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什么是心理健康(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什么是心理健康 篇一
概 述
在我们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大家常常会发现一些出现心理问题的人。是的,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不同的人生阶段,常常会出现不同的人生心理问题,这就需要一些心理学家用心去研究,在研究一些心理问题时常常会出现两个两个名字,也就是心理学中经常说到的自变量和因变量。那么在心理学中,什么叫自变量?什么又叫做因变量呢?下面我简要要给大家介绍一下心理学中的这两个名词,希望能够帮助的大家。
步骤/方法:
1心理学家在研究一些心理问题时,经常会提到一个名词,就是自变量。在心理学中说的自变量,这种自变量是指自己可以跟着自己变化的量,心理学中的自变量主要跟着自己的变化而变化,是有自己来控制的。
2心理学家在研究心理问题时,常常还会出现另一个名词就是因变量。因变量和质变量是有所不同的。因变量主要是根据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因变量是有自变量变化以后,而出现的一种结果。
3心里学家在研究心理问题时,经常出现的自变量和因变量,自变量和因变量这两个变量之间有一个关系,这两个变量本来就是平等的,他们其实,自变量和因变量是没有太多区别的。注意事项:
在我们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会看到一些人心里像有问题。而且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常常会出现不同的心理问题。这就是要大家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要多加注意。出现心理问题,一定要找心里医生去解决。心理学中常常会用到自变量和因变量,这两个词语。
什么是心理健康 篇二
一、女性心理弱点
1、情绪易波动
女性情绪易波动,好哭也好笑。由于情绪的影响,会时而积极兴奋,时而消极低沉,所以女性要注意学会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调整情绪,化消极为积极。
2、女性好妒忌
女性善妒,有的是天生的,无论是爱情方面、才华方面或美貌方面女性都好妒忌,给自己平添了几多烦恼。妒忌常导致女性心胸狭窄,而心胸狭窄又会加重忌妒,二者常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女性要立大志,有了大志,心胸才会开阔,才不会去在意小事和妒忌别人。
3、女性好猜疑
女性生性敏感,好猜忌,好多疑。由于好猜忌,所以常常影响人际关系,甚至家庭关系,这既容易使自己孤独,也容易因猜忌而发生冲动。所以,女性要尽量注意自己的个性,尽量使自己豁达开朗一些。
二、女性健康的标准
1、对环境能充分适应
要想生活的愉快,心理就得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并且要尽快适应环境。
2、能正确了解自己
女人立身现代社会,不仅要正确认识社会,而且也要正确了解自己;只有正确了解自己,才能在需要适应的地方调整自己、调控自己和完善自己。这是女人健康心理的标志之一。
3、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
心理健康的女人能正确衡量自己,根据自己的条件,确立生活的目标。
4、能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
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
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一个心理健康的女人,应能保持行为动机与所达到的目的具有一致性,精神状态或情绪与行为是统一协调的。
6、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作为心理健康的女人,应善于虚心学习、积极求教、勤于思考。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女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因为人际关系的好坏,不仅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而且还会影响一个人的心理,所以当代女人应掌握好人际关系的处理艺术,以增进心理健康。
8、能文明发泄不良情绪
心理健康的女人会采用文明的办法来消除心中的不满,带来心理重点的转移,于是不良情绪得到宣泄,又能心平气和地对待人生。
9、能维护集体,发挥个性
心理健康、品质高尚的女人,总是要尽自己的最大的努力来维护集体利益、爱护集体声誉,把自己和集体紧密联系在一起。
10、能遵守社会规范,基本需求适当
遵守社会规范,是任何女人的行为准则。一个心理健康的女人,她的行为是不会超越社会道德规范的。
什么是心理健康 篇三
良好的心态对于一个人的生活态度影响很大,孕妇的心理健康同样对胎儿的影响也很大。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有以下定义:生理健康;心理健康;适应环境良好。这个定义说明人必须具有这三种状态良好才是全面的健康,即身心健康。
每个父母都希望生一个健康的孩子,然后再把孩子培养成人才。现在我国已进入高科技信息时代,年轻家长们要想优生优育,除了要学习育儿知识外,还要了解一些孕期和哺乳期的心理学基础知识,掌握现代健康理念,从而为孩子的智力开发奠定坚实的基础。
科学证明,孕妇与胎儿之间有着微妙的心理感应,孕妇的行为会对胎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受孕开始,胎儿不但有了生命,他们的听觉、视觉、记忆和思维等功能也已经开始发育。例如:孕妇听到舒缓、轻柔、明朗、欢快的音乐,会使胎儿听觉神经器官的刺激引起大脑细胞的兴奋,改变下丘脑递质的释放,促使母体分泌出一些有益于健康的激素,这时准妈妈和胎儿会产生丰富的情感,有种愉悦在心中荡漾,使身体保持最佳心理状态,这种潜意识中与胎儿的交流----倾注博大的母爱浇灌萌芽中的小生命,真是妙不可言。
胎儿期是人的一生中生长发育最为迅速,最关键的时期,因此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要时机,实行科学有效的、切实可行的胎教方法,最大限度地开发智力和非智力潜能,从而获得优质先天遗传素质,为今后成人、成材夯实基础。
什么是心理健康 篇四
坏工作比没工作对心理健康危害更大
一项新的研究发现,一些工作无法振奋人心,它们所造成的心理影响要比没工作时还要糟糕。“没工作和找到一份不如意的工作对心理健康都没什么好处,并且,事实上,坏工作比没工作对心理健康危害更大。”专家说道。
这些发现给一项专门探讨无工作与心理疾病之间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启示。这项研究进行了7年多,跟踪调查了7000多个澳大利亚人。调查发现,除非工作是值得做的或是容易处理的,要不人们的回答一般都是,他们没工作时比工作后,感觉更平静,更快乐,更少有消极情绪与忧虑。
Butterworth和他的同事分析了年检数据,这项数据里,受试者们描述了自己的心理状态,以及就业状态(有工作的,详细描述了他们的工作环境,并谈论了自己是否喜欢这个工作)。
研究者集中研究了四种工作特点,这些特点都与心理健康息息相关:工作的复杂性及要求,工作安全,赔偿,工作支配(例如,不愿被指挥得团团转,自己应有决定怎样把工作做到最好的自由)
没工作的人们在找到工作后,如果在这项调查中给出高分,那么工作后他们的心理健康确实会有明显的改善。反而言之,新员工们若感觉自己被支配,对工作没有安全感,觉得薪水低,以及只有微小的支配能力,那么他们的心理健康则是急剧下滑,抑郁焦虑的症状也有所增加。甚至那些一直没有找到工作的人的心理健康都要比他们好。
压力都来自于坏老板
管理者对员工的健康尤其重要,专家说道,“坏老板总会让每个人都不高兴,压力都来自于坏老板。”
决策者应该解决这种办公室对心理,不单是生理方面的健康影响。Butterworth说道。“人们不会接受在一个对身体健康有危害或者是说一个充斥着危险有毒物质的办公室里工作。同样的,人们也应该确保自己能在一个更加积极的心理环境下工作,这是现在大家应该给予更多关注的方面。”
想要减轻这种心理伤害,最关键还在于人们自身的调节。我想,一个无法调适情绪的人,不管做什么样的工作,心理都还是会很容易受伤。
什么是心理健康 篇五
1、了解自己
有一个人永远跟我们生活在一起,这个人就是我们自己——自我。我们只有了解自己,接受自己,才有可能是幸福的,是健康的。了解自己的长处,我们会清楚自己的发展方向;了解自己的缺陷,我们才会少犯错误,避免去做一些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
2、面对现实
我们可能没有出生在一个富贵的家庭;我们的工作可能也不尽如人意;我们的爱人可能也不精明能干、体贴入微;我们的孩子可能也不都聪明伶俐、顺从听话;我们也可能正在遭遇着挫折和磨难……但是,我们只有先正视这一切,接受这一切,在此基础上,才有改变的可能性。只有认清现实,接受现实,脚踏实地,我们才能有更大的收获。
3、善与人处
人生活在由他人构成的社会中,就像鱼生活在水中一样,离开了他人,离开他人的帮助,人将无法生存。有心理学家统计,人生80%左右的烦恼都与自己的人际环境有关。对别人吹毛求疵,动辄向他人发火,侵犯他人的利益,不注意人际交往的分寸,都将给自己带来无尽的烦恼。
4、承担责任
除了襁褓中的婴儿之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和工作。能够勇敢地承担责任、从工作中得到乐趣的人,才是真正成熟、健康的人。而逃避责任、逃避工作只能使人感到烦躁和悔恨。
5、控制情绪
心理健康者经常能保持愉快、开朗、自信和满意的心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反之,经常性的抑郁、愤怒、焦躁、嫉妒等则是心理不健康的标志。当一个人心理十分健康时,他的情绪表达恰如其份,仪态大方,既不拘谨也不放肆。
6、塑造人格
人格是人所有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就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养出健全的人格。我们的性格和命运正是由我们自己每时每刻的行动自我雕塑而成。
7、有家有业
家和事业是成年男性责任与压力的源头。它们的关系是相互促进的,在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时,更应具备一个健康的心态。
8、取之有道
“君子好财,取之有道。”一方面是说要光明正大地增加收入,另一方面也是说要以健康的心态对待自己的私欲。
什么是心理健康 篇六
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避免各种突发事件,维护社会安定稳定,学校正常运作,学生家庭幸福的需要。
个体一旦遇到重大的“生活事件”,个体心理就会处于挫折、焦虑、压抑、恐惧、担忧、矛盾、应激等不平衡状态。这时应通过自我的调节或者他人的疏导,消除心中的不平衡,而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时疏导,使陷于不平衡状态或不健康状态的个体恢复到正常状态,就可以大大地减少偏态与变态的不适应行为,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事件与异常事件,使学校、社会的正常治安与秩序得到维护,也保证了家庭的幸福。
二、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发展的需要。
当学校的课业过重,学业竞争激烈,家长和老师对学生的要求过高,学生背负的精神压力过大,努力付出得不到好的回报,自卑和恐惧的情绪产生,会使学生进入不平衡的状态,易于形成不良的品德或做出不道德的行为。此时,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学业事业成功;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地生活与发展成人。
三、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需要。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敏感的阶段,个体从儿童进入青少年阶段,其身心经历着重大的变化。出现了对心理与行为有重要影响的两方面需要;第一是性需要,第二是由于身体的全面发展与性需要的形成,使青少年产生了成人感,出现了强烈的独立性需要。对于异性的困扰,也就是说感情的困扰。青少年时期属于花季雨季时节,生理各方面开始发生明显变化,性意识等也慢慢开始成熟,对异性会产生好奇,交往之间带来的困扰,随之也会带来许多感情的烦恼。所以,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迫切。
四、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社会变动时期的需要。
近二、三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竞争的激烈等等产生的一些变化或暂时不可避免地滋生的一些因素,对青少年心理状态产生消极作用——家庭、学校、社会环境都给当今的青少年的心理都产生了较大的冲击。随着经济的发展,离婚率不断提高。家庭夫妻之间矛盾日益增多,争吵越来越多,温馨越来越少,缺乏很好的沟通,孩子长期生活在这样的家庭,心理会逐渐产生压抑、愤恨,不安等。在这种心理状态中学习,易和老师同学发生冲突。而且在如此信息爆炸的时代,黄色网页,影片,书刊,暴力游戏等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由于学生辨别意识的不强,很容易受这些不健康文化的感染,从而产生暴力,愤怒等心理状态。这时,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非常重要而且势在必行。
一般来说,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是正常和健康的。但是,我们也不应该忽视中小学生遇到的心理困惑。如果困惑不及时给予消除,任其长期积累,超过其年龄心理具有的承受力,则容易产生自暴、自弃、自卑乃至妒忌、憎恨等不健康心理,形成孤僻、懦弱或急噪、粗暴等人格阻碍。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预防与消除学生心理问题的滋生,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总之,切切实实抓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一个重大任务,是培养二十一世纪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
1、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教师自身的素质直接决定其教育行为。只有掌握关于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科学知识、按照科学的规律和方法开展教育工作、处理学生日常表现出的心理行为问题和意外事件,教师才能真正做到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
发展。如,一位平时表现还不错的、身心都很健康的学生,由于一时的冲动偷拿了同学的钱,事后良心的自责使他找到老师并承认了错误。但由于教师处理不当,他从此被戴上了小偷的帽子,父母的责骂、教师的不屑和同学的疏远,使他心理背上了沉重的负担,从此郁郁寡欢、自暴自弃,不但学习成绩下降,而且变得怕和人打交道,甚至出现幻听、幻视,总怀疑别人在背后议论他又在偷东西,最终发展到再也无法上学,陷入心理危机。而有同样经历的另一位学生,在承认错误的时候得到了老师的谅解,老师不但没有将事态扩大,而且还把信任和改正的机会给他,把管理班费的任务教给了他。在老师的不断鼓励和积极支持下,这位学生终于摆脱了上次错误在心灵上留下的阴影,能抬起头走路、堂堂正正地坦然处理关于钱的问题,其它方面的发展不但没受到消极影响,反而因老师的谅解和信任所带来的自尊、自信的增强而得到促进。
可见,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很难想象,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的教师,可以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所以,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2、注重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
目前,不少的学校虽然也认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却机械、简单地将之理解为课程教育或开展一、两次轰轰烈烈的活动。孰不知,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绝不是每周一、两节课或者搞几次活动就能实现的。事实上,大量的研究与实践经验都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的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仅靠有限的时间、空间是难以实现的,同样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因此,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应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教师每天大量而具体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实践证明,只要充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鼓励教师开动脑筋、注意积累、重视交流,完全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融合在一起,其教育效果也将非常显著,同时会对学校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带来巨大的促进。
3、注重实践,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
研究与实践证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赖于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操作与体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为一门说教课,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而应深入生活、在实践中加以训练、巩固。为此,我们倡导注重实践,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其中,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实现方式就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不仅在活动中蕴涵、传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还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随时抓住问题作为教育契机开展生动、直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注重在生活中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去实践、体验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等等。通过这些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不仅让学生受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使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的基本道理,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再一次真正落在实处。
4、注重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除了学校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还受到其它社会因素的制约。其中,家长作为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他人,家长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观念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这在一些学校组织的意在锻炼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手拉手夏令营或者少年军校的活动被塞满高级食物的书包和每隔三两天一次的探望搞得变了味道的教育现状中得到充分体现。除此之外,各种社会现象、社会舆论、影视文化与传媒等其它社会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任务和职责;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才能得到真正开展。也就是说,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注重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获得来自社会的支持和认可,首先应获得来自家长的支持和认可。因此,我们提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注重与家长达成共识,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打破家长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得好的旧观念、旧框框,帮助家长建立现代的、科学的人才观,获得家长的支持和认同,鼓励家长参与,创设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实实地开展下去。
什么是心理健康 篇七
一、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个健康的人,不仅身体健康,心理也要健康。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志是什么?这是家长必须了解的。
对于幼儿的心理健康,近年来国内外有不少教育工作者同心理卫生专家共同研究,他们对此提出了初步看法,认为一般心理健康的幼儿有如下特点:智力发育正常,喜学爱问,情感丰富,情绪开朗;行为活泼而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合群、乐群,能适应集体生活,能与同伴友好相处。
具体说来,他们在生活、学习、劳动以及与人相处等方面,应有如下表现:
1.情绪基本上是愉快、稳定的。不经常发怒,不无故摔打玩具与其他什物;生活起居正常,能按时入睡,睡眠安稳,少梦魇,无吮吸手指或咬物入睡的习惯;基本上能听从成人的合理嘱咐,不过分的挑食、拣穿,不经常无理取闹。
2.求知欲较强。喜欢提问题并积极寻求解答;学习时或完成任何力所能及的任务时,注意力集中,记忆力正常;爱说话,语言表达能力同年龄相符,无口吃情况;生活中对力所能及的事,乐于自己做,不过分依赖别人的帮助,能比较认真地完成别人委托的事。
3.能合群。爱与小同伴交往,对人有同情心和友好行为,不随便打人骂人,不妒忌同伴;在集体中能愉快地生活,在成人指导下,愿意为集体和所能及的好事。
4.诚实而不说谎。很少说不符合现实的话;不私自拿别人的东西或损坏别要的东西;做错事不隐瞒,肯承认错误。
5.有自尊心和一定的自信心。对称赞感到高兴,对批评、指责感到羞愧,希望做受人欢迎的事,不愿做遭人责骂的事;不过分的畏难、胆怯等。
二、培养儿童心理健康的方法
心理学家经过长期研究认为,儿童时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黄金时期,如果有一个好的开始,将来可使孩子的品德智力得到健康的发展;如果在此时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卫生,那么,希望孩子成人后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就比较困难,甚至是不太可能的了。那么,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如何去培养孩子的心理健康呢?
一、注意不要过分地关心孩子。
这样做容易使孩子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人人都应该尊重他,结果成为自高自大的人。
二、不要贿赂孩子。
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利。
三、不要太亲近孩子。
应该鼓励孩子与同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四、不要勉强孩子做一些不能胜任的事情。
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来,强迫他们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只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五、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
这样会使孩子养成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导致反抗、残暴、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
六、不要欺骗和无谓地恐吓孩子。
吓唬孩子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以后的一切告诫,孩子就不会服从了。
七、不要在小伙伴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
这会造成孩子怀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八、不要过分夸奖孩子。
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绩,略表赞许即可,过分夸奖会使孩子产生沾沾自喜求虚荣的不良心理。
九、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
这样会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绪不稳、胆小畏缩。
十、要帮助孩子去分析他所处的环境。
帮助孩子解决困难,而不是代替他们解决困难,应教会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然,要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不但要给予他们良好的教育,每一位做父母的更要给他们做出良好的榜样。
三、2~3岁幼儿心理发育的一般特点
2~3岁的孩子天真、幼稚、纯洁、活泼,身心在迅速发展,在各方面都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实在是最惹人喜爱的了。2岁的孩子开始用语言与人交往,他那带着奶气的语言虽然极为简单,却标志着极为重要的掌握人类交际工具的新里程。到了2岁,他能自如地运用言语表示请求、愿望、意见等。
幼儿 2~3岁的孩子最容易接受成人的教育,告诉他什么事情该怎样做,他便会顺从地接受并记住。他可以遵守简单的规则和要求。例如,他会根据成人的要求不坐地、不玩土等。到了4岁,他能“习惯于许多生活规则、集体规则,并且能说出简单的道理。例如,进睡眠室说话就会吵别的小朋友睡觉。”
2~3岁的孩子有独立的要求,喜欢自己脱穿衣服、叠被子,尽管他还不会或不太会,但这种意愿很强烈。到了4岁,已完全能独立地穿、脱衣服,叠小被子,还可以自己洗手绢、洗袜子等。他不但这样做,而且以“自己长大了”、“自己的事自己做”引为骄傲。
2~3岁的孩子乐于助人、喜欢劳动。妈妈刚扫地,他就去拿簸箕;爷爷拿起报纸,他会送来眼镜……到了4岁,他能有意识地帮助成人和同伴。例如,同伴哭了他会帮助他擦眼泪;妈妈摆餐桌时他懂得帮助摆筷子等。而且他懂得帮助人是好事。
2~3岁的孩子有很好的记忆力,他能很快地背会一首儿歌、古诗;跟随成人到过某个亲友家,再路过时他能说出这是谁家。到了4岁,他不仅能记住这些,而且能有意识地记住许多事情,他的理解记忆在迅速提高。
四、幼儿期儿童的心理卫生问题
1.要让孩子摆正在家庭中的地位。珍爱子女是人之常情,但不少人家往往把溺爱与珍爱混淆起来,把孩子摆在至高无尚的位置上,以孩子为核心,娇生惯养、诸事依从。果容易形成孩子自我中心、任性、自私、缺乏独立性、怯懦等不良性格特征。将来一旦结失去家人的保护,就会变得胆小畏缩、人际关系紧张,再加上他们心理承受能力低,势必要在心理上造成更大更多的挫折。
2.让孩子多多感受和睦家庭的温暖。和谐而又温暖的气氛,是有利于幼儿心理卫生的,对形成他终生的道德情操都有意义。相反,有的家庭不和睦,争吵不休,常使孩子无所适从,恐惧不安。有人研究证明,这样的孩子易患口吃、夜尿症和胃病等。至于父母离婚,对子女的影响更坏,因为丧父母的孩子常受人同情,而离婚者的子女受人歧视,更有害于心理卫生。
3.正确对待和处理幼儿口吃和遗尿症等疾病。口吃多是因幼儿模仿或精神突然紧张造成的,男孩大约4%、女孩大约有2%患口吃。口吃看起来是“小事”,但对孩子的心理挫伤很严重,往往形成孤独、退缩、羞怯、自卑等不良性格特征。所以,一方面,家长要防止孩子口吃,而患了口吃后不要讥笑他,更不要打他、骂他,要鼓励他树立信心,精神放松,慢慢纠正。遗尿症患儿大都是由于精神紧张造成的,也有的是父母对孩子溺爱不加训练造成的。这些儿童遗尿后,自己感到不好意思,家长万万不可再施以羞辱或责骂。因为孩子越紧张,遗尿症越难治好。因遗尿而受责打很容易形成孩子焦虑、抑郁、自卑等不良性格特征。
4.正确对待孩子的过失和错误。孩子小、知识经验少、能力不强,许多是非不清,因而出现过失和犯错误都是不奇怪的。对于孩子的过失和错误要心平气和,教育要耐心仔细,尤其要讲道理,不要让孩子心里感到委屈。打骂孩子,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不利于批评和教育,甚至形成不良的品德和人格。批评教育孩子时,父母口径要一致。以免使孩子无所适从,不愿接受教育。
5.支持孩子多做游戏。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也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要让孩子多玩自己爱玩的游戏,要支持孩子与他们一起玩,成人不必多加干涉。与孩子们在一起玩,就是学习,就是交际,而且更能饱赏游戏中的乐趣,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是有益的。
此外,还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幼儿在心理发展上是个自我中心时期,三岁就可表现出独立愿望。虽然他们本领不大,但往往这要自己来、那要自己干,显得不太听话了。其实,这正是孩子心理发展的一个明显标志,是独立性开始发展的表现。所以,对这种情况,家长要因势利导,切不可违背规律是要治服孩子的“强劲”。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什么是心理健康(精品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