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有关陶渊明的诗句新版多篇

发布时间:2023-11-10 04:00:16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前言:有关陶渊明的诗句新版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有关陶渊明的诗句新版多篇

陶渊明诗 篇一

〔中图分类号〕 G633.3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7(A)―0060―01

陶渊明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归隐中度过的。归隐后的陶渊明独爱,是他咏唱和赞颂的对象,更是表现他性格特征和美学意义的一个典型形象。诗人归隐后对的咏唱体现了极高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愉悦。

一、“菊之境”与“我之境”相互融合

“菊之境”可谓之“无我之境”。王国维说:“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陶渊明《饮酒》诗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就属于“无我之境”。其实,严格地说,诗在任何境界中都必须有“我”,都必须是“我”的性格、情趣和经验的写照。只是诗人情感不在诗中直接显出,所以好像无我一般。也就是说诗人的心境是“悠然”的,眼中的景色也是“悠然”的,诗人只是把这一景色的直觉诉诸笔端,表面看似与己无关, 但情感内涵却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在这种“无我之境”中也渗透着“有我之境”,即“菊之境”融合着“我之境”。王国维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饮酒》中的“”是在“悠然”中染上情感色彩的。诗中的“我”,是披露自然风貌的主观存在。作为我观之物,实际上也染上了“我”之色彩。 客观冷静的描绘渗透着主观情思,主观情思寄寓在客观冷静的描绘中。这里没有斧凿雕琢之痕,真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欣赏陶渊明的“菊”诗,可以从“菊之境”和“我之境”的相互融合中感受诗人的生命情调和意味。

二、是可感的体现社会生活本质的自然形象,是陶渊明精神的一种投影

是有形的实的,而精神是无形的。化精神为,就是要以神求形。归隐的陶渊明寓精神于中,呈现出诗人淡泊宁静的心志。“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小径荒芜了,但松树和依然宁静地存在着。诗人避开了达官贵人的车马喧嚣,在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中,获得了自由而恬静的心情。“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情景真切而富于生活情趣,真是“我的劳动是生活的自由表现,因而我享受了生活的愉快”。还呈现了陶渊明守志不移、刚正不阿的性格特征。在东晋那个“终日驱车走”的追名逐利的时代,东篱采菊本身就是反其道而行之的一种行为,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无言抗争。也呈现出陶渊明热爱劳动、歌颂劳动的精神。“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等诗句勾勒出了一幅幅农村风俗画面,体现了陶渊明由衷喜爱劳动的情趣,这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一脉相承的,是对诗人精神世界的沿袭。

三、对的咏唱,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情绪的外化

“菊之于渊明,犹兰之于屈子,梅之于放翁,都是诗人高风亮节的象征。” 诗的情绪在大自然中都能寻找出一种对应物,情绪托于物,物化的情绪便是诗。陶渊明志隐味深,菊正是他情绪深沉凝聚的载体。

菊的风姿,正是诗人的情绪。《和郭主簿》中说:“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盛开在霜威下的正是诗人不屈性格的传神写照。纵观诗人一生的境遇,尽管有做官的希望存在,但在追名逐利的东晋,诗人反其道而行之,热情歌颂霜威下的正是其志之所在。

陶渊明诗 篇二

关键词:陶渊明;诗歌意象;写意之美;浑融之美;显豁之美

陶渊明一生,存诗不多,只有一百二十余首,但在晋宋之际的诗坛乃至整个中国诗歌史上,却成为一道独特而且耀眼的审美风景。陶诗之美,不仅表现在高洁的个性与旷达的情怀上,不仅表现在平淡而又隽永的艺术风格上,也不仅表现在“质而自然”的语言特色上,它同时也表现在陶诗的审美意象上。本文所要梳理、探讨的就是陶诗意象的审美体性。

一、陶诗意象的写意之美

工笔与写意原是绘画术语。按照北宋韩拙的概括,写意是指“用笔有简易而意全者”,工笔是指用笔“有巧密而精细者”。作为绘事笔法,写意与工笔的趣舍明显不同。前者重神韵,后者求形似。“诗画本一律”,如果把这样的绘画术语移用到诗歌评论上来,那么陶诗之中的景致风物描写,无疑具有略貌取神的写意之美。

陶诗意象的写意之美几乎俯拾即是。摘要引例,四言诗之中,《停云》诗的“飞鸟”意象、“园树”意象,《时运》篇的“新苗”意象,“花木”意象,均堪圈点。

“翩翩飞鸟,息我庭柯。敛翮闲止,好声相和。”

“东园之树,枝条载荣。竞用亲好,以招余情。”

“山涤馀霭,宇暧微霄。有风自南,翼彼新苗。”

“花药分列,林竹翳如。清琴横床,浊酒半壶。”

五言诗之中,写春景,“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写夏景,“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苏。”“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写秋景,

“寒风拂枯条,落叶掩长陌。”“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写冬景,“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南圃无遗秀,枯条盈北园。”写村落,“暧暖远人利,依依墟里烟。”写涧水“山涧清且浅,可以濯我足。”写山晚,“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写秋月,“遥遥万里辉,荡荡空中景。”写行役**,“崩浪聒天响,长风无息时。”写园田居,“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上述意象的描写,显然不是“极貌以写物”,不是精雕细刻,而是大处着眼,抓住特点,取其风神,是典型的写意笔法。

有关陶诗的写意之美,学界早已论定,我们在此也无需做过多的发挥。这里拟以申说的是陶诗意象写意之美的形成原因。我们认为陶诗意象写意之美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它与陶渊明的文学观念直接相关。陶渊明在《感士不遇赋》中说:“夫导达意气,其惟文乎!”在《饮酒》组诗的序言中,又讲:“既醉之后,颇题数句自娱。”在《五柳先生传》中,夫子自道:“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已志。”可见,在陶渊明看来,诗文的写作,并不求其外在的功能与作用,它只是一种宣达情志,自我娱乐的活动而已。受到这种重在自我抒发的文学观念的驱动,陶渊明之于物候景致,自然更注重的是以我为主的“感物”,而不是以物为主的“察物”,体物之时,更注重的是“物感”而非“物态”。从以我为主的“感物”、

“物感”出发的景物描写,也就必然趋于物象风神与主观情志的自然契合,这是陶诗意象写意之美得以形成的首要原因。

其次,它与陶渊明的精神个性也有密切的关联。陶渊明之为人,并非琐细破碎、斤斤节节之士。于人生,他关注生死,讲究的是委运任化,“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于立身,他思考的是质性节操,践履的是适性任情与固穷不滥。于读书,他是“好读书,不求甚解”。“不求甚解”作为一种读书取向,并非贬义,指的是求取大意,把握文章或著作的基本精神。这样一种“大处着眼”的精神个性,拓展到观物、体物上来,也必然趋向于不滞于物的写意描写。

此外,前陶之时,虽然“赋体文学”已经“体物而浏亮”,但诗歌之中,从《诗经》到汉末的“古诗十九首”,再到正始、太康时期阮籍、左思等人的诗作,都没有把自然风物作为独立的审美客体,所以诗作之中,笔涉风物,也往往是写意呈象而已。这样的传统对陶渊明的影响无疑是明显的。

二、陶诗意象的浑融之美

诗歌的内容要素不外乎景、情、事、理。这里所说的浑融之美主要是指景与情、事、理之间彼此引发,交融渗透、相得益彰、混沦为一的审美风貌。

如果对陶诗的意象加以分类,那么,诗人自我意象之外,主要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自然意象,一类是比兴意象,一类是人文意象。自然意象是指诗人即目“直寻”的山水田园、风花雪月等自然实有之景。比兴意象是指经过了诗人“审美过滤”的别有寄寓的物象。人文意象简言之就是那些经过了诗人审美选择的有来历、有出处,体现了特定的价值内涵与观念内涵的物象。

自然意象方面,与事、理、情浑融一体的代表性作品是《饮酒》其五。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首诗以议论开篇,先讲自己心远尘俗,故能精神超越,这是理。接下来写事,写自己采菊东篱,南山偶望。然后写景,在夕阳雾霭之中,飞鸟结伴归林。最后两句写刹那间的感受与体悟。这首诗的景、情、事、理的浑融之美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分析。从诗歌的表层结构上看,正因为自己心远尘俗,所以才能悠闲自得,采菊东篱,才能“采菊之次,偶然见山”。既然南山在目,那么山间美景自然会引起诗人的关注与赏眺。而赏眺之际,又必然会有所感悟,有所会心。显然,诗中的理、事、景、情、悟,在意脉上是前引后续,环环相生的。从诗歌的深层的“义理”上看,其中的景、情、事、理也是浑融一片的。就诗作的基本精神而言,应该说,这是陶渊明对于人生回归的讴歌。“心远地自偏”,讲的是如何回归,采菊见山,讲的是回归的悠闲,飞鸟归林,讲的是物类的回归,作用在于启示人的回归。最后的“真意”感悟,所表达的正是妙得回归之理而且沉浸其中、乐在其中的一份无法言表的喜悦。理说回归,事显回归,景乐回归,情在回归,在远离尘俗,心系回归的意义上,景、情、事、理,浑融为一。

比兴意象与人文意象,就其有所寄寓而言,二者并无差异。区别只在于意象之中精神内涵的设定者有所不同。如果是作者独立设定的,那么这种意象就是比兴意象。如果由前人设定,并且得到普遍的认同,那么这样的意象就可以视为人文意象。陶诗之中,人文意象主要有松菊幽兰。代表性诗句见于《和郭主簿诗》其二、《饮酒》其七、《饮酒》十七。“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真秀姿,卓为霜下杰。”“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清风脱然至,见别萧艾中。”青松意象来源于《论语》之中孔子的青松赞:“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幽兰意象来源于屈子的《离骚》而又有所提炼。它们表达的是一种浊世自清的人格追求与情操取向。这样的人文意象与陶渊明的情怀志趣无疑是契合无间的。陶诗的比兴意象主要是飞鸟游鱼。袁行霈先生认为“陶诗

中屡次出现归鸟意象”,“此皆渊明自身归隐之象征。”可谓精辟。结合我们的论旨,我们对袁先生的观点还可以做如下的发挥。陶诗之中的种种飞鸟形象,不仅负载着渊明一生由仕而隐的人生踪迹,也凝聚着渊明在仕的徘徊痛苦与归隐之后的自由解脱、喜悦怡然之情。当然,如前所述,飞鸟的意象中还隐含着渊明对人生真义的感悟。从这个意义上讲,飞鸟意象本身就已经呈现了景、情、事、理的浑融之美。

陶诗意象浑融之美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认为,就人文意象与比兴意象而言,个中原因主要在于陶渊明对于诗歌意象审美过滤与审美选择的精严。应当说,陶诗取用的人文意象与比兴意象在数量上是极其有限的,而且这两种意象又都是用在人生大节的表达上――个体的操守问题,仕途的进退问题,适性与违己问题。为了更好地“导达意气”,示其本志,陶渊明势必格外地关注所取之象与情、事、理的契合性、包容性以及表现力,进而促成景、情、事、理的浑然一体。

就自然意象而言,陶渊明之取象,并非“寓目辄书”,它的基本套路有二:一是诗人于彼时彼地,因物兴感,即景生情,情为景动,所以纳景入诗。《停云》诗中的园树意象,就属于此类。“东园之树,枝条载荣。竞用亲好,以招余情。人亦有言,日月于征,安得促席,说彼平生”《停云》自序云:“思亲友也。湛新醪,园列初荣,愿言不从,叹息弥襟。”这是对诗人取象的直接说明。诗人取象的第二个套路是以我观物,据我取象。诗人先自有一种境遇、一种胸襟、一种情怀,然后激活并取用眼前之景,或者忆中之象,并把它笼罩在自己的识见、境遇与心境之下。陶诗名作《归园田居》其一、《读山海经》其一,也包括我们前面谈到的《饮酒》其五,都是此一类属的佳例。按照上述两种套路取象,当然会有情景的交汇,会有景、情、事、理的浑融。

三、自我形象的显豁之美

显豁的对应概念是深隐,是内敛,是藏而不露。从艺术表现的显隐角度着眼,无论陶诗的意蕴,还是陶诗的自我形象都具有显豁之美。这里,所谓自我形象的显豁之美,主要是指诗人的情貌、风神、心境、状态的生动鲜活与“指而可想”。

赏读陶诗,我们仿佛见证着诗人喜怒哀乐,目睹了诗人的颦笑举止。“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迂。我行岂不遥,登降千里余。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这是有违“真想”,在役思归,身倦心苦的陶渊明。“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馀闲。”这是回归田园,近观远望,恰然自得的陶渊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这是等身农夫,日出而作,日入而归的陶渊明。“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这是与农夫有了共同语言且能相处融洽的陶渊明。“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凯风因时来,回飙开我襟。息交游闲业,卧起弄书琴。”这是南风清阴中,得其所哉,书琴自娱的陶渊明。“欲言无余和,举杯劝孤影,日月掷入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这是心志难酬,孤寂悲慨的陶渊明。“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乌迁。”这是在饥寒交迫中饱受煎熬的陶渊明。“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词。”这是饥饿之中、困顿之际求乞于人而又难于启齿的陶渊明。总之,全部陶诗,已经立体地、多方位、多侧面地把诗人的自我形象“和盘托出”,品读诗作,千载之下,如见其人。

陶诗的自我形象为什么能够具有上述的显豁之美,此中原因,当然可以作多方面的分析。除了与陶渊明的“导达意气”、真情为文的文学观念、创作观念直接相关之外,“学非称师,文取旨达”,语言表达上平易自然的风格取向也无疑是一个积极的助成之因。这里还需要拈出更为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前陶之时的诗歌传统以及陶渊明对诗歌传统的承继关系。

论到前陶之时的诗歌传统以及陶渊明对诗歌传统的承继关系,袁行霈先生曾经讲过:“魏晋诗歌上承汉诗,总的看来,诗风是古朴的。”又说:“陶渊明是魏晋古朴诗风的集大成者。”袁先生的概括简要而又精辟。对于两汉魏晋之诗的古朴,我们可以有多层面的界定。但从诗歌发展史的角度看,它显然既有别于南北朝诗歌的声色雕琢,也不同于自唐以后画意加诗情的精致的意境营构。它是“我”在诗中,以“我”为主,融景、情、事、理于一炉,汇行、见、感、思于一体的相对“古拙”的诗思范型。在这样的诗思范型中,诗人的自我形象自然会得到充分的呈现。而陶渊明作为古朴诗风的集大成者,自我形象具有显豁之美,当然也是顺理成章的。

参考文献:

陶渊明诗 篇三

关键词:玄学;陶渊明;诗歌;文学;创作;化身

魏晋时期,玄学盛行,玄学是以综合道家和儒家思想学说为主的哲学思潮,故通常也称之为“魏晋玄学”。玄学之“玄”,出自老子的思想,所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就是总天地万物一般规律的“道”,它体现了万物无穷奥妙的变化作用。玄学作为一种本体之学,对魏晋六朝的文学观念产生了颇为深远的影响。玄学影响到魏晋士人的人生理想、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进而影响着他们的文学创作。

陶渊明所生活的东晋是一个偏安的王朝,山河破碎,最高统治者以及士大夫们难以摆脱精神上的苦闷,而玄学的崇无清虚的要旨与社会的精神需要恰好吻合,故东晋一代,玄学大畅其风。玄学与文学多方位交互渗透,甚或达到水融之境。在玄学思潮占主流的大背景下,陶渊明不可能不受玄学的影响,在他的诗文中,到处可以见到玄学影响的痕迹,但这种痕迹不像其他玄W家平典似道德论的说教,而是一种如水中之盐、花中之蜜的别样的玄学之美。陶诗语淡情深,与自然浑然天成,其中透露着玄学中的“自然”之思,处处与玄理暗合,相得益彰。陶渊明的作品是魏晋玄学渗入文学之中所结出的硕果。可(www.haoword.com)以说陶渊明即是“自然”和“真”之玄学的化身,即所谓的“真人”。他的作品也以全新的方式诠释了玄学的要义。

陶渊明诗歌大部分内容围绕乡村生活,充满玄学之美和田园气息。

陶诗所写内容皆是最平常的乡村之事,但在平常的景物中,却包含着无限丰富的内涵,具有空灵的意境,充满着田园气息。如《饮酒》之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的住所虽然建在喧闹的环境中,却察觉不到车马的喧哗,这表明他的内心是恬忍隐退的。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心远地自偏”。“远”是玄学中最常用的概念,这里体现了作者所强调的归隐是心灵的归隐而非身体的归隐,以及对争名夺利的世界的冷漠的态度。紧接着诗人采菊东篱,悠然自得,飞鸟呼朋引伴而归,大自然的一切显得那么有生机,此时诗人心境与大自然融为了一体。自然界与人的心界此刻达到了“和谐”之美,即所谓的“真意”。而对这种“真意”却“欲辩已忘言”。从中可以看到陶渊明对玄学中“言意”之辨的态度,这正是老庄思想所说的“得意忘言”含义之体现。全诗清新自然,写出了诗人与世无争、怡然自得的感情。完美的画面中蕴含着人生真谛:人既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也应该具有自然的本性,在整个自然运动中完成其个体生命,这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陶诗塑造了更加浑融的艺术境界,在思想上创造了更加“自然”的玄学境界。

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说:“田园景色在他笔下,不再是作为哲理思辩或徒供观赏的对峙物,而成为诗人生活(参加了一定田园劳动)兴趣的一部分。”如《归园田居》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念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首诗所描写的景物,既有田园的景物,又抒写了胸中之意。“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准确描绘了陶渊明对村舍风光的感悟,也蕴含着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性”、“虚”、“闲”等皆为玄学家经常言及的语词。其中“自然”一词,是魏晋玄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在陶渊明眼中,农村风景就是一幅画,就是一首诗,他以诗人的心胸面对田园世界,田园世界亦培植了陶渊明心中的诗意。陶渊明在对诗画境界的赏会与田园世界的诗意感悟的同时,已把玄学思想融入其中。

陶渊明诗 篇四

点睛与精练

1.解释下列词语。

结庐( ) 尔( ) 日夕( ) 相与( )

2.按要求填空。

诗中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化境句子是 , 。

3.你怎样理解“心远地自偏”这句诗?

探讨与思考

4.诗中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你怎样解释“真意”二字?诗人为何难以言表?

饮酒二十首 并序

陶渊明

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遂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饮酒(其一)

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

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

寒暑有代谢,人道每如兹。

达人解其会,逝将不复疑。

忽与一樽酒,日夕欢相持。

5.解释下列字词,并为下面加点字注音。

比( ) 顾( ) 诠( )次( ) 尔( ) 邵生( ) 东陵时( )

代谢( ) 每( ) 达人( ) 其会( ) 逝( ) 忽( ) 与( )

6.按要求填空。

这首诗先写万物枯荣不定,后抒发出世事无常的感慨。诗中表现诗人对待这一切态度的句子是

, , , 。

7.请用好范文网把序翻译过来。

语文掌故

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为彭泽县令时,“郡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

(《宋书·陶潜传》)

誓不出仕

晚年,陶渊明生活窘迫,江州刺史檀道济前来劝他出仕。“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萧统《陶渊明传》)

比较分析

读《山海经》(其十)

陶渊明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

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注释]

精卫:古代神话中的鸟名。《山海经·北山经》:“发鸠之山有鸟焉?是炎帝之少女,名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曰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刑天: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山海经·海外西经》:“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干,即盾。戚,即大斧。同物:对异物(死亡的人)而言,指女娃生前。化去:化为异物,即变成鸟。徒设:空有。在昔心:即昔日的雄心。讵:岂。

8.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中说:“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试将此诗与《饮酒》(其五)相比较,看看有何不同。

陶渊明的诗范文 篇五

论文摘要:陶渊明,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田园诗影响深远。为世人耳熟能详的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仅表现了诗人平静悠闲、自由自在的目标追求和生活情趣,同时也道出了诗人返朴守真、任性自然的哲理,陶渊明在平淡中饱含着炽热思想感情和浓郁生活气息的诗歌风格,应该说和老、庄哲学是一脉相承的,陶渊明的田园诗深深烙下了东汉“玄学”的印记,形成了朴素自然的特点,创造出一种“静穆”的美学境界。

玄学,是一种超世的哲学,它强调人不仅在社会中存在,而且每一个人都必须直接面对宇宙而存在,一个人就是一个独立的精神主体。人的根本意义,不在于世俗的荣辱毁誉、得失成败,而在于精神的超越升华,对世界、对生命的彻底把握。宇宙的本体是玄虚的“道”,四时运转、万物兴衰是“道”的外现。从这种观念中引导出人对自然的体悟、追求,以及人与自然统一和谐的观念。从自然中获得体悟以达到“神超形越”,这便是玄学家极力追求的精神境界。

一、玄学思想在魏晋时期的发展

魏晋时期,学者们用老、庄思想揉合儒家经义代替衰微的两汉经学,包括纬之学。东汉灭亡后,东汉末年已经形成的士族中的“名士”,为适应当时政治形势的需要,把儒家的《易经》,道家的《老子》、《庄子》结合起来,统称“三玄”,作为这种思想学说的根据,而称为“玄学”。当时的玄学家大都是所谓的名士。以出身门第、容貌仪止和虚无玄远的“清淡”相标榜,形成一时之风,在清淡之中,尽管也有人(如稽康等)主张毁弃礼法,但多数仍是维护儒家伦理观念的。

玄学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魏正始间,何晏作《道德论》、《论语集解》,王弼作《周易注》、《老子注》,提倡“贵无”,认为“有”(物质)生于“无”(精神)。在政治上提出以“无”为本,以“有”致用。以“无”为“自然”,以“有”为“名教”(伦理纲常),认为名教出于自然主张君主无为而治。用“援志人儒”的方式,为封建伦理纲常辩护。后来,魏晋之际的向秀和晋朝的郭象注《庄子》,改为“有”是自然存在,“无不能生有”,因而提出“名教即自然”,封建秩序体现了天理的自然。而裴颇的《崇有论》,与“贵无”说相对立,肯定“有”是万物存在和变化的基础,从而论证了“长幼之序”、“贵贱之级”的绝对必要。东晋以后,玄学与佛学趋于合流,张湛的《列子注》显然已受到佛学的影响;而佛学中的般若学大都用玄学语言解释佛经,不久很快与玄学合流。后来佛学渐盛,玄学渐衰。玄学家在《周易》和《论语》的注释中,开始注重义理,而且博采众说,自出新意,改变了汉代只重章句、训话,严守师法、家法的常规,从而超过了汉代的经师,对后世注释经籍有一定的影响。

二、陶渊明的生活及其归隐思想

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字元亮,名潜,字渊明,其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名将,握强兵镇守长江中游,都督八州军事,封为长沙郡公,祖父陶茂官至太守,父亲亦曾出仕为官。陶渊明实为东晋元勋之后,地位虽不如南下名族高贵,但无疑是得阳(现江西九江)的望族。只是陶渊明年幼丧父,家境日渐败落,对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陶渊明29岁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后归隐,后又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义熙元年陶渊明再次出为彭泽县令,仅八十多天,便弃官而去,从此脱离了官场。后来,虽然朝庭征召他为著作主部,也被他拒绝。陶渊明之所以如此,并不是他生性对政治不感兴趣。出身于世代官宦家庭、身为元勋之后的陶渊明,本来想在仕途中有所进取,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赛翩思远蠢”(《杂志》五)可见他的胸怀和理想。由于东晋士族文人普遍追求自由和隐逸,加之社会**,陶渊明的政治雄心不断消减;另一方面,由于豪强军阀对政权的争夺而引起的血腥杀戮,使得社会动荡不安,秉性淳厚的陶渊明难以忍受社会灾难,“爱丘山”的思想就一步步地滋长起来。“目倦川涂异,心念山泽君,聊且凭化迁,终归班生庐”(《始作镇参军经曲阿》)充分表现了他当时的心路历程,“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乙已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则是一种归隐思想的写照。

三、陶渊明的诗歌创作及其风格

陶渊明的文学创作,在辞赋、散文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但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最大的是他的诗歌,而在其诗歌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田园诗。对陶明的诗歌,在中国古典文学两部最具代表性的文论著作中,《文心雕龙》似乎没有提到,而在《诗品》中钟嵘给予很高的评价:“其源出于应壕,又协左思风力。文体省净,殆无长语。笃意真古,辞兴婉惬。每观其文,思其人德。世叹其质直。至如‘欢言酌春酒’、旧暮天无云’,风华清靡,岂直为田家语耶!古今隐逸诗人宗也。”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之一:“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黄上,未害渊明是晋人。”苏辙《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瘦而实腆,自曹、刘、鲍、谢、杜诸人,皆莫及也。

陶渊明的诗歌,没有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练达,也没有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情,更看不到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柔情,留给读者印象最深的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然;他无论遭遇何种生活,在他的诗歌中表露不出大喜大悲的情感,其语言、音调、节奏乃至意境都给人自然、质朴的感觉。“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之涯,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这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之也。”(《欧阳修诗文论》之《梅圣俞诗集序》)这里欧阳修并没有给陶渊明的诗作任何评价,但他对梅尧臣的评价同样让读者感受到陶诗亦然;陶渊明诗歌朴素平谈,不事雕塑,谈后如见村姑野志,夕阳炊烟,一派怡然自得的田园风光,一片舒心悠顺的人生心情。

四、陶渊明田园诗的内涵及影响

陶渊明留传至今的诗歌总共125首,除部分饮酒诗和咏怀诗外,绝大部分为田园诗,约80首,其代表作有《归田园居》、《劝农》、《饮酒》、《寸运》、《移居》、《咏贫士》等。这些田园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对淳朴田园生活的热爱和自然风光的憧憬,对劳动的认识和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以及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并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的天地,从而成为田园诗的开创者。从内容上看,围绕乡村生活写云雨、写雷电、写花草树木、写鸟兽虫鱼,处处充满田园气息。从语言上看,他的每一首诗并非随口而道,毫无加工,而是高度提炼,洗净了一切芜杂粘带的成分,呈现出明净单纯、准确得体、自然朴素的特点,如“暖暖远人材,依依墟里烟”写乡村的恬静,“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写白雪的轻盈,“有风自南,翼彼新苗”写春风的踪迹,形象逼真,惟妙惟肖,达到了天然去雕饰的境界。从意境上看,陶诗不追求华美的外表,而以乡村随处可见可闻的事物作抒情对象。以深沉的思想感情和哲理为底蕴,简洁真诚,让读者从总体上去感受那种田园风光自然完美的意境,真可谓意境隽永。

五、儒道佛思想对陶渊明的影响

陶渊明诗 篇六

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后改名为陶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和散文家。因早年丧父,九岁时陶渊明就和寡母寄居在当时名士外祖父孟嘉家中,由于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兼具着“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两种不同的志趣。他曾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几度投身仕途,但最终因不愿“以心为形役”而选择了“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他也曾抱着“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虽遥,孰敢不至”的报国志向,但最终因“目倦山川异,心念山泽居”而选择了“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最初接触陶渊明的著作是他的散文《桃花源记》。文中给我们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以一个外人的视角描绘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农业社会。这与当时战争频乃的黑暗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这也是作者及当时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文中所涉及的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生活现状体现了当时人们的追求与想往,也反映出人们对当时现状的不满与反抗。这是理想中的“三农”,与当时的生活形成了反差。

而我则更愿意称陶渊明为“田园诗人”,因为他的田园诗则更真实地反应了当时的“三农”现象,并且他是中国古代第一个真正能够贴近土地、贴近农民、贴近农村的农民诗人。读陶渊明的诗,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他能够和村夫野老交朋友,真正了解他们的生活情趣和内心世界;他能够躬耕自资,自食其力,体会农民生产劳动的艰辛困苦;他能够关注农村的兴衰荣辱,治乱否泰,倾注情真意切的忧患关注。所以,读陶渊明的诗,更多的是体会当时的“三农”现象。而陶渊明作为一个出身仕宦的隐逸诗人,家族虽已衰微,但心高气傲,他何以对农民、农村、农业如此熟悉,有如此眷恋呢?下面选取几首陶诗浅析。

一、陶诗中的农业状况: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是陶渊明《归园田居(三)》中写到的。作为士大夫,陶渊明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晨出肆微勤,日入负耒还。山中饶霜露,风气亦先寒。田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贫居依稼穑,戮力东林隈。不言春作苦,常恐负所怀。司田眷有秋,寄声与我谐。饥者欢初饱,束带候鸣鸡。杨楫越平湖,泛随清壑回。郁郁荒山里,猿声闲且哀。”从这些身历其境的劳动诗句来看,诗人对于农村的艰苦劳动,勤勤恳恳,尽力而为。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个早出晚归,身上沾满了泥水,虽精疲力竭但不抱怨的农民诗人苦中作乐的形象。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在那个战争频乃的年代,作为农民要想填饱肚子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已经适应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民生活的陶渊明也习惯与农民兄弟见面时最多的话题莫过于谈论庄稼的长势。“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与村民邻里见面没有其他的寒暄,直接切入话题:桑麻的长势。从这里,我们看到了当时农村的生产劳动环境和情景,体察到诗人作为农民自食其力、自得其乐的可贵,也多少了解到一些农家的稼穑之苦。

二、陶诗中的农村形象: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在陶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笔下恬静而和谐的农村面貌。“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方宅、草屋、榆柳、桃李、村庄、烟雾在农村中是一些再普通不过的事物,单独看根本就不能给人多少美感,但经他一组合使一个有花有果、有树有人烟的农家美景跃然纸上。“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宁静是陶渊明在诗中着力表现的农村形象,这同时也是他内心世界的反应,只有“心远地自偏”才能做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另外,“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十三年。”就是在他归隐的同时,陶渊明作为曾胸怀“大济苍生”愿望的诗人,不可能只关心自己的事情。他在歌颂农村美好的同时也没有忘记那个带给他失望的社会。“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农村的破败怎一个“穷”字可概括,僻陋的信息给农村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经济的衰退。“荒途无归人,时时见废墟”,破败的农村无人居住,到处留下的是倒塌的废墟,这样的农村是诗人所处时代的真正写照。但诗人所希望的农村却是理想中的“桃花源”:“土地平旷,房屋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我们也很清楚,这种主观上的理想农村在当时社会是不存在的。所以我们从陶渊明的田园诗中能更真切的体会到当时农村的真实状况。

三、陶诗中的农民形象: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陶渊明的诗范文 篇七

[关键词]陶渊明;田园诗;艺术风格;平淡自然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14-0073-03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极为深远的著名诗人,特别是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他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以其强烈的艺术魅力,受到广大读者的青睐。

陶渊明的田园诗创作,有其独特的个人生活经历和思想基础。他出生于一个没落士族家庭,少年时生活于乡村环境,家乡故园的风光,都为他的思想和创作提供了充足的养料。仕宦归来,他“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社及庐山游观而已”。他的后半生更是长期生活在百里之内的农村,接触的多是田野村夫,议论的多是稻麦桑麻,过着粗衣淡食的贫士生活。长期的农村生活实践,为他的田园诗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生活源泉。

另外,个人的人生志向对他的田园诗创作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道出了他从小就喜爱“丘山”的志向。尤为重要的是时代的复杂造就了陶渊明人格的复杂性。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时期,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与他的理想追求产生了强烈的矛盾冲突,使得他产生了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污浊社会现实的憎恶。而陶渊明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当现实社会的种种虚伪与他的天性冲突时,他能够做到宁固穷而不改其节操,处贫贱而能心境怡然,在田园归隐生活中,体会人生的价值与真谛。文如其人,正是因为陶渊明有着这种超凡人格,才造就了他的田园诗独特的艺术风格。

陶渊明诗歌多从众人常经之事、常见之物中发掘不易体悟的人情事理。他以写田园、写禾木为手段,善于把自己的情感倾注在描写的景物上。同时,他写自然景物主要着意于神貌的点染,写出自己胸中的一片天地。也正因为如此,陶渊明诗歌于平淡自然中充满了情趣与理趣。如《归园田居》其五:“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饮酒》其九:“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另外,陶渊明对宇宙、历史和人生有自己的认识,而这些认识又常常通过平凡的事物与通俗的语言表现出来,取得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这就使其诗拥有了理趣。如“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这些诗句,意味深长,让人读了无不产生一种对人间生活的渴望,对岁月的怜惜。

在诗歌创作中,情、景、理三者交融至关重要,离开情的景就没有了生气,离开情的理更是“淡乎寡味”的空理,景和理如果没有浓厚的感情渗透,便失去了作品的生命力。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飞禽走兽、花卉草木和山山水水都饱含了强烈的思想感情。同时,诗人又善于寓情于理,将自己对人生、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形象化,把诗情与哲理、与景物紧密结合起来,因而给人以清新自然、毫不枯燥的感觉。如《归鸟》诗其一:“翼翼归鸟,晨去于林;远之八表,近憩云岑。和风不洽,翻翮求心。顾俦相鸣,景庇清阴。”其二:“翼翼归鸟,载翔载飞。虽不怀游,见林情依。遇云颉颃,相鸣而归。遐路诚悠,无遗。”其三:“翼翼归鸟,相林徘徊。岂思失路,欣及旧栖。虽无昔侣,众声每谐。日夕气清,悠然其怀。”其四:“翼翼归鸟,戢羽寒条。游不旷林,宿则森标。晨风清兴,好音时交。D缴奚施,已卷安劳!”全篇寓意明显,这只倦飞的归鸟,正是作者人格的象征。归鸟的一举一动,都体现着诗人的思想和性格,诗中的每一景物,无不带上陶渊明的感彩,成为他的象征。又如《饮酒诗》第五首“结庐在人境”一章中,景、情、理交融,互相渗透,互相衬托,无论从哪个角度去欣赏,都能领略到不同的奇趣,享受到无尽的美。

陶渊明自称:“尝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这是他创作的态度与目的。写诗既然是为了“自娱”而非娱人,就会写自己喜爱的生活内容,就用不着雕饰,所以,陶渊明写诗与其做人一样“忘怀得失”。宋人严羽说:“渊明之诗,质而自然耳。”“质而自然”,就是平淡自然。梁启超也说陶渊明的“文艺只是‘自然’的体现”。从美学角度看,平淡自然也是一种美,而且是一种不易达到的美。

陶渊明的田园诗有着这种平淡、自然、独特的艺术风格,导致他本人在诗歌发展史上的重大贡献,就是开创了新的审美领域和新的艺术境界。虽然,一般的玄言诗人都注意到从审察自然来体会哲理,并由此产生了山水诗的萌芽,但没有人把更多的目光投向平凡无奇的乡村。在陶渊明笔下,农村生活、田园风光才第一次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写入诗中,由此为后人作诗开辟了一片情味独特的天地。对陶诗的艺术特点,前人早有定评,谓之朴素、自然、真淳。但这并不是民歌或受民歌影响的风格,而是诗人有意识的美学追求,是诗人所独创的。从根本上说,这也是由陶渊明的“自然”哲学决定的。在他看来,人为的、繁复的礼仪破坏了社会的自然性,矫饰的行为破坏了人性的自然性,那么,诗歌外在形式上的过度追求,也必然破坏诗歌感情流露的自然性。所以,他绝少使用艳的色彩、夸张的语调、深奥的语汇、生僻的典故。他的诗歌充满感情,但真正表现得很强烈、显得激荡起伏的时候很少,而是和冷静的哲理思维结合在一起,呈现为清明淡远的意境。这一种美学境界是前所未有而且很不容易达到的。进一步说,陶诗语言的朴素,又并不是随口而道,毫无加工,而是高度精练,洗净了一切芜杂粘滞的成分,才呈现出明净的单纯。他对自然的美,无疑有十分敏锐的洞察和感受,因而能够用准确而朴素的语言将其再造为诗的形象呈现给读者,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写乡村的恬静,“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写雪的轻虚,“有风自南,翼彼新苗”写风 的踪迹,都是典型的范例。 西晋诗歌绝大多数追求华美、注重修辞的倾向,一方面提高了诗歌语言的表现技巧,但有时过于用力于此,而忽视了诗意的完整,造成繁冗、割裂的弊病。而陶诗以深沉的思想感情和哲理为底蕴,绝不炫耀外在的美饰,所以大多通篇简洁,少作铺排,称为“殆无长语”。陶诗的意境,也总是比较完整,从总体上感染读者,让读者为之感叹,而不以一字一句, 某个片断去吸引人。因此,陶渊明田园诗是冲而不薄、淡而有味。

平淡自然这一艺术风格的形成主要是诗人所表现的静穆平淡的田园风光和农村日常生活,以及他处于这种环境中恬静自然的心情决定的。与此同时,它又与诗人在表现这些内容时所运用的质朴无华的语言和不事雕饰的白描手法密切相关。

从总体上看,陶渊明田园诗的语言可以用一个“简”字来概括,但对陶诗的语言风格,南北朝时期的诗评就多认为文采不定,如北齐的阳休之就说它“辞采未优”。读陶诗,有时感觉他似与我们相对而坐,叙述家常,而且说的都是近乎寻常的大白话,但就是在这些近乎寻常的大白话中,却浸透着强烈而真实的思想感情,从中,可以触摸到诗人跳动的脉搏,感受到诗人独特的个性。如《移居》其二“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中的“呼”字,十分平俗,但出语的粗朴反见邻里间情意的真率,也见诗人在这种环境中生活的自由,体现人间真情之所在。又如“种豆南山下”、“今日天气佳”、“日暮天无云”、“春秋多佳日”、“采菊东篱下”、“草屋八九间”等,都是为人熟知的内容和明白如话的“田家语”,自然天成,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而《移居》其二“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间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中,诗酒相和,欢聚言笑。经纪衣食,不忘力耕,平淡枯燥的乡间生活,在他的笔下,如此富有诗意。他并没有雕词琢句,裁云绣目,用的只是朴素的口语化句子,如实写来。像这样朴素明朗、生动自然的语言,能为普通读者所接受,理所当然地获得历史上更多读者的喜欢,使得田园诗千古流传。

虽然陶渊明在诗中也常用对仗句式,但多数是古朴而不那么精巧的,以至在感觉上并不明显,如“房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因此说陶渊明田园诗平淡之中见绮丽,与当时诗坛上流行的形象模糊、晦涩难解、淡而寡味的玄言诗形成了鲜明对照。

农事歌咏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占据了极大的篇幅。作为一个农业劳动的参与者陶渊,以怡然自得的心情,把农村生活如实地大量写入诗中。更为重要的是,他把对田园生活的切身感受,融化在诗歌中,最平常的房宅草屋,绿树繁华,远村近烟,鸡鸣狗吠,在他的细腻描写下,都显示出无限的生机,构成一幅美丽的乡村图画。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表现了诗人对田园美和生活美的敏锐观察力。诗人善于挑选一些易懂又富有诗意的题材,并通过细腻的描写,给人以美的享受。陶渊明归园田,务农桑,惨淡经舍,辛苦良多,他在《劝农》诗中举绘古代“桑妇宵兴,农夫野宿”这样一个辛勤劳动的场面,劝勉农民要勤于耕织。陶渊明弃声归隐后,称自己“代耕非所望,所愿在田桑”,从而把事桑作为务农耕作的集中体现。陶渊明选择最能体现乡村风貌的景物加以艺术组合,“初视若散缓,熟读有奇趣”,使人们顿感清风扑面,心旷神怡。

总之,田园诗是陶渊明的独创,这是他在中国诗歌创作领域所开辟的一个新天地。也因此使他有“田园诗人”之称,成为田园诗的开派者。陶渊明不像一般隐士那样遁入山林,与鸟兽为伍,而是“结庐在人境”,选择了田园。在陶渊明笔下,田园里的一草一木无不充满灵性。他在这里种豆、锄草、灌园、获稻、摘蔬、饮酒、出游、交友、读书、赋诗,乐在其中。秋菊、孤松、榆柳、桃源、良苗、新葵、桑麻、飞鸟、狗吠、鸡鸣、南窗、荆扇、东篱、南山、平畴、远村、墟烟,又让他悠然自得。在这其中,耕田与为官、田园与官场形成对立,在这对立中,陶渊明寻到了理想人生的座标,也寻到了抒写人生的载体,获得了精神的愉悦。这些平凡的农事村景一经诗人点化,便进入了安静悠闲的诗之境界,田园也不再是贫穷饥饿、劳累痛苦的所在,而是令人神往的乐园。当然,这境界的得来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它是诗人对社会、人生苦苦求思而又不乏理想成分的结晶。

陶渊明的田园诗,除了自身性格影响之外,更主要的是有其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背景,反映了丰富的社会生活,也反映了他的出仕与归隐、希望与失望、痛苦与欢乐的思想矛盾以及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我们可以从中看出,生逢乱世、怀才不遇的封建知识分子复杂的思想感情,即使退隐以后,也并未忘情政治,心情并未真正平静下来。陶渊明的诗文,平易朴实,清峻自然,淳厚有味,语言真切,朴素,简洁,明确,通俗而精炼,深入浅出,在当时崇尚雕琢、追求形式、骈俪盛行的时代,他异军突起,独树一帜,创作那些质朴优美,生动活泼并富有情韵的作品,具有非常进步的意义。他开创的田园诗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值得我们去继承和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严羽。沧浪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2]钟嵘。诗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3]陈顺智。东晋玄言诗派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4]王澧华。两晋诗风[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5]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陶渊明诗 篇八

关键词:陶渊明;山水情怀;山水情结;山水意象;山水性情

一、陶诗中的山水情结

陶渊明擅长“以情造境”,他的诗歌古朴自然,诗意深醇,且能天然入妙,体现山水情怀,究其源动力,在于他的山水情结。陶诗中出现的物象诸如山和泽大多包含着诗人欣豫自远、委心事外的态度,本质上是一种山水情结的实体化。具体而言,陶渊明诗歌中的山水情结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性本爱丘山――骨子里存在着亲近山水的基因。陶渊明的一生是与山水结缘的一生,单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五首》其一)这十个字,我们便可感知回归自然是与他的人生追求相契合的。“爱丘山”的意思就是“爱自然”,“性本爱丘山”说明他的骨子里存有着亲近自然的因素。他渴望并在后二十年完全生活在大自然中,已融成大自然的一员,他不再是山水的旁观者、欣赏者,更不是占有者,山水早已自然而然地存在于他的喜怒哀乐里。虽然曾经“误落尘网中”(同上),还“一去三十年”(同上),但就像羁鸟恋着旧林,池鱼思着故渊,他“目倦川涂异”(《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无时或忘地“心念山泽居”(同上),最后“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五首》其一),向往山水的心被彻底放飞,即使面对死亡,他也可以高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拟挽歌词三首》其三)从他的诗句中,我们或多或少可以领略到诗人对山水的喜爱和眷恋。那些山,那些泽(水),以及山泽间的动物和植物,都充满着一种非凡的魅力,诱惑着他走近。“山泽久见招”(《和刘柴桑》)――山泽哪里会真的招呼人,只因为诗人心思归隐,在山水情结的作祟下,他才会觉得山水见招。这是情结与实物之间的通感。也正因为诗人“性本爱丘山”,拥有着妙造自然的山水情怀,所以别人都瞧不上眼的山野景观在他笔下却显得格外亲切,他的诗歌才能任怀得意,营造出一种属于山水独有的意境。

(2)怅恨独策还――黑暗社会压迫下渴望回归自然。陶渊明生于一个社会动荡不安的时代,在年少时,他也有过建功立业、兼济天下的宏图大志,但他真醇的秉性受不了宗室斗争、军阀夺权的政治野心,受不了不断的血腥杀戮给人民生活带来的灾难,更兼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便选择了归隐这条路,选择归隐证明他“爱丘山”的夙愿压倒了“逸四海”的猛志。归隐后,可以“种豆南山下”(《归园田居五首》其三)、“久去山泽游”(《归园田居五首》其四),可以尝试“山涧清且浅,遇以濯吾足”(《归园田居五首》其五),可以怀想“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饮酒二十首》其十)。总之,山与水可以缓解他心头的压力和疲劳,洗去他因见过太多世俗社会的黑暗和污浊而引发的厌世情绪。与山水相融,把山水田园作为自己的精神家园和归宿,是陶渊明在黑暗社会的压迫下作出的明智选择,作用其中的除了他骨子里拥有的高尚节操和爱山又爱水的真性情,当然也离不开黑暗社会压迫人性的反面驱动。

“性本爱丘山”和“怅恨独策还”(《归园田居五首》其五)分别是山水情结形成及表现的主观和客观因素,作用在陶渊明的诗歌写作上,便形成一种冲淡自然、清新流畅、古朴质直、醇厚隽永的诗风,感情真挚而富有奇趣,故金代元好问以“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醇”总括其诗歌特点。他的山水情结与他诗中的山水意象巧妙融合,一起构成一种浑融的山水意境。

二、陶渊明诗歌中的山水意象

陶渊明的诗歌抒情沁人心脾,写景豁人耳目,深得隐逸之趣。在他的众多诗歌中,山水意象的运用极其频繁,惯以清新之景、清新之物写清新之境,这些意象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但都体现自然的特点,即以山水为美的对象,追寻山水,主要是为了满足追寻者对美的要求。其中,广义的山水意象包括山、泽、松、兰、鸟等与山水相关的生命和物事,狭义的山水意象则单指山与水(主要是泽)。下面,我们便从山与水的意象分析陶诗的山水意境,探求陶诗的山水情怀。

(1)山的意象。陶渊明的诗歌中山的意象繁多,有陵岑、南山、西山、东岭、曾丘等,不同的意象与不同的时令、景物和心情相结合,营造出不同的意境,尤其以南山最具典型性。

南山这个意象分别出现在《饮酒二十首》其五和《归园田居》其三中,它既是一座实体的山(指陶渊明住所附近的庐山,古称南障山),又作为诗人心中一种桃花源式的理想信念而存在。以《饮酒》其五为例,按照古汉语的原则,第三联后半句“悠然见南山”既可理解为“悠然地见到了南山”,也可理解为“见到了悠然的南山”,所以,在这里,山与人一样具有“悠然”的性情――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邈远,它从侧面烘托出诗人心中渴望回归自然,像山水那样自在的理念和追求。而一个“悠然见”展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和超脱的心境,当然也把美好的风光囊括在其中了,整首诗虽然无一字实际写情,却句句关情,意境迥然,可以说是得尽风流。在诗中,景物、情理水融,有神无迹,所以温汝能所撰《陶诗汇评》中有“渊明诗类多高旷,此首尤为独绝。境在寰中,神游象外”的说法,此外“白日沦西阿,素月出东岭”(《杂诗十二首》其二)、“陵岑耸逸峰,遥瞻皆奇绝”(《和郭主簿二首》其二)、“迥泽散游目,缅然睇曾丘”(《游斜川》)等诗句中山的意象也都呈现出冲淡自然、清静渺远的意境,很好地表现了诗人渴望栖隐山林、归复自然的情怀。

(2)水的意象。陶渊明诗歌中水的意象也十分丰富,有江、海、湖、泽、涧等,尤以泽的出现次数为多,且多与山连用,“泽”作名词在《古汉语常用字典》中被定义为“聚水的洼地”,在陶诗中显然是指与水有关的东西或地方。

陶渊明是以意写境的高手,他的诗歌以写意为主,不尚藻饰,不事雕琢,而是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和疏淡平实的笔法精炼地勾勒出生动的形象,传达出深厚的意蕴,以达到写意传神的效果,并融兴寄于自然美,使景物人格化。意象本就是寓“意”之“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陶诗中,山的意象与水的意象一体浑融,绝不孤立。诗中的意象往往构成一个整体的画面,且具有渺远的意境,这种渺远是意象使然,也是诗人的心境所致。例如,“心远地自偏”(《饮酒二十首》其五),“远”突破山水有限的形体,使人的目光伸展到远处,从有限的时空进到无限的时空里,进到所谓的“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三、陶诗中的山水性情

陶诗的真趣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来的,饱含着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切感悟,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探求,是主观与客观的浑融。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便是对陶渊明运用“以物观物”所创造的“无我之境”的刻绘,就像庄周梦蝶一样,陶渊明早就与山水融为一体,山水的性格便是陶渊明的性格。

(1)山一样的性情――厚重卓拔、独立自持的仁者风范。山独立无畏,只要它存在,它就坚定地独立,不依附哀求别人,更不会为着私利、为着五斗米向人折腰屈膝,它稳重且懂得自持,在原则上固守节操,具备“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卓拔。

陶渊明性格的卓拔体现在他不畏权势所迫,始终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上。当他对统治者失望之后,选择归隐,更体现出他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彻底否定和坚决的反抗精神,他的《饮酒二十首》,通过回忆过去生活,写出了他从出仕到归隐种种生活的观感和体验,传达了对污浊、险恶的社会的痛心和不满。例如《饮酒二十首》其六中,诗人借酒抒怀,感叹俗世里做人行事的无原则性。“行止千万端,谁知非与是。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誉毁。”寥寥数语,把表面现象可以蒙蔽人们眼睛,社会舆论可以给人错误导向的通病尽显无疑。言辞咄咄,体现的正是山一般的卓拔。《饮酒二十首》其八中,诗人以孤松自比,表现自己高洁坚贞的人格。在寒冷的季节里,“众草没其姿”,而它却依然挺立,折射在现实生活中,表达了诗人以清高自许,不愿“随波逐流”、哪怕守穷也要学高山青松卓然而立的品性。同时,他的厚重表现在对山川田园的喜爱和对劳动人民的亲近上。再以《饮酒二十首》为例,第九首中“父老”提酒邀饮,诗人“倒裳”而迎,表明诗人生性的冲淡,与农民间毫无隔阂、融洽无间;而诗的后半部分写诗人与老农促膝相谈,老农劝诗人处世不要那么认真,还是出去做官的好,这番“父老言”有点像屈原与渔夫的问答,类似于陶渊明的自明心迹。于是诗中接着道,“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意思是说我隐居的决心已定,再不会重返仕途,与世同流合污。正是诗人能和农民倾心相处,他才深知人民的疾苦和真诚。投桃报李,他在他的诗歌里表达了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如“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五首》其三),“回家岂不苦,弗获辞此难。”(《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

(2)水一样的性情――圆融通脱、上善大度的智者气质。山水相依,正如仁智不可偏废,智者首先必须是仁者,不是仁者,没有真智,水的特性在于柔和多变,遇事容让。老子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道德经》第八章)说的正是它的有容乃大。同时,水“缘理而行,周流无滞”,使得它拥有遇形象物的本事,体现在为人处事上,即是圆融通脱的生存方式,而陶渊明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士大夫,水的性情始终贯穿于“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理想和处世之道上。

至于陶渊明性格的圆融通脱,在为人处世的率性方面极具代表性,水遇物则变形,陶渊明的性格也是行云流水一般,洒脱不羁。苏轼曾经这样评价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隐之为高。饥则相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者,贵其真也。”人贵真,诗亦贵真,诗真乃由人真而来。这就是陶诗具有经久不衰魅力的主要原因。他的隐居之乐不在于别人的评价,而在乎山水田园,在可以“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移居二首》其一)。他不以隐居为高,却始终坚守着自己隐居的志趣,没有半点虚伪,饮酒作诗,一字一句都是真性情、真心境的表现,绝不像有些人,身在江湖心怀魏阙。

同时,陶渊明如水的性格还体现在与人交往上。江州刺史王弘想结交他,苦无路可走,听说他要游庐山,于是请他的朋友庞通之备酒席候于路中,二人正畅饮时,王弘闯到席间,言谈大欢,因而结识了他,还有莲社高僧慧远结社时特意邀请他,他回信说要准他吃酒才去,慧远居然为他破戒置酒,渊明到了,忽“攒眉而去”,足见其性格中如水一样的灵动和洒脱。再有,从他的无弦琴和“我醉欲眠,君可去!”等物事和言语中亦可窥其性格的真率。

古人说,文如其人,诗亦如此。陶渊明的山水性情其实就是陶诗的山水性情,境由情生,情以造境。陶诗中的山水性情与诗歌意象互相叠加与融合,便成为组构山水意境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丰赡作者人物形象和雕琢其山水情怀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关于陶诗,郑振铎曾有过精当的论断:“陶渊明诗虽若随意舒卷,只是萧萧疏疏的几笔,其意境却常是深远无涯。我们如果喜欢中国的清远绝伦的山水画,便也会永远忘不了渊明的小诗,像‘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些诗都是五言诗里最圆润晶莹的珠玉,他们有一种魔力,一捉住了你,是再也不会放了你走的。他们是那样的深入于读者的内心,不是以辞语,而是直捷的以最天真最浓挚的情绪与你相见的。”

通过对陶渊明诗歌的举例分析,我们不难看出陶渊明诗歌的总体特征是清新自然、冲淡古朴、物我浑融、富有真趣,而且他的诗重在写心,即骨子里的山水情怀的自然流露。陶渊明作诗,意存笔先,往往“无意于诗而意已至”。此外,陶诗中的景物在描绘过程中往往被人格化,题材和内容贴淡的日常生活,诗歌形式上也体现朴实无华的特点,意境渺远。在许多诗歌中,陶渊明寄寓的是一种与山水一样平实的情怀,是一种与山水一样高远的理想,是一种作用于诗人心灵感官的山水情结,而围绕山水情结款款而述的文字里展现的是一幅幅人与自然物我谐忘的画面和一个个或山或水的意象,意象累积,画面延伸,综合成一个浑融完整的山水意境。透过山水意境,反映出诗人不慕荣利、回归自然、关心下层人民生活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洁品质。

参考文献:

[1]朱熹。朱子语类〔m〕.见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镇淮,费振刚。中国文学史(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285.

[2]参见曹明纲。陶渊明谢灵运鲍照诗文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8.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有关陶渊明的诗句新版多篇范文。

word该篇DOC格式有关陶渊明的诗句新版多篇范文,共有22532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有关陶渊明的诗句新版多篇下载
有关陶渊明的诗句新版多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