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赏析 【多篇】

发布时间:2023-10-25 20:00:13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摘要]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赏析 【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赏析 【多篇】

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赏析 篇一

《荷塘月色》写于一九二七年二月。这时作者正在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他一面教书,一面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而对大**失败后严酷白色恐怖的血污现实采取逃避的态度,然而又终不能闭目塞听,因此思想上总存有许多矛盾的苦闷。他的这篇著名散文主要是写月夜下荷塘的幽美景象的,其中也反映出他矛盾苦闷心境的一些影子。

全文可划分三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点明题旨,同时创造了一种安静优美的气氛,引出全文。

这一段以一个悬想(“忽然想起……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紧扣文章题目,点明了描写的内容;接着从“月亮”、“孩子们的欢笑”,“迷迷糊糊的眠歌”几个方面记述了夜深人静的时间,而且把读者逐步引入一种静谧的境界,成为全文一个极好的引起。全段中有心情、景色、时间、地点的交代,眉目非常清爽,行文极为自然。

第二段(第二至六自然段),着力写荷塘月色的优美景象。先写来路(第二、三自然段)。“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小路“幽僻”、“寂寞”,而且被“蓊蓊郁郁”的树木包围,再笼以“淡淡的月光”,形成一片静悄、幽寂的氛围,这也正是统照全文的气势。“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是一笔反衬,由此更衬托出“今晚”月色笼罩下这片景象特有的魅力。

在这一片静谧的天地里,“我”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顿觉自己是个“**的人”,抒发了“我”对这片天地格外欣赏喜爱的情怀。

继写荷塘(第四自然段)。这是先写田田的荷叶,晶莹的荷花;叶与花各有所似,越见出玲珑,晶洁。再写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芳而不浊,“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以“歌声”比况“荷香”,实在新颖、透辟,极熨贴地传达出一种香远益清的韵味。既有微风,必有所动,接下去顺笔写了花与叶在微风掠过时刹那间的动态,从动态中表现出叶与花一种欣欣然生机活泼的情状。这动态与上边的静态相映照,使得形象更加鲜明生动。最后点出被荷叶遮住了的“流水”,虽不能“见一些颜色”,但由它那脉脉流动声的点染,的确叶子“更见风致了”,整个画面都更富有神韵了。

再写月色(第五自然段)。先直写“如流水般”的月光“静静地泄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这是给画面涂上一层底色:素淡、恬静、柔和。“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则又使画面上呈现出迷茫空蒙的景象。在这种色调下,“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象笼着轻纱的梦”,形象何等鲜活、迷人。前边两句都是把静态事物作动态的描绘,句中两个动词“泄”和“浮”选用的极为精到传神,足见出作者观察之细,体物之工和语言锤炼的精心。后边两句中的两个比喻,又那样贴切传神,满贮诗意。接下去再写阴影。阴影是月光隔了树木造成的,因而自然成为对月光的一种衬托。“参差的斑驳的黑影”,“稀疏的倩影”,“象是画在荷叶上”,宛如一副清淡的水墨画。最后又合写光与影:“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是由联想引出的神奇的比喻。作者借助于联想、比况,使这幅荷塘月**就更加形神兼备了。

第六自然段,写月下荷塘的周围。“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这是总写四周。“阴阴”的树色,“乍看象一团烟雾”,“但杨柳的风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这是写近处,然后,又写了隐隐约约“只有些大意”的远山。而树缝里漏着的一两点“没精打采的”、象“渴睡人的眼”的路灯光……依然是一片静悄、幽寂的景象。“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这种“热闹”喧噪,是一种反衬,使得那静悄、幽寂的氛围更浓郁了。

以上是第二大段,着重写荷塘月色的优美景象。这里有勾勒,有细描,有渲染,有衬托,灵活多样,井井有条。吸引着读者如身临其境,和作者同领那美的感受。

第三段(最后几个自然段),偏重于抒情,抒发由月下的景致所引动的乡思。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一句承上文宕开一笔,转出新意。顺此,文章放了开去,追溯了历史上采莲的盛况,又援引《西洲曲》里的诗句,表现出对采莲盛事的向往。然后再收回到眼前的景致,“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同前文相呼应,并且进一步将今昔相比照,发出“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的缺憾,由此极自然地牵动出“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种思乡的哀愁。

这一段文字,即景生情,忽远忽近,善放巧收,最见出疏朗又曲折的工夫。

综上分析,《荷塘月色》出神入画地描绘了月夜荷塘的迷人景象,表达出作者对自然景色的赏识和欣喜,其中也流露着一些淡淡的思乡之愁。这种乡愁正是当时作者苦闷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

这篇散文的写作特点有:

1、结构严谨自然:

《荷塘月色》一文,从“颇不宁静”的心情落笔,表明往观荷塘月色乃是于烦忙绪乱中追求片刻逍遥。作者娓娓谈来,十分自然。文中第二部分写景,在这里作者顺“我”一路行来的线索,层层表现:由小路到荷塘,由背着手独步到伫立环顾,再到精心赏阅,无限神往,形成明显的空间顺序,从而有条不紊地描绘出荷塘月色的美妙景象,也流露出“难得片刻逍遥”时的淡淡喜悦的心情。最后部分是即景生情,于浮想联翩中表达出思乡的淡淡哀愁。全文紧紧围绕题目,信笔写来,看似不费功夫,实际上正表现出缜密而不拘泥,严谨而又极其自然的结构谋篇的艺术。

2、描写精细传神:

散文中所描写的形象,无论荷叶、莲花,也无论月色、阴影都极鲜明生动,风采奕奕。作者善于抓住形象的特点,以奇妙的联想和贴切的比喻,极其细腻传神地描绘形象。例如以“**的裙”比况荷叶,以“粒粒明珠”,“碧天里的星星”比喻荷花,这些都细致、传神地表现出景物鲜明的情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许多景象,比如荷花的清香,月色的幽和等,都是语言文字难以描摹的,对于这些极难描写的景象,作者都能借助其神奇的联想和传神的比喻,表达得极其真切而富有韵味,使读者进入到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去,领略美的感受。

自然,精细传神的描写必须以精到细致的观察感受为基础,单靠美丽词藻的堆砌不行。离开精到观察感受,只追求例如比喻、联想之类的手法也不行。朱自清先生十分注意精到细致的观察感受,他以为只有借此才可以“辩出许多新异的滋味”,获取到“独得的秘密”。

1、品味“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及“但光与影有着**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两句的语言美。

这两句都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方法(通感,是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第一句由嗅觉转向听觉。“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柔飘缈、沁人心脾等方面有相似之处,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着想象的跳跃。但“渺茫的歌声”不是单纯的陈述说明,“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事物,两个优美的意象叠加在一起,加大了意境的内涵,烘托出了环境的幽雅与宁静。第二句由视觉转向听觉。光与影的分布本是宁静的,用“名曲”来形容,将光与影巧妙地转化成了活泼的、跳跃的音符,化静为动,将景物写活了。提到梵婀玲,则会令读者联想到《小夜曲》之类的名曲,光与影的**分布与名曲的悠扬给人的感受相通,两相烘托,艺术效果倍增,给原有的意境覆**温馨幽雅的薄纱。

2、作者的感情发展变化:“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

愁在上文已经说过,作者在欣赏月色时注意了情与景的交融:幽僻寂静的小路,阴森森的树木,使作者心中笼罩着淡淡的哀愁;身外有无边的荷香月色,面对美景,内心暂时忘却了哀愁,有一种淡淡的喜悦;蛙叫蝉鸣,而“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摆脱不了愁思;写采莲盛况,思接千载,暂得解脱,但最终还是回到造成“不宁静”的现实中来。

3、文中运用了许多叠音词,试揣摩其意蕴及表达效果。

叠音词能深化物态情貌的形象感。如以“曲曲折折”来形容荷塘的广度;以“亭亭”来描绘荷叶的高洁纯美,同时赋予它动感;用“田田”来形容荷叶的密度,以“层层”来表示它的深度;以“缕缕”来形容飘散的荷香,朦胧迷离,淡雅芬芳。又如“蓊蓊郁郁”不但说明树木之多,而且加强了夜色浓重的气氛;“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极写了荷塘四面树木之茂密。这些多样形态的叠音词极富艺术表现力,且有很强的音韵感。同时这些叠音词又是作者心境的反映,是由作者的情绪决定的。荷塘的景色是静谧幽雅的,作者的情绪是“淡淡的”,没有大红大绿的浓重,身处于不浓不淡、不明不暗,调和适中的境界中,流露出了作者适度中和的生活情趣。这些词的运用恰是他在追求刹那间的安宁与恬然;是为了暂时的忘却与排遣,曲折地反映了他对现实生活的不满。

4、段落分析:课文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以情写景意境生,无情写景意境亡。”在这段文字里,作者用心观察,用心体验,抓住景物的特征,通过大胆的想象,丰富的联想,运用许多新鲜贴切的比喻,给读者描写了月下荷塘的美妙景象,抒写了初到荷塘时暂得超脱的喜悦之情。在这段文字里,作者明写荷塘,暗写月光,有点有面,由远而近,自上而下,或静或动,虚实结合地依次描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和“脉脉的流水”,给读者展现了一幅富有立体感的月下荷塘的动人画面。文中无一字写月,却处处有月,因为荷塘里的所有美好景色都是在月光照耀下显现的。正因为这月光,那“出水很高”的荷叶才有“像那亭亭的**的裙”那样自然舒展的轻盈动人的姿态;那“袅娜地开着的”,“羞涩地打着朵儿的”白花,才“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具有圆润晶莹的光彩和隐约闪烁的光华。而那丝丝缕缕、缥缈不定的荷香,在那微风的荡送下,“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些似乎与月光毫无关联,其实只要仔细玩味,便不难理解到,这令人心醉的、悠幽淡雅的美妙感受也只有在这宁静的月夜、“独处”而心无尘滓的时刻才有可能产生,倘若易情换景,必将荡然无存。至于那在微风的轻拂下“像闪电般”转瞬即逝的荷波,则赋月光以活力,使得由荷叶、荷花、微风和月光组合起来的荷波更具有无限的魁力,给人的心灵“一丝的颤动”,从而产生一种莫名的惊喜和愉悦。而那默无声息的、“不能见一些颜色”却脉脉含情的流水,轻轻缓缓地波动着,将在月光下仿佛“**的裙”的亭亭的叶子衬托得宛如处子,更加清丽,更加纯美了。“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一段文字充分体现了许多散文作家所刻意追求的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5、《荷塘月色》最后一句“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据蝉喜热的生活习性,蝉在清凉的夜晚是很少叫的,此处是否是朱先生的杜撰呢?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一句不能理解为“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要数这时候最热闹”。“这时候”在文中是特定的时候:路是“阴森森”的,月光是“静静的”,路灯光是“没精打彩的”,而“我”是孤独苦闷的,“这时候”如果有那么几声蝉鸣蛙叫,相对来说,这鸣叫声应该算得上是“最热闹”的吧?作者正是用所谓“热闹”的蝉鸣蛙叫来衬托自己当时那难以排解的苦闷。

另外,蝉在夜晚也确是有叫的。早在唐代李商隐的句子中,我们就可看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可见蝉声是到“五更”才渐“疏”的。当代杂文家李敖在《谈蝉》一文中也讲过:“清晨、中午、晚上,及至深夜,我们都要聆听它的歌喉。”都说明蝉确实有在夜晚叫的。从蝉喜热的天性来看,朱自清写此文正是盛夏,夜晚即便凉爽,气温也不会很低,蝉在这时候鸣叫不是没有可能的。

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赏析 篇二

夏天对我来说,并不是一个让人感觉舒服的季节。我觉得夏天是热并且有些烦躁的,有时让人心情不安。

在读过《荷塘月色》后,让我对夏天有了另一种向往,因为我从来没有看过月色下的荷塘。作者也用了心情不宁作为开头,然后去荷塘散心,却发现了荷塘别样的美。

作者从视觉、听觉和嗅觉等方面来写荷塘的景色,他把荷叶比作**的裙,把荷花比作刚出浴的美人,让我们仿佛看到了灵动的荷塘美景。而最美的是他所描写的月光下的荷叶、荷花,有一种朦胧的美,在这感觉宁静的氛围里,却又有蝉声、蛙声的合奏,似乎让荷塘充满了生气。最好的是他居然把嗅觉比听觉,这种比喻非常奇妙,竟然把清香比喻成了歌声。

读过文章,我仿佛也站在开满荷花的荷塘边,清风徐徐吹来,感觉到一阵凉意,还看到了月光下的荷叶、荷花,嗅到了荷花的淡香,听到了蝉和青蛙的合奏。

原来,夏天也是这么美妙的!

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赏析 篇三

治学态度严谨的学者朱自清先生,也是一位影响极大的现代诗人和散文家。

“**”前后,在进步**的推动下,朱自清开始了新诗的创作,并获得了一定的成就。此后,他更把彩笔伸向了散文领域,进行着艰辛的开拓。他的诗情凝注于笔端,用写诗的功力,努力在散文中创造诗的意境。在酣畅淋漓的叙事中,有时夹以机智的议论,揭示着哲理,见事见理。他的委婉细腻的抒情,常巧妙地融于绮丽多姿的景物描写之中,做到物我合一,见景见情。他在民族散文传统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刻意求新,为*现代散文的发展而积极地探索,做出了有益的贡献。

朱自清的散文不仅当时为读者传诵激赏,而且至今还是为群众欣赏的具有典范性的作品。

誉满文苑的《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散文的**作之一,是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

这篇文章写于一九二七年七月。当时,全国一片白色恐怖。朱自清和许许多多知识分子一样,面对血污的现实和迷茫的前途,陷入苦闷彷徨之中。朱自清有着光明磊落的人格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他没有颓唐消沉,而是时时泄愤懑于诗文。虽然絮絮低吟不同于震撼人心的呐喊,可同样是战斗,同样是历史的一个回声。

《荷塘月色》,从一个侧面曲折地为我们展示了那个可诅咒的时代,留下了旧*知识分子苦难历程中一个清晰的足印。

这篇散文选进现行教材时作了删节。现有八个自然段,可分为四个部分。

文章第一段,交代了作者去荷塘的时间和缘由。开头就说出这几天“颇不宁静”的内心状态。“颇”字是对不宁静心情的强调。下文中作者思绪翻飞,神驰万里,或行或止,或喜或愁,都和这“颇不宁静”的心情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一句是作者进行艺术构思的焦点,也是本文的文眼。

“颇不宁静”四个字,似乎言犹未尽,一般来说,继续抒发胸臆才顺理成章,但作者的笔锋却转向了晚上乘凉时的所想、所见、所闻。这样“颇不宁静”的表述,就如同悬念似的抓住了读者的心。

作者先写所想:“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再写所见:“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后写所闻:“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这些仿佛与作者的情绪没有联系的白描,却创造了一种凄楚、孤寂的氛围,是为“颇不宁静”的心情着色,也是为描写皓月清光下的荷塘垫笔。

心有隐忧,能向谁去诉说?荷塘或者可以使自己得到片刻解脱。作者受到情绪的**、景色的吸引,终于带上门走向荷塘。这一行为是有着心理活动根据的合乎逻辑的发展。这一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它以强烈的直接抒情开始,将淡淡哀愁流露在字里行间,为全文定下了感情的基调。

第二段写荷塘周遭的环境。先写曲折幽僻的小煤屑路。通过“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的叙述,暗写了在这种气氛环境中作者的一颗寂寞的心。继而实写荷塘四周的林木,虚写没有月光时的阴森气象,虚实相参地,勾勒出此刻荷塘的环境和作者的心境。最后以赞美今夜的淡淡月光作结。*时无意于荷塘的月色,尽管今晚的月光只是淡淡地,仍然觉得很好,这是什么缘故呢?读者带着这种思索转入了下一段。这个结句完成了由写景到抒写作者心情之间的过渡。

这一段里对淡淡月光的描述为正面写荷塘定了基调。淡淡月色是景物的色调,淡淡哀愁是内心的情调,交融在一起,不仅使读者踏进了淡淡月色笼罩下的荷塘,而且也踏进了作者那被淡淡哀愁笼罩着的心灵里。

第三段紧承第二段,披露自己所以中意于今夜荷塘的原委,抒发自己踏月寻幽的万端感慨。

“路上只我一个人”提起了下边关于踽踽独行于荷塘的一番妙论。“背着手踱着”这一细节,微妙地展示了作者此刻稍有宽解的心情。接下去是一段内心剖白:“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我也象超出了*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一种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但是都加了“好象”、“象”这样修饰语,说明这种喜悦之情是建立在虚幻的遐想上的自我慰藉。从以后的行文中可知这当然也只能是不堪现实一击的淡淡地喜悦。尽管如此,由于此时此地能使身心挣脱生活的种种羁绊,偷得片刻安宁,因而才有了“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是个**人”的感觉。只是这样一种感觉的获得,就能使作者发出:“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的自足的惬意的心声,足见这样一个小天地对困扰于人事中的作者来说,是多么难求的境界。这句话,细加品位,最能撩人心绪。从作者苦涩的微笑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痛楚的灵魂对现实的反抗。

这二、三段为第二部分,它为四、五、六三个重点段作了足够的铺垫。

第四段写月光下的荷塘。从田田荷叶写起,依次写出荷花,荷香和脉脉流水。符合人物观察景物的顺序。

最先扑入眼帘的是满塘荷叶。“亭亭”一词表现了荷叶的风姿秀丽,“**裙”的比喻,恰到好处地写出了荷叶临风摇曳的姿态。在纵观之后,凝神细审,视线移到万绿丛中的点点白花。盛开的袅娜喜人,含苞欲放的流露着勾人情思的娇羞,十分传神地写出了荷花的不同姿态。进而用“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这样的比喻,写出荷花从光色上给人的感受。“明珠”是写近处荷花的玲珑剔透,“碧天里的星星”是写在满塘荷叶衬托和月光的辉映下,远处荷花的闪烁迷离。既看到宜人的花色,也就必然会嗅到沁人的花香。“缕缕清香”,能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是很难的。但作者以歌声设比,用时断时续若有若无的远处的歌声,这样易于体味的听觉感受,唤起读者的嗅觉体验,把两种感觉沟通起来,这种移感修辞手法的运用,实在可以传神。

在这番静态描写之后,又把荷塘的动态捕捉进镜头里。清风徐徐,荷叶的一丝颤动,化为一道碧痕,荡向荷塘那边。这种细致的描摹,真使人宛然若见。

在一连串的比喻描写之后,作者又用“更见风致”概括地写出淡淡月色之下,脉脉流水之上的荷叶的美。怎样“更见风致”呢?由于前边形象描写的具体和逼真,读者完全可以在已获得的内心视象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去想象,作者就不必多说了。

第五段描绘荷塘的月色。月色是单调的,难以着笔,而作者把它和形态不一、色彩有别的景物结合在一起进行描写,就使月色有了光上的变化。他首先从月色的角度写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泄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流水的比喻,把月光写得流动、轻柔,而且突出了它那空灵、明彻的特点。“泄”字化静为动,更加强了月光的流动感。作者写荷塘上水气氤氲,在月色映照下泛起“薄薄的青雾”。这就准确地抓住了月色和水气揉合在一起的那种特殊的色彩。第二句从景物角度写月色。月光笼在花间、叶上,花叶有如“牛乳中洗过一样”。牛乳并非透明的,那就是说,眼前的花叶给人一种终隔一层,不甚分明的感觉,同时也恰恰表现出作者一时朦胧、恍惚的心理状态。此景此情,就象“笼着轻纱的梦”一般,既是写景,也是写情。满月而不能朗照,才使荷塘愈加显得虚空、缥缈,唯有这样的境界,作者一腔愁绪,才得暂忘、暂解。因此作者说:“这恰是到了好处”。这梦幻般的景物,实际上是作者希冀超脱的梦幻般心理的象征。

月光“隔了树照过来”把斑驳的树影映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当然不均匀。淡淡的月色和树影之间有明暗的变化。但明与暗又是溶进溶出,不着痕迹,没有明显的界限,从不均匀的变化之中又透露出某种内在的**。这种视觉的感受,怎样使读者体味到呢?作者

用梵婀玲(即小提琴)奏著名曲来比喻,于是这种光与影的**便化为耳边悠扬的旋律。

读者可以凭借对优美的乐曲的想象去领略月色之美。这种对月色的描写,可以说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第六段展示出月光下荷塘四周的景象。“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等重迭词语的运用,造成了树木错落有致的层次感。荷塘周遭的树木“乍看象一团烟雾”,这是从面上写树的整体形象。独有杨柳的丰姿能让人辨得出,是点的描写。点与面的结合,也是为了从另一个角度描写月色。然后,视野扩展**,写了依稀可见的远山。荷塘有了这样一个写意般的幽深的背景,更衬托出月下荷塘的宁静。接着,树缝里一两点灯光闯进作者的视野。无精打彩的灯被比喻为渴睡人的眼,十分别致。这一比喻可能触发读者对于此灯下人们的种种联想。现实的生活步步逼近了,刚才的美妙的幻觉慢慢在消失。曾是听而不闻的蛙叫、蝉鸣,惊扰了荷塘和作者内心的超然心境。作者曾据为己有的别有天地的境界,化为乌有。作者终于发出了“我什么也没有”的恍然若失的慨叹,这就和开头写的“颇不宁静”的心绪照应起来。

以上是文章的第三部分。作者触物兴怀,笔笔是景,笔笔是情。画意浓,情更浓。在这宁静的荷塘景色的描绘中,我们时时感受到作者情感波澜的冲腾。

第七、第八两个自然段是文章的第四部分。进一步表现了作者不满现实,幻想超脱而不能得的复杂心理。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一句,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先写江南采莲,继而以南朝乐府《西洲曲》的诗句来表现古代江南采莲的幽美情景。这由此及彼,抚今追昔的联想,是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梦境般的荷塘畔没有得到排遣之后的必然去向。抒怀乡之衷情,发怀古之幽思,能否消除心上的郁闷呢?答案是否定的。蒋校长发动“四·一二”*后的江南,在血雨腥风之中,又怎么会有“采莲南塘”的佳境呢?作者不仅不能摆脱世间事,反而更“惦着江南了”。惦记着什么呢?没有讲出,只是用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破折号,心事浩茫,尽在不言之中。作者产生“颇不宁静”心情的原因在哪里呢?在这儿也给我们含蓄地作了解答。从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出作者的心情之所以“颇不宁静”,是由于对祖国命运忧心忡忡,而不是基于考虑个人得失的多愁善感。全篇文章至此感情达到了顶点,在这巧妙的点题之中,文章升华到一个新的思想境界。

荷塘漫游也好,怀古思乡也好,幻觉中的自我虽一时能远远地离开现实,关怀时代命运的作者最终仍要回到现实中来。“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文章至此作了看似*淡,却是情味无穷的收束。说明现实是无法逃避的,也是不应逃避的。带门而出,推门而入,首尾呼应,结构十分严整。以上是文章的第四部分。

这篇散文以“我”的游踪为线索,贯串全文。实则是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在牵动着步履,步移而景换。读者似乎追随着作者的行踪,实际上是在作者情感的波澜中浮沉。情感的变化起伏,又都是现实的投影。缘情写景是这篇散文的一大特点。

作者的情感是复杂的、深沉的。正如他自己所说:由于“久而后出,这种情感必尽其层层叠叠,曲折顿挫之致”。(《朱自清文集(一)·短诗与长诗》)因此,在景物描写中能极尽起伏变化之能事,是情感使然,绝对不仅仅是文字技巧问题。这种以情带笔,使笔墨翻澜,意境跌宕,结构严整,又富有变化的写法,是本文的又一特点。

本文语言清新朴实。娓娓谈来,如叙家常,倍觉亲切。其中巧妙的比喻形象,象是一颗颗明星,熠熠照人,使满篇生辉,又不**毫雕琢的痕迹,确实是大家手笔。

这篇散文给我们打开了一篇有声有色的画卷。从画卷中隐约可见地向我们走来的是一位志行高洁、注重操守的正直的知识分子形象。综观朱自清曲折艰辛的一生,重读这篇《荷塘月色》,给予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作品的社会意义也正在于此。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赏析 【多篇】范文。

word该篇DOC格式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赏析 【多篇】范文,共有9499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赏析 【多篇】下载
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赏析 【多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