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送友人》优质教案由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精心推荐,小编希望以下4篇范文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第1篇:小学六年级语文《送友人》优质教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送友人》优质教案的写法与格式是什么?请参考以下这篇范文。
一、 导入新课:
大家回忆一下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引导学生齐背)。诗人为何说“君问归期未有期”?(停顿) “好男儿志在四方”古代许多文人立志远图,报效国家或羁旅他乡,然而古代道路崎岖坎坷,交通工具落后,亲友之间一别多年再会难期,正所谓“归期未有期”所以他们更重别离,因而备酒饯行,折柳相送,以诗相赠,来表达离愁别绪。所以,多数送别诗情调低沉,那麽,李白的是否也是这样?咱们今天就赏析一首送别诗 ——李白的佳作《送友人》。
二、了解李白(引导学生回忆交流,略)
三、诵读与品味:
1、学生自读体会
2、引导学生展示
3、诵读语调交流
老师: 谁来点评一下这首诗的语气?
学生1:老师,我觉得这首诗虽然是送别诗却毫无哀伤之意。
学生2:我也有此感觉,所以读的.时候应明快达观一些吧。
老师: 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2:描写的景物空阔辽远,“萧萧班马鸣”中的“鸣”显出一种豪气,而“萧萧”豪迈中蕴涵着凄凉。
老师:你能给大家作个示范吗?(此生读诗)。
老师(面向大家):读得如何?———全班掌声响起。
老师:大家的眼睛很明亮,对你表示赞许。———下面咱们齐读一遍,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情来,开始。
老师:看来大家感受比较深刻,读得很好。大家是怎样理解诗人情感的?(停顿)语言是传情达意的工具,作者也是运用他们最精练的语言来表达其最深挚的情感,能否从其他的地方举一些语言运用精练的例子?
学生3:“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
老师:好在哪里?
学生3: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春天写活了,写出了春天的盎然生机。
老师:说得好!还有吗?
学生4:“僧推月下门”中的“推”与“敲”的故事。若用“推”就是说门是僧人自己关的,表现出他的孤寂;若用“敲”则说明还有其他人但是却能产生以声衬静的效果。
老师:有道理,认识很深刻。
学生5:老师我能举一个非诗歌的例子吗?
老师:当然可以。
学生5:《风雪山神庙》中“那雪下得正紧”中的“紧”字,写出了风的紧雪的急,还烘托出当时那种紧张的气氛。
老师(微笑):看来你是一个细心而善于思考的人啊!(面向大家)其实他们刚才所说的是动词和形容词,究竟还有没有其他的词语?下面咱们就具体品味一下这首诗的语言。请再读一遍这首诗,找一下诗中都有哪类词语。
学生6:名词、也有动词、形容词。
学生7:还有数词和量词。
老师:请举例说明。
学生7:名词有“青山”、“白水”、“孤蓬”、“浮云”、“落日”、“斑马”、“游子”,数词和量词有“一”、“万”和“里”。
老师:其他的呢?
学生8:动词有“横”、“绕”、“征”、“挥手”。
老师:这些词都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大家交流一下。(2分钟)
学生9:青山和白水,比较明丽,然而孤蓬、浮云、斑马给人飘泊不定之感,与游子相照应,但是我却不明白,既然这样,为什么还写那色彩明丽的山水呢?
老师:大家说呢?(学生疑惑)。
老师(引导):李白是什么性格的人呢?
学生9:他是浪漫主义诗人,是比较乐观的人。
老师:那麽,这首诗送别诗,有没有哀伤之意呢?
学生9:没有。这正表现了李白的豁达与乐观
老师:所以这首诗虽为送别诗却感而不伤这就是源于李白的达观的高贵品格。
老师:那些动词呢?大家认为哪些更好?
学生:“横”、“绕”
老师:好在哪里?——(学生疑惑)。
老师(引导):首先要看这两个动词前后分别连接的是什么词。比如说“横”,前后连结的是名词,综合考虑,然后再跟“绕”的运用对比。
学生10:“白水绕东城”, 水是动的,那应该是“绕”把水的动态写出来了吧。
老师:说得很好,“横”呢?
学生8:“横”描绘出了山的静态。
老师: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学生11:老师,这样看来,“一”和“万里”也应综合考虑了。也就是说在此一别就是万里,有一种惜别之情,而“斑马”又增强了这种感情。
老师:对。大家的发言很精彩。着首诗在同学们的积极探讨下越来越清晰了,所以我们通过品味诗歌语言,就能够了解诗人,就能与他们进行时空对话。其实这里所说的名词就是诗歌中所说的意象,我们可以把它称为意象语言,那么,什么是意象呢?大家已经体会到,它首先是客观物象,其次还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其实还有一类语言叫做情感语言,如“鸿雁不堪愁里听”、“万里悲秋常作客”中的“愁”、“悲”还有常出现的独“断人肠”等,就直接蕴寄作者的情感。而其他的词,如动词、形容词、数词等,我们就称他为特定词语。鉴赏诗歌时,我们都应该认真品味。
客观物象
意象语言
寄予情感
情感语言 如:其他诗歌中的“愁”、
点拨与展示 :思想情感 “悲”、“独”等。
动词,如:这里的“绕”、“横”。
特定词语 数量词,如:“一”、“万里”。
形容词,如:萧萧
老师:那么,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能否体会出来?
学生7:用了较多的意象,应是借景抒情吧。
老师:对,那么谁能够从表现手法思想情感上对这首诗总结一下呢?
学生2:这首诗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老师(点拔):借什么景呢?也应具体说出来。比如借“孤蓬”、“浮云”、“落日”、“斑马”表达了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然而诗中的“青山、白水”色彩明丽给人以感而不伤之意,表现出李白的达观的高贵品格。
老师:下面就请同学们从品味语言入手去鉴赏下面一首送别诗———《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以表现手法和思想内容为重点。
第2篇:小学六年级语文《送友人》优质教案
给你一篇小学六年级语文《送友人》优质教案的写作范例,你可以参考它的格式与写法,进行适当修改。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炼字艺术。
2、抓住主要意象,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体会诗中那种豪迈而不悲伤的情感基础。
教学重难点:
通过品味诗歌语言领会诗人所运用的手法及抒发的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 品读鉴赏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回忆所学过的李白的送别诗,并说说这些诗句分别体现的情感。提示:诗句有《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渡荆门送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送友人》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动人肺腑。
二、诵读与品味
1、学生自读体会
2、引导学生展示
3、诵读语调交流
三、品读鉴赏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1、赏析“横”和“绕”的表达作用。点拨:如将“横”字改为“矗”和“屹”有何差异? “矗”“屹”写出了山的挺立与高耸,但却少了雄伟的气势。“横”字写出了山的横亘与绵延,写出了青山横亘外城北面的雄伟气势,突出了山的静态美。
2、赏析“绕”字的表达作用。点拨:如换成“流”字如何?
“流”字用得过平,没有写出送别地点的突出的地貌特征。而“绕”字却写出了波光鳞鳞的流水缓缓绕过城东潺潺而过的特征,突出了水流的动态美。
3、“青”“白”颜色词的选用的表达作用? 写出了色彩明丽的送别环境。
4、总结:诗人运用工整的对偶句,动静结合,写出了送别环境中山雄伟的静态美和水潺潺流动的动态美,描摹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虽是别离,却全不见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反而给人以色彩明丽、节奏明快的感觉。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理解“孤蓬”这一意象。
蓬草随风飞转,飘泊无根,而离别远行之人,本如蓬草,离开了家乡也就如同离开了根,随着生活遭遇之风而飞转,前路漫漫而迷惘,更着一“孤”字,怜惜愈甚。此联表达了作者对朋友飘泊天涯的深切关怀。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1、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比喻的修辞手法,天空中的一抹浮云,随风飘浮,好像友人即将远离,行踪不定,任意西东;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勿勿离开大地,好像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形象地表现了依依惜别之情。
2、诗人表现这种感情的手法是怎样的?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描写了一幅离别的画面,表达了对友人的留恋之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本诗结尾有什么特色? 以场景作结,衬托手法。
2、效果如何? 班马,离群的马。诗人离别之情却不明说,却以写马衬托。连马儿临别之时也不禁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
3、评价诗人送别诗的情感基调。
新颖别致,不落窠臼。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明丽。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而又豁达乐观。
四、课堂小结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五、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动静结合 有声有色
以景衬情 情景交融
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诵读、体会诗歌语气并会背诵诗歌,了解李白的创作风格。
2、能力目标:品味诗歌语言,分析其表现手法,领悟诗歌鉴赏方法。
3、情感目标:感受诗人通过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朋友的深挚感情。
重点与难点:通过品味诗歌语言领会诗人所运用的手法及抒发的感情。
教学方法:引导、交流、点拨。
第3篇:小学六年级语文《送友人》优质教案
在好范文网可以搜索到更多关于小学六年级语文《送友人》优质教案的精选范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李白送别诗的特色,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②熟背全诗
2.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比较赏析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人送别友人的真挚而复杂的感受,树立积极向上的正确友情观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李白这首送别诗的特色
2.把握“孤蓬”这一诗歌传统意象,掌握重要的表达技艺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1.赏析“横”和“绕”的表达作用。点拨:如将“横”字改为“矗”和“屹”有何差异?
“矗”“屹”写出了山的挺立与高耸,但却少了雄伟的气势。“横”字写出了山的横亘与绵延,写出了青山横亘外城北面的雄伟气势,突出了山的静态美。
2.赏析“绕”字的表达作用。点拨:如换成“流”字如何?
“流”字用得过平,没有写出送别地点的突出的地貌特征。而“绕”字却写出了波光鳞鳞的流水缓缓绕过城东潺潺而过的特征,突出了水流的动态美。
3.“青”“白”颜色词的选用的表达作用?
写出了色彩明丽的送别环境。
4.总结:
诗人运用工整的对偶句,动静结合,写出了送别环境中山雄伟的静态美和水潺潺流动的动态美,描摹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虽是别离,却全不见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反而给人以色彩明丽、节奏明快的感觉。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1.理解“孤蓬”这一意象。
蓬草随风飞转,飘泊无根,而离别远行之人,本如蓬草,离开了家乡也就如同离开了根,随着生活遭遇之风而飞转,前路漫漫而迷惘,更着一“孤”字,怜惜愈甚。此联表达了作者对朋友飘泊天涯的深切关怀。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1.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比喻的修辞手法,天空中的一抹浮云,随风飘浮,好像友人即将远离,行踪不定,任意西东;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勿勿离开大地,好像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形象地表现了依依惜别之情。
2.诗人表现这种感情的手法是怎样的?
有景有情,情景交融,描写了一幅离别的画面,表达了对友人的留恋之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本诗结尾有什么特色?
以场景作结,衬托手法。
2.效果如何?
班马,离群的马。诗人离别之情却不明说,却以写马衬托。连马儿临别之时也不禁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
3.评价诗人送别诗的情感基调。
新颖别致,不落窠臼。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明丽。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而又豁达乐观。
4.板书设计:
动静结合 有声有色 以景衬情 情景交融
第4篇:小学六年级语文《送友人》优质教案
这篇小学六年级语文《送友人》优质教案范文很有代表性,送给你。
小学语文六年级《欧阳定稿》优质教案范文三篇
《欧阳定稿》这篇课文讲的是宋代的文学家欧阳修将《醉翁亭记》中“滁州四面有山”等数十个字修改为“环滁皆山也”五个字的故事。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语文六年级《欧阳定稿》优质教案范文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文言文断句的方法,感受文言文的特点。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欧阳修炼字的经历,理解课文的意思。
3.品读体会课文,学习古人精益求精的严谨态度。
教学重点:
1.读通并借助注释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意思。
2.品读体会课文,学习古人对知识的严谨态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简介欧阳修,导入新课
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天圣进士。官馆阁校勘,因直言论事贬知夷陵。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至滁州。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对青苗法有所批评。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对宋初以来靡丽、险怪的文风表示不满,并积极培养后进,是北宋古文运动的。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其散文近似,语言流畅自然。其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对宋代金石学颇有影响。有《欧阳文忠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他修改文章的佚事。
二、练习朗读课文
1.组间巡视,随机指导。
2.指导断句。
(1)欧公/文/亦是/修改到/妙处。
思考,该怎样断句?
交流,指名读。
(2)顷/有人/买得/他的《醉翁亭记》/初稿。
3.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汇报(指名读、同桌间合作读、齐读)
三、指导学生理解古文的大概意思
1.组织学生通过注释和联系上下文来了解古文的意思。
2.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课文内容。
四、讨论
欧阳修修改前后有何异同?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抄写注释。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读出古文的韵味。
2.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读懂课文内容。
3.体会古人字斟句酌、精益求精的精神。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古人的字斟句酌、精益求精的精神。
[教学准备]
查阅有关欧阳修修改文章的资料以及朱熹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导言:同学们,在了解了王安石和贾岛潜心推敲炼字,创作时一丝不苟的故事后,大家一定深受鼓舞,在宋代,还有一位的文学家,在写作时潜心钻研,深受后人尊敬。他就是欧阳修。今天我们就来读读《欧阳定稿》这篇小短文。
1.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自由轻声读文,注意读准字音。
2.指导读文,读出古文的韵味。注意断句。
3.有谁查到关于这篇文章的资料,交流一下。
4.文章主要写什么内容呢?
5.请同学们结合注释以及工具书弄清短文的意思。
6.组内交流
二、继续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欧阳修字斟句酌,精益求精的精神。
1.在组内交流后,全班交流课文中每句话的意思。
2.从“凡数十字”到“五字而已”的修改,你能体会到什么?
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说说原文用数十字写“滁州四面都有山”,具体都写了么?怎样修改的。
这样修改的好处是什么?
三、总结全文。
1.读完本课后,你有什么感受?
2.联系《贾岛推敲》《荆公改字》《欧阳定稿》,请你们总结一下,应该怎样修改文章。
大家可以先讨论一下。让学生明白积极认真、精益求精、反复诵读、细细揣摩,是修改文章的基本要求。修改时从字、到词、到句、到段、到标点都要细致朗读,发现问题后进行认真修改。
四、拓展与运用
1.读下面一段话,修改一下,再说说理由。
2.可以这样修改:
国庆节期间,公园里的人摩肩接踵,真是人山人海。让学生亲自实践一下,体会语言简练对准确表达意思的好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古文的韵味。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在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的情况下,自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品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古人字斟句酌、精益求精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读出古文的韵味的基础上,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读感悟理解文章内容。
难点:体会古人字斟句酌、精益求精的精神。
【教法】
朗读指导法、多媒体展示法、情境创设法、谈话法、评价奖励法等
【学法】自主探究法、朗读感悟法、想象质疑法、实践法等
【教具】多媒体课件、有关于值得推敲的句子、段落。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课激疑
1、同学们,今天的语文列车开向哪里呢?请大家看黑板,板书课题。
2、学生齐读课题。
3、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呢?(学生自由发言,质疑课题)
4、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一串问号走进文本,请大家把教材翻到105页。
二、诵读释疑
(一)初读
1、请大家自由读文,在读通顺的基础上,尝试读出文言文的韵律。
2、生范读。
3、教师相机指导,共析课题。(注意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律,在你认为该停顿的地方划一条斜线)
(二)试读
1、请同学们带着这样的节奏齐读。
2、学生再次自由地读,以把握文言文的韵律。
3、个别读,教师相机指导。
(三)译读
1、我们以前也学过文言文,知道它不像现代文那样通俗易懂,那谁来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再现文言文的内容的呢?或者说你是怎么把文言文翻译成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呢?(生自由交流,教师总结归纳,相机出示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2、那下面就让我们结合这些方法,再次走进文本,边读边议边写,看看你从文章都读到了什么?
3、成果汇报。(让学生汇报自学情况,教师抓住学生的问题走进文本)
(三)文白互读
1、学生以游戏的形式,文白互读,以考验学生对文言文的记诵和理解能力。
2、师读白话文,生读文言文。
三、探究悟疑
1、同学们,文中说欧阳修初稿时,写“滁州四面有山”总共用了几十个字,而文中只出现了几个字?
2、那就让我们穿越时空,回到965年前,你也当一次欧阳修,看着这四面环山的滁州,(相机出示滁州及周边地貌)你想怎样写“滁州四面有山”的呢?(学生大胆想象,自由发言)
3、嗯,大家有理有据的想象真丰富,用古人的话说哪真是妙哉!妙哉!在和大家一起回到965年前这会儿,老师呀找到了买得欧阳修手稿的那个人,那就让我们看看欧公最初是怎么写的吧?
4、相机出示《醉翁亭记》初稿这段,进而与修改后的对比,让学生探讨那种写法好,好在哪里?
5、嗯,大家的精彩讨论让老师明白了文章言简意赅的好处,明白了简洁也是一种美。
6、昨天啊老师在批改习作《美德在我身边》时,读到了这样一段话,大家帮老师看看,这段话哪里改修改一下呢?(相机出示片段,让学生修改,使学生体会到正确使用动词在表词达意上得重要性)
四、讨论析疑
同学们,经过上述习题演练,你认为应该怎样修改文章呢?
五、总结全文
同学们,正是有了这种积极认真、精益求精、反复诵读、细细揣摩的态度,才使我国文坛上佳作辈出,让我们把这种推敲精神,应用到习作中,反复的研读你的作品,细细品味用词之妙、用字之妙。
六、板书设计
欧阳定稿
凡数十字
↓
五字而已
↓
字斟句酌 精益求精
好范文网的小编希望以上4篇小学六年级语文《送友人》优质教案范文能够帮到你,当然,你还可以点击这里查看更多小学六年级语文《送友人》优质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