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31篇)2023年人民日报思想纵横第四季度文章

发布时间:2024-01-06 08:10:58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寄语】(31篇)2023年人民日报思想纵横第四季度文章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31篇)2023年人民日报思想纵横第四季度文章

2023年人民日报思想纵横第四季度文章汇编(31篇)目录

1.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思想纵横) 2

2.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汲取理论创新智慧(思想纵横) 5

3.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力量不断增强(思想纵横) 8

4.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思想纵横) 11

5.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思想纵横) 14

6.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底气所在(思想纵横) 17

7.洞察大势把握机遇(思想纵横) 20

8.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思想纵横) 23

9.合力推进世界现代化进程(思想纵横) 26

10.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思想纵横) 29

11.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思想纵横) 32

12.坚持打基础利长远(思想纵横) 35

13.坚持公平正义完善全球治理(思想纵横) 38

14.坚持和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思想纵横) 40

15.坚持以思想解放推进改革开放(思想纵横) 43

16.坚定信心办好自己的事情(思想纵横) 46

17.聚焦实际问题抓落实(思想纵横) 49

18.牢牢掌握主动权(思想纵横) 52

19.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思想纵横) 55

20.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思想纵横) 58

21.守好魂脉和根脉(思想纵横) 61

22.推进共同富裕在行动在身边(思想纵横) 64

23.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思想纵横) 67

24.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思想纵横) 70

25.要怀平常心(思想纵横) 73

26.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思想纵横) 76

27.在深学细悟中提高本领(思想纵横) 79

28.增强防范化解风险本领(思想纵横) 82

29.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思想纵横) 85

30.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学到手(思想纵横) 88

31.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改造主观世界(思想纵横) 91

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思想纵横)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主体性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其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精神信仰等的坚持与发展,关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更关系文化活力的激发和增强。文化主体性强则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程度高。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更好维护好本民族的文化特质,进而在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发展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近代以后,深重的民族危机让一些人产生了文化自卑自弃心理,中华文化的主体性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共产党坚定选择马克思主义,同时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历史和实践充分表明,“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一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党领导人民推进“两个结合”的历史进程,也是不断巩固文化主体性的文明发展历程。这种结合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深入的融合。“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取得新突破。在“结合”中,我们坚持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结合”进一步巩固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文化主体性,有力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创新是文化的生命力所在,创新能力强则文化的主体性强。中国式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新时代以来,我们党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铸就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已经深深融入中国式现代化之中。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体现着民本思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体现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理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体现着天人合一的智慧,等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仅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有益滋养,对于解决现代社会人类面临的难题也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充分彰显了巩固文化主体性的重大意义和时代价值。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巩固文化主体性和文明交流互鉴并不矛盾而是相互促进的:巩固文化主体性有利于文明交流互鉴,文明交流互鉴也有利于巩固文化主体性。巩固文化主体性绝不是故步自封,而是要更加自信地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以开放的心态自主学习借鉴外来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发展本民族文化。这是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面向未来,我们要在巩固文化主体性的同时,积极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向世界展现中华文明的魅力,促进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世界文明百花园,为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汲取理论创新智慧(思想纵横)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注重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总结新鲜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提炼出新的理论成果”。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新时代新征程,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要注重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汲取理论创新智慧,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群众基础。

人民作为历史的创造者,不仅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丰富的精神财富。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作为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指南,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跨越国度、跨越时空的影响力,在于其深深根植于无产阶级谋求自身解放的实践运动,充分表达了人民呼声和愿望,深切反映了人民利益诉求,指明了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间正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无论是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无不源自于人民的智慧、人民的探索、人民的创造。”百余年来,我们党坚持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在人民鲜活丰富的创造性实践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了解情况、问计于民,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总结新鲜经验,汲取理论创新智慧。每次赴地方考察调研,习近平总书记都坚持到一线与工人、技术人员、企业负责人、农民等亲切交流,听介绍、看产品,问生产、话经营,思对策、谋方略;每年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都坚持“下团组”同代表委员共商国是、汇聚众智,让人民所思所盼融入国家发展顶层设计。事实充分证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充分展现了“以百姓心为心”的真挚情怀和“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崇高境界。

古人云:“乘众人之智,则无不任也;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人民群众身处实践最前沿,对实践变化感知最敏感、感受最深切,也最有智慧,只要走到人民群众中去,很多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就能豁然开朗、找到答案。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有大量理论和实践课题亟待我们回答。新时代新征程,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需要从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中汲取充足的养分和力量。我们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始终站稳人民立场,自觉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使人民的创造热情得到激发、创造意愿得到尊重、创造实践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我们要树牢唯物史观,强化群众观点和宗旨意识,广泛倾听人民群众的声音,自觉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不断对人民群众从实践中得出的真知灼见进行总结和概括,充分彰显党的创新理论的人民性。

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力量不断增强(思想纵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认识世界发展大势,跟上时代潮流,是一个极为重要并且常做常新的课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地缘政治冲突沉渣泛起,全球经济复苏仍然面临巨大挑战。同时,我们更要看到,尽管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随着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力量不断增强,团结协作、共谋发展的呼声和意愿更加强烈。

当前,国际力量对比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积极变化,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正在改变全球政治经济版图。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占全球大多数,经济规模已占全球半壁江山,在科技、教育、社会、文化等领域也取得长足发展,在推进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的进程中持续发挥积极作用、作出重要贡献。

安全问题事关各国人民的福祉,事关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事关人类的前途命运。维护国际和平安全,是世界各国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心愿。广大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始终秉持理性、务实态度,坚定站在和平一边,站在国际道义一边,普遍支持劝和促谈,积极推动以对话谈判消弭分歧,用斡旋调解处理纷争,共同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为动荡变化的时代注入更多稳定性和确定性。

发展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发展中国家的第一要务,也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当前,全球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形势严峻,全球发展进程遭受冲击。站在全球发展的关键当口,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正合力推动更加包容、更加普惠、更有韧性的全球发展,加快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努力跨越发展鸿沟、重振全球发展事业。特别是作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金砖国家将全球发展作为合作重点,创新性提出“金砖+”合作模式,让更多发展中国家获得发展新机遇,汇聚和描绘了重视发展、共谋合作的强大合力与美好愿景。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更是全球南方的天然成员。30多年来,已派出维和人员5万余人次,赴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过去10年向非洲提供大量发展援助,参与建设6000多公里铁路、6000多公里公路、80多个大型电力设施;设立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积极帮助发展中国家提升绿色发展能力……中国始终同发展中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坚定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致力于同各国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型国际关系、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人类共同价值、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新理念,为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共同发展、深化务实合作提供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智慧。推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中国不仅是积极的倡导者,更是坚定的行动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我们不能因现实复杂而放弃梦想,不能因理想遥远而放弃追求。”虽然国际形势中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全因素日益突出,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作为维护和平、推动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定能为处于新的动荡变革期的世界注入稳定性和正能量。

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思想纵横)

今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景德镇市考察调研时,同非遗传承人亲切交流,不时赞赏他们的手上功夫和工匠精神,鼓励他们秉持艺术至上,专心致志传承创新。在同中华全国总工会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发挥好劳模工匠示范引领作用,激励广大职工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中成就梦想。”工匠精神源于“工”这一古老的职业。《周礼·冬官考工记》记载:“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谓之工。”“工”的职责就是造物,精湛的技艺是工匠的立足之本。庖丁解牛、鬼斧神工、炉火纯青等成语,都是对工匠技艺的形象表达。

工匠精神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劳动观。马克思指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党的XX大报告提出:“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指出:“在长期实践中,我们培育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高铁动车、航天飞船等成就的背后,都离不开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体现着劳动者独具匠心、精雕细琢、尽善尽美的追求和坚守,蕴含着严谨、执着、敬业、创新等可贵品质。16岁开始学砌墙的邹彬,勇夺第四十三届世界技能大赛砌筑项目优胜奖,实现了我国砌筑项目奖牌零的突破。“海岛”电工赵儒新,三十多年如一日,为服务12座小岛上237户居民的生活需要全天候“待命”。对个人而言,掌握一技之长,淬炼精湛技艺,能够在平凡岗位上建功立业,实现人生出彩。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育精益求精、新益求新的工匠品格,则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

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要围绕重大战略需求,瞄准产业链、创新链代际跃升,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宏大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健全高技能人才评价激励制度,加大对优秀技能人才、大国工匠的表彰奖励力度,提高他们的职业荣誉感和获得感,激发弘扬工匠精神的内驱力。在全社会讲好工匠故事、褒扬工匠情怀、涵养工匠文化,进一步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激励各行各业技能人才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

匠心聚,百业兴。秉持工匠精神,人人创新创优,撸起袖子加油干、驰而不息向前进,就一定能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宏伟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

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思想纵横)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力量。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建工商联界委员时强调:“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要筑牢依法合规经营底线,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做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业创新、回报社会的典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对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作出新的重大部署,提出“在民营经济中大力培育企业家精神,及时总结推广富有中国特色、顺应时代潮流的企业家成长经验”。新征程上,我们要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企业家是经济活动的重要主体,企业家精神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大批优秀企业家在市场竞争中迅速成长,一大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不断涌现,为积累社会财富、创造就业岗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强综合国力作出了重要贡献。在2023年世界500强企业榜单中,我国企业有142家,入围数量位居榜首,其中不乏优秀民营企业。这些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优秀企业家精神的激励。

企业发展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同时也离不开企业家的主观能动性。优秀企业家从事的行业各异,但都坚信企业发展的目标是要为社会创造价值,并将个人成长、企业发展同国家繁荣、民族兴盛、人民幸福紧密结合在一起。企业家精神有其相对稳定的内涵,如爱国敬业、遵纪守法、艰苦奋斗、创新发展、专注品质、追求卓越、诚信守约、履行责任、勇于担当、服务社会等。一个企业在企业家的带领下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就能奋力拼搏、力争一流,实现质量更好、效益更高、竞争力更强、影响力更大的发展,成为新时代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当前,民营企业践行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增长动力,坚守主业、做强实业,自觉走高质量发展之路,都要求民营企业家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

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需要打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持续优化尊重企业家、弘扬企业家精神的发展环境。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良好的法治环境是激发优秀企业家精神的有力保障。要坚持推动经济发展在法治轨道上运行,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稳定的预期。加强法治保障,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的合法权益,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依规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努力让民营企业家心无旁骛干事业。

大力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需要营造关心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社会氛围。好的社会氛围能够鼓励更多民营企业家消除顾虑、放下包袱、大胆发展。要引导社会正确认识民营经济的重大贡献和重要作用,正确看待民营经济人士通过合法合规经营获得的财富。坚决抵制、及时批驳澄清质疑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否定和弱化民营经济的错误言论与做法,以实际行动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三个没有变”。加强对优秀企业家先进事迹、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宣传报道,凝聚崇尚创新创业正能量,增强企业家的荣誉感和社会价值感。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底气所在(思想纵横)

自信才能自强。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面向未来,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文化自信,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历史和现实充分表明,我们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当今世界,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会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不同文明。今天,站立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我们拥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就是因为我们拥有广泛而深厚的文化自信。这份文化自信是我们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底气所在。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要牢牢把握坚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就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理论自觉、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力量;价值先进、思想解放,是一个社会活力的来源。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研究、阐释,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意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坚持学以致用,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要坚持走自己的路。中国共产党历来坚持独立自主开拓前进道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毛泽东同志曾说:“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在“两个结合”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不断推动中华文明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要展现昂扬振奋的精神面貌。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广袤沃土,指引着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强,养成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昂扬向上的风貌,展现的是中华民族的朝气、锐气、正气,是中国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是中华文化守正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理性平和的心态,表现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既不封闭保守,也不崇洋媚外,而是在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不同文明,在文明交流互鉴中真正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新时代自信自强的精神力量充分彰显,新的文化使命就有了坚实根基,14亿多中国人民的磅礴伟力就能不断汇聚,我们就能不断书写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新篇章、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洞察大势把握机遇(思想纵横)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呈现勃勃生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展现光明前景;另一方面,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会不断出现,实现既定目标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善于洞察大势、把握机遇。

应当看到,前进道路上我们会面临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从国内看,我国改革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叠加交织,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粮食、能源、产业链供应链、金融等领域安全风险依旧存在。从国际看,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世纪疫情影响深远,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发展面临的外部压力增大。

在看到风险挑战增多的同时,更应认识到总体上看时与势在我们一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既带来一系列新机遇,也带来一系列新挑战,是危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我们要科学把握危与机之间的辩证关系,充分认识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比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为我们开辟经济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提供了新的机遇。又如,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为我们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提供了新的机遇。我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清醒认识国际国内各种风险挑战的长期性、复杂性。同时要洞察大势、把握机遇,直面问题、迎难而上,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

我们的信心源自制度优越性。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强大自我完善能力的先进制度。我们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全国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确保各项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我们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我们坚持守正创新、与时俱进,持续深化改革,加大制度创新,使社会始终充满生机活力,等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让我们能够在风高浪急中经受住重大考验,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我们有主动识变应变求变、主动防范化解风险的强大能力。比如,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我们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迎难而上,沉着应对,我国经济总体回升向好,展现出了巨大韧性和潜力。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态势,我们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全球治理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我们的朋友圈越来越大,好伙伴越来越多,发展前景越来越好。

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回答时代课题,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洞察大势中把握机遇,不断战胜各种风险挑战,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推向前进。

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思想纵横)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新时代以来,我国文化传承发展呈现出新气象、开创了新局面,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新征程上,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首先必须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铸就了中华民族博采众长的文化自信。当前,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文明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坚定文化自信,必须坚持走自己的路,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同时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养成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

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是我们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内在要求。在人类历史的漫长进程中,世界各民族创造了具有自身特点和标识的文明。不同文明之间平等交流、互学互鉴,为人类破解时代难题、实现共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回望历史,中华文明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放眼当下,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前进道路上,只有保持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华文明发展进步。

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必须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守正创新是必然要求,也是重要方法论。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守好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持“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坚持我们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坚持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发展是为了更好地坚持。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让中华文化焕发新的生机活力。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只要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我们一定能更好担负起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合力推进世界现代化进程(思想纵横)

习近平主席在美国友好团体联合欢迎宴会上的演讲中强调:“中国追求的不是独善其身的现代化,愿同各国一道,实现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世界现代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历史演进的基本趋势,广大发展中国家正在各自现代化道路上不懈探索追寻。近年来,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遭遇坎坷、充满艰辛。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现代化?实现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世界现代化,这一中国方案为人类社会现代化指明正确方向。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潮流,是各国人民意愿的“最大公约数”。从历史上看,现代化进程发端于西方国家,但与之相伴随的是战争、殖民、掠夺、胁迫,给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带来深重苦难。今天,人类社会现代化不可能也不应该回到那种充满血腥罪恶的老路上去。没有和平,发展就无从谈起,已有的发展成果也会失去。任何国家实现现代化,和平稳定的内外部环境都是根本条件和必要保障。历史昭示我们,霸道霸凌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无法带来美好世界。面对复杂交织的安全挑战,要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以对话弥合分歧、以合作化解争端。只有各国都珍视和平、维护和平、促进和平,以团结精神和共赢思维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世界现代化才能在和平发展的轨道上不断前行。

近代以来,资本、技术、劳动、管理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流动,把一个个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连成了汪洋大海,历史成为世界历史。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深入,人类越来越成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在21世纪的今天,任何国家追求现代化,都不可能在封闭条件下实现,开放融通、互利合作是必然选择。当前,个别国家构筑“小院高墙”、强推“脱钩断链”、鼓噪供应链“去风险”,大搞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给世界现代化带来极大挑战。人为给合作设置障碍,挡住的不是风险,而是机遇。各国加强互联互通、团结合作、互利互惠,把合作的领域拓得更宽、把合作的蛋糕做得更大,才能既推动自身发展又实现共同发展,让世界现代化进程充满澎湃动能。

现代化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个国家的人民都有追求现代化的权利。世界现代化进程不应使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然而,当前南北差距、复苏分化、发展断层、技术鸿沟问题更加突出,人类发展指数30年来首次下降,国际发展事业面临巨大挑战。弥补发展赤字成为摆在世界各国面前的艰巨任务,走共建共享共赢的现代化之路正是破解问题之道。要增强现代化成果的普惠性,坚持共享机遇、共创未来,特别要关注发展中国家的特殊需求,保障发展中国家正当发展权益,提高其国际话语权,着力解决国家间和各国内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使每个国家都成为全球发展的参与者、贡献者、受益者,使各具特色的现代化事业汇聚成推动世界繁荣发展、人类文明进步的时代洪流。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作为文明古国、负责任大国,兼济天下是中国的一贯追求。以中国理念为世界变局指引方向,以中国行动为维护和平安全作出实质性贡献,以中国方案为推动共同发展尽责出力,以中国智慧为完善全球治理注入动力,中国式现代化在与世界的良性互动中推进和拓展,也为世界和平壮大力量、为各国发展提供机遇。实现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共同繁荣的世界现代化,是中国的期盼,也是每一个在现代化道路上孜孜探求的国家的愿望。中国将坚定不移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携手各国共同开创世界现代化更加美好的前景。

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思想纵横)

当前,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历史告诉我们,越是困难时刻,越要坚定信心。任何艰难曲折都不能阻挡历史前进的车轮。”越是面对错综复杂的形势,越是要坚持大历史观,看清和平与发展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加强团结合作、推动共同发展,世界终将在各国携手努力中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追求和平、促进发展一直是人类社会的美好愿望。过去几十年,人类吸取两次世界大战和冷战的教训,推动和平与发展成为历史潮流。在这一过程中,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的趋势,取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显著成果,实现群体性崛起。东西、南北之间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朝着更趋平衡的方向发展演变,世界力量对比出现“东升西降”“南升北降”趋势。然而也要看到,一段时间以来,冷战思维、集团政治抬头,个别国家试图搞唯我独尊,大行霸权、霸道、霸凌,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大国博弈更加尖锐,国际局势中不稳定、不确定、不安全因素上升,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严重威胁。

尽管世界变乱交织,但我们不能因此动摇对世界前途的信心,而要将一时一地的局势纷纭置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来分析研判。不仅要看到现象和枝节,更要把握本质和全局,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避免在变化多端的国际乱象中迷失方向、舍本逐末。历史的长河充满曲折,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无论国际形势激荡起怎样的冲波逆折,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规律不会改变,各国人民要求和平与发展的强烈愿望不会改变,世界和平与发展力量不断壮大的前景不会改变,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历史大势也不会改变。这是不以少数国家、少数人的意志和行动为转移的。我们要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把握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正确走向,不畏浮云遮望眼,看清历史车轮向着光明前途前进的方向。

当我们端起历史的望远镜,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认识当下问题,就不难发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当今世界的各种乱象给人类提出巨大挑战,归根到底缘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解决好。“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是在开放包容中走向合作共赢,还是在分裂对抗中落得一损俱损?历史的钟摆朝向何方,取决于人类的选择。全人类共同价值终将指引各国人民作出符合历史潮流的正确选择。浪花一时的翻腾,不能阻挡百川归海的奔涌。

中国始终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不断为变乱交织的世界注入和平与发展的确定性和正能量。过去10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平均贡献率超过30%,“一带一路”合作从亚欧大陆延伸到非洲和拉美,搭建起国际合作的新框架,汇集着人类共同发展的最大公约数。中国坚持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共享发展机遇,已经同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中国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携手各国致力于共同实现现代化,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人类发展进步潮流。在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共同努力下,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必将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

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思想纵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全面领导是确保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和道路前进的根本保证。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要有新气象新作为。只有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XX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才能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坚持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是我们的优良传统、成功经验、突出优势。回顾党的百余年奋斗史,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之所以取得长足进步、发挥重要作用,最根本的就在于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这充分表明,只有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才能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坚持党性、旗帜鲜明讲政治,这是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全面领导的应有之义。坚持党性,核心就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站稳政治立场,坚定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坚定宣传党中央重大工作部署,坚定宣传党中央关于形势的重大分析判断,坚决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这是大原则,决不能动摇。旗帜鲜明讲政治,要求我们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做到爱党、忧党、护党、为党,让党的主张成为时代最强音。新时代新征程,各级党委(党组)要把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为重大政治责任扛在肩上,确保党中央关于文化建设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带头把方向、抓导向、管阵地、强队伍,在重要问题和重大事件上及时表明态度、亮明立场,以钉钉子精神把各项任务要求落到实处。

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开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要勇于改革创新,善于提出和运用新思路新机制,更好激发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内在活力。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要直面挑战、研究问题、拓展视野、更新观念、丰富手段、激活潜能,构建大宣传工作格局,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更好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抓好阵地、平台的建设与管理,让党的旗帜始终在宣传思想文化战线高高飘扬。立足网络时代,用好网络信息技术,强化互联网思维,推进媒体深度融合,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

“绳短不能汲深井,浅水难以负大舟。”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离不开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党员干部队伍。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党员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俯下身、沉下心,深入生产生活一线,练就一双慧眼,善于观察、善于发现、善于辨别,着力发现真善美、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提升“见一叶而知深秋,窥一斑而见全豹”的能力,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坚持打基础利长远(思想纵横)

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就主题教育中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落实“重实践”要求,在以学促干上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作出重要论述,强调“树牢造福人民的政绩观”,要求“坚持打基础利长远,不搞急功近利、竭泽而渔、劳民伤财”。能不能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体现着党员干部能不能正确处理大我和小我的关系、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反映领导干部是否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多做为后人铺路搭桥的好事,不贪图功名,不急功近利,追求人民群众的好口碑、历史沉淀之后的真评价。

伟大事业的成就往往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而要靠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只有每一代人都做好自己的工作,完成好肩负的使命,才能为后续发展打好基础,确保事业永续发展、行稳致远。相反,如果只图眼前功劳,该打的基础没有打牢,或许会风光一时,但最终会出现问题,埋下发展隐患,阻碍事业进步。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崇尚的品格。老英雄张富清悄悄封存战功,扎根偏远山区默默奉献,誓言“为党为人民,我可以牺牲一切”。黄旭华院士60多年来“苦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为核潜艇研制和跨越式发展默默奉献。山西右玉县21任县委书记带领干部群众,一任接着一任种树,把不毛之地变成塞上绿洲。四川越西县华阳村四任第一书记接力整治村容村貌,完善道路、排水等基础设施,大力发展产业,终于让偏远山村换新颜。这些事迹彰显着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脚踏实地、接续奋斗的境界和担当。

一个地方、一个部门乃至一个单位确定的目标任务,有些是近期的,有些是长期的;有些事关当前,有些着眼长远。对于当前需要抓紧解决的,就要当机立断、力促落实;对于需要为长远打基础的,则不能急于求成,而要稳扎稳打、滴水穿石,保持战略定力和耐心,为将来做足功课、夯实根基。

坚持打基础利长远,就决不能为了出成效、显成绩去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那样做既浪费资源,又难以让群众满意,从长远看也不利于经济社会发展。一些干部中出现这样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政绩观出现了偏差,对个人得失的考虑多于为党干事业、为人民谋福祉。真正为老百姓办实事、为一地谋发展,就要把握好潜绩和显绩的关系,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顺应群众需求,找准发展着力点,踏踏实实、聚精会神地一步步推进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性。只有党性坚强、摒弃私心杂念,才能保证政绩观不出偏差。”党员干部应当坚定理想信念、砥砺党性心性,解决好政绩为谁而树这一根本性问题,真正将人民置于心中最高位置,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不计一时得失,牢固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坚持把为民办事、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把为老百姓办了多少好事实事作为检验政绩的重要标准。真正把力气花在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上,把功夫下在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处理好为与不为、发展与留白、存量与增量的关系,坚持干该干的事、干能干的事,多做一些功在当代、利在长远、惠及子孙的事情,努力打造更加完善的发展环境,创造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坚持公平正义完善全球治理(思想纵横)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各国人民对和平发展的期盼更加殷切,对公平正义的呼声更加强烈,对合作共赢的追求更加迫切。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是大势所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公平正义,完善全球治理。”完善全球治理是国际社会共享发展机遇、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必然要求。国际规则要依据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由大家共同书写、共同维护,不能谁的胳膊粗、嗓门大,谁就说了算。更不能拉帮结伙,把自己的“家法帮规”包装成国际规则。面对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人类社会遭遇诸多挑战危机,我们要携手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不断促进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全球治理变革不仅事关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而且事关国际秩序的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持全球事务由各国人民商量着办,积极推进全球治理规则民主化。”中国始终如一珍视和平和发展,始终如一珍惜朋友和伙伴,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努力为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发起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全球治理观、新安全观、新发展观、正确义利观等一系列占据国际道义制高点的全新理念,主张相互尊重、团结合作,遇到事情大家商量着办,寻求最大公约数。

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要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联合国宪章是公认的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必须坚定不移地遵守。中国高举真正的多边主义旗帜,坚定主张世界只有一个体系,就是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只有一个秩序,就是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只有一套规则,就是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中国始终维护联合国权威和地位,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维护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核心作用。同时,注重充分发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二十国集团等机制的建设性作用,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完善全球治理需要打牢法治基础,推进全球治理法治化。我们要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增强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推动相关制度规则成为全球共识。要加快形成系统完备的涉外法律法规体系,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推动我国对外开放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围绕反制裁、反干涉、反制“长臂管辖”等,充实应对挑战、防范风险的法律“工具箱”,以法治激发对外开放活力,不断增强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为维护公平正义、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力量。

坚持和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思想纵横)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亲切会见全国“枫桥式工作法”入选单位代表,向他们表示诚挚问候和热烈祝贺,勉励他们再接再厉,坚持和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为推进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我们要把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使其在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实践中发挥更大效能,为中国式现代化营造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不断增强“中国之治”新优势。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批示学习推广“枫桥经验”60周年,是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20周年。20世纪60年代,浙江枫桥干部群众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创造了“枫桥经验”。几十年来,从“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枫桥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成为我国基层社会治理的一张“名片”。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新时代‘枫桥经验’”写进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党的XX大报告。“乡贤参事会”、“圆桌问计”、“侨乡枫桥”解纷工作法……各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结合实际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化解矛盾、服务群众的好形式、好方法。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枫桥经验”展现出持久生命力和旺盛活力。

对于“枫桥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里面有我们党处理问题、化解矛盾的政策策略,就是要走群众路线”。只有走到群众中间,与群众“坐一条板凳”,才能真正了解群众的诉求。只有发挥群众的聪明才智,才能精准掌握基层矛盾纠纷隐患苗头,找到化解矛盾纠纷的突破口。近年来,从领导干部定期下访机制、“百万警进千万家”活动到各地涌现的如“义警”“小巷管家”“红袖标”等治安志愿者组织,这些都是我们在社会治理领域走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人民群众是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源头活水。坚持和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把体现人民意志、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基层社会治理方方面面。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创新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机制,发展壮大群防群治力量,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基层是我国社会治理体系的基础。现代社会是高风险社会,风险的跨界性增强、传导性加快,容易形成风险综合体,必须提高风险防范化解的前瞻性、系统性。新时代“枫桥经验”为我们防范化解矛盾风险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要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树立关口前移的理念,完善社会风险预警监测体系,筑牢基层社会治理的第一道防线。同时,坚持综合施策,注重以联调联动促矛盾化解,构建线上线下一体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平台,形成解决矛盾问题的强大合力。

在现代化建设中,处理好活力与秩序的关系至关重要。我国能够创造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我们党正确处理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新征程上,要运用好我们党的宝贵经验和智慧,坚持和发展好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党的领导这一根本保证,坚守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根本立场,更加彰显法治思维、更加突出科技支撑、更加注重社会参与,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推动形成活而不乱、活跃有序的动态平衡,确保人民安居乐业,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续写“两大奇迹”新篇章。

坚持以思想解放推进改革开放(思想纵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价值先进、思想解放,是一个社会活力的来源”“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思想解放的过程”。党的XX大报告阐述了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是其中之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我们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断开创改革开放新局面,以深化改革开放激发发展新活力,加快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求我们进一步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思想不解放,就难以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就难以找准深化改革开放的突破方向和着力点,就难以迈开前进的步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解放思想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强调“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定不移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让党和国家事业始终充满创造活力、不断打开创新局面”“要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实,凝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力量,在新起点上实现新突破”。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我们坚持以思想解放推进改革开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推动党员干部进一步焕发历史主动精神、历史创造精神,不断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理念的变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性力量。坚持以思想解放推进改革开放,必须掌握科学理论,提升思维能力。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面对前进道路上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狂风暴雨、惊涛骇浪,随时可能发生的“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如果眼界不宽、知识不够、思想僵化,“身体进入新时代、思想停在过去时”,在风险挑战面前就可能进退失据,丧失应变识变求变、战胜艰难险阻的主动性。党员干部必须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积极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规律,不为陈旧观念所缚,不为思维定势所困,当解放思想的先行者;立足实践发展、适应时代变化,勤于思考、善于创新、勇于求变,把“敢”和“干”的劲头调动起来,把“闯”和“创”的精神激发出来,提出防范化解各种风险挑战的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在坚持改革开放中创造新的发展机遇。

解放思想是我们适应新形势、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思想武器。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新征程上,我们要不断解放思想,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坚定不移扩大开放,着力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充分调动各方面推进改革开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激发创新活力同凝聚奋进力量结合起来,让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相互激荡、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相互促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将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努力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

坚定信心办好自己的事情(思想纵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什么时候没有困难?一个一个过,年年过、年年好,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都是这样。爬坡过坎,关键是提振信心。”新时代以来,面对涉滩之险、爬坡之艰、闯关之难,我们沉着应对、奋发有为,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这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取得的,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团结奋斗、攻坚克难实现的。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国际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安全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同时,世界经济复苏乏力,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有增无减,持续加剧国际形势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

前进道路上面临的风险挑战是严峻的,需要解决的矛盾问题是复杂的,但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时与势在我们一边。我们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系统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确保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党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为应对各种重大风险挑战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非凡的组织动员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贯彻执行能力,能够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的独特优势,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我国持续快速发展积累了坚实基础,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具有强大的韧性和活力,为防范和抵御风险提供了坚强依托;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进一步健全,形成了长期稳定的社会环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解决了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提升了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激发,党心军心民心更加昂扬振奋,焕发出磅礴的自信自强力量和历史主动精神;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定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为中国发展赢得良好的国际环境;等等。这些突出优势和有利条件是我们的定力和底气所在,也是我们的决心和信心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持定力,增强信心,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是我们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遭遇过很多外部风险冲击,最终都能化险为夷,靠的就是办好自己的事、把发展立足点放在国内。在当今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形势中谋求发展,在错综复杂的大变局中赢得优势,更要保持战略定力和信心,坚持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壮大自身力量,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所当乘者势也,不可失者时也。新时代新征程并非一片坦途,我们要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紧紧抓住并切实用好战略机遇和有利条件,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筑牢勇毅前行的信心底气,以正确的战略策略应变局、育新机、开新局。

聚焦实际问题抓落实(思想纵横)

抓落实是党的政治路线、思想路线、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也是衡量领导干部党性和政绩观的重要标志。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就主题教育中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落实“重实践”要求,在以学促干上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作出重要论述,强调“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积极主动抓落实,聚合众力抓落实,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聚焦实际问题抓落实,在抓落实上取得新实效”。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不注重抓落实,不认真抓好落实,再好的规划和部署也是空中楼阁。广大党员干部要全面准确领会党中央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实党中央各项要求,一步一个脚印把党的XX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变成现实,努力创造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检验的业绩。

怎样才能抓好落实?这是需要广大党员干部认真思考的问题。首先要坚持人民至上,担负起自己的职责,以身许党、夙夜在公,有“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鼓起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其次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也是抓好落实的关键。推动事业发展,就是解决一个又一个实际问题的过程。只有认真研究问题,才能找到影响落实的根源,抓住关键环节,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将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好执行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总是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前进的。”我们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解决我国的实际问题。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面对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广大党员干部尤其要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应对新挑战、破解新难题、塑造新优势,更好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职责使命。

聚焦实际问题抓落实,需要明确聚焦什么样的实际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XX大报告中强调:“我们要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在实际工作中,要摸清影响高质量发展的困难与根源,真正了解发展所需、改革所急、基层所盼、民心所向的问题,并认真加以解决。调查研究是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起点。我们要扑下身子、沉到一线,自觉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找到开展工作的好思路、好办法。

想不想抓落实、敢不敢抓落实、会不会抓落实,能否聚焦实际问题抓落实,检验党员干部的行动、考验党员干部的能力。实践中,一些党员干部之所以没能聚焦实际问题抓落实,有的是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影响,敷衍塞责、怕担责任;有的则是由于本领不强,不善于抓住和解决实际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要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全方位管理和经常性监督,确保各领域各方面贯彻落实不偏向、不变通、不走样。科学思想方法是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总钥匙”,只有把思想方法搞对头,认识问题才能站得高,分析问题才能看得深,解决问题才能更有效。要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把握包括“六个必须坚持”在内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自觉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切实提高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历史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做到善于把握事物本质、把握发展规律、把握工作关键、把握政策尺度,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抓落实本领,推动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

牢牢掌握主动权(思想纵横)

能否掌握主动权是极端重要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能不能富强,一个民族能不能振兴,最重要的就是看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能不能顺应时代潮流,掌握历史前进的主动权。”回顾百余年的浴血奋斗与艰辛探索,始终牢牢掌握主动权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敢打必胜、战无不胜、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法宝。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掌握主动权的重要性,围绕“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等发表重要论述,为党和国家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牢牢掌握主动权要有科学理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是我们党创造历史、成就辉煌的一条重要经验”。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以其真理的光芒照耀着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实现自身解放的道路,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在百余年的奋斗中,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中国人民披荆斩棘前进并取得累累硕果,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用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分析把握历史大势,正确处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善于抓住和用好历史机遇,顺势而为、奋发有为,始终掌握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

牢牢掌握主动权要做到实事求是。毛泽东同志说,主动权“这件事来自实事求是,来自客观情况在人们头脑中的真实的反映,即人们对于客观外界的辩证法的认识过程”。主动地位不是空想的,而是具体的、物质的。历史活动主体只有进行客观、周密的调查,对事物有了全面、深入的认识,才能充分、科学地把握客观实际与历史条件,并针对时刻变化的情况及时有效地调整方针策略,巧妙“排兵布阵”,发挥优势、审时度势、随机应变。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面对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只有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才能牢牢掌握战略主动。

牢牢掌握主动权要发扬斗争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数事实告诉我们,唯有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气概,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我们才能赢得尊严、赢得主动,切实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斗争精神是主观能动性的一种表现形式。敢于斗争就是承认矛盾的客观性、普遍性,适应社会发展、矛盾运动的内在趋势和要求,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作为,进而推动事业发展。列宁说:“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百余年来,我们党之所以能够遵循历史规律、顺应历史大势、掌握历史主动,就是因为不怕困难、无所畏惧,从而奋斗出一片新天地。唯有发扬斗争精神,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在处于主动地位时保持和扩大主动权。

当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我们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新时代伟大实践中,我们要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牢牢掌握主动权,在新的赶考之路上向历史和人民交出新的优异答卷。

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思想纵横)

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最重要的成果,就是正式提出和系统阐述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体用”是中国古典哲学的一对基本范畴,主要含义有三种:第一种是指形体、形质、实体与其作用、功能、属性的关系;第二种是指本质与现象、根据与表现的关系;第三种是指根本原则与具体方法的关系。无论是哪一种含义,在“体”和“用”的关系中,“体”是基础、是根本,“用”是作用、效用,是依赖于“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体用贯通,强调“体用不二”“体用一源”。

随着时代的发展,“明体达用”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体用”范畴也体现着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理论与实践良性互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强调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深刻表明这一重要思想体现了“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彰显了这一重要思想浓郁的中国味、浓厚的中华情、浓重的华夏韵。

从理论上看,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马克思主义第一次把文化放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推动人类文化观念实现了历史性转变。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新时代文化建设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作出重大原创性贡献。比如,创造性地把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鲜明提出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深刻理解“两个结合”、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等重大创新观点,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任务,等等。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重大课题,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是强大思想武器,又是科学行动指南。伴随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的提出,一项项针对性举措应运而生: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制定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制定第一部关于宣传工作的基础性、主干性党内法规《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党和人民推进治国理政的实践中,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作出全局性的战略部署、提出各个方面的重大举措,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根本遵循。

习近平文化思想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并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展现出了强大伟力。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聚焦首要政治任务,围绕新的文化使命,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把“七个着力”的要求落到实处,不断开创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思想纵横)

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加速创新发展,成为推动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变革的重要力量。根据第五十二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9.1个小时;各类互联网应用持续发展,网约车、在线旅行预订、网络文学的用户规模快速增长,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的新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互联网内容建设,深化网络生态治理,弘扬新风正气,网络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是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要求,也有利于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中的作用,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要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正能量代表人民群众对真善美的共同追求与渴望,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让中华民族精神大厦巍然耸立,必须发挥互联网在传播真善美、传递正能量中的作用。我们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进一步培育向上向善的道德力量,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要不断增强网络舆论引导力。随着互联网成为信息传播主渠道,准确权威的信息如不及时传播,虚假歪曲的信息就会搞乱人心;积极正确的思想舆论如不发展壮大,消极错误的言论观点就会肆虐泛滥。要旗帜鲜明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引导全国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广泛凝聚新闻网站、商业平台等传播合力,精心做好网上重大主题宣传,及时把更多真实客观、观点鲜明的信息内容传播到广大网民中、传导到社会各方面,形成万众一心、团结奋斗的局面。

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要走好网上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在互联网时代,老百姓上了网,民意也就上了网。要善于运用网络了解民意、开展工作,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让互联网成为我们党同群众交流沟通的新平台,成为了解群众、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的新途径。要善于通过互联网等各种渠道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更好倾听民声、尊重民意、顺应民心,认真采纳建设性意见,切实把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好。

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要提高网络综合治理效能。当今时代,互联网已深度融入社会生产生活。要以建设网络综合治理体系为重要抓手,着力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让人民群众共享互联网发展成果。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参与,经济、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相结合的综合治网格局,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在网络空间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成风化人,明德至善。文化的力量是强大的。厚植文化土壤、弘扬新风正气,一定能够让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充盈网络空间,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守好魂脉和根脉(思想纵横)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坚持“两个结合”、勇于推进理论创新的光辉典范。正是在这一重要思想科学指引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在民族危亡之际诞生的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同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产生了深刻的化学反应。在百年波澜壮阔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和实践创造,既让马克思主义以崭新形象展现在世界上,又深刻改变了中国。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正是这种彼此契合为“结合”奠定了前提。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民惟邦本,本固邦宁”;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形成、丰富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绝知此事要躬行”;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自强不息”“革故鼎新”;等等。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才能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理论创新才能根深叶茂。

守正创新是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必然要求。当今时代,“两个大局”加速演进,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领域都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重大课题,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给我们提出的新考题比过去更复杂、更难。我们没有现成的答案可循,一切都需要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探索创新,在守正与创新的统一中找寻答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必须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指导我们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

我们要守好魂脉和根脉,坚持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发展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有效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巍巍巨轮在科学理论的指引下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推进共同富裕在行动在身边(思想纵横)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发展中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补齐民生短板,增进民生福祉,让各族人民实实在在感受到推进共同富裕在行动、在身边。”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而不懈奋斗。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党的奋斗目标。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用切实行动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新时代以来,我们党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形势、新变化,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让人民群众不断提高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同时也应看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无论是继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还是推动高质量发展,都必须以等不得的使命担当和急不得的历史耐心,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上不断取得新进展。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要把推动高质量发展放在首位,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物质基础。各地发展水平、条件不同,要抓住影响发展的主要问题,结合实际找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采取有力举措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改善,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推进共同富裕在行动、在身边。比如,在城市,可以通过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打牢社区基层公共服务基础,着力解决广大市民在就业、教育、医疗、托育、住房、养老等方面遇到的难题,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等,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农村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难点和重点,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着力促进广大农民群众整体生活水平提升。特别是要找到适合本地的发展路径,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让农村产业更兴旺、农民生活更富裕,不断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让广大人民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推进共同富裕在行动、在身边,归根结底要靠实干。广大党员干部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锐意进取、大胆探索。找准发展的着力点,扎扎实实调查研究,掌握实际情况,在出实招、求实效上下功夫,把工作抓实、基础打实、步子迈实,担当作为、迎难而上。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汇聚起强大合力,蹄疾步稳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迈进。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思想纵横)

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XX大报告中将“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中国式现代化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把促进物的全面丰富与人的全面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在不断夯实物质基础、实现物质富裕的同时,不断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在于,我们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在促进物的全面丰富的同时,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必然要求满足人民精神需求、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精神所在,就是力量所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广大人民的精神力量。新征程上,我们的前途一片光明,但脚下的路不会是一马平川。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艰险,也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雄健的精神”的支撑。这就需要在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中凝聚最大社会共识、形成最强向心力,汇聚团结一心的磅礴力量。

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最根本的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筑牢人民精神支柱。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我们就能愈战愈勇,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激励中国人民攻坚克难的强大精神力量。为此,要聚焦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个首要政治任务,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深化内化转化上下功夫,更好用党的创新理论统一思想和行动,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宛如精神长河,滋养着中华民族的心灵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我们要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成为人民精神力量的血脉基因。要运用现代艺术形式,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灵动起来。近年来,一些蕴含中华文化气韵的节目、作品受到人们喜爱。我们要多创作推出这样的文化产品,让人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增进文化认同、增强精神力量。

增强人民精神力量,要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业态,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将亿万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以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思想纵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只有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才能为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精神和文化基础,汇聚各民族团结奋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的磅礴力量。

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自古以来,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共同书写了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精神。展开历史长卷,我国各民族创作了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伟大作品,传承了格萨尔王、玛纳斯、江格尔等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建设了万里长城、都江堰、大运河、故宫、布达拉宫、坎儿井等伟大工程。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久弥新,我们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深厚历史和文化根基。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民族问题、民族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一步拓展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这一重要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新时代,通过实施重大文化工程,举办重大文化活动,普及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等一系列举措,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更加热爱、更加自豪、更加自信,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大大增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取得新成就。当前,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和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我们更需团结一致、凝聚力量。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确保中国发展的巨轮胜利前进。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是我国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的可靠保障。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团结、鼓舞、感召各族群众,面向各族群众加强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宣传教育,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

在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共同熔铸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已深深融进了各族人民的血液和灵魂,是推动我国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要深入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凸显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引领作用,大力弘扬伟大民族精神,推进宣传教育大众化、常态化和实效化,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推动各族群众以自信自强、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文化认同是更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要不断深化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按照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要求,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研究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和时代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中,增强中华文化特征、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国家形象的表达力、感召力和凝聚力,夯实民族团结的文化根基,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

要怀平常心(思想纵横)

在前不久召开的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信心赛黄金。只要有信心,未来可期”“当然我们也不要一味地追求奇迹,还是要怀平常心,把握住自己的历史定位。”这为我们在新征程上攻坚克难、砥砺前行提供了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历史发展有其规律。伟大事业往往不会一帆风顺,宏伟奋斗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我们既要积极推动事物发展,又不能急于求成,做违背规律、超越阶段的事。这正是要怀平常心所蕴含的哲理。平常心体现的是一种积极主动而又冷静从容的心态。平常心是一份沉着的信心,信心是一份坚定的平常心。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平常心,新时代以来我们从容应对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取得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并不断取得新成就。

平常心是一份不骄不躁、脚踏实地的进取心。发展是第一要务。以平常心谋划和推动发展,不骄不躁、脚踏实地,才能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不断迈出新步伐。推动高质量发展,就要告别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不走急就章、竭泽而渔的道路。怀平常心,就要克服浮躁心理、急躁心态,树立正确政绩观,扎扎实实、踏踏实实地推进现代化建设。认清自身的战略定位、历史使命,把握机遇和优势,不脱离实际,不超越阶段,把步子走稳,多做打基础、利长远、赢未来的事。摒弃“速度崇拜”,放下“数字包袱”,不搞贪大求洋、盲目蛮干、哗众取宠,坚持出实招求实效,追求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增长。

平常心还是一份不务虚功、造福于民的实干心。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再好的规划和部署,如果得不到落实,也只是空中楼阁。在具体落实过程中,有些难题牵扯面广,有些矛盾尖锐复杂,不能急功近利。要拿出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愿望的耐心和“过了一山再登一峰,跨过一沟再越一壑”的韧劲,将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实到位。要始终保持“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发扬钉钉子精神,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真抓实干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以一颗平常心做平常事,于平常事中见担当,尽心尽力履职尽责、全心全意服务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平常心中见信心和耐心,平常心中见定力和担当。当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也前所未有。走在中国式现代化这条前人从未走过的道路上,我们要准确洞察发展大势,不因胜利而骄傲、不因成就而懈怠,不为风险所惧、不为干扰所惑,始终保持信心和耐心、定力和担当。怀平常心并不意味着可以喘口气、歇歇脚。岁月不待人,机遇不等人。我们要有时不我待的精神,不断激发内生动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不断开辟事业发展新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对于时间的理解,不是以十年、百年为计,而是以百年、千年为计。”我们要怀平常心,以道不变、志不改的定力,以一件接着一件办、一茬接着一茬干的恒心,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奋力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

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思想纵横)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按照党中央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深入农村、社区、企业、医院、学校、‘两新’组织等基层单位,把脉问诊、解剖麻雀,进行问题梳理、难题排查,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为学之实,固在践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需要应对的风险挑战、防范化解的矛盾问题比以往更加严峻复杂。理论的价值在于指导实践,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才能不断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

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要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讲是什么、为什么,又讲怎么看、怎么办,既部署“过河”的任务,又指导解决“桥或船”的问题,生动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党员、干部要提高思维能力、工作本领,就要刻苦钻研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总钥匙”,努力掌握蕴含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道理学理哲理,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使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精神世界更好适应事业发展需要,使各项工作朝着正确方向推进。

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要坚持问题导向。马克思指出:“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我们党始终强调坚持问题导向,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落到研究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上来,落到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有效办法上来。”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首先要善于发现问题,在国际国内相互联系中发现问题,在改革发展实践中发现问题,在总结经验教训中发现问题。其次要科学分析问题,善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善于从繁杂问题中把握事物的规律性、从苗头问题中发现事物的趋势性、从偶然问题中认识事物的必然性。最后要妥善解决问题,善于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事关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的紧要问题,瞄着问题去,追着问题走,把化解矛盾、破解难题作为履职尽责的第一要务。

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要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紧密联系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紧密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实际,紧密联系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大变化,紧密联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奋斗目标和各项任务,自觉运用理论指导实践,使各方面工作更符合客观规律的要求,不断提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能力,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

在深学细悟中提高本领(思想纵横)

当前,第二批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正在扎实有序推进。开展第二批主题教育,总的要求与第一批是一致的,要把“学思想”作为首要任务贯穿始终。推动主题教育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努力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悟规律、明方向、学方法、增智慧,在深学细悟中切实把看家本领、兴党本领、强国本领学到手,确保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上取得实效。

成为政治上的明白人。开展第二批主题教育,要充分借鉴运用第一批主题教育的成功经验,更加注重以理论上的清醒和坚定确保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不断提升政治能力,始终成为政治上的明白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干部干好工作所需的各种能力中,政治能力是第一位的。”一个党员有了过硬的政治能力,就能做到“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成为政治上的明白人,要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深刻领会什么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坚定维护的立场,凡是有利于坚持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事就坚定不移做,凡是不利于坚持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事就坚决不做。提高政治能力,成为政治上的明白人,要善于从政治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从政治上分析问题才能看清本质,只有从政治上解决问题才能抓住根本。要练就一双政治慧眼,善于从繁杂问题中把握事物的规律性,从苗头问题中发现事物的趋势性,从偶然问题中认识事物的必然性,做到眼睛亮、见事早、行动快。

成为做好工作的行家里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第一批主题教育取得明显成效,使开展主题教育的过程成为理论学习向实践运用转化的过程,成为党员干部提高履职本领、增强责任担当的过程。推动第二批主题教育取得实实在在成效,同样要引导党员干部提升思维能力、提高履职本领,成为做好工作的行家里手。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转化为自己的科学思想方法,作为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总钥匙”。要用这一重要思想优化思想方法、解决思想困惑,使自己的思维方式更好适应事业发展需要,让“总钥匙”在自己的头脑中发挥“总指挥”作用。成为做好工作的行家里手,还要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善于抓住关键、找准重点、洞察事物发展规律,善于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

成为新时代的实干家。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理论要转化为能力,必须躬身实践。主题教育坚持学习打头、调研开路、实干开局整体融合,让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得到有效激发,形成了真抓实干的浓厚氛围。成为新时代的实干家,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要求,坚持知行合一、真抓实干,做起而行之的行动者、当攻坚克难的奋斗者,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新时代新征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有许多重大课题需要进行实践探索,有许多新的领域需要不断开拓创新,要求党员干部在实践中不断增长解决问题的新本领。党员干部要坚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在实践中求真知,在探索中找规律,不断形成新经验、深化新认识。要锚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任务,在实践锻炼中增强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在重大斗争中加强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在重大考验中着力增强防风险、迎挑战、抗打压能力,在专业训练中及时填知识空白、补素质短板、强能力弱项。

增强防范化解风险本领(思想纵横)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XX大报告中强调:“增强干部推动高质量发展本领、服务群众本领、防范化解风险本领。加强干部斗争精神和斗争本领养成,着力增强防风险、迎挑战、抗打压能力”。8月31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要提升干部这三种本领。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面对新征程上纷繁复杂的风险挑战,领导干部要切实增强防范化解风险本领,把发展建立在更加安全、更为可靠的基础之上,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

我们党之所以能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战胜风险挑战中壮大,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本领,其中包括不断提高应对风险、迎接挑战、化险为夷的能力水平。在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坚持把防范化解风险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内容、各级干部需要掌握的重要本领。实践证明,把安全稳定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全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前提,是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防范化解风险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扛起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政治职责,坚决守住不发生全局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我们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有效应对了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的复杂局面,有效应对了外部讹诈、遏制、封锁、极限施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中国式现代化越向前推进,我们遇到的阻力和压力就会越大,需要防范化解的风险就会越复杂。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的因素急剧增多,我们将面对更多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就拿经济发展来说,我国正处在经济恢复和产业升级的关键期,经济恢复速度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处于领先地位,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也要看到,我国经济运行面临新的困难挑战,一些国家采取的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等不断冲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进一步凸显。对于各个领域的风险挑战,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新形势新任务对各级领导干部防范化解风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增强防范化解风险本领,要善于在不稳定性中增强稳定性、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增强风险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把安全发展的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健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制度,从源头上避免或减少重大风险的发生。建立多源监测、多点触发机制和专家咨询、会商机制,增强敏锐性、洞察力、预见力,提高对重大风险的预测预判预警能力,见微知著、先知先觉,努力做到草摇叶响知鹿过、松风一起知虎来、一叶易色而知天下秋。

增强防范化解风险本领,领导干部既要有防范风险的先手,也要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高招,还要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要按照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的要求,主动增强责任感和自觉性,提高应急处突的见识和胆识,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第一时间研究部署、第一时间采取措施、第一时间组织动员,抓早抓小抓苗头,及时斩断风险发展链条,防止风险升级、转化。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加强重大风险的社会心理干预、情绪疏导和舆论引导,凝聚社会共识、集中群众智慧,紧紧依靠人民筑牢安全屏障。树立辩证的、系统的、长远的眼光,深入分析,全面权衡,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从眼前的危机、眼前的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在改革创新中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思想纵横)

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提出:“加强和改进对外宣传工作,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开拓进取、革故鼎新中取得了辉煌灿烂的发展成就。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对于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营造我国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对于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都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只有了解古代的中国,才能理解今天的中国对道路、制度的选择,也才能明白中国向何处去。今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华文明彰显出历久弥新的魅力和风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充足底气,也为我们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供了宝贵资源。我们要立足中国大地,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讲好中华文明故事,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让世界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角度来看中国,真正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未来。

中华文明既是历史的,也是现代的。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团结带领人民在五千多年深厚文明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世所罕见的发展奇迹,宏阔壮丽的创新创造,为展现中华文明的蓬勃生机和活力提供了丰富素材。要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帮助外国民众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依托我国发展的生动实践,全面阐述我国的发展观、文明观、安全观、人权观、生态观、国际秩序观和全球治理观,将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寓于其中,深刻阐明中国的发展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是各国共同的机遇。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要在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上下功夫。概念是构建话语体系的基石。新时代,我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人类共同价值等一系列重大理念,在国际社会引发广泛共鸣、凝聚广泛共识,成为世界读懂中国的标识。要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创新话语表达方式,把握国外不同受众的习惯和特点,把我们想讲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把“自己讲”和“别人讲”结合起来,找准共情共鸣的切入点,增强对外话语的说服力、感召力。

以开放包容的胸怀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是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重要途径。要坚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动,通过多种途径推动我国同各国的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更好发挥高层次专家作用,利用重要国际会议论坛、外国主流媒体等平台和渠道发声。发挥研究机构、学校、企业、社会组织等对文明交流的促进作用,动员各方面一起奏响交响乐、大合唱。利用新媒体新技术创新文明交流对话的途径和形式,提升传播效能,更加生动立体地展现丰富多彩的中国形象。

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学到手(思想纵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学到手,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各项工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学到手,既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观点、科学体系,掌握其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要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提升运用这一重要思想指导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理论建设和理论教育。毛泽东同志曾经提出:“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二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地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对领导干部来说,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度,决定着政治敏感的程度、思维视野的广度、思想境界的高度。当前,国内外环境深刻复杂变化,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很多领域工作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缺乏理论思维、理论素养,就难以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只有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掌握牢靠,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坚守正确政治方向,在观察时势、谋划发展、防范化解风险上更加主动、更有成效。

学习理论,没有任何捷径可走,首先要老老实实、原原本本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摒弃浅尝辄止、一知半解、蜻蜓点水的态度,下一番真功夫、苦功夫、细功夫。习近平总书记曾以著名学者王国维论述治学的三种境界,勉励领导干部学习理论也要有三种境界,既要“静下心来通读苦读”,又要“勤奋努力、刻苦钻研”,还要“独立思考、学用结合、学有所悟、用有所得”,为我们学习理论提供了科学指引。我们要通过全面系统深入的研读,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整体把握这一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对各领域提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各方面工作提出的具体要求,都要放在整个科学体系中来认识和把握,做到融会贯通。

只有把思想方法搞对头,开展工作才能把得准。真正把马克思主义看家本领学到手,关键是要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光辉典范,集中体现了我们党推进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准确把握包括“六个必须坚持”在内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才能深刻领悟这一重要思想的精髓要义。要结合新时代我们党运用科学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非凡历程,深切感悟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

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为改变人民命运而创立、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显著特征,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要把这一重要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转化为自己的科学思想方法,用以观察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善于运用这一重要思想洞察时与势、危与机,把握规律性、发现趋势性、认识必然性,积极识变应变求变。善于运用这一重要思想增进人民福祉,深入实际感受群众冷暖、倾听群众呼声,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善于运用这一重要思想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创新思路办法、激发动力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实绩。

自觉用党的创新理论改造主观世界(思想纵横)

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这次主题教育要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的总要求。”当前,第二批主题教育正在扎实开展。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改造主观世界,深刻领会这一重要思想关于坚定理想信念、提升思想境界、加强党性锻炼的一系列要求,不断增进对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主观世界体现为多方面、多层次、多维度的精神世界,包括思维方式、理想信念、知识能力、情感意志、道德观念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修身养性、提升思想境界的内容十分丰富。比如,《礼记·大学》讲:“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这些思想理念对于我们今天加强自身修养、提升思想境界仍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改造主观世界、提升思想境界就必须加强党性修养。

我们党作为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历来重视党性修养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也是共产党人的‘心学’”“党性不可能随着党龄的增加而自然增强,也不可能随着职务的升迁而自然增强,必须在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中不断增强”。在党的XX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把“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提高党性觉悟”作为全面从严治党战略部署的重要内容,为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继续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包含着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也贯穿着中国共产党人政治品格、价值追求、精神境界、作风操守的要求。主题教育强调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站位,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把这一重要思想变成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党员干部在学习中要主动把自己摆进去,深刻领会这一重要思想蕴含的崇高信仰信念、真挚为民情怀、高度历史自信、无畏担当精神,砥砺初心使命、锤炼党性觉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学懂弄通做实,切实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不断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要深刻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实践力量、人格力量,将其转化为坚定理想信念的强大力量,真正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决定一个人品质如何的是德行,决定一名党员品质如何的是党性。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改造主观世界就要强党性,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坚定理想信念,不断提升党性修养,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新征程上,党员干部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变成自己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思想方法,不断提升政治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转化为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31篇)2023年人民日报思想纵横第四季度文章范文。

word该篇DOC格式(31篇)2023年人民日报思想纵横第四季度文章范文,共有42298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31篇)2023年人民日报思想纵横第四季度文章下载
(31篇)2023年人民日报思想纵横第四季度文章.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