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党课讲稿:加强伟大建党精神引领 筑牢当代青年价值观建设

发布时间:2023-12-11 08:10:22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前言]党课讲稿:加强伟大建党精神引领 筑牢当代青年价值观建设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党课讲稿:加强伟大建党精神引领 筑牢当代青年价值观建设

党课讲稿:加强伟大建党精神引领 筑牢当代青年价值观建设

同志们: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深入学习、深刻领会伟大建党精神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以伟大建党精神引领当代青年价值观建设,对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要义与时代价值

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源头,伟大建党精神为中华民族精神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也为新时代迈向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劲精神动力。新时代青年生逢其时,正逢盛世,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因此传承、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既是新时代青年对党和国家要求的响应,也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推进自身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明确指出“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的号召。伟大建党精神蕴涵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征程中淬炼意志品质的源头活水,也是当代青年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思想武器。

第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鲜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信仰信念。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坚持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就是坚持真理、捍卫真理的集中表现。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党的一大制定了党的纲领,确定党的根本政治目的是进行社会革命;党的二大在提出民主革命纲领的同时还进一步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政党,它的目的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中国共产党在创建时期就明确了自己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明确了自己长期坚守的理想信仰,百余年来,党的信仰与信念在中国大地上历久弥新,焕发出持久的影响力与旺盛的生命力。

第二,“践行初心、担当使命”鲜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作为人民中优秀分子的组合,中国共产党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把自己定位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中国共产党必须时刻守初心、担使命。践行初心,就是要将为党和人民矢志奋斗的主观精神状态转化为实际行动,将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气神转化为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自觉行动。担当使命,是共产党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伟大复兴的宏伟实践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主题,也是全体人民的光荣梦想。

第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鲜明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风貌风骨。斗争与牺牲是紧密相连的,斗争过程中往往伴随个人利益乃至生命的付出。历史和实践表明,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有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随时献出一切的精神自觉。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救人民于水火之中,扶大厦于将倾之际,无数革命先烈不怕牺牲、前仆后继,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铮铮铁骨。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时期,中国共产党人自力更生创实业,科学求实补空白。进入新时代,千百万党员干部持续增强斗争的勇气和韧劲,构筑起“上下同心,精锐尽出”“舍生忘死,逆行而上”等从胜利走向胜利的精神力量,激励我们奋进新征程。

第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品质品格。对党忠诚,是保持党的肌体健康的关键举措,是亮明党的政治立场的显著标识。对党忠诚,是中国共产党人首要的政治品质,是对一名共产党员的基本要求。党员干部要立志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勇于担苦、担难、担重、担险,以实际行动诠释对党的忠诚。不负人民,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承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中国共产党人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密切联系群众,坚定依靠群众,一心一意为百姓造福。

(二)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价值

伟大精神形成于伟大时代。伟大建党精神内涵丰富,意境深远,历久弥新,对于我国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后推进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第一,伟大建党精神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彰显。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鲜明旗帜,彰显了当代中国精神的风采,集中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理想信念。作为中国精神的时代标识,伟大建党精神不仅承接了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还从质的层面实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跃升。更为重要的是,伟大建党精神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都不断与时代主题相结合,赓续激发民族精神的生机和活力。从历史长河的角度来看,中国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孕育生长的精神沃土,一方面,中国精神以其自身丰厚的精神内蕴为伟大建党精神的诞生提供了充沛精神养料,并不断哺育和促进其成长;另一方面,伟大建党精神为中国精神的延续和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对于共产党人乃至全体中国人民都具有重要的激励意义。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精神相互支撑、相互促进。

第二,伟大建党精神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发展。如前所述,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要义中,“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突出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坚持,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守;“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动力所在;“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革命实践方式;“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体现了伟大建党精神的根基所在,彰显的是人民性价值取向。可以说,伟大建党精神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奋斗的精神丰碑和真实写照,更以其丰富的内涵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发展。

第三,伟大建党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伟大建党精神的精神支撑,中国共产党已经走过百年漫长路程,虽然其间不乏坎坷与挫折,但是总的来说开创了辉煌业绩,谱写了壮丽篇章。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实现民族复兴需要大力弘扬和践行伟大建党精神,用这一精神激励人心,凝聚信仰,不断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推动社会全方位发展,从而为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目标提供强劲动力。

二、伟大建党精神是我国价值观建设的基石

价值观是人们行动的指南,是社会道德的立足点。每个社会阶层都会有属于自己的价值观,而作为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文化的灵魂,能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发展提供最持久、最深层的精神力量。伟大建党精神凝结着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红色基因,具有人民性的价值取向,是我国价值观建设的基石。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指引,能够为当代青年夯实思想根基,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真正培养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伟大建党精神贯穿于中国近现代的价值观建设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说:“价值观是人类在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产生与发挥作用的。”价值观不是一成不变、率由旧章的,它是历史和时代的产物。中国的价值观同样是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发轫、发展起来的,经历了从传统到当代的演化过程。而纵观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过程,其发展和完善是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长成熟所实现的。因此,遵循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原则,中国价值观的生成和发展自然不能脱离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伟大建党精神一直贯穿于中国近现代的价值观建设过程。从整体上看,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分别形成了各具意义的时代精神,但每种精神所蕴含的为国为民不懈奋斗精神都是对伟大建党精神内涵的延续。当代中国价值观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得到构建和发展,它生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是中国人民立足时代潮流、实践经验和理想信念,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基石,融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西方近现代文化价值的诸多精华于一体所形成的价值体系。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近代的价值观在“救亡图存”运动中不断磨合、构建。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主主义价值观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在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进行了不同的探索和实践。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统治,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并没有改变。历史说明了三民主义未能准确地把握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阶段和主要矛盾,没有认识到资本主义的本质,从而也就不可能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也就无法真正改变中国的命运。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的斗争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完成了救亡图存的历史任务,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最终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理念,并提出了追求社会平等、消灭剥削和压迫的终极价值目标,与建设“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的价值理念一脉相承,自此,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成为新中国普遍认同与接受的主流价值观。

新中国成立后,在完成社会主义革命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社会的价值取向正式转为社会主义的轨道。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积极探索文化和价值观建设新路,创建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社会主义文化,构筑了适应中国新政治、新经济发展需求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提出了“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等等,这些重要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体现了社会主流价值。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社会的价值取向开启了当代转换:以改革开放为分界点,从传统社会主义价值观转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始终贯穿其中的基本价值观念包括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等价值理念,但在改革开放前一度推行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价值观因为不适应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发展而被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强调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必须和国家正在进行的奋斗和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这是其与传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区别之处。在改革开放深入发展中,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理论创新,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取向和价值要求,完成了“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发展经济为中心,到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再到以人为本的转换”,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大势,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国家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续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首次提出“文化自信”和增强“价值观自信”,首次提出伟大建党精神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坚持守正创新,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不断加强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为当代中国价值观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切实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总的来说,中国价值观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历史的演变过程,完成了从传统到当代的创新性转换,形成了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符合人民利益的当代中国价值观。而在伟大建党精神的引领下,当代中国价值观不管如何发展,它始终与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积极回应着时代问题和人民最真切的现实诉求,彰显了中华文化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并作为“更持久、更深沉、更有力量”的精神旗帜,挺起民族文化自信的精神脊梁,汇聚起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磅礴伟力。

(二)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核心内容

沿着“马魂、中根、西鉴,三化一脉,今中建构”逻辑生成的当代中国价值观,不是单一的价值观,而是一个层次多样、内容丰富、体系完整的价值体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是首次在党的文件上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该文件还强调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中的“根本”地位和重大意义,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终极价值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了当代中国价值观对于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作用,指出“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要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阐释了当代中国价值观对于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作用,为实现中国梦指明了方向。“育人”先“育德”,只有抓住当代中国价值观建设的根本,把“立德”贯彻到人才培养的全方位和全过程,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以伟大建党精神引领青年价值观建设的路径

当代青年价值观的建设,必须以伟大建党精神为引领,为青年学生提供应对多元思潮的锐利武器、输送熔铸家国情怀的优质资源、夯实勇毅前行的精神支柱,引导青年学生树立唯物史观和正确党史观、培养远大的理想信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励青年在实干苦干中勇担时代使命。

(一)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以伟大建党精神引领青年的价值观建设,首先就要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今天,中国共产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走过百年光辉历程、在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执政70多年、拥有9500多万党员的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最好的中国故事。而要讲好党史,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首先要搞清楚“融什么”的问题,也就是把党史的哪些内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其次是要搞清楚“怎么融”的问题,即以什么样的形式把党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形式与内容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在推动党史教育和高校思政教育融合的过程中,广大教师必须深入开拓思政理论课渠道,将党史理论与素材结合起来,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丰富思政理论课的党史教育内容,从而凸显党史教育的价值意义。

具体来说,要使党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广大思政课教师首先需要加强党史的学习与研究,不断深入挖掘党史教育的新鲜素材,对党史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在内容上不断丰富和完善,把握党史教育的基础性、系统性,在此基础上才能引导学生去探索党史的规律性和时代性,促使学生对党的思想理论形成深度认同,在党史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历史观念,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情操、文化自信以及家国情怀。教师可以利用借助多元化教学手段,向学生介绍中国人民如何在共产党的带领下从解放与独立走向富裕和幸福,总结党史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并以党史人物的先进事迹为学生做示范,让青年学生充分感悟革命烈士坚定的革命信念,领悟党的好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使学生在感悟党史人物先进事迹中涵养品德,从而引导学生了解、认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针和政策主张,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代中国价值观的本质属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包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伟大民族精神等等,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其中的内核和精髓,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稳定器。

在现代社会,随着人的主体意识广泛觉醒,青年的价值选择的自主性不断增强,价值观念表现出越来越大的多样化和差异性。由此,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当代价值观建设不能仅仅诉诸理论灌输,还必须融入青年的文化生活,以文化的力量浸润心灵,坚持显性教育和非显性教育两手抓,不断增强价值观教育的效能。从传统优秀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伟大民族精神等等这些当代中国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来看,它们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新时代践行当代中国价值观,关键在于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价值观教育的文化底蕴,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内容,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根本主题,从而不断增强价值观建设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提出到实践,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化认识的过程。从概要性提出“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的行动指南,再把着力点具体落实到国民家庭教育、学习教育上,提出相应的价值培育方案;从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起先锋带头作用,需身体力行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到多次强调广大青年的思想教育和培养工作,勉励广大青年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做时代新人;从线下实践延伸拓展到为网络空间搭建价值防线的实践,致力于打造全方位的培育机制和培育方案;不断强化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地位和“主阵地”作用,持续推动大中小学价值观教育课程一体化建设,探索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项系统工程贯穿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有效整合社会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引领力、感召力得到不断增强。

价值观建设需要同国家和民族的奋斗主题相契合。如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价值观基础,引导青年一代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是当代中国价值观建设肩负的根本任务和时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引导时代新人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以民族复兴大任要求实现“培育什么样的价值观”和“培养什么样的人”的结合,即坚持育人和育才相统一,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价值观建设认识的深化和拓展。

(三)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优秀价值观

传统价值观是传统文化的核心所在。一个国家的兴盛强大,离不开对传统文化和优秀传统价值观的继承,也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创新。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当代中国价值观建设的文化基因与文明基底,即在思维方式上统筹把握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导向,在方法取向上坚持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多措并举,在实践理路上注重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的相互协同。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根铸魂、增智启慧、构筑时代精神,明确要求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而文化自信的提出,为中国优秀传统价值观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实践基础。文化自信使我们可以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以是否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为评价标准,不断增强价值观建设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为例,其蕴含的优秀传统价值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很多可资借鉴的重要资源,并在新时代得到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例如,儒家思想提倡的民本价值观倡导一种以人为本的基本遵循,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思想资源,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传统文化根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是对民本价值观念的继承、发展与实践性创新。而儒家的义利思想对中华民族上千年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产生了持久影响。有些学者将儒家的义利思想理解为“重义轻利”,但从整体来看,儒家的义利思想其实也强调义利的辩证统一。在当代发展市场经济的环境下,要正确认识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在义利面前,应当坚持“义以为以伟大建党精神引领当代青年价值观建设上”“见利思义”,并将之付诸实践。儒家的义利思想对于有效抵御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侵蚀、对于规范和引导青年学生合理合法地追求正当利益具有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们的合法利益。

(四)继承和发扬伟大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维系一个民族团结和统一、支撑其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旗帜。我国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历史发展中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反映了中华民族在长期奋斗中的精神追求、理想信仰和道德价值,是中华民族拥有悠久历史与创造辉煌文明的深层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深刻阐述了伟大民族精神的内涵,把伟大民族精神概括为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极其重要的凝聚力,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激励着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屹立不倒、克服险阻而坚毅前行。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传承过程凝练和铸就了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过程,也是民族精神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社会生产实践,产生了许多民族精神,例如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长期以来激励着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和自强。而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改革开放精神、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科学家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等等,这些精神既是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也是伟大民族精神、中国精神在民族发展史上的熠熠生辉。伟大民族精神深刻影响着民族性格、特征和思维方式的形成,直接决定着民族文化自信的程度。继承和发扬伟大民族精神,有利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青年群体树立“强国有我”的使命感和“请党放心”的责任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我就讲这么多,谢谢大家!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党课讲稿:加强伟大建党精神引领 筑牢当代青年价值观建设范文。

word该篇DOC格式党课讲稿:加强伟大建党精神引领 筑牢当代青年价值观建设范文,共有9175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党课讲稿:加强伟大建党精神引领 筑牢当代青年价值观建设下载
党课讲稿:加强伟大建党精神引领 筑牢当代青年价值观建设.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