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魏晋五言诗三首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魏晋五言诗三首 篇一
导标显示屏幕
1.学习体会汉魏晋时期五言诗体裁式样更新、题材内容广泛、表现技巧丰
富的特点及与《诗经》四言诗和《楚辞》骚体诗的区别;
2.分析理解三首诗中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感情及其表现的手法和技巧,并注
意品味其艺术效果;
3.背诵《白马篇》和《归园田居》
导学点拨窗口
【作家作品】
《古诗十九首》中国东汉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的《文》。作者为无名氏。《古诗十九首》也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了失意文人仕途碰壁后所产生的
生命无常、及时行乐等颓废情绪。这类诗反映了东汉末年儒家思想崩溃,乱世人生观盛行时文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精神状态。《古诗十九首》的艺术上成就相当突出。将抒情、议论、叙事、写景融而为一,达到高度的自然和谐;善于抓取人物的典型活动来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语言浅近凝炼,自然和谐。刘勰推崇它为“五言之冠冕”。
曹植(192~232),三国时魏国诗人。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第三子。少聪慧,“善属文”,始深得曹操宠爱 ,其兄曹丕称帝后,植名为王侯 ,实为囚徒 ,最后移封陈郡,卒谥思,故世称陈王或陈思王。
曹植是建安时期成就最高的一位诗人。他的诗现存约80首,大部分是乐府诗。曹植一生重视从乐府民歌中汲取创作养料,所不同的是,他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进行了加工和提高,因此他的诗歌呈现出文人所特有的风格与情调,具有明朗、和谐、清新等特色。 曹植一生创作了大量的五言诗,把五言诗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并使之达于成熟。他的五言诗,叙事与抒情相结合,格调雄浑而不卑弱,文辞华美而不雕琢,尤其是注重语言的提炼和修辞,特别留意于文句的整饬和韵律的和谐。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他被视为五言诗的一代宗匠。
陶渊明(365~427)中国 晋 宋时 期 文学 家。一名潜 ,字元亮 。浔阳柴桑
(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 。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时官时隐,举棋不定。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陶渊明的创作包括诗歌和文章两大部分,而以后期的诗歌成就最高。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陶诗今存125首 ,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 、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①饮酒诗;②咏怀诗;③田园诗。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也有一些是反映自己晚年困顿状况的,可使我们间接地了解到当时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它以纯朴自然的语言 、高远拔俗的 意境 ,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陶渊明现存文章有辞赋3篇、韵文5篇 、散文 4篇 ,共计12篇。总的来说,陶文数量和成就都不及陶诗。
【探海导航】
本课学习的是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学习时要注意体裁上与《诗经》四言诗和《楚辞》骚体诗的区别。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间,开始不受文人重视。但五言乐府的流行推动了文人创作五言诗。两汉时期文人多写辞赋,写五言诗并不多,流传下来的就更少。但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文人五言诗最繁荣的时期,流传的作品也很多,曹植、陶渊明是当时的重要作家。
学习《迢迢牵牛星》要注意体会叠音词的运用和押韵情致,以及由此而表达出的景中情和情中景;学习《白马篇》要注意体会作者所运用的铺叙的手法的艺术效果和少年英雄的忠勇爱国;学习《归园田居》要注意理解诗人辞官归隐、重返自然的悠然自得的心态,体会其田园诗的艺术 风格。
【思路结构】
《迢迢牵牛星》起首两句描写环境,中间四句描写织女,最后四句点明离别的根源和哀怨:诗中充满着浓厚的浪漫气息,将神话和现实和谐地结合起来。全篇十句有六句以叠词起头,使诗具有很强的音乐节奏美感。结构图:
两星现状织女的相思分离的痛苦
《白马篇》前六句介绍游侠儿的身世和经历。中间十四句描写他高超的武艺和善战的本领。最后八句揭示英雄少年崇高的献身精神。全诗布局精巧,剪裁得当,时而紧急,时而松缓,波澜起伏夕曲折生姿,十分引人人胜,加以语言朴素优雅,用词精当,使突它成为建安诗作中不可多得的名篇。结构图:
游侠身世
边陲英雄武功高超
为国出力弃家保国
视死如归
《归园田居》开头八句写归田的原因,可以说是整组诗(共五首)的一篇总序,以议论出之,跌宕飞动,而结到“归园田”之上;“方宅”以下十句写田园景象,天然逼真,是一幅生动的村居图;最后两句换笔另收,与起首一段呼应。全诗以质朴真淳的语言写出,而音节铿锵,元气淋漓,得自然之美。
摈弃世俗
回归本性田园美景
村居之乐本性复苏
心旷神怡
【疑难指津】
·《白马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曹植在青少年时期,随其父曹操南征北战。军旅生涯陶冶了他的性格。诗中塑造了一个武艺高强的爱国壮士形象,歌颂了他的为国献身,誓死如归的高尚精神,寄托了诗人为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曹植《自试表》云:“昔从武皇帝,南极赤岸,东临沧海,西望玉门,北出玄塞,伏见所以用兵之势,可谓神妙。而志在擒权馘亮,虽身分蜀境,首悬吴阙,犹生之年。”可见诗中所云“捐躯赴难,视死如归”,正是曹植本人的一向志愿。此时年轻的诗人精神昂扬奋发,对自己的前途、对自己的事业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因而诗歌的思想感情也高迈不凡。
··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美在哪里?这里描写的一切,是极为平常的。你看: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但正是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这不是有点儿像世外桃源的光景吗?这些描写初读起来,只觉得自然平淡,其实构思安排,颇有精妙。“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这是近景。“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是远景,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近景转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这景象太过清静,似乎少一点生气。但诗人没有忘记这一点,请听,“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这幅美好的田园画不是活起来了吗?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
【语言揣摩】
1.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评析:最后四句是诗人的慨叹。那阻隔了牵牛和织女的银河既清且浅,牵牛与织女相去也并不远,虽只一水之隔却相视而不得语也,“盈盈”或解释为形容水之清浅,恐不确。“盈盈’不是形容水,它和下句的“脉脉”都是形容织女。是形容女子仪态之美好,织女既被称为河汉女,则其仪容之美好亦映现于河汉之间,这就是“盈盈一水间”的意思。 “脉脉不得语”是说河汉虽然清浅,但织女与牵牛只能脉脉相视而不得语。 这句诗用了“盈盈”“脉脉’这些叠音词,使这首诗质朴、清丽,情趣盎然。一个饱含离愁的少妇形象若现于纸上,意蕴深沉风格浑成,是极难得的佳句。
运用:图为山东淮县民间以此诗为题材的一组年画《王母刻河,鹊桥相会》。
2.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评析:起首四句,先说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韵、性,都是指为人品格与精神气质。所谓“适俗韵”又是什么呢?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吧,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但是,人生常不得已。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一去三十年”,这一句看来不过是平实的纪述,但仔细体味,却有深意。诗人对田园,就像对一位情谊深厚的老朋友似地叹息道:“呵,这一别就是十三年了”内中多少感慨,多少眷恋但写来仍是隐藏不露。
运用:(翻译)从小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情调,本性喜欢山水田园。错误地进入世俗官场,一晃就是十三年过去了。
3.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呜桑树颠。
评析:这里描写的一切,是极为平常的。你看: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 烟;狗吠,鸡鸣……但正是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这不是有点儿像世外桃源的光景吗?这些描写初读起来,只觉得自然平淡,其实构思安排,颇有精妙。“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这是近景。“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这是远景,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近景转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这 景象太过清静,似乎少一点生气。但诗人没有忘记这一点,请听,“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这幅美好的田园画不是活起来了吗?因为这鸡犬之声 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
【名题讲析】
1.(1994年全国高考试题第11题)对下面这首《菊花》诗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A.第一句写丛丛秋菊围着房舍,仿佛是陶渊明的家。
B.第二句表现了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
C.三、四两句由描写转入议论,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气质。
D.全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意隽永,极富艺术感染力。
讲析:此题是一道标准的文学鉴赏题。命题者对这首诗从内容到表现手法作了四项分析,要求考生选出分析不确切的一项。这样的命题,真实地考查了学生的鉴赏能力。为了辨别选项分析得正确与否,应试者就必须按命题者的提示去重新分析,然后两相对照,发现问题,这个过程也是提高学生鉴赏能力的一个过程。A项是对第一句的内容和用典进行分析的。“秋丛绕舍似陶家”:秋丛,即丛丛秋菊,写丛丛秋菊围绕着;陶家,陶渊明家,因陶渊明写菊爱菊有名,因此这儿说“似陶家,即仿佛是陶渊明的家”与原题分析符合,A正确。B项是对第二句内容进行分析。陶诗有“采菊东篱下”句,这儿的篱边即栽植菊花的地方,第二句的分析“表现了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是正确的。C项是对三、四两句表现手法和作用的评论。三、四两句全是议论,何由描写,所以只有这样说“三、四句由一、二句的描写转入议论”,或干脆“三、四句转入议论”。这样写,才确切。D项是对全诗语言的评价,全诗用语极为平易,而又表达准确,全诗含意深远,表达了作者爱菊的情怀,从而表现了作者像菊花一样高洁的气质,极富艺术感染力。所以D项分析正确。答案为C。
2.对下面一首汉乐府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选自《高考古诗鉴赏》刘建琼编著):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A.这首五言古诗,揭露了汉代兵役制度的野蛮和统治阶级的穷兵黩武。
B.从十五到八十,六十余年未着一字,而笔重于“归”,真可谓匠心独运。
C.将典型情绪与典型环境融为一体,强烈的对比,表现出民生的悲惨。
D。该诗语言平实无华,情调悲怆幽远,景物描写与心理描写十分成功。
讲析:这道题考到了诗的体裁、内容、表现手法和语言风格,是比较典型的诗歌鉴赏题。这首诗泣成悲歌,无处洒泪;六十年军征,远望当归,归而无家,有家无亲。诗的格调极悲怆,是活生生的现实,是一种写实。末尾“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是朴实无华的描画。答案为D,该诗无“幽远”之象。
【风景剪辑】
剪辑1:
须臾,曹植入见,惶恐伏拜请罪。丕曰:“吾与汝情虽兄弟,义属君臣,汝安敢恃才蔑礼?昔先君在日,汝常以文章夸示于人,吾深疑汝必用他人代笔。吾今限汝行七步吟诗一首。若果能,则免一死;若不能,则从重加罪,决不宽恕!”植曰:“愿乞题目。”时殿上悬一水墨画,画着两只牛斗于土墙之下,一牛坠井而亡。丕指画曰:“即以此画为题。诗中不许犯着‘二牛斗墙下,一牛坠井死’字样。”植行七步,其诗已成。诗曰:
两肉齐道行,头上带凹骨。相遇凸山下,檄起相搪突。二敌不俱刚,
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气不泄毕。
曹丕及群臣皆惊。丕又曰:“七步成章,吾犹以为迟。汝能应声而作诗一首否?”植曰:“愿即命题。”丕曰:“吾与汝乃兄弟也。以此为题,亦不许犯着‘兄弟’字样。”植略不思索,即口占一首曰;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丕闻之,潸然泪下。其母卞氏从殿后出曰:“兄何逼弟之甚耶?”丕慌忙离坐告曰:“国法不可废耳。”于是贬曹植为安乡侯。植拜辞上马而去。(选自《三国演义》)
剪辑2:
牛郎织女是中国古代民间传说中最普及最动人的故事之一。牵牛和织女的名称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大东》:“歧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皖彼牵牛,不以服箱。”诗中关于织女的描绘,已有‘终日不成章”的意思,但牵牛与织女之间还没有故事联系。到了西汉,牵牛织女的关联多起来,据《汉宫阙疏》说:“昆明池上有二石人,牵牛、织女像。”两颗星演变成两个有具体形象的神人,可能其中还有一些故事情节。把牵牛、织女说成夫妇,一对磨难夫妻。是东汉后期的事。《迢牵牛星》是这一故事趋向定型化的标志,此后的一些文学作品除个别情节如七夕相会之外,主要内容都本于该诗篇。曹植《九咏注》说:“牵牛为夫,织女为妇,织女牵牛之星各处一旁,七月七日乃得一会。”可见这一故事在魏初已基本定型。
魏晋五言诗三首 篇二
郑赐来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体会汉魏晋时期五言诗体裁式样更新、题材内容广泛、表现技巧丰富的特点及与《诗经》四言诗和《楚辞》骚体诗的区别;
2.分析理解三首诗中的人物形象和人物感情及其表现的手法和技巧,品味其艺术效果;
二)、教学 课时:2课时。
三)、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古诗十九首》鉴赏
一、五言诗古诗的兴起
西汉至东汉
400年间的诗歌创作,包括文人创作和民间歌谣。汉代诗歌是在《诗经》、《楚辞》和秦、汉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致经历了从民间歌谣到文人创作、从乐府歌辞到文人徒诗即“古诗”、从四言体到五言体、从骚体到七言体,从叙事诗到抒情诗的发展过程。其中以两汉乐府民歌和东汉后期无名氏文人五言古诗的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五言诗,古代诗歌体裁。全篇由五字句构成的诗。汉代以前,偶有五言的诗句,但没有完整的五言诗。五言诗是在两汉民谣和乐府民歌中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据《汉书·五行志》和《尹赏传》所引西汉成帝时歌谣,已为完整的五言形式;东汉时的《陌上桑》、《江南可采莲》等,已是比较成熟的五言作品。东汉末年无名氏《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五言诗已经达到成熟阶段。至建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言诗已“居文词之要”(钟嵘《诗品》),成为最盛行的诗体,出现了大批名作。
“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并且发展为泛指后来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初唐以后,产生了近体诗,其中即有五言律诗、五言绝句。唐代以前的五言诗体便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
二、《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南朝梁萧统的《文选》,究竟产生于何时,由何人所作,有种种不同的说法。近代梁启超根据《古诗十九首》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具有某些共同特点,指出它们“虽不是一个人所作,却是一个时代──先后不过数十年间所作”,并论证它们应是东汉后期安、顺、桓、灵帝年间,约公元2世纪的作品,取得了比较合乎实际的结论。
东汉桓帝、灵帝时,宦官外戚勾结擅权,官僚集团垄断仕路,上层士流结党标榜,文人士子备受压抑。在这样的形势和风气下,中下层文人士子或为避祸,或为寻求出路,只得奔走交游。他们离乡背井,辞别父母,亲戚隔绝、闺门分离,因而也就有了“游子”的乡愁和“思妇”的闺怨。《古诗十九首》主要就是抒写仕途碰壁后产生的人生苦闷和厌世情绪和离别相思之情,它们在对日常时世、人事、节候、名利、享乐等等的咏叹中,感叹抒发中,突出的是一种生命短促、人生坎坷、欢乐少有、悲伤长多的感喟。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们大抵属于中下层文士,熟悉本阶层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情绪,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诗歌艺术上继承了《诗经》、《楚辞》的传统,吸取了乐府民歌的营养。《诗经》的赋、比、兴表现手法,在“古诗”中得到广泛运用。有的作品还在题材、语言、意境等方面,表现出《诗经》的影响。不少“古诗”作品有浓厚的民歌风味,如“行行重行行”回环复沓,排比重叠;“青青陵上柏”晓喻通俗;“迢迢牵牛星”以民间传说为题材;“客从远方来”用双关隐语表相思;“冉冉孤生竹”、“凛凛岁云暮”等抒情诗都采取叙事方式倾诉衷情,运用比兴手法渲染烘托,使作品增强了民歌情趣。但“古诗”的形式、技巧较之乐府民歌更为细致工整。
刘勰概括“古诗”的艺术特色是,“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以《古诗十九首》而言,它把深入浅出的精心构思,富于形象的比兴手法,情景交融的描写技巧,如话家常的平淡语言,融合一炉,形成曲尽衷情而委婉动人的独特风格。
在文学史上,《古诗十九首》所代表的东汉后期无名氏五言诗,标志着五言诗歌从以叙事为主的乐府民歌发展到以抒情为主的文人创作,已经成熟,同时也为魏晋南北朝以五言诗型为主体的文人诗歌的高度繁荣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他们的作品在梁代已获高度评价,刘勰推崇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称它“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学习、摹拟、继承发展“古诗”手法、风格的诗歌创作,始终不绝如缕,可见其影响甚为深远。
三、《迢迢牵牛星》赏析:
诵读诗作,理清结构 : 这首诗是秋夜即景之作,借写织女隔着银河遥望牵牛的愁苦心情,实际上是比喻思妇与游子相思,抒发人间别离之感。
《迢迢牵牛星》起首两句描写环境,中间四句描写织女,最后四句点明离别的根源和哀怨:诗中充满着浓厚的浪漫气息,将神话和现实和谐地结合起来。全篇十句有六句以叠词起头,使诗具有很强的音乐节奏美感。
结构图: 两星现状----织女的相思----分离的痛苦 诗句的品味揣摩——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迢迢”,写出了遥远;“牵牛星”,俗称扁担星,在银河南岸;这是从织女星的角度看的。“河汉”,银河;“河汉女”,织女星,在银河的北岸,与牵牛星隔河相对。由两颗星隔银河相对的天相,先用“迢迢”二字将牵牛星推远,以下就织女星写出许多情致。这是从远景写起的。
开头两句是环境描写。秋夜星空寥阔明净,对幽闺思妇来说,最容易触动她们的别绪离愁,把她们引入碧海青天的梦幻世界;而银河两旁的牛女双星的方位和有关双星的故事传说,更使得眼前景物和离人的现实心情很自然的结合起来,丰富了这一梦幻世界的内容,也给诗作渲染上了一层凄丽的悲剧色彩。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这是一首思妇词,所以就从女方着笔。诗意是:织女星摆动着她一双细嫩柔长的手,札札地一刻不停地穿引着织布机上的梭子。景象由远渐近,并由此而生情。织女是织神,在神话传说中,天上绮丽的云霞,都是她手指下精巧的成品,可见人们对于她一双纤手有着如何美妙的幻想,而诗人通过想象把她形象化的表现了出来,并且是那样的美,那样的富有诗意。那诗意的美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是一层转折。为什么她在终日“札札机杼”声中却织“不成章”,“泣涕如雨”呢?下面一句回答了这个问题。情感的相思与现实的阻隔是导致这场悲剧的原因。那银河又清又浅,相距也不很远,可就是不能相会。怎么理解“相去复几许?”到底“相去”远不远?“河汉清且浅”,空间距离上理应相去不远;然而情感的相思却又因无法传递显得非常邈远,因为——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盈盈”是水清且浅的样子;“脉脉”,写含情相视的样子;虽只一水之隔,却相视而不得语。揭示出现实与相思的尖锐矛盾。景情并生,哀怨而动人。这是最后两句,水到渠成地鲜明地提示出矛盾,情景交融,哀婉动人。
叠音词的魅力
这首诗在十句中有六句用了叠音形容词开头,“盈盈”是星空的距离,“皎皎”是星空的光线,“纤纤”是手的形状,“札札”是机的声音,“盈盈”是水的形态,“脉脉”诗人的神情。同是叠音,表现对象却各不相同,然而又都显得确切不移、自然生动。同时,叠音词的运用,增添了音乐美,加上句句押韵,随韵成趣,情趣盎然,使诗篇更具浓郁的抒情性,自然而又深切地表现了景中情、情中景。
如何理解诗篇的内涵
诗篇借写织女隔着银河遥望牵牛的愁苦心情,实际上是比喻思妇与游子相思,抒发人间别离之感。如果再进一步联系《古诗十九首》产生的时代氛围特征及其所表现的对现世人生的思维深度,我们可以这样说,诗篇在表现思妇与游子相思,抒发人间别离之感的同时,深深流露的是对美好人生与理想的憧憬,是对这种人生与理想不能实现的叹喟,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悲凉。
第二课时 《白马篇》鉴赏
五、建安文学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极混乱的时期;但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与文学艺术,却是中国历史上甚活跃、且富于创造精神的时期,也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重要时期。
公元一九六年,曹操奉汉献帝移都许昌,改元“建安”,于是挟天子以令诸侯,企图重建统一大业。同时,他不断招纳才士,在北方形成一个文学中心。建安年代并包括其后若干年的文学创作,习惯上就称为“建安文学”。建安文学既延续了东汉中后期文学发展的方向,同时也在特定的条件下,使渐进的演变过程呈现为显著的转折,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转变时期。曹操和曹丕、曹植父子三人,既是建安时代政治的中枢,又是文坛的领袖。他们以自己的特殊身份,吸引了许多文人,开创了一代文学风气。
这种转变的大背景,是因社会的变化,在士人中引起一股思想解放和重视个体价值的思潮,从而使文学表现出作家从自身立场出发的对社会与人生的思考,对美与理想的追求。另一方面,由于传统价值观念的动摇,个人的存在失去了外在的精神支柱,因此,人们在感时伤乱的同时,也更强烈地感受到人生短暂的悲哀。但是,以曹操为首的建安文学家,又多是注重实际的政治家,他们有着力挽狂澜的雄心和自信,并且把建立不朽的功业视为短暂生命的延续。这种感情也在他们的创作中充分表现出来。忧时伤乱、悲叹人生短暂、渴望不朽的功业,都是非常强烈、十分浓重的感情,三者结合在一起,就使得建安文学具有异乎寻常的感染力,形成了慷慨悲壮的时代风格。前人称建安文学“悲凉慷慨”,(人们在谈到建安诗歌的时候,常常称誉“建安风骨”。所谓风骨,乃是指作品内在的生气和感染力以及语言表达上的简练刚健的特点。)
同时,建安诗歌又有下列的特征。首先,它由乐府民歌的社会性的集体创作,发展为建安时期文人的独立创作,抒发作者个人的特殊经历、情感和独特的审美爱好。这就促使诗歌向风格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其次,汉乐府民歌中叙事诗为数较多,而建安文人诗绝大多数是抒情之作。第三,过去作为文人文学之主体的辞赋的某些特点,也被带到诗歌领域中来。他们的诗,也明显带有华丽的倾向,开始向文人化的精致华美转变。
建安诗歌体裁多样化。曹操的四言诗如《步出夏门行》、《短歌行》等,是《诗经》以来少见的佳作。五言诗在建安年间进入了全盛时期,技巧上比东汉有了长足的进步。是当时诗人们采用得最多的体裁,其中尤以曹植作品最为纯熟。文人七言诗也于建安时期开始出现。
建安又是文人乐府诗的发达时期,“借古乐府写时事,始于曹公”(沈德潜《古诗源》)。曹操今存20余首诗全部是乐府体,“建安七子”和曹丕、曹植兄弟也有大量乐府诗。文人写作乐府诗,从此成为传统,沿袭不衰。
六、曹植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丕弟。曾封为陈王,死后谥“思”,故世称陈思王。有《曹子建集》。曹植自幼聪明,才华出众,一度受到曹操的偏爱,因此引起他和曹丕围绕继承权的一场明争暗夺。最终,由于曹植放纵不羁,缺乏政治家所需的成熟与老练,而归于失败。曹操死后,曹植受到曹丕的严厉迫害,他名为王侯,行动却不得自由,动辄获咎,如同囚徒。明帝曹叡继位后,曹植的处境有所改善,但仍然得不到信任,空怀壮志,无从施展,终于郁郁而死。
曹植的生活和创作,可以公元二二0年曹丕称帝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其前后期的作品,内容与风格均有明显不同。
前期诗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现他贵介公子的优游生活,一类则反映他“生乎乱、长乎军”的时代感受,从中可以体味到诗人对下层百姓所怀有的同情,反映了汉末军阀混战所造成的社会大破坏,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代表作《送应氏》、《白马篇》等。在曹植前期作品中,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志趣与抱负。如《白马篇》,虽是游侠题材,诗中那一位英勇少年,实际也是作者自我的化身。“名在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表达了作者对壮丽人生的追求,诗风雄健刚劲,是历来传诵的名篇。
后期诗歌,主要抒发他在压制之下时而愤慨时而哀怨的心情,表现他不甘被弃置,希冀用世立功的愿望。其代表作有《野田黄雀行》、《赠白马王彪》等。这些诗文不像早期之作那样豪迈自信,而是充满受压迫的痛苦,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以及预感生命将在屈辱与碌碌无为中消耗、失去其应有价值而产生的深沉的悲凉和感伤。
关于曹植诗歌总的艺术风格,钟嵘曾指出其“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诗品》上),这是比较全面的评价。曹植的诗,一方面感情真挚强烈,笔力雄健,体现了“雅好慷慨”的建安诗风,另一方面又呈现着色泽丰富,文采斐然的面貌,在这一点上,曹植是度越前人的,在所有建安作家中,也是突出的。所以在中国诗歌史上,他被视为五言诗的一代宗匠,诚如钟嵘所说的“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除了诗歌以外,曹植的散文、辞赋也有相当特出的成就。《洛神赋》是曹植的代表作。它以传说中的洛水之神宓妃为题材,借鉴了宋玉《神女赋》的写法,刻画了一位美丽多情的女子,表达了作者对她的爱慕以及因神人殊隔、不能交接的惆怅。赋中的描写细腻而又生动,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一连串巧妙的比喻,描绘出了鲜明的形象。
七、《白马篇》赏析
诵读诗作,理清结构:本篇属乐府《杂曲歌·齐瑟行》歌辞。此辞以首句名篇,又名《游侠篇》。《白马篇》是曹植前期重要的代表作品,作者可能借游侠以自况,表达了自己以国事为念、想立功边塞的抱负。
《白马篇》前半部分描绘游侠儿豪侠英武的雄姿,后半部分是写游侠儿在抵御外侮中的表现。全诗布局精巧,剪裁得当,时而紧急,时而松缓,波澜起伏,曲折生姿,加以语言朴素优雅,用词精当,十分引人人胜。或:《白马篇》前六句介绍游侠儿的身世和经历。中间十四句描写他高超的武艺和善战的本领。最后八句揭示英雄少年崇高的献身精神。 结构图:游侠身世边陲英雄----武功高超为国出力----弃家保国视死如归
前半部分:描绘游侠儿豪侠英武的雄姿。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这六句为第一层。先介绍游侠儿的身世和性格。“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写游侠儿跃马飞驰的雄姿:白马上套着金属的马笼头,矫健地驰向西北方向。开篇就把游侠儿叱咤风云的英姿展现在读者的眼前。“白马”“金羁”色彩鲜明,光泽耀眼。而骏马突进,连翩奔驰,是通过明写骏马的奔驰来暗写少年的英武,这是运用了明暗结合、以明衬暗的写法。然后“借问”四句设问,叙述少年从何而来:原来跃马而去的是幽、并那地方的游侠少年,从小就离开了家乡,扬名于边塞。不但介绍了游侠少年成长的典型环境和成长经历,“扬声沙漠垂”一句还包含了对他的赞扬。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这八句是第二层,转而对游侠少年强健敏捷的英姿和他精良的武艺作具体深入的描绘。“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中的“宿昔”二字点名这一层是对游侠少年平时练习骑射技艺活动的追述。说明他自幼就勤于武功。“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四个相同的句式,十分准确地选用“破”“摧”“接”“散”四个不同的动词,并列地从静与动两个方面和左右上下四个不同方向铺叙了游侠少年骑射技艺的精湛,把游侠少年弓马娴熟、武艺高超的形象具体生动的展现了出来,令人惊叹。从结构上讲,它使后面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两句比喻性的概括(灵巧敏捷超过猿猴,勇猛轻捷如同豹和螭)落到了实处,又为前面的“扬声沙漠垂”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同时也为后半部分“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后半部分写游侠儿在抵御外侮中的表现。在这里,诗人为了使人物性格得到深入的发展,把人物放到战斗场面中加以刻画。
“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 这六句为第一层。写外族入侵所造成的危急局势和游侠少年奋勇杀敌,击退敌军,胜利地保卫了边疆。诗人先用“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两句写边境情况紧急,匈奴、鲜卑常来入侵骚扰,为游侠少年的出场作铺垫。接着写正当国家危难之时(“羽檄从北来”),游侠少年毅然“厉马登高堤”,毫不犹豫地奔赴战场。这一行动既是前面所描绘的人物性格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他对战斗充满必胜信心的表现。而后,诗人对游侠儿在战斗中如何勇敢杀敌、如何大破敌军,并未像表现游侠儿武艺的精良那样进行细致地描绘,而只用了“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两句就十分精炼地把游侠儿的英雄业绩显现了出来。这种有详有略、详略得当的写法,既节省了笔墨,又突出了中心。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这八句是第二层,是对游侠儿内心世界的揭示,把人物的刻画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说明游侠儿之所以能“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不仅是因为他具有高强的武艺,更重要的是他具有不顾生命和国而忘家的思想境界和崇高精神。这就使得所塑造的游侠儿的英雄形象有血有肉,十分爆满,深深地嵌刻在读者的心间。
第三课时 《归园田居》鉴赏
一、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
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晋太元十七年(392)陶渊明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但家庭教育很好,读了《老子》、《庄子》和“六经”。不少文、史、神话、小说等“异书”,可能也是在这个时候读的。少年时代志趣未定。或性爱丘山、委怀琴书,或志在四海,向往着胡马铁蹄下的张掖与幽州。他的《五柳先生传》可能写于青年时期,其中简洁地描述了他“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个性风貌。
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太元十八年他29岁到晋义熙元年 。(405)41岁。他因“亲老家贫”,离家为江州祭酒。但“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在家闲居了五、六年。晋隆安四年 (400)他到荆州,任刺史桓玄属吏,职务不明。曾奉命使都。隆安五年 (401)他就因母丧辞职归家。晋元兴三年(404)陶渊明离家东下,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义熙元年(405),他转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8月,他出任彭泽令。在官80余日。11月,辞官回家。这一时期,他的重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等等。
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晋义熙二年(406)至宋元嘉四年(427)病故。他归田之初,家有僮仆,虽然他和妻子也参与耕作,但劳动余闲时间较多,温饱亦无忧虑。可惜好景不长,义熙四年六月,他家遭大火,林室尽焚,宅无遗宇。此后,生活日益贫困。躬耕未废,饥寒不免。义熙七年,他移居浔阳负郭之南村,结识了不少新的邻居,其中既有共话桑麻的农民,也有共赏奇文、共赋新诗的文人。晋义熙末年,朝廷又征他为著作郎,被他拒绝。宋元嘉三年,檀道济作江州刺史,亲自到他家访问。这时他病饿卧床。元嘉四年冬天,终于在贫病交攻之下去世。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主要作品有《归园田居五首》、《饮酒二十首》、《桃花源诗并记》、《读山海经十三首》、《咏荆轲》、《感士不遇赋》、《与子俨等疏》等篇。
陶渊明今存诗歌共125首,计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他的五言诗可大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几乎很少先例的田园诗。
陶渊明的田园诗,描写乡村风光与田园劳动生活,以及在此生活基础上产生的社会理想。《归园田居五首》是他田园诗中最著名的代表作。东晋末陶渊明的出现,使诗坛大放光彩。陶渊明亲身体验过当时官场中的黑暗情状,对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本质有一定了解。他的诗歌,表现了对官场污浊风气的憎恶和对田园劳动生活的赞美。在艺术风格上,他的诗自然真朴,言近旨遥,平淡而有思致。
陶渊明现存文12篇,计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很大。
但是,陶渊明的诗文在南北朝并不很受重视。刘勰《文心雕龙》根本没有提到他,钟嵘《诗品》仅把他的诗列入中品,萧统的《文选》也只选了他八首诗、一篇文。当时诗坛的总的风气也不因他而有所改变。此后整个南北朝时期,诗歌仍沿着华艳靡弱和注重形式表现的方向在演进变化。到了唐代,他才开始受到广泛的重视。李白、高适、颜真卿、白居易等极力推崇其人品和气节;孟浩然、王维、韦应物、柳宗元等认真仿效其题材与风格。北宋以后,他的地位愈尊,北宋苏轼追和陶诗111首,大有将他置于曹、刘、李、杜之上之势。南宋理学家朱熹、陆九渊也大力赞扬他的诗,不遗余力,元明清三代,注陶、评陶风气大开。注本、评本之多,几与注杜、评杜相埒。
二、《归园田居》赏析
《归园田居》共五首,课文所选的是第一首。开头八句写归田的原因,可以说是整组诗总序,以议论出之,跌宕飞动,而结到“归园田”之上;“方宅”以下十句写田园景象,天然逼真,是一幅生动的村居图;最后两句换笔另收,与起首一段呼应。全诗以质朴真淳的语言写出,而音节铿锵,元气淋漓,得自然之美。
结构图: 摈弃世俗回归本性----田园美景村居之乐----本性复苏心旷神怡
[1] [2] 下一页
魏晋五言诗三首 篇三
迢迢牵牛星
诗歌分析:此诗写诗人遥望星空,瞩目银河两岸的织女星和牛郎星,联想起凄迷美幻的牛郎织女的神话传说。诗人满怀同情地站在织女的角度,设身处地地遥想她的思恋与忧伤,那无心织锦,泪如雨下的形象细腻传神,其苦恋之情更令人唏嘘。仅仅一水相隔,却无法倾诉一句情话的表白,让人更能理解织女因何“泣涕零如雨”。在神话的背景下,这首诗呈现出浪漫含蓄的韵味。
诗中六个叠词的使用更增加了诗的缠绵之感。如“迢迢”与“皎皎”一远一近,写出了寥廓明净的秋夜星空下,牵牛星的迢遥悠远,也写出了银河近处织女星的光彩动人。“纤纤”与“札札”紧扣织女,纤纤素手可以想见织女的美丽,札札的织机声响又增添了静夜中的一份烦乱。“盈盈”与“脉脉”配合,则描绘了牛郎织女隔水相望,泪眼在星光下闪动的凄迷景象。
短 歌 行
补充作者介绍
一。生平: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有《魏武帝集》。父亲曹嵩是得宠宦官曹腾的养子,官至太尉。曹操也凭借着家庭的势力,年满二十即举孝廉,步入官场。在汉末大乱中自聚兵马,建立了可以抗衡群雄的军事力量。建安元年,受封为丞相。继而于官渡一战击败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袁绍,逐步统一并实际统治了北部中国。曹丕代汉建立魏朝后,追尊他为武帝。二。诗歌创作:
曹操现存的诗歌作品,都是曾经配乐演唱的乐府歌辞。曹操具有很高的音乐修养,并且一生对音乐保持了浓厚的兴趣。由于他的影响,曹丕、曹植及其他建安诗人,也写作了相当数量的乐府诗。可以说,在把作为民间文学形式的乐府诗改造为文人文学重要形式的过程中,曹操起了关键的作用。
正因曹操的乐府诗脱胎于汉乐府民歌,所以其中有些作品并不是写自己的经历,而是沿用民歌中常见的题材。比如《却东西门行》,抒发了征夫长期从军征战、思念故乡的悲哀,《善哉行》“自惜身薄祜”一篇,以代言的形式,描绘了孤儿的痛苦。另外,像《苦寒行》,虽然可能与曹操的某一次具体的军事活动有关,却是用了士兵的口吻来写的。“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所表现的当然不会是主帅曹操的生活,而是士兵劳苦思家的情绪。这些诗明显继承了汉乐府民歌反映现实的传统,以同情的态度,表现了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民歌反映现实,一般来说眼界比较狭小,对于重大的政治事件,则很少涉及。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而又心怀雄图的曹操,其眼界要广阔得多。他的诗,像《蒿里行》等,就是直接反映汉末重大历史事件的,这就突破了民歌的传统。下面是《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那些抒发人生情感、表达政治抱负的作品,具有更鲜明的个性特点。比如课文《短歌行》。
此外,《步出夏门行》也是一篇格调相近的杰作。诗的第一章(《观沧海》)描绘大海的壮阔景象:“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正是诗人胸怀的象征。第四章(《龟虽寿》)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四句,抒发了英雄之志,给人以奋发之感。这首和《短歌行》都是四言诗。《诗经》之后,四言诗已经衰微,曹操的诗是难得的优秀作品。
练习:
1.给下列红色字注音:
A、纤纤( )擢( )素手 迢迢( )牵牛星 青青子衿( )
B、札札( )弄机杼( ) 脉脉( )不得语 何时可掇( )
C、绕树三匝( ) 羁( )鸟恋旧林 暧暧( )远人村
2.解释下列各句中的红色的词:
(1)纤纤擢素手
(2)泣涕零如雨
(3)人生几何
(4)悠悠我心
(5)契阔谈讌
(6)天下归心
(7)少无适俗韵
(8)依依墟里烟
3.下面这首诗,为《古诗十九首》的第一篇,对它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不复道,努力加餐饭。
A、本诗书写的是丈夫远游不归,妻子在家守候时的相思之情。是以思妇的口吻在倾诉衷肠。
B、“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是运用比兴,是妻子遥想丈夫在异地也应有一份思乡之情。
C、“衣带日已缓”“岁月忽已晚”突出了割不断的思念,拦不住的岁月,焦急而无奈的等待。
D、“弃捐不复道,努力加餐饭”是劝说丈夫不要在外漂泊了,快快回家,并多多保重身体。
4.补充背诵
归园田居 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注:这首诗是《归园田居五首》中的第三首,写自己与世稀交,屏绝尘俗杂虑,只关心桑麻之事,本诗写田亩间的劳动和对于劳动的热爱。)
答案:
1.A、xiān zhuó tiáo jīn B、zhó zhù mò duō
C、zā jī ài
2. (1)擢:引、伸出 (2)零:落
(3)几何:多少 (4)悠悠:长久的样子
(5)契阔:久别重逢 (6)归心:人心归服
(7)适:迎合 (8)墟里:村落
3.D(弃捐是抛开、丢掉的意思,道即说。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切不幸撇开不说,保重身体最要紧,多吃饭,活下去。)
泪的随想
高二(5)刘佳雪
走在已渐渐安静的大街上,无聊地打量已远离了白天喧嚣的城市。突然身后响起了一个稚嫩的童音:“妈妈,一滴眼泪多少钱?”
心,就在那一瞬间被搅乱。童言无忌——我们总爱这么说,可是那一句不假思索的话语竟令我久久无法释怀——从来没有认真思索过泪的价值,只是一味地感到那是一个至纯至美的词汇,无法说清它,因为那每一滴晶莹的液体中都包蕴了一份无价的感动与一份永恒的追忆;亦或者,根本不必要去说清,因为每个人的心里都确乎有自己对它的理解,每一滴泪中都有一个或美丽或感伤的传说。或许,这就是它最奇异而神秘之处。
不禁想到了与初中的同窗在一起度过的最后一天。那天,夕阳就那么斜斜地透过教室的窗子,那是一份昏暗的明亮。那一刻,我的心突然有了一种很沧桑的感觉。突然发现,我曾经失去了那么多东西,突然明白,冥冥中的一切定数,都是带着一份感伤的。互换纪念礼物时,一位平时不很显眼的同学很郑重地递给我一个显然是精心选过的信封,打开时,又是一张很精致的小正方形卡片,用玻璃纸小心地封着,他笑着对我说:“好好珍藏,因为分别,我在这上留下了一滴眼泪。”说好不哭的,可心,就在那一刹那彻底崩溃,只记得自己笑着,流着泪。忘了那天是否有晚霞,只记得泪珠后面的夕阳美得很神圣。
又记起小时候,问妈妈泪从哪里来。妈妈说,每个人的心底都有一个大湖,湖里有一个人一辈子要流的眼泪。于是小时候自己很少哭泣,因为怕过早地让自己的那个湖流干。其实现在细细想来,就算真的流干了又怎样呢?我们不是总爱边在心底流泪,边在嘴上说着“坚强不相信眼泪”吗?但是,如果我们真的可以选择,我们会真的选择丢弃它吗?丢弃一种感动,一种经历,一种思绪?我相信,没有谁会真的希望一双永远干涸的眼睛,一次如沙漠般荒芜的生命,一颗被永远冰封住的心。
很厌恶看曾经某个节日的一项比赛,比谁在最短的时间内流出眼泪。不明白他们到底要证明些什么——当泪已失去了它最美的意义,当泪成为不过会随时从身体某分部溢出的液体。
当与别人一起大笑时,不会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可当与某人一起哭过时,便觉得关系得到了升华。或许,这就是泪的伟力。因为笑只不过是嘴角的舞蹈,而我固执地认为,泪的源头通往心底,泪是心海上的水滴。
听着心跳动的声音,我们便会感到自己生命的存在,那么,倾听泪滴落的声音,我们便会感到自己灵魂的存在。因为泪,是灵魂最深处的感动,是心灵最真实的震颤。
一位朋友曾写过一篇文章,大致内容已记不真切了,只记得最后一句是:“如果真的可以,我愿用情丝串起你晶莹的泪珠,把它永远挂在胸前珍藏。”是的——珍藏,珍藏一滴晶莹的泪,就是珍藏一颗最真的心。
[评语]
眼泪是内心深处的东西,是真情的流露。文中虽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却有一颗细腻动人的心!这颗心解读了一颗最平凡的泪滴,品出这颗泪滴的份量,读来让人韵味无限。语言优美,感情真挚细腻,感悟透彻。魏晋五言诗三首 篇四
汉魏晋五言诗三首
[教学目的]
1、领会五言诗的特点。
2、学习诗中所表现的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高尚精神。
[教学重点]
1、《迢迢牵牛星》用平凡意象表达的销魂之情。
2、《白马篇》外在美和内心美的和谐统一。
3、《归园田居》悠然自得的心态。
[教学难点 ]
了解三首诗分别用的叠字、铺叙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
1、点拨法。即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代面。
2、诵读法。即通过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重点提示。
3、联系法。本课的练习设计精要,以练习题为纲,纲举目张。
4、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
第 一 课 时
一、导语 设计
同学们,假如横在牛郎织女间的不是一条又宽又深的天河,而是一条又清又浅的小河但他们仍只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时候,你能想象得出他们的别离之恨吗?你们想象中的横戈跃马、驰骋沙场的俊美英雄会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呢?厌恶官场的陶渊明归隐田园后,有将是怎样的生活图景呢?今天,我们在一起学习有关的三首诗。
二、解题
1、《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是民歌体文人诗,艺术成就颇高,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在《诗品》中称之为"惊心动魄,所谓几乎一字千金"。以后历代文人经常把《古诗十九首》奉为五言抒情诗的典范。
2、《归园田居》选自《陶渊明集》。其诗语言朴素平淡,着重表现诗人的超凡脱俗,希望挣脱名缰利锁,远离龌龊官场,回归清新自然的闲适之情。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学生初读两熟诗,消除文字障碍。
(2)内容与形式总理。
(3)再读,概括两首诗的内容及形式特点,讨论后明确:
《迢迢牵牛星》一诗通过景、物、人、情的转换和交融,层层深入的构思和叠字的恰当运用,使诗作情景并生,哀怨动人。而《归园田居》诗,则通过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的描写,抒发作者的厌恶官场,回归自然的闲适之情。
2、具体研习,突出难重点
(1)《迢》诗共10句,分三层研习。
A、前四句,由远及近,由景(牵牛、织女星)到人(织女)。
注意对"迢迢皎皎"和"纤纤"等词的分析。
B、中间两句,由事(不成章)而人(零如雨)。
C、重点品味最后四句。
"盈盈"写水之物貌,清浅的样子,"脉脉"写人的情貌,含情的样子,银河水清又浅,可是一水之隔,却不得语,近在咫尺,若隔天涯。别离之情最是难以派遣,河水并非不能渡过,而是不可逾越,遂成为哲学上文学上永恒悲剧的意象。难怪有人评价,这两句揭示矛盾之鲜明,表情之深切,景物之交融,声情之并茂,雅俗之兼得,堪为诗歌上乘。
(2)《归园田居》的研习、品味。
A、让学生找出表现诗人厌恶官场、希望回归自然的心情的诗句,然后自行欣赏、品味,在点拨中板书:误落尘网、鸟、池鱼、樊笼等词。
B、找出描绘平平常常农村生活图景的诗句,领会其美之所在。
C、重点品味: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诗句写平常之景,抒不平常之情。作者摆脱官场羁绊,如出笼之山鸟,轻快而自由。房前屋后,桑绕房舍,榆柳成荫,桃李繁茂,夜深人静,幽长而古朴的深巷不时传来几声狗吠,伴着声入梦,一觉醒来,不觉天已大亮,七彩的公鸡,振翅高飞,引长鸣于桑数之巔,多么怡人的风景。多么悠闲的生活啊!
3、课堂训练
(1)熟读两首诗,当堂成诵。
(2)讨论完成练习三第2小题。
4、课堂小结
四、布置作业
《饮酒》是陶渊明反映归隐生活的又一诗作,课后诵读此诗,加深对陶诗艺术特色的品味。
第 二 课 时
一、题解
《白马篇》又名《游侠篇》,作者曹植(192-232),字子建,三国时魏诗人,曹操第三子,封陈王,思,世称陈思王,是文学史上五言诗的奠基人,自如地运用乐府体裁,大大地开拓了五言诗的境界,宋人辑有《曹子建集》。《白马篇》是乐歌词,以开头二字命名。诗中塑造了一位武艺高强的少年英雄形象,歌颂他"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精神。同时寄托了作者欲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凌云壮志。
二、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读诗,扫除文字障碍。
(2)内容和形式总理。
再次读全诗,讨论后明确:
诗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先写少年的装束,再写少年的不平凡的经历,然后写'游侠儿"超群的武艺。板书:装束、外在美。
后半部分先写参战之快,再写作战之勇,然后揭示其内心美。板书:征战、内心美。
2、具体品味,把握重点难点
前半部分赏析分四步:
(1)起句奇特:"白马金羁"一白一黄,色彩鲜艳。"连翩驰马"又是何等英姿。看似写马,实则写人。俊马配英雄,英雄驭骏马。
(2)"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仅次一句,写出了少年不平凡的经历。
(3)重点赏析:
A、内容概括:写"游侠儿"超群的武艺。
B、表达作用:此八句既是"扬声沙漠垂"的重要原因,又为后半部分写"游侠儿捐躯赴国难"的英勇行为作好了铺垫。
C、艺术手法及其作用--铺陈。
(4)重点句品味:
"写少年英雄身手比"猴猿"还要"狡捷",气势像"豹螭"那样勇。
后半部分赏析:
(1)"长驱蹈凶奴,左顾凌鲜卑。"对偶句的使用,增强了诗句的表达效果,"蹈凌"写出了少年英雄长驱直入、排山倒海之势,尽现为过征战、蹈死不顾之勇。为什么能为此左凌右蹈呢?自然过渡到原因的分析,揭示少年英雄纯美的内心世界。
(2)赏析"弃身锋刃端"以下八句:
A、此段铺陈,淋漓尽致,极写少年英雄精忠报国的英雄肝胆。
B、连用两个反问句,把舍身为国、不顾家庭的爱国感情表现的更强烈,显示义无反顾的气概。可试着改用陈述句,让学生比较表达效果的差别。
三、课堂训练
熟读全诗,当堂成诵。
三、课堂小结
四、本诗结构严谨,环环相扣,气势宏伟,酣畅淋漓,铺陈和委婉含蓄的艺术手法的运用,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尤其是少年英雄的忠勇报国之心、建功立业之志,值得我们学习。
五、布置作业
1、通过本诗的学习,以"爱国"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体裁不限,题目自拟,700字以上。
2、(1)默写《迢迢牵牛星》和《饮酒》
(2)默写《白马篇》中描写少年装束、精湛射骑技术、赫赫战功的句子。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魏晋五言诗三首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