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新版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篇一
3.1农业的区位选择
1、农业的概念:[记忆]
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
2、农业区位的含义:[理解记忆]
1农业生产的位置 ○2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联系 ○
3、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记忆]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机械、科技
决定农业活动的类型和规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场因素。
4、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记忆]
5、对农业活动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理解]
水稻主要分布在季风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气候因素)
千烟洲立体农业(地形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农业景观的变迁(市场和政策)
茶叶宜在南方酸性红壤种植(土壤因素)
大城市公路边的乳畜业、园艺业(交通因素)
6、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理解记忆]
自然因素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
利用科技改造自然因素例子:培育良种促进农业发展(袁隆平杂交水稻、橡胶树种植范围的扩大);改善局部自然条件发展农业(大棚农业生产反季节蔬菜) 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冷藏技术的进步使世界农业出现专业化和地域化
7、农业地域的含义:[记忆]
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8、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
自然区位条件:气候温和,光热充足,降水适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广阔(世界主要小麦、畜产品产地);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生产方式、技术先进;政策支持。
9、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主要特征:[记忆]
生产结构: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小麦—牧羊)
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
科技应用: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
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
发展措施:东水西调
3.2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及作物[记忆]
分布:亚洲的季风区(东亚、东南亚、南亚都有分布)
作物:水稻为主(水稻的习性:好暖喜湿)
2、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
1气候以季风为主,高温多雨适合水稻生长 ○2地势平坦,适宜水田管理 ○3人口稠密,○
4稻米是当地人们喜爱的主要食粮 ○5水稻生产的历史悠久劳动力丰富 ○(7000年历史)
传统经验丰富。3、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记忆] 1小农经营(生产规模小) ○2单产高,商品率低(精耕细作,人多地少,消费量大) ○
3机械化和科学水平低 ○4水利工程量大(季风气候区,水旱灾害频繁) ○
4、措施:适度规模经营、提高机械化水平,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商品率。 4、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及作物[记忆]
分布: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乌克兰 作物:小麦、玉米
5、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
1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降水丰富、地形平坦开阔、土壤肥沃) ○2交通运输便利 ○
3市场广阔 ○4地广人稀 ○5机械化程度高 ○6农业科技先进 ○
6、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特点[记忆]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专业化程度高
3.3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1、大牧场放牧业分布及生产对象[记忆]
分布: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干旱、半干旱气候区) 生产对象:牛、羊
2、大牧场放牧业区位条件[记忆] 1气候温暖,草类茂盛 ○2地广人稀,地价低 ○3距离海港近,交通便利 ○
3、大牧场放牧业特点[记忆]
生产规模大,商品率高,专业化程度高 4、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的发展措施[记忆] 1围栏放牧、划区轮牧、种植饲料、开辟水源 ○2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研究 ○
5、乳畜业的分布及农产品[记忆]
分布:北美洲五大湖地区、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 农产品:牛奶及乳制品
6、乳畜业的区位条件[记忆]
1气候温凉、潮湿,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 ○2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
品需求量大
7、乳畜业的主要特点[记忆]
商品率高;机械化程度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
.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篇二
(1)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
(2)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表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
(3)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
那这四大能力怎样培养形成呢? 篇三
首先要掌握好课本的主干知识(大纲列出的考试内容);其次,要做较多的题目(培养大纲列出的四大能力);第三,做完题目后要进行回顾总结,特别要注意找到题目与主干知识和四大能力之间的联系,要清楚题目考核的是什么知识点和能力点。
有些同学“一听就懂,一做就懵”,往往就是后面两点没有做好。
.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篇四
(1)能够发现或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
(2)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
(3)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
(4)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以上四大能力要求是高考要求,高一不可能就完全到达了这个要求。但因能力需要逐渐培养,所以高一的命题也一定会体现上述四大能力的。
高中人教版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 篇五
学习目标
1、说出人口迁移、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的含义。
2、据相关资料,分析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及原因。
3、对比分析、说明我国1949至改革开发前与改革开发后,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原因。
4、根据案例,分析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影响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
2、人口迁移的意义
3、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难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教学内容安排
知识结构:
教学思路:
学时建议:2学时
教学资源建议
1、本节教材中的表格数据、图像及文字资料;以及中图版教材、地图册、影像资料
2、《人文地理学》王恩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中国文化地理概述》胡兆量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相关网站:
5、生活经验:
1、调查自己家族中每个人的出生地、迁移经历及原因。
2、调查本区(县)近几年人口迁移状况。
教法与学法策略
1、人口的迁移
(1)读图分析法:引导学生阅读图、相关图片,根据图说明人口的迁移状况,阅读教材,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说出人口迁移的类型即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及其含义。
(2)社会调查法:联系学生生活体验,组织学生调查自己家族中每个人的出生地、迁移经历及原因,得出人口迁移的概念。
2、人口迁移的因素:
(1)讲授法: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和图像,对比分析讲授国内及国际人口迁移的原因和意义。
(2)读图分析探究法:阅读相关历史资料及图像,分析、说明我国、美国各主要历史时期中,国内人口的迁移规模、特点、原因以及因此而产生的影响,归纳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教学评价建议:
1、调查、收集并整理本市或本区(县)有关人口迁移的资料,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原因,并写出调查报告或小论文。
2、根据视频资料讨论:“民工潮”讨论:民工流动的方向、原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篇六
(1)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2)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4)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注意:必修2以人文地理为主,不像必修1自然地理那么难,但要考高分却不容易。必修2与现实中的生产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现实是非常复杂的,往往没有现成可套用的标准答案,必修2的学习也是这样,非常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章: 篇七
2.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城市等级划分及依据:[记忆]
城市等级一般分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我国的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100万)、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以下为县城、建制镇等
依据:城市人口规模
2、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的关系[理解]
城市等级低,服务种类少,服务范围比较小;城市等级高,服务种类多,服务范围比较大。
3、上海城市等级和服务范围变化的影响因素[理解记忆]
上海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点以及长江的出海口
上海市有发达的铁路网,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以及巨大的市场
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开阔。
4、城市等(www.haoword.com)级体系:[记忆]
城市的服务种类、服务范围是与城市的等级相对应的,在同一个区域中,城市的空间分布也与城市的等级密切相关,这些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构成了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系统。
5、城市等级与城市数目、相互距离的关系[理解]
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相距较近。(德国南部为例)
6、中心地理论[理解]
理想状态下城市的服务范围呈正六边形,同一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相互排斥,不同等级的城市的服务范围的相互重叠、层层嵌套。
2.3城市化
1、城市化的含义[理解]
土地的城市化(乡村用地变为城市用地)
人口的城市化(乡村人口变为城市人口)
2、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动力:[记忆]
推力: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拉力: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全,交通便利
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记忆]
4、城市化的意义:[记忆]
1城市市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
城市的发展
2促使聚落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变化
发达国家:起步早(第一次产业革命后);水平高(平均70%);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处于后期阶段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二战后),发展快;水平低(平均33%);发展不合理(出现畸形发展);处于初期和中期阶段
7、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记忆]
生物圈:生物多样性减少;岩石圈:城市土地质量下降;水圈:水质、水量和地下水运动发生变化;大气圈:城市热岛。同时使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8、如何建设“生态城市”:[记忆]
1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 ○
2使城市景观尽可能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天人合一”)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新版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