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战国时期著名的故事【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战国时期有哪些故事 篇一
战国时,秦王派遣大臣蔡泽去燕国拆散燕国和赵国的联盟。 燕王听信蔡泽的话,叫太子丹去秦国做人质,又请秦王派一个大臣来燕国当相国。
秦国吕不韦派张唐到燕国去。张唐说:“我曾经为秦昭王攻打过赵国,赵国悬赏说:”能抓到张唐,赏赐100 里土地。‘现在去燕国一定要经过赵国,我不能够去。“文信侯吕不韦闷闷不乐地回到家。伺奉他的是个12岁的孩子,名叫甘罗,他是甘茂的孙子。听说这件事以后,甘罗就对吕不韦说:”让我去说服他,教他去赵国。“
吕不韦大声斥责道:“走开!我亲自请他,他都不肯去,难道他会听小孩子的话?”
甘罗不服气地说:“从前项橐7 岁的时候,就当孔子的老师,现在我已经12岁了。我要是请不动他,您再骂我也不晚哪!”
吕不韦说:“那么,你就去试试吧。”
甘罗见了张唐问:“将军的功劳与武安君白起比谁大?”
张唐说:“武安君南边打败了强大的楚国,北边打败了燕国和赵国,每战必胜,每攻必取,不知打了多少回胜仗,夺到了多少座城池,我哪儿比得上他呐?” 甘罗又问:“那么文信侯的权力跟应侯范雎的权力比起来,哪个大呐?” 张唐说:“当然是文信侯的权力大。”
甘罗说:“应侯要攻打赵国,武安君不愿意去,离开咸阳七里就死在杜邮。 现在,文信侯亲自请您上燕国当相国,将军却坚决不干,我还不知您将死在什么地方呢!“
张唐慌忙叫人整理行装,准备出发。
甘罗对吕不韦说:“张唐已准备出发去燕国,可他还有点怕赵国,请丞相借给我五辆车子,让我上赵国替他疏通疏通。”
不几天甘罗到了赵国。赵襄王到城外迎接秦国派来的外交官。甘罗问:“燕太子丹上秦国做人质,大王知道吗?”
赵王说:“知道。”
甘罗又问:“张唐去燕国当相国,大王知道吗?”
赵王说:“也听说了。”
甘罗说:“大王既然都听说了,就应当明白贵国所处的地位。燕太子丹到秦国做人质,是燕国对秦国信任的表现;张唐去燕国当相国,是秦国对燕国放心的标志。秦燕两国友好,就是为了夹击贵国,以扩展敝国河间一带地方。您还不如将靠近河间的五座城割让给秦国,我回去求求秦王,不让张唐去燕国,并送还燕太子,跟他们断绝友好关系,咱们两国结成友好邻邦。如此强大的赵国去收拾那样弱小的燕国,您所得到的哪里仅仅是失去的五座城呢?”
赵王立即割让5 座城给秦国。于是秦国送回了燕太子丹,后来赵国攻打燕国,取得了上谷一带30座城池,把其中的11座让给了秦国。不久秦王封12岁的甘罗为上卿。
战国时期故事 篇二
冯谖是投奔田文的一个门客,在没有任何功劳的情况下,再三向田文提出丰厚的待遇,田文都满足了他。他后来担任了替田文向农民收租的任务,但是他却将所有的契约,免去了农民的负担,为田文在国民中赢得了好的名声,而在田文受到齐王怀疑的时候,田文封地的民众争相迎接。
而冯谖在这个时候说了这样一句话:“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他通过让梁国重金聘用田文,从而使齐王害怕田文为梁国服务而使其国家强大,就命请田文为齐国相。于是田文在其后的十年间都在齐国为相。
《战国策》中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但因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有很多地方都显得有一定的牵强,其可信性值得怀疑。《战国策·齐策》也是如此,有很多可疑之处,以上的事件未必没有添油加醋之嫌,具体的就不一一在此辨别了。
战国时期小故事 篇三
战国时代,齐宣王主政时,采取了一些清明的政治措施,使得齐国国力得以发展。可是,在齐国强盛后,他自认为国泰民安,便开始追求享乐,不理朝政,平日亲信和重用一班阿谀奉承的奸臣,对忠臣良将却猜忌和排斥,使齐国面临着重大的政治、经济危机。
一天,齐宣王在富丽堂皇的雪宫里大设筵席,同亲近的大臣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观赏宫女们翩翩起舞。正在高兴时,宫廷侍卫赶来禀报:“大王,大门外有个长得很丑的女人,吵着要面见大王,说有要事报告,还要入宫侍候您呐。” 齐王听了很不高兴,但又好奇地想:“我后宫聪明活泼的美女多得数不清,再漂亮的女人也不敢说有资格侍候我,这个丑陋的女人要么是神经病,要么真的有些本事吧?”想着,便传令丑女晋见。
齐宣王一见丑女,果然长得奇丑:前额宽宽的,眼窝深深的,背有点驼,身体粗胖,头发黄乱,肤色黝黑,穿戴破旧不堪。在场的宫女和大臣们没有不掩嘴暗笑的。
齐宣王冷冷地问道:“你这个丑女人,为什么要闯进来见我?” 丑女说:“我叫钟离春,今年已过了40岁,找了很多人家,没有一个男人肯要我。听说大王在雪宫里设宴作乐,特来要求大王收留我做侍妾。” 齐王哑然失笑道:“听着,钟离春!我宫里美丽的嫔妃有的是,你如此奇丑,乡下人都不要你,我怎么会要您?难道您有什么奇才吗?”
钟离春笑了笑,说:“我没有什么奇才、天才,只不过会表演各种动作,以它们来暗示和比拟国家大事。”
齐宣王惊奇道:“那你就试试吧,说得好,我收留你;说谎呢,立即推出宫门斩首!”
于是,钟离春睁圆眼睛,咬紧牙齿,挥动手臂,拍着膝盖大声喊道:“危险!危险!”停了一下,便问齐宣王:“您懂我表演的动作的意思吗?”
齐宣王莫名其妙,问问左右。他们也都摇摇头。他只好问道:“它们是什么意思啊?”
钟离春回答道:“睁圆眼睛,就是要您提高警惕,消灭战祸;咬紧牙齿,就是望您忍痛接受忠臣清官的规劝批评;挥动手臂,就是把那班不干事专捣鬼的奸邪小人赶跑;拍膝盖,就是要您拆除供人游乐的雪宫!”
齐宣王听罢大发雷霆,说:“好大胆的乡下丑女,竟敢胡说八道!”命令侍卫将钟离春推出门外斩首。
钟离春大笑道:“我死不足惜,只可惜您不久也要死了”。
齐宣王大怒:“我怎么会死?!”
钟离春说道:“秦国商鞅变法后非常强盛,常派兵向东作战,现在齐国边防松弛,岂不是战祸吗?所以我要睁大眼睛。君主有忠臣,国家才平安,现在您一味沉醉于酒色,忠言听不进,难道不应硬着头皮广开言路吗?所以我要您咬紧牙齿听取逆耳的忠言。大王又被一班只会吹牛不干实事的小人包围,他们是要贻误国家大事的,所以我提醒您挥动手臂驱赶他们。您修建这么豪华奢侈的行宫,搞得国库空虚,百姓贫穷,这等于坐在火上啊,难道雪宫不应拆除吗?大王有以上四大过失,国家形势十分危险,自己还蒙在鼓里呢!这样下去,您不是迟早要给人杀头吗?我怀着一颗忠心来劝告您,您杀就杀,我死而无怨!”
这一番有情有理的话,顿使齐宣王浑身冒着冷汗,猛然惊醒。他立即宣布撤去筵席,将钟离春带回王宫,封她做了王后。在她帮助下,励精图治,齐国很快恢复了强盛局面。
战国时期故事 篇四
长平一战之前,秦攻打韩,韩国的一部分土地与韩国本土失去了联系,这一块地就是上党地区,韩国便把它割让给秦国,以求苟且。但是上党的军民痛恨秦国,他们在冯亭的带领下要求向赵投降。
在赵国内部,关于是否接受冯亭的投降起了争议,一部分人认为,接受投降,必然引起秦国的恼怒,到时候,秦必定大举来攻打,这是赵国不愿意看到的。以平原君赵胜为首的一部分人则主张,上党地区是咽喉要地,且不费一兵一卒就可以得到,何乐而不为。
赵国最终接受了上党的投降,并由此引发了战国史上有名的“长平之战”,战争的结果就不用说了,大家都知道。
战国时期有哪些故事 篇五
公元前257 年,秦军包围了赵都邯郸。赵国的平原君赵胜受命去楚国讨救兵。他挑选了19个文武双全的门下食客,正准备出发,这时有个叫毛遂的食客向平原君自我推荐,要求同去楚国。
平原君问:“您在我门下有多久了?”
毛遂答:“已有三年了。”平原君冷冷地说:“一个贤能的人活在世界上,好比一把锥子藏在口袋里,锥子的尖儿立刻就能看见,可是您在我这里都三年了,我从没听说您有什么突出的地方。您既然没什么才能,带您去有什么用?”毛遂说:“要是我毛遂早就被放在袋子里,就可脱颖而出,哪里只仅仅是锥子的尖儿穿露出来呢?”平原君见他善于言辞,态度又诚恳,就带他同行。到了楚国,平原君和楚考烈王在朝堂上商量着联合抗奏的事,毛遂和其余19 个人在台阶下等着。平原君和楚考烈王两人谈了半天也没个结果。
这时,毛遂忍不住径自走到平原君身边,说:“该不该联合杭秦,几句话就行了,怎么老半天了还没说完呢?”楚王冒火了:“我跟你主人商量天下大事,怎么要你来多嘴?还不快给我下去!”毛遂拿着宝剑,快步靠近楚王说:“天下大事,天下人都有说话的份儿,这怎么叫多嘴?”
楚王见他按着宝剑,心里很害怕,嘴上软了下来:“那么,我倒要听听你有什么高见。”
毛遂说:“楚国有5000里土地,100 万兵甲,称得上威势赫赫。但是,秦国的白起,这个微不足道的小子,只带了几万兵马,就占了你的好几座城,把你们国都拿去改成了秦国的南郡,你们的祖先也遭到了他们的蹂躏。这样的耻辱,这样的仇恨,每个楚国人永生永世也忘不了,难道大王就不想雪耻报仇吗?今天跟您商议抗秦的事,还不是为了楚国,怎么单单是为了赵国呢?”
这几句话就像锥子似地扎在楚王的要害之处,楚王无法辩驳。只得温和他说:“对,对,我同意与贵国联合抗秦。”
毛遂于是吩咐楚王身边的侍从拿来鸡血、狗血和马血,捧着盛血的铜盘子、跪到楚王面前说:“您应先献血来表示联合抗秦的诚意,其次是我的主人,再其次是我。”
毛遂三言两语,就使楚王和平原君歃血为盟。堂下的十九个人,都佩服毛遂的胆量和辩才,纷纷说:“这把锥子,今天算是脱颖而出啦!”
平原君回到赵国,拜毛遂为上客。
战国时期著名的故事 篇六
在战国七雄中,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贴邻的魏国就 比秦国强,还从秦国夺去了河西一大片地方。
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他下决心发奋图强,首先搜罗人才。他下了 一道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或者外来的客人,谁要是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的,就封 他做官。”
秦孝公这样一号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有一个卫国的贵族公孙鞅(就是后来 的商鞅),在卫国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国,托人引见,得到秦孝公的接见。
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注意农业,奖励将士;要打算把国家治好, 必须有赏有罚。有赏有罚,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进行了。”
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张。可是秦国的一些贵族和大臣却竭力反对。秦孝公一看反对 的人这么多,自己刚刚即位,怕闹出乱子来,就把改革的事暂时搁了下来。
过了两年,秦孝公的君位坐稳了,就拜商鞅为左庶长(秦国的官名),说:“从今天 起,改革制度的事全由左庶长拿主意。”
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 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就赏十两 金子。”
不一会,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 用得着十两赏金?”有的说:“这大概是左庶长成心开玩笑吧。”
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敢上去扛木头的。
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没有想到赏金越高,看热 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
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跑出来,说:“我来试试。”他说着,真 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北门。
商鞅立刻派人传出话来,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没少。
这件事立即传了开去,一下子轰动了秦国。老百姓说:
“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
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经起了作用,就把他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新法令赏罚分 明,规定官职的大小和爵位的高低以打仗立功为标准。贵族没有军功的就没有爵位;多生产 粮食和布帛的,免除官差;凡是为了做买卖和因为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妻子儿女都罚做官府 的奴婢。
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后,农业生产增加了,军事力量也强大了。不久,秦国进攻魏国的 西部,从河西打到河东,把魏国的都城安邑也打了下来。
公元前350年,商鞅又实行了第二次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一、废井田,开阡陌(阡陌就是田间的大路)。秦国把这些宽阔的阡陌铲平,也种上庄 稼,还把以前作为划分疆界用的土堆、荒地、树林、沟地等,也开垦起来。谁开垦荒地,就 归谁所有。土地可以买卖。
二、建立县的组织,把市镇和乡村合并起来,组织成县,由国家派官吏直接管理。这 样,中央政权的权力更集中了。
三、迁都咸阳。为了便于向东发展,把国都从原来的雍城(今陕西凤翔县)迁移到渭河 北面的咸阳(今陕西咸阳市东北)。
这样大规模的改革,当然要引起激烈的斗争。许多贵族、大臣都反对新法。有一次,秦 国的太子犯了法。商鞅对秦孝公说:“国家的法令必须上下一律遵守。要是上头的人不能遵 守,下面的人就不信任朝廷了。太子犯法,他的师傅应当受罚。”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战国时期著名的故事【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