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一:
自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南京市中医院重症医学科副护士长刘玲俊积极响应组织号召,报名参加援助湖北医疗队,成为国家第三支中医医疗队队员进驻江夏方舱医院,奋战在战“疫”一线。
在方舱医院,刘玲俊负责监督和指导队员们做好防护工作。队员们进出污染区的每个动作她都要全程监督,确保防护服穿脱的规范性,队员们洗手的合规性,把感控工作做到位,严肃对待每一个细节。每周会和队员们开一次视频会议,了解队员工作上的疑惑,帮助他们解决在前线的问题。除了指导好队员的防护,刘玲俊还要逐一指导进入污染区的保洁和保安。
除了感控工作,刘玲俊还要协调各种防护物资的清点和发放,她常常下班之后多花一个多小时来清点,保证固定的物资储备,发现库存不足需立即上报,忙到半夜吃晚饭已成为习惯。正是一次次的细致工作,一遍遍的耐心总结,如今对于每天紧缺物资的需求和数量,她已做到烂熟于心,凭借在一线的优异表现,先后获得省、市三八红旗手、南京最美医护工作者、江苏省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
故事二:
作为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南四病区主任,余亭和他的团队已在一线奋战了50多天,“目前病区共收治新冠肺炎患者近200人,出院患者达150人。”
余亭说,每当医护人员离开病房时,全身都被汗水浸透了,但看着一位位患者战胜病魔,身体的疲惫就会得到缓解,继续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中日友好医院援助湖北医疗队护理组组长赵培玉讲起了自己的一段救治经历:危重症病房的一位女患者病情危重,在给她做了支气管切开、使用呼吸机后,病人说不出话……当自己巡房时,这位阿姨用手在被子上写了一个“水”字。我对她说,阿姨,您现在不能喝水,再坚持一下好吗?阿姨眨眨眼睛,对我竖起了大拇指。“在20多天里,我们收治的危重症患者累计达到60余人次,目前已有20位患者顺利康复出院。我想对患者家属说一声:把您的家人交给我们,请您放心!”
故事三:
共同战“疫”,外卖小哥和志愿者也在发力。
外卖骑手吴辉分享了一个送外卖途中遇到的感人故事。有天傍晚,吴辉已经收工回家,忽然接到一个新的订单,备注这样写道“妈妈做的饭,给爸爸送去;我爸爸是前线医生,谢谢小哥了”。“看了这些,我的眼眶有点湿润,这样的单必须送!”
吴辉马不停蹄地直奔医生所住的酒店,到了之后才知道,那位医生又被召回医院工作了,便把饭交给了他的同事。“很荣幸能为家庭传递爱,这样的家庭普通却不平凡。祝福医生和他们的家人都能平安幸福。”吴辉说。
故事四:
治愈者故事
邓琳琳(化名),湖南郴州首例治愈患者。刚住隔离病房时,她感觉“很紧张很孤独”。医护人员自始至终对她悉心照料,帮她买日用品。家人也给了她莫大的力量。他们每天都同她微信视频,告诉她:“已经有患者治愈了,你这么年轻,一定也能治好。”琳琳是个坚强的女孩儿,她越来越相信,“自己一定能治好”。6天后,她的体检指标恢复正常,随后出院。她说:“我从发病开始,一直没有往坏的方面想,我相信我能治好。现在我出院了,证实了我的想法是对的。”
面对病魔,最重要的是强大的内心。那些成功击退病毒的治愈者,他们出院感言中最具共识的抗疫经验是“相信”:“相信自己一定能挺过去”“相信医生,相信医院”“不要害怕,坚定与病魔抗争的决心”……当下抗疫的特效药,就是医、护、患内心那股对抗病毒的信心。有了信心,一切都会好起来。
故事五:
中日友好医院援助湖北医疗队护理组组长赵培玉讲起了自己的一段救治经历:危重症病房的一位女患者病情危重,在给她做了支气管切开、使用呼吸机后,病人说不出话……当自己巡房时,这位阿姨用手在被子上写了一个“水”字。我对她说,阿姨,您现在不能喝水,再坚持一下好吗?阿姨眨眨眼睛,对我竖起了大拇指。“在20多天里,我们收治的危重症患者累计达到60余人次,目前已有20位患者顺利康复出院。我想对患者家属说一声:把您的家人交给我们,请您放心!”
医护人员冲在一线救援,守护在他们外围的是基层民警力量。
故事六:
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医学院读大三的也门留学生萨格尔得知疫情后,在二月初和也门朋友从黎巴嫩采购到两万个口罩。本来想把两万口罩全部送往武汉,但看到广州也有很多人买不到口罩所以他们留下5000个口罩,并来到广州火车站派送给路人。高中毕业后就来到中国留学的萨格尔表示,中国是他的第二故乡,这是他应该做的,他希望这次疫情能尽快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