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最大的麦穗》阅读题(新版多篇)

发布时间:2024-01-16 21:30:21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导读:《最大的麦穗》阅读题(新版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最大的麦穗》阅读题(新版多篇)

《最大的麦穗》阅读题 篇一

《最大的麦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6课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讲述了苏格拉底让弟子们从一块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道理孩子们一般都知道,但是真正在现实生活中能做到的并不多。

课堂是一种情感的课堂,意味着师生情感同时运动,相互碰撞;意味着它是促使学习者以最佳心境投入到学习中的有效保证。故而在引入课文时,我学习了一些精彩设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三处情景演绎,期待为重难点突破做好笔。

第一次:出示“黄灿灿的麦田流光溢彩,粒粒饱满的麦穗沉甸甸的坠在秆上”的图景,让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特定的场景之中,并设身处地地思考:如果我也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我会怎么办呢?在此思虑的牵引下,进而萌发自主深入地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念头。第二次:在学生为弟子们错失良机而惋惜的一刻,让其进行角色转换:“如果你是其中的一株小麦,会对他们说什么呢?”第三次:在学生理解了不可错失良机,要善于把握的基础上,让学生真正的走进麦地,当一回现代的“求悟者”——“如果你也是苏格拉底的弟子,让你再一次以同样的要求去摘麦穗,你会怎么办呢?”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能从别人的失败中,总结经验,领悟要领何尝不是一种收获呢?因此在一番交流中,同学已逐步领悟到了苏格拉底的这种智者的教育精髓!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重在引导学生不断地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一代哲人苏格拉底的话所蕴含的深刻道理,通过关键词如“最大的一穗”“眼前的一穗”等,明白在我们的人生道理上一定要好好把握眼前的机遇。要知道,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就意味着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解读文本。引导学生探究性阅读,可以根据学生需要,因文而异,适当地切换阅读视角。有位朋友说得好:如果把目光投向文本,那只需获得作品的原义;如果把目光投向作者,那是要获得交往的意义;如果把目光投向学生自身,那理所当然是为了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在本篇文章的教学中,我力求做到以学生交流为主,以学生朗读为重,以学生思想为点。从而使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能把握每时每刻,做好眼前必须的实实在在的事情!

《最大的麦穗》教学案例 篇二

《最大的麦穗》是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感悟人生”。《天游峰的扫路人》告诉我们豁达的人生,《山谷中的谜底》告诉我们智慧人生,而《最大的麦穗》则告诉我们智慧人生。《最大的麦穗》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散文,叙述了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挑挑拣拣,结果两手空空的故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反思本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亮点:

一、不动笔墨不读书

教学本课时为了突破重难点,让学生领悟到必须善于抓住眼前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我让学生自主充分地读,让他们在读中画出描写弟子们摘麦穗时的动作、神态、心理的语句,并体会说说感想。这一环节我认为设计的很好,通过读课文、画句子,同学们感悟到了很多。“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体会到了弟子们的犹豫不决,正是在他们犹豫之时,失去了许多机会。“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体会到弟子们的不满足,很随便的放弃,不知不觉中一再错失良机。

二、融入角色深理解

文中写道:“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再为他们惋惜。”教学时我让学生当小麦,想想当时会对弟子们说些什么。这些“麦穗”纷纷动脑,七嘴八舌说开了,都在劝诫弟子们不该错失良机,不该犹豫不决,痛惜、遗憾之情溢于言表。紧接着我又让学生们当弟子,“假如你是苏格拉底的弟子,让你再一次按同样的要求去摘麦穗,你会怎么做?”同学们经过对课文的理解,都懂得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的重要。

三、联系实际谈感悟

对于文中最后一段揭示的道理,特别是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又是一个难点,仅仅靠死记硬背,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于是我在教学时,让学生联系结合身边的实际事例,来谈感悟,加深理解。同学们能联想到身边大学生找工作不停跳槽,却一事无成;身边的同学做事没有稳扎稳打,结果错失良机……大家畅所欲言,热烈讨论交流,进一步理解了做事不能好高骛远,追求远大理想应脚踏实地,拥有当下,才拥有未来。

四、搜集资料重积累

语文的学习离不开积累,学了这课,我们为世界级的哲学大师苏格拉底,用麦地模拟人生的道路,用麦穗模拟人生中遇到的大大小小的机遇来深入浅出教导弟子的教育艺术所折服,同时又被苏格拉底带给我们的引人深思的人生哲理所打动。于是我借机让学生查资料,更好的了解苏格拉底。并让他们搜集积累有关“机遇”的名人名言,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和积累。

通过教学本课,我从苏格拉底身上也学到了很多,教育学生应该是潜移默化的,平时的一点一滴也很重要。对于课堂的灵活调控,以及运用评价语言等许多细节方面,我自己做的还很不到位,有待于今后更好的学习提高。

《最大的麦穗》教学案例 篇三

《最大的麦穗》是一篇精美的哲理散文,讲述了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让弟子们从麦地里找一颗最大的麦穗,从中引导弟子们悟出了“人的一生应该有远大的理想追求,但必须实实在在地把握眼前的机遇”的道理。

文章可以分三部分来理解。第一部分是第1自然段,写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第二部分是第2~6自然段,写弟子们摘麦穗的经过。第三部分是第7自然段,写弟子们从苏格拉底的话中领悟到做人的道理。

阅读文本,我们不禁会被苏格拉底气定神闲的哲人风范,以及他用麦地模拟人生的道路,用麦穗模拟人生中遇到的大大小小的机遇来深入浅出教导弟子的教育艺术所折服,同时又被苏格拉底带给我们的引人深思的人生哲理所打动。

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这一段是全文主旨的升华,不仅让苏格拉底的弟子们深有所悟,每个读者也在读后若有所思。上文还在讲实在的摘麦穗,而这一节已由现实的摘麦穗联系到人生路途上如何抓住机遇,这显然是在意义上更进了一层,使文章有了深度。第7自然段就在前文这些内容的基础上生发开去,联系人生道路上不同的人对待机遇的不同态度来劝谕人们应该及时把握机遇,不要错失良机。

这篇文章的大半部分内容是在讲述一件事: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从摘麦穗的缘由到弟子们如何摘麦穗,直至摘的结果,交代得完整而具体。但作者并非就是为了告诉读者这么一件事,而是利用这个故事来说明人生旅途中应如何对待机遇的一个道理,像这样由事及理便是缘事说理的表达方法。

这种文章的主旨在于说理,但却不吝笔墨地要把事情写生动、写具体。为什么要这样呢?就是通过具体的事情来丰富读者的感受,为所要揭示的道理提供有力的支持,使人对文章所揭示的意义深感“言之有理”,不觉得空洞。像这篇文章正是这样,当读者为苏格拉底的弟子摘麦穗的故事而感觉生动之时,作者在最后一节借弟子悟出的道理给了读者以感触--人生也如在麦地中行走一般,不能错失良机。

一、目标多元

1、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及文中重点词句,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中的感悟能力和初步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目标的制定和具体的教学过程既要考虑到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也考虑到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教师不能只按照教学参考书、标准答案去“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吸收,更不能要求学生的理解和感受是整齐划一的,允许学生对教材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体悟。虽然这是一篇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文章,但是高年级学生品味作品时,已不再是一个毫无主见、毫无思想的人,他们自身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个人因素,都会影响他对文本的解读。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作业。

1、搜集苏格拉底的资料。让学生收集关于苏格拉底的资料,不仅让学生养成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让学生在收集、处理、交流信息的过程中初步感受到苏格拉底的智慧,为师生展开深层次的阅读对话做了有益的奠基。

2、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3、自学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六年级的学生对于词语的理解应该有一定的能力,不一定要放在课堂上去解决,再加上这篇课文只有一个生字,我觉得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自己解决。

二、激趣导入。

借事叙理,这类课文的教学,创设适当情境引领学生从事例走向哲理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激活学生的思维显得至关重要。如何在教学开始就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课始请学生上讲台做游戏,教师将十张牌叠在一起,反放在讲台上,请做游戏的学生按顺序逐一翻开,挑选出点数最大的那一张,但有一个条件,就是不能回头!这样设计,创设了和课文故事相似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可以引发他们的思考。

三、检查预习情况。

有布置就要有检查。

1、上课时师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初步认识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是什么样的人呢?谁能用一句话说说?

这里要注意的是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选择,整理,避免学生拿着资料整段地读,一方面浪费课堂有限的时间,另一方面也达不到内化整合的目的。

2、检查读书。指生分自然段读课文,让其他学生认真听,并结合读书情况进行评价。一方面潜意识地引领学生读书,提出明确的读书要求;一方面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力求感知文本。在课堂上,“听”也是一种很好的、必要的学习方式和需要我们认真训练的一种学习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渗透。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评价,表达自己的看法,说出自己的见解。

3、有目的地听写相关词语。 大熟的季节 沉甸甸的麦穗 颗粒饱满  实实在在

挑挑拣拣  如梦初醒  不失时机 错失良机

在学生自主批阅所听写的词语后,让学生根据这些词语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在每一节课上,我们老师都不会忘记让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这也是高年级学生必备的一项语文能力。但不管是从课堂,还是从考试的卷面上来看,学生的回答要么啰嗦,要么抓不住重点。这就要求教师注意学法的指导。如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指导学生列小标题;抓住重点词语等。这篇课文我觉得可以抓一些关键字词来培养学生概括的能力。有了方法指导,学生的表达、语言思维的训练自然水到渠成。

四、再读课文,感悟文本。

1、把书读正确、流利,这是读书最基本的要求。我们要更上一层楼,有更高的目标,那就是要把书读懂,读出感情。让学生再读课文。

语文课上,一定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书。“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读是感悟的基础,读得流利,读得有情有趣,感悟才有可能深入。读出重点,读出情感,才能发现问题。

2、展示。老师想倾听你们美妙的读书声,愿意展示一下自己吗?《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既是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又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有效对话的过程。实践证明,只要为学生创造了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平台,学生就能在这个舞台上去主动发现、积极探究和自由创造。

五、批注读书,抓住主线。

1、现在让我们跟随苏格拉底的弟子一起去聆听他的声音,去读懂他的话语。请同学们自己细细的默读课文,听听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了些什么?画出苏格拉底的话语,并把自己的想法写在旁边。

《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边读书边批注,我觉得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一个好方法。创设一片静默,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对以后的复习、巩固都有很好的提示和引导作用。

《最大的麦穗》优秀教案 篇四

设计理念: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和自主性,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学生在研读过程中学会交流,读懂课文。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节。

2、能前后联系,领悟最后一节语言文字,明白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联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重点:

着重读好苏格拉底说的话,体会弟子们所悟出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检查读书导入:

(古希腊有一位大学者,名叫苏格拉底。一天他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那正是大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读出麦穗的沉甸甸,每一穗都是颗粒饱满的。)

(这时正是麦子大熟的季节,粒粒饱满的麦穗沉甸甸的坠在秆上,多引人注目啊!这不,大学者苏格拉底带着弟子摘麦穗来了。不过他是有要求的)

二、学习苏格拉底的话

出示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生读:

加上提示语,读,

苏格拉底严肃地对弟子们说:

我们读书就要根据他的提示语,读出感受。

要重点突出读只许进不许退短句

这个短句表达苏格拉底的意思是没有回头重选的机会或者说没有商量的余地

该如何读中表达,生再读(分组):

谁来做苏格拉底读一读

过渡:苏格拉底提出要求后于是他们纷纷走进了麦地,去摘到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摘到了最大的麦穗了吗?结果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

三、多媒体显示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

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那些词让你感受最深?

轻声读,你体会到弟子们此时的心情了吗?

(他们可能会说什么?)

四、学习24小节

弟子们到底是怎样追求最大的麦穗的呢?让我们读一读课文2-4节。

出示要求:划出弟子们摘麦穗时表现的有关语句,怎么做的用﹏﹏,怎么想的用。思考你从中体会出什么。

小组讨论

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大组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师适时点拨:弟子们怎么做,怎么想,你认为该怎么读?)

同学们请你对他们的做法发表意见,谈谈你的看法。

我们再看一下老师的要求,作为旁观者你想给他们提个醒吗?

五、学习苏格拉底的话

过渡:同学们提醒得对,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我们看看苏格拉底是怎么说的?

投影出示: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见到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讨论: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麦穗是不是同一穗?为什么?

(2)师小结:是呀,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获,还不如抓住颗粒饱满的那一穗。

同学们听到这儿有什么感受。(最大的一穗是我们的追求,而眼前的穗才是我们要紧紧抓住的机遇。)

(3)想一想,苏格拉底此时说话时的语气?(语重心长意味深长)

集体语重心长地朗读苏格拉底的话。

师:读到这,同学们谁能用上虽然但、即使也说说说当时弟子们的感受。

生:虽然弟子们两手空空,但从师傅的话中弟子们一定受到了教育。

在人生路上,即使错失了良机,我们也不应叹息。

虽然麦地里有一穗是最大的,但弟子们未必能碰到它。

即使苏格拉底教训弟子们严格了一些,也是为了他们的成长。

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小小的事来教育学生们,含蓄地告诉学生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听懂了吗?

苏格拉底只是在教学生摘麦穗吗?

过渡:他的循循善诱、良苦用心弟子们领悟了吗?

六、学习第7小节

人的。一生仿佛也是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轻声读一读,你最喜欢哪句,为什么?

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体会到了什么?读出什么问题?

(2)解决问题。

先自己读书,再小组讨论,最后讨论。

第一句: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

人的一生与在麦地中行走有什么相似?最大的一穗指什么?

第二句: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

这里说到了哪两种人不同的生活态度?如果你们就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们,此时听到老师说你们已经到头了,会怎么想?麦穗为什么加引号?颗粒饱满的麦穗指什么?

第三句: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联系第6节体会,发现了什么?

(眼前的一穗、就是刚刚摘下的一穗,我们要实实在在地拿在手中。最大的一穗,最大的指远大的目标。眼前的一穗或者说刚刚摘下的一穗对每个人来说是不同的,请举例说说。)

(3)联系生活实际,举个事例说说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你身边有这样的例子吗?

小组讨论。

大组交流。

让我们再次感悟品读这段话齐读

(引导:谈谈听说过的其他人和事。除了反面例子,再谈谈正面事例。)

小结:我们应该要有远大的目标,但更要脚踏实地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这样,一穗一穗积累起来,就会得到一堆闪光的金子,就获得了最大的成功。

背诵课文最后一节。

师小结:我的追求是想成为一名最优秀的教师,但今天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认真上好这堂课,明天又有新的挑战。这些对于我们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是最大的一穗。人生的目标是永无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踏踏实实地干好每一件事,我们才能有所收获。

《最大的麦穗》 篇五

师:同学们,在离现在约2400多年时,古希腊出现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苏格拉底。他被誉为是“人类的导师”。今天让我们穿越时光隧道,与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们一同走进《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殿堂,与大师对话、交流。出示课题《最大的麦穗》

这里是自主展示的课堂,展示荣耀交流自豪,掌声请出我们今天的展示小组。(展示小组上台自我介绍

生1:大家好,很荣幸被选为今天的幸运小组,我是首席发言人---

生2:补充发言人----

生3:补充发言人----

生4:补充发言人---

生1:今天有我们小组为大家展示《最大的麦穗》一课的前置性学习情况

师:高楼万丈平地起,学富五车先字词,首先让我们进入第一板块:生齐:字词训练营,人人当英雄。

生1:今天有我们小组和老师一块为大家出了一套检测题,检测一下同学们对字词的掌握情况,同学们一定要认真答题哟

师:同学们倾听口令。一、(全体同学坐正,做到一尺一拳一寸,自查握笔姿势。)二、同桌互查握笔姿势。三、开始答题。提醒学生既要速度,又要质量,书写工整,少出现笔下误。

(展示小组的学生巡视,发现同学们坐姿不正确或握笔不正确帮其纠正)

(发现大部分同学做完后)师:请同学们迅速把小测试卷交到小组长,课下看出,全正确的小队有50分大奖。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正确流利有感情是我们朗读的标准,我收获,我快乐,我朗读你评价,进入第二板块我读我入境流利有感情

展示小组开火车读课文。阅读小组认真倾听。记录展示小组朗读中出现的错误,做好标记。为评价做准备。

师:谁来评价一下他们小组的朗读?

生5:这个小组从整体来说,站姿正确,精神饱满,可见这个小组同学的团队意识强,值得我们大家学习。但4号同学的声音如果再洪亮些我认为会更好。4号加油。

生4号:谢谢,我会努力的。

生6:我想挑战二号同学。读第二自然段

生评:两位同学读得正确流利,我认为挑战者读得更有感情。

师:敢于挑战是自信心的表现,值得大家学习,希望展示小组的同学在课前要认真准备,做到更好,加油!同时奖励挑战小队20分。

师:《最大的麦穗》讲述的是什么事呢?咬文嚼字强语感,文墨点点见生活,让我们进入第三板块入情入境品味人生

生1号:通过前置性学习我们小组一致认为这是一篇说理的散文,叙述了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让弟子到麦地里选摘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挑挑拣拣,结果两手空空的故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的道理。

生2

全文共7节,可分为3段:第一段(第1节)写苏格拉底要求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第二段(第2—6节)写弟子们摘麦穗的经过和苏格拉底对他们的教训;第三段(第7节)写弟子们从苏格拉底的话中悟出了做人的道理。

生3:请同学们看第一自然段:希腊有一位大学者,名叫苏格拉底。一天,他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那正是成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要求后,就陆续走进了麦地

从“沉甸甸”一词,我仿佛看到了满地的大麦穗,因为这时正是麦子大熟的季节,粒粒饱满的麦穗沉甸甸的坠在秸秆上,多引人注目啊 !

生4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我们小组认为在这里苏格拉底的话一定是非常严肃的,要重点突出读“只许进不许退”短句, 这个短句表达苏格拉底的意思是没有回头重选的机会或者说没有商量的余地。

师: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还不如烂笔头,倾听是一种习惯美德,记下你的所得。

生1 请同学们看这一段“地里到处都是大麦穗,哪一个才是最大的呢?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以为最大的麦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生2 “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从这里我体会到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当时态度犹豫,不能当机立断。

生3“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用心地挑挑拣拣”,从这里我体会到苏格拉底的弟子们摘麦穗很认真, 低着头只看到眼前的麦穗, 但眼光不够开阔。

生4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前面的机会有的是,最大的就在前面,我一定能得到那个最大的”我们通过小组交流认为弟子们当时可能会这样想。

师:(师发现学生好的学习方法)展示小组同学们停一下,我发现崔中文同学在听的时候用一个简短的词记下自己的所思,用横线画出“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旁边写了“犹豫”,“挑挑拣拣”一词画出旁边写了aabb式,“前面的机会有的是,最大的就在前面,我一定能得到那个最大的”旁边加了个大大的问号。这是很好的学习方法。展示小组请继续

生1“他们总以为最大的麦穗还在前面你呢“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总认为……总以为…总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不能立足眼前,应该首先抓住”现在"。

生2

突然,大家听到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一定是意味深长的。你们已经到头了。 两手空空的弟子们一定后悔莫及。他们虽然很认真,辛辛苦苦、挑挑拣拣,结果却两手空空。这样的结局太令人失望

生3 虽然弟子们两手空空,但从师傅的话中弟子们一定受到了教育。

在人生路上,即使错失了良机,我们也不应叹息。

虽然麦地里有一穗是最大的,但弟子们未必能碰到它。

生4

同学们,学到这儿,我们觉得在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过程中,弟子们的想法和苏格拉底的想法有本质的区别

请同学们看弟子摘麦穗时的心理活动的句子:“他们总认为最大的一穗还在前面哪。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得出:弟子们认为手中的麦穗不是最大的。结果:一无所获,苏格拉底认为手中的麦穗就是最大的。结果:手中总会保留一株麦穗

生1 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我体会到弟子们失去良机、一事无成,无比惋惜。

生2 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棵最大的麦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生3 :我从中体会出一个道理:时间一去不回头,机会失去在所难挽。我们要好好地把握每一次机会。

生4 人的一生仿佛是在麦地中行走,人人都在追求一个最高的理想,犹如在麦地中寻找那一株最大的麦穗。如果好高骛远,不能脚踏实地,到头来只会落得两手空空。

师:展示组的同学请停一下,刚才我发现阅读组的同学,有的在书上注意圈出关键词,有的在旁边加了批注,这是很好的记录方法。

(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学生不会记录的适时指导)

生1我认为,人的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抓住面前的每一次机会却是最重要的。因为,通向理想的道路是眼前的每一次机会铺成的。

生2苏格拉底的弟子虽然没有找到最大的麦穗,但是经历了一次体验,聆听了一次教诲,由此禅透了深刻的人生道理。

生3苏格拉底不只是让弟子们摘麦穗,他是在用麦地模拟人生,用麦穗模拟机会,告诉弟子们人生应该有远大的理想,但更应该抓住机遇,把握当前。

生4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苏格拉的教育学生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在现实生活中,让学生自己领悟,不愧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生1 我认为最大的麦穗指远大的理想。

“眼前的一穗”指摆在眼前的机遇或任务。

“实实在在”就是抓住眼前的机遇,完成当前的任务,才能不会错失良机。

生2 人的一生应该有远大的理想,当遇到机遇时就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这次机会,如果东张西望,就会错失良机。第三关展示完毕

师:在学习中收获,在交流中成长不同的文章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收获,接下来让我们进入第四板块得知得智拓展人生

生1、在前置性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查阅字典我认识了“垄”字,通过查阅词典我知道”如梦初醒的意思“象刚从梦中醒来。比喻过去一直糊涂,在别人或事实的启发下,刚刚明白过来。积累了比喻句”大家听到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拟人句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生2赵思航同学遇到不会的问题就去上网,这种学习的方法值得我学习。在朗读课文时,她耐心的教我,我很感动,非常感谢

生3我们通过小组交流认为苏格拉底的教学并不是完美无缺的。课文中他的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从“随手扔掉”可见他的弟子不够爱惜粮食,从而也可以说明苏格拉底的教育有疏漏之处。

师: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很好。

生4:我搜集了有关苏格拉底的有关资料与大家分享

最大的麦穗 篇六

教学要点:学习课文第二、三段,总结课文。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检查

1、读题。

2、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学习了第一段。请大家再读苏格拉底的话。(多媒体出示图片。师引读,面对满地是沉甸甸的麦穗苏格拉底严肃地对弟子们说……)

3、要表达苏格拉底不给学生们重选的机会或者说没有商量的余地,该如何用朗读来表达,生再读。

过渡: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探讨弟子们为何没有摘到?苏格拉底教育弟子的话到底有何目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一定能找到满意的答案。

二、读讲第二段

1、自由读课文2~6节,用“——”画出弟子们摘麦穗时的表现的句子,用“~~”画出苏格拉底教育学生的话。

2、交流:同学们读得很投入,把你画到的句子来交流一下。

3、四人组合作学习,读中感悟。

师述:其实读书有声是个展示,合作讨论也是一种学习形式。课文如果是一个精神家园,那么,只要你走进这个家园,动脑去思考,用心去讨论,一定会有许多美丽的收获,不信你就试试。

要求:⑴自由读划出的这些话,然后在小组中交流你体会到的。⑵把感悟到的通过朗读表达。⑶最后小组长交流。

4、交流学习情况。

(1)小组长交流弟子们表现的句子。

出示:“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抓住“两手空空”、“如梦初醒”体会。

弟子们为什么会两手空空?(围绕下面问题展开)

“如梦初醒”是什么意思?弟子们醒悟了些什么?明白了些什么?

【弟子们摘麦穗时很认真。(抓“埋头”“低着头”“用心挑挑拣拣体会)

体会弟子们摘麦穗时眼光不够开阔,这样是找不到最大麦穗的。(启发学生抓重点词体会,“埋头”、“低着头”)

体会弟子们摘麦穗时犹豫不决,不能当机立断。〔出示几株麦穗图〕,(启发学生抓重点词体会,“摇了摇头”、“又……摇了摇头”、“摘了几穗……随手扔掉了”)】

·读句子“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

·他们为什么这样?(引读,他们总认为……他们总以为……)

·正因为这样,谁能用“虽然……但……”说说你对这些弟子们摘麦穗的有什么看法?(如何评价他们)

·他们的心情如何?(懊悔)读中表达。

过渡:面对弟子们的表现,苏格拉底有什么想法。请大家自由读读他说的话,就能体会出。

(2)小组长交流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的话。

·读第5节苏格拉底说的话,你要表达出苏格拉底的什么意思?(对弟子们的表现惋惜,方法的不对而不满意)“到头了”突出读。(启发,你这声音老师听上去不够苍老,“洪钟”的意思是声音浑厚、凝重、洪亮,练了再读)

·苏格拉底又说了一段话,谁来读一下?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吗?你还体会到什么?(对弟子们的教育是语重心长或意味深长)〔出示图〕

在小组里读的基础上,交流体会。(各自感受一下,哪些词突出读了,在最能表达句子的意思的词语下面加上·,再练读一下)

谁意味深长地读一下?

集体再来语重心长地朗读苏格拉底的话。……

读到这,大家知道苏格拉底用摘一棵最的麦穗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从中我们知道,苏格拉底是一个(循循善诱)的人。

·读到这,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呢?用上“虽然……但……”、“即使……也……”说几句话。

过渡,苏格拉底用摘这件小小的事来教育学生们,含蓄地告诉学生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听懂了吗?

三、读讲第三段

1、引读: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

出示并集体读“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抓重点词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段话,使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事,并谈谈体会。同桌间可以相互交流。

2、交流学习情况。(有多人联系实际来谈)

·学生交流生活中的事例,师随机板书(追求)眼前的一穗(实实在在),并出示名人名言。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机遇只垂青(重视)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查理·艮科尔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

·谁能把感悟到的用朗读表达。板书(要抓住机遇)

“最大的”、“眼前的一穗”、“实实在在”突出读。

·学到这,你希望一生中找到吗?为了找到这,你会怎么做?

3、朗读句子,小结。

苏格拉底告诉我们,生活实践也告诉我们,名人名言告诉我们,一定要抓住眼前的机遇,完成当前的任务,这样才不会虚度光阴,一事无成,其实,我们的古人也说过这样的话,让我们共同回忆三年级学过的,《明日歌》。

四、总结课文

学习本课后,你有什么收获?写一句凡人名言在书上,然后交流。

一晃,一课将结束,我们兴致勃勃地走进这座精神的殿堂,我们徜徉其间,我们留恋往返,不知不觉当中我们发现自己变了,变得聪慧,变得有个性,变得更有创造性!

五、作业

1、最后一段话使你想起了生活中的哪些事,请举一个具体例子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2、背最后自然段。

附板书:

(追求)

眼前的一穗

《最大的麦穗》阅读题 篇七

倪宗红(特级)《最大的麦穗》听课记录

让哲理课充满“语文味”

课题:《最大的麦穗》

执教:倪宗红(特级)

(说明:培训还安排有一项“跟一位特级进课堂”的内容(三天)。分成几个七八人的小组,安排到某位特级所在的学校(或单位)。我们分到的导师是西湖区教师进修学校的特级教师倪宗红。她原是学军小学的,师承唐淑华,获得过全国赛课一等奖。今年暑假刚到新岗位。按规定要听导师两节课,这一节是根据05年11月的录像整理的。觉得此设计对“说理性小品文”的教学有很大启示,尤其在“落实人文性,强化工具性,体现语文味”上更是一个超越,所以发于此,望能给予您启示。红色为听课时的即时感想。)

一、课前活动。

图片显示麦田

1、一块麦田里有多少麦穗?猜,数字——你能用语文的方式表达吗?(成语)

2、一起走进麦地,仔细看一看麦穗(图片显示麦穗)。这一束一束的麦穗,看到最大的时候,用起立的方式告诉大家。图片:看一束束麦穗,认为找到最大的就站起来。

3、你怎么没站过?站过了,怎么又坐下了?你坐下表示什么?让学生交流自己的选择及依据。

一次也没站的,谈一谈想法。

(即时感想:第一,学生手头没有文本,课前谈话环节安排这样一个活动之意在于让学生走近文本,让学生感受到“机遇”问题。其次,用“麦穗”作为活动的题材,有更贴近文本,降低难度,直观地理解麦田和麦穗渗透这一知识点等几个好处。)

二、引题质疑

1、介绍:带学生选择最大的麦穗的事,是2500多年前一位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带学生做的。

今天我们来读这个故事,你想从中寻找什么答案。交流:为什么带学生找。记住“苏格拉底”。

结果?

怎么找?大?(板书学生的问题)

2、自由读文,自己带着疑问读课文。大声读,反复读,读到老师喊停的时候。发教材。

读完的站起来。一遍的坐下,二遍的坐下,三遍的继续站着。

3、梳理问题:通过读,明白我们应该首先解决什么问题?给学生的问题标上序号。产生争议。根据课文内容先解决怎么找,再解决为什么找?道理是最后读着读着就越来越清晰了。

(在学生不知道的情况下组织教学,具有真实性。学生未接触文本,不了解文本的前提下,先引导质疑,再发下文本,这种做法很有新意。利用了阅读期待心理;注重了梳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在梳理问题的同时也梳理了文本的顺序,按文本的顺序解决问题,体现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的培养)

三、研读理解

1、苏格拉底要弟子们找的句子,读。

2、弟子们怎么找?你找哪句。交流,正确定向。齐读。

3、提问:弟子们看了又看,等了又等,找了又找,你说是为什么?(找最大的麦穗)

4、找最大的麦穗弟子们错了吗?结果怎样?请同学读课文。

5、你认为哪几句写出了事情的结果?读。告诉我们找的结果了吗?是什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推断有理)特别是哪个词告诉我们弟子们没找到(嘲笑),麦穗会嘲笑人?其实说什么?与其说麦穗嘲笑不如说自己嘲笑自己,这叫自嘲。

6、练读,读出自嘲意味来。比他读得自嘲意味更浓的。(为他喝彩)

上课时,老师也让大家选麦穗。当老师说放完的时候,你的心情如何?

生1:后悔。你能把这种后悔加到句子中读出来吗?(我听出你的后悔来了)

生2:惊讶。放完了的时候,就如同苏格拉底洪钟般的声音。把这种“惊讶”的体验读出来。

生3:遗憾。

7、洪钟般的声音。意思。为什么?读出当头棒喝和感觉来。(齐读)

(利用课前的情境,指导个性化朗读。并请注意老师提的要求是“读出体验来,而非“感情”,这一要求很有内涵。因为这是哲理性文章,语句难以读出“感情”来,老师就不提这一要求,从虽可见对文本解读的深度。)

(二)体会哲理

1、苏格拉底真的带他们找麦穗吗?是应该想干什么?用课文中的句子读出来。

2、他的话意蕴深刻,反复读,说说你读懂了多少?

生1:要抓住时机。你的话中有一个“时机”

3、组织交流:课文中没有“时机”。你从哪儿读出苏是在跟学生谈“时机”

交流,小结板书:借麦穗跟学生谈时机问题。

4、苏格拉底的话不但看哲学思想,还要看语言魅力。“两个未必”你读懂了吗?

交流:第一个:机会可遇而不可求。第二个:机会碰到也不能准确判断。

5、老师明知如此,却要求“只许进不许退”,这个老师太苛刻了。是吗?

生:不是,想告诉弟子,行进麦地就如行进人生。(为他喝彩)板书。

6、领悟这个意思吗?把领悟到的东西读出来。是在让弟子们找麦穗吗?(是告诉哲理)

7、用自己的笔表达自己领悟到的东西。(用比喻的方法)

8、交流点滴感悟

关注抓住机会,机不可失。(巧妙利用评价,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导到本课主题——“机会”上)

9、你有捡到最大的麦穗吗?你认为捡到的请起立?这节课老师带大家捡麦穗吗?你认为手中握着最大的麦穗请起立。出示,引导读课文结尾。文章的哲理(二度呈现)。(目的让孩子们有更多的个性化理解机会。)

小结:机会垂青于有追求的人。抓住了最后一次读意味深长启示的机会。如果没有,思考生活中还有还有哪些可以争取的机会。评价:在没有机会的时候,你能不能去创造机会。

四、结课,介绍苏格拉底。

(1、一节课,将“机会的选择”这一主题深刻地进行了揭示。让学生体验到对机会不但要等待、把握、利用,还要自己去创造机会,课堂节奏快,密度高,目标达到成有深度。

2、哲理性文章本身人文性(道理)就强,如何体现工具性,让学生在文本中有所收获,如何更有“语文味”,成为一堂不失语文味的哲理课,而不上成“思品课”?本课的设计具有示范性,听后觉得体现于以下几处。其一,用语文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来说,体现语文意识的渗透和培养。其二,让学生梳理问题,体现对语文学习方法渗透。其三,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在解决时始终要求用文中的语言读给大家听,就是学文本的语言。其四,词句的解读落实上也有两处精心预设体现。“嘲笑”一点。自嘲与多元体验结合。读出体验与感受来,不要求读出感情,借文本的语言表达自己的体验。不需要声情并茂。两个“未必”一点也是如此。其五,引导用比喻的方法写自己独特的体验,渗透于“写”这一“语文”的方式中。其六,教师在点评时注意用凝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体验。)

《最大的麦穗》 篇八

苏格拉底是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大哲学家。他也是一个循循善诱的大教育家,以雄辩和问答法闻名于世。心理学中提到的“苏格拉底讽刺”和“助产术”,是西方古代很有名的教育思想。

《最大的麦穗》这篇课文就体现了他高超的教育艺术。也许今天我们读它不觉得如何高明,但是如果我们想到这是两千多年前的故事,你就一定会感觉到他平淡的话语中折射着智慧。实际上,学习本文,就是与苏格拉底进行对话,聆听他的声音、触摸他的智慧、感受他的哲理。

苏格拉底前后说了三句话,其实是循循善诱,让弟子感悟人生的哲理。学生在细细品读了这三句话后,明白了文章蕴含的哲理:人生有很多机会,不应该错失良机。

最后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这段话让你想起了生活中的哪些事,这时学生一定有新的理解:麦田到头了,可以回头,人生却不可以回头。人的一生有很多的机遇,就如麦地里的麦穗一样多。每个人都在寻找。

下面就从四个方面谈谈听课体会:

一、有多元化的目标

本课有这样的目标: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感受。

目标的制定和具体的教学过程既要考虑到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也考虑到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允许学生对教材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体悟,不做生硬划一的答案限定。

阅读是一种个性化活动,教师不能只按照教学参考书、标准答案去“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吸收,更不能要求学生的理解和感受是整齐划一的,因为“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虽然这是一篇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文章,但是高年级学生品味作品时,已不再是一个毫无主见、毫无思想的人,他们自身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个人因素,都会影响他对文本的读解并打上鲜明的个性印记。

如苏格拉底最后教育弟子们的话,既是全文的重点,又是全文的难点,含义深刻,学生不容易深刻理解,尤其是对“所以,最大的那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这句话的理解。教师尊重学生的理解,只要他们说得有道理就应该给予肯定,而不用教学参考书上的答案框住学生的思维。

又比如对这个故事的理解,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可以是:1抓着的才是最大的,2不要这山望着那山高,3想得到更好的也不要放弃一般的,3有,比没有更好,4拥有的不要轻易放弃,5苏格拉底是一会好教师,6这些弟子们没有理解教师的意思等等

二、有层次地设计问题

指导学生理解苏格拉底的那段话是全文的教学难点,如何有效突破呢?教者由果溯因,分层设计了问题,将突破点放在前文摘麦穗那部分内容上,降低了难度,使问题的解决有了很好的把手。

第一层:整体把握,了解因果

⒈苏格拉底将弟子们带到麦田边,向他们提了一个什么要求?⒉弟子最终有没有完成老师的任务?

第二层:落实细节,品位词句

⒈弟子们没有摘到最大的麦穗,是地里没有最大的麦穗吗?⒉既然地里有那么多大麦穗,弟子们却两手空空,是他摘得不认真吗?

第三层:由表及里,追根究底

地里有最大的麦穗,弟子们又找得很认真,为什么会两手空空?

这时,学生的思维引向问题的根本,学生回答时有的从弟子们当时的心理考虑,有的抓住苏格拉底话里点到的原因谈体会……全文的重点难点因为有了前面问题的铺垫,回答起来显得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第四层:明理导行,拓展延伸:⒈如果你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你会怎么做?⒉这堂课苏格拉底仅仅是要教弟子们如何摘麦穗吗?

最终让学生理解:追求应该是最大的,“最大的”指的是人的追求目标,指的是人的远大理想。 “眼前的一穗”指眼前的机遇和任务。 “拿在手中”则指抓住眼前的机遇和任务。志当存高远。理想与追求的目标应该远大,但必须着眼现在,抓住机遇,把握现在,就掌握了未来。

让学生明白:不能好高骛远,要懂得把握住眼前的机会,人生路的确很长,但是这是一条只进不退的路,路上的机会每个人均等,懂得珍惜机会的人才能大展鸿图。相反,那些不懂得把握时机的人,只是抱怨自己不幸运,没有机会。做人和拾麦穗一样,机会便是其中一个个大大小小的麦穗,就像:做作业是见识试题的机会,看课外书是获得知识的机会,做家务是锻炼独立能力的机会等等。

问题设计层层深入,环环相扣,既有思考的深度与广度,又有效地突破了文章的重难点。

三、以读感知、感悟文本

专家指出:语文课上,一定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因为对学生而言,整体感知主要靠读,有所感悟主要靠读,培养语感主要靠读,情感熏陶主要靠读,积累语言更要靠读。古人曾把读书时的品味揣摩喻为春雨润花、清水溉稻、鱼入水中、溪流濯足,因为唯有全身心浸染于语境之中,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  所以可以进行这样的教学设计:

1、尝试读,感知文本(师: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读得正确、流畅。愿意试一试吗?)

2、思考读,感悟文本(师:为了给老师一个惊喜,请再读课文,把不懂的问题画出来。)

(生边读书边讨论,师生共同交流。)

3、展示读,内化文本(师:老师想倾听你们美妙的读书声,愿意展示一下自己吗?)

4、探究读,赏析文本(师:同学们,如果你们能够潜心地读读课文,与大师苏格拉底对话,那么,就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书边圈画,边交流边讨论,师参与其中。)

5、无声读,超越文本(师:有声地读书是一种交流,无声地读书是一种思考。最后请同学们默默地读课文,来质疑这位哲学大师,向苏格拉底挑战。)

整个教学过细成,不要有过多细密的、多余的环节,学生才会有充分的时间认真读书,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乐趣。

四、批注也是值得借鉴的好读书方法

让学生边读书边批注,我觉得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一个好方法。批注就是边读边记录自己的阅读心得、阅读评价,是阅读时使用最广、方法最简、效果最明显的好办法。它的作用主要有:记下心得感想的,为复读时加深理解、记忆;提出问题的,以利研究、发挥、创新;与有关知识比较的,利于联想。更重要的是对以后的复习、巩固有很好的提示和引导作用。批注的类型主要有:评文字、释意思、析含义、议内容、谈感想、存疑问、类举补充、评写作方法和特色、表观点。通常有:1、感想式批注 2、质疑式批注 。3、联想式批注 4、评价式批注 5、补充式批注 等等“不动笔墨不读书”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读书方法,它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我们看到,学生批注课文虽然使课堂“一时寂静”, 甚至浪费了很多时间,但学生在这个批注过程中发展了阅读兴趣,提升了阅读能力,形成了独立的阅读个性,尝到了阅读的甜头。并由此激活了自己的思维、抒发了自己的感受、展示了自己的个性,激活了自己的思维、抒发了自己的感受、展示了自己的个性,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让读书不再是处于一种被动,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在批注式阅读中找到了读书的乐趣,得到了健全的心智,形成了独立的思想,拥有了自主的精神。虽然有时完不成教学目标,但从长远看还是值得的。

最大的麦穗教案 篇九

教学要点:

学习课文第二、三段,总结课文。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检查

1、读题。

2、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学习了第一段。请大家再读苏格拉底的话。(多媒体出示图片。师引读,面对满地是沉甸甸的麦穗苏格拉底严肃地对弟子们说……)

3、要表达苏格拉底不给学生们重选的机会或者说没有商量的余地,该如何用朗读来表达,生再读。

过渡: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探讨弟子们为何没有摘到最大的麦穗?苏格拉底教育弟子的话到底有何目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一定能找到满意的答案。

二、读讲第二段

1、自由读课文2~6节,用“——”画出弟子们摘麦穗时的表现的句子,用“~~”画出苏格拉底教育学生的话。

2、交流:同学们读得很投入,把你画到的句子来交流一下。

3、四人组合作学习,读中感悟。

师述:其实读书有声是个展示,合作讨论也是一种学习形式。课文最大的麦穗如果是一个精神家园,那么,只要你走进这个家园,动脑去思考,用心去讨论,一定会有许多美丽的收获,不信你就试试。

要求:⑴自由读划出的这些话,然后在小组中交流你体会到的。⑵把感悟到的通过朗读表达。⑶最后小组长交流。

4、交流学习情况。

(1)小组长交流弟子们表现的句子。

出示:“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抓住“两手空空”、“如梦初醒”体会。

弟子们为什么会两手空空?(围绕下面问题展开)

“如梦初醒”是什么意思?弟子们醒悟了些什么?明白了些什么?

【弟子们摘麦穗时很认真。(抓“埋头”“低着头”“用心挑挑拣拣体会)

体会弟子们摘麦穗时眼光不够开阔,这样是找不到最大麦穗的。(启发学生抓重点词体会,“埋头”、“低着头”)

体会弟子们摘麦穗时犹豫不决,不能当机立断。〔出示几株麦穗图〕,(启发学生抓重点词体会,“摇了摇头”、“又……摇了摇头”、“摘了几穗……随手扔掉了”)】

读句子“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

他们为什么这样?(引读,他们总认为……他们总以为……)

正因为这样,谁能用“虽然……但……”说说你对这些弟子们摘麦穗的有什么看法?(如何评价他们)

他们的心情如何?(懊悔)读中表达。

过渡:面对弟子们的表现,苏格拉底有什么想法。请大家自由读读他说的话,就能体会出。

(2)小组长交流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的话。

读第5节苏格拉底说的话,你要表达出苏格拉底的什么意思?(对弟子们的表现惋惜,方法的不对而不满意)“到头了”突出读。(启发,你这声音老师听上去不够苍老,“洪钟”的意思是声音浑厚、凝重、洪亮,练了再读)

苏格拉底又说了一段话,谁来读一下?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吗?你还体会到什么?(对弟子们的教育是语重心长或意味深长)〔出示图〕

在小组里读的基础上,交流体会。(各自感受一下,哪些词突出读了,在最能表达句子的意思的词语下面加上·,再练读一下)

谁意味深长地读一下?

集体再来语重心长地朗读苏格拉底的话。……

读到这,大家知道苏格拉底用摘一棵最的麦穗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从中我们知道,苏格拉底是一个(循循善诱)的人。

读到这,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呢?用上“虽然……但……”、“即使……也……”说几句话。

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小小的事来教育学生们,含蓄地告诉学生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听懂了吗?

三、读讲第三段

1、引读: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

出示并集体读“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抓重点词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段话,使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事,并谈谈体会。同桌间可以相互交流。

2、交流学习情况。(有多人联系实际来谈)

学生交流生活中的事例,师随机板书(追求)眼前的一穗(实实在在),并出示名人名言。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机遇只垂青(重视)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查理·艮科尔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

谁能把感悟到的用朗读表达。板书(要抓住机遇)

“最大的”、“眼前的一穗”、“实实在在”突出读。

学到这,你希望一生中找到最大的麦穗吗?为了找到这最大的麦穗,你会怎么做?

3、朗读句子,小结。

苏格拉底告诉我们,生活实践也告诉我们,名人名言告诉我们,一定要抓住眼前的机遇,完成当前的任务,这样才不会虚度光阴,一事无成,其实,我们的古人也说过这样的话,让我们共同回忆三年级学过的,《明日歌》。

四、总结课文

学习本课后,你有什么收获?写一句凡人名言在书上,然后交流。

一晃,一课将结束,我们兴致勃勃地走进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的殿堂,我们徜徉其间,我们留恋往返,不知不觉当中我们发现自己变了,变得聪慧,变得有个性,变得更有创造性!

五、作业

1、最后一段话使你想起了生活中的哪些事,请举一个具体例子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2、背最后自然段。

附板书:

最大的麦穗

(追求)

眼前的一穗

(实实在在)

(要抓住机遇)

《最大的麦穗》 篇十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一

作者:张蕊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66

《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一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3、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内外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古希腊有一位大学者,名叫苏格拉底。你能用一两句话介绍一下他吗?

(苏格拉底:古希腊哲学家。本人并无著作传世,其言行大都见于其弟子柏拉图的一些对话体著述中和色诺芬的《苏格拉底言行回忆录》。苏格拉底的母亲是一位产婆。苏格拉底也常说他的谈话艺术就像为人接生一样。他认为他的工作就是帮助人们“生出”正确的思想,因为真正的智慧来自内心,而不是得自别人的传授。)

(二)精读课文:

1、出示一幅丰收麦田图,教师叙述:古人说“夏景一夜无人见,十里麦穗迷人眼。”这正是麦子大熟的季节,黄灿灿的麦田里流光溢彩,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

2、苏格拉底和弟子们来到了麦田边,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自己读一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指名答)

4、下面就让我们走进那片金黄的麦田,听苏格拉底说话——(播放录音:“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

5、你听懂了苏格拉底的要求吗?弟子们必须遵守的规则是什么?指名读,出示。(明确几个要点:必须摘一个最大的、只许进不许退。让学生明确苏格拉底的规则是让弟子们没有回头重选的机会。)

6、弟子们是怎样追求最大的麦穗的呢?走在麦田里,他们会想些什么呢?从文中哪儿可以看出来?默读课文三、四小节,圈出有关的句子。

7、交流:读一读相关的句子,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用一个词来形容。(犹豫不决、坚定不移)

这样复杂的情感你能读好吗?(出示相关段落,自读、指名读。指导学生读出弟子们的认真和犹豫。)

8、可事情的结果令大家始料未及,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播放录音“你们已经到头了。”

9、这时,弟子们两手空空,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这句话(出示:“这时,两手空空的……”)

10、这句话中有两个生字,我们来读一读。“麦垄”指的是哪儿?什么叫“嘲笑”?

11、光阴白白流淌,最大的麦穗在哪儿呢?此时此刻,你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弟子们的心情吗?(后悔、惭愧、沮丧)

12、从哪里看出来的?练读第五小节。

13、请全体男生读一读第六节苏格拉底的话。

14、他的这段话你读懂了吗?(指名答:不一定能碰到最大的麦穗;碰到了不一定能正确判断。)

15、从这件事中,我们得到这样的启示:出示第七小节。自己读一读。

“眼前的一穗”和“最大的一穗”有什么不同?带入文中思考。

(最大的一穗:理想、追求;眼前的一穗:机会)

文中告诉我们,遇到机会,我们就该“不失时机”地摘下它,切不可“错失良机”,这两个词你能理解吗?

16、你答的很好,老师送你一句名言。出示: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抓住它。——巴尔扎克

许多人对待机会,一如孩童在海滩那样:他们让小手握满了沙子,然后让沙粒掉下,一粒接一粒,直到全部落光。——托马思·莫尔)

17、齐读最后一句话,你对文中最重要的这句话有什么感悟?可以联系生活实际来谈一谈(学生各抒己见)

18、苏格拉底一生从未留下任何文字,但却是对欧洲思想影响最重大的人物之一他是一位伟大的却又像谜一样的哲学家。让我们换个角度再去读读课文,你对苏格拉底有了怎样的认识?

(指名答:循循善诱、满腹经纶、很会育人。)

(三)总结课文:

1、教师结语:现在,苏格拉底的“麦穗”故事已经成为一种经典理论,或者说叫“麦穗智慧” “麦穗哲理”,让我们通读全文,将它也作为今天我们所收获的一束“饱满的麦穗”吧!

2、布置作业:征文《握住手中的麦穗》

板书设计:

24、最大的麦穗

错失良机     最大的一穗        眼前的一穗

不失时机     远大的理想     摆在眼前的机遇或任务

;month=-7

张蕊 发表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最大的麦穗》阅读题(新版多篇)范文。

word该篇DOC格式《最大的麦穗》阅读题(新版多篇)范文,共有22058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最大的麦穗》阅读题(新版多篇)下载
《最大的麦穗》阅读题(新版多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