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有理想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有理想范文 篇一
1、人的活动如果没有理想的鼓舞,就会变得空虚而渺小。
2、人的理想志向往往和他的能力成正比。
3、彩虹,经过与雷电激战之后才出现;理想,经过与困难搏斗之后才诞生。
4、人类的心灵需要理想甚于需要物质。
5、我宁可做人类中有梦想和有完成梦想的愿望的、最渺小的人,而不愿做一个最伟大的、无梦想、无愿望的人。
6、理想的实现只靠干,不靠空谈。
7、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8、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9、抱负是高尚行为成长的萌牙。
10、在理想的最美好世界中,一切都是为最美好的目的而设。
11、理想是航灯,指引船舶航行的方向;理想是曙光,照亮夜行者的路;理想是沙漠中的一眼甘泉,让干枯的行者看到生的希望。理想是一把利剑能帮你扫清障碍,理想是一盏明灯给你照亮前程,理想是一座丰碑帮你见证辉煌风度是一首诗华丽而又不失深沉,风度是一只小鸟轻盈而又充满朝气,风度是一首歌优雅动人。
有理想范文 篇二
作 者:[美] 詹姆斯·马奇
出 版 社:东方出版社
定 价:38.00元
【 智囊推荐 】
詹姆斯·马奇被公认为是过去50年来,在组织决策研究领域中最有贡献的学者之一,他在组织、决策和领导力等领域都颇有建树。本书中选入的诸篇文章,多是他偶尔涉猎公共领域,特别是管理领域的普及类演讲或写作,书中展现了马奇作为思想家、理论家、学者、诗人多方面的大家风采。在这里,读者看到的是一个知识渊博、兴趣广泛、才情横溢的马奇。
《马奇论管理——真理、美、正义和学问》注定不是一本畅销书,但你必须承认,这绝对是一本管理经典,尤其对于当下中国的管理组织学者和实践者,细细读来,定会涤荡心智,发人深省。
马奇在开篇自序中写道:“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面前,任何美国人都定会变得谦恭。”但是我们还是要向马奇致以由衷敬意:您所担心的“姑娘远嫁前途未卜”的翻译风险,经过东方出版社的资深编辑以及译者丁丹女士的专业“背书”,中国的读者们必然会于象形文字中更加深刻的了解大师对组织管理以及人生的思考。
詹姆斯·马奇其人其事
2003年,两位管理学者制作了一张200人的管理大师排行榜。然后他们问了上榜的大师们一个问题:谁是你心目中的大师?结果排在第一位的是20世纪最伟大的管理思想家德鲁克,如雷贯耳;排在第三的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也是为人熟知。而在德鲁克之后,西蒙之前居于第二位的则是几乎没有公众知名度的詹姆斯·马奇(James www.haoword.com G.March)。
马奇的入选属于意料之外:传奇低调,不比德鲁克在企业界的斐然声誉;但也属意料之中,其独特治学视角,纵横跨越多学科领域的大家风范早已诲人无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马奇出生于1916年,1953年获得耶鲁大学博士学位。1964年担任加州大学社会科学院的首任院长,1970年成为斯坦福大学的管理学教授,同时也担任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教授,是名副其实的多学科跨界大师。作为组织学中卡内基-梅隆学派创始人之一,马奇被公认为是过去50年来,在组织决策研究领域中最有贡献的学者,他在组织、决策和领导力等领域都颇有建树。他的代表作除了《决策是如何产生的》之外,还有与西蒙合著的《组织》,与赛尔特合著的《公司行为理论》。
如同周雪光教授所讲,“马奇的魅力不仅来自于渊博的学识,更来自他那犀利独到的学术视角、特立独行的学术风格、泉涌般的创造性思维和幽默机智的谈吐。”无论日常生活、友人互动,正是企业兴衰、总统决策以及林林总总的社会经济政治现象,一经马奇的目光审视,便有着出人意料、超凡脱俗的意义解析和洞见,令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
《马奇论管理》一书中选入的诸篇文章,多是学术大师马奇偶尔涉猎公共领域,特别是管理领域的普及类演讲或写作,展现了马奇作为思想家、理论家、学者、诗人多方面的大家风采。在这里,读者看到的是一个知识渊博、兴趣广泛、才情横溢的马奇的世界。
“唯美”的学术马奇
作为学者,马奇奉行唯美的治学态度,注重学术思想的原创性,而不以经世致用为目的。马奇认为,一个想法是否优美,可能比它是否有用更重要。“我在乎的是,想法是否优雅迷人,是否让人眼前一亮——美丽事物的共通之处。学问应该始终具有美学元素,因为学者除了有义务追求真理、正义之外,还有义务追求美”。这也正应了本书的主题《马奇论管理——真理、美、正义和学问》。
这和现代社会科学和行为科学所一贯秉承的结果主义理性基础的“金科玉律”恰恰相反。马奇进一步阐述,人的薪水不是基于预期结果,而是为了履行责任、实现自我感。这种方式强调自我概念、身份和正当行为,而不是预期、激励和欲望。
马奇常常置汗牛充栋的研究文献于不顾,而独辟蹊径,从文学作品中来解读领导力。例如解读《堂吉诃德》,当有人让堂吉诃德解释自己的行为时,他不是用预期结果辩护,而是说“我知道我是谁”。堂吉诃德听从自我的命令而不是环境的命令,展示身份理智而不是现实理智,遵循适当逻辑而不是结果逻辑,追求自尊自重而不是自私自利。
“游侠骑士之所以让自己疯狂,既不是为了别人的嘉奖,也不是为了别人的感谢。游侠骑士的愚蠢行为不需要辩护。”马奇提示读者,堂吉诃德不是完人,他经常好心办坏事,本来想帮助别人,结果却害了别人。文学作品这样展现人类动机的复杂性,有助于领导者认识到:现代的理性选择理论和激励动机理论并不完美。
有趣的是,管理专家要提出新想法,经常回到马奇的著作里寻找灵感,上述案例正是如此。
马奇最出名的地方也许在于对组织和管理理论的开创性贡献。马奇和西蒙、希尔特一起,在新古典主义企业理论之外,发展出了一个整合了社会学、心理学和经济学的企业理论,“有限理性”的概念为分析解读各类组织现象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与此同时,他还大胆跨界,创造出许多隐喻,展现出出诗人一般的敏感性,像组织选择的“垃圾桶理论”、“愚蠢术”、顾问的“疾病携带者”角色以及“热炉”效应等。
在学术领域,引用马奇的文章成了一种时尚礼仪,如芝加哥大学约翰·帕杰特教师所言:“詹姆斯·马奇之于组织理论,就像迈尔斯·戴维斯之于爵士乐????影响力遍布社会科学各个领域,范围之广,同侪望尘莫及。”
“理想国”的人文马奇
在书中,马奇提到一个我们似曾相识的现实:“近年来,人们一提到商学院就联想到市场,商学院的使命并描述成开展教育项目(或公关活动)以满足顾客和赞助商学院的富人的愿望”。这让人想到了近期国内的某某商学院的“小三门”、“房卡门”,历史不会重复,但总是不断的相似。
作为大师中的大师,马奇的思考价值与贡献显然超出了世俗意义。有些观点尽管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但是确实一针见血,令人振聋发聩,从而去思考以“不那么结果主义”来重新审视本身。
马奇说,结果主义的盛行其实违背了教育精神的基本属性。作为学者,我们首先应该是人,同样要追寻人的自身属性,“我知道我们是谁”。
马奇认为,“大学只是偶然的市场,本质上更应该是神殿。在大学里,知识和学问之所以受到尊重,主要不是因为他们能够造福个人和社会,而是因为他们象征、承载并传递有关人性的见解。高等教育是远见卓识,不是精打细算。是承诺,不是选择;学生不是顾客,是侍僧;教学不是工作,是圣事;研究不是投资,是见证。”
日常生活的平凡现实很难对付,让事情变得更加复杂的是,我们还经常有一种堂吉诃德式的情操。我们可以把马奇的这种思想成为“理想国”,但其和柏拉图的理想国似乎仍有不同。如同在评价堂吉诃德,马奇最为欣赏的是主人公的“明知不可而为”的骑士精神,这里面更多的是勇于实践。
马奇说过:“我敬佩实务界的所有人,即使是无赖。现代组织生活中的问题(自尊、自主、控制、协调、秩序、自由、想象、纪律和有效性)都不是小问题,任何工作并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的人,都值得我去尊敬,即便他们处理得并不完美。我认为,实务界的管理者有时思考得不够深,他们本来可以做得更好”。
“我只是一个学者,我做一个学者该做的事情。我写文章,与其是说为了表达我的思想,不如说是为了理解我的思想。我的乐趣来自于把玩想法而非兜售想法。”马奇如是说,浑然老天真。
经典撷英——漫步马奇的世界
1、关于实用对策:如果一个管理者聘请一个学者做顾问,寻求实用建议,而学者顾问给了,那么管理者就应该炒掉学者顾问。学者顾问唯一能做的,就是发表一些看法,给些“边际帮助”。管理者将学者的看法与自己对问题背景的了解结合在一起,也许能够找到更好地对策。对策是通过学术知识和经验知识的相互结合而不是相互替代带来改善的。
2、关于学术和经验:学术知识和经验都是必要的,但两者是不同的。学者们试图弄清,发生了什么事?正在发生什么事?可能会发生什么事?背后的机制是什么?学术知识描述的是塑造管理历史的基本机制。学术知识不能用来解决具体环境下的具体问题,除非生搬硬套。但是,在新的或者不断变化的环境下,当管理者面临意外问题或者未知问题的时候,学术知识的作用就凸显出来。学术知识提供的是问题的思考框架,而不是解决对策。
3、关于”热炉效应”:热炉效应是学习的基本问题。你碰巧或者主动尝试某件事情并且陷入麻烦,那么下次你就不大可能重复类似的事情。学习就有这种功能,但这意味着你在某个领域做得越差,你就越不了解这个领域。这就意味着出现“胜任力”陷阱,指学习鼓励人们坚持使用,并且继续精炼他们已经运用得游刃有余的技能,而不是花费时间学习新技能。所以,热炉效应可以通过以下做法加以限制:要放慢学习进程,以增加结果不好的可选方案的样本量。
4、关于学问和知识产权:实际上,没有什么所谓“我”的想法。学问和知识产权的概念是难以相容的。一旦你发表某样东西,这样东西就不再是你独有的。别人的解释也同样合法,如果别人能够为之辩护的话,就像你一样。最好的情况是,别人的解释比你头脑中的解释更加有趣。模糊的语言如果能够激发读者的联想,那不失为一种创造力源泉。
5、关于学习和组织改善:强迫解释历史,过度强调从经验中学习是危险的。经验有可能是蹩脚的老师,这不仅是因为人类认知能力有限而历史太过复杂,还是因为适应过程容易出现系统性错误;在组织里,学习作为智慧工具是否有用?这一点需要证明,而不是假定。学习之类的适应过程不一定会达到或维持总体最大化。所以,学习过程不一定带来组织改善,从长远看,低速度、低精度的适应要好于高速度、高精度的适应(学习)。
6、关于领导力:因为一些神话故事,因为想当然,人们强行用“领导力”解释历史。过分强调领导力更像是业余人士而非专业人士的做法,有关领导力的思想更多只是说教布道,老生常谈。与此同时,领导力这门学问要想产生一些好的想法,就必须在自身周围构筑一道防火墙,抵抗直接有用性的诱惑。好的领导要求结合对平淡人生的热忱和对平凡责任的承诺:领导既是艺术又是技术,既是美又是真理,既欣赏复杂性又欣赏简单性,既追求矛盾又追求统一,既实现优雅又实现控制。
7、关于异端的狂野:伟大的天才往往是异端,而异端则很少是伟大的天才。社会不可能支持毫无节制的愚蠢,没有很强的常规思考能力,领导者注定会失败。效能幻想可以鼓励异端,但是制造神话是件有风险的事情:神话往往会在现实中破灭,而后迅速变成愤世嫉俗。一个真正的两难问题:社会需要富有远见的人,不需要妄想狂。但是如果没有后者,也就没有前者。
在斯坦福任教时,马奇教授总喜欢用这么一句话作为每门课的开场白:“我现在不是,过去也一直不是,有用的”。其言也善,激励学生们放下包袱,去寻找管理的真谛,去体味其中的真善美。
同样幽默且耐人寻味的是结束语:“人是容易毁灭的,也许是的,那么让我们用一种不认命的方式走向虚无吧”。好一个“不认命”的方式!堂吉诃德式的道德情操跃然纸上。正如马奇所说:“我们要把它交给那些对自我感、对内心呼唤责任的人。无论角色卑微与否,要尽可能的给生命添加更多的是美而不是丑“。
有理想范文 篇三
一个人赤裸裸地来到世间,总不能又两手空空地回去吧,总得给社会留下一点有价值的东西。这就得有理想,理想就是奋斗的目标,人贵有理想。没有理想的人,盲目地吃、盲目地走,做什么都漫无目的,简直跟傻子差不多。有理想的人,他心里想的是学习、工作、事业,决不是一些区区小事和个人的得失。理想,能使人变得高尚起来。理想是人们前进的动力。有一句名言:“想成功的人,他已经成功了一半。”着名旅行家徐霞客,年轻时就立下了走遍三山五岳的宏愿。后来,他历尽艰辛,终于成了着名的旅行家,并写下了有重大学术价值的《徐霞客游记》。火箭之父齐奥尔科夫斯基曾说:“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不能永远生活在摇篮里。”于是人们反复实践,飞出地球到星际空间去的美丽幻想变成了现实。茫茫的世界,漫漫的人生。有了理想,人生就有了意义;有了理想,我们就能克服种种困难,在挫折中奋起,走向成功的彼岸;有了理想,就能永远保持运动员冲刺的雄劲,让心永远激烈地跳动。轻轻巧巧地空着手走完生命的历程,有何意义?寻觅,寻觅……双手捧着果实而归,他所享受的乐趣有谁能比呢?时间正翻着书页,同学们,赶快树起理想的旗帜,在拥挤的世界争一席之地。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有理想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