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关于把握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思想宣传多篇

发布时间:2022-05-09 17:36:31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摘要:关于把握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思想宣传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关于把握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思想宣传多篇

 【把握和传承传统文化】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要担负起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责任,必须勇于进行自我革命,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要实现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全党同志必须保持革命精神、革命斗志,勇于把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了97年的伟大社会革命继续推进下去”。关于推进“两个伟大革命”的重要论述,是对我们党97年来奋斗历程、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的新概括、新总结,是对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深入阐发和丰富发展。在新时代继续推进“两个伟大革命”,对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意义。

推进“两个伟大革命”是党自成立之日起就肩负的历史使命

以实行社会革命为根本政治目的,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为之不懈奋斗的历史使命。党的一大制定通过的纲领明确提出“党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实现社会革命”。中共二大把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纲领,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实现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初步回答了“往哪里去”“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指明了我们党领导进行社会革命的目标和方向。

伟大的社会革命必须由坚强的党来领导。党的一大对党员条件、组织机构和工作制度作了规定。党的二大强调我们党是“为无产阶级做革命运动的急先锋”,“是为无产群众奋斗的政党”,凡一个革命的党,若是缺少严密的、集权的、有纪律的组织与训练,那就只有革命的愿望,便不能够有力量去做革命的运动。这些要求深刻阐明了我们党领导推进社会革命和进行自身革命之间的内在关系,凸显了进行自身革命的决定性作用,彰显了我们党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的鲜明品格。

97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不懈奋斗的历史、推进理论创新的历史、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历史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人民进行伟大的社会革命,也能够进行伟大的自我革命。

社会革命强调的是我们党要实现的奋斗目标、奋斗历程和在奋斗历程中展示出来的奋斗精神,突出了我们党的政治功能、社会功能和历史使命,是我们党诞生、发展、壮大的根本所在。我们党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走出了一条适合基本国情、符合人民意愿、顺应世界潮流的中国道路,成功开创、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深刻社会革命。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几十年的时间内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

自我革命强调的是党的自身建设,突出了立党、管党、治党的能力水平和在这一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自我革命精神,是不断成功推进社会革命的根本前提和保障。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推进自我革命,是由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决定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我们党之所以有自我革命的勇气,是因为我们党除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我们党历经艰险曲折,但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始终以勇于自我革命的精神打造和锤炼自己,由一个成立时仅有50多名党员的小党,不断发展壮大为拥有8900多万党员、45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伟大的社会革命和伟大的自我革命二者是紧密相连、有机统一的。从二者的主体来看,都是中国共产党;从二者高举的旗帜来看,都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从二者的初心和使命来看,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从二者贯穿和体现的精神状态来看,都保持了永不懈怠的革命精神和一往无前、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奋斗姿态。从二者取得的根本性成就来看,都是开创、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综观我们党的历史,伟大的社会革命和伟大的自我革命统一于党的不懈奋斗实践之中,统一于党的理论探索和创新发展的历程之中,统一于党的建设之中。可以说,我们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成功推进社会革命、不断进行自我革命的历史。

继续推进“两个伟大革命”指明了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的方向和路径

在新时代继续推进“两个伟大革命”,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向全党发出的伟大号召,是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对举什么旗帜、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的再次宣示,彰显了我们党继续发扬革命精神、进行革命斗争的坚定决心和信心,为实现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继续发扬革命精神和革命斗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昨天的成功并不代表着今后能够永远成功,过去的辉煌并不意味着未来可以永远辉煌。”他强调: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发展形势总的是好的,但前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越是取得成绩的时候,越是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越是要有居安思危的忧患,绝不能犯战略性、颠覆性错误。这一重要论述,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革故鼎新、自强不息的执着追求、使命担当和坚强政治定力,彰显了我们党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对前进道路各种风险挑战的高度警醒。在新时代继续推进“两个伟大革命”,是一以贯之增强忧患意识、防范风险挑战的必然要求和迫切需要。继续推进“两个伟大革命”,要牢记我们是共产党人、是革命者,继续以旺盛的革命精神和革命斗志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强调要做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充分准备,彰显了我们党对推进“两个伟大革命”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高度清醒。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复杂敏感的周边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既要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也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强调继续保持我们党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优良作风,决不能因为胜利而骄傲,决不能因为成就而懈怠,决不能因为困难而退缩,要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披荆斩棘、一往无前的勇气,干事创业、勇于创新的激情,始终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朝着我们党确立的伟大目标奋勇前进。

一以贯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新局于伟大的社会革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一以贯之进行下去。”这一重要要求,站在推进伟大社会革命的高度,把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升到了新境界。第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推进伟大社会革命取得的宝贵成果,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来之十分不易,必须倍加珍惜。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新时代继续推进社会革命的必由之路。这是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得出的必然结论。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_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更加自觉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一以贯之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前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必须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开拓精神,牢牢把握我们党在新时代的历史使命,牢牢把握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继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大的力度谋划和推进改革开放,把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了97年的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

一以贯之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强体魄于伟大的自我革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我们党必须勇于进行自我革命,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这一重要要求,深刻揭示了党的自我革命和领导推进的社会革命之间的紧密联系,抓住了推进社会革命的关键和根本。新时代勇于进行自我革命,最根本的原则和目的,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始终坚持和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贯彻到治国理政的全过程和各方面,确保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要按照党的十九大确定的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重大部署,在整体推进党的各项建设的同时,勇于直面问题,敢于刮骨疗毒,重点解决党内出现的新问题,消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把握和传承传统文化】二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伟大的事业必须有坚强的党来领导。只要我们党把自身建设好、建设强,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就一定能够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这一重要论述,气势磅礴,催人奋进,既深刻揭示了人民立场在党的建设中的极端重要性,揭示了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前途命运的根本决定因素,又强烈宣示了管党治党的信心决心和实现伟大梦想的豪情壮志,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确保伟大梦想顺利实现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要深刻理解这一论述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牢牢把握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完善思路举措,从严管党治党,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为实现伟大梦想提供坚强保障。

1、始终把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作为永恒追求

我们党从成立的那天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性质宗旨牢牢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为保持先锋队特质,践行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这一根本要求,我们党始终把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作为永恒课题,贯穿于党的建设始终。从延安时期整风运动、全国解放前夕毛泽东同志提出“两个务必”,到改革开放后开展的党性党风教育,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及其常态化制度化,以及即将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无一不是我们党保持自我警醒、践行先进本质这一伟大追求的充分证明。由此可以说,建党90多年的历史,是我们党不断实现、保持和发展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历史,是不断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历史。这就启示我们,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不仅是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我们党应对和经受各种考验、化解和战胜各种困难挑战,不断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胜利的重要法宝。

但是,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如何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仍是摆在全党面前的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我们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同时,要求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坚定党性原则,勇于直面问题,敢于刮骨疗毒,消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党的建设过程中,必须始终把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作为永恒课题,常抓常新,始终保持先进本色,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必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必须始终不忘共产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普通一员的身份,时刻牢记根本宗旨,始终不忘先锋队性质,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本色不变,标杆永立——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本色,本身就是团结的旗帜、前进的号令,这是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强大政治保证。

2、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对美好生活充满憧憬是人类的天性。对广大人民群众来说,憧憬美好生活是天性,是权利,是放飞理想、向往未来的真情表达;对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责任,是目标,更是体现先进、彰显作为、凝聚人心民心的使命担当。从革命战争年代的义无反顾,到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艰辛探索,再到改革开放今天的伟大实践,党的奋斗目标始终指向全民共同富裕、人民幸福生活。十九大报告明确宣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再次宣示,“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这不仅深刻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了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目的”两个根本问题,而且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要义,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和执政为民的公仆情怀。

一诺千金,行动至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围绕人民期盼,高度重视保障和改善民生,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努力一直贯穿始终。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等等。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幸福感获得感显著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个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强调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为此,我们要敏锐观察美好生活需求发展新变化,科学把握“新向往”的目标指向、内容特征和实现可能,遵循发展规律,制定科学规划,促进人民新期盼与有效供给相对接,以不断满足新期盼的实践助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成效更好地满足人民新期盼;要以“新向往”为牵引凝聚力量,始终不忘庄严承诺,以人民对美好生活新向往为前进动力,凝聚民心,汇聚民力,让人民始终团结在党的旗帜下共同奋斗;要以“新向往”为目标干在一起,增强群众工作本领,用与群众“干在一起”的实际行为,引导群众明白“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的真谛,真正做到与民共甘苦、与民同忧乐,在不断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中实现伟业、成就自我。

3、始终把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根本要求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马克思说,“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只有密切联系群众、了解群众期盼、增进群众感情、回应群众诉求,人民群众才会始终团结在党的周围,真心实意跟党走。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之所以能够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始终坚持密切联系群众,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90多年实践证明,党的历史方位和使命任务不断发生变化,但党始终为民的根本宗旨没有变,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路线没有变。

根据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新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告诫全党:要深刻认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深刻认识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基于这一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决纠正各种不正之风,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因此,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要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根本要求。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要增强忧患意识,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担当意识,身体力行实践党的根本工作路线。要追根溯源,深刻理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意涵,强化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把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终身追求;要恪守群众工作纪律,不仅率先垂范,自觉抵制“四风”侵蚀,还要与严重脱离群众、违背群众意愿、损害群众利益甚至贪污/腐败等各种现象作斗争;要持续弘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拓宽联系渠道,创新工作方法,善用新鲜载体,最大限度地把群众力量凝聚起来,推进伟大梦想、伟大事业顺利实现。

4、始终把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突出问题作为关键之策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时代不同,呈现矛盾的问题也就不一样。基于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深刻把握,中国共产党始终深怀问题意识和忧患意识,从成立的那天起,就把挽救民族危亡、追求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一当时中国最突出的问题作为自己的伟大使命。90多年来,我们党倾听时代声音,把握时代脉搏,始终以解决中国各个时期的突出问题为己任,坚定执着,不懈奋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加强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等,这些重大举措无一不是以问题为起点、以问题为导向强力实施的,从而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实践充分证明,强烈的问题意识、坚定的问题导向与深厚的民生关怀,贯穿党的工作始终,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鲜明特色。

当前,我国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党要带领人民实现伟大梦想,必须从历史经验中获得智慧启迪,认真践行“凡是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都要严肃认真对待,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都要坚决纠正”的指示要求。要把敏锐发现问题作为重要前提,倾听时代呼声,把握发展大势,在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国内和国际的结合上深刻认识和把握新时代的新特征,把回答时代之问、追寻解决良策作为发展难题、推动创新发展、提升百姓福祉的重要机遇和根本途径。要把解决突出问题作为重要切口,善于在倾听民众呼声中寻找重点,把群众强烈期盼的优质医疗、教育公平、住房改善、环境优美、食品安全等问题作为重点;善于在长短比较和发展协调性上寻找重点,把社会事业、环境保护、扶贫脱贫等短板问题作为优先解决的重点;善于在百姓感受“最痛处”、干部作风“最弱处”、体制机制“最堵处”寻找重点,分析原因、缕析思路,分门别类加以解决。要把解决实效作为根本落脚点,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国情,既要满腔热情,又要遵循规律,既要使硬性项目和显性指标上得去,又要充分考虑百姓的真实感受,让解决问题的实效不仅体现在外在指标上,更要体现在老百姓的内心感受上,使群众的幸福指数转化为对党和政府的满意指数,从而凝聚起全体人民的磅礴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共同奋斗。

 【把握和传承传统文化】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将弘扬共产党人价值观写进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凸显了我们党对自身在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的坚定自信,也为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我们党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公道正派的选人用人标准,推动形成公道正派的共产党人价值观。早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就指出,在干部政策上要坚持正派的公道的作风,反对不正派不公道的作风。改革开放以来,面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急需人才的形势,邓小平同志强调指出,政治机关的干部,要很公道,很正派,要不信邪,不怕得罪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的斗争,宏伟的事业,需要高素质干部。我们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他还强调,做人要实,就是要对党、对组织、对人民、对同志忠诚老实,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襟怀坦白,公道正派。

弘扬公道正派的共产党人价值观,有助于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政党的党内政治文化能够决定一个政党的生死存亡,因为它更能体现这个政党的本质,更能影响党员的精神状态和行为选择。当前,个别党员干部忘记了党的执政宗旨,为了一己之私违法乱纪、贪污受贿、道德败坏,对党内政治文化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要大力弘扬忠诚老实、公道正派、实事求是、清正廉洁等价值观,坚决防止和反对个人主义、分散主义、自由主义、本位主义、好人主义,坚决防止和反对宗派主义、圈子文化、码头文化,坚决反对搞两面派、做两面人。全党同志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心如水之源,源清则流清,心正则事正。”弘扬公道正派的共产党人价值观,有利于党员干部树立高尚的人格,自觉防止和抵制各种腐朽庸俗政治文化的影响,形成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

弘扬公道正派的共产党人价值观,有助于营造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公道正派才能清风正气,党员干部的价值取向、行为选择与党内政治生态的好坏息息相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落实好干部标准,严把政治关、品行关、作风关、廉洁关,真正让忠诚干净担当、为民务实清廉、奋发有为、锐意改革、实绩突出的干部得到褒奖和重用,让阳奉阴违、阿谀逢迎、弄虚作假、不干实事、会跑会要的干部没市场、受惩戒。要大力整治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使用人风气更加清朗,坚决纠正“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现象,以用人环境的风清气正促进政治生态的山清水秀。“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如果党员干部都能做到公正廉洁,做事出以公心,不偏袒营私,不自私自利,那么自然而然就会形成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弘扬公道正派的共产党人价值观,有利于党员干部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牢记党的宗旨,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推动党内政治生态从明显好转向根本好转转变,形成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

弘扬公道正派的共产党人价值观,有助于树立党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要靠广大党员干部来树立和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家心中要始终装着老百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做到不谋私利、克己奉公。对个人的名誉、地位、利益,要想得透、看得淡,自觉打掉心中的小算盘。要着力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特别是要下大气力解决好人民不满意的问题,多做雪中送炭的事情。“平生德义人间诵,身后何劳更立碑。”党员干部如果公正无私,一心为民、一心为公,自然而然就能得到群众的拥护与爱戴,就能在百姓中赢得好的口碑。反之,“败莫于私”,如果在工作中掺杂了私心,掺杂了私欲,就很难做到坦坦荡荡做人,清清白白做事,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也会大打折扣。弘扬公道正派的共产党人价值观,有利于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发挥“但使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的献身精神,用无私为民、踏实务实的作风,彰显共产党人的先锋模范力量,树立起党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

弘扬公道正派的共产党人价值观,必须继续坚持公道正派的选人用人导向,把党中央提出的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匡正选人用人风气,突出政治标准,提拔重用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和“四个自信”、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全面贯彻执行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居上者不以至公理物,为下者必以私路期荣。”要把公道正派作为核心理念贯穿于选人用人的全过程,自觉做到公正对待干部,公正评价干部,公正使用干部。要严格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严格标准、严格程序、严格环节,采取多种方式改进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真正把德才兼备、公道正派、忠诚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能够创造性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要把对党员干部德的考察放在首要位置,建立健全党员干部德的考核规范,注重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智慧,努力营造“有公心必有公道,有公道必有公制”的舆论氛围,让那些以个人亲疏好恶划线、搞团团伙伙、结党营私、拉帮结派、培植私人势力,搞小山头小团伙的人失去市场,在党内无藏身之处。

 【把握和传承传统文化】四

伟大时代需要伟大理论的引领。_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党和国家事业提供了基本遵循,指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创造新辉煌。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最根本的就在于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有_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

以鲜明的人民立场汇聚磅礴力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始终是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的强大根基。

_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一思想彰显了人民创造历史、人民是真正英雄的唯物史观,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是写在亿万中国人民心中的科学理论,凝聚起亿万人民团结奋斗的磅礴伟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的重要内容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实现人民幸福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归宿,努力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在站稳人民的立场,以“抓铁有痕”的决心根治人民群众最痛恨的腐败现象,赢得了党心民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在坚持发展为了人民,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实施、民生改革不断深化,凝聚了人心、提振了信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在坚持发展依靠人民,为各行业各方面的劳动者、企业家、创新人才、各级干部创造发挥作用的舞台和环境,让创新力量充分涌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体现在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庄严承诺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凝聚起奋进的力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仅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拓展新空间,而且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广大人民创造性,为社会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让经济指标和民生指标同步上扬。

以系统的科学理论指导新实践

在新时代砥砺前行,必须有新思想、新理论的指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变化的程度之深、范围之广、影响之大前所未有,见证着伟大思想理论在指导实践、推动实践中发挥的巨大威力。

_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聚焦新的时代命题,凝结新的思想精华,总结开创性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涵盖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个领域,涉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是一个系统完整、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

新时代催生新思想,新思想引领新时代、指导新实践。科学理论的价值就在于回答时代课题、推动实践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_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其深刻的理论性实践性和鲜明的战略性前瞻性,从根本上引领了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相互促进、统筹联动,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生态文明、和谐社会,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引领和推动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打造新引擎、构建新支撑;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让美丽中国的绿色底色日益清新养眼;以“一带一路”携手世界共同圆梦,以“命运共同体”展望人类未来前景,使我国同世界的互动越来越紧密,机遇共享、命运与共的关系日益凸显……这一系列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始终是在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把复兴之路上的中华民族带入一个崭新的境界。

以丰富的科学方法治国理政

面对治理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国情复杂的大国的重任,面对“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的现实,必须以科学方法提供难题、推进发展的思路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既是准确把握科学世界观和认识论的结果,也是娴熟运用科学方法论的成果。_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蕴涵着丰富的方法论智慧,对改革发展有新思考、新举措、新部署,把握住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比如,改革是一场全面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改革全局,深入把握改革规律和特点,系统谋划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路径和有效方法,形成改革开放以来最为丰富、全面、系统的改革方法论,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科学指导和行动指南。

总的来看,这一思想以战略思维谋全局,使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各项工作顶层设计更加完善,发展方向更加明确清晰;以创新思维增活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重大科技成果相继问世;以辩证思维解矛盾,涉深水区、啃硬骨头,搭建“四梁八柱”,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以法治思维图善治,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这些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确立了治国理政的基座,体现了运筹帷幄的智慧,指引我国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把握和传承传统文化】五

党的十九大确立了_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_x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干部群众在党的领导下,努力探索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所有制结构、分配结构以及基本经济制度有效实现形式,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促进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等方面对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进行了积极探索,积累了宝贵经验,进一步解放了我国社会生产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混合所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新时代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也是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

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证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在规范的股份制基础上建立股东会、董事会和经营层相互制衡、相互协调的现代企业制度,可以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形成强有力的企业经营决策团队,培育出大批具有技术开发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和成长性强的企业,这些企业是增强创新活力、实现产业升级的重要依托力量。通过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企业可以用较少的资本控股较多的资本,有利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民营企业可以改善经营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产品结构,激发发展活力,使企业获得长期发展动力。在取得经验基础上稳妥有序开展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根据国务院国资委《关于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开展员工持股试点的意见》,员工持股总量原则上不高于公司总股本的30%,单一员工持股比例原则上不高于公司总股本的1%;实施员工持股后,应保证国有股东控股地位,其持股比例不得低于公司总股本的34%。这三个数量界限较好地体现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涌现出众多优秀工业企业,其发展成就生动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具有强大生机活力。其中,既有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功案例,如中联重科;也有集体所有制企业改革的成功样板,如海尔集团;还有民营股份合作制企业成长为世界著名高科技公司的成功典型,如华为公司。虽然它们在所有制方面各有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均得益于股权结构的不断调整和现代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在产权清晰的基础上建立了规范的股份制和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从一些优秀工业企业的实践经验看,通过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我国私营企业在所有制关系、分配关系和劳动者关系上都发生了积极变化。比如,在企业所有制关系上,不少企业通过实行员工持股制,形成了劳动者共同投资、共同所有的所有制结构。在企业分配关系上,很多混合所有制企业实行按劳动、按员工对企业的贡献分配,并且这种分配形式在企业中占主体地位,这有利于促进企业员工共同富裕。在企业员工相互关系上,企业管理者和劳动者既有分工又有合作。他们既是劳动者,又在不同层次和不同程度上参与企业管理,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都得到了发挥,很多企业正发展成为员工共商、共建、共享的利益共同体。可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既符合我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又创新和丰富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有效实现形式,使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发挥出更大的优越性,充满生机活力。

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我国各族人民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经济制度保证,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促进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

我们党在开启改革开放征程之初就作出了一个重要决策:允许和支持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鼓励先富起来的帮助未富起来的,以利于全体人民和各个地区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先富带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是改革的重大举措,也是发展的重大方略。其目的和意义在于,在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发展个体、私营和其他非公有制经济,改变原来那种与现实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的单一公有制结构,从而冲破计划经济体制下在社会生产和分配中长期存在的严重平均主义束缚,以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加快经济发展步伐,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基础。实践证明,这一招非常管用:很快在全国上下和城乡两地,在生产上形成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局面,在分配上形成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新局面。从此,多劳不多得、少劳不少得的“吃大锅饭”平均主义现象迅速消失,广大劳动者和社会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我国经济持续呈现充满生机活力的快速发展局面。可以说,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要实现的两个重要目标。

经过40年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总量已上升为世界第二位,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40年来,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得到长足发展,公有制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中的广大劳动者和经营管理人员都对我国改革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不断巩固,国有经济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国有企业持续做强做优做大;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活力和创造力不断提高;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事实证明,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经济社会全面进步要求的,是完全正确的,必须不断完善、长期坚持。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成效,归根结底要体现在促进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上,体现在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经过40年改革开放,全国各地区各领域已经有相当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了,广大劳动者和社会成员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但离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适应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大力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努力推动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作出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建立健全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促进收入分配合理、社会公平正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阶段性目标:到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经验说明,只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才能具有广泛的现实基础、深厚的群众基础,才能日益巩固和完善。一要深刻认识到所有制关系决定分配关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在分配制度上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结构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分配形式也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坚实经济基础。正如习近平同志所强调的,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共产党确立的一项大政方针,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二要深刻认识到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一个重要目标指向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就要坚持和完善基本分配制度,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不断缩小收入分配差距。要贯彻落实中央精神,进一步完善初次分配机制,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制机制,统筹好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进一步完善再分配机制,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完善社会保障,不断缩小收入差距,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关于把握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思想宣传五篇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关于把握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思想宣传多篇范文。

word该篇DOC格式关于把握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思想宣传多篇范文,共有16180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关于把握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思想宣传多篇下载
关于把握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思想宣传多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