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语]马云卸任演讲(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马云卸任演讲 篇一
斯坦福大学语言中心教授伊丽莎白·拜恩哈德说,无论处于什么场合,各国政要公开说汉语无非有三个目的:一是让作为受众的中国人更加了解自己讲话的内容,二是表现出自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程度与关注的态度,三是拉近与受众之间的关系。
朴槿惠在清华的演讲题为《韩中心信之旅,共创新20年》。她以汉语问候开头,获得长达10余秒的热烈掌声。随后她说:“我见到各位清华大学的学子们,就想起了中国古典著作《管子》中的句子:‘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
朴槿惠说汉语,这与她受到的家庭熏陶以及从小对中国文化的喜爱是分不开的。
据一些熟悉韩国前总统朴正熙一家的学者介绍,朴正熙夫妇当年就是翻着汉语词典为女儿朴槿惠取名的—“槿”代表韩国国花木槿花,也有“国家”之意;“惠”则象征“恩惠”。通过韩国中文教学广播节目,朴槿惠学习中文。
有一次,朴正熙送给朴槿惠一本三国故事。朴槿惠说:“我仿佛遇见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就连上课时也想赶快奔回家看这本书。”她小时候在和朋友们玩耍时常常用树枝当剑,模拟三国故事中的情节。对于中国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朴槿惠最为欣赏的就是蜀国大将赵云。她在自传中说:“现在回想起来,甚至怀疑自己的初恋对象会不会就是赵云,因为每次只要他一出现,心中就会不自觉地小鹿乱撞。”
1979年,朴正熙遇刺身亡,为了走出失去亲人的痛苦,朴槿惠阅读了大量的中国古典书籍,以获得平静和安慰。那时,《论语》《贞观政要》《明心宝鉴》《近思录》等都是她案头常备的图书。诸葛亮的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最让她难忘。
清华演讲中,中国谚语诗句朴槿惠信手拈来:“我以前去过苏州,切身感受到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管鲍之交、三顾茅庐等中国成语,韩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
演讲结束时,清华大学特意将冯友兰书法作品“一片冰心在玉壶”赠予朴槿惠。朴槿惠十分喜爱阅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称这本书是帮她重新找回内心平静的生命灯塔。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亦有相当高的中文水平,他每天坚持看中文报纸,称浏览中文网站也是学中文的好方法。和朴槿惠类似,他也深受家庭熏陶和中国文化之影响。
2004年,时任新加坡副总理的李显龙前往上海访问,他用中文演讲说,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开放,新加坡政府一直鼓励人民不断学习和适应,以便同中国一起成长。2012年,他到访天津,种下一株象征合作和友谊的云杉树,用中文叮嘱中方人员“别忘浇水”。
他的父亲,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更为新加坡人学习汉语树立了典范。2011年,李光耀在《我一生的挑战新加坡双语之路》首发式上表示,要在新加坡生存,没有英语会很辛苦,没有汉语则一定会后悔莫及。这并不是因为中国崛起,是因为“你自己要了解你自己的根”。
李光耀学习汉语始于18岁,虽然错过了学习语言的黄金年龄,但他依然能将汉语说得非常标准。李光耀透露,他学习汉语的秘诀就是“多听多说,做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科班出身”
陆克文被认为是西方领导人中第一个能说流利汉语的“中国通”。他非常喜欢中国书法,办公室里就挂着一幅书法作品,是用汉字写的“旗开得胜”。这四个字与他再次出任澳大利亚总理十分应景。对于中文,陆克文可谓“科班出身”。
他1976年进入国立澳大利亚大学学习,主修汉语和中国历史,同一年到中国深造。1984至1986年,陆克文在澳大利亚驻华使馆工作。
2008年4月,陆克文前往北京大学演讲。除了用中文调侃,他还提到“”“”“忧国忧民”等与中国历史和文化紧密相连的词组,还历数蔡元培、陈独秀、和胡适等北大名人,显示了他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深刻了解。
2010年,陆克文向新华社记者发送一段中文视频,他在视频中说:“我衷心祝愿大家虎年兴旺发达。”
他还以“陆克文议员”为名,开设新浪微博,与中国网友打成一片,吸引了超过40万名粉丝。
在微博上,他自称“老陆”,平易得像邻家大叔。与其他一些外国领导人的微博有人“捉刀”相比,陆克文坚持原创。在一条微博中他写道:“有不少微博朋友问我是否我本人写这些在微博汉字。当然是我!因此我在这边写的中文有这么多语法以及用法方面的错误。如果我用翻译的话,肯定没有任何错误,全面流利。哈哈!”
很多粉丝与他开各种玩笑,用中国特色词汇如“屌丝”“城管”“地沟油”等来“考验”他的中文水平。他们甚至提醒他,在新浪微博上发言一定要注意,“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
算得上“科班出身”的还有哈萨克斯坦前总理卡里姆·马西莫夫。武汉大学是马西莫夫的母校之一。1989年,24岁的马西莫夫就读于武汉大学法学院,1991年毕业。
2008年,马西莫夫出席海南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时,以中文演说,赢得现场观众掌声连连。
2008年4月10日,马西莫夫再次造访武汉大学,被授予武汉大学法学名誉博士和杰出校友。“湖北和武汉对我来说有特别意义,我在这儿学习、生活过三年,”他接过证书时用中文说,“我将继续……为中哈两国关系的深化发展贡献才智。”
每晚接受女儿中文“测验”
骆家辉是美国第一位华裔州长,第一位华裔商务部长,以及第一位华裔驻中国大使。然而,身为华裔的他却不会说中文。
相比之下,他的前任洪博培,一个地道的美国人,却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是个十足的“中国通”。
2011年4月的最后一天,洪博培卸任美国驻华大使。离开中国前,他在美国驻华大使馆官方微博中了一张他与工作人员在一起的照片,作为离别的记录。他引用了几句符合此情此景的古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后会有期”。
洪博培1960年出生,父亲乔恩·亨茨曼是美国最大的化学公司亨茨曼公司的创始人。上世纪80年代,他携家带口赴台湾,不但学得一口流利的中文,还迷上中国文化,就此与中国结缘。“洪博培”这个名字是他在中国台湾时,其中文老师起的。
任犹他州州长期间,洪博培将中文列为“战略外语”之一在公立高中推广,使这里成为美国第一个通过立法在公立学校开设中文课的州。他认为,英语和中文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语言。“如果你知道英语和中文,那么不论在哪个专业领域,不论是在商业、法律、教育还是外交领域,你都会在职业生涯中获益匪浅。”
由于政绩出色,而且中文娴熟,2009年,洪博培被奥巴马总统提名为美国驻华大使。2009年8月22日,他上任驻华大使时,面对媒体的第一句话,他用中文说:“我听说在北京,每一天都是这么漂亮,是不是?”
洪博培夫妇共有7名子女,其中今年14岁的杨乐意是他俩1999年从江苏扬州领养的。2009年他接受采访时说:“她(杨乐意)在学校学习中文,每天晚上,她都要给爸爸做个中文小测验。”
马云卸任演讲 篇二
2013年5月10日,马云宣布退休,陆兆禧接任阿里巴巴CEO。尽管马云面对黄龙体育场内的4万名观众说,自此之后“生活就是我的工作”,他会花更多的时间去从事环保、教育等事业,但可以肯定的是,这还不是马云真正说告别的时候。
不会退,也不能退
从当前互联网的势力格局来看,阿里、腾讯、百度三足鼎立,各擅己长,围绕于此互有攻防,特别当移动互联网的这波冲击来临时,每家都抓紧扩充实力,进行战略部署,生怕棋错一着,便失了先机。就在马云宣布“退休”的前夕,阿里接连入股新浪微博、拿下高德地图,加上百度拿下PPS,(传说中的)360并购搜狗,一时间甚嚣尘上,大有军备竞赛升级的味道。
互联网巨头间凌空过招,虽尚未直接交手,但已然闻得到火药味。之所以如此紧张,倒也是“时势使然”,马化腾在移动互联网大会上的一番话颇可为此做个注脚:“不管看上去多么强大的公司,在移动互联网大潮面前只要稍有疏忽,一个月可能就翻船。”
手握微信,在移动互联网已经占得先机的马化腾尚且“战战兢兢”,阿里、百度频出大手笔也就不足为奇了。大战在即的关键时刻,毫不夸张地说,阿里巴巴从未像此时这样需要和依赖它的创始人。既然如此,马云怎么可能“从此不问江湖事”?
马云不会退,也不能退,对于这一点,大家心知肚明。一位在马云“退休”晚会现场的媒体人在微博上写到:当陆兆禧上台讲话时,在下面已经坐了近2个小时听马云演讲和唱歌的诸位大佬们却纷纷离场,一点也不给这位新CEO面子。更加合理的解读应该是,在他们眼中,陆兆禧并没有真正获得与阿里巴巴CEO这个头衔相匹配的权力。
其实,从阿里的权力架构中也可以看出,虽然陆兆禧成为阿里巴巴CEO,但是马云仍是董事局主席,彭蕾负责的小微金融仍需直接向马云汇报。而在几个月前,阿里巴巴重新调整组织架构后,阿里原有的七大事业群业务拆分成25个事业部,交由战略决策委员会和战略管理执行委员会负责。经过这样一系列分权后,继任CEO实际获得的权力已经大打折扣。
以退为进
至此,我们应该看出,马云并非真的“退休”,而只是战略性的“以退为进”。当然,这个“退”对阿里有利,对团队有利,也对他自己有利。
首先,对阿里发展有利。马云此次“急流勇退”,宜于对内部的年轻管理者形成正向激励,让他们看到上升的空间,亦能形成在移动互联网阶段“二次创业”的环境和氛围。同时,马云在阿里内部长期以来形成的影响力,在其卸任CEO后非但不会消退,反而更容易成为一种精神力量。
其次,对团队成长有利。移动互联网领域的挑战,包括未来阿里巴巴集团整体上市的压力,都将是对新任CEO陆兆禧的严峻考验,同时,也将大大增强他的管理和应变能力。如果一切顺利,则陆兆禧可更加巩固其CEO的位置。而退一步讲,即便有不顺,马云与柳传志私交甚好,对柳的“扶上马,送一程”自然深谙于心。
再次,对马云本人有利。最近几年,可以说是阿里巴巴的多事之秋。从卫哲因内部腐败问题引咎辞职,到支付宝股权转让**,再到阿里巴巴上市公司私有化……空前的质疑让马云一度身心俱疲。在这种情况下,马云需要一个缓冲带,需要有人能站出来分担。而卸任CEO后,马云便不用再处于聚光灯之下,可以静下心来,更好地思考阿里的战略、文化,以及人才培养等问题。
马云卸任演讲 篇三
1、最后结局:路晓欧和姚远应路中祥之邀来到路家吃面,路中祥用一碗面的咸淡和菜码的多寡给两人上了一课,他告诫路晓欧和姚远为了私利在数据上相互封杀最终倒霉的是老百姓,现在做的一切都是老百姓给饭吃,要认清实质,踏实做事。卸任董事长职务的刘云天终于迎来了难得的安宁与闲适,他来到民宿向霍梅求婚成功。高畅去民宿看望霍梅的时候,看见霍梅手上的求婚钻戒,有如雷击。姚远利用高额补贴不断扩大网约车的影响力,美食外送员的招聘上也毫不吝惜开出高工资,而刘爱莲向他提出担心阿瑶对高畅有别样的感情,希望姚远能尽快让高畅接管国际部业务,离开国内。
2、《在远方》是由陈昆晖执导,刘烨、马伊琍领衔主演,梅婷、保剑锋、曾黎、郑奇、程煜、薛皓文主演的都市创业剧。该剧以姚远为主线,讲述了他在快递与互联网的创业浪潮中百折不挠,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该剧于2019年9月22日在浙江卫视、东方卫视首播,并在腾讯视频、优酷、爱奇艺同步播出。
(来源:文章屋网
马云卸任演讲 篇四
>>把垃圾卖给可乐公司 把自己卖给谁 你把自己卖给了谁 张笮:把自己卖给孤独 把梳子卖给和尚 把联想卖给华为 把“时尚”卖给穷人 把联想卖给华为? 把专利卖给布什 把“感觉”卖给顾客 把厕所卖给世界 把灵魂卖给猫 把鞋子卖给乞丐 把唐装卖给宠物 把木梳卖给和尚 明星们,把器官全卖给保险吧! 我们该把茶叶卖给谁? 把“好玩”卖给你 把电扇卖给空调老板 把羊粪卖给奥巴马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政治 >“大人物们”把自己“卖给”演讲公司 “大人物们”把自己“卖给”演讲公司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苏化语")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2005年9月10日,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浙江杭州“西湖论剑”上发表主题演讲,“论剑”的对象包括阿里巴巴CEO马云。两人私交甚好,克林顿的此场演讲,免费。
退下来的外国中央领导会去哪儿?
很少有人知道,外国政要退休后,往往还有一个重要的衔接点,那就是演讲公关公司。
最近,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仿效她的丈夫克林顿,加盟了美国最有名望的演讲公关公司哈里・沃克(Harry Walker Agency),巡回演讲可能从今年春季开始。
如今,全美的演讲公关公司多如繁星,他们一旦嗅到谁要红起来的气息,就赶快打电话去自我介绍要求与他们签约。如果他们能够成功签下一两个重磅的演讲家,便可凭借对方,收获一整个关系网。 从政客到“演员”的转变
在美国搞政治其实赚不到钱,有时候还要倒贴钱。
以希拉里・克林顿为例,她当初在初选欠下2250万美元的债务,其中1140万要她自掏腰包偿还。这可就麻烦了:她在担任国务卿期间的年薪为18.66万美元,要真按这个速度赚的钱来还,她不吃不喝61年才能还上。不过还好,她丈夫克林顿退而不休,倚仗前总统的名号四处演讲创收,一年下来能挣上千万。2013年1月,克林顿表示,他们一家已经完全还清4年前的债务。
“这么说吧,如果你曾经当过某某部长,那么在你退休之后有两条路,都能帮你赚到大钱:游说或者演讲。”说这话的是詹姆斯・卡维尔,他是内相当有分量的一个人,希拉里当初参加竞选时还咨询过他的意见。他现在是“华盛顿演讲局”的政治顾问,而这个“华盛顿演讲局”也是当今数一数二的演讲公关公司,签约的演讲家中不乏比尔・盖茨这样的大人物。
在希拉里“下海”以前,克林顿的收费标准全球最高,公开标价是一小时15万美元以上,从历史数据来看,平均每次演讲能挣18.9万美元。但希拉里顶着刚刚卸任的国务卿、前第一夫人和未来总统热门人选这三大头衔进入“公开演讲圈”,收费较之比尔来说当然只高不低。据《大西洋月刊》报道,哈里・沃克公关公司替她开出来的底价是每场20万美元,妥妥地成为全球最“金贵”的演讲家。 “勾搭”退休政要
克林顿夫妇签约的哈里・沃克公关公司是这个行业的开山鼻祖,由哈里・沃克在1946年创立。最开始它只是一个为木偶艺人牵线做巡回演出的营销公司。
真正涉足演讲并把它做到炉火纯青,是尼克松跟福特两位总统上台的时候。石油危机和“水门”事件对美国政商两界形成了巨大冲击,各行业协会跟大公司都亟需一位“懂行”的人来为他们指点迷津分析利弊,而这可能是普通商业或政策咨询顾问所做不到的。“以前可口可乐找来的商业顾问只能建议他们怎么装瓶,而我们的演讲人,则可以让他们看清当下的世界局势和发展趋势,”哈里・沃克的儿子唐・沃克说。
凭借着过去30年中积累的人脉与经验,哈里・沃克在这个潮中把握住了他的机会:国务卿亨利・基辛格辞去公职的风声乍出,沃克就打电话给他的老朋友、NBC电视网的外交事务联络员马文・卡尔波,请他帮忙牵线。
基辛格当时还没有答应与他签约,沃克就采取“伏击”和“死缠烂打”的战术。有一次,沃克算准了基辛格的行程,当后者在华盛顿东站等待出行的时候,他就打电话到当地的电话亭去找基辛格,“磨”得基辛格同意去长岛的一个犹太聚会上演讲。1985年,他终于如愿签下了基辛格,随即又将前总统福特也招至麾下。
哈里・沃克公司就在拉拢政客来当演讲家这方面出了名。从那以后,他们四处招揽各国政府高官,签下的演讲家中除了克林顿夫妇、基辛格和福特总统外,还有副总统切尼、副总统戈尔、前联合国安理会理事长科菲・安南、墨西哥前总统卡尔德隆、前加州州长施瓦辛格和约旦女王等。 “操纵”前领导人的行程
在演讲公关公司的帮助下,策划活动、邀请演讲人这件事,正在变得越来越容易。
如今的大型演讲公关公司都有数据库,把演讲人的专业类别和居住地点标示得很清楚。客户可以通过他们的官网查询,只要输入希望听的主题,便能得到一大串演讲人的信息,从5000美元到10万美元,各种档次的演讲人都有。客户可以浏览他们的履历,查看他们的行程,以挑选到合意的演讲人。 希拉里“下海”前,克林顿的收费全球最高,一小时15万美元以上。但希拉里顶着刚刚卸任的国务卿、前第一夫人和未来总统热门人选这三大头衔进入“公开演讲圈”,底价是每场20万美元。
如果还是弄不明白,也可以直接打电话给演讲公关公司,请他们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推荐。推荐当然也有学问。以华盛顿演讲局为例,他们有一个专门的小组来从事这个工作。其成员都是资深顾问,不少人都曾是大公司的高级主管甚至CEO,他们能够帮助客户了解自身的需求,从而推荐最适合的演讲人。
一旦客户选定演讲人,剩下的问题就交给演讲公关公司来处理:帮你协商好价钱,确定日程,然后安排演讲人的出行计划。作为回报,他们将抽取一部分佣金――比例通常是15%到25%之间。
马云卸任演讲 篇五
2月4日,香港导演李仁港携新作《锦衣卫》再战内地大银幕。从《猛龙》到2008年的《三国之见龙卸甲》(后者在2008年4月初上映,劲收7500万元票房,跻身2008年内地国产片票房前十),再到即将上映的《锦衣卫》,在香港以“武侠电影”为招牌磨砺多年的李仁港逐步走进内地市场,他的名字也开始被内地观众所熟知。
在摩天高楼鳞次栉比的北京金宝街,古朴低矮的香港马会北京会所低调别致。尤其在深夜里踏着新年的第一场大雪找寻这样一个地方,心里对这次采访只打嘀咕。直到整个采访结束,记者才明白,对同样低调而独特的李仁港来说,约到这个地方聊聊,再合适不过。
《锦衣卫》重在“侠”,
而非“功夫”
“包括我在内的港台电影人,到内地来发展,我觉得这是必然的。内地电影市场的崛起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机会,让我们可以重新去做我们想做的事情。像《见龙卸甲》和《锦衣卫》这样的影片,这么大的投资(前者耗资2000多万美金,后者近亿元人民币),仅靠香港市场或者其他亚洲市场,不可能回收成本,需要有更大的市场为依托……国内市场还会更成熟,更发达,这是一定的。”
谈到《见龙卸甲》,李仁港流露出少有的兴奋,说这是他这辈子一定要拍的一部戏:“从小父亲就给我讲过很多《三国演义》里的故事。我对这本书喜爱的程度,怎么形容呢――西方人睡觉时身边都会放一本圣经,而我身边放的是《三国演义》。”
因为《见龙卸甲》的成功,李仁港紧接着拍摄了《锦衣卫》。
《锦衣卫》的制片人安女士曾向记者描述过李仁港,说他做事认真,特立独行,对电影有独到的理解,“你很难改变他的看法”。
记者提及内地不少影评人认为《见龙卸甲》是一部古代战争片,话音未落,李仁港打断说:“我想很认真地向你说明,武侠片和现在的功夫片是很不同的。我拍的是武侠片,不是功夫片。现在的很多影片标榜功夫和武术,但对我来讲,武术只是手段,要表现更多的其他的事情。武侠片讲的是侠义精神,把精神放在剑锋上那种。《见龙卸甲》有很多这种侠义精神。如果你说它是武侠片,我会很开心。”
早在《见龙卸甲》之前,李仁港就有《锦衣卫》的剧本了。拍完《见龙卸甲》,李仁港又重新修改了《锦衣卫》剧本,“前前后后用了好几年时间”。由于该片题材本身“非常出戏”,吸引了上影集团、北京新影联、西部电影集团、天翔制作有限公司和大盛国际传媒(北京)等诸多公司的投资。“是我目前拍摄的最贵的影片。”李仁港说。
很多人认为该片用“甄子丹+赵薇”是受《画皮》影响,李仁港反驳道:“青龙刚出场的时候是反派,甄子丹最适合演反派;影片里有大量的武打场景,甄子丹武术基础又好,所以他是最理想的人选。”至于赵薇,“她是可以让观众忘掉演员本身的人,把她与甄子丹放在一起,本身就很‘出戏’。”
李仁港表示,“锦衣卫”题材本身就适合拍成武侠片,也是他期待已久的作品。
“我把之前的所有积累都用在《锦衣卫》里了,这是我的心血之作。”他个人关于美术、技术以及对武侠影片的理解,“只要能用上的,尽我所能用好”。关于影片的市场,李仁港说他并没有特别考虑过:“我相信好看的电影观众都会去看。”
一位导演的“影视江湖”
与大多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香港导演一样,李仁港也是“泡在香港的武侠电影里长大的。”谈到当时香港电影之繁盛,他慨叹:“一直到现在,张彻导演和胡金铨导演很多影片中的经典桥段,我依然可以对台词。这一点儿都不夸张。”
李仁港是地道的香港人,父亲酷爱中国古典文化。受其影响,李仁港对古典文学和绘画兴趣浓厚。顺应当时的社会风潮,他中学毕业后便到国外求学,专业是文艺理论。其间,他对电影的兴趣越来越浓烈。上世纪80年代初,李仁港结束学业后回到香港,“我放不下心中的电影梦,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影视圈”。由于具有出色的绘画功底,他进入电影行当的第一份工作是美术设计。
一个偶然的机会,李仁港经人介绍进入亚洲电视台担任副导演工作。磨砺了一年多后,努力和才华让他浮出水面,很快便升任导演,执导了他的第一部电视剧《魅力九龙塘》。“电视台编导是那时候香港大多数想进入电影圈的年轻人的必修课,像徐克、许鞍华等人都有这样的经历。”
1993年,李仁港完成的武侠电视剧《九阴真经》在港播出,风靡一时。这是他在电视台拍摄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该剧囊括了姜大卫、张智霖和梁佩玲等当时的香港当红明星。“这部剧在当时影响还是蛮大的。男主角姜大卫在圈中有较高威望,他认定我应该执导电影,就向投资老板浮乐莲推荐我执导武侠片《独臂刀》,就是后来的《94独臂刀情》。”
1994年,《94独臂刀情》在港上映,但并不像李仁港想象的那样受欢迎。李仁港的文人情怀在影片中体现的非常明显,大量抒情和诗意的慢镜头与当时流行的激烈对攻快切显得很不协调。虽然影片在市场上“并不火爆”,但李仁特的导演风格和对武侠片的深刻理解还是引起了同行的注意。
如今再回头看这部大银幕处女作时,李仁港说:“这是我做得非常得意的一件事。因为第一次当导演,勇气是最重要的,至少我直面了自己,锻炼了自己。”李仁港言及“最得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部影片让他见到了自己的偶像张彻,同时他也结识了当时最火的武侠片导演之一徐克。
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张彻和胡金铨都是武侠片导演中公认的“宗师级”人物。前者的《独臂刀》《马永贞》《洪拳小子》以及后者的《大醉拳》《侠女》和《龙门客栈》等影片是大多数武侠片导演们的标尺。“两位大师在我们心里的分量,你们是很难理解的。比较起来,我更喜欢张彻导演的影片,我不否认,我对武侠电影的酷爱和理解都受他影响,而且我对事业和人生的理解也来自于他,他是我的偶像。我的第一部影片就是向他致敬之作,如果有机会,我还会翻拍这部影片,再次向他鞠躬。”说到这里,年过不惑的李仁港喝咖啡的手有些抖动。
《94独臂刀情》上映不久,李仁港接到了一个朋友的电话,说张彻导演想要见见他,并提醒他“最好带着影片的录像带,老人家想看看。”这个电话让年轻的李仁港激动得手足无措,“怎么可能?带着自己的初作去见自己的偶像?我做梦都没有想到会有这样的机会!”据李仁港回忆,他冷静下来后就带着录像带去了张彻家里。“那是人生中最奇妙的一个经历,第一次见到张彻导演,第一次到他家里,而且是给他看自己的处女作,我紧张地都不敢直面他。老人家已经70多岁了,腰身不太好,耳朵也不太好,与人交流都是拿一张纸片写字给对方看。我就那样静静地坐在他旁边,看了一半,他很吃力地站起来,写一行字给我:‘好,我们坐那边,有一件事情给你谈。’”
“接下来张彻导演又给我写了一行字:‘我有一个剧本,想请你来拍’”。之后,两人就像武侠电影中的高手过招一样,“我写一句,他写一句。”当时的张彻由于行动不便,正在物色合适的年轻导演来拍他想拍的电影。“很荣幸,这比拿什么大奖都更开心。但我不敢接呀,我跟他说:‘导演,要是您拍的话,我给您当副导演。没问题的,只要您在现场,您说怎么拍,我就怎么拍。’他什么也没说,就写了很简单的几个字给我:‘成功不必在我’。他的意思是只要影片成功,不一定非要是某个人成功。这是我在‘江湖’上的第一课。这六个字改变了我对电影事业的看法,改变了我的人生观,我要永远记在心里。”
由于种种原因,这对忘年交的电影计划最终并未付诸拍摄。2002年,张彻去世。这让李仁港痛心不已:“其实当时他只给我写了个故事梗概,但我一直在打磨这个剧本,也一直在找资金,希望有机会完成他的心愿。”
同时看中李仁港的还有风头正劲的徐克。当时徐克与姜大卫很熟,早在《九阴真经》播出后就问过李仁港的情况。《94独臂刀情》上映不久,徐克请姜大卫帮忙“约那个导演出来吃个饭”。“他当时正红得厉害,也是我的偶像,他的《新龙门客栈》和《黄飞鸿》系列等我都非常喜欢。我和姜大卫到了之后,徐克坐下来就说,他家里有一个书房,那里全是一柜一柜的录像带,其中有一栏是可以帮他‘找找灵感’的:‘《九阴真经》我就放在那一栏里’。你可以想象一下我听到这句话时的感受。”李仁港看看记者,抿了一口咖啡。
由是,李仁港执导了自己的第二部武侠片《黑侠》,影片的监制是徐克。
因为有了徐克,这部电影的阵容可谓豪华:李连杰、刘青云和莫文蔚联袂出演,影片的武打场景和剧情发展均是“徐克式”的,商业味十足。但从影片偏冷的影像和不时出现的感情戏片段中,依然可以看到李仁港的个人风格。影片虽然在香港只有一两千万港币的票房,“但在海外发行很好,特别是北美。因为当时香港电影已趋没落,特别是武侠片已经风光不再。”这两部影片让李仁港“至少业内都知道有这么一个拍武戏的新人,但对普通观众来说,知名度还谈不上”。
除了《黑侠》,李仁港还作为副导演与徐克合作了《黄飞鸿》,之后香港武侠片式微,李仁港随即淡出了大众视野。“不晓得是幸运还是不幸,我是在香港没有人看武侠片的年代开始拍武侠片的。说不幸,是因为票房肯定不会太好。但对我来讲,这给我内心以及事业的冲击力,或者说对我的未来影响更大……我宁可开始挫败多一点,然后还可以多一点反思,去想一想应该怎样做事。《黑侠》没有让我大红大紫,现在看来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情。”
马云卸任演讲 篇六
谭鑫培,原名金福,学名鑫培,生于1847年(清道光二十七年),原籍湖北江夏(武昌)。其父谭志道在著名的三庆班唱老旦兼红生,与京剧鼻祖程长庚是同时代人。谭志道因声狭音亢如叫天子(云雀),时人称他为“谭叫天”,因此谭鑫培曾取艺名“小叫天”。
谭鑫培幼年随父学艺,十一岁入北京金奎科班,习武生和靠把老生。十五岁出科,随后进了广和成班。谭鑫培因为演不上角色,便去京郊、天津参加乡村“粥班”,演野台戏。在那里演出机会多,什么戏都敢演,在生活和技艺上都得到很多磨练。之后曾回京加入过永胜奎班,但因倒嗓,演出也不顺利。二十三岁时再次回到北京,进了三庆班,嗓音渐渐好转。他得到程长庚的赏识,并先后拜程长庚、余三胜为师,在他们的指导下,专攻文武须生戏,如《战太平》、《定军山》、《战长沙》等,一唱而红。
1880年1月(光绪五年)程长庚辞世,后谭鑫培改搭四喜班唱老生,与孙菊仙轮流唱大轴。从此由主要唱武生戏而转为文武兼唱,即使武戏也注重武戏文唱,如在《挑滑车》中运用念白、身段、眼神、表情刻画高宠的神态和性格,博得观众的赞赏。
1890年(光绪十六年),谭鑫培被选为内廷供奉,深得慈禧的称赏,每于宫中演堂会戏,必有老谭,并封赏优渥。1905年谭鑫培率先上银幕,拍摄了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名声更振。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汪桂芬病故后,谭鑫培独踞京华剧坛,被誉为“伶界大王”。1912年,老谭担任北京戏曲艺人行会组织正乐育化会会长,在同行中德高望重。狄葆贤的《庚子围城感事诗》写道:“太平歌舞寻常事,处处风飘五色旗。国自兴亡谁管得,满城争说叫天儿。”梁启超也有诗云:“四海一人谭鑫培,声名廿纪轰如雷。”由此可见其声誉之隆,影响之大。
任何艺术都有一个逐渐丰富、完善的过程,京剧形成之初,也不免显得比较粗糙、单调、直白,谭鑫培在京剧史上起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他通过艺术实践,不仅稳定了京剧的基本格局,而且使京剧的唱、念、做、打艺术本体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使之规范化、体系化,确定了京剧艺术发展的导向,那就是向典雅、精美、大气的方向推进了一大步。
一是,确立了京剧刚柔相济、声情并茂的美学取向。他第一个创立以个人风格为标志、以个人姓氏命名的京剧流派——谭派。谭派的唱腔吸收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王九龄诸家之长,融会贯通,加以变化发展而成。他一改以往直腔直调、高音大嗓的唱法,创造了花腔、巧腔,追求声情并茂,在遒劲中见柔美。他的嗓音虽不十分饱满,但甜润沙亮,运用裕如,有“云遮月”之称。他所创新腔曲折婉转,回荡抑扬,富于韵味。他演《卖马》,一句“店主东……”穿云裂石,声哀厉而弥长,唱得声泪俱下。在唱念方面,注意声韵的规范化,确立了以湖广音为主、叶以中州音韵的京剧声韵体系。
二是确立了京剧以塑造人物形象为重要目标的艺术规范。他不仅唱功好,做功尤其讲究,演戏注重从剧情和人物性格出发,使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都为演戏演人服务,真正做到了演与唱结合、戏与技结合,因此“装谁像谁”。他演《盗宗卷》,把陈平、张苍两个大臣互相推诿、对耍滑头以及阴险奸刁的性格刻画得惟妙惟肖。观众对老谭的身怀绝技更是钦佩和赞赏,他演《连营寨》中的刘备,火烧连营时,运用了“吊毛”、“硬抢背”、“单腿蹉步”等扑跌动作来表现其几番扑火的情状。他演《问樵闹府》中的范仲禹,当寻不到妻子、孩子,情急而疯,一抬左腿,一只鞋子飞到半空,然后不偏不倚落在头上,接鞋,“吊毛”,做“老头入被窝”动作。这一系列动作做得出神入化,又切合人物。他演《碰碑》,当杨继业看到李陵碑,念“卸甲又丢盔”时,身子微微一抖卸去铠甲,用头一甩甩去了头盔,动作干净利索,把杨继业此时此刻的心情刻画得丝丝入扣。
三是,树立了继承与革新的楷模。谭鑫培是程长庚的弟子,他23岁回到北京,凡程长庚的戏全都仔细观摩,对程的杰作《文昭关》更是反复琢磨,全能背诵、出演。他又常为程配戏,如在《青石山》中,程演关公,他演马童,对程的眼神、唱腔均能烂熟于胸。他深得程长庚的赏识、提携和教诲。他初入三庆班,大多唱《骆马湖》之类的武戏,程长庚对他说:“你的口太大,难看得很,反而把你动听的唱淹没了,你不如唱《战长沙》、《定军山》、《阳平关》、《战太平》一类的戏,有髯口把嘴遮住,一定能特别受人欢迎。”后来,谭鑫培出演《定军山》之类的戏,果然喝彩声一天比一天多了。后来程长庚对谭鑫培的大胆改革确实不甚理解,小有微词,曾呼为“怪物”,然而这并不影响程长庚对他的赏识和器重,程把他视为真正的弟子,尽以衣钵相传,他与朋友说到谭鑫培时,说:“此子非寻常人。”他还把自己所乘的车赠与谭鑫培。程长庚对谭鑫培说:“我死后子必独步。”谭鑫培有点狐疑,说:“弟子安能独步,不还有孙菊仙在前耶?”程长庚说:“非若子之声甘能醉人也,子其勉之,三十年后吾言验矣!”谭鑫培还师从余三胜,并吸收张二奎的长处,他吸收余三胜的唱法,借鉴奎派的演唱风格,吐字行腔苍劲有力、缠绵婉转。他集众家之长,形成了独特风格,高唱低回,巧于用气,吐字发音清晰,平仄分明,达到了声情并茂的境界。谭鑫培既尊重传统,又不拘陈法,富有革新精神,所演各剧,在剧词和表演艺术上多有加工改革之处,能扬其所长,避其所短。他面形清癯,因此不常演王帽戏;演《定军山》的黄忠,不戴帅盔而戴扎巾,都是为了掩其所短而发挥其所长。他早年演武生,武功根底坚实纯熟,身手矫健稳练,所以无论演靠把戏、箭衣戏或褶子戏,都能做到身段灵活洒脱,干净洗练,在很多戏里还表现了独特的技巧,如《四郎探母》的“吊毛”、《战太平》的“虎跳”(一说“拨浪鼓”)、《锤》的“断臂”、《李陵碑》的卸甲丢盔等,都有独到的功力;全本《琼林宴》的身段繁重,他演来却游刃有余,显示了他的腰腿功夫;《当锏卖马》中的耍锏、《翠屏山》的舞刀等也都有独到之处。
作为伶界大王,谭鑫培有好几个第一个,首先,他是第一个创立以个人风格为标志的京剧流派,而且是一个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流派。他之后的四大须生、后四大须生的余(叔岩)派、言(菊朋)派、高(庆奎)派、马(连良)派、杨(宝森)派、奚(啸伯)派,无一不出自谭派,因此京剧界有“无腔不学谭”的说法。从谭鑫培的父亲谭志道算起,谭门有七代人衣钵相承,共事梨园,在京剧艺术园地里执着地守望、耕耘,这在戏曲史上可称罕见的奇迹和难得的佳话。
二,他是中国登上银幕的第一人,1905年,一个叫任景丰的沈阳人,在北京琉璃厂开设了一家丰泰照相馆,此人曾去日本留学,学过照相术,并想尝试摄制中国影片。他首先选中的就是京剧名伶谭鑫培。他约老谭拍摄他主演的《定军山》,利用日光,在丰泰照相馆中院的露天广场上拍摄了《定军山》中“请缨”、“舞刀”、“交锋”三个片段中的精湛表演,化了三天时间拍成,这是一部短片,共三本,摄影师是丰泰照相馆的照相技师刘仲伦。这是中国的第一部影片,拍好后,在北京大栅栏大观园和东安市场吉祥戏院先后放映,“有万人空巷来观之势”。
三,他是最早灌制唱片的京剧名伶,1908年法国人乐浜生在上海创立东方百代唱片公司。他为了在中国赢得市场,请宁波籍商人张长福担任买办。张长福依靠京剧名票王雨田、乔荩臣帮助,奔走京城,为伶界大王谭鑫培录制唱片,共计七张半(15面):1909年灌录了《洪羊洞》、《卖马》一张半,由李奎林司鼓,梅雨田操琴;1912年又灌录了《战太平》、《庆顶珠》、《托兆碰碑》、《捉放曹》、《桑园寄子》、《乌盆计》、《四郎探母》六张,由何斌奎司鼓,谭嘉瑞操琴,就是著名的七张半唱片。据罗亮生先生说,当年谭鑫培还不知灌唱片可以索要酬金,当作是人家替他照相一样好玩,第一次让老谭灌录《洪洋洞》、《秦琼卖马》一张半唱片,百代公司只送给老谭价值50两银子的两只“大土”(鸦片)作为片酬,谭鑫培还以为礼物太重了呢。这七张半唱片已成为伶界大王留给后人的绝版遗响。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马云卸任演讲(精品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