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计算机就业培训新版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计算机就业培训 篇一
国内计算机企业急需提高员工英语的实际应用水平
近十年,计算机技术发展势头迅猛异常,到今天已将各种计算机技术多层次、多方面交叉融合在一起。但是与此同时相当一部分的计算机技术人才尤其是计算机研发人员面临着一个相当大的瓶颈,即英语的实际应用水平低下。虽然一部分的计算机从业人员在校都应学过计算机专业英语,知道一些专业术语,通过了大学英语四、六级,但当他们与外国专家合作时,甚至连基本的语言交流也成问题更不必说是专业方面的沟通,甚至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甚至博士生也同样面临尴尬的境地。英语开不了口,即使开口别人也一头雾水,英语听不懂,无法使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员工英语实际水平在与外国计算机专家的沟通和协作中就显得格外重要,尤其是英语的口语表达和英语的听力理解。而与此同时,企业也因为企业员工无法达到一定的英语实际应用水平而不得不到社会上去聘请外事专家或翻译人员,但效果也不甚理想,毕竟隔行如隔山,因为太多的IT专用术语和缩略语,以及很强的专业知识使得没有计算机背景的英语专业翻译无能为力,一些技术上的问题无法仅凭语言层面所能解决的。所以越是市场化的企业对英语培训越重视,对员工的英语能力的要求越高。所以企业迫切需要计算机从业人员的英语实际应用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员工的英语实际操作能力,英语培训班则势在必行。
开展英语培训班应注意的问题
计算机人员的英语培训也要根据员工的实际英语水平和工作需要界定其学员的英语所属大致级别。根据实际英语水平,可简单地以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CET4)作为标准,即如果其通过了CET4,则表明其英语水平为中高级,词汇量接近五千,不存在基本的语法问题,有一定的读写能力;如果若没有通过 CET4,则表明其英语水平为初中级,词汇量不足四千,可能存在一些语法问题,读写能力较弱。另外与工作性质相关,可将计算机人员划分成计算机研发人员、泛IT人员两种,对计算机英语的要求也不同。简言之,应按照学员自身英语水平和工作的性质把培训班分成初、中级班和高级班两种。
更有效更实用的英语培训模式
一、初、中级班进行基础英语的培训
初、中级班进行的是基础英语的培训,其学员英语水平处于初级或稍高的水平,这就要求应注意计算机英语的趣味性,激发学员学习的兴趣。可以通过联想把许多看似枯燥难懂的词汇和句子赋予形象生动的色彩。例如,计算机网络中关于www(全球信息网)的学习,可以想象为在波涛汹涌的大海里畅游(因为www很用以令人联想到波浪)。在培训时应注意掌握专业词汇和语法时技巧。首先,对构词法的掌握是学习计算机专业英语词汇的关键之一。许多的计算机术语词汇都似曾相识,这时可从英语构词法的角度去理解和分析。譬如说词汇“subnode”(次结点),若熟知“node”是“结点”的意思和前缀“sub-”是“次要”,那么subnode的意思就清楚了。事实上,在科技英语中派生词很多,这也是它的一大特点。只有既具备丰富的计算机知识,又精通英语中的构词法知识,很快地猜出文章中生词的含义,从而提高阅读的速度和水平。其次是对语法的培训,虽在计算机专业英语中语法结构相对简单,但一些复杂的长句子在文章中也会时常出现。
二、高级班弥补英语的实用水平不足
高级班的学员已经通过对计算机英语的系统学习掌握了一定数量的专业词汇,加上有金山词霸这样的工具,阅读原文并不很困难,但阅读速度和阅读质量仍是培训的一个重要的方面,系统学习计算机英语,这里的系统性包括了计算机体系的系统性和英语语言的系统性,同时必须时刻牢记:除了借助计算机英语教材系统地了解计算机诸方面的英语表达和专业词汇外,还要对英语语言本身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功夫,以免出现偏废。有些计算机人员就是因为在听和说方面偏废,以至于影响到自身发展和企业的工作。
计算机就业培训 篇二
关键词 :就业计算机培训
传统的计算机培训体系主要依托于我国教育部组织的全国等级考试而强调知识的系统性、理论的完备性,在此观念下,高职计算机培训的内容主要是围绕提高学生的考试通过率为目的,随着我国就业市场的日益严重,企业在选择人才时不再以等级考试证书为检验学生工作能力的标准,而是更加注重对学生使用技能的考核,因此需要高职院校转变培训策略,构建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培训策略。
1 当前高职计算机培训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职教育不同于本科学术应用型教育,高职教育要重点突出人才的实用性,因此高职教育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要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结合笔者多年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培训工作来看,当前高职院校在计算机等级考试培训中存在很多的问题:
1.1 对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定位不准确当前高职院校
对于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认识存在着定位偏差的问题:首先没有与普通高等学术型院校组织的考试相分开,高职教育具有职业教育的特色,因此组织学生参加等级考试的科目也应该是以检验学生职业能力的相关等级考试内容,但是当前高职院校组织的等级考试与本科学生型院校组织的考试基本相同,结果造成学生参加考试而获得效果与自己的工作岗位没有多大的联系;其次高职院校对于考试没有清晰的定位,很多院校组织学生参加等级考试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通过率,而没有意识到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本质要求即增强与检验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最后过分重视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的含金量,忽视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性。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没有意识到当前就业形势的现实要求,即以学生的实际计算机应用能力为检验与评价学生工作能力的唯一标准。
1.2 培训内容与实践要求相脱节高职院校在计算机
等级考试培训教学工作中,其培训的内容主要是与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相关的内容,国家为了减轻大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生对相应知识的重点掌握,设定了考试大纲,虽然考试大纲的制定有利于突出重点知识,但是很多高职院校在培训的时候过分依赖考试大纲,强调学生的通过率,结果造成教师在培训的过程中以考试内容为主,虽然计算机等级考试是检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重要手段,但是毕竟考试存在一些弊端。同时教师在培训的过程中过分强调提高学生考试的通过率,因此他们的教学内容也以考试内容为主,结果就会忽视对计算机实践技能知识的讲授,造成学生在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之后并没有与此岗位相适应的实践能力。
1.3 培训的基础设施不完善计算机等级考试培训工
作到目前为止虽然已经得到了高校管理者的重视,但是由于受到高校发展规模等方面的限制,高校计算机培训所依赖的基础设施还并不完善,其主要表现在:一是专职教师的人数还远远不能满足参加计算机考试培训的人数。“考证热”已经成为社会普遍现象,很多学生热衷于考取计算机等级证书,他们将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作为获得就业的敲门砖,以四川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要求学生在毕业之前必须参加计算机一级考试并获得证书,而且有很大部分学生为了获得比别人更大的就业砝码,他们期望学习更高等级科目的学习,在此形式下,参加等级考试培训的学生需求也越来越多,但是高职院校的教师数量则非常有限,结果造成培训项目和人数受限;二是支撑学生进行考试训练的设备相对比较短缺,很多高职院校计算机设备仅能满足日常的教学实验,没有足够多的设备进行培训训练,导致学生实验环节不够,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1.4 影响培训教学的因素多以该院为例,基于计算机等级考试不属于学生的专业课程,培训学生往往是不同专业和年级的学生在一起学习,培训上课多安排在学生的业余时间进行,培训中时有学生因为专业课程和专业实习等诸多因素而耽误培训学习。
2 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培训策略
2.1 准确定位计算机等级考试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培训体系的前提就是要科学定位计算机等级考试:一是要明确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本质要求,设定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目的是考察应试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与技能。但是当前的教育工作者没有意识到它的本质特点,造成一种学生获得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是为了提高就业率的假象,因此要让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明白参加计算机考试培训的本质目的;二是高职院校要根据高职教育的特色选择适合本校教育特色的计算机考试内容,高职院校是以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教育场所,因此高职院校在开展计算机教育培训时也要紧紧围绕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为核心,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计算机考试模式;三是降低计算机职业资格证在学生中的地位。职业资格证只是学生获取就业机会的敲门砖,并不代表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职业证书就可以获得就业岗位,因此要重视培训的过程,重视通过培训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计算机的能力,而不要将更多的精力放在通过率上面。
2.2 构建以就业能力为导向的培训课程体系培训课
程体系是教师开展培训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基于当前“考证热”现象,高职院校要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培训课程体系:首先高职院校要改变以考试而培训的观念,构建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计算机培训理念。在传统的计算机培训中,高职院校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通过率,他们会注重讲解与考试内容有关的知识点,结果形成了以考试内容为主的授课模式,此种模式虽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考试通过率,但是却与当前企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相差甚远,因此高职院校要从培训理念上入手,提高对考试制度的正确认识;其次整合培训内容,满足培养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高职计算机考试课程应该根据企业对计算机人员的要求,立足于通过参加计算机考试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要求去调整培训课程,强化培训内容的实效性;最后计算机考试培训的课程选择不应仅仅局限在传统的书本知识,还要注重与实践知识的结合,计算机考试培训不同于一般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其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与自主性,因此教师在选择培训课程时要注重与提高学生就业能力有关的课程,比如在具体的培训中要尽可能将实践中应用比较广泛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具有应用相关计算机知识的能力。
2.3 以就业为导向创新培训教学模式首先要改变教
师在培训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在计算机考试培训活动中属于引导者和服务者,教师要本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增强学生实践应用技能的原则,采取引导教学法,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性,积极为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发挥提供氛围;其次深化校企合作模式,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平台,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技能。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以课堂为主的授课模式,要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拓展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检验学生的学习程度,而且还可以将学习到的知识转化为应用技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度,进而克服学生在参加计算机考试过程中的紧张情绪;最后要注重不同文化层面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不同的学生对于计算机的热衷程度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在培训时要重点观察学生的兴趣点,以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点为突破口,通过个性化培训提高培训的效果。
2.4 提高培训师资的质量计算机培训工作离不开优
秀的教师团队,一是要增强教师对计算机岗位要求的准确判断能力,教师在计算机培训中要紧紧围绕市场工作岗位的要求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通过针对性的培训不仅提高学生参加考试的通过率,还要增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二是高职院校要加强对教师团队的再教育支持力度,鼓励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三是高职院校要积极引进专业计算机培训教师人才,增加高职院校计算机培训教师的数量,进而保障学生参加计算机培训的学习质量,避免因为一个教师带多个班级而造成的精力不足的问题出现;四是高职院校要提高对计算机培训工作的支持力度,尽可能增加资金、人力等投入,提高计算机考试培训的基础设施建设。
参考文献:
[1]张文平。计算机等级考试与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1(07).
计算机就业培训 篇三
关键词:任务引领型教学 计算机培训 效果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7-0289-01
1 引言
当前的教学活动无论是理论性的教学活动还是实践性的教学活动,三段式的教学方式仍然占据了极大的部分。尽管这种教学模式对于传统的理论教学来说有着较好的效果,但是对于计算机培训这种工作导向的实践课程来说显然有所缺陷。
作为一门实践性特别强的课程,计算机培训课程对于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任务引领型”教学作为一个以任务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对于解决目前计算机培训中的学生整体素质与岗位需求匹配性较差的问题有着较好的作用。本文首先介绍了“任务引领型”教学的相关概念,然后分析了该授课方式在计算机培训中的效果。结果表明“任务引领型”教学在计算机培训的实践中效果显著,值得广大教师的学习和推广。
2 “任务引领型”教学相关概念
所谓“任务引领型”教学,就是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应当以就业为导向,将所要学习的只是贯穿在各种不同的任务之中,依据岗位需求的要求,让学生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由简入繁,逐步对所学知识进行消化,由易入难,从而完成教学的任务。
“任务引领型”教学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第一,任务驱动式。“任务引领型”教学试图通过实际工作中所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来让学生在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获取实际工作中职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从而达到培养综合职业能力的目的。
第二,结果驱动式。通过完成工作任务所获得的成果是“任务引领型”教学课程培训中教师和学生所关注的焦点,通过这种方式来激发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第三,突出考核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帮助学生完成职业能力的培养是“任务引领型”教学课程定位、教学过程与评价所围绕的核心,这个核心涵盖职业技能考核的所有要求,是职业教育课程的本质特征。
3 计算机培训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课程体系设置方面,与实际岗位需求差距较大。该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与就业相关的实践课程设置较少,反而是理论课程较多。计算机培训课程的设置并未是为了学术型教学,学生未淼木鸵捣较蛞膊皇墙行学术活动,所以课程设置上面仍然应当是以与实践更加紧密联系的实践课程为主。另外还表现在课程内容设置比较陈旧,并未适应时代的发展和潮流。尽管计算机现在已经进入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但是计算机发展的时间较短,发展的速度之快导致我们在课程设置上应当适应计算机发展的变迁速度,及时进行改变和发展。
其次是计算机培训课程的设置与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契合程度较差。职业资格证书作为计算机职业的入门证书,是劳动者进行入职、就业、升职的必要凭证,对于从事计算机行业的劳动者来说有着重要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现有的计算机培训课程由于更加重视理论,由于职业资格证书与职业劳动活动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实际上是反映了与特定职业的相关的在实际工作中的标准和规范。在实际的工作当中,职业资格证书作为一个人职业能力的证书体现形式,但是目前在计算机培训课程中资格证书要求与课程设置方面差距较大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导致了学校培训的学生可能并不能达到职业资格证书的要求,从而无法就业。
4 “任务引领型”教学在计算机培训课程中的效果
“任务引领型”教学的课程设置方式和目标与计算机培训的目的及特点是相适的,非连续性的特点使得计算机学科不像传统的理论知识学习那样有着很强的学习逻辑先后关系,必须按照这种先后顺序进行教学,许多计算机知识并不存在这样的特点;此外,由于计算机学科是顺应时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具有知识时效性强的特点,这就要求学生和教师只有不停学习才能够与之适应。
“任务引领型”教学对于化解目前计算机培训课程下的学生素质与社会岗位实际需求之间的矛盾有一定作用。在目前的就业压力逐渐增加的现实状况下,很多通过培训课程的学生面临着就业困难的局面,同时很多企业却又为找不到合适的计算机人才而发愁。这种供需之间的缺口可以通过“任务引领型”教学得到填补。由于“任务引领型”教学是以就业为导向而设置的课程培训体系,所以对于学生就业有着积极的意义,也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之后更好的适应岗位需求。再加上一些培训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这就使得“任务引领型”教学对于解决就业供需矛盾有着重要的作用。
计算机就业培训 篇四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 生产性实训 技术型 应用性
[作者简介]郭子新(1976- ),男,河北邯郸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实验实训中心,讲师,研究方向为化学工程与实验实训教育。(河北 邯郸 056003)
[课题项目]本文系邯郸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生产性实训模式促进邯郸市职业院校创新发展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234201106-6)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3-0161-02
生产性实训模式是近年来是高职高专院校大力实践的一种教学方式,它的重要性体现在产品的生产、建设、管理和实验实训相结合。其特征是“技能型”“应用性”,目的主要是培养企业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计算机产业是高科技产业,需要有创新头脑和技术过硬的人才,而只学习课本知识的在校大学生,无法跟上日新月异发展的技术。如果学校闭门锁关,不与外面先进企业相结合,则无法培养出技能高和操作熟练的人才。所以,高职高专院校必须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在真实的训练环境中参与软件的开发和技术的创新,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技能内涵。因此,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立及完善尤为重要。
一、计算机专业生产性实训模式的现状
众所周知,计算机专业的实训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由于其生产过程中对专业对设备的依赖性远小于对工作人员的依赖性,所以实训基地的创立离不开企业高、精、尖技术人才的指导。但是,校内的管理和实习环境在实际操作时缺乏统一性、连贯性和规律性。在企业真实的环境下,对于新软件的开发研制需要长时间、密闭空间下的研究,而学校所建实训环境难以满足实际需要,因而无形中遏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研究的连续性。此外,实训的内容和目的与时代脱轨,并非以企业的生产任务为中心,这也意味着实训缺乏明确性、全面性、内容生产性、产品应用性的实践特点。如果计算机专业的实训不能做到与时俱进,那么实训的效果就毫无意义,而经过实训的学生就更谈不上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下脱颖而出。目前计算机实训一般有两种模式:一是与校企合作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二是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建立实训基地。
1.校企合作的实训基地,企业的实训师资指导力度不够。自从中国软件专业人才培养工程(CSTP)实施以来,高职高专计算机实训基地的建立方兴未艾,学生也积极地学习CSTP课程。不少学校按照国家的办学宗旨积极与企业交流合作,由院校提供场地、能源等基础设施及管理机构,企业提供设备、实训师资、技术标准等,校企双方互补共赢。但是,由于高新计算机产业精密化、规模小等特点,大量的实习学生不能进入计算机公司进行实践,只能集中在学校的实训基地,而校内教师的软件开发实践经验不足,在进行实习指导时往往感觉力不从心。因此,校企合作建立实训基地必须保证企业的参与和指导,否则实习效果不理想,教学质量不容乐观。
2.实训基地利用率不高,实训人才培养缺乏规范。计算机技术在当今时代日新月异,更新速度极快,但很多学校实践基地的设备和软件并未及时升级换代。第一,这也许会导致花费大量精力、物力建立的基地使用几年就会被废弃。 第二,这会导致实训内容与时代的新技术严重脱节,实训课程的知识老化、重复,也提高不了学生的兴趣。从这个角度上看,计算机企业和实训基地并未融为一体,即基地是基地,企业是企业。此外,校内的实训基地作为计算机企业的另外一个分公司,担负着一定的生产任务,要产生经济效益,学生也要在生产基地中学会企业的规范,接受企业任务的考核,最终成为一个合格的企业人,但实际上的培养却缺乏规范。
3.实训的内容和目的与企业生产任务缺乏结合。生产性实训遵循的一个原则是真实性,即实训场需要具有真实职场的环境和氛围,有利于实现学习环境向工作环境的导向功能。但是,不少学校的计算机实验室内并没有模拟真实的计算机相关行业的工作环境,学生也未能模拟真正的角色,完成某些工作任务。而且,许多实践教学仍是遵循传统的方式,模块单一,实训内容简单,并没有细化学生的不同培养目标和实训的任务,使实训的学生未能亲临其境,进入实际的角色。近年来计算机的CSTP课程在不断更新,所以实训教学内容也要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把学生实验和科研、生产连接起来,保证学生与当今最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接触,并使用这一技术来解决某一实训项目,这样就起到毕业前后技术的过渡升级作用。
二、计算机专业生产性实训模式的新探索
国外实训的多种模式给了我们很多启示,主要有以下几种:德国的“双元制”实训模式、美国的“合作型”实训模式、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实训模式和新加坡的“教学工厂”实训模式。其中,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是指企业和学校以合作的形式对青年人进行职业培训,即学生在学校接受专业教师的培训是一元,而步入企业进行专业技能学习为二元。“双元制”教育的目的是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学生就业零距离上岗,很值得我们借鉴。
目前,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毕业生是否有实践经验,是否毕业时无须培训,是否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他们的经济利益。因此,学校应该以最快的速度感知市场和用人单位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建立高效实用的实训基地,使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
1.实训基地必须依托大企业,科学设计实训过程,从看、学、做三个环节组织教学。首先,要组织学生到生产一线观摩学习,通过身临其境了解最新的开发技术和生产的流程。其次,经过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的紧密合作,创建了一个“仿真式”案例库。案例必须是真实完整的,如软件的开发、设计、制作、市场发行等各个环节的运行和经营模式,以用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分阶段完成项目。学生拿到案例后可以在学校仿企业管理的实验室中进行研究,这无形中建立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的映射。当学生项目在学校实验室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后,可以鼓励他们积极地向企业推销,或者鼓励他们自主创建校内公司,研发、设计、生产一条线。这种实训模式中学做环节极大促进了学生从专业知识向专业技能的转化。他们就某个项目的具体案例来分析、研究并实施,这都是课本上完全学不来的知识。另外,当学生在训练多平台操作或软件制作时,他们会从更专业、更复杂的角度入手,而不只是因实训而实训,研制出来毫无市场价值的产品。
2.实习模式要根据培养方式的不同,分层次、分阶段、递进式地教学。职业院校的计算机专业可细化为各个不同的专攻方向,所以它们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目的也各有不同。我们应该着重考虑课程模块的设置是否符合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能力发展。模块式教学法是国际劳工组织(国际ILO组织)为培养产业工人使其尽快掌握某种技能而开发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法。根据教学培养目标,把密切相关的理论和实际操作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制作成某一工种的教学模块。在计算机专业中,分模块学习的学生在经过系统、严格的训练后,能快速掌握这一技能,并在实践的操作中把所学知识与实践结合,独立、规范地进行模块功能分析、设计、调试,并在将来就业的工作岗位进行软件系统的部署、安装和调试。
学校应当按照不同培养大纲和目的来建立多层次的实践教学培养体系,即基础性实验教学、专业技能训练教学、综合技能训练教学和开放型实验实训教学。这样就明确了实训的模式,无论什么专业,所遵循的培养体系实质上都是一样的。这样的课程层次分明,连贯性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能力发展。当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知识获得较大提高后,学校就要安排学生到联合的企业去进行顶岗实习,为学生分配具体的生产任务,同时给予一定津贴,这样才能极大鼓励学生在校内生产实训时认真敬业,遵守按照企业文化设立的各项规章制度。
3.实习模式要以就业为导向,以生产任务为中心,以企业管理为准则,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学校在训练学生完成真实的案例后,就应与计算机公司联合,参与到他们的项目设计和研发过程中,组织学生在专门的计算机实训室内完成这些工作任务。例如,软件的开发、软件的测试和维修等。同时,学生也可模拟公司的角色,如总经理、部门经理、需求分析员、系统程序员、初级程序员、文档编写员、数据库设计员、软件测试员、培训员等。可以引导学生就项目的问题召开会议,让大家作报告,共同讨论,来推动任务的完成。学生在项目研究的过程中要写下任务计划,其中研究、设计、测试或维修的流程要明确、详细。生产任务完成后要根据企业的回馈和取得的经济效益进行有考核和评估。这样的以生产任务为中心,以企业管理为准则的实训模式提高的不仅是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还有职业精神和团队的协作精神,而且这些项目不仅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生产性实训的开展不仅是国家职业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企业的生产需要。它必须以企业真实的生产任务为载体、遵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层次、分模块、递进式地教学。只有通过这样的途径,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训水准,促进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向着又好又快的方向发展,保证学生从学校到企业、从学习到工作的平滑过渡,实现零距离就业。
[参考文献]
[1]董宇峰。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实训环境的建设[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7(5).
[2]高军霞。紧密联系社会搞好计算机专业实习[J].中国成人教育,2003(6).
[3]胡恬,祁卫东。本科生产实习模式探讨[J].湖北工业大学高教研究,2004(2).
[4]贺媛媛。高职院校计算机软件实训的实现途径及分析[J].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5]李长庚,孙克辉,盛利元。高校理工类专业生产实习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6).
[6]陆卫忠。应用型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实训体系探索[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5).
[7]卢小兰。抓好生产实习的三个主要环节[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0(S1).
[8]蒲如兰。实行三“结合”推进实习教学改革[J].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2002(3).
[9]翟少华。计算机实训室的建设、开发及利用[J].文化教育,2007(6).
[10]杨海澜。谈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实习基地建设[J].今日湖北:理论版,2007(2).
[11]杨敏虹。电力自动化专业生产实习体系的改革[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1(5).
计算机就业培训 篇五
一、会计电算化培训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它不仅是会计发展的需要,而且是经济和科技对会计工作提出的要求。目前,会计电算化已成为一门融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信息科学和会计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在经济管理的各个领域中处于应用电子计算机的领先地位,正在起着带动经济管理诸领域逐步走向现代化的作用。
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减少了会计人员抄写、计算等手工劳动,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提高了数据处理的精度,加快了数据处理的速度,扩展了数据处理的广度,促使会计工作从单纯的记账、算账、报账的实务核算型转向参与预测、决策、控制的经营管理型,以便充分发挥会计工作对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作用。
我国非常重视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培训工作。《会计法》规定“对会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工作应当加强”;财政部的《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从制度上规定了会计人员每年必须参加一定学时的培训;财政部《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中,对加强会计电算化人才培训提出了明确要求。适应时展的要求,各级财政部门大力推行会计电算化培训工作,普及电算化知识,在这方面已取得可喜的成绩,对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二、会计电算化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目的不明确。个别培训点将培训的目的定位于取得高额利润回报或是补充经费不足,从而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抢学员,办“短、平、快”班。更有甚者,对个别学员只收钱不培训,考试替学员代考,造成有些学员认为:“只要交了钱就能办证,课上不上无所谓,至于考试只是形式而已。”严重损害了会计管理部门的形象,影响了会计电算化事业的严肃性和重要性。
2.教学用计算机数量有限。相当多的培训点计算机数量有限,不能做到上课时单人单机,学员上机练习时间很难达到规定的课时。个别未配置专用机房的培训点,上机时间就更难以得到保障。同时,租用营业性机房的培训点,经常出现教学用财务软件与机房配置不相容的现象。比如说:奥林岛教学用财务软件不宜采用网络计算机,而现在的营业性机房无一例外都是区域网。如果租用此类机房用于教学和考试,结果可想而知。
3.师资力量不强。因为培训班是阶段性的,许多培训点为了节约成本,不配备专业专职电算化教师,每次培训班开班时,临时聘请兼职教师授课。另外,个别培训点过多考虑外聘教师的报酬问题,忽视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常常请一些非专业的教师授课,很难达到教学要求,影响了教学质量。
4.考试方法不完善。目前采用的是在各培训点设置考场,培训点提供考试机房及考试教室,会计管理部门派监考人员。由于各培训点极力提高考试通过率和会计管理部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不一致,加之各培训点与管理部门人员长期业务往来,大都比较熟悉,对考试作弊问题,培训点难脱干系,监考人员也有碍于情面的时候,考试结果就难以保证公平、公正、合理。
5.统一使用的教材和教学用财务软件与计算机和计算机知识普及水平不协调。管理部门给培训点统一配发教材和教学用财务软件。但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计算机及计算机知识在城市基本上已普及,而偏远县城,则差距较大。笔者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永寿监考时,大多数学员反映,在培训之前,从未接触过计算机,培训时上机时间又太短,难以在短时间内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更难以理解新的会计电算化知识。而在市区监考时,发现很多学员计算机操作相当熟练,有些学员家中已有计算机,有些单位很早就已使用计算机记账,而且本单位的财务软件版本远远超过教学使用的财务软件版本。对他们来说,现有的教材与教学用财务软件已不解渴,需要的是更高级别的培训学习。
三、解决会计电算化培训存在问题的途径
1.纠正各培训点办学指导思想,切实树立为广大会计人员服务的思想。建议会计管理部门加大宣传力度,使培训点充分认识普及电算化知识的重大意义,明确培训的目的,从而端正办学态度,提高培训质量,提升会计人员整体素质,迎接会计的国际化、信息化。
2.加强各培训点基础硬件设施建设。建议会计管理部门督促各培训点配置教学必需的计算机,保证培训过程中单人单机,让学员有足够的上机操作时间。特别是尚未建立专用机房的培训点,要尽快配置专用机房,保证教学软件的安全运行及学员上机操作时间。
3.建立培训师资队伍的档案库。管理部门可以建立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师档案库。各培训点搞培训,从专业教师库中选用所需教师。管理部门根据各培训点的教学反馈状况,定期对入库教师打分评比,符合任教资格的,继续入库使用,否则,淘汰出教师库。专业教师库的建立使每期学员都能有合格、专业的教师授课,对提高教学质量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也是对学员的最大负责。
4.实行考试与培训相分离的制度。为防止人为因素对考试结果的干扰,提高考试透明度和公正、合理性,笔者建议改革现有考试办法,培训点专司教学培训工作,由管理部门定期举办考试,考试教室和机房由管理部门统一确定。通过这种教学与考试相分离的制度,提高考试的质量,最大限度地做到考试结果的公平、公正、合理。
计算机就业培训 篇六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实训;教学
1、高职院校计算机实训教学现状分析
1.1、学校和教师对计算机实训教学认识不够
计算机实训目标不明确,学校不够重视实训教学,甚至忽视了对学生的操作能力培养;计算机实训的要求不够规范,制定教学内容和计划不够科学规范,教学人员不愿承担实训教学的工作;从而造成了学生轻视实训,更不会通过上级消化理论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学生上课状态更加自由,迟到早退的现象随处可见。
1.2、高职院校计算机实训内容落后
目前的很多院校实训大多是以验证性内容为主,极少有创新和开发。在实训中,一般都是老师怎么做,学生就按照要求去做,学生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无法发挥出来。而且,很多高职院校采用的指导书比较陈旧,内容过时,缺乏实用性和指导性,无法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教学中来,学生上课比较随意,聊天、玩游戏现象屡见不鲜,这就导致了实训效果非常差的状况。
1.3、高职院校计算机实训条件不达标
由于高职院校的自身条件不允许,经费不足,导致计算机实训条件和设施比较落后,实训的硬件设备和软件都比较老化和缺少。学生在这种环境下积极性就会大大降低,这样就严重影响了实训效果和实训质量。
1.4、实训过程缺乏教师及时的指导
目前的很多高职院校计算机实训教学基本都采用教师演示操作过程和操作注意要点,然后让学生去操作训练,教师以为学生可以自己掌握,其实这种做法不但会出现许多问题,而且会让问题变得严重。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网络电子教室等教学手段来达到实训效果。
2、计算机实训的基本内容
通过计算机实训教学,学生不仅能学到感性的知识,并能将所学的计算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而且还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下对各种计算机及网络的故障给予判断和排除,这样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能够自如的应用计算机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高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实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软件的安装、调试与优化技术;(2)数据的简单恢复技术;(3)硬件组装与故障检测;(4)局域网的构建与组网技术;(5)服务器的配置与安装;(6)网站的构建与管理;(7)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
3、计算机实训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3.1、加强计算机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管理
实训基地的建设奠定了计算机实训教学的基础。由于计算机的软件和硬件更新速度比较快,为了能使学生更好的了解计算机的前沿知识,掌握计算机的专业技能,以达到较高的教学质量,高职院校应加大投资金额,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配置先进的软硬件设备。高职院校还应该注重与企业的合作,以节约学校的资金投入,并能根据社会需要的职业类型与能力要求来制定教育方案。
实训基地除了对硬件有要求外,管理制度也是必不可少的。管理制度可以从两方面来概括,一是对学生的安全操作和规范提出了要求;二是加强实验室的管理,合理科学的安排实验室的使用,加强对管理员的培训,使他们秉承着为学生和教师服务的宗旨工作,而且他们还要具有熟练的操作技术手段和经验,能够及时监测和保护设备,定期维护软件和硬件。
3.2、建设专业实训师资队伍
计算机专业实训师资是能动性最强的因素,对学生技能造成的影响很大。专业实训师资队伍能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他们是高职院校发展的主力军。只有强大的师资队伍才能使高职院校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技术应用人才。教师队伍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来培养:一方面可以促使现有的计算机教师不断通过学习来掌握最前沿的技术,及时调整自身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要求现有的计算机教师增强实践教学能力经常选派青年教师进行挂职锻炼,以便得到相应的任职资格和岗位工作经验。
3.3、合理设置计算机实训课程
首先要对职业领域现状和发展进行深入的调研,将社会对人才培养在知识、技能、态度、职业核心能力等方面的要求落实到上机实践教学中来。要明确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设计课程结构,创新组织方式,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其次,要根据高职生源质量的现状,从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为出发点,注重起初和岗位必需性,与此同时,教学内容要具有先进性,培养学生的在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了让计算机课程的实训能够跟上时代的发展,可以让有社会讲演的人员参与实训课程结构的设计。
4、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实训教学的几点建议
4.1、树立正确的计算机实训教学观念,建设合格的教师队伍
不论我们选择的什么专业,只有学好基础理论知识才能学好专业知识。然而,计算机课程却不同于其他的专业课,由于高职院校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所以,计算机课程的理论知识要为实践服务。计算机课程不用去深入探讨理论知识,却要更注重实训教学,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具备一定的适应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
要加快建设强大的师资队伍。加强教师的培训和进修,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和技术水平,可以鼓励教师进入企业锻炼,参加资格考试。只有教师精通了,学生才能掌握。
4.2、构建合理的计算机实训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着很大的弊端,老师演示,学生重复操作的模式不利于学生探索和发现问题。所以,若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可采用分层实训和任务驱动实训相结合的模式,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从而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3、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训方式
告知计算机教学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实训内容以类似课设或毕设的方式布置,实施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者,教、学、练三合一,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又学到了知识,学会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计算机应用技能是高职院校学生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计算机实训是高职院校教学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只有搞好计算机实训才能为社会各行业培养出应用与创新能力较强的高素质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姚远。高职院校计算机实训室管理探讨[J].福建电脑,2012,29(4):34-35.
计算机就业培训 篇七
关键词:专业技能;存在的问题;培养策略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同时也是衡量国家现代化程度的标志之一。我国的中职教育承担着很重要的人才培养任务。随着网络技术的应用范围在不断扩大,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提高对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而,培养专业的计算机应用人才成为中职院校的重要使命。
一、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技能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技能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三方面:第一方面,中职院校的技能培养目标和企业的需求之间存在差异;第二方面,中职院校的技能培养目标与学生的水平之间存在差异;第三方面,中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专业技能培养的方法和途径存在问题。
(一)中职院校的技能培养目标和企业的需求之间存在差异
就时间来看,我国的中职教育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学校主要是由中学改制而来的,发展到现在仍然有着较深刻的普通教育的痕迹。就现代社会来看,社会需要的是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计算机人才,而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受到普通教育的影响,仍然是重理论轻实践,这样就使得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差异。一方面,IT行业目前所需要的是专业型的人才,而中职院校对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培养的过程中则注重的是对通才的培养,这样就使得就业针对性较差,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不能和工作需求相适应;另一方面,中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教育和市场联系较少,学校埋头于自身办学因而在设置教学目标时不能反映市场的需求,进而使得技能培养和企业需求之间的匹配度不够。
(二)中职院校的技能培养目标与学生的水平之间存在差异
中职院校制定培养和教学目标通常依据的是国家大纲,但是由于大纲的规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而造成培养目标和学生水平之间存在差异。由于生源地不同、地区不同,就出现了中职院校的技能培养目标和学生水平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一方面,目标制定过高。计算机专业技能的培养目标的制定不能仅仅根据大纲,而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由于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的层次之间存在差异,目标过高不仅不会起到激励的效果反而会打击学生的计算机学习积极性,降低学生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目标制定过低。过低的目标,使得学生对于学习没有兴趣,进而使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
(三)中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专业技能培养的方法和途径存在的问题
在技能培养方面,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所依靠的主要是上课或者校内实践教学,但是对于社会实践以及企业实习等方面涉及的非常少。这样,学生在学习期间不能掌握企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情况,这使得学生无法获得和就业有关的技能,这样学生在计算机学习方面就很容易变得迷茫,同时学校和企业的合作较少,也不利于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学校的教学水平,进而在人才选择的过程中更有针对性。
二、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技能培养策略
针对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技能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应从以下两方面做起:第一方面,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来进行教学;第二方面,注重综合实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一)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来进行教学
任务驱动法是在行动导向理论指导之下的注重对学生学习理论构建的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将知识点融入一个又一个的任务当中,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这种任务驱动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一个个任务中获得学习知识的成就感,进而提升计算机学习的兴趣。同时,这种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也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完成任务中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下一步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从而避免由于教学目标制定的不合理而造成的问题。同时,通过任务的实施还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有所了解,进而帮助学生构建属于自己的计算机应用知识体系。
(二)注重综合实训,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综合实训是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核心。对于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来说欠缺的就是综合实训,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计算机应用知识的综合实训。首先,这种综合实训不是简单的知识考核,而是要走出校门,走进企业,在社会上去进行实训。通过实训使学生对社会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也使学生可以将学到的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在安排综合实训的过程中,教师要遵循三点原则:第一点,针对性原则;第二点,实用性原则;第三点,可实施性原则。在选择实训地点和实训项目时要具有针对性,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安排不同的实训内容,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将知识与工作结合在一起,有利于培养专业性更强的人才。同时,在选取实训项目时教师要注重对实训内容难易程度的区分,针对学生水平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安排实训。实训内容的安排要具有实用性,只有有实用性的项目才可以更好地起到应有的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教师在选取实训单位时要遵循可实施性原则,尽量将学生安排在和学校有合作的企业当中,选取的企业水平过高或者过低对学生的实训都是不利的。
三、结语
对于中职院校来说,目前国家给予了大量的支持,因而抓住机遇进行教学改革是十分有必要的。中职院校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现阶段计算机应用专业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进而有针对地采取措施,从而为社会输送更多更专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苏国兵。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探析[J].学园,2013,35(31)29-30.
[2]周高桦“.项目-任务”引领下的中职计算机专业技能课教学设计探究[J].当代职业教育,2014,5(4)44-45.
[3]王彦。中职计算机专业技能竞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时代教育,2014,16(11)19-20.
计算机就业培训 篇八
关键词: 计算机岗位 实训方式 研究创新
在职业院校开设计算机专业,主要是为社会培养生产一线的技能人才,但是往往职业院校开设的课程体系满足不了各大企业对计算机专业技能的需求,这就愈发体现出实训课开设的情况直接影响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虽然目前的计算机专业学生在校期间都会开设实训课程,但是往往这些实训课程早已无法跟上企业对学生技能发展的速度。正因为如此,进行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师要认清形势,放下姿态,以积极的心态多下企业,进行计算机岗位需求调研,根据大量的调研数据对计算机岗位能力进行分析,不断构建并变化实训课程体系,创新当前的基于计算机岗位实训方式的研究。
一、基于计算机岗位实训的创新
有开放,才会有创新。加强校企合作,不仅是加强人才培养的合作,更是加强内涵建设,深度交流合作。学校领导要重视和企业加强深层次的交流合作,不断拓宽学校与外部联系的市场,这样不仅能有效利用外部创新资源,而且能与内部的创新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当然基于岗位的实训课的创新就会表现得尤为突出。我个人觉得注意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设基于计算机岗位实训教师的培训工程
实训课程开设的效果如何,显然与实训教师的水平是分不开的,但是教师毕竟都是在学校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显然缺乏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实践经验,对于职业学校来说,建设基于计算机岗位实训教师的培训工程是当务之急,不仅是利用假期等业余时间对教师进行培训,更是把教师的培训形成制度化,常态化,定期定人化。只有如此,才能够不让对实训教师的培训流于形式,才能够让基于计算机岗位的教师实训真正落到实处,才能够让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学到的技能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完美对接。
2.开发实用性实训教材
在实训过程中,实训教材是学生实训的载体,这个载体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实训的效果强弱,所以学校在开发实训教材的过程中,尤其应注意多方面的无缝对接,编写实训教材时,要注重课题内容的真实性,教材设计要与企业的生产一线紧密结合,同时结合教学工作的基本规律精心设计,使其更符合实训教学实际,既便于教师教学,又便于学生自学。
3.采用真实工作案例进行模拟实训
我们在基于计算机岗位实训方式的创新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注重真实工作案例在教学中的模拟,在实训过程中,实训教师可以借用企业的真实案例指导学生进行实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把自己学到的计算机知识运用于实践,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成就感,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从而极大地强化实训效果。
二、基于计算机岗位实训方式的研究意义
1.有利于计算机实训教师素质的提高
在基于计算机岗位实训方式不断创新的过程中,政府、企业、学校三者之间有效配合,不仅要为实训教师创造培训机会,更要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先进做法,在引入新的培训知识的同时更要结合本地企业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全新规划,制订适合自己学校的方案,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训能力和业务水平。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不可缺少实训教师的全程参与,实训教师在参与这一过程的同时,计算机实训素质也会得到极大提高。
2.有利于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和社会需求进行较好的衔接
一旦基于计算机岗位的实训方式创新得以实现,教师明确了社会、企业要什么样的学生,就在基于计算机岗位实训过程中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充分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不但能解决学生难以就业的问题,更有利于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和社会需求进行较好的衔接,而这个衔接的最好突破口恰恰就是基于计算机岗位实训方式研究的意义所在。
3.有利于应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
目前,大多数中职学校的毕业生都有一个致命弱点,那就是动手能力普遍较差,虽然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相对于其他专业来讲实习、实践的课时较多,但动手能力差的问题还是普遍存在。为解决这个普遍问题,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动手,另一方面要通过基于计算机岗位实训来解决,基于岗位的实训能力的培养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又可以让学生尽快接触社会,接触岗位,为将来的工作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有利于应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
总之,计算机专业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发展服务,教师教育学生的目的也是输送良好的职教毕业生以适应社会岗位需求。企业的需要是拿来就用的学生,如果毕业生刚进入企业就需要两次甚至多次的岗位培训,那么企业的压力会加大,学校的教育也没有发挥作用,这当然也会成为学生难找工作、社会企业需求和职业教育严重脱节的主要原因。
所以,基于计算机岗位实训方式的创新研究,就是想通过新的实训方式的实施解决一系列问题,相信这项研究对于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人才质量,提高计算机技能训练的效益,使毕业生快速适应计算机行业工作岗位要求和增强就业后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计算机就业培训新版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