼字重不重要?

生:重要。

师:以后在学习语文中,是不是应该大大提倡这种咬文嚼字的精神呢?

生:应该。

师:好,孺子可教也!

二、作者介绍

师:我们这一册教材中正好有一篇大学问家朱光潜先生写的小文章,就是关于这咬文嚼字内容的。我们先熟悉一下作者。

看投影:朱光潜情况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学,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三、投影目标

师:好,我们说,这是一篇大学问家写的一篇小文章,但是仍然有必要让我们咬一咬,嚼一嚼,看看我们能从中获得什么教益,给我们学习语文有什么启发。这就是我们这一课的学习目标。

打投影:学习目标:

一、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二、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四、切层概括

现在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再粗读一遍文章,这一遍,先求得粗知大概。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1、文章有几段?标出标号。

2、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师:好,粗读一遍,回答刚才我提出的两个问题。

生:文章共分8自然段。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1、应该有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2、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概括一下就是:1、应该有谨严精神;2、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这个理大家是不是很同意?

同意。接受这个道理比较简单,好了,这节课目的达到了,怎么?下课吧?

生:下课?

师:接受这个观点容易,知道是什么比较容易,比较难的是怎么办。

师:对。咱们不能像一句北京俗语所说的那样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哪。对,咱们还要从大学问家那里学来咬文嚼字的本领。

师:看一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再看1-7段的内容。这些都是具体咬文嚼字的的实例。总共有几个实例?

1、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

3、推敲的推敲

4、《惠山烹小龙团》中两句的剖析

5、套板反应

五、具体分析

看作者在第8段有一句话:以上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

我问:作者是不是很随便地举出这几个实例?

生:不是。

师:那么,大家给这5个实例归一下类,看有没有层次上的分别?

生:1、2、3是文字修改方面的;4、5是有关词语的联想意义的。

师:好。我再问一下,3个修改的例子中,有没有越改越好,有没有越改越不好的,有没有怎么改怎么好的。

生:有。1是修改后增色不少的,表达效果增强了;2是改坏了的。3是怎么改怎么有理的。

师:你把第1个实例中有关修改后增色的分析给大家找出来,分析一下。

师:作者分析得不是很在理?

生:在理。

师:把第2个实例中作者认为修改后失色的语句读出来。

生读。

师:再把关于推敲的推敲的道理读出来。

生读

师:我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修改会增色,有的修改会失色,而有的修改又怎么改怎么有理呢?那么,评判增色、失色和修改得有理的标准是什么呢?大家能不能从作者的分析中归纳出来呢?

生:修改字词,不仅是修改字词,在文字上推敲,骨子时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师:对,这句话非常关键。这也是本文最重要的一句话,它告诉我们,在语言文字推敲时,改好改坏的依据是思想感情,这是问题的根本所在。我们找一个同学把作者分析推敲的部分好好读一读,我们认真体会一下。

师:读得很好。那么第6段和第7段讲的是什么内容?

生:讲的是阅读或者写作的又一难处:联想意义的把握和运用。

师:第6段是从哪个角度讲的?第7段又是从哪个角度来讲的呢?

生:第6段是从阅读中联想意义的确定之难。第7段从写作避免套语和套板反应之难来写的。两段正好正反对照。大家把关键的语句划出来。

师:这两段与我们前面的分析出来的咬文嚼字要与思想感情相关联有没有关系?

生:有。

师:把相关语句划出来。读一遍。

师:好。这样,我们读完了这篇文章,我们对怎样去咬文嚼字是不是获得了一个总的原则。

生:咬文嚼字表面上是在锤炼语言文字,其实是在锤炼作者的思想感情。

师:对,这才是的关键。

六、运用

师:好,有了这样一个原则,我们给大家举几个炼字炼意的例子,学着朱光潜先生的做法,咬一番,嚼一番,咬出感情,嚼出味道来,怎么样?

例1:教材花边内容中有王安石推敲诗句的例子,找同学学着作者的分析方法,说一说用绿字的好处。

春风不是无情物,吹绿万物萌生机。

例2:打投影:

红杏枝头春意浓

红杏枝头春意闹

刘公勇在词话里称一闹字卓绝千古。闹字好就好在准确、鲜明、生动,带有动态地刻画春天的蓬勃生机,并把作者对春天这样一个万物萌发,生机盎然的季节的到来的欣喜用一个闹字表达了出来。作者的感情态度尽含于一个闹字之中。

例3:填词

女飞人乔伊娜那令人的速度在人类追求极根的理想中书写了辉煌的一笔。

这句话中包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骄傲,自豪,令人叹服。

大家填写词是什么?

知道作者是怎么写的吗?

眩晕

为什么大家道德想到的是叹为观止之类的词呢?说明套板反应在起作用。对,对语言的追求不无极限的。

七、布置作业

那么,大家回去是不是可以拿出自己文章的某一段,咬一咬,嚼一嚼,让这一段精练,让它能与你的丰富的情感相吻合,避免因词害意。好不好?

好。那么,这次真的下课了,谢谢大家的配合。

篇九:咬文嚼字教案

【教学目标 】

藉其深厚的人文素养、纤细的文字敏感,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在短文《咬文嚼字》中择用若干精当的语言实例深入浅出地将运用文字应有谨严的精神以及必需在创作和阅读中养成随处留心玩索的好习惯等观点令人折服地表达出来。作者认为郭沫若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他还认为韩愈之“敲”是否优于贾岛之“推”也值得商榷。对此,作者说出了一番令人信服的道理。这种独立思考、求真求实的创新精神正是我们当今推行的素质教育的精义所在,非常值得学生借鉴学习。作者对“套板反应”很反感,认为“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而“套板反应”正是许多学生的通病,因此应该作为教学重点。

据此,本文教学目标 可确立为以下几个层面:

1、通过对文中有关几个实例的尝试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而自觉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2、不妨引导学生注意对本文语言的质疑分析,培养求实创新精神。

【教学方法】

阅读是一项极具个性化的活动,因此必须放手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动手动脑活动来完成各项教学目标 。本文的教学拟采用学生活动的方式进行,活动分为课前准备和课内讨论两大板块。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元代无名氏杂剧《劝夫杀狗》中有:由不得你咬文嚼字。成语“咬文嚼字”既来源此。对这个成语的解释,《现代汉语词典》中云:……;《汉语大词典》中云:……(见教师用书)而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咬文嚼字》,则提倡我们要咬文嚼字,那么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样新的意义呢?作者为什么要提倡咬文嚼字呢?

二、作者简介(见教师用书)

三、提名阅读

四、分析课文

1、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含义?(第3段)

2、作者为什么提倡咬文嚼字?并填表

明确:

例 子

分 析

道 理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不同句式,不同意味

文字和思想情感关系密切

《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增减文字,意味不同

“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不同字眼,不同意味

《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

用联想义,意蕴丰富

“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滥词旧语,毫无新意

3、在上述讨论基础上列举课外寻找的实例并加以评说。

明确:本问题有一定难度,教师可适当先援引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先行进行解说,如:

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

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

解说:“眼看”没有“忍着”的悲愤意味。

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

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

解说:“绿”较之“到”写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

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

解说:非一“闹”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红,其红之浓。“闹”将无“声”的景象随着上有“声”的意味。日常经验里的视觉、听觉等感觉被彼此打通,多层次地将审美的精微感受传达出来。

最后在总结课内外诸多实例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语言跟思想情感走,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五、对本文“咬文嚼字”

本文在语言上也有若干值得推敲的地方,教师一一指出。(见另文)

【教后感】

本课的教学设计试图将“活动式”教学思想体现在常规阅读教学中,但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常常不自觉地落入常规教学的窠臼,不过由此获得的几点感受当可作为进一步“活动式”教学实验的经验。

一、阅读课的“活动式”教学必须充分重视课前的准备活动,否则仅仅依靠课堂的当下阅读将使讨论活动流于肤浅化和形式化。

二、每节课的活动项目应尽可能单一集中,不宜宽泛分散。应使学生思维兴奋点集中于一、二点,精心安排好活动程序,活动讨论的成效方能最大限度地体现。

篇十:《咬文嚼字》教案

《咬文嚼字》教案

、课前交流 ?导入?:“咬文嚼字”《汉语大词典》中列有三个义项: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 二、新课导入 ? (一)下列句子中,红色的字词用的恰当吗,如不好,请修改。 1、春风又过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其中“绿”字改过十几次,先后曾改为“到”、“过”、“入”、“满”等字,都不满意,最后定为“绿”字。“绿”字为何精警?因为它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为鲜明的视觉形象,写出了春风的效果,春风的精神。描绘了春过江南后的效果?D?D绿满江南。 2.、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浓。 --宋祁 《玉楼春》 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一“闹”字表现出两个sheng字(1)“声”,闹字使我们联想到杏花盛开的枝头,蜂飞蝶舞的生动景象。(2)“生”,“闹”字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3、白日依山尽,黄河流入海。 --王之涣《登鹳雀楼 》 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入海流”这一倒装有一股强劲的力量,“流”字发音舒缓绵长,放在句末,可以想象黄河宽广辽远、浩荡千里的形态;“入海”这一瞬间景象可以想见黄河惊涛骇浪、奔腾咆哮的气势。 (二)一次,欧阳修和朋友在街上散步,看到一匹脱缰的奔马踏死一只狗。你认为下面哪种表述较好。 1、逸马杀犬于道?。 2、有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毙之。 注(1)逸:马脱缰奔跑。(2)衢:四通八达的道路。 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1、视点不同,(1)以马为主角,(2)以犬为主角。 2、“道”不及“通衢”具体,“杀”不及“蹄而毙之”准确、精彩。 过渡:做这几个题目,我们其实是在?D?D咬文嚼字。 ? 三课文赏读 ? [问题]:朱光潜给咬文嚼字赋予了怎样新的含义?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前半部分,找出关键语句。 (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所以这个成语的涵义通常不很好。)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何谓谨严?D?D谨慎、严密。如治学谨严。 也就是说作者认为咬文嚼字是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板书:观点?D?D谨严 ? [问题]在阅读和写作中,我们为何要有这种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或者说咬文嚼字的实质是什么?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第三段)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第四段) 板书:实质?D?D调整思想感情 ? 推敲思想情感 ? 我们说,文字和思想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文字的背后是作者的思想感情,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因而,文字上作推敲,就是在思想感情上作“推敲”。我们阅读文章时,要品味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问题]对于这个观点,作者并没有进行枯燥的说教,而是在文章的前半部分举了三个例子来加以说明,三个例子,分别从哪个角度说明文字和思想的密切关系。 例子一、郭沫若改台词?D?D句式; 例子二、王若虚改李广射虎?D?D繁简; 例子三、韩愈推敲?D?D炼字。 句式、繁简、炼字三个方面的确是语言表达应该就注意的三个问题,而且这三点不是单纯的语言形式问题,要和“思想情感”的表达结合起来。 ? [问题]我们就以这个观点来从意境及字词与整首诗的调和上来分析来看下面这首诗的'空缺中应该填哪个字? 早 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枝开。 风递幽香去,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映春台。 千枝开??D?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万枝开?既然是《早梅》,前一句又是‘深雪’,可见‘千枝’、‘万枝’、‘百枝’都不恰当。 三枝开?因为’在古代可以是虚指嘛,古人说数目的时候,往往就是‘三’啊,‘九’啊什么的,像‘三生有幸’,‘九死一生’等等,所以我觉得应该是‘三枝开’。 数枝开?--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几枝开?在经过了一夜的飘雪后,大地白茫茫一片,诗人在这样一个寒冷的清晨想象着,不知昨夜的风雪过后,早梅开了几枝呢?就像孟浩然的《春晓》: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我们也可说“花开知多少”? 半枝开?因为是‘早梅’嘛,所以梅花肯定不会开很多,我觉得‘半枝’能恰当地表现梅花将开未开,含苞欲放的姿态。而且‘半’这个字嘛也很有诗意,古诗里面也有很多用‘半’字的。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郑谷曰:“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梅开数枝,就不算早了。”郑谷将其中的“数”字改为“一”字 在上述讨论基础上列举课外寻找的实例并加以评说。? 教师先引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先行进行解说,如:? 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 填词?:女飞人乔伊娜那令人_____的速度在人类追求极根的理想中书写了辉煌的一笔。? 提示:这句话中包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大家填写的词是什么??知道作者是怎么写的吗??? 明确:为什么大家想到的是叹为观止之类的词呢?说明“套板反应”在起作用。

篇十一:《咬文嚼字》教案

教学目标:

一、分析评价文章的观点。

二、如何克服套板反应。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汉语大词典》上列有三个义项:

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学问;

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没有一项意思是褒扬的。朱光潜却在文中大肆鼓吹咬文嚼字,这是为什么呢?

二、阅读课文,将重点词语划出。作者对咬文嚼字这一概念重新作了界定,它在文中的内涵是什么?

三、什么是套板反应?怎样克服套板反应?整理成一段文字。

四、讨论课后第四题,并举出例子。

五、参照《语文读本》,讨论课后第二题,并整理成一短文字。

六、作业:完成第十课基础训练。

篇十二:《咬文嚼字》教案

(一)明确目标

对比《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两文,思考其观点提出的不同角度,并让学生对比形成自己的看法。

(二)整体感知

阅读马南?《不求甚解》一文。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让学生默读《不求甚解》一文,并回答相关问题。

1.请分析《不求甚解》的结构层次。

该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开宗明义,先提出现在人们对“不求甚解”古义的否定。

第二部分(第二至四段),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义。首先,指出“一定要好好读书”,其次,不要“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要“会意”;再次,具体解释陶渊明式的“不求甚解”的两层意思,一戒“自负”,二戒“固执”。

第三部分(第五段至结束),进一步强调不能求只记住一些字句的“甚解”,要“治”读书,理解“精神实质”。

2.《不求甚解》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读书要把握住精神实质,不要死抠字句,求其表面。

3.《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两文主旨是否矛盾?

答:不矛盾。《咬文嚼字》是强调创作要反复修改,精益求精。《不求甚解》强调读书要把握精神实质,不要囿于表面现象。前者侧重写,后者侧重读。同时,即使都是读书或都是写作过程,精益求精,反复修正和把握精神实质,不拘表面这两点要求也要同时具备,两者相辅相承,并不矛盾。另外,“咬文嚼字”是谈学习的态度,“不求甚解”是谈学习

的方法,两者角度不同,精神一致。

(四)板书设计

《咬文嚼字》《不求甚解》

观点:反复修改把握精神实质

精益求精不拘于表象

侧重点:写作读书

角度:态度方法

关系:相辅相承,并行不悖

篇十三:《咬文嚼字》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理出作者观点。

2、结合练习,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3、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求真求是“咬文嚼字”的精神。

教学难点:借鉴本文的分析方法,培养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A、导入

下面两个句子中,哪个更符合林黛玉的形象特征?说明理由。

两弯似蹙非蹙的?I烟眉,一双似喜非喜的含情目。

两弯似蹙非蹙的?I烟眉,一双似泣非泣的含露目。

明确:学生也许会有不同的想法和见解,只要自圆其说即可,教师应该给以相应的鼓励。

总结:师提出自己的观点――比较认同第二种描写。

理由:1、含露者,是说黛玉的两眼常似湿润,就好象仙露明珠,就象文中后面的“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用意相同。

2、从林黛玉一生的悲剧来看,她的前生是一棵绛株草,来到人世间就是为了偿还眼泪的,可以说她就是水做的,而“泣”和“露”正是对她悲剧人生的准确表述。

3、“蹙”是皱眉的意思,皱眉应该是身体不适或者心里不痛快的时候的一种表情,也正合了后面的描写。而似喜非喜,林妹妹的喜从何呢?

对于《红楼梦》这部巨著来说,这20个字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是只要我们仔细斟酌就会发现,这短短的几个字却可以把林妹妹的一生都概括在内了。如果说鲁迅作品的每一页都挤满了研究者的脑袋,那么《红楼梦》中的每个字每个标点符号都浸透着红学家的心血,可见咬文嚼字的重要,下面我们就看看朱光潜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呢?

B、介绍作者

1、找同学介绍作者。

2、补充总结:朱光潜先生是我国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精通英语,法语,德语,在晚年80岁的时候还自学了俄语,并且一生翻译了很多的著作。在治学方面,朱先生走的是研究和翻译的路子,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解释三此,给学生以启发。)

研习课文

一、让学生查阅工具书,解释咬文嚼字的意思。

总结:

《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三个解释:

A.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B.形容卖弄才学

C.形容强词夺理或狡辩。

二、原来的意义是贬义的,朱先生在文中却反其道而行之,大胆的提出了新的观点,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答案。

总结:(1)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2)咬文嚼字,表面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三、朱先生是怎样咬文嚼字的呢?1―5段中,作者都举了哪些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

郭老改字院(1)、郭沫若改字――文字与感情有关

若虚改“李广射虎”(2)、王若虚改《史记》――文字与情感有关

韩愈“推敲”(3)、韩愈改诗――文字与意境有关

四、找朗读好的同学读第一段。

找出郭沫若改台词的例子: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1、“你是个没有骨气的文人”改为“你这个没有骨气的文人”好在何处?(让同学们在下面大声的读这两句,体会不同)

总结:

“你是什么”只是单纯的叙述语,没有任何感情色彩,“你这什么”便是坚决的判断,增强了语气。所以是什么发生了改变?情感才随之而变。引导:句式。

2、对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作者是怎样评价?

总结:

(1)“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时并不适宜。

(2)“是”在逻辑上是联接词,相当于等号;“有”的性质全不同。

3、朱先生想告诉我怎样的道理?

明确: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所以无论阅读或写作,必须要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精神。

五、找同学读第3段。

1、翻译《史记》李广射虎一段,和改动以后的两段。

明确:原文――见到草中有大石,误以为是虎就射它,射中了石头,箭头进入石中,走近一看,原来是石头。就又再射大石,最终也未能再射入石中了。

2、改动前后有什么变化?

明确:原文属于细节描写,比较生动;改动以后,优点是变得简洁,缺点是没有了细节描写,只是简单的叙述,缺乏生动的感觉。《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的历史,其中对人物的刻画和描写更是开“史家之绝唱”,比如学过的《鸿门宴》对樊哙的描写,怒发冲冠,非常形象,仿佛就在我们的面前。古人有“用墨如泼”和“惜墨如金”两种用笔方法,所以什么时候惜,什么时候泼,大家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自信斟酌。

六、找同学读第5段。(重点分析)

1、朱先生是怎样“推敲”的?

僧推月下门

自掩自推真自在,人言冷寂我独闲

僧敲月下门

随缘剥啄惊宿鸟,月下来僧扰梦清

如果这首诗的作者不是贾岛而是你,你觉得哪个字更好?

明确:学生可以说推,敲,也可以说其他的字,只要自圆其说即可。

这段文字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的推敲。

写作过程中文字的斟酌,只要符合想要表达的情感就可,这种选择没有最好只有更适合。

小结:以上作者从句式、字数、字眼三个角度阐述了咬文嚼字的重要,总的来说他是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总结:语言要和思想情感的表达结合起来,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思考题:下面两种意境,你比较喜欢哪一种?

轻风拂细柳,淡月失梅花。

----苏小妹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苏轼

第二课时:

导语:上次课我们已经详细的分析了这篇课文,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往下学。

我们知道文学是感性的,它需要我们有一颗敏感的心,更需要有非常丰富的想象力,敏感可以让我们发掘文学的契机,而想象却可以让我们飞翔。下面我就给大家一个字,看看通过“水”这个字你都想到什么?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交流。

总结:在写作中,联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但是联想的事物一定要有新意,不能落入俗套,如果和大家想的一样了,那就没有意思了,(联系高考)。联想走入习惯的渠道以后就会产生“套板反应”,就如第七段所写的,找同学读课文(从第七段开头到“就是套板反应”)。

八、那么大家在平时有没有被套板反应套住的经历呢?大家不妨交流交流。

学以致用:

女飞人乔伊娜那令人___的速度在人类追求极根的理想中书写了辉煌的一笔。

这句话中包含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总结:骄傲,自豪,令人叹服。

大家填写词是什么?

明确:“眩晕”

总结:眩晕,简单的两个字,你们想到了么?想到的东西要向有创意,前提是要脑子里要有东西,有东西可想,如果脑子里空空如也,连陈词滥调都想不起来,还提什么创新呢?所以大家在平时的时候一定要多读书,多积累,读书的时候遇到好的句子,又价值的东西,都记在本子里,有空的时候就翻出来看看,背下来,要用的时候也可以信手拈来啊。

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福楼拜对莫泊桑如是说

四、朱先生主张咬文嚼字是非常必要的,但是也有人并不赞同他的观点,马南村在不求甚解中,提出与作者不同的主张,说: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理由有:

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诸葛亮与徐庶等三人一道读书:“三人务于精读,而亮独观其大略”。诸葛亮比三人高明,因为他“观其大略”知识面更广。

全班分组讨论:对朱光潜和马南村的不同见解,应该怎样看?

总结:

1、这只是两种不同的读书方法而已,没有对和错之分。有的书有的知识必须要咬文嚼字,才能真正的掌握知识;而有的书则可以不求甚解,只需要大概了解即可。在读书的时候要有所选择,有所筛选和区分。

2、不求甚解是在咬文嚼字的基础上开始的,陶渊明,诸葛亮之所以可以不求甚解,是由于他们的文化水平决定的,有些知识他们可以作到一目了然,不必细细咀嚼就可以知道真谛,而我们的还没有到达那样的水平,所以,还要以咬文嚼字为主。

五、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是文艺随笔,以漫谈的方式,与读者促膝而谈。运用了举例子,做比较等论证方法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六、质疑:

学完这篇课文,还有哪些不明白不确定的地方?

老师质疑:

1、朱先生对一个词非常的钟爱,让大家找一下,并查查是什么意思。

明确:玩索。

2、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等等。

七、总结重点字词:

援例、斟酌、词藻锱铢必较、蕴藉付梓尺牍、陈言务去。

八、随笔练习:

1、任选一个你非常熟悉的事物或景物,进行描写。

要求:标新立异,避免套板反应。

题目自拟,300―500字。

2、、考点分析:扩展语句

根据特定的情景增加词语,使文字表现出特定的内容

“早晨,太阳发出光芒,树上的鸟儿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流向远方。”

①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欢快的心情。

②要求扩展后的句子要抒发主人公苦闷伤感的心情。

3、课堂作业,课堂小结

假如你的同学现在在日本留学。你打算给他(她)写一封信,以寄思念之情。你会选择用怎样的文字来表达你的情感。请写在作业本上。

分析:作业的开放性很大,这是对《咬文嚼字》一课最好的总结。通过这种写作的形式,让学生充分领略“咬文嚼字”的深刻含义。

篇十四:《咬文嚼字》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文章内容,理出作者观点。

2结合练习,品味佳句,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3通过品味佳句,培养学生发表独立见解的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文章内容,理出作者观点。通过练习,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

⑴立足课本整体感知⑵跳出课本拓展延伸。

⑶品评鉴赏培养能力⑷举一反三迁移应用。

一.导语

1.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

《现代汉语词典》咬文嚼字的解释: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

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

2.《新民晚报》某日头版头条登出了一条新闻,标题是:

论坛开讲,“福”临上海

报道的是世界著名的福布斯全球总裁会议在上海召开的新闻。

(发问)标题中,哪个字最吸引你呢?(学生可能回答:)

最吸引我的目光的是这个“福”字,因为这个“福”不仅扣住了“福布斯论坛”这个名词,而且,全球重要的商界、政界、学界人士聚集我们上海,讨论经济发展问题、为经济把脉,这对正值经济大发展的上海来说,可不是福分吗?这一个“福”字用真是生动。

我们古人也讲“吟安一个字,捻短数径须。”看来“咬文嚼字”不一定总是贬义。作者使用它作题目,显然另有一番用意,其中用意就让我们好好去探索一番。(引入课文)

二.教学过程

1.作者介绍:学生搜集资料,整理表达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学,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2.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

1、应该有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

2、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概括:

1、应该有谨严精神;

2、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3、“下课”

我们不能像一句北京俗语所说的那样“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还要从大学问家那里学来咬文嚼字的本领。看1-5段的内容。这些都是具体咬文嚼字的的实例。总共有几个实例?

1、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2、王若虚改《史记》“李广射虎”

3、推敲

具体分析:

1、同学集体朗读,请个别同学示范朗读,然后比较、分析不同句子的感受,把第1个实例中有关修改后增色的分析给大家找出来,比较作者和你的答案。

2、把第2个实例中作者认为修改后失色的语句读出来。

3、介绍关于推敲的故事,如果是你,你会选哪个?同学分小组讨论然后小组代表发言。

板书:郭沫若改字――是改这――感情变化

王若虚该文――增与减――意味全改

贾岛作诗――推与敲――意境有别

小结:3个修改的例子中,改得效果如何?为什么?

1是修改后增色不少的,表达效果增强了;

2是改坏了的。

3是怎么改怎么有理的。(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4、课外拓展

操刀上阵来“咬文嚼字”,老师摆出实例,学生抢答。

1.《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

提示:绿字作动词,拟人手法生动再现春到江南景象

2.红杏枝头春意“闹”

提示:刘公勇在词话里称“一闹字卓绝千古”。“闹”字好就好在准确、鲜明、生动,带有动态地刻画春天的蓬勃生机,并把作者对春天这样一个万物萌发,生机盎然的季节的到来的欣喜用一个“闹”字表达了出来。作者的感情态度尽含于一个闹字之中。

3.眼看朋辈成新鬼

提示: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眼看”没有“忍”字的悲愤意味。

4.(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提示:文字的好坏要看表达的效果,不能光看繁简。

5.前村深雪里,昨夜数(一)枝开。齐己《早梅》

提示:一字更体现出其“早”字

5.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是在重点赏析的基础上,讨论了作者在品味语言和运用语言上给予我们的启示,并且也小试了一番身手。作者这种勇于质疑的严谨治学的态度,对于我们的阅读、写作将会有重大的指导作用。认真读书学习,学会品味赏析,加上不断地练习,我们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才会真正的提高。

6.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

(2)从自己的阅读中找材料来“咬文嚼字”一番,并写下分析内容。

篇十五:课文《咬文嚼字》教案

目标要求:

1、学习本文的语言,积累一些典故。

2、理清文章的结构,学习本文独具的论证方法。

3、评价作者的观点,借鉴吸收。

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文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孟实、孟石。

预习解决:

1、给下列字词注音。

涎( )茗( )镞( )沁( )藻( )滥( )

2、解释下列词语。

援例:

深恶痛绝:

锱铢必较:

索然无味:

玩索:

胸襟:

岑寂:

游离:

意蕴:

蕴藉:

流弊:

下乘:

3、阅读课文,解决下列问题。

①你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②本文论证方法是什么?是否能说明问题?请举例说明。

③你对作者的说法都赞同吗?若有不同看法,试举例说明理由。

学习研究:

1、弄清本文的结构,概括说明文章的思路,完成下列提纲。

一、引题( 段):

二、揭示中心,初步论证( 段):

咬文嚼字 三、进一步论证( 段):

四:总结( ):

2、阅读课文第6段,回答以下问题。

①作者说自由直接意义和联想意义,用了两个比喻,本体和喻体之间有何相似点?

作者用这两个比喻恰当吗?说说看。

②文中说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它的妙处就在于不即不离、若隐若现之中。根据作者的分析,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丰富和有蕴藉是怎么理解的。作者写这个例子又是什么目的。

③下列说法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字的联想意,由于不同的人不同的时间和场合对某字联想的境界不同,因而它具有不确定性。

B、与科学的文字不同,文学的文字不靠直指意义而是必须用联想的意义来表现,诗尤其如此。

C、联想的意义在文学创作中难用,因为它是游离的、个性化的;同样,读者若不了解其中某些关联和意味,也是难以理解和把握的。

D、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于作者善于根据文字在历史过程中所积累的种种关系,充分地使用文 字的联想意义以创造独特的境界。

3、 细读课文第7段,完成以下各题。

①本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与第6段相比,它的论证角度有什么不同?

②文中说,从前作诗文的人写不同的诗文往往用一些现成的不同的套语滥调,作者对这种做法是持否定态度的,那么,我们对作者所列的那些典故、文化知识等到底应持什么态度?作者没有说,你是怎么看的?

③套板反应的实质是什么?请用3个字概括。

④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作者是从两个角度说明原因的,请分别用4个字概括。

就作者说:

就读者说:

⑤惟陈言之物去,这是一句最要紧的教训,这里的教训是什么意思?

⑥你的文章也就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这里的作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4、 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思想观点的语句并摘录下来:

5、 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和认识:

6、作者在阐述炼字的道理时与郭先生的观点有哪些不同,他认为起主要作用的是什么?

7、文中咬文嚼字的意思包含几点,侧重于那个范畴,它的精髓在什么方面?

8、研读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 面一段,思考解决下面的问题:

为什么说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根据文意加以 回答:

苏东坡由小龙团茶联想到天上小团月是因为它们有某一共同点,这共同点是什么?

以下表述是否与作者原意相符:

A.蓝田日暖玉生烟是因为蓝田发生燃烧使玉石俱焚产生烟雾引起的联想。

B.字的联想意义因带上主观色彩而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变化莫测。

C.科学的文字其意义需要精确,说明科学不需要联想甚至排斥联想。

D.诗文中的字难以控制是因为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

9、既然语言跟着思想情感走,思想情感是主导的,为什么反过来说你 不 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

10、结合文意与个人体会,思考并回答联想与意境之间有何联系:

阅读训练:

1、阅读下面的课文选段,完成①②③④两题。

有些人根本比了解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姑举一个人人皆知的实例。韩愈在月夜里听见贾岛吟诗,有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两句,劝他把推字改成敲字,这段文字因缘传为千古美谈,于今人要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都说推敲。古今人也都赞赏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说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于今他推。他须自掩子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比较起来,敲的空气没有推的那么冷寂。就上句鸟宿池边树看来,:推似乎比敲要调和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所以我很怀疑韩愈的修改是否真如古今所称赏的那么妥当。究竟哪一种意境是贾岛当时在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只有他自己知道。如果他想到推而下敲字,或是想到敲而下推字,我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所以问题不在推字和敲字哪一个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他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①作者举古今美谈推敲故事一例的用意是说明(不超过30字)

答:□□□□□□□□□□□□□□□□□□□□□□□□□□□□□□

②作者关于贾岛诗句中用推好还是敲好的基本观点是(不超过45字)

答:□□□□□□□□□□□□□□□□□□□□□□□□□□□□□□□□□□□□□□□□□□□□□

③作者在这段文字中阐发的基本观点是(不超过40字)

答:□□□□□□□□□□□□□□□□□□□□□□□□□□□□□□□□□□□□□□□□

④依作者的看法,贾岛诗句中的推字与敲字在意境上有什么区别?(用自己的话扼要回答,可采用条目式,不超过60字)

篇十六:《咬文嚼字》语文教案

(一)明确目标

对比《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两文,思考其观点提出的不同角度,并让学生对比形成自己的看法。

(二)整体感知

阅读马南?《不求甚解》一文。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让学生默读《不求甚解》一文,并回答相关问题。

1.请分析《不求甚解》的结构层次。

该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开宗明义,先提出现在人们对“不求甚解”古义的否定。

第二部分(第二至四段),正面阐述陶渊明的本义。首先,指出“一定要好好读书”,其次,不要“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要“会意”;再次,具体解释陶渊明式的“不求甚解”的两层意思,一戒“自负”,二戒“固执”。

第三部分(第五段至结束),进一步强调不能求只记住一些字句的“甚解”,要“治”读书,理解“精神实质”。

2.《不求甚解》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读书要把握住精神实质,不要死抠字句,求其表面。

3.《咬文嚼字》与《不求甚解》两文主旨是否矛盾?

答:不矛盾。《咬文嚼字》是强调创作要反复修改,精益求精。《不求甚解》强调读书要把握精神实质,不要囿于表面现象。前者侧重写,后者侧重读。同时,即使都是读书或都是写作过程,精益求精,反复修正和把握精神实质,不拘表面这两点要求也要同时具备,两者相辅相承,并不矛盾。另外,“咬文嚼字”是谈学习的态度, “不求甚解”是谈学习

的方法,两者角度不同,精神一致。

(四)板书设计

《咬文嚼字》 《不求甚解》

观点:反复修改 把握精神实质

精益求精 不拘于表象

侧重点: 写作 读书

角度: 态度 方法

关系:相辅相承,并行不悖

附: 不求甚解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

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①这篇短文中写道: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他说的后一句话, 因此,就对陶渊明的读书态度很不满意,这是何苦来呢?他说的前后两句话紧紧相连,交互阐明,意思非常清楚。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议。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如果根本不读书或者不喜欢读书,那末,无论说什么求甚解或不求甚解就都毫无意义了。因为不读书就不了解什么知识,不喜欢读也就不能用心去了解书中的道理。一定要好读书,这才有起码的发言权。真正把书读进去了,越读越有兴趣, 自然就会慢慢了解书中的道理。一下子想完全读懂所有的书,特别是完全读懂重要的经典著作,那除了狂妄自大的人以外,谁也不敢这样自信。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

这样说来,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的含义,有两层:一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戒学者不要骄傲自负, 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篇十七:《咬文嚼字》语文教案

标签:高三语文复习教案,高三语文公开课教案,高中语文教案, ? ? ?咬文嚼字第二课时教案,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②,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要想把经典著作读透,懂得其中的真理,并且正确地用来指导我们的工作,还必须不断努力学习。要学习得好,就不能死读,而必须活读,就是说,不能只记住经典著作的一些字句,而必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①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 了解问题更全面。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很不认真。绝对不应该这样。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宋代理学家陆象山的语录中说:“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与不求甚解的提法很相似。放过是暂时的,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或者一本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有的书昨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①[《五柳先生传》)这是陶渊明一篇自况的短文。因宅边有五株柳树,作者就自号为“五柳先生”。

②[普列汉诺夫(1856--1918))俄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后成为修正主义者,孟什维克领袖之一。

③[王粲的《英雄记钞》)王粲(177―217),东汉末文学家,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史书无王粲作《英雄记钞》的记载。本文所引《英雄记钞》中语,与《三国志》裴松之注所引鱼豢《魏略》中语,文字悉同。

篇十八:《咬文嚼字》教案二

《咬文嚼字》教案二

《咬文嚼字》教案二 ?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 1.学习本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 ? 2.明确字词意义有词典义和联想义的区别。 ? 能力目标 ? 1.分析评价课文观点。 ? 2.借鉴吸收课文的写法。 ? 德育目标 ? 培养学生阅读,写作要“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 ? 教学重点 ? 了解文章结构,确定中心论点,评价作者的观点。 ? 教学难点 ? 学习揣摩本文透辟例析的方法,克服写作中习惯性流弊。 ? 教学方法 ? 1.指导学习,讨论归纳,共同评析; ? 2.制作卡片,整理文章内容,进行专题讨论; ? 3.练习巩固,提高写作。 ? 教具准备 ? 投影仪、投影胶片或多媒体设备 ? 课时安排:2课时 ?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掌握文章内容,理出作者观点,结合练习题进行评价。 ? [教学过程] ? 一、导语设计 ? 今天,我们一同学习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一篇谈文章的文章――《咬文嚼字》。“咬文嚼字”是个成语,它在平时的语言运用中是什么意思? ? 明确:指过分地斟酌字词或死抠字眼,讽刺不必要地抠住字眼不放,不领会文章精神,或者当众讲话时炫耀自己的学识。 ? 好!同学们的回答非常正确,现在让我们来看一看词典中是如何解释的。 ? 投影或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 ? 《汉语大词典》中列有三个义项: 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 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 ? 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 ? 同学们,这三个义项,可以这么说,没有一个褒扬的。那么,这个成语出自何处呢?元代无名氏写的剧本《杀狗劝夫》的第四折,有这样一句台词:“哎,使不得你咬文嚼字。”这便是它的出处。无论是出处,还是词典的解释,这个词都没有褒扬的意思,而朱光潜先生却把它作为文章的标题,大书特书。他是如何解释这个词的呢?下面就请同学们细研课本,看一看“咬文嚼字”的新意义。 ? 二、解题 ? 投影或多媒体显示作者情况: ?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我国现代著名美学家。清代,桐城派出了以方苞、刘大??、姚鼐为代表的一批文学家,称为“桐城派”,其文章特点在于简洁,朱光潜早年曾在桐城派古文学私塾中读书,旧学功底很深。 ? 三、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 本文共有八个自然段,请同学们根据文意划分一下层次。 ? 明确:八个自然段,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除了最后一段是总结性的话语外,主体内容是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第二部分,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 ? 四、研习课文 ? 1.概括观点,突破重点 ? 让学生自行概括,不同意见的同学推举代表写在准备好的胶片上用投影显示或直接写在黑板上。 ? 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第三段) ? “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第三段) ?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第四段) ? “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最后一段) ? 教师不必急于下结论,可组织学生讨论,达到最终的明确和统一。 ? 参考分析: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颇易引起争议,这是因为:一是本文结构与一般的议论文不同,它不是从观点出发,进行演绎论证,而是从个别到一般,然后再到个别;即从实例到论点,然后再展开证明;这样它便不是开章明义,而是中间揭示主题,中心论点在第三段才出现。二是本文有的分论点,有的重要论据貌似分论点,像“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思想感情上‘推敲’”这样的话,并且课后练习题第四题的设计(“从读过的诗文中再举一两个例子说明这个论断”)也很能迷惑一些浅尝辄止的学生。三是学生的习惯思维,中心论点不是标题,或在开篇,就一定在最后。因此,很有必要进行这样的讨论,最好让全班同学都来参与评析。 分析思路:第一、二两段从实例入手,引入论题→第三、四、五段以静为例(《史记》李广射虎)与动态例(贾岛苦吟)初步论证中心论点→第六、七段以正面例(东坡诗句等)与反面例(“套板反应”现象),说明咬文嚼字之难,进一步论证中心论点→最后一段,水到渠成,加以总结。 ? 2.欣赏品味,延伸提高 ? 设计问题,组织讨论,引导学生进行重点品味。 ? (1)文章前一部分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这三个例子的作用是否一样? ? 明确:三个例子,三种类型,三层意思。例一说明不同句式不同意味,由此引入论题。例二说明文字一增一减意味不同,从静态入手论证中心论点。例三从动态入手,说明不同字眼不同意境,非常精练、准确,既缺一不可,又不显丝毫累赘。 ? (2)文章在第三段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如何明确的? ? 明确:文章三、四两段可以看成一个句群,共有7句话,第①句承前文揭示中心论点,第②句岔开,稍带一笔说到“咬文嚼字”的另一面,因非作者主攻方向,一句便打住,第③句又承第①句稍微展开,第④句承①③句说明原因,第⑤句进一步申说,第⑥句和第⑦句运用事例从反面证明。句句写来,严谨缜密,无懈可击,可见作为桐城派有深厚古文根底的朱先生文章的雅洁谨严。 ? (3)我们提到第一个事例是引入文章论题,直至第三段才提出中心论点,论题和论点有何区别? ? 明确:论题只是要论述的问题,它多用短语和非判断句、非陈述句来表达,只是用来框定、指示中心论点,中心论点是作者在文中表达的观点,必须用判断句或陈述句明确表达,论点围绕并点击论题。 ? (4)投影或多媒体显示以下观点,让学生自由评述。 ? “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 ? “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 参考提示:一般人不大重视语言修养,用一种粗枝大叶的态度对待语言文字,不注重对文字的推敲,甚至白字连篇,语病百出。读朱光潜的文章,会受到很大的触动,原来语言文字是那么微妙的东西,用这个字,还是用那个字,一句话这样说,还是那样说,竟有那么大讲究。因此“一字不肯放松”,养成咬文嚼字、随处留心玩索的习惯,一个人的语言修养就有希望逐步提高。再者,就是平时很注意品味语言的人,读了朱光潜的文章,也会感到自己的功夫还很欠缺,从文章精辟的.分析中可以领悟到怎么品味语言才算到家。因此,课文对于人们提高语言修养也具有很大的教益。 ? 文字和思想情感有密切关系,语言是跟着思想感情走的,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因而,文字上作推敲,就是在思想感情上作“推敲”。这个观点抓住了语言的本质,抓住了推敲语言文字的本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阅读时,品味语言,要品味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作时,推敲文字,要从根本上调整思想和感情,思想务求透彻,情感务求凝练,这样才能恰切地使用语言文字。 ? 文学,也称语言艺术,语言是文学作品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的媒介和手段,然而,文学研究、文学批判,往往对文学语言不够重视,朱先生在文章结尾的谆谆教诲,对于作家的修养和创作,对于整个文学事业,其指导意义都是很大的,遵循这个教导,一个作家可以取得更高的艺术成就,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可以达到更高的水平。 以上内容并非标准答案,只是供教师参考,用于指导学生讨论、分析、评价。 ? 3.组织讨论练习题一、二两题。 ? 提示:本课的练习题设计很有匠心。第一题考查概括能力,有利于把握全文内容。第二题让学生对不同观点进行比较辨析,利于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故选作课堂讨论练习,这样,既可对全文内容作一梳理,又可培养读书的正确态度和方法。 ? 练习题第一题的完成,要指导学生不要搞单纯的摘抄,要学会先“寻章摘句”,再组织整理,作出正面表述的方法。 ? 明确: ? ①文字和思想情感有密切关系,不同说法有不同意味,斟酌文字,就是调整思想感情,思想务求透彻,情感务求凝练,文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 ②不同的字眼表现不同的意境,用什么字要看表现什么意境,推敲文字,实质就是推敲思想感情。 ? ③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的联想意义是游离的,偏于个性的,迷离不易捉摸,难于控制的。既可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思含糊甚至支离,善用字的联想意义,可以在含混中显得意蕴丰富,达到艺术的妙境。 ? ④字的联想意义最易误用而生流弊,容易滑回套板反应,袭用套话滥调,文学创作要克服惰性,遇事要朝深一层去想,做到思想新、感情新、语言新。 练习第二题旨在通过比较,把握不同问题的不同实质,只要能比较,能够得出看法,就可加以肯定,以下提示供参考。 ? 明确:朱光潜先生与马南?所论述的对象不尽相同:朱光潜兼顾阅读、创作两方面,马南?的观点单指阅读,如果说阅读有时只须观其大略而舍弃细枝末节的话,那创作就决不可粗枝大叶,须知炼字即炼意,即调整思想感情,最精确地表情达意。“不求甚解”“观其大略”,这是粗读,“咬文嚼字”“锱铢必较”这是细品。有的书只须粗读,而且有时受种种条件(如时间)的限制,也只能粗读。但粗读并不意味着不把握要旨,还是要做到“会意”。有的书必须细读,如文艺欣赏,只有咬文嚼字,涵泳品味,才能沉潜其中。再说,读书不求甚解的人并不一定反对咬文嚼字,多数认为“未晓处且放过”,不要死抠,待一段时间可以再细读,因而,这两种读书方法和态度并不完全对立,读书究竟取何法要视对象和条件而定。

篇十九:语文《咬文嚼字》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

2.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咬文嚼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难点: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咬文嚼字”。

教学准备

ppt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讲授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播放宋祖英的歌曲《辣妹子》,体会歌词的意味。

“辣妹子从小辣不怕;辣妹子长大不怕辣;辣妹子嫁人怕不辣。”

提问:辣妹子什么时候最能吃辣?

明确:嫁人后,因为嫁人后吃东西“怕不辣”,害怕吃的东西不辣,有点不吃辣就不爽的意思,语气很强烈。这三组词,字是一样的,仅仅因为语序的不同,就有了不同的意味。这就要求我们在说话写文章时仔细地斟酌地斟酌文字。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关于斟酌文字的,题目叫:咬文嚼字。

解题

“咬文嚼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什么意思?

明确: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指死抠字眼儿而不注重实质内容)

如:

从词典中对咬文嚼字的释义来看,咬文嚼字是一个贬义词。那么朱光潜先生为什么要用一个贬义词作为题目大谈特谈呢?“咬文嚼字”在文中是否有它特别的含义呢?我们一起来分析分析。

课文解读

文章的最后一段说到:“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例子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找一找,作者举了哪些实例?试找出来后加以分析。

明确:郭老改字、李广射虎、贾岛吟诗、东坡写诗、套板反应。

说明一个道理,却举了五个例子,这是不是简单的例子的堆砌呢?这是从不同角度来证明的。

郭老改句(找出三组句子,进行对比朗读,体味不同)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你这贱人!你这淫妇!你这你这大虫里倒涎

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

(1)学生分组朗读,体会三种句式的不同意味

(2)找到文中对这几种句式的分析,并在书上勾画起来。

(3)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句式表现出来的情感是不一样的,即:句式不同,情感不同。用文中的话来说就是: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那么仅仅是句式不同,情感就会不同吗?文字的增减有没有影响呢?)

李广射虎

李广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更复射,终不能复入石矣。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这三段文字,学生分析这三句的不同之处。

篇二十:语文《咬文嚼字》教案

教学目标:

1、探究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2、分析评价文章的观点。

教学方法:

1、探究学习法。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通过探究学习,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2、讨论交流法,具体采用诵读、改写、比较多种方法。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通过讨论交流,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

深入发掘教材文本内容,以课文为例子,探究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设计背景:

朱光潜先生的《咬文嚼字》进入中学教材已多年,笔者已执教多次,各具特色的教研课、公开课也听过不只一节,笔者和其他老师一样曾经追求课堂活跃,古今中外有关咬文嚼字的事例一个接一个,老师示范性地先引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然后要求学生操刀上阵来“咬文嚼字”,例如:

(1)原文:眼看朋辈成新鬼改文:忍看朋辈成新鬼

(2)原文:春风又到江南岸改文:春风又绿江南岸

(3)原文:红杏枝头春意浓改文:红杏枝头春意闹

(4)原文:昨夜数枝开 ?改文:昨夜一枝开

老师教学设计的目的是在诸多实例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确: 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语言跟思想情感走,更换了文字就同时更换了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注意追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这样的课堂,拓展延伸确确实实做得非常好,但是这样浮光掠影,热热闹闹的课堂教学能否达到教学目的?我们发现,近年来,语文教学出现了摒弃教材文本资源的发掘,大搞热闹的教学活动的现象,致使语文教学内容空泛化,造成语文教学内容有效性的丧失。

笔者认为,教学内容的确立必须立足于教教材,发掘教材文本内容就是教学的主要内容。我们不能抛开教材文本而“在碗外找饭吃”,我们应强调文本的细读特色,就《咬文嚼字 》一文来说,应以课文为例子,从课文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确了本文除结语之外,大体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举了三个例子说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第二部分,讲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正负两面。正面是善用联想意义,可使意蕴丰富,有美妙的艺术效果;负面,是“套板反应”,一派套语滥调,全无新奇的意味。本节课我们重点研究郭老改字、李广射虎、贾岛吟诗三个事例,来一番“咬文嚼字”。

二、合作探究:

(一)“你是”和“你这”, 哪句表现力更强?

1、简介剧本《屈原》婵娟骂宋玉的相关情节:

屈原被陷害关押,作为其弟子的宋玉不但不同情,反而感到高兴,因为这样一来,楚国上下之文章就数他宋玉第一。为此,婵娟极为气愤地骂宋玉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2、反复诵读比较下列两个句子,看看哪句表现力更强些?为什么?

A.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B.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3、想一想:你最愤怒的时候是如何骂人的?

你这淫妇!

你这流氓!

你这魔鬼!

你这畜生!

你这挨千刀的!

4、明确:

不同句式表达不同意味。“你这什么!”“倒不仅是‘坚决的判断’,而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你是什么’便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

(二)你支持谁,王若虚还是朱光潜?

1、补充《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前后文字: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篇二十一:语文《咬文嚼字》教案

教学目的:

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从课文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了解咬文嚼字的基本方法和作用。

教学重点:分析评价课文的观点。

教学难点:写作技巧(将简单的内容表现得摇曳多姿)。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评价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打一谜语让同学们猜:小老鼠看书--咬文嚼字?。小老鼠学习的精神应该推广:把书吃掉,消化掉,成为一个很有品位的小老鼠。?

打一个比方,建筑工人把房子盖好以后,如果你住进去,你一般要经过一道什么程序装修。

?装修的目的是什么美观,实用。?如果原先的设计不太合理,还应该怎么办改造一下。让房屋符合自己的审美要求,有居住者的个性要求。?

写文章就想装修房子一样需要“咬文嚼字”。?不单是写文章要咬文嚼字,读文章也要咬文嚼字。读文章,这里主要是精读文章,如果没有咬文嚼字的精神,你就可能读不透作者在文章中所寄寓的深意,写文章如果缺乏咬文嚼字的精神,你写的文章就可能流于肤浅,缺乏深意。

二、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学,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解放后,他一直是北大教授。其所著《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迄今无人敢代他的地位,无作品敢代替此书。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1916年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中文系,次年进入香港大学,主攻教育学;1922年毕业后,在上海中国公学和浙江上虞春晖中学任教;1925年入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1929年毕业,转入伦敦大学,以论文《悲剧心理学》获文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回国前的主要代表作《文艺心理学》《诗论》,开华人美学研究的先锋。

他早年就读爱丁堡大学时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民国时期出版业的一大景观。他蹲在牛棚里翻译了百万言的黑格尔的《美学》。

朱光潜脚踏着中西文化,穿越20世纪,与苦难中奋斗的中国一同走过从前。他的一生是一部浅近而深奥的大书。我们对他的理解,只限于现在阅读的《咬文嚼字》,相信通过今天的阅读,同学们一定回收益匪浅。

三、解题:

“咬文嚼字”的“嚼”是斟酌的意思,这个成语的含义是: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买弄才学。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题目的含义则是: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四、初读感知,思考回答

词语积累:?锱铢必较?清沁肺腑?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套板反应

推陈翻新?自鸣得意?索然无味?不即不离?点铁成金?

尺牍?下乘?玩索?流弊?援例?冷寂?岑寂?拘礼?游离?蕴藉?(音义自查)

文学常识?谢灵运?韩愈?贾岛?李商隐?贺铸?(学生自查了解)

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1、文章有几段?标出标号。?

2、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明确:文章共分8自然段。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1、应该有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2、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概括一下就是:1、应该有谨严精神;2、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五、再读思考,深入探讨

接受这个观点容易,知道是什么比较容易,比较难的是怎么办。咱们不能像一句北京俗语所说的那样“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哪。对,咱们还要从大学问家那里学来咬文嚼字的本领。

问题1:再看1-7段的内容。这些都是具体咬文嚼字的的实例。总共有几个实例

(1)“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不同句式,不同意味?文字和思想情感关系密切?

(2)《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增减文字,意味不同?

(3)“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不同字眼,不同意味?

(4)《惠山烹小龙团》三、四句的剖析 用联想义,意蕴丰富?

(5)“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套板反应”?滥词旧语,毫无新意?

问题2看作者在第8段有一句话:以上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作者是不是很“随便”地举出这几个实例?大家给这5个实例归一下类,看有没有层次上的分别?

明确:1、2、3是文字修改方面的;4、5是有关词语的联想意义的。?

问题3:3个修改的例子中,有没有越改越好,有没有越改越不好的,有没有怎么改怎么好的。?

第一个实例,“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两句话有什么差别?你得到什么启示?

?对比;正误比较分析,使之更有说服力。例子来源于名家名篇。启示:要注意资料的积累、梳理。本文的材料丰富,无论是记忆中的,还是资料中的,都得有资料。如文中的《红楼梦》、《水浒》、《屈原》、《史记》等。积累知识的方式:笔记、卡片、索引等。

第二个实例,读《史记》的原句和王若虚的改句,想想原句和改句意味有什么不同?哪一句好?你有什么心得体会?

①原文“草中石,以为虎”并非“见草中有虎”。②原文“视之,石也”有发现错误而惊讶之意。③原文“终不能复入石矣”有失望而放弃得很斩截之意。总之,说明文字一增一减,这表面形式的变化,就引起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启示:我们咬文嚼字也要有思路,或由表及里,或由此及彼,这样品味才能到位。

第三个实例,先想想“僧推月下门”好,还是“僧敲月下门”好?再读课文的分析,你从中又得出什么感想?

用“推”或用“敲”各自不同的意境是什么?

推——步月归寺——冷寂场合

敲——月夜访友——热闹场合

世人认为“敲”字好,有动作、形象,有声音。朱光潜不迷信,不盲从,独抒新见。他认为哪一种境界是诗人当时所要说的而且与全诗调和的就用哪一个字。启示:品味语言要独立思考,只要言之成理(合情合理)就行。

为什么有的修改会增色,有的修改会失色,而有的修改又怎么改怎么有理呢?那么,评判增色、失色和修改得有理的标准是什么呢?大家能不能从作者的分析中归纳出来呢

明确:修改字词,不仅是修改字词,在文字上推敲,骨子时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问题4:那么第6段和第7段讲的是什么内容联想意义的把握和运用。?

第6段是从哪个角度讲的?第7段又是从哪个角度来讲的呢?这两段与我们前面的分析出来的咬文嚼字要与思想感情相关联有没有关系“咬文嚼字” 的总原则是什么?

明确:文字联想意义的运用有两种情况,请各用一个成语概括。A.正面:点石成金。B.负面:陈词滥调。

第6段是从阅读中联想意义的确定之难。合情合理的想象,“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两句诗,回答问题:

①诗中人物所处的环境是(夜晚,月影朦胧,山间泉水旁)

②诗中人物所进行的活动是(品茶,赏月)

③诗中表达的是诗人(独处清净,安享自然,怡然自乐)的情趣。

④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

第7段从写作避免套语和“套板反应”之难来写的。产生“套板反应”的弊端表现在哪些方面?①作者无创作动机。②读者无新鲜真切的情趣。

两段正好正反对照。咬文嚼字表面上是在锤炼语言文字,其实是在锤炼作者的思想感情。?

篇二十二: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

一、教学设计

1、使用教材: 人教版? 高中《语文》 必修五? ?第三单元第8课《咬文嚼字》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

(2)过程与方法: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理解文中所选的诗词及故事背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学生学习过程中“咬文嚼字”的习惯。

3、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4、教学难点:理解并正确评价作者的观点,学会在平常的学习中“咬文嚼字”。

5、设计思路:这篇文章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随笔,同时也是一篇短

小精悍的议论文。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在教学过程中,应一方面抓住议论文的特点,了解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思路;一方面引导学生培养咬文嚼字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因此,教学设计在分析论证思路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将这种思维习惯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6、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诵读法,点拨法

7、教具准备:PPT课件(另附)

8、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PPT课件演示:P.1 课题]

2009年9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调研时说“广大师生应该做到:不计名利,成功不必在我;甘为人梯,奋斗当以身为先。自强不息,成功必定在我;奋发有为,报国当以身为先。”我想这是对我们的希望也是要求。大家一起朗读一下这段话。

?[PPT课件演示:P.2? ]做学问也好,生活也罢,我们都需要有不计名利,自强不息的精神,今天我们学习的《咬文嚼字》的作者便是拥有这样精神的人。

(二)认识作者 [PPT课件演示:P.3]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奠基者之一。代表作品:《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等。

人生格言:“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

明确:1、朱光潜是安徽人,他是安徽的骄傲,引导学生要关注本地的名人。

2、他的人生格言正是温总理讲话中所提到的不计名利,自强不息的写照,而他的这篇随笔正是被这样的精神触发,思考完成的。

(三)粗读课文,把握论点

请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咬文嚼字”什么意思?[PPT课件演示:P.4]

明确: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领会精神实质)。

2、看起来“咬文嚼字”有些贬义,那么朱光潜为什么会用它来作为自己的观点,一定有他的道理,那么,请同学在课文中找一找作者是怎样阐述自己的观点的?(学生思考讨论,总结归纳)

?明确: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但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四)再读课文,深入分析

1、为了让大家接受这个观点,作者选了哪些例子来证明呢[PPT课件演示:P.5]

明确:①郭沫若改字 ② 王若虚改句 ③贾岛“推敲” ④苏轼《惠》诗 ⑤“套板反应”

2、文章最后一段中说“以上只是随便举几个实例,说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你认为作者是随便举的例子么?

(学生思考并讨论)

明确:这些例子不仅不是随便举的,而且是用心选择的。从选材的内容来看,一方面是关于文字修改,一方面是有关联想意义;从修改的效果来看,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

3、具体分析有关文字修改的例子:

①郭沫若改字 (通过指导学生诵读修改前后的句子来体会“咬文嚼字”的精神。)

明确:同样是一种改法,却产生两种不同的效果,一个成功,一个失败。原因在于不同情感的句子不可以千篇 一律的修改,应分析句子情感,把握句式特点来修改。 [PPT课件演示:P.6]

补充示例:唐代诗人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中“怯”能否替换成“切”呢?

明确:很显然,不可以。“怯”更能表达作者逃亡时的胆怯心情,既急切的咬?

想知道家人的情况,又担心自己给家人带来灾祸,“怯”可以非常准确的表现当时那种矛盾的心情。

总结:写文章时要求用词准确,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在斟酌字句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着。

[PPT课件演示:P.7]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唐·卢延让)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杜甫)

?明确: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法· 福楼拜)

②王若虚改句(指导学生朗读修改前后的句子,体会修改的效果)

明确:改过之后确实更简洁了,但却缺少了意味。

[PPT课件演示:P.8]

补充示例:宋人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第一段原来是“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山,林壑尤美。”最后修改为“环滁皆山也。”

这是修改的更简洁的成功的示例。

总结:文句是否简洁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怎样表述才最符合原文的意味,也就是说咬文嚼字的精髓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③贾岛“推敲”[PPT课件演示:P.9]

篇二十三:高中语文《咬文嚼字》教案

教学目的:

1、在理清文意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分析评价,借鉴吸收。

2、深入体会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主张。

3、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习惯,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的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本文是一篇文学论文,也可看作是一篇文艺随笔,重点内容要放在对文意的理解及借鉴上,因此可以把教学安排为两部分,先对文意深入理解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之上启发学生改变“套板反应”的通病,从而在今后对语言的理解运用时自觉养成谨严的习惯。

2、知识应用能力训练。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1、王安石有一首诗,《泊船瓜洲》,其中有两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其中“绿”字改过好几次,先后曾改为“到”、“过”、“入”、“满”,都不满意,最后定为“绿”字。“绿”字有什么好处?它给人鲜明的视觉形象,春风好像一枝画笔,涂出了无限生机。

2、贾岛诗句: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提问:这两个人在干什么?用一个成语概括一下——咬文嚼字。

《现代汉语词典》咬文嚼字的解释: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 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 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叫《咬文嚼字》。作者使用它做题目,是有一番用意的,其中用意那就得让我们好好去探索一番。(引入课文)

二.教学过程:

1、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学,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主要从事美学研究工作,致力于翻译西方美学名著,在批判继承美学遗产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他的《西方美学史》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他的美学理论在中国当代美学流派中自成一派,影响甚大。主要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等。

2、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文章观点性的语段是第几段?作者主要的观点什么?用一句话概括出来。

观点性语段在最后一段,作者主要的观点是:

1、应该有运用文字所应有的谨严精神;

2、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概括:1、应该有谨严精神;2、只有咬文嚼字,不断推陈翻新,追求思想感情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可能达到艺术的完美。

3、推敲

介绍关于推敲的故事,如果是你,你会选哪个?同学分小组讨论然后小组代表发言

板书:

郭沫若改字——是改这——感情变化

王若虚该文——增与减——意味全改

贾岛作诗——推与敲——意境有别

小结:3个修改的例子中,改得效果如何?为什么?

1是修改后增色不少的,表达效果增强了;

2是改坏了的。

3是怎么改怎么有理的。(用文中的话来回答)

4、课外拓展

1、《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

word该篇DOC格式咬文嚼字优秀教案(整理23篇)范文,共有41998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咬文嚼字优秀教案(整理23篇)下载
咬文嚼字优秀教案(整理23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