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语】写不完的诗【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写不完的诗 篇一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B-0056-01
教学目标 (略)
教学重点 现代新诗写作的入门方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打开思路,当堂完成诗歌写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入弗洛伊德的名言“每个人在内心都是一个诗人”,鲁迅的名言“凡人之心,无不有诗”,激发学生对诗歌写作的热情。
二、了解学生对于新诗写作的认识
提问:你认为新诗写作要注意什么?在听取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与小结。
明确 短诗写作通常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有心灵感触;2.要寻找意象;3.要跳跃组合;这三条是新诗入门的基础。
三、出示艾青的诗歌《礁石》
礁石
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象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一)提问
诗人在诗中运用意象了吗?这些意象各有怎样的象征意义?诗歌表达了诗人内心怎样的感受?
明确: 1.运用了意象“浪花”和“礁石”,“浪花”象征磨难或打击,“礁石”象征一切敢于反抗压迫、抵制逆流的英雄形象。2.表达了抽象的心灵感触,暗示的哲理:每一个人,都应该像礁石一样,具有敢于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无论身处何种逆境,都要勇敢地面对,以不屈不挠的精神,笑迎最终的胜利。
(二)教师小结
写诗,需要内心汹涌着某种感情或者坚守某种哲理;也需要运用联想或想象,寻找能暗示或者暗含这种情感或哲理的意象。这有两种情况:先有感触,后得意象,即移情于物;先有意象,后由意象引发感触,即触景生情。
四、出示诗人宗白华的《诗》
进一步阐述,当诗作者联想到了多种意象时,写作新诗的方法。
(一)老师读诗
诗 ——宗白华
啊,诗从何处寻/在细雨下/点碎落花声/在微风里/飘来流水音/ (省略一句)
(二)学生续诗
即请学生发挥想象力,续写划横线的一句。
(三)学生汇报,老师点评
(四)出示原诗,教师点评
明确:原诗结句为“在蓝空天末,摇摇欲坠的孤星。”诗人面对多种意象,注意了安排意象的顺序,使诗的结构呈现跳跃组合的特点。宗白华从细雨写到微风,从微风跳到蓝空,诗思由近及远;从点碎落花,到空中飘音,到天末孤星,诗思由低到高;从下雨写到天晴,由白天写到夜晚,诗歌在时间上也有跳跃。正是这种跳跃的表达,使诗歌的意境悠远、深邃。对学生续写的诗句,要多做鼓励性点评。
五、写作实践
(一)布置作业
以“ 的时刻”(如分班的时刻、等车的时刻、自习的时刻、忧伤的时刻等)为题,写一首短诗。要求:1.先把题目补充完整;2.要求运用意象,表达心灵的感触;3.结构上尽量有跳跃;4.当堂完成。
(二)学生写作,交流点评
(三)教师点评,并出示自写诗歌
读《离骚》的时刻 ——彭春华
你轻轻地一跃/一个民族的天平骤然失衡/你飘飘的衣袂/刺痛了几千年龙的眼睛
为什么吟诵长长短短的诗句/让衣带一宽再宽/为什么戴上高高挺立的峨冠/让仕途一窄再窄/楚国是一副破碎的棋局/为什么要苦苦寻觅
湘水里的魂魄/终于吹动秦墟上猎猎的楚旗/僻芷木兰/ 已在漫漶的书页里茂盛成林
不能/替你牵一匹马 或研一方墨/于是拧亮台灯/让滚烫的文字灼伤我/远隔千年的叹息
(四)教师结语
哲学家海德格尔说:“人,要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也许你学习紧张,不能泛波五湖,踏遍名山;但你可以行走校园,看蚂蚁搬家;在林荫道上,听鸟鸣蝉噪;凝视一朵花的开放,欣喜一棵树的新绿。写诗,可以让我们读懂自然的真,读懂人情的善,体味艺术的美。祝大家走进诗歌之门,享受诗意人生。
设计理念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的写作训练为诗歌写作,本课即据此设计。
一、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注重课程内容的开发
虽然教材里有诗歌写作的知识介绍,但书中只有理论,没有实例,学生看完后仍然一片茫然。针对这种情况,我从《艾青诗集》与《美学散步》中选出两首诗作例,结合自己写诗的些许经验,扩充了教材内容。有了实例,学生学习就容易多了。本课内容大部分来自于教师的整合,这种设计应该属于对课程资源的开发。
二、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体验
本课设计三组问题,从而营造了学生自主探究,师生共同对话的课堂氛围。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思考,不仅可以学到新诗写作的显性知识,也可以通过体验,掌握探究过程中的隐性知识。
三、既教书,又育人,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课不仅着眼于教给学生写诗的方法,更着力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诗意的人生态度。关注学生的终身幸福与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与高尚情趣,这是本课设计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现。
四、由浅入深,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作为新诗写作的入门课,本课一讲一得,只关注最常用、最基本的诗歌写作技巧。本课先谈诗歌的内容,需要心灵感触;再谈诗歌的表现形式,需要运用意象;最后谈多重意象如何组合,涉及诗歌的结构。设计力求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写不完的诗 篇二
【关键词】初中语文;新诗写作;审美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8-0032-03
【作者简介】仇定荣,江苏省常州市中天实验学校(江苏常州,213131)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初中语文教学中对新诗(现代诗)写作的忽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新诗又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文学体裁,是其他各类文体所无法替代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对新诗(现代诗)写作的忽略,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然而,新诗又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文学体裁,是提高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既然如此,在初中语文课堂里,教师该如何凸显新诗的写作地位,让带着“镣铐的舞蹈”――新诗,自如而优美地舞动起来呢?
一、分行排列,变文成诗
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诗歌在外在形式上最基本的特点是分行排列。在语文教学中指导新诗写作,可以让学生学会用精练优美、富有诗意的语句,通过合理的分行,转换成充满诗情画意的小诗,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下面,我们就共同阅读一个教学片段。
师:……咱们用另一段文字探索一下法布尔的诗意――
[投影展示]
在昆虫的日历里,金龟子是最准时的。它在夏至露面,跟首批出世的知了同时。当白天变得最长,阳光使庄稼披上金黄色时,金龟子准时奔向树林。在那段日子里,每当傍晚降临,小虫就来拜访我住所边上的松树。
生:这段文字太美了,“最准时”看出了法布尔对金龟子遵守时间很赞赏。
师:哪里是遵守时间,只是动物的生物钟!
生:法布尔称金龟子飞来为“拜访”,他是把动物当成老朋友了!
师:确实!“拜访”一词好温暖好浪漫!
生:作者很浪漫,还给金龟子安排了浪漫的环境“阳光使庄稼披上金黄色时”,森林那么美,这真让读者浮想联翩。
师:浪漫温馨的约会啊!这哪里是说明文,根本就是诗了啊!
[投影展示]
在昆虫的日历里,
金龟子是最准时的。
它在夏至露面,
跟首批出世的知了同时。
当白天变得最长,
阳光使庄稼披上金黄色时,
金龟子准时奔向树林。
在那段日子里,
每当傍晚降临,
小虫就来拜访我住所边上的松树。
(指导学生用诵读诗歌的语气反复朗读。)
法布尔的经典作品《昆虫记》,本来就是“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著名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王君老师的这个教学片段,紧扣这一特点,精巧设计,睿智教学,既讲究“科学性”,又凸现“形象性”和“情感性”,从“诗”的角度去引导学生学习和去欣赏,特别是最后一个环节,通过分行排列而幻化的诗歌更为精彩,可谓一石双鸟,画龙点睛。不仅让诗意得到外显,演化为一首精美的诗歌,使金龟子变得更讨人喜欢,而且还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欣赏了诗歌的意境美,感受到了新诗写作诀窍――分行排列,节奏和谐,情感丰富,意趣馥郁……
二、借鉴吸收,模仿作诗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新诗虽然不多,但都是经典作品,像冰心的《纸船》、余光中的《乡愁》、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等诗作,就是杰出的代表。教师在教学这些新诗时,固然需要从鉴赏的角度指导学生品味,还应该从写作层面引领学生模仿,尝试着让他们写一些短小的新诗。因为模仿能激励学生的习作动机,唤醒沉睡的写作欲望,还能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原文,把握原文的精髓和真谛。所以,教学新诗,要及时指导学生吸收原作的思想内涵和写作技法,用模写的形式撰写一些抒感、富有哲理的诗作。模仿作诗,主要有两种方法:
1.仿写部分章节。例如,散文《我的老师》选用了周太玄《过印度洋》一诗的首段,教学时就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诗意,用“看不见……只有……”这样的句式,模仿着写几句。例如:
看不见灯塔
只有遥不可及的地平线
看不见其他的船只
只有海风吹起的波浪
看不见傍晚的炊烟
只有远处的雾气袅绕
看不见一个人影
只有孤单的我和船……
2.仿写整个篇章。例如,在学习了余光中的抒情诗《乡愁》后,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仿写。下面的新诗《校园》,就是学生在学习《乡愁》后创作的。
小时候
学校是一方静静的乐土
我哥在里头
我在外头
长大后
学校是一张长长的方桌
考官在那头
我在这头
后来啊
学校是一座深深的迷宫
我在里头
自由在外头
这首小诗以“乐土”“方桌”“迷宫”等为意象,形象地写出自己三个不同年龄阶段对校园的完全不同的感受。童年的向往、少年的紧张、青年的困惑,在简洁的诗句里表现得淋漓尽致。虽然诗作还显稚嫩,但对于初学者来说,能写到如此水平,还是值得欣喜的。
写不完的诗 篇三
二、尝试教学“新古诗”
所谓的“新古诗”,就是以韵文写新诗。其实,影响很大、流传很广的我国传统蒙学中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幼学琼林》等古代的普及读物,都是用诗写成的,都是韵文,都是“新古诗”。再如,陶行知的《自立歌》:“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汉。”又如,徐特立的教育诗:“半节粉条犹爱惜/公家物件总宜珍/诸生不解余衷曲/反谓余为算细人。”都是现代的“新古诗”,真可谓是诗教的经典之作。
为了将“学写‘新古诗’”引进到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2011年的下半年,我到镇江市孔家巷小学上了一节复式调研课。经启发引导,每个小学生当堂就能写出以“我”和“笔”为题材的“新古诗”。如,以“自我介绍”为题材写的“新古诗”有:“我的名字叫×静/唱起歌来很开心/数学语文样样通/不怕苦累我都行。”“我姓×来名为晟/说起上课不发愣/要是有谁提起我/什么作业都不剩。” 又如,以“笔”为题材写的“新古诗”有:“喝进墨水吐出字/龙飞凤舞真神奇/我的一支宝贝笔/头发长来身子细。”“我是一支水彩笔/绘起画来美如意/身着美丽五彩衣/小小彩笔真神奇。” 通过对以上这些从未学过写诗的小学生真实的教学调查,足以证明:小学中高年级的学生不仅非常喜爱“新古诗”,而且也完全有能力仿写、创作“新古诗”。
那么,其他老师能否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进行学写“新古诗”的教学?2009年,我设计了《古诗两首》(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教案,让淮安市洪泽县实验小学的一位青年教师来上课。全班的每一个同学也都能仿创出他们各自的“新古诗”。如《学垂钓》:“春光明媚花草香/微风轻拂柳条荡/小娃坐于池边草/悄然抛线钓鱼忙。”又如《捕蝶》:“风和日丽花飘香/桃红柳绿蚕品桑/持网儿童丛中窜/翩翩彩蝶入笼网。”这一课例得到了原全国小语会会长、人教版小语教材主编崔峦先生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他在点评中指出:“教学有特色,有创新。”“安排了仿、创诗歌的教学环节,应当说,这并不是本学段必须达成的教学目标,但从教学效果看,这个班的学生完全有仿写乃至创编诗歌的能力。这也提醒我们,教学既要‘依标扣本’,又要‘因材施教’。”
事实证明,我们的小学生和我们的小学语文老师都是爱写和能写“新古诗”的,我们的小学语文老师是能把“学写‘新古诗’”引进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的,而且也会教出成效来。
三、新闻特写“文包诗”
所谓的“文包诗”,就是文章中包裹着一首诗,文聚诗意,诗点文旨。此种文体自古有之,其代表作可推陶渊明的《桃花源诗并记》。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编选了很多这类课文。此类“文包诗” 体裁的文章诗文互补、相得益彰,可读性强。
我在给老师们写说课稿的评析时,大多采用这类文体。对单篇说课稿评析的“文包诗”,如,《量体裁衣教阅读,读写融合力用足――评张伟〈恐龙〉说课》:“……总之,本说课艺术地体现了在说明文的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读和写的能力,做到了‘文’和‘意’的兼得及‘读’和‘写’的双赢。再归纳一下,那就是:量体裁衣教阅读/说明方法读中熟/举一反三读到位/深入浅出巧运幄/举例比较列数字/渗透写法力用足/读写融合珠璧联/文意兼得双赢促。”
以上所举之例,可以看作是我对“文包诗” 文体的学习和借鉴的写作小实验。以下所举之例,则是我对“文包诗” 文体写作的创新性的小实验了,即“诗包文”。
所谓的“诗包文”,也就是文章的主标题用诗句来表达,文章中每一自然段的开头也用诗句来概括。我主持的润州区语文名师工作室教研活动新闻报道,都用这样“诗包文”的文体来写,既别具一格,又有可读性。如,《润州语文出奇招,古诗教法构想妙》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每一个自然段开头所用的诗句分别是:“红叶遍地金秋爽,硕果满枝桂飘香”“古诗教法构想妙,诗教之花竞妖娆”“推陈出新出招奇,仿中学创新古诗”“研讨教学‘基本式’,开拓创新不拘格”“洒诗雨来吹诗风,风调雨顺播诗种。”这种“诗包文”,受到很多老师的欢迎。
“同学们,我们来玩个游戏好不好?”
“好!”
屏幕上跳出四个大字:“智力风暴”。同学们明显跃跃欲试起来。讲台上的青年男教师面露喜色。
“请注意,判断题来了!――第一题:‘天上下起鹅毛大雪,庄稼被压死了’。”
话音刚落,一只手迫不及待地高高举起。
“这道题答案是错的!‘鹅毛大雪’是指鹅的毛做成的雪,肯定很轻。”高高壮壮的小男孩一脸得意洋洋。
老师一愣,转脸问其他人:“你们知道什么是‘鹅毛大雪’吗?”
“‘鹅毛大雪’是讲雪下得很大。”另一个孩子回答,“我认为这道题答案是错的。下大雪会杀死害虫,不会把庄稼压死。”
“说得对。有句话叫作‘瑞雪兆丰年’。”老师长嘘一口气,鼠标一点,“瑞雪兆丰年”几个字在屏幕上出现。
……
坐在台下的我,不禁遗憾地轻声叹息,唉!老师啊老师,你错过了一次和学生心灵相逢的机会。第一个回答你的孩子,你与他擦肩而过了。六年级的小学生,会不懂什么是“鹅毛大雪”吗?那么,这个小男孩为什么会有对“鹅毛大雪”这个词的刻意“曲解”?这个问题你想过吗?可惜的是,此刻你的心里塞满了所谓的“标准答案”,压根没有留下一点空间给另类答案的可能性。
下课了,我悄悄走到男孩身边,问他:“你上课答题时是不是把‘智力风暴’当成‘脑筋急转弯’了?”孩子点点头,眼神有几分讶异,也有几分欢悦。
在我看来,教学之所以有无限的乐趣,就在于它本质上是一场生命与生命的相逢,既不可复制,也不可重来。在一个个瞬息万变不可捉摸的瞬间里,每个学生的学习究竟如何发生、发展、变化,这是个非常复杂的无法预测的动态生成的过程,也注定是个充满意外的过程。而这,恰恰是学习最真实的面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进程的敏锐观察、准确领会就显得十分重要。换句话说,教师有一双善解人意的耳朵是最重要的事。这双耳朵,不仅要“听得清”学生表达的语言,还要“听得进”学生语言背后的想法,更要努力“听得懂”看似毫无道理的想法背后的逻辑。
你知道吗?越是高明的教师越是有这样的“听力”!最著名的例子是斯霞老师,她从小朋友“法国阿姨是女的”的话语中,听出了完全正确、理直气壮的儿童逻辑。而这样的“听力”,背后是对儿童的真切同情和深切理解。
遗憾的是,很多教学现场,不要说“听得懂”“听得进”“听得清”,即使是“听得见”都成问题!事实上,不是我们的“听力”出了问题,而是我们的观出了问题。不是吗?让我们都静静地问问自己的内心,比起旁逸斜出、措手不及的突发状况,我们是不是更喜欢行云流水、势如破竹的感觉?公开课上,我们是不是常常会选择性地倾向于请那些容易“答在点子上”的学生发言?“一个答在点子上”,是否就代表“个个想到一起去”呢?
写不完的诗 篇四
秋季开学,人教版高一语文教材第一单元是诗歌。学生在学习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外,也可进行诗歌创作。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学生可以“尝试进行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高一学生怎样进行诗歌创作尝试呢?
我认为先要让学生喜欢诗歌,让学生学会欣赏诗歌,然后才能创作诗歌。这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一、引而不发惹诗兴——引发诗兴阶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学习写诗,首先要对诗有兴趣。有了兴趣,才能迸发热情,才能写出真情。所以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很重要。在接触诗歌单元前,让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新诗,将它们列一个清单。这既复习了初中知识,教师也掌握了学生学习的情况,更重要的是学生一开始学习诗歌,就有一种亲切感,心里也易于接受新知识。学习教材中的诗歌时,学生应多朗读,多背诵。优美的诗歌语言隽永,节奏感较强,脍炙人口。学生诵读诗歌能培养语感,陶冶性情,更能增强对诗歌的热爱之情。如果能组织学生参加诗歌朗诵比赛,效果将更好。为了调动学生学诗的积极性,教师还有必要介绍一些课外诗歌给学生。
二、诗学理论作前驱——理论指导阶段
诗是纯文学。诗比别类文学更严谨、更纯粹、更精微。因而,诗比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要难理解。所以学生光有兴趣还不行,还应学习一定的诗歌理论知识。高一第一单元主要是新诗。新诗与旧诗有什么区别?相当多的学生会问老师。新诗与旧诗的关键区别在于:新诗是“五四”以后的诗歌。新诗摆脱了古典诗词的严整格律,实现了诗体的大解放。那么,诗歌有些什么基本特征呢?第一,诗歌是对社会生活高度集中的概括。它总是择取最富有艺术表现力的事物和生活中最激动人心的片断,通过个别的具体的形象,凝练地概括生活,抒发感情。第二,诗歌具有饱满激越的思想感情。诗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可以说,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歌。第三,诗歌具有优美的音乐语言。郭小川说:“我认为,音乐性是诗的形式的主要特征。在语言艺术中,诗的音乐性应该是最强的。”[1]诗的音乐性,表现在它鲜明的节奏与和谐的韵律。
三、洗尽诗心细品味——品味诗歌阶段
有了兴趣,也有了一点诗学理论,写诗之前,还应沉下心来,细细品味一两首诗歌。这样,有利于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也有利于借鉴他人的写作经验与方法。如何品味诗歌呢?方法很多。例如,抓住诗歌意象,理解诗歌主旨,体会诗人感情;也可知人论世,注意作品的写作背景和诗人的思想状况;还可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品味诗歌语言等。当代翻译家辜正坤提出了中西诗歌鉴赏的十个角度:时间角度、空间角度、作者角度、作品角度、读者角度、年龄角度、性别角度、社会文化角度、阐释者角度和译者角度。这些角度可供我们品味诗歌时参考。
四、依样画瓢练技巧——仿写诗歌阶段
初学书画者,一般先要临摹;初学写诗者,也不妨先进行仿写。仿写诗歌是对优秀诗歌的模仿写作。它使学生获得诗歌写作的一些基本技巧。仿写虽然限定了诗歌的章节、节奏,但这仅仅是结构上的某些限制。它并没有限定诗歌的意象、感情、语言等。学生完全可以进行充分联想、想像,仿写出同样优秀的诗歌。2002年高考题(全国卷)要求学生仿写一首小诗:海是水的一部字典/浪花是部首/涛声是音序/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我们来看看学生仿写的作品吧,这些作品就仿写得很成功:
(一)大地是宇宙的一部剧本/草儿是场景/鸟儿是旁白/人类是大地的主角
(二)春是大自然的小女儿/红花是笑脸/绿水是眼睛/蓝天、白云是春的衣裳
(三)友谊是人生的一首歌/真诚是词/信赖是曲/理解、尊重是友谊的旋律
……
五、殊途同归获灵气——改写诗歌阶段
改写诗歌的目的是在充分理解原诗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运用不同的写作方法,表达原诗的思想感情。仿写诗歌限定了诗歌的某些形式,改写诗歌限定的是诗歌的某些内容。改写与仿写诗歌都能让学生有广阔的空间。《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的一首自传体抒情长诗。学完这首诗,学生进行了改写。
六、吹尽狂沙始见金——自由创作阶段
这是写诗尝试的最后阶段,这也是学生独立创作的阶段。这时,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个宽松的写作环境。写诗不同于写其它文章,让学生坐在教室里花一两个钟头是写不出好诗的。给学生一两周时间,当学生觉得有东西可写时再写比较好。写诗要生活经验,也要灵感。经历的一件事,看到的一个故事,别人的一句话,自己的一个念头……都可以写出好诗。当然,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遇到了问题,教师应给予耐心指导。我的一名学生写了一首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诗歌,诗歌较长,内容繁杂。既写了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又写到了各种环境问题,最后还发出了要保护环境的号召。我与这位同学一起分析这首诗,建议她尽量压缩篇幅,认真锤炼语言,一定要选择具体意象来写作。过了几天,她交给了我一首小诗,标题是《天空的颜色》。我认为,这首诗很有诗的味道:“古时代/天空/是蔚蓝的/许多/白色的天鹅/在空中悠闲地走着 现在/天空/是灰白的/几只/黑色的乌鸦/在空中匆忙地跑着 未来/天空/鸟儿/还会有吗”。这首小诗以“古时候”、“今天”、“未来”放在每节开头,线索一目了然。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环境逐渐恶化。许多白天鹅消失了,剩下几只乌鸦,到未来甚至连鸟也许都不存在。诗歌以反问结束,发人深思,令人警醒。这首诗在用词上也很讲究。第一节的“许多”、“白天鹅”、“悠闲”、“走着”与第二节“几只”、“黑乌鸦”、“匆忙”、“跑着”,在数量、颜色、情态、动作等方面形成鲜明地对比,突出了该诗的主旨。全诗构思别出心裁,语言简洁。高一学生能写出这样的诗作,实在难得。
高一学生写诗一般是写作自由诗,写格律诗难度会大一些。对于那些兴趣较高,又有一定诗歌基础的学生,也可写写格律诗。
鲁讯说“凡人之心,无不有诗”[2] ,每个青年都是诗人,只要教师善于引导,他们一定能写出好诗来。
参考文献:
写不完的诗 篇五
关键词:谢灵运;谢朓;山水诗;语言
《文心雕龙》说:“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它简要的解答了魏晋玄风在“自惩”的同时,又在另一种情况下得以“自赎”。其最突出的功绩即催化了山水诗。大谢灵心秀质,化哲理玄思为林泉高致,使诗坛从“淡乎寡味”的玄言诗的统治中解放出来,成为第一个大力创作山水诗的诗人和山水诗派的鼻祖。但大谢的山水诗还存在不足,继他之后的小谢使山水诗进一步成型,趋于完善。他以其清妙的诗风一扫玄风的阴霾,且更为讲究声律、韵味,尤以他的“新体诗”为唐代律诗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二谢均是中国山水诗史上杰出的领军人物,他们的语言均有清新的一面,但二者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一、大谢语言——初发芙蓉之自然可爱与富艳精工典丽雅致
大谢的语言具有鲜丽清新的特点。鲍照说:“谢五言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①萧纲也认为:“谢客吐语天拔,出于自然”“才高词盛,富艳难踪”从以上二家对灵运的评价可看出,大谢诗的语言兼具两种风格:一为清新,二为富艳。
以大谢《石壁精舍还湖中作》为例,诗中描写的山水可爱淡雅、清新自然。它讲述了作者从石壁精舍返回住所的经历和感受。从诗人出谷时所见山水的清晖,到入舟时见到的云霞、芰荷和蒲稗再写作者登上岸后趋南径、偃东扉。所描写的景物是清新的,人物行动是自然的。全诗始终紧扣住一个“还”字,以它为线索贯通,处处都体现着它,写得井然有序,行踪娓娓道来。语言也正如它所描绘的山水一样——也具有自然清新,可爱淡雅的特点。
再深入分析,发现它的“自然”不是天然生成的自然,而是人工雕琢,刻意为之。王世贞认为:“谢灵运诗至侬丽之极而反若平淡,琢磨之极而更是天然”②这句话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大谢诗语言的特点,即诗人精心遣词造句,注重字词的雕刻和琢磨,依靠人为雕琢构成了“人工的天然”。但他的高明之处在于涤除雕琢痕迹,做到“工极而臻于自然”。方东树也认为:“谢公造句极巧,而出之不觉……以人巧造天工。”如诗:“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中的“变”“含”“敛”“收”的运用就极为讲究,赋予景物人的感情。
大谢写山水有个十分突出的特点,即如刘勰所说:“极貌以写物”,写山水就要极尽描写之能事,写山就要写尽山之姿,写水就要写尽水之态。不像其他很多诗人写山水或是大致勾勒,或是作托物起兴的寄托。与他大致同时代的陶潜相比,二者之不同是显而易见的。陶潜写诗重在写意,写景是大致勾勒,不是一一细致的道来,读他的诗要靠悟,常常给人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之感。他的诗需要人去品、去悟、去体味。而灵运则完全不同,他的诗与其他很多诗人的诗比较就像是工笔画与写意画的比较。“大必笼天海,细不遗草树”他力图在创作中将自己的所见所闻都一一再现出来。要将这么多的东西详细表现出来,就不得不在语言上下很大功夫。故大谢极重视诗歌语言的锤炼。且他写诗多用汉赋的写法,以赋法作诗,重视铺陈,再加上喜用繁复的辞藻,艳丽的词语来表现,故形成了诗歌语言典雅精致、富丽精工的特点。大谢就以自己的精心打磨与雕琢形成了绚烂到极致而后归于自然的语言风格。
但不可否认的是尽管大谢的语言很多时候给人以美的享受,但是他的不少诗因过于追求辞必达意,用了不少的生僻字,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很多时候不知所谓。给人生僻难懂,晦涩平板之感。这不能不说是大谢诗中的遗憾。
二、圆美流转,恰如弹丸——小谢语言大小珠落玉盘
小谢的诗在情感上多表现为哀怨、感伤甚至是有些怯弱,这与他的生平经历有莫大关系,但他的很多诗却写得清新流畅、圆转自如。用“好诗圆美如弹丸”来形容真恰到好处。小谢在诗史上取得了重大成就,他使山水完成了向独立审美对象的转变,并且是“永明体”的创造者之一。人们对他的评价极高。如萧纲就认为他是“齐梁文章之冠冕”,沈约更认为:“二百年来无此诗也”,连狂傲不羁的李白也被小谢折服,“一生低首谢宣城”,写下了“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宣城”这样绝佳的诗句。
小谢的山水诗确有其过人之处,不容小觑。他的山水诗多为他仕途失意,经历坎坷时所写。尤其是他担任宣城太守时,所做的山水诗几乎占了他生平创作山水诗的四分之一。他用极细微灵巧的笔触描绘嘉山丽水,营造清美静谧的意境。陈柞明评价为“清机自引,天怀独流,壮景必幽,吐情能尽”。③小谢的诗与大谢相比,少了晦涩难懂,并从大谢的那种对山水的占有变为与山水为邻、为朋的态度。这样他的诗歌就多了圆润流畅与平易和婉。灵运之诗上承魏晋,语言或多或少带有魏晋的古朴与骨气,而小谢作为下启有唐代诗风的奠基者,语言更多的沾染南朝的清丽与柔和。小谢是“永明体”的创造者之一,十分讲究声律与音调。他的诗歌正是由辞藻,意象等在视觉上构成的色彩之美以及在平仄、对仗等音律方面在听觉上形成的和谐圆融、精美圆转之美共同构成了小谢诗歌流转如弹丸、清丽明朗之美。
小谢的诗歌读之朗朗上口,音律和谐。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般优美动听,圆融悦耳。其诗歌读之如品清茶,清新明丽,秀美悠远,让人唇齿留香。正如梁武帝语:“三日不读,即觉口臭”。也说明了小谢诗歌的清丽明朗,悠远静谧,给人以美的享受。以他的名篇《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为例。它是谢朓于傍晚登临而作,描写了作者的所见,如本诗最精彩的中间六句:“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州,杂英满芳甸。”这短短的六句包含了明媚灿烂的阳光;飞扬高耸的屋脊;艳丽如绮的晚霞;明澈似练的澄江;喧闹嬉戏的飞鸟;生机盎然的绿洲;长满各种鲜花的山坡。小谢将它们精心剪裁,合理安排构成了这幅明丽的傍晚登临图。整首诗既有静景,也有动静,动静结合,静中有动,动中寓静再加上色彩多样斑斓,给人一种清丽之美。
不仅如此,本诗中的对仗也十分为后人所推崇,如:“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晚霞”对“澄江”,“散成绮”对“静如练”,对仗十分工整,平稳。这两句诗创造的意境之美几乎无法用语言表达。从上可知,玄晖诗歌语言的用字十分讲究,不仅注意字与字的配合、对仗,还考虑音节的搭配。抑扬顿挫,韵味十足。他的诗正是兼具了意象色彩的清丽与音律的圆融和谐才构成了他诗歌的“圆美流转如弹丸”之美。这也正是小谢语言与大谢虽均有清新的一面,但却各有特点的表现。大谢诗歌在语言声律上、诗歌平仄上和对仗上没有小谢成熟。但大谢的气骨是小谢所没有的,二者各领。
三、结语
大谢“尚气”,语言如初发芙蓉般自然可爱而又兼具富艳精工与典丽雅致。而小谢“尚巧”,风格清灵细致,语言圆美流转如弹丸。大谢构建了玄言向山水过渡的桥梁,故语言仍有生涩之处。而小谢则贯通了南朝山水向唐代山水演进的坦途,故语言更为精美。
注解:
①《南史》卷三四《颜延之传》
写不完的诗 篇六
绘画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及富有吸引力的特点,可以唤起学生潜在的意识,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创设一种使学生心理亢奋、激动的情景,从而让学生产生对诗歌欣赏的欲望,去领略画意诗情,感受美妙意境。
一、用绘画作为是个教学的辅助手段效果有哪些呢
有利于理解、背诵诗歌;有利于欣赏诗歌的美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利于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在诗歌教学中,如何进行绘画教学呢?
(一)激励法。
就是激励学生读诗画画儿的方法。使学生产生爱好诗歌的兴趣,产生积极主动的绘画欲望,把诗画融为一体,有诗既有画,有画就有诗,长久培养学生的入情入画的情趣并形成习惯,学生的审美意识就会不断完善、提高。
1.用竞赛法激励学生参与绘画。
全班同学把对一首诗绘制的图画拿出来,学生共同评比。看哪一幅画对诗歌理解的透彻,绘画得想象、逼真,搭配得和谐、得体。按这些标准学生分组评比讨论(可在课下进行,也可在课上进行),上课老师分析诗歌后,对诗歌理解得好的,绘图合理、生动的进行表扬,对凡参与者肯定,鼓励下次成功。
2.用展览法激励学生完善绘画。
把学生的绘画,在墙壁上展示。在展览中让学生相互挑毛病,挑出对诗歌理解不当、绘画不完善的毛病。通过学生间互改、自改,不断完善之后再展览,直至合乎要求为止。
3.成功法激励学生出版诗画作品。
好的图画作品,让美术教师加以指导,配上诗歌在报纸、杂志上或校报、班报上发表。这使每位学生都有一种成功感,“我行,我比别人行”的意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情趣。长此以往,教师的诗歌教学便顺理成章。
(二)加深印象法。
就是加深对诗文的理解力。可分三步走:
1.预习绘画法。
上的课前一天,让学生预习诗歌时,交给中等学生一个任务:看文绘画。中等学生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对诗文的理解也许不很透彻,绘出的图画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在讲解诗歌时,教师就利用这些图画,形象、生动、直观地让学生欣赏诗歌。 2.课堂绘画法。
在教师用“预习画”欣赏诗歌时,学生就会发现绘制图画的某些地方与诗文语意不相吻合。这时,就让善于绘画者或上等学生在黑板上即兴画图,教师再加以点评,学生对诗的理解就又加深了一步。此时,让学生看着绘制的图画直观、形象地背诗,效果会更好。可分四步进行:第一步让个别上等学生背,第二步让个别中等学生背,第三步齐背。第四步差生背。在课堂完成教学任务,减去了课业负担。
3.课后绘画法。
讲完了一节课,学生对诗歌大意就已了解透彻,可以让学生结合诗的意境,加上想象,尽力丰富画的内容,扩展、添加,任意在想象的王国驰骋。如“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一句,除画叉路、两人外,还可画柳树、花草、太阳、青山等陪补景物,加以衬托。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常用绘画进行理解,背诵诗歌的训练,学生就逐渐有了绘画能力,有了看画诵诗的能力。把诗画看成了一体,有诗就有画,反之有画就会有诗。于是,诗歌教学的有效辅助手段——绘画,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达到了一个高层次,进入了课堂教学的拓展阶段——看图写诗。
三、看图写诗,拓展教学
1.图画的来源。
来源于生活:教师、学生从生活的感悟中绘制图画。来源于知识:教师、学生从已有知识和有关资料的相关知识中编织成画。来源于语文课本上没有讲过的诗歌:教师、学生对未讲诗歌所绘制的图画。图画的来源可从多方位、多角度摄取。
2.看画写诗的目的。
学生看画写诗,由形象的图画到抽象的文字,目的在于开启学生的思维空间,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组织语言、锤炼语言和借景抒情的能力,开启学生智慧的大脑,使之逬出灿烂的火花。
3.看画写诗的步骤。
第一,看图写诗可写比较散的自由诗、信天游,甚至顺口溜,只要有一定的押韵,有诗歌的分行形式,有和图画的一个或两个景物相吻合就行。
第二,要求学生能写三言两语的古诗。要求押韵,和图画结合合理,语言要精炼。
第三,要求学生写一首完整的小诗,现代诗、古代诗都行,押韵得体,语言凝练,与图画相一致。
第四,结合学生自己的情况,看画写诗、填词,也可不看图写诗。
写不完的诗 篇七
一支笔、一首诗
暖暖的几个字
就让彼此
没有了距离
坐在灯光下,为你
写下这些称之为诗的文字
不能随意可以吟唱,只为你
倾尽所有滚烫的诗词
成泉涌、成瀑布,成小溪
此刻让我一个字一个字的
喊出你的名字
思念早已浸湿眉尖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写不完的诗【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