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消防管理**(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大家都称赞的呢?这次好范文网为您整理了消防管理**(优秀8篇),希望能够给予您一些参考与帮助。
杜甫《旅夜书怀》原文及赏析 篇一
原文: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赏析:
公元七六五年,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飘泊。这首五言律诗大概是他舟经渝州、忠州一带时写的。
诗的前半描写“旅夜”的情景。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当时杜甫离成都是迫于无奈。这一年的正月,他辞去节度使参谋职务,四月,在成都赖以存身的好友严武死去。处此凄孤无依之境,便决意离蜀东下。因此,这里不是空泛地写景,而是寓情于景,通过写景展示他的境况和情怀:象江岸细草一样渺小,象江中孤舟一般寂寞。第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历来为人所称道。在这两个写景句中寄寓着诗人的什么感情呢?有人认为是“开襟旷远”(浦起龙《读杜心解》),有人认为是写出了“喜”的感情(见《唐诗论文集·杜甫五律例解》)。很明显,这首诗是写诗人暮年飘泊的凄苦景况的,而上面的两种解释只强调了诗的字面意思,这就很难令人信服。实际上,诗人写辽阔的*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在古典作品中是经常使用的。如《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春日的美好景物反衬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写得多么动人!
诗的后半是“书怀”。第五、六句说,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这是反话,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远大的**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声名竟因文章而著,这实在不是他的心愿。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同时揭示出**上失意是他飘泊、孤寂的根本原因。关于这一联的含义,黄生说是“无所归咎,抚躬自怪之语”(《杜诗说》),仇兆鳌说是“五属自谦,六乃自解”(《杜少陵集详注》),恐怕不很妥当。最后两句说,飘然一身象个什么呢?不过象广阔的天地间的一只沙鸥罢了。诗人即景自况以抒悲怀。水天空阔,沙鸥飘零;人似沙鸥,转徙江湖。这一联借景抒情,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互藏其宅。”情景互藏其宅,即寓情于景和寓景于情。前者写宜于表达诗人所要抒发的情的景物,使情藏于景中;后者不是抽象地写情,而是在写情中藏有景物。杜甫的这首《旅夜书怀》诗,就是古典诗歌中情景相生、互藏其宅的一个范例。
中班第一学期安全总结 篇二
安全月活动即将结束,在上级**的关心指导下,我们结合实际情况,以“安全责任,重在落实”为主题,开展了一系列安全活动。现将安全月工作总结如下: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而安全隐患又无处不在,作为幼儿园如何为孩子创造一个安全而舒适的环境,让孩子在幼儿园度过一个愉快的童年呢?在我园积极的开展各项安全月活动的同时,本班的安全月活动也如火如荼的开展着。下面我就把前段时间开展的安全工作做个简单的小结。
1、班中消除一切安全隐患。
每天孩子来园老师要认真检查每个幼儿,一看指甲,如指甲很长马上帮助剪掉,以免抓伤别人;二看身体状况,如身体不适老师尽早察觉,如有异样马上打电话联系家长;三看有无带异物,以防孩子带不安全的玩具来园,如小刀、剪刀、弹珠等,及早发现及早没收。以免发生安全事故。定时查看玩具,如有安全隐患存在,马上上报上级。
2、用晨间谈话、饭后谈话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
通过一些小故事或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是故事来告诫幼儿安全工作是很重要的,每个小朋友都必须牢牢记在心里。通过一些谈话如“哪些东西很危险”“这样对吗”“你知道一些特殊的电话吗?”等,让幼儿用已有的经验来谈谈自己对安全的看法,说说哪些东西小孩子是不可以玩的。
3、观看碟片、书籍开展安全教育
我班还利用家长资源,发动家长帮助孩子收集有关安全方面的碟片和书籍,孩子们通过观看此类碟片和书籍都知道了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哪些安全,并懂得了一些安全自我防范意识。
4、通过游戏和通过家园栏向家长宣传安全的重要性。
在向孩子宣传的同时我们也没忘了家长,毕竟家长才是和孩子朝夕相处的人,家庭的安全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我在网上拉了很多关于家庭安全的文章和知识点张贴在家园栏里,希望家长和我们一起行动起来,为了孩子杜绝安全隐患。
5、安全游戏活动
3~6岁年龄段的幼儿,具有活泼好动、好奇、模仿力强等特点,同时观察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是最容易引发交通事故的群体。虽然他们出去一般都有**监护,但稍有不慎,就会严重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甚至酿成悲剧。因此开展安全教育游戏是很受孩子们欢迎的。我班为孩子们**了很多有关安全方面的游戏,如:火灾逃生,开车过马路,我一个人在家时,我在河边等等游戏,通过一系列活动使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懂得了许多安全方面的知识。
6.安全活动的落实
幼儿园**大型的地震安全演习、安全知识竞赛、安全知识演讲。班上老师每周**孩子进行一到两次的安全教学活动,并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实地随机的安全教学等。
通过本次的“安全月”活动,不但使孩子们在看似游戏性质的表演中获得了最为深刻的感性认识,也使他们的头脑中从小树立了关注安全、关爱生命的自我保护意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借着“安全月”这个平台,我园通过各种活动把安全种子播散到孩子、老师、家长的心中,为幼儿撑起安全保护伞。虽然,安全月已近邻尾声,但我们的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将时刻紧绷安全这根弦,做到“警钟长鸣、防范在先”。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努力,及时解决安全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提高我园的安全教育工作水平。
安全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必须做到长期。
消防管理**模板 篇三
一、工厂要经常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消防安全教育培训。
二、每年对全部员工至少进行一次消防安全教育培训。
三、新职工入厂,要进行入职前的消防安全培训。
四、培训内容包括:有关消防安全法则和**的常识、本单位和本岗位的危险性及防火措施、***及消防火栓的操作使用及逃生知识、疏散演练等基本技能。培训情况要记录存档。
五、工厂的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安全管理人、重点岗位工人等人员要接受消防知识专门培训。
杜甫《旅夜书怀》古诗原文及鉴赏 篇四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一、背景分析。
“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唐代宗广德二年(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但不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的。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了他的这种心情。
二、诵读提示。
应该用怎样的语调来读这首诗?先看一遍,整体感知后,让学生指出。——缓慢、低沉的
分析原因:“旅夜”书“怀”,有感而生。快感乎?否!从哪里可以看出?让学生再细作分析。
这首诗是感叹身世之作。前一层写旅夜风景,其实是寓情于景,为下文抒怀作铺垫,应当读得缓慢一些。后一层直抒胸臆,飘泊四方,居无定所,要读出压抑感。
三、诗歌内容分析。
1、开头四句写了怎样的景?如何来描写的诗人的旅夜处境和感受?
写“旅夜”;岸上有细草微风,江上只有一叶孤舟,依岸而宿,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似乎相接了,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而浮荡着。岸上星垂,舟前月涌,用“星垂”来描写原野的广阔,用“月涌”来形容大江的东流,形象而细致地描绘了江上的夜景。唯有在广阔的原野上才可感到“星垂”;唯其“星垂”,才能见出原野的广阔。而大江中有“月涌”,才能反映出江水的流动;也只因江水的流动,才能感到“月涌”。“星垂”、“月涌”是以细腻称阔大的手法,首四句塑造了一个宏阔非凡宁静孤寂的江边夜境。
2、后四句书怎样的“怀”?
“名岂文章著”,声名不因**抱负而显著,反因文章而显著,这本非自己的矢志,故说“岂”,这就流露出因**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慨。说“官应老病休”, 诗人辞去官职,并非因老而多病,什么原因,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说“应”当,本是不应当,正显出老诗人悲愤的心情。
面对辽阔寂寥的`原野,想起自己的痛苦遭遇,深感自己漂泊无依,在这静夜孤舟的境界中,自己恰如是天地间无所依存的一只沙鸥。以沙鸥自况,乃自伤飘泊之意。这跟他刚离成都时写的“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去蜀》)语意相同。以形象比喻作结,鲜明深刻地传达了诗人深沉的感慨。天地虽大,却无自己安身之处,景色辽阔,却反衬出诗人孤寂而悲愤的心境。“一沙鸥”照应“独夜舟”,对比鲜明,比喻贴切。
3、艺术特色。A、寓情于景 B、直抒胸臆。
全诗风格沉郁、感情激越,形象鲜明、境界宏阔,表现出诗人“老来渐于诗律细”的艺术成就。
四、练习提升。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前两联对仗工整,由远及近,由下及上,描绘了一幅旅夜孤舟夜泊江上广阔立体的月夜画面。
B.此诗写了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景的雄浑阔大衬出了诗人的孤苦怜仃。
C.后两联含蓄地写出诗人的不幸与当时的处境,吐露出诗人不得志的牢骚与失意悲凉之情。
D.尾联,诗人用设问的方式引出自己的处境:像天地间的一只沙鸥,四处漂泊。
(答案A. 应是“由近及远,由上及下”。首联与颔联之间是由近及远。颔联的上联与下联之间是由上及下。)
五、对比拓展。
对比赏析:杜甫的《旅夜书怀》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渡荆门送别 旅夜书怀
李白 杜甫
渡远荆门外, 细草微风岸,
来从楚国游。 危樯独夜舟。
山随平野尽, 星垂平野阔,
江入大荒流。 月涌大江流。
月下飞天镜, 名岂文章著?
云生结海楼。 官应老病休。
仍怜故乡水, 飘飘何所以,
万里送行舟。 天地一沙鸥。
这两首诗的共同点有哪些?
(1) 都在长江上扬帆而下,只不过李白是在出蜀之后,于湖北省宜都县西北作的这首诗。杜甫是在今重庆市忠县至云阳县途中作的这首诗;
(2)都为五律,不仅韵律相同,而且在短短的仅四十余字的一首诗里,相同的词字竟有“平野”、“江”、“月”、“流”;
(3)这两首诗的气象都十分开阔,艺术表现手法较为自然。两诗的前后结构浑然一体,一气呵成。由近展远,由狭而阔,大江,大地,星月,繁复的立体空间景象,映入胸怀。两诗的结句虽以“低调”和“收束”而止,但仍展现出辽远时空,令人作无穷无尽的遐想。
这两首诗的不同点在哪里?
(1)李白写《渡荆门送别》是青年时代,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游历时而作。《旅夜书怀》是杜甫晚年 ,即唐代宗永泰**(公元765年),杜甫辞去了幕僚的职务,带家眷离开成都,经渝州(今重庆)乘船到云阳县云安镇途中而作。两诗相差的年代刚好40年;
(2)心境不一样,李白第一次走出蜀地的大山,天地开阔,,神荡胸襟,豁然开朗,兴奋喜悦之情,言于溢表。举目从没有看到的茫茫大江,山在大江和蓝天之间,成了渺渺的一线。李白的诗里,只有对壮阔山河的感叹和思乡的情怀,而没有人生风雨历程的伤愁。杜甫的心境和李白大不一样,蹇途人生,时运不济,颠沛流离,穷困缠身。恰又辞官飘泊,那心境肯定是格外苍凉。在静静的夜里,在凄凄的江上,杜甫独自一人守着孤舟,多么悲凉和孤独!“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这开阔的场景更衬托了杜甫的这种悲凉和孤独。李白诗的画面固然是一种令人遥想的大画面,是很美的,但杜甫这首诗却能深入到欣赏者的情感的内部,刺激欣赏者的心灵,一种对杜甫生活处境的同情和感叹油然而生。
李杜之间的情宜甚深,特别是杜甫,多次做诗怀念李白。对李白的诗,杜甫更是称颂,说“白也诗无敌”。李白的诗在前,杜甫的诗在后,两诗的画面又这样接近。在艺术上,杜甫的《旅夜书怀》是否受到了李白的《渡荆门送别》的影响呢?或者说《旅夜书怀》模仿了《渡荆门送别》呢?
消防管理**模板 篇五
初期火警扑救无效,火势无法**并进一步蔓延时,在场主管应该即时向大厦当值最高主管报告。
1、大厦当值最高主管接到报告后:
(1)及时召集大厦内义务消防队员,命令义务消防队各组负责人带领本组人员各就各位;
(2)向消防中心发出指令,用紧急广播系统通知用户紧急疏散;
(3)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决定是否向消防局报警求救。
2、大厦消防**中心当值保安员收到大厦当值最高主管指令后:
(1)启用消防紧急广播,通知用户紧急疏散;
(2)向市消防局报警,讲清楚大厦地点、起火楼层、火势等;
(3)将**镜头定在起火楼层密切**;
(4)检查电梯有无困人,若出现电梯困人,即时向当值主管报告,并利用电梯对讲机安定被困者情绪。
3、迅速行动组接到指挥部指令后:
(1)以最快速度到达现场,**灭火;
(2)关闭防火分区的防火门或卷闸;
(3)安排人员携带灭火工具检查相邻房间和上下楼层通道是否有火势蔓延;
(4)针对燃烧性质不同采取相应的`灭火方法。
4、救护疏散组接到指挥部指令后:
(1)指挥用户疏散,疏散顺序先从着火层以上各层开始,安抚暂不需疏散楼层的用户;
(2)引导着火房间或楼层人员安全疏散,随后查漏;
(3)引导用户从消防走火梯疏散到首层,无法从消防走火梯疏散到首层时,引导用户疏散到天台上风处等待营救,并**水枪掩护;
(4)医疗救护小组携带急救药品和器械到疏散集中点。
5、安全警卫组接到指挥部工作指令后:
(1)**路障,指挥无关车辆离开现场,维持大厦外围秩序;
(2)禁止无关人员进入大厦,指挥疏散人员离开大厦;
(3)等待引导消防局消防员到火灾现场。
学画竹子作文 篇六
今天我和姐姐一起去画国画,姐姐画的是鸡冠花,而我画的是菊花。
今天我菊花画得挺好的,老师就教我画竹子。老师告诉我:“要先画枝节,再画枝干,最后画叶子,最难的也是它的叶子。”它的。叶子是有点椭圆形的,不过我每次都要把它画成长方形的,我画了一张又一张,从不会到有点成形了。但是画得还是不怎么好,回家我一定要好好练,争取能早点把竹子画好。
在画画的过程中,我觉得自己最欠缺的是耐心,以后一定要好好的努力,培养耐心细致、坚持的学习态度。
中班第一学期安全总结 篇七
在这一学期里,我们班针对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了安全教育计划,并因地制宜,有计划地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看着孩子 时光匆匆走过,一个学期又结束了,回顾这学期的工作,我们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班级们每天高高兴兴地来到幼儿园,又快快乐乐地离开教室,家长们满意的表情,我们感到非常欣慰。现将本学期安全工作总结如下:
安全教育是渗透在一日活动中的,我们平时也常常会随机对幼儿进行一些安全教育,如何将它以一个主题的形式来开展,我们商讨选取了三个大站点,即幼儿园安全、家庭安全、社会安全,这三个场所包括了孩子的所有生活情境,所以都可以进行相关的安全教育。在幼儿园我们的重点是五官的保护和身心的保护;在家庭中我们侧重幼儿的身体保护和一些救护小常识;在社会中则是一些生活安全常识及紧急情况逃生的技能等。我们紧紧围绕目标进行培养,确保了目标的顺利完成。
幼儿园是幼儿每天生活、学习的环境,为了确保幼儿能够生活在一个健康安全的环境中,我们在开学初就对教室的每个角落进行了全面检查,彻底排除不安全因素:平时用不到的插座的地方尽量用玩具柜、床铺挡住,以免幼儿用手触摸,发生危险;把平时常用的插头、插座告知幼儿,并提醒幼儿不玩它们;把平时常用的尖锐的钉子等物,摆放在幼儿够不到的地方;对教室里物品的摆放,我们都会先考虑到是否安全,做到科学合理地摆放,为幼儿创设了一个温馨安全的生活学习环境。
我们面对的孩子,年龄小,**力差,安全意识差,对他们讲大道理有时也不能理解,于是,我们就通过幼儿在实际生活中碰到的、见到的、听到的,并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一些有关安全方面的信息、图片资料等,让孩子们观察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讨论并总结应当注意些什么。幼儿每天都要把小椅子搬上几回,开学初,好多小朋友总会把小椅子倒过来或是顶在头上搬,这样搬椅子很容易把小椅子撞到别的小朋友身上,或是撞到桌上墙上,发生危险,于是,我们就教会孩子正确的搬法,学期将近结束,班上的孩子基本上能正确搬椅子,不会再撞倒别的小朋友了。午餐时,有的孩子不知不觉会把匙羹咬在嘴里,我们在提醒幼儿不把匙羹咬在嘴里玩的同时,教会孩子正确拿匙羹的方法,做到:不咬、不挥、不敲,确保午餐安全。孩子在生活中,经常会碰上突如其来的事情,除了保证幼儿稳定的情绪外,我们还即时教会孩子紧急处理事情的。办法,杜绝安全隐患。
针对幼儿年龄特点,在晨检、进餐、喝水、入厕、户外活动、午睡、离园等环节加强对幼儿的安全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区角材料投放、墙饰等为载体,创设教育环境,结合实际将安全教育内容纳入教学计划中,以儿歌、绘画、歌曲、表演、游戏等幼儿喜欢的形式,让幼儿掌握日常生活中必备的自护自救方法。其次,我们还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幼儿,体谅和容忍幼儿的所作所为甚至过失行为,给幼儿以安全感和信任感。
幼儿园任何一项工作都离不开家长的配合,安全教育也如此,我们积极动员家长一起参与幼儿安全教育活动。除了利用家长园地向家长介绍一些安全小知识、紧急事故的处理方法等,还通过其他方式如家长会、亲子游戏等形式要友情提示家长们如何对孩子进行必要的安全教育确保幼儿安全与健康。
杜甫《旅夜书怀》古诗原文及鉴赏 篇八
《旅夜书怀》原文
细草微风岸⑴,危樯独夜舟⑵。
星垂平野阔⑶,月涌大江流⑷。
名岂文章著⑸,官应老病休⑹。
飘飘何所似⑺,天地一沙鸥。
《旅夜书怀》译文
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独地停泊着。
星星垂在天边,平野显得宽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
我难道是因为文章而著名,年老病多也应该休官了。
自己到处漂泊像什么呢?就像天地间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鸥。
《旅夜书怀》赏析
题解
所谓“旅夜书怀”,就是在行旅的夜里抒写自己的胸怀或怀抱。这首诗一向被认为是杜甫于唐代宗永泰**(765)五月离开成都草堂以后,沿长江乘舟东下,秋天抵达忠州(今四川忠县)一带时所作。但是,首先,诗中“星垂平野阔”句所描画的图景,与忠州一带的峡谷地貌不合。其次,“细草”本是象征春天的景物,也与秋天不符,所以秋天写于忠州的结论是有疑问的。那么此诗究竟写于何时呢?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应该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在春天,二是在广阔的平野之中,三是在漂泊于大江上的船里。同时满足这三条的,有如下两个时间:
①大历三年(768)春天,杜甫离开夔州,穿过三峡后,向江陵(今属湖北)航行时。
②大历四年或五年春天,漂泊在湘江上时。长江贯流的湖北江汉平原,和湘江沿岸的湖南平野,都能与“星垂平野阔”所描绘的空间相应。但杜诗提及“大江”的二十多例子里,一个指湘江的也找不到。所以,将这个事实和“细草”的春意,“星垂平野阔”的平野综合考虑的话,《旅夜书怀》诗的写作时期应该确定为大历三年春。此前杜甫已经滞留夔州近两年,除因受到夔州都督柏茂琳的优待以外,大约也是为了等候朝廷任命新职。因为作为夔州都督的柏茂琳,可能向朝廷推荐过杜甫。但是,唐代宗没有起用他。这时,他感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希望完全破灭了。于是在这年的正月,五十七岁的杜甫下定决心离开夔州。舟出三峡,顺着大江,进入江汉平原的江陵一带,他回想一生的坎坷遭遇和朝廷的黑暗**,抒发了“官应老病休”的愤激之情。
句解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微风**,江岸细草如丝,一只竖有高桅的小船,孤伶伶地行驶在江上。首联点明地点、时间和环境,烘托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这也是作者孤独感伤之情的外化。“危”,高的意思。“樯”,桅杆。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星星垂挂在远天,显出平野的辽阔;月光涌动在水面,大江在汹涌奔流。与上一联的近景相比,这一联是远景,上句写岸上,下句写江中,构成阔大雄伟的境界,有一种宇宙苍茫无穷之感。置身其间的细草、孤舟、诗人,该是何等的渺小。由此可见诗人孤独凄怆之情。诗中“垂”、“涌”两个“响”字,将星月精神描摩得毕肖。《四溟诗话》评价说“句法森严,‘涌’字尤奇”。
名岂文章著,官因老病休。
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但官职的确是因老且多病而不得不永远休止了。此联上句与“岂有文章惊海内”(《客至》)一样,既是自谦之词,又有自豪之意。下句与“罢官亦由人”(《立秋后题》)一样,表面上是自我解嘲,实质上是抒发愤慨。杜甫此时确实是既老且病,但他的休官,却主要不是因为这,而是由于不被任用。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说:“胸怀经济,故云名岂以文章而著;官以论事罢,而云老病应休。立言之妙如此。”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如此江湖落拓,到处飘泊,像个什么?就像那天地之间到处飘飞的一只沙鸥。诗人自叹身世飘零,无论是身后之名,还是生前之功业,似乎都游离于他。当这种悲愤交集的情感,外化投射在一只飘零于茫茫天地之间的白鸥时,诗人晚年飘零、孤独、寂寥的形象,便由此铸就了。
评解
纵观全诗,始终有景,又始终满含复杂的情感。景的序列,随着诗人感情的逐步展开而自然地呈现,并且最终借助景,将感情的抒发推向**。大致说来,诗的前半重点写“旅夜”之景,后半主要是“书怀”。不过,前半写景状物,已经融注了诗人的主观意念;后半抒怀感慨,也有自然景物的烘托。全诗景情交融,正如清代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所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分。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
全诗意境雄浑,《瀛奎律髓汇评》引纪昀的评论说:“通首神完气足,气象万千,可当雄浑之品。”诗人将“细草”、“孤舟”、“沙鸥”这些景象,放置于无垠的星空平野之间,使景物之间的这种对比,自然烘托出一个**于天地之间的飘零形象,衬托出深沉凝重的孤独感。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消防管理**(精品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