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高考励志故事新版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高考励志故事 篇一
作者:刘燕敏
“我的学习成绩为什么总是不如别人?”有个孩子,对这个问题一直想不通。为什么他的同桌想考第一,一下子就能考第一;而他想考第一,才考了全班第二十一名?
回家后,他问:“妈妈,我是不是比别人笨?我觉得我和同桌一样听老师的话,一样认真做作业,可是,为什么我总比他的成绩差?”妈妈不知该怎样回答。
又是一次考试。这一次,孩子考了第十七名,而他的同桌还是第一名。儿子回去又问了同样的问题。妈妈真想说,人的智力确实有三六九等,考第一的人,脑子就是比一般人的灵。但他知道,如果这样说了,孩子也许就此认为自己是个愚笨的人。
母亲为此带他去看了一次大海,就是在这次旅行中,这位母亲回答了儿子的问题。
儿子小学毕业了,虽然成绩仍没赶上他的同桌,但他一直在不断地进步。后来,高中毕业时,儿子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清华大学。
母校请他给同学及家长们作了一个报告,请他谈谈自己的经验。
他讲了小时候的一段经历:“有一次,我和母亲面向大海坐在沙滩上,她指着前面对我说,你看那些在海边争食的鸟儿,当海浪打来的时候,小灰雀总能迅速地飞起,它们拍几下翅膀就飞上了天空,面海鸥却显得非常笨拙,从沙滩飞上天空又总要很长时间,然而,真正能飞走大海横跨大洋的却是海鸥。当我不如别人时,我以为自己愚笨,而妈妈却告诉我,我是海鸥!”
这个报告使很多母亲流下了眼泪,也包括他的母亲。
高考励志故事 篇二
在人生的海洋中,命运的小船自在航行,如果把风交给了帆,那就请让自己紧握方向舵,当回命运小船的船长吧。在巨大的困难面前,有些人垂头丧气,望天长叹;而还有一些人暗中努力,奋起直追。有人会嘲笑他们:“再怎么努力也白费,这都是上天注定的。”可努力的人会说:“我要把握人生,改变命运。”
老天爷一定是正确的吗?我们要有勇气质疑命运。年仅17岁的孙策早年丧父,坚强的他带着残破的家在袁术手下苟且偷生。他本来可以当袁术手下的一名普普通通的兵卒,但他质疑了命运:“我的人生定该如此吗?难道我不能像我父亲那样也成为一代枭雄吗?不,一定不是这样的。”于是他召集旧部,以为父亲报仇为由向袁术借兵,并最终用自己的双手打出一片天地,雄霸江东,为后世的繁荣打下基础。在暴风中行驶的小船,如果随波逐流,终将在大海中沉没;而如果乘风破浪地与大海搏击,则有平安到港的可能。
有人说:“这世界上并没有偶然,有的只是要发生的必然。”既然一切的事都是人生给我们的必然,那就让我们来改变它吧。最近的大片《2012》就是一个好例子,主人公杰克只是一个大富豪的司机,当世界毁灭,地球重新洗牌时,他和他的家人好像只有死路一条。到处都是地震,海啸四起,太平洋那头的救命方舟好像离的很远。但他们紧急起飞躲过了大裂缝,从火山喷发中逃出躲开了火山灰,他们驾着人生小船改变了原本的命运航线并最终摆脱了死神的追击。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贝多芬不服耳聋的命运创作出绚丽的乐章;妥尔陀耶夫斯基拖着病痛的身体为我们带来一部部生动的小说;陶渊明改变“为五斗米折腰”的小官吏命运,毅然回归山林去过清贫生活才能留名千古…。.他们不仅与不可违抗的命运搏斗,还掌握了自己人生的方向舵。
朋友们啊!我们不求能改变世界,但我们却能改变自己。将你人生的方向自己把握,将你的人生小船自由指挥,我们一定能把握人生,改变命运。
十大高考励志故事分享 篇三
《苦难是一条项链》
有一个这样的女人,勇敢地跟世人面前呈现她的“伤疤”,最终获得人们的掌声跟鲜花。
她4岁的时候得了肿瘤,11岁的时候腿上长脓肿,12岁的时候发现得了脊柱侧弯,13岁的时候在脊椎里埋植了两根钢条。之后她又因为颈部椎间盘突出、肩膀二头肌腱炎等经历了多次手术。至今她都不能弯腰,也无法像其他女人一样风情万种地扭动身体……从4岁开始,她的身体就出现了太多常人所无法面对的问题。“伤痛从来就没有消失过,我只是习惯了而已。”——她习惯了一种时刻与伤痛斗争的生活。经常,疼痛涌上来了,她没有任何办法,只能照样穿好衣服,看看当天的训练和比赛安排,“活下去就是成功。”她总是这样告诉她的家人。
13岁时她第一次做脊椎手术,在背部植入了金属钢条和支架。从那以后,她便开始蓄起了长发,不为别的,只为遮盖手术后背部的伤疤。“伤疤不会消失,它一直在那里。它是我的弱点。”珍妮特·李每每想到她的伤疤,都会情绪低落,她说,“我对我的背部很敏感,哪怕有人站在我背后,我都会有不舒服的感觉,我吃饭的时候也会选择背对着墙。我不知道为什么。”
“她总是场上最抢眼的女人。”BBC的专栏作家詹姆斯这样说。黑色的披肩长发、黑色的无袖上装、黑色的特制手套和紧身皮裤,黑色的尖头高跟鞋——这样的亮相与其说是“扮酷”,不如说是掩盖缺陷。“我现在的气质和性感,都来自于艰苦的台球训练,它是感性的、技术的、有风度的一种运动,我喜欢,所以我一直做到现在。”在与病魔抗争的时间里,她遇到了丈夫乔治·布里勒夫,那时她25岁,打球7年,她明白了一个女人终究要以家庭作为成功的标志,当然,这丝毫不影响她在台球桌边继续辉煌。
然而,就是这个对自己的伤疤讳莫如深的人,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最近一个世界闻名的时尚杂志推出了一系列明星们的最新写真,她终于不再为自己动过手术的身体而难堪,一袭黑色长发也悄然挽起,她大胆地向世人展示了她的伤疤。
当记者问她为什么有勇气将自己的伤疤暴露给大家的时候,她说,每个女人都会有自己的伤疤,有的在身体上,有的在心里。苦难并不可怕,如果你驾驭和征服了苦难,苦难就会是一条项链,使你变得更美丽。
她就是那个深受球迷喜爱的女子台球世界冠军,在台球桌前意气风发、光彩照人的“黑寡妇”——珍妮特·李。
坊间盛传她连续37个小时练球直至被送进医院,用塑料胶带日以继夜地固定手型等难以想像的事实都是真的,每天晚上上床前,她光是上药就需要1个小时,还要让丈夫帮她按摩,“我只是想和我的家人一起享受台球和运动的快乐,因为我必须做好,做给每一个不幸的人看,李,你是好样的!”她没有跌倒,反而在艰辛中一次次站起来,这让她的意志和信念磨炼得比金属钢条和支架更坚强。
于是,我们看到了她的成绩:在美国女子职业撞球联盟(WPBA)征战不到一年,便成为世界十位顶尖女子职业球手之一。1994年,她赢得巴尔的摩锦标赛、华盛顿锦标赛两项8球比赛冠军后,她又接连捧回一座座花式九球奖杯。1996年赢得年度WPBA冠军,达到世界第一。作为一名亚裔台球选手,这项荣誉来之不易。到目前为止,她已是女子花式九球项目的世界级偶像和符号。
黑色让她美丽,而苦难让她超越了美丽。
高考励志故事 篇四
高考发榜这天对王辰来说是个终身难忘的日子。
他也说不清,拿到成绩时他有多震惊。学习一向优秀的他,怎么考得这么差,本来以为稳拿重点,如今竟成泡影。脾气暴躁的父亲得知后,一个嘴巴抽在王辰的脸上,他被抽的一个踉跄差点摔倒,站稳后他低下头,没敢看父亲,只觉得眼睛里干干涩涩的很难受,耳朵嗡嗡的像有无数只小蜜蜂在耳边齐舞,可这些小蜜蜂很快被父亲打雷般的吼骂声吓跑,王辰的身体晃了晃,像是承受不住这铺天盖地乱骂……
十分钟过去了……一个小时过去了……父亲还在狂骂不止,他想伸手堵住耳朵,他想找个地洞钻进去,他甚至想到了死,最好马上就死,这样才能结束痛苦和迷茫。
见他不出声,父亲更火了,抬手又是一巴掌,他冷不防被这巴掌打倒在地,眼前出现了许多飞舞的金星,嘴角流出一股咸咸的液体。他一骨碌爬起来,猛地推开门撒腿就跑,他一直跑,一直跑,从中午他跑到了黄昏,直到跑不动了,他才痛苦的蹲了下来,感觉腿像断了一样痛着,迫使他一屁股坐在了地上,茫然的望着天空,那时他的天空是灰色的。
“哥哥!”一声轻轻的、甜甜的声音在他耳边响起,他抬起头,瞧见一个三四岁的小姑娘站在他面前,瞪着一双乌溜溜的眼睛说:“哥哥,妈妈说地上脏。”
王辰瞧着她没说话,继续沉默在自己的痛苦中。
“哥哥,地上不脏吗?”女孩蹲在他面前好奇地问。
王辰不耐烦的吼道:“我是个废人,站不起来的。”
女孩被他的吼声吓的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哇的一声哭了出来。
王辰有些内疚地伸手把她拉起了,拍去了她身上的土。可他始终板着脸,没有说话。
“哥哥,给!”女孩抬着挂着泪珠的小脸,把一瓶奶递到他的眼前说:“妈妈说,喝了奶腿就有力气,有了力气就能站起来了。”说完她瞪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真诚、期待地看着他。
王辰的眼睛一酸,眼泪流了下来,心里的委屈随着泪水一泻而出。他没有去接小女孩手里的那瓶奶,他知道这瓶奶帮不了他,他是被分数打败了,也许永远也站不起来了。
“哥哥!你喝吧!喝完就能站起来了!”小女孩依然伸着手,仿佛她手里的奶是世界上最灵的妙药。
王辰最终忍不住,伸手接过了那瓶奶,喝了一口。小女孩见他喝了拍手笑着说:“哥哥真乖,哥哥真乖。”
在小女孩快乐的笑声中,王辰缓缓的站了起来,在站起来这一刻,他直了直腰板,仿佛看见昏暗的天空里突然出现了曙光。也许事情还没有他想象的那么遭,也许他可以复读一年,也许还有无数个也许和希望,他绝不应该轻易就被分数打败……
高考励志故事 篇五
只记得那段时间的晚饭后,总爱和班上几个爱好篮球的同学一起到操场去过过手瘾。每次全身汗透地跑回教室,心里也会有愧疚感,但急停跳投和三步上篮的诱惑,让自己的愧疚在持续很短的时间之后又变成对篮球场的向往。班主任提醒过很多次,可我们固执地认为,没什么大不了的,劳逸结合才会提高效率。终于,在高三上学期的期中考试中,我一落千丈,跌到班上第七名,在年级的名次更是惨不忍睹。现在回想起来,并不能说打篮球浪费时间而影响学习,关键在于,自己的心态放松了,学习的所有环节都抓得不紧,这才是症结之所在。我就这样在第一轮复习的重要阶段,错失了巩固提高的良机。
日子过得很快,转眼间,第二轮复习也结束了,我们开始进入最艰苦的第三轮复习。每天,试卷像雪片一样在教室里飞来飞去,各科鲜红的分数对我们轮番轰炸,许多人撑不住了,自卑,失落,绝望,构成了班上的主色调,而高考,迫在眉睫。
班上的一本《萌芽》杂志无意之间传阅到我手中,第一篇文章已经被翻阅得有些破旧,上面甚至还有人留下字迹,其中有一句用铅笔写的话让我印象最深刻:一定要杀进北大!!那篇文章就是职烨的《花开不败》。我想,每个读过它的高三学生,都会感动的,都会在自己内心里升起哪怕是一线希望。我一口气读了两遍,久久不能平静。为了自己心中的复旦大学,职烨拿出了多大的勇气,付出了多少努力?而我呢?还在为平时的考试而灰心丧气?还在庸人自扰,无病呻吟?还在盘算着一切早点结束?
我的心中仿佛有一盏明灯在指引着。
班上再次沉静下来,试卷来了,就认真地完成;分数下来了,就认真地分析改错。高考一天一天地临近,模拟考也进行得差不多了。鉴于大家都有些紧张,为了缓和一下气氛,达到最好的竞技状态,班主任李老师和英语邓老师商量决定,带大家出去郊游一天。于是,所有的科任老师和大家一起乘大巴来到黄州郊区的农村,我们游山玩水,吃农家饭,拍照,看小孩子钓龙虾……度过了高三以来最轻松最快乐的一天。
高考倒计时变成了“4”,我异常地紧张起来。一想起这一次考试几乎决定了自己的一生,我就害怕。越到最后,看书时越感觉什么都不知道,仿佛思维也变得迟钝了许多。但是害怕是没有用的,我充分利用四天的时间作最后的一搏。我把老师提供的热门作文题目逐个审核,列提纲,找素材,甚至背范文;我把老师强调的最有可能考的文综专题复习了一遍又一遍。
6月6日的晚上,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夜不能寐。我试图把自己置身于考场之中,并不断暗示自己:没什么可怕的,像平常考试一样对待,两天很快就会过去。不知什么时候才迷迷糊糊地睡着,第二天醒得很早,奶奶也准备好了早餐。
文科考场设在旧教学楼,巧合的是,我所在的考场刚好是原来高一(1)班教室。
预备铃声响了。所有的考生走进了警戒线。当我进入教学楼楼道时,突然感觉四周静得让人窒息,每个人都不说一句话,沙沙的脚步声显得很刺耳。一楼,二楼,三楼,我走进了考场,以前那间熟悉的教室现在空空荡荡,变得陌生起来。监考的老师神情严肃,考场里的电扇呼呼地响……逐个清查桌面,宣布考试规则,然后铃声响起,开始发卷。我一拿到语文试卷,习惯性地、迫不及待地翻到最后看作文题目,顿时傻了眼:作文题目与我准备的素材风马牛不相及!我有些发慌了,但我试图让自己镇定下来,开始答卷,但做着做着总忍不住想那个糟糕的作文题目。时间一分一分地过去了,当我准备写作文时,只剩下45分钟,没有太多的时间去审题构思了,我把考前准备的材料往上生搬硬套,写一段停一会儿,实在衔接不起来,最后越来越急,监考老师提醒只剩下5分钟了,我手中的笔在发抖,匆匆结了个尾……
最新高考励志故事 篇六
距离我高考那会儿已经过去五年,想想过去发生的那些真实的经历如今也变成了自己口中的故事。我的高考是一场负气的打赌,而且只有我一个赌徒在打赌。从初中到高中,我一直是艺术特长生,我们这群姑娘大部分都不怎么学习,初三以前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成绩好有什么用?所以初中一直过得浑浑噩噩,这样的`我只是越来越找不到自己的价值。后来我有了不一样的想法,我想考上好的大学,想去北京,想证明自己有能力。
高二那会儿,退了合唱团,不用每周再抽时间去演出排练,就专心投入考大学的“事业”。一边上文化课一边在外学专业课,我没有选择学音乐,而是想成为一名主持人,但不管怎么选属性还是一名艺术生,所以在老师眼里自然冠上了成绩不稳定的标签。我所读的高中,是省重点,因为特长生的缘故我以一个比较“差”的学校。那会儿的想法比较幼稚,觉得自己不是本校的学籍,总是有些丢人,以我当时的成绩,考上重本分数线也是有可能的,于是去找班主任,想请求他帮助我把学籍转成本校的,班主任回复得很直接:你是艺术生,成绩这事不好说,而且我没有这个权限,你可以找年级长商量一下。
后来我又鼓起十二分的勇气和诚恳,请求年级长的帮助,并表示自己一定会努力不让他们失望的。可是我没有想过,他们从来不对我寄予希望,谈何失望呢。后来我就在心底跟自己说,一定考上重本线,让他们刮目相看。结局可想而知啦,记得高考成绩出来之后不久,班主任有一次打电话给我,说他在跟兄弟学校的老师吃饭,他说很后悔当时没给我转学籍,不然我的分数就能算在现在的班上了,现在倒是给兄弟学校送去了一个重点分数,诸如此类的话。听得出老师像是喝醉了。我笑着说没关系,现在这些对我来说并不重要了。
如果当时老师们选择了相信我,结局又会怎么样呢。现在想想无论是赌气还是对梦想的渴求,信念的力量真的很强大。只要自己还愿意相信,总是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呀。现在我已经大学毕业,继续读研。
高考励志故事 篇七
几乎所有认识孙宇晨的人都觉得,他考入北大是个奇迹。
20xx年2月,他因获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而参加北大自主招生面试时,面试官甚至不知道他所就读的惠州一中位于哪个省份。
在这所在他之前从未有人考入过北大的学校里,他原本是理科生,但因物理成绩始终徘徊在二三十分间而不得不改学文科。此后,他的成绩有所好转,但直到高三上学期结束时,仍然排在全年级100名开外。
大一时,他在《萌芽》杂志写下《一道论证题》,试图向人们证明“高中可以用一年的时间弥补任何的遗憾,只要你下定了决心”。他在文末留下自己的通信地址,邀请中学生和他一道证明这道题目。文章发表后两年多里,他收到了接近1万封信件。
而如今,他即将以北大历史系总分排名第一的成绩结束4年的本科学业。
沉浸于文学世界不可自拔成绩在全班稳居倒数前十
整个中学阶段,孙宇晨从来都不是老师和同学们眼中的“好学生”。初中时他就读于一所寄宿制学校,他对3年初中生活的记忆,大多与网游有关。为了玩网游,他常常装病回家休息,晚上趁父亲熟睡后溜去网吧,再在清晨父亲睡醒之前赶回家。
中考前他突然“觉醒”,用功学习了半年,跌跌撞撞地考入了惠州一中。
进入高中后,他对网游的热情骤减,因为他发现了新的兴趣点小说。受在大学中文系任教的父亲影响,他接触了王小波的作品,并因此开始疯狂阅读各类小说。他说:“沉溺于小说的每个人都不可避免有一个引诱者,我的引诱者就是王小波。”
在王小波“时代三部曲”的“引诱”之下,他整日沉浸于文学的世界中不可自拔。他如此形容自己的高一生活:
“将课表里的中英数政史地全部改成小说或者是文学;整天待在图书馆不出来;考语文的时候,花半个小时做作文的题目,然后花两个小时写一篇3000字的作文交上去,然后就被打了个10分;花一个星期的时间蹲在图书馆写实验小说,写好交给大家评判,只要有一个人说不喜欢就烧掉,如果大家都喜欢就投稿,然后石沉大海;早上的早读全部改成诗歌朗诵,在全班嘈杂的背古文环境下,举起白话诗的大旗……”
与这种率性洒脱相伴随的,是考试成绩的红灯高挂。这其实在所难免除了班主任的英语(论坛)课不方便逃课外,其他大部分时间他都在图书馆看小说。全班48个人,他的成绩“稳居倒数前十”,老师们对他的期望是“保惠大(惠州大学)、冲汕大(汕头大学)”。
那时的孙宇晨认为,应试教育和文学理想是对立的,因为二者的根本性质不同,一个是以机械的速度训练为根本,一个要以才华为根本。在他看来,接受“全面平庸”的应试教育近乎“奇耻大辱”,“有限的时间与精力无法覆盖诸多不擅长的学科,数学对于一个专于文史的人来说,真可谓是惨痛的悲剧。”他因此而并不在乎考试成绩,即使全科挂红灯也无所谓,只是害怕让父母知道,“因为他们已经不好意思打我了,毕竟我已经长得比他们还高”。
必须纵身跳入应试教育的河水中尽管也许会将棱角冲刷干净
带着二三十分的数学、物理成绩,孙宇晨在高二时不得不选择转为文科生。此时的他发现自己已不再像高一时那样不带任何功利性地“为了看书而看书”,而已经开始渴望得到别人的承认。他坚信自己有着过人的才能,而身边的很多同学却“不知道这世界上除了做题还有何物”。
但现实却不断地给他挫败感,“400多分的成绩,我连自我安慰的理由都找不出”。
他觉得应试教育总有些使他“备感耻辱”的等级化仪式和细节:按照学校规定,考试时的座位顺序要按照上次考试的排名依次排定,他所在班级的教室是第一考场,而他每次考试都要提着书包“灰头土脸”地挪至第三甚至第四考场。
一次考试时,他看到以往一直排在年级前五的同班女生也到了第三考场,他便有点幸灾乐祸地去讥讽她,但那个女生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我上次考试期间生病了,英语没考。”
强烈的碰壁感使他开始考虑与常规的升学之路彻底决裂,他开始想办法给自己找一条出路,一条不是高考(微博)的出路。那时的他觉得,参加高考是对应试教育的妥协,“是一种相当可耻的行为”。他坚信自己的才华能让自己通过一条不用参加高考的路径,进入理想的'大学。
带着极高的期望,他先后报名参加了第八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和北京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结果却黯然落选。这对他产生了极大的打击,他开始意识到“自己必须纵身跳入应试教育的河水中,尽管它也许会将我这块石头的棱角冲刷干净”。
他为自己定下五项要求:第一是把所有与应试无关的书全部搬回家,只留下一本胡适的晚年谈话录;第二是绝对不进图书馆,所有课程一堂都不能缺;第三是收起对老师的爱憎,以获得应试的知识为目的;第四是保证晚自修的时间,3小时积极进行应试训练;第五是制定每天的计划,并严格完成。
带着450分左右的模模拟考试成绩和上述五项对自己的要求,孙宇晨进入了高三。他给自己偷偷定下冲刺目标:中山大学,“极限的非分之想”,则是中国人民大学,王小波的母校。
一年时间成功完成从三本到北大的冲刺
孙宇晨执行五项要求的初始阶段,成效并不明显。他觉得在应试教育体系之中,“坏学生”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比“好学生”更多的代价,“众所周知,这年头老师都不怎么愿意帮助后进生。”但他觉得自己已经没有选择,“就像一个人临死的时候,他只想活,没有其他的目的了。”在他看来,到了高三的冲刺期,方法已经是次要的,最关键的是态度和坚持。
渐渐地,他的成绩逼近了600分,但增长势头也就此放缓。他的成绩在590分至600分之间徘徊了很久,他意识到,自己陷入了瓶颈期。在广东省,600分左右的高考成绩将意味着他很有可能无法考上重点大学。
而就在此时,他获得了第九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复试资格。当时距离高考,还有6个月。
老师和父母都劝他不要去上海参加复试,因为这将让他缺课至少两周,对于一个成绩正处于瓶颈期亟须突破的高三学生而言,两个星期的意义似乎不言自明。但孙宇晨觉得自己“理想主义开始重新萌动”,抛下所有顾虑,前往上海参加复试。
事实证明,他作出了正确的选择。他顺利拿到一等奖,随后的高校见面会上,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程郁缀和招生办公室主任刘明利看中了他身上的理想主义,给予了他参加北大自主招生的资格,可在高考时于录取分数线下20分录取。而这意味着,若想考入北大,他还需要在剩下的5个月内将成绩再提高50分。
此后令他感到神奇的是,他此前最头疼的英语,从参加完“新概念”后的第一次考试起就彻底冲破了瓶颈此前他的英语成绩从未上过100分,而自那次考试起,就从未下过110分。而其他科目的成绩,也都在稳步提升。
他后来如此解释这种“完完全全的飞跃”:每个人的潜能其实往往是被过低的自我预期所压抑,而过低的自我预期则源于外在制度压迫。他觉得,应试教育的深层次问题在于分数崇拜,强调全面平庸。“在应试教育话语体系中,所谓好学生皆是成绩好的,坏学生皆是成绩坏的,分数评价变成了道德价值判断,人格被分数体系不断否定,破罐子破摔也不足为奇了。”在他看来,恰如其分的“新概念”一等奖肯定,是成功的关键性因素。
在他前进的脚步中,高考如期而至。他最终考出语文115分、数学132分、英语130分、综合146分、历史127分、总分650分的出色成绩,成功完成了从三本向北大的冲刺。
在北大相对更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中,他如鱼得水。他先习中文,后学历史,成绩稳居历史系第一。他担任北大西学社社长,代表北大赴荷兰海牙参加世界模拟联合国大会,还曾获演讲十佳称号。
在那篇引来近万封回信的《一道论证题》的结尾,他如此写道:“我相信自己的才华从来没有被应试教育的河水冲刷殆尽,而是我真正成功地挑战了应试教育。最后,我仅仅有两点希望:一是希望有理想的人不要向现实低头;二是希望大家一起帮我做这道题目,我希望它在你们每个人身上都成立。”
十大高考励志故事分享 篇八
《两只杯子》
一天,父亲给我两只杯子,里面装满了泥土。父亲要我把杯子放在窗台上,每天给它们浇水。
两个星期后,其中一只杯子的泥土里冒出了两片细细的嫩叶,我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父亲。
父亲问我说:“你同时给两只杯子里的泥土浇水,同时为它们付出了辛劳和汗水,为什么一只杯子里长出了新叶,而另一只杯子里却什么也长不出来呢?”
我确实不知道里面有什么奥妙。父亲接着说:“那是因为我在其中一只杯子里埋入了一粒种子,另一只则没有。”
“这粒种子就代表着生命的理想、信念和目标。那个没有种子的杯子就意味着生命没有理想、信念和目标,这说明如果生命没有理想、信念和目标,就是付出再多的辛劳和汗水,生命也不会有收获。”
第二天,父亲又给我两只杯子,里面也装满了泥土。这次,父亲要我只给其中的一只杯子里浇水。
两个星期后,那只浇水的杯子里冒出了新叶,而另一只没有浇水的杯子里却什么也没有长出来。父亲又说:“在这两只杯子里,我各埋入了一粒种子,为什么浇水的那只冒出了新叶,而没有浇水的那只却没有呢?”
父亲又说:“那是因为,生命仅有理想、信念和目标是不够的,还要懂得为它付出,没有辛勤汗水的浇灌,就是再好的种子,再好的理想、信念和目标,也只是海市蜃楼、空中楼阁,永远成不了现实。”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高考励志故事新版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