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中国计划登月【通用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登月之旅》教学反思 篇一
教学背景:
《登月之旅》是《探索宇宙》单元的第一课,月亮是地球的近邻,是太空中离地球最近的天体。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向往能插上翅膀,飞出地球,探索宇宙的奥秘。在古代,嫦娥奔月的神话表达了人们飞向月球的美好愿望。本课的内容编排,遵循人类认识月球的历程,一步步在学生面前展现月球的特点和人类探索月球奥秘的足迹。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给我们三点启示:
其一,教师的备课要由以教材为主线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线上来;要为学生创设探究的情景和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用有结构的材料对相关的科学素养进行“简约复现”,课堂上真正“流汗”的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其二,课堂教学应由一切都顺着教师事先设计好的线路稳步推进(一个学生回答,全班都懂;一个学生会做,全班都会。这种由个别学生表演向前推进的课堂进程,是与科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理念相悖的)的模式,转变为按学生探究学习的掌握程度或学生研究问题、提出问题思路进行教学,真正体现了课堂教学以学生学习需要为主体的教学。
其三,教师的教学要变面面俱到为创设学习氛围,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的模式。教师的角色要由“搬运工”变为“引航员”或“交通警”,真正体现教师是学生探究活动中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
嫦娥登月后作文 篇二
在美国东部时间1969年7月20日下午4时17分42秒,阿姆斯特朗将左脚小心翼翼地踏上了月球表面,这是人类第一次踏上月球。
目录基本简介登月任务任务成员替补成员收缩展开基本简介阿波罗11号(Apollo 11?)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阿波罗计划中的第五次载人任务,是人类第一次登月任务。1969年7月20日,尼尔・阿姆斯特朗与巴兹・奥尔德林成为了首次踏上月球的人类。阿波罗11号的成功实现了约翰・肯尼迪总统在1961年5月25日的演说中声称美国会在1970年以前“把一个宇航员送到月球上并把他安全带回来”的目标。
登月任务在发射现场超过一百万的人群之外,全世界约有创记录的六亿人观看了发射的现场直播。尼克松总统在白宫的椭圆形办公室了解了发射情况。装载着阿波罗11号的土星5号火箭于1969年7月16日13时32分(UTC?,当地时间9时32分)在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12分钟后进入地球轨道。在环绕地球一圈半后,第三级子火箭点火,航天器开始向月球航行。30分钟后,指令/服务舱从土星5号分离,在转向后与登月转接器(Lunar Module Adaptor?)中的'登月舱连接。月球转移轨道射入(TLI?)将航天器射向月球。阿波罗11号于7月19日经过月球背面,很快点燃了主火箭K进入了月球轨道。在环绕月球的过程中,三名宇航员在空中辨认出了计划中的登月点。阿波罗11号的登陆点在静海(Mare Tranquillitatis?)南部,在Sabine D?环型山西南20公里处。这个登陆点被选择的原因是它比较平整(来自于流浪者8号(Ranger 8?)、勘察员5号(Surveyor 5?)以及月球轨道器(Lunar Orbiter?)提供的信息),也就不会在降落和舱外活动时制造太多困难。登陆之后,阿姆斯特朗把登陆点称做“静海基地”。奥尔德林在月球上留下的鞋印。这是一个测试月球表面风化层的实验的一部分。7月20日,当飞船在月球背面时,呼号为“鹰号”的登月舱从呼号为“哥伦比亚号”的指令舱中分离。科林斯独自一人留在“哥伦比亚”上,围着登月舱飞行了数圈,仔仔细细地检查了一遍,以确保这个飞行器一切正常。检查过后,科林斯做了一个简单的告别手势――“两位多加保重”――便离开了。科林斯的任务是留在指令舱中并绕月球环行,在以后的24个小时中只能监测控制中心与鹰号之间的通讯并祈祷登月一切顺利。如果鹰号发生了意外并且不能够从月面起飞的话(可能性极大),科林斯就只能独自一人返回地球。很快,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启动了鹰号的推进器并开始下降。他们很快意识到它“飞过头”了:他们向月面降落时,表明计算机过载的警报器开始响起。鹰号在下降弹道中多飞了4秒,也就是说登月点会离计划西面若干公里远。导航计算机出现了若干次异常的程序警报。在休斯顿的约翰逊太空中心,飞行控制指挥官史蒂夫・贝尔斯(Steve Bales?)面临着一个关键的、一刹那间的抉择――终止登月计划(这也意味着终止整个飞行计划,因为飞行器上的燃料仅够进行一次尝试),或者命令宇航员按照计划行动,不要理会登月舱计算机出现的问题。贝尔斯后来承认,他是“凭着直觉”允许阿姆斯特朗尝试登月的。重新开始注意窗外之后,阿姆斯特朗发现他们正处在一块岩石和一片硬地之间。计算机失灵导致他们飞过了预选着陆区,而燃料也很快就要耗尽了。此时,阿姆斯特朗选择了手动控制登月舱。登月舱不断下降,燃料开始耗尽――登月舱位于月面上空大约9米,所剩燃料仅够用30秒钟――阿姆斯特朗在遍布砾石和陨石坑的月面冷静地找到一处适合于着陆的地方,并驾驶登月舱稳稳地降落在月球上。准确的登陆时间是1969年7月20日下午4时17分43秒(休斯顿时间)。装载着阿波罗11号的土星5号(1969年7月16日)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互相看了一眼,会心地笑了。休斯顿飞行控制中心内鸦雀无声,大家都在静静地等待着。终于,他们听到了阿姆斯特朗的声音:“休斯顿,这里是静海基地。‘鹰’着陆成功。”飞行控制中心顿时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欢呼声。在登月舱里,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把手伸过仪表盘,默默地握了一下。登月过程中的程序警报是“执行溢出”,意味着导航计算机无法再规定时间内完成预定任务。后来发现,溢出的原因是登月舱的对接雷达在降落时没有关闭,使计算机仍然监视并不在使用的雷达。由于在紧急关头的一?自由勋章。降落后不久,在舱外活动的准备工作开始之前,奥尔德林通过无线电向地球念道:“我想利用这个机会让所有正在听的人,不论他们是谁或在哪里,静下来,回顾一下过去几小时所发生的一切,并以他或者她自己的方式表示感恩。”作为共济会的成员,奥尔德林接下来进行了圣餐礼。奥尔德林将他所进行的圣餐礼保密,甚至都没有告诉他的妻子,因为阿波罗8号宇航员在月球轨道中念的《创世记》使航空航天局被无神论者起诉。
任务成员尼尔・阿姆斯特朗(曾执行双子星8号以及阿波罗11号任务),指令长巴兹・奥尔德林(曾执行双子星12号以及阿波罗11号任务),登月舱驾驶员迈克尔・科林斯(曾执行双子星10号以及阿波罗11号任务),指令/服务舱驾驶员
替补成员替补成员同样接受任务训练,在主力成员因各种原因无法执行任务时接替。吉姆・洛威尔(曾执行双子星7号、12号、阿波罗8号以及阿波罗13号任务),指令长弗莱德・海斯(曾执行阿波罗13号任务),登月舱驾驶员比尔・安德斯(曾执行阿波罗8号任务),指令舱驾驶员
载人登月前奏 篇三
新课程“要求学生与教师在‘互动’、‘对话’中对知识进行‘创生’、‘创造’”,进而实现“动态生成”。因而教学过程关键在于课堂情境的创设。学生对未知领域比较感兴趣,对宇宙空间充满了好奇心,我抓住这一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本课遵循人类认识月球的历程,通过多媒体辅助手段引导学生沿着人类探索月球奥秘的足迹自主探究月球的特点。教师多方搜集筛选关于月球的图片、录像和文字资料,使学生了解月球的基本情况,人类探索月球的历史和所取得的成果,让学生体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产生探索宇宙的意识和兴趣。
这节课我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探究月球上环形上的形成成因。本课是六年级科学上册《探索宇宙》单元的第一课,本课的重点使学生理解并能解释环形山的形成。这节课我注重以下五个方面的有效教学。
1、让学生有了思维碰撞的平台。怎样让学生在科学课中的探究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撞击出科学的真谛、震撼着学生的灵魂?教师就必须要为学生提供一个思维展示、交流、碰撞的平台。这个平台应该是通过必要的现代化的交流媒体、手段,出示足够的信息、图片等资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本节课出示了大量的月球的图片,播放视频,让学生了解月球,产生探究月球的欲望。
2、让学生真正“做科学”。探究既是小学科学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又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了解月球的。环形山,通过模拟实验来进行解释。是本节课的重点。所以这节课我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探究月球上环形上的形成成因。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在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本质。
3、以学生真正成为主人。一开始为学生创设探究的情景,既而由学生自己产生问题,自己作出猜想,自己想办法验证猜想,想清楚操作方法和操作过程,进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在本课教学中我将选择权最大限度地还给学生,他们用自己出色的表现证明了他们是有能力的。正如一为哲人说过的:“对我们而言,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并不要求人人都达到某种目标,关键在于他“经历一次典型意义的探究经历,并能在经历中有所得。
4、改变了“用教材教”。本节课在不违背科学课的基本理念的条件下,本着有利于学生科学知识的建构,有利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对教材进行了重构:我在教学中将把教材的第一部分“古往今来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和第三部分“近现代人类对月球的探索”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因为这两部分知识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5、发挥了课前准备的作用。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月球的相关资料和信息,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布置时,应该有明确的目的,也要围绕某些重点来收集。否则,交流时要么不知所云、不着边际,要么内容重复、长篇累牍,没有一个重点。如果让学生围绕不同的重点和内容分组进行收集,效果会更好。
《小熊登月》教案 篇四
载人登月前奏
在月球上着陆是登月式飞船的关键技术,因为在月球上着陆与在火星和金星上着陆不同,月球上没有大气层,所有靠大气阻力的着陆手段都无法 www.chayi5.com 应用,只能依靠反向推力制动。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太空探索 英文刊名:SPACE EXPLORATION 年,卷(期): “”(8) 分类号: 关键词:中国登月计划 篇五
中国登月计划
近几年,中国人何时在月球上留下第一行脚印,在这里插上鲜艳的五星红旗?何时建立月球基地?这都成了许多人急切想知道的问题。根据中国已经确定的计划,中国首先要完成的是探月工程。整个探月工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期工程为“绕”,二期工程为“落”,进行的三期工程为“回”,之后再进行载人登月计划。
国防科工委启动了“嫦娥工程”第一期“绕月探测工程”,“嫦娥一号”(CH-1)卫星选用东方红三号(DFH-3)卫星平台,并使用运载能力为地球同步转移轨道2600公斤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这颗月球卫星的在轨飞行一年。星上搭载7种有效载荷,分别是用于月球表面三维影像探测的CCD相机和激光高度计,用于月表化学元素与物质探测的成像光谱仪和γ/X射线仪,用于月壤厚度探测的微波探测仪,用于地月空间环境探测的太阳高能粒子探测器和太阳风粒子探测器。
预计“嫦娥一号”升空以后,接下来“嫦娥工程”第二期就将很快进入实质性的阶段。至将进入嫦娥二期工程,届时将进行两到三次的软着陆巡视勘察,其中向月面发射一个软着陆器的计划已经基本确定,按照这一计划软着陆器将携带载有摄像机和多种探测仪器的月球车,在月球表面巡视勘查,为建立月球基地收集基本数据资料。中国进行此项任务的技术、物资条件和经济实力都已基本具备。据悉,二期计划中采用的月球车,将采用全国招标的方式来选择,目前国内已经有10多所科研院所和高校参与了角逐。
在此之后,中国将进行就是20“嫦娥工程三期”行动,即发射一颗月球无人软着陆器,这个软着陆器不仅要采集月壤和岩石的样本,还要搭乘返回舱重返地球。在这个阶段中,空间机器人将会充当主要角色,在卫星维修、太空科学试验等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据悉,为了尽快实施机器人登月计划,国家早已经成立了第一个空间机器人的专门研究机构,即国家高技术航天领域空间机器人工程研究中心,并且空间机器人已经进入研制程序。
“嫦娥工程三期”完成以后,载人登月计划将会成为“嫦娥工程”的第四期工程。根据科学家的设计,我国所计划采用的方式是先用运载火箭将飞船送上地球轨道,随后,飞船自行移动至月球轨道,释放出登陆舱,降落在月球表面,宇航员登陆月球。活动完成后,宇航员返回登陆舱,飞离月球,与在月球轨道上等待的飞船重新对接,至此登月过程结束。
随着神舟四号飞船的上天,中国很快就将在载人航天领域跨出自己那炫目的一步。至此,航天领域的“三驾马车”中,中国在卫星应用、载人航天两个方面快马加鞭,取得了让世人叹服的成就。于是,中国航天人又将探寻的目光转向了月球。他们希望,中国月球探测计划的提出和实施,能成为我国迈向深空探测的第一步。
探月三步走,走出自己特色
11月,中国发表《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发展目标中明确提出“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由此,我国月球探测计划开始“浮出水面”。
在制定计划时,航天专家普遍达成共识:虽然我们起步较晚,但中国的月球探测活动不会重复别人已经做过的工作。中国的月球探测计划起点要高,要有特色,要科学地选择我国进行月球探测的目标,既要填补我国月球探测的空白,也要为人类建立月球基地增添新的科学依据。
根据中国月球探测计划首席科学家、国家天文台欧阳自远院士介绍,我国月球探测计划将分三步走:
第一步,利用我国现有技术和条件,向月球发射月球探测卫星。月球探测卫星将绕环月轨道运行,对月球进行遥感探测,除了探明月球上蕴藏丰富的氦3、铁、钛、水冰等能源和资源外,还将查明月球表面的环境、地貌、地质构造与物理场,争取对月球的形貌特征、资源性元素分布规律及开发利用前景有一个初步认识。
第二步,使用月球车在月球“软着陆”,脚踏实地地在月球上进行探测。
第三步,机器人登上月球,在月球有代表性的区域进行采样,完成任务后返回,为载人登月并且返回做准备。
事实上,中国为探测月球所做的准备已经开始了。据了解,包括多家高校在内的研究机构,正在展开研制月球车的“竞赛”,一些研究机构因为月球车研制技术日益成了宣传,期望在日后的月球探测计划技术招标中,自己设计的月球车能够受到青睐。
中国还专门成立了一个空间机器人的研究机构,该中心已设计出多种太空机器人,其中用于月球表面探测的机器人轻小灵巧,会自由移动、爬坡和躲避障碍,并能适应月球上大温差和辐射等环境。
长三甲火箭加东方红三号卫星
“探月三步走”已确定,但第一步如何走?我国将采取什么方法,怎样发射自己的月球探测卫星?这始终还是个谜。
不久前,在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组织的一次学术报告会上,中国运载火箭研究院火箭总指挥龙乐豪院士抑制不住自己的激动,向人们讲述了正在酝酿中的我国月球探测第一步计划的。大致构想。
龙院士介绍,采用多级大推力火箭,发射1至2吨的月球探测器进入环月轨道,环绕月球进行探测,是我国首次月球探测计划的基本设想。
“使用长三甲火箭作运载工具,将东方红三号卫星稍作改进,依靠现有技术,一旦立项,我国有望在3年内发射月球探测卫星。”龙院士的乐观是大家始料未及的。
航天界人士认为,其实我国已具备发射月球探测卫星的技术条件。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虽然我国航天技术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运载火箭技术及动载能力却大大超过美国和前苏联三四十年前进行第一轮探月时的能力。
酝酿中的我国探月计划,运载火箭一共有三大类型九种方案可供选择。其中,我国自行研制的长三甲系列的3种火箭,可分别将1600千克、2400千克和3300千克的探测器直接送入奔月轨道,由于它们运载能力大,并且已成功进行过10次发射,因此长三甲火箭是发射探月飞行器首选。
专家们还乐观估计,即使是在将来,在月球探测器既要在月球表面着陆,又要从月球返回地球,所需的发射质量较大的情况下,中国规划中的最大运载能力达到28吨的新一代运载火箭,也能完全满足要求。
一切顺利的话中国会在2025年开始载人登月计划。
人类第一次登月 篇六
活动目标:
1、比较四季的不同特征,和轮换的顺序。
2、激发幼儿探索自然的兴趣。
3、引导幼儿充分想像合理的故事经过,锻炼自己口语的表达能力及思维能力,创编出一个完整的故事。
4、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活动准备:
故事《小熊登月》图片、四季不同景色的图片、字卡“春、夏、秋、冬”。
活动重难点:
理解四季轮换的顺序。
用较完整的话描述四季的特征。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起幼儿的兴趣。
1、教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故事,我们看看故事的名字叫什么?
2、教师:你们知道小熊是如何登上月亮的吗?
小结:现在我们一起来听听看故事里到底讲了些什么。
二、倾听故事,交流讨论。
1、教师:小熊和小鸟是什么季节开始造飞船的?
2、教师:小鸟为什么要飞到南方区过冬呢?
3、教师:小熊到什么季节把船造好了?
4、教师:他到底有没有登上月亮呢?他尝到的冰凉冰凉的是月亮吗?
5、教师:什么季节会有白茫茫的一片雪地呢?小熊看到的脚印是怪物吗?
小结:原来小熊造一艘飞船需要这么长时间,经过了这么多的季节,那你们知道四季轮换的顺序吗。
三、出示图片,了解四季轮换的顺序。
1、教师:你们知道四个季节,春夏秋冬都是什么样子的吗?
2、出示四季的图片,幼儿自主讨论。
小结:孩子们,暖和的春天,万物复苏,大地真漂亮;炎热的夏天,红红火火,游泳真开心;美丽的秋天,硕果累累,收成真是好;寒冷的冬天,雪花飘飘,火锅真好吃。一年有四季,世界变得更美丽。
活动反思:
通过了解故事内容,知道故事中小熊在建造飞船时经历了哪四个季节,这四个季节都有哪些特征及它们的顺序。幼儿对宇宙充满了向往和探索的欲望,可能都有过和故事中小熊类似的想法,想登上天空中看看月亮是什么样子的。所以一开始谈论这个话题的时候幼儿就非常感兴趣,在看看说说中,知道了四季的顺序和不同的特点,知道了春夏秋冬每个季节都有美丽的地方。
活动的内容对于大班的幼儿来说比较简单,幼儿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就可以了解四季的特点和变化顺序,还需要在活动的最后环节对此次提升难度。请幼儿用较完整的语言表达四季的不同特点。
《登月之旅》教学反思 篇七
今天,在社区学校执教了一节六年级科学课《登月之旅》,反思如下:
1、能按预想的方案做实验,并仔细观察,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从不同高度扔下同一石子,从同一高度扔下不同石子,孩子们在交流研讨中,不仅学习他人的研究成果,而且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产生了一种喜悦感和成就感,同时感受到与他人讨论、探究的乐趣,渗透科学研究成果与他人共享的思想,培养了他们的科学志趣。
2、老师是科学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伙伴,对学生在科学活动中的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积极营造民主的学习、交流氛围。
3、我在上课过程中,没有按照常规的思路(教材的思路)去做,过多的考虑让学生探究研讨,这种“偷懒”方法,而是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教学设计,结果给课堂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课堂上学生非常活跃,研究的气氛非常浓,学生回答的问题和提出的问题也是我没有想到的。
4、通过本课的教学,给我三点启示:其一,教师的备课要由以教材为主线转变为以学生为主线上来;要为学生创设探究的情景和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用有结构的材料对相关的科学素养进行“简约复现”,课堂上真正“流汗”的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其二,课堂教学应转变为按学生探究学习的掌握程度或学生研究问题、提出问题思路进行教学,真正体现了课堂教学以学生学习需要为主体的教学。其三,教师的教学要变面面俱到为创设学习氛围,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的模式。
5、因为停电等原因,导致时间安排不够科学合理,造成了前紧后松的现象,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登月之旅》教学反思4篇】
人类第一次登月 篇八
人类第一次登月
美国航宇局在阿波罗10号综合演练了登月全过程飞行试验结束后,宣布阿波罗11号将执行载人登月任务。具体任务和目标只是简单的2句话:完成载人登月并安全返回任务,完成月球考察和取样任务。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太空探索 英文刊名:SPACE EXPLORATION 年,卷(期): “”(8) 分类号: 关键词:《小熊登月》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欣赏故事,理解故事内容,用正确的语句或(成语)表达四季的明显不同。进一步激发探索自然的兴趣。(重点)
2、了解四季的轮换顺序,感知四季变化是个不断循环的过程。(难点)
【教学准备】
认知准备:了解四季明显的特征。
材料准备:新童易软件,班级环境(春夏秋冬)。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小熊登月”故事请幼儿说说小熊会用什么办法到月亮上去?
二、欣赏故事: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老师完整讲述故事
提问:故事里说了什么事情?小熊有没有到月亮上去?
三、分段听讲故事: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
1、播放《第一段》,引导幼儿欣赏讨论:
小熊和小鸟在什么季节开始造飞船?
小鸟为什么要飞到南方去过冬?
2、播放《第二段》,引导幼儿欣赏故事第二段,讨论:
小熊到什么季节把船造好?
白茫茫的、冰凉的、不甜且淡淡的是什么?小熊看到的脚印是怪物吗?
3、播放《第三段》,引导幼儿欣赏故事最后一段,讨论:
小鸟什么时候飞回来的?
小熊跟小鸟怎么说的月亮的味道?
4、再次完整欣赏故事后讨论:
故事里的小熊和小鸟建造飞船的事情一共经过了几个季节?他们的顺序是怎样排列的?
小结:原来一年有四个季节,而且这四个季节都是交替轮换的,春去秋来,秋去冬来,冬去春来。这种有规律的交替出现的自然现象就叫——循环。(难点)想想还有哪些现象也是循环的?
大自然真是神奇,四季变化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受,让生活变得更有诗情画意。
四、观赏图片,说说四季的`特征和你的感受。
播放图片《四季排序》,请个幼儿用好听的句子或成语说说对四季的独特感受。
五、活动延伸:
除了好听的句子和成语外,还有很多描写四季的古诗,意境更美。下次我们来找找说说、讲讲。
中国取消登月计划 篇十
此后发射神舟11号将与其交会对接
昨天,太空探索者协会第27届年会开幕。据中方大会主席杨利伟透露,2016年,我国将先后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和神舟11号载人飞船。神舟11号将搭载两至三名航天员与天宫二号交会对接,之后航天员进入天宫二号完成科学实验任务。航天员的此次飞行天数将达到30天左右,是神舟十号任务的两倍。对于昨天有媒体称“中国第一批航天员将退役”的消息,经核实为不实消息。
海南航天发射场基本建完
对于未来空间站建设进展,杨利伟说,目前,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天舟货运飞船、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和长征二号F遥11火箭等主要产品进入研制关键阶段。航天员及有关地面设施设备进入飞行任务准备阶段。空间站的核心舱及两个实验舱将转入飞行产品试验。
杨利伟透露,目前,未来用于发射空间站的中国海南航天发射场已经基本建设完毕,具备发射条件。
2022年完成空间站建造
杨利伟表示,2016年,我国将发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并在随后发射神舟11号载人飞船和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与天宫二号交会对接。2018年前后,发射实验核心舱,进行空间站的建造技术和试验的验证,2022年前后完成中国空间站的建造工作。
神舟11号航天员未确定
杨利伟在会后接受北京晨报记者采访时说,神舟11号将搭载2至3名航天员,但目前选拔还没有开始。
据了解,天宫一号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那么,天宫二号有什么不同呢?对此,杨利伟称,天宫二号要验证空间站推进剂的补加技术,为未来空间站建造积累经验。交会对接后,航天员将从神舟11号进入天宫二号,承担相应的`科学实验任务。航天员的此次飞行天数将达30天左右,而神舟十号航天员的飞行天数是15天。
将培养更多女航天员
对于我国后续航天员的选拔情况,杨利伟介绍说,我国共选拔了两批航天员。第一批14人,第二批7人,其中包括两名女航天员。目前,航天员已有10人12次进行了太空飞行。
目前,航天员正在为下一步天宫二号的空间任务和后续空间任务做准备。后续航天员选拔工作会根据航天发展和飞行任务整体规划,来确定选拔策略和时间、人数,通过动态调整。
“各国的女航天员都有着出色的表现,相信随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会有更多的女性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杨利伟说。
载人登月计划尚未立项
对于是否有为其他国家培训航天员计划的问题,杨利伟表示,经过近20年的研究和实践,中国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航天员选拔训练系统,完成了设施设备的建设,愿意在航天员培训及将来的联合飞行等领域探讨具体的国际合作模式,加强国际交流。
“作为中国空间站任务,我们非常愿意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在方案设计、设备研制、空间应用等方面与各国展开交流合作。空间站方案设计阶段,预留了很多和各国合作的平台,设计时考虑了和其他航天器对接。”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中国计划登月【通用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