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会计准则体系的基本架构
(一)三个层次:这三项内容既相对独立,又互为关联,构成统一整体。
第一层次:基本准则(纲), 主要规范会计目标、会计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原则等。
基本准则的作用是指导具体准则的制定和为尚未有具体准则规范的会计实务问题提供处理原则。
在整个准则体系中起统驭作用,是制定具体准则的基础,对各具体准则的制定起着统驭作用,可以确保各具体准则的内在一致性。
第二层次:针对性强的具体准则(目),38项具体准则,主要规范企业发生的具体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
第三层次:操作性强的应用指南。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主要包括具体准则解释和会计科目、主要账务处理等,为企业执行会计准则提供操作性规范,涉及会计科目的设置、会计账务的处理、报表体系的构成、报表项目的内容、报表格式等。还包括:后续的系列解释、会计准则讲解。
(二)具体会计准则的类型。我国新会计准则由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组成的,三十八项具体准则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一般将其分为三大类:
第一类是关于规范一般行业、一般业务处理的会计准则。
二是关于规范特殊行业、特殊业务的会计准则,主要是金融、石油天然气。
三是关于规范会计信息披露和列报的会计准则。
其中第一类包括第1号存货、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第4号固定资产、第5号生物资产、第6号无形资产、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第8号资产减值、第9号职工薪酬、第10号企业年金基金、第11号股份支付、第12号债务重组、第13号或有事项、第14号收入、第15号建造合同、第16号政府补助、第17号借款费用、第18号所得税、第19号外币折算、第20号企业合并、第21号租赁。
第二类包括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第24号套期保值、第25号原保险合同、第26号再保险合同、第27号石油天然气开采。
第三类包括第28号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第29号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第31号现金流量表、第32号中期财务报告、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第34号每股收益、第35号分部报告、第36号关联方披露、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
农信社经营传统金融业务,与22号准则密切相关。
除了这三类之外,还有一项关于新旧会计准则如何衔接、接轨的一项专门的会计准则,即第38号首次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二、新会计准则的主要变化
新会计准则的核心理念:资产负债表观(贯穿各个具体准则、体现各个方面)。
金融工具会计准则总的指导思想:将银行潜在损失显现化,将未来的损失提前确认(资本计量充分考虑风险、收入计量充分考虑减值)。
在此理念和指导思想下,银行经营的短期化行为会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对银行的非理性扩张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有利于银行的稳健经营。
(一)引入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实现计量属性多元化。
1、会计计量属性要求。
历史成本——过去的价值。
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现实的成本或现实的价值。
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
历史成本: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所付出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
重置成本:资产按照现在重新取得相同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等价物计量。
可变现净值: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现金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发生的成本、销售费用及税费后的金额计量。
现值:资产按照预计从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取得的未来净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
公允价值:按照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的金额计量。
各计量属性之间的相互转化:在初始确认时历史成本即公允价值;公允价值采用估值技术确定时,以现值计量为基础。
2、公允价值计量要求。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
2006年发布的新准则不再单纯强调历史成本为基本计量属性,而是适度、谨慎地引入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并且将符合一定条件的公允价值的变动直接计入了损益,进入利润表。
公允价值计量模式运用主要体现在:A、金融资产、金融负债、抵债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初始计量。B、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衍生金融工具、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C、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长期股权投资等非信贷资产计算减值时,需要以公允价值作为判断依据之一。
3、引入公允价值计量的模式,财务波动性将会加大。
历史成本→公允价值。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是指以市场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资产和负债的主要计量属性的会计模式。将带来两个方面的变化。
一是会计核算主观判断因素加大(很多的数值需要估算)。
二是信用社损益确认的标准改变。应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后将给信用社损益确认的标准带来根本性的改变,财务、利润波动性将会加大,利润管理的空间也将扩大。
4、公允价值的选择存在难度,不能保证真正公允。公允价值是新会计准则最大的亮点,也是最大的难题。
一是由于公允价值大多数情况下不能直接获取.需要估算和验证,因此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将增加银行成本,存在跨行一致性问题。
二是公允价值很容易受市场变化的影响,加之我国市场分割现象非常严重,如债券市场存在交易所、银行间两个市场,且两者长期分割,银行间债券市场规模很大、价格操纵非常普遍,交易所债券市场交易真实、成交量很小,同一债券在两个市场可能存在不同,甚至反向的市场价格,由此会导致公允价值可能无法可靠确定。
三是对非市场化金融工具,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其公允价值,不得不严重依赖银行的内部模型,可能会导致一定程度上人为操纵计量结果。(不存在活跃市场,大量聘请外部机构不现实,且并非所有的评估报告均可采用)
5、农信社应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困难分析。
(1)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应用范围包括哪些,其获取方式如何取得。
一是信息数据要及时。公允价值是有时效性的,要求系统处理信息的时效性要保障,市价采集标准也要统一,操作差错率要减少,否则都将反映在资产负债或损益表上,形成数据失真、损益失真。
二是要有合理的估值技术。按照《准则》,在缺少市价时,银行只能采用估值技术作为确定公允价值的基础。估值技术包括参照实质上相同的其他金融工具当前的公允价值、现金流量折现法和期权定价模型等。但估值技术应当是市场认可或实际交易价格验证可靠的,这要求银行一方面要拥有充足的历史数据,同时要掌握市场相关参数的配置。
(2)对没有活跃公开市场的资产,公允价值的内部流程的确定。要防止人为操纵计量结果,保持政策统一、可控。
(二)突出会计准则新理念,建立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分类标准。
1、新准则关于金融资产分类的规定。
分类基础:期限长短→持有目的(取代现行按流动性的分类方式,改为按持有意图将金融资产和负债进行分类和计量)。
金融资产在初始确认时划分为四类:贷款和应收款项(不包括立即出售或近期出售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金融负债划分为两类:交易性金融负债和其他金融负债。
金融资产的分类,在很大程度上是考虑金融资产的持有意图。意图不同,归类就有所不同。
2、金融资产的计量方法。
计量属性发生变化。一是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金融负债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按公允价值计量;二是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及其他金融负债按实际利率法,以摊余成本计量。
资产负债的分类决定了计量关系,并对损益产生影响。不同类别的金融资产其确认和计量的方式不同。由于分类的不同,在执行期初调整留存收益的途径不同,如果没有按规定调整留存收益,将会形成后期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不对等的状况,从而影响以后期间的会计利润的真实性和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