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清明节扫墓时间有什么讲究忌讳(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清明扫墓可以提前几天 篇一
有些地方是前三天后四天上坟比较好,而有些地方是前七天后八天上坟比较好,还有些地方是前十天后十天上坟比较好。
清明节扫墓可以提前或推后几天,各地的风俗习惯各不相同。在一些地方,前三天和后四天适合上坟扫墓。根据当地习俗,有些地区“前七天后八天”、“前十天后十天”都可以。
清明节要注意:
新坟(埋期不超过3年)第一次上坟应在清明节前10天的吉日;第二次上坟应在清明节当天;第三次上坟应在清明节后10天的吉日。旧墓葬(埋藏3年以上的)可以在清明节前后10天中的一天上坟扫墓。
清明节基本信息 篇二
清明节介绍
清明,是一年中的第五个节气,按公历来说是在每年4月5日和6日,按农历在三月的上半月。古人算节气,都从冬至起,从冬至到清明,中间整整隔了七个节气。每个节气按15天计算,整整105天,交清明节则是106天。所以古人说:“冬至百六日为清明”,又说:“春分加十五日则清明风至。”
“清明”二字,古书上解释说:“万物至此皆洁齐而清明矣”;其它书中也有“桐始华,虹始见,萍始生”,“清明风居东南维,主风吹万物”。清明象征着我国黄河流域,万木凋零的寒冬过去了,风和日丽的春天到来了。劳动人民依据节气来安排庄稼活计。二十四节气中就有“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之说。
清明,在遥远的周代已经流行。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历代的诗人词家都有关于清明盛况的描写,自古以来人们在清明节留下了很多习俗。
清明扫墓,追祀祖先,由来已久,相沿成习。扫墓,又叫墓祭、祭扫、上坟。清明扫墓是因为惊蛰、春分已过,冰消雪化,草木萌生,人们想到了自己的祖先坟莹,有没有狐兔穿穴打洞,会不会因雨季来临而塌陷,所以到坟上一方面清除杂草,整修树枝,给坟上添几锨土;另一方面准备一些祭品,烧几张纸钱,给树枝上挂些纸条,举行个简单的祭扫仪式,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
古代二月,三月三有踏青之俗。“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肝闻吹笙”、“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记述的就是唐人踏青盛景。古代每逢这一天,人们聚亲约友,扶老携幼,乘大好春光到郊外踏青,然后围坐野宴,抵暮而归。
人们在扫墓和踏青返家的路上,都愿采几朵野花戴在头上,顺手折几根柳条插在房前屋后。据说这种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民祖师——神农氏。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纪念和希望长寿的愿望。戴柳习俗被淘汰,插柳却盛行起来,成为我国人民春季造林的植树节。
清明前后还流传着很多传统的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拔河、荡秋千、放风筝、打马球、斗鸡等活动。清明节的习俗丰富多彩,历代的记载十分浩繁。诗人怀清明之作更是争艳夺彩,不可胜记。从这些意义上讲,清明既是节气,也是一个传统的节日。是寄托哀思的一个契机。各地青少们成群结队向烈士陵园献花致敬,或邀请革命先辈作报告,讲革命故事,或组织参观、旅行、访名胜、采标本,丰富了节日内容。
清明节别称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等,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扫墓祭祖与踏青郊游是清明节的两大礼俗主题,这两大传统礼俗主题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节日,既是一个扫墓祭祖的肃穆节日,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欢乐节日。斗指乙(或太阳黄经达15°)为清明节气,交节时间在公历4月5日前后。这一时节,生气旺盛、阴气衰退,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正是郊外踏青春游与行清墓祭的好时节。清明祭祖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祭祖节期内。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地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清明节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除了中国,世界上还有一些国家和地区也过清明节,比如越南、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来及传说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1、介之推的传说
相传春秋时期,晋公子重耳为逃避迫害而流亡国外,流亡途中,在一处渺无人烟的地方,又累又饿,再也无力站起来。随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点吃的,正在大家万分焦急的,随臣介子推走到僻静处,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让公子喝了,重耳渐渐恢复了精神,当重耳发现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时候,流下了眼泪。
十九年后,重耳作了国君,也就是历史上的晋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赏了当初伴随他流亡的功臣,唯独忘了介子推。很多人为介子推鸣不平,劝他面君讨赏,然而介子推最鄙视那些争功讨赏的人。他打好行装,同悄悄的到绵山隐居去了。
晋文公听说后,羞愧莫及,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离家去了绵山。绵山山高路险,树木茂密,找寻两个人谈何容易,有人献计,从三面火烧绵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烧遍绵山,却没见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们才发现背着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见状,恸哭。装殓时,从树洞里发现一,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晓谕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2、节气清明与清明节
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比较适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蚕桑等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农谚说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说的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其中的清明节还只是一个节气,不是节日。
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侯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该节气被看作清明节的源流之一。
放假安排
2021年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21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20〕27号)2021年清明节:4月3日至5日放假调休,共3天。
2022年
2021年10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22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发布,2022年清明节:4月3日至5日放假调休,共3天。4月2日(星期六)上班。
2023年
2022年12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2023年部分节假日安排的通知》发布,2023年清明节:4月5日放假,共1天。
清明节扫墓时间有什么讲究忌讳 篇三
1.一般在上午8时至下午3时之间都可以,各地习俗不同,并不是越早越好。
2.上午9时至11时左右最为拥挤,自驾车的市民可避开车流高峰时间段,错峰出行。
3.扫墓并不一定非要在上午进行,一般在上午8时至下午3时之间都可以。
清明扫墓时间要牢记在阳光充足时去为好,切不可傍晚时分去,最佳的选择时间是上午9点后到下午3点间。扫墓时要衣着整齐,神情肃穆,不要粗言粗语,大声喧哗,更不能说对亡者不敬的话。扫墓时要专心致志,不要东张西望,不要细看别家坟墓和踩踏别家坟墓,或对别家坟墓评头品足,在墓地照相留念也是不适宜的。
清明节扫墓的步骤流程 篇四
扫墓的步骤
第一步:修整墓地
这个操作很重要,以免坟头草太多、太高,日复一日根深蒂固,会破损内部墓穴。
第二步:添土
添新土的讲究比较多,观察一下墓穴边、哪里有坑洼的都要添一添,修补完后,要在坟头上添新土,为的是让坟头高,老人言“添新土坟头高,膝下子孙出富豪”为的是能高人一等。
第三步:上香
代表着通信,传达信息。
第四步:摆供品
将所带来的供品摆放好,敬上、孝祖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一直都在延续着。
第五步:敬酒
通常以敬酒来传递思念之情、挥洒祭语,即便对方不饮酒,以酒叙旧也是一种民俗,因为酒水可以打发阴差,让祖先得到庇护。
第六步:祭祀
行礼、添元宝、揣纸钱,将自己所带给祖先的冥富都送给对方。
第七步:送别
离别之语,说些祝福的话,是在所难免的。
第八步:灭明火
清明时节天干物燥,是一个万物苏醒的季节,一定要将明火灭彻底,再离开,不要留下后患,火若燎原,对祖先也不敬。
老人言:生前床头一杯水,胜过坟前万堆灰。在我们有生之年,多尽一分孝道,祖辈去时、也少些遗憾。
清明节扫墓流程
1、等到墓地,首先要先扫墓,要先把坟头上的杂草清除干净,然后再加土把坟头修整的干干净净,要是墓碑的就要用清水把墓碑清洗干净,把周围的野草清理一下,将墓园打扫干净。(墓地是我们已故先人的房子,实际上就是我们后人就是给我们的先人修理一下房子,打扫一下卫生,让我们的先人,干干净净,无忧无虑的在此安息。
2、下面是祭祀,这一程序很关键,一是寄托哀思,二是与先人心灵相感,因为山有灵而无主,先人有主而无灵,与先人相感可以更好得到山川的灵气。这就是风水、人和大自然的天人合一的理念。祭奠程序;修正墓地——上香——上供品——敬酒——拜祭——放炮;最后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也可以供奉些鲜花,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他人看了,知道此坟后人兴旺,此后可以围坐聚餐饮酒;也可放风筝,甚至互相比赛,进行相关活动。妇女和小孩们还要就近折些杨柳枝,把柳条编成箩圈状,戴在头上,要自造成一段和气的场面,让我们的先人也能看看后人的喜悦和兴旺。
清明节扫墓注意事项
事项一:
1、避开扫墓高峰、避免拥挤,选择恰当的。出行方式
周六周日是扫墓高峰期,市民最好避开这两天去扫墓。由于现在开私家车的人越来越多,每年扫墓高峰期都有交通堵塞现象发生,对此,相关部门提醒广大市民前往扫墓时尽量选择乘坐各类公共交通工具或骑自行车,将扫墓时间拉长一些或错开重点时段,以缓解人多车多给道路交通带来的压力。
2、注意防火,确保安全,提倡文明祭扫
呼吁市民转变旧的扫墓观念,扫墓时不搞封建迷信活动,不买小贩兜售的迷信物品,大力提倡“鲜花祭奠”,用鲜花代替焚烧纸钱、香烛以及燃放鞭炮祭扫,这既是对亲人的最好的祭奠,又大大降低了消防隐患。
3、注意随身携带的物品
在扫墓时,尤其是在祭扫公墓时,要注意随身携带的物品。丢失物品后不易找回,应慎防遗失。在扫墓开始前和结束后都要仔细检查随身携带的物品是否齐全。带有小孩的家长更要照顾好孩子,避免小孩因玩耍而走失。
4、食斋禁荤
扫墓当日早晨起身至到达扫墓地点,尽量食用素食,衣着整齐素严,以示对先人礼貌和尊重。
5、择日祭扫
尽量避免双休日或其他扫墓高峰时段,盖因如今市民私家车增多,高峰祭扫,会因交通拥堵为出行带来麻烦,可选择乘坐各类公共交通工具,或将扫墓时间拉长(早出晚归)或错开重点时段,以缓解人多车多给道路交通带来的压力。
6、忌偏僻地
不要去太偏僻,人烟罕至的地方祭祀,最好依照常走的路线进行形成规划,切勿在偏僻地方长时间逗留,确保自身安全。
7、勿扰他灵
墓地为阴灵安居之所,切忌嬉笑怒骂,污言秽语,乱跑乱斗,随处小解,路遇其他坟冢,切忌用脚去蹬踏碰踹墓碑,不乱动其他墓碑祭祀物品,无疑碰到,应诚心诵念“对不起,打扰了”,墓地范围要内维恭维谨,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态度,以免打扰得罪其他阴灵。坟上有洞要用泥土填补,坟上有洞,如同房屋开了窗未关,容易惊动先人。
事项二:
首先到坟地后打扫卫生,平土除草,如果坟头上有灌木或树木应该砍掉,因为它会让坟墓进水而影响后人的运势。
第二,根据逝者生前喜好,比如说喜欢喝酒要带上酒,喜欢吃肉要带上肉,如果素食主义者,就敬奉素食,以表示对亡灵的尊重。然后按照辈分,先长后幼,开始上香祭拜。先祭拜土地山神,然后再祭拜亡灵,也就是第一柱香上给山神土地,第二炷香才开始祭拜自己的亲人。祭拜完后,要给坟墓前后左右的邻居坟上香祭拜,希望乡邻和睦相处。最后燃放烟花爆竹,结束。为了环保,也可以不燃放。
第三,病人或者运气特别差的人,当年清明节最好不去上坟。这种情况下可以请亲戚朋友代替自己烧香祭拜。
第四,穿戴要严肃,不要太艳丽,不能嬉笑打骂,不能开玩笑,不要口出狂语,那样得罪的不只是你的仙灵,最容易遭邪。同时不能随便许愿,如果许了,是要还愿的。
第五,清明节,不适合结婚,也不适合看望病人,也不适合看望朋友。如果一路出去踏青还是可以的。
第六,上坟扫墓的时间,一般不要超过下午一点钟,因为下午一点钟以后阴气逐渐上升,对于那些八字阴病重的人,命上阴气太重的人,还有最近运势特别差的人,最容易遭邪,而影响运势。如果身边有咒符,或者其它消灾化煞的用品,尽量带在身上。
第七,上坟的时间,不一定是清明节的当天,一般有的地方的是前三后四,有的地方是前十天,后十天,你可以根据当地的风俗习惯,或者是工作性质自由安排时间。
第八,吐痰、大小便,不可大意。一些人吐痰吐习惯了,一不小心就吐到了别人的坟前。和”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这个道理一样,或许你只是一个习惯,但对方或许会觉得你这是在挑衅,尾随你而行,那就大为不妙。大小便则不用说,虽然很多农田、山林就是个天然厕所,但是没有轮到你上,不该你拉的时候你就是得憋着。而且,在这里我要说明一下,我们很多所谓被”鬼上身“的现象的入口,就是我们的阴窍。在清明节的时候,你胆敢”菊花外露“简直是自寻死路,没有鬼跟着你也有山精野怪跟着你,切忌切忌。
穿黑色衣服庄重肃穆
有些人认为,扫墓时忌穿黑色衣服,要穿红色或黄色等颜色鲜艳的衣服,理由是黑色衣服容易招惹阴气,这种看法是没什么道理的,穿黑色衣服庄重肃穆,可以表达对先人的哀思,扫墓时反而不宜穿大红大绿的衣服,这种衣服与扫墓的气氛不协调,还是穿素色衣服比较适宜。
还有人认为清明节不要买鞋,因为“鞋”与“邪”同音,买鞋会招惹邪气,其实这只是心理作用而已,这个时候买鞋不会给自己带来坏运气。
清明节注意事项 篇五
清明节又来了,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扫墓、祭奠亡灵已成为习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真实写出了清明节的天气多雨与野外出行困难然的状况。而历年来,因清明节祭奠活动中发生的森林火灾不在少数,有的甚至造成了重大损失。加上春季外出踏青的市民偏多,不少市民还选择野外烧烤等活动,是火灾事故的多发期和重特大火灾事故的高发期。
大田桃源国有林场针对清明时节出行及活动易产生安全隐患,开展节前节后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活动对象:辖区村民及中小学生祭奠革命烈士陵园群体。宣传方式:以发放宣传单形式,温馨提示市民注意野外活动人身及环境安全。
一、自身安全
1、对目的地的地形、地貌、环境及天气状况有详细的了解;
2、是在穿着上,应注意穿上宽松耐磨的服装,这样才能动作敏捷,特别要注意穿上防滑鞋,带上安全绳、安全带和头盔;
3、是遇事保持冷静最重要,通过冷静地分析自身所处的周围情况,开展自救,先确保自身暂时安全,后通过呼救或报告有关救护中心支援;
4、是参加野外活动的人,最好具备一定的自救能力,比如游泳、止血等。
二、环境安全
1、祭扫应到指定地点烧纸、焚香、放鞭炮。焚烧完毕,要等余火燃尽方可离去。应避免在树林、草地和草垛附近焚香烧纸、燃放烟花爆竹。最好携带铁锹、水桶等灭火物品,以防疏忽造成突发着火;
2、不要在建筑物旁、草坪上、燃气管道旁、高压线下、汽车旁、化粪池边、芦苇草垛及工地工棚附近焚烧香纸;
3、如不慎引发火灾,不要慌张,更不可盲目逃离现场,可充分利用身边可灭火的物品进行安全扑打,火势无法控制时,立即报告当地森林防火指挥部或国有林场防火办请求支援,同时及时拨打110、119等电话报警。
4、私家车在扫墓踏青活动中严禁占用和堵塞消防通道,要保持消防安全通道畅通无阻。
清明注意事项
一、清明扫墓越早越好吗
这里涉及的是两个时间问题:其一,是清明节当日扫墓还是前后时间均可?越早越好吗?我们认为只要在清明节期间均可,看自己方便。当然,各地都有一些当地的习俗,我们要尊重这些习俗。还有,对于某些风水习俗来说,给去世一年内的亲人扫墓和给已经去世超过一年以亲人扫墓,时间上也有些差异。万年历提醒朋友们要遵守当地的相关习俗去做。
三、为何不能因头发而盖住额头
按照古人的说法,清明节也是“鬼节”。如果需要在此期间走夜路的朋友,一定要记得随身携带护身的吉祥物,如桃木手珠等。同时要亮出你的额头,不能因头发而盖住,因为,那是你的气运命门所在。
清明节有哪些禁忌清明节不该忽视的'十五个禁忌
四、清明节能穿红内衣吗
通常来说,清明节期间要特别忌穿大红大紫的衣服,即使红内衣也要谨慎穿用;应穿上素色的服饰为宜。当然,也不要佩戴红色的配饰。但是,不二堂特别提醒,如果你自身运势很低,或者有孕妇或者儿童,可以带红色辟邪物品随身。
五、清明节悼念逝者买什么花合适
通常是菊花,因为我国古代把菊花当作寄托之花,有思念和怀念的含义。白色菊花是最适合的,也可以搭配一些绿草,如百合,绿叶,康乃馨等,会更漂亮。而黄色菊花有长寿菊之称,比较适合看望病人。
六、扫墓之前需禁食吗
扫墓之前最好禁食:当你动身开始扫墓,就最好不吃食物或食素了,以表示对先人的礼貌和尊重。这一条,不二堂认为很重要,但是对一些朋友来说可能需要委屈自己一下了。
七、如果健康不佳或者精神不振,能去扫墓吗?
扫墓那天,如果健康不佳或者精神不振,建议就不要去墓地了。因为此刻正是身心处于虚弱的当儿,极易招致阴界生灵上身而造成回家之后的麻烦;另外孕妇和6岁以下的小孩也谨慎去扫墓。
八、扫墓时为何不得嘻笑怒骂
因为墓地是阴灵的安居之所,故不可跨过坟墓及供品,大声喧哗、嘻笑怒骂,污言秽语,乱跑乱碰,随处小便,这样做不单只对自己的先人不尊敬,更且对附近的灵体构成滋扰。
十二、清明节扫墓回来要净身洗衣吗
与清明节前忌买鞋类似,清明节扫墓回来,一定要清扫你的鞋子,同时将鞋子的鞋尖朝里,同时勿忘将身上穿的衣服洗干净晾晒为宜。
十三、清明节拜祭辈分有讲究吗
清明节拜祭当然需要讲究辈分,依次为:父亲、母亲、长男、长女、次男、次女……余此类推。拜祭完毕后,祭品是让祖先祝福过的,所以众人可食取祭品。最后提醒您要注意防火安全,待香烛点完后可离开。
十四、丈夫去世妻子能去扫墓吗
坊间有一说法:丈夫去世前3年,妻子都不能去扫墓。这个是习俗问题,只要尊重当地的习俗即可,如果当地有此习俗,那么,最好回避之,否则日后会带来诸多的心理麻烦。如果当地没有此习俗,则无关此禁忌。
十五、为何清明期间忌买鞋
一些人恰巧是清明节过生日,因此有时难免就在清明节期间买双鞋。岂不知鞋与邪同音,故而通常不在此时买鞋。真有需要也要错开时间购买。
如果有些朋友不慎清明这天买鞋了,如何破解?请这些朋友用红纸包好鞋子,放在门口一晚,然后清早将红纸烧掉即可。
应该注意的事
1、注意“病从口入”
而多变的天气容易使人受凉感冒,发生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此时又是呼吸道传染病,如白喉、猩红热、百日咳、麻疹、水痘、流行性脑膜炎等的多发季节,因而要认真注意天气变化,增减衣服,以及尽量少出入公共场所,尤为注意“病从口入”。
2、忌食“发物”
此节气亦是多种慢性疾病易复发之时,如关节炎、哮喘、精神病等,因而有慢性病的人要忌食易发的食物,所谓“发物”,从中医角度上是指动风生痰、发毒助火助邪之品,如海鱼、海虾、海蟹、咸菜、竹笋、毛笋、羊肉、公鸡等,可适当吃些凉性食物,因此“寒食节”也有一定的养生道理。
宜食物有粳米、芝麻、花生、赤小豆、糯米、鹌鹑、鹅肉、蚌肉、螺蛳、鸡蛋、韭菜、芫茜、莴笋、淮山、苹果、橘、马蹄、梨、桃、樱桃等。养生的汤品宜红萝卜竹蔗水、胡椒煲猪肚、川芎白芷炖鱼头、韭菜滚狗肚鱼、鲜土茯苓煲猪展、咸菜滚黄沙蚬、猫爪草煲猪瘦肉等。
3、饮食规律,低盐多蔬果
饮食须定时定量,不暴饮暴食。宜少吃羊肉等酸性食物,可适当“增甘”即多食甜食,顺应春天养生生机。
清明节禁忌 篇六
1.忌吃热食
由于请明是寒食节,旧时民间一般不动灶火,忌吃热食。在民间有句谚语叫做“清明不冷食,水雹下满地”,意思就是说,如果清明节这天不吃冷食的话,这一年会下水雹,从而影响庄家的收成。
2.忌在墓前嬉笑怒骂
因为墓地是阴灵的安居之所,故不可踏过坟墓及供品,大声喧哗,嬉笑怒骂,污言秽语,这样做不单对自己的先人不尊敬,更会对附近的灵体构成滋扰。不能对墓穴设计评头品足,这样会被视为亵渎阴灵,遇到不好的气场,那便会惹到一身麻烦回家。
3.忌踩别人坟头
坟头是放置香烛祭品的地方,用脚踩踏,就是踩别人的地头,就算是无心,也算你不尊敬先人。
4.忌看先人照片乱说话
可能你只是出于一片惋惜之心说了一句无心快语:“这么年轻就死了,真可惜!”但是这些话千万不要说,因为死者本来就是不甘心这么早就离开人世的,你这么说当然是触犯忌讳了。
5.忌在别人坟地乱摆东西
不是每户人家都建有大坟,因为坟地有限,经常会发生不够地方摆祭品的情况。若是要借用隔壁的坟地,应该很有礼貌地说一句:“麻烦了,借用一下您的地方!”最好烧炷香给对方,请他们关照一下你的`祖先。
6.忌晚上拜祭
避免黄昏或晚上拜祭,因为该时段阳气已逐渐消退,阴气逐渐增长,若是时运低的人,很容易会招惹阴灵缠身或骚扰。
7.忌妇女拜祭
通常来说,怀孕的妇女要避开清明拜祭活动。不仅如此,严格说来,女性来例假,最好也不要参加此类活动,特别是不能在下午三点后参加清明拜祭活动。
8.忌在先人墓地照相
在中国祭祖并不只是纪念祖先,而是明显带着向亡灵敬拜,祈求的意思,所以忌在先人墓地照相,无论是扫墓者自身合影,还是扫墓者与墓地合影。更忌讳照相时将其他坟墓拍进镜头。不然,你的运势很可能下降,各方面失衡。
9.忌探视朋友亲人
最好不要清明节当天去探视亲朋好友,因为清明节是祭奠的特殊时候,此时去探视亲朋好友是很说不过去的,或者说不吉利。
10.忌买鞋
一些人恰巧是清明节过生日,因此有时难免买双鞋作为送给自己的生日礼物。岂不知“鞋”与“邪”同音,故而通常不在此时买鞋,真是需要也要错开时间购买。对于这一点,你只要留意鞋店为何清明节生意不好就明白了。
扫墓穿衣配饰禁忌
一、穿黑色衣服庄重肃穆有些人认为,扫墓时忌穿黑色衣服,要穿红色或黄色等颜色鲜艳的衣服,理由是黑色衣服容易招惹阴气,这种看法是没什么道理的,穿黑色衣服庄重肃穆,可以表达对先人的哀思,扫墓时反而不宜穿大红大绿的衣服,这种衣服与扫墓的气氛不协调,还是穿素色衣服比较适宜。
二、还有人认为清明节不要买鞋,因为“鞋”与“邪”同音,买鞋会招惹邪气,其实这只是心理作用而已,这个时候买鞋不会给自己带来坏运气。
三、特别忌穿到大红大紫的衣服,应穿上素色的服饰。另外,不要佩戴红色的配饰(本命年者除外)。
四、清明节爬山祭祖的时候,要带戴玉器。登山远足是不错的假日消闲活动,但由于高地湿气重,加上很多动物死后,尸体腐化于此,无形中强化了负面磁场。不想见到“脏东西”,不妨佩戴一些玉器饰物,借此增强个人的正面磁场。
五、尽可能避免带红绳、铃铛、风铃等,这些物品在民间认为是会招来魂魄的。
扫墓注意风水问题
1、不要去太偏僻的地方,因为是祭祖,所以难免会去一些很少有人去的地方,最好是依据常走的路线行走为好,勿要在偏僻的地方踏青,一来是安全问题,再者是易粘惹邪气。
2、祭祖和扫墓还是要心诚为好,对走路中或站立时遇到的坟,要有恭敬之心,勿用脚去碰墓碑之类的,在这样的场所要多有严肃庄重的态度为好。
3、面对先辈的墓地,必定要好好清理杂草,好好添上一些松土,把整个墓地弄得焕然一新,外观上更加饱满,心中默念,寄希望九泉之下的先辈保佑后代富贵昌盛。
4、选择扫墓的时间是最好选在阳气比较旺的时候,象天未亮或刚亮或是傍晚时分或太阳将下时,都是不可以去扫墓的,因为此时抵抗力最弱,是不利扫墓人的,一般是在上午十点到下午三点间为好。
5、去扫墓的人,如果身体虚弱或生病或是额头发黑,则表示时运较低,若能不去为扫墓最好;若一定要去,可随身佩戴玉器或玉佛等护身符为好。
传统习俗 篇七
主要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扫墓、吃青团外,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1、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2、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3、植树
清明植树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文献中早有记载。清明本是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早在周代就出现了“清明”这个词。到了汉代,《岁时百问》曰:“万物生长此时,皆清静而明洁,故谓之清明。”清明形成节日与寒食节有很大的关系,汉代规定清明在寒食节后两天,具体日子在冬至后一百零七日,唐宋时改为寒食节后一天。清明节因寒食节演变成二十四节气中唯一的节日,其由来则与绵山介子推与晋文公重耳的故事有关。
4、插柳
据说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5、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明《宣宗行乐图》长卷中绘有宣宗赏马球之场面。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
6、荡秋千
这是中国古代传承发展。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7、放风筝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8、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中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帝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9、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10、蹴鞠
蹴鞠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北方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又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三国曹植《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析津志》记辽国把打马球作为节日的传统风俗,于端午、重九击球。《金史·礼志》也记金人于端午击球。宋代有“打球乐”舞队。至明代,马球仍流行。《续文献通考·乐考》记载明成祖曾数次往东苑击球、射柳。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
11、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
12、拔河
拔河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据说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节令食品
由于寒食节的冷食习俗移植到清明节,中国北方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在山东,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仪式后,将祭祀食品分吃。晋南人过清明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关于民间寒食习俗的记载,几乎是突然地出现在东汉的文献中,主要集中在山西地区。即使在寒食习俗颇为盛行的唐宋时代,其传播范围也不出北方。晋陆翙《邺中记》最早谈到寒食中的特殊食物:“寒食之日作醴酪,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红煮作粥。”直到唐宋时期,人们仍在食用这种凉大麦粥。
清明节时,中国南方部分地区有吃青团的风俗,青团又称清明饼、棉菜馍糍、茨壳粿、清明粑、艾叶粑粑、艾糍、清明果、菠菠粿、清明粿、艾叶糍粑、艾粄、艾草糕、清明团子、暖菇包、艾草青团等等。在闽南侨乡,每逢清明节必定做一些糕、粿和米棕,在清明节前后让家人食用。上海旧俗,用柳条将祭祀用过的蒸糕饼团贯穿起来,晾干后存放着,到立夏那天,将之油煎,给小孩吃,据说吃了以后不得疰夏病。在浙江湖州,清明节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坟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带的干粮。俗话说:“清明粽子稳牢牢。”清明前后,螺蛳肥壮。吃藕是祝愿蚕宝宝吐的丝又长又好。吃发芽豆是博得“发家”的口彩。吃马兰头等时鲜蔬菜,是取其“青”字,以合“清明”之“青”。
广东人清明节都吃什么
1、鸡蛋
清明节因与上巳节相近,食俗也有吃煮鸡蛋。清明节吃个鸡蛋,一整年都有好身体。又清明节蛋,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画蛋”,另一种则是“雕蛋”。前者可吃,后者则仅供玩赏而已。
吃鸡蛋,是源于古代的上祀节,人们为婚育求子,将各种禽蛋如鸡蛋、鸭蛋、鸟蛋等煮熟并涂上各种颜色,称“五彩蛋”,他们来到河边把五彩蛋投到河里,顺水冲下,等在下游的人争捞、剥皮而食,食后便可孕育。现在清明节吃鸡蛋象征圆圆满满。
2、荞菜
荞菜是广东人清明节餐桌上不可缺少的时令蔬菜,因与“轿”同音,寓意先人坐轿归去,免受乍暖还寒之苦。
广州人祭祀完了后,分了猪肉,并不算完成了拜祭形式,家人会将猪肉带回家后,配上清明时节的菜蔬“清明荞菜”去炒着吃,还有不嫌麻烦的人家另外用这个“清明荞菜”配一些鸡蛋丝烧肉丝炸一些春卷吃,吃完了这些菜肉,这一年的“行清”任务才算完成。
3、荠菜
荠菜是阳春三月的应季时蔬,又因其与“聚财”的谐音,而颇受百姓喜爱。关于荠菜,有这样一种民间传说,清明节在祭祖的时候,借助祖先的神灵和财气,人们会将新鲜荠菜洗净后捆扎成一小束,放入鸡蛋、红枣、风球,再配两三片生姜,煮上一大锅,每人吃一碗,既可交发财运,又可防治头痛头昏病,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民间特有的食疗习俗。另外,因“荠”与“吉”谐音,所以,荠菜也有“吉菜”的说法。
“农历三月三,不忘荠菜煮鸡蛋”,用荠菜来煮鸡蛋是清明节最常用的做法。具体做法其实很简单:先将新鲜荠菜洗净后捆扎成一小束,放入鸡蛋、红枣、风球,再配2-3片生姜,可以煮成一大锅,全家吃。
4、菜包糍
清明前夕生活在粤北山区的南雄客家人除了扫墓祭祖、缅怀先辈外,还一直流传着吃“菜包糍”的传统习俗。相传,清明时节吃了黄栀子和粘米做成的包糍,不但可以避邪,还能清热去湿。
不起眼的菜包糍其实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菜包糍原本是南雄浈江一带船民的小吃,所以又名“船佬糍”,南雄珠玑巷是著名的广府人南迁的中转驿站,也是客家人的。聚集地,相传唐宋时南迁的中原地区先民春夏季节原本习惯用麦子做成面粉来做菜包,一路南迁至岭南后,由于麦子甚少,便用水磨将白米磨成的米粉来替代面粉,做传统的菜包糍的风俗也由此在南雄地区流传至今。
5、粽子
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间习俗的“寒食节”吃粽子,要比端午吃粽子早得多。现今仍有许多地方流行清明前一天与清明吃粽子的民间风俗。据记载,当地清明祭奠祖先的祭品中,粽子必不可少。“粽子”是“众子”的谐音,寓意人丁兴旺。
广式粽子的著名品种有“碱水粽”、“烧鸭粽”、“猪油豆沙粽”、“叉烧蛋黄粽”、“鲜肉蛋黄粽”、“椰蓉粽”等,裹包形式有“四角粽”、“五角粽”,其中“什锦裹蒸粽”,一只重量达500克。
6、艾粄
清明节吃艾粄是广东的传统风俗。清明节的艾粄被称为“清明粄”,清明节前夕,市民到野外采摘艾叶,剁烂成浆后与米粉和糖做成粄糕,蒸熟后分给大家吃。由于艾叶有祛湿、健脾胃的功效,所以有吃清明粄身体强健之说。
做艾粄,一般要先将捣碎的艾草加上糯米粉、水、糖,一起拌成团,然后把面团捏成一小团,搓圆捏扁,把捣碎的花生、芝麻等馅料包进面团里,再封口捏成扁圆形等形状,垫在芭蕉叶上放入锅中,隔水蒸约20分钟,清香怡人的艾粄就可以出炉了。
7、螺蛳
清明时节是采食螺蛳的最佳时令,因这个时节螺蛳还未繁殖,最为肥美,故有“清明螺,抵只鹅”之说。螺蛳食法颇多,可与葱、姜、酱油、料酒、白糖同炒;也可煮熟挑出螺肉,可拌、可醉、可糟、可炝,无不适宜。若食法得当,真可称得上“一味螺蛳千般趣,美味佳酿均不及”了。
广东和广西人炒螺蛳时,喜欢用蒜头和鲜紫苏叶做作料,这不仅能使螺肉的味道更加鲜美,还有一定的杀菌作用。
8、甘蔗
广州人称扫墓为“拜山”或“行清”。拜山后分食甘蔗,并将吃过的蔗渣丢于坟前,还要将包子掰碎撒于坟前。甘蔗寓意节节高。清明节肇庆也有吃甘蔗的习俗,寓意欢欢喜喜、甜甜蜜蜜。大人都会叮嘱小孩子,吃甘蔗要从头吃到尾,不能没吃完就扔掉。据说这样子以后做事情才会有头有尾,善始善终。
挑选甘蔗可以注意3个原则。一是摸,检验甘蔗的软硬度;第二看,看甘蔗的瓤部是否有变色;三是闻,鉴别一下甘蔗有没有异味。霉变的甘蔗质地较软,瓤部颜色略深、呈淡褐色,闻之略有酒糟味。除了看外观,商家剥皮时大家还要注意看甘蔗的中心和表皮,如果是红心的话就不要购买了。有些不法商贩有可能会把霉变甘蔗榨成蔗汁出手,所以建议来源不明的甘蔗汁大家最好也不要购买饮用了。
9、烤乳猪
在广东地区,烤乳猪是不可或缺的清明祭祖佳品,广东人也给它起了一些非常好意头的名字—“鸿运当头”、“红皮赤壮”等,向先人奉上脆皮金猪,希望保佑子孙身体健康、家庭和睦、宏图大展。
南北朝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对烤乳猪更有详细记载:“色同琥珀,又类真金,入口则消,壮若凌雪,含浆膏润,特异凡常也。”根据记载,“取正在吃乳的小猪,击杀后洗刷干净,除去五脏,用茅草塞满肚腹,用一根柞木棒穿过,架到火上,缓火遥炙急转勿停,以酒涂乳猪之表皮,表皮易于发色。”最后乳猪表面变成琥珀色,便大功告成。
10、朴籽粿
朴籽粿是潮人清明扫墓普遍要蒸制的粿品。据传昔年元兵于清明前入侵潮汕地区,杀戮掠夺,民不聊生,百姓被迫无奈而避入山林之中,饥不择食,只好采摘朴籽叶、果籽充饥,后人为永记深仇大恨,故有“清明食叶”民谚。潮人世代相传清明节加工蒸制“朴籽粿”的风俗,沿袭至今。
制作朴籽粿,首先将朴籽树叶和果实捣烂,与大米舂成粉末,然后发酵再配糖,最后再用陶模型蒸或梅花模型蒸熟而成。一般朴籽粿有梅花型和桃型两种,也有叫碗酵桃的。蒸熟的朴籽为草绿色,个个咧开嘴大笑,总是给人春天很美好的感觉。
11、薄饼
清明食薄饼在潮汕很盛行,几乎每家每户都不例外。据说这是从古代的寒食节习俗演变而来的。明郭子章《潮中杂记》说:“潮之葱糖,极白极松,绝无渣滓。”由此可见,潮汕在明代已有食糖葱薄饼之俗。
薄饼分皮、馅两部分,皮是烙成圆形的熟面皮,以薄得像纸的那一种最好;馅有咸的、甜的两种。咸的主要是用蛋、鲜肉、腊肉等制作,可以把葱末混入香菇、豆芽、韭菜等已经做成的熟料中,混合起来。如果做的是甜馅的薄饼,就经过特殊加工成为‘糖葱’,做好后就放起来,到时候就用薄饼皮卷起来吃。
各地习俗 篇八
1、国内
广东
在广东,清明扫墓,称为扫山、拜山、拜清。清明时节广东地区已呈现春和景明之象,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广东人过节的主要礼俗主题;因利趁便,拜山之余一家老少亦在山乡野间踏青游玩一番。广东人对宗庙、祖先非常重视,对于宗庙、祠堂、祖墓的祭祀,历来被看作头等要事。每逢清明,不管是在海外的,还是离家乡不远的,都要赶回老家来,同父老乡亲一起去拜祭祖先,清明也成了合家团圆的聚会的日子。
广东有“行清”与“踏青”的习俗。“行清”与“踏青”不同,踏青是郊游、亲近自然,行清则是一家或一族人约定时间齐齐去扫山。在每年拜山时,首先将祖墓周围的杂草清除,然后扎纸,摆上祭祖金猪、鸡鹅鱼肉、鲜果糕点、酒水等供品进行拜祭。完成了拜祭仪式后,就地切烧猪配以鲜果茶点野餐聚宴,又或回家聚宴。清明节在广东是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一些地方自古就有举行清明会、吃清明宴的习俗,全族男女老少都参加,场面宏大、热闹非凡。
港澳
港澳的清明习俗与广东大体相同。清明时节,香港民众一般会到先人墓前拜祭,焚烧香烛、冥镪,清除杂草及供奉水果、香酒、鲜花、烧猪或白切鸡等。尽管香港大部分坟地墓园都有公共交通连接,但清明节当天交通依然拥堵。民众时常为避免人多挤迫,习惯错峰祭拜,而不一定恪守清明当日扫墓祭祖的传统。
清明是澳门的法定假期。清明扫墓祭袓是澳门居民很重视的习俗,澳门人把清明当天叫作“正清”,在清明当天扫墓叫作“行正清”。每逢清明节前后,“行正清”的人们除了自备香烛、冥纸以外,还携带了烧肉或是一整只乳猪、水果、糕点、酒等来供奉祖先。
浙江
在浙江,清明俗称祭清明,或“祭坟”拜太公。各地习俗有所差异,有的地方在清明日祭坟,有的地方却一定清明日上坟。一般本族人拜太公都提早几天祭拜,先祭拜太公,后祭自己各户的祖宗。祭清明时先给祖坟“加土”或“添土”,即用畚箕取土添加在祖坟之顶。祭品摆好,先点蜡烛,后点香,按人多少发香,由辈份高的,主祭祷词,然后大家一起跪拜。祭毕,小孩子可以分享清明馃吃。最后收拾祭品离开,所有的坟都要到过,全用同样的程序祭祀。
旧俗清明要祭祖,祭祖有家祭、族祭及祠祭三种,清明日祠堂门大开,合族行祭,上厅挂大祖宗画家,男女老少共聚一堂,共祭族祖,祭礼用全猪、全羊、全鸡三牲及诸类时果。祭毕,分份子给子孙,并设宴招待族人,场面盛大,仪式隆重,座席上位置不论老幼,以辈份为序,不分贫富,小者执壶。建国后,很少有祠祭。现在只有家祭,每家每户一桌斋饭祭拜祖宗。
江苏
江苏各地传承发展不尽相同,泰州人于清明节举行划船比赛,称为“撑会船”。镇江人以柳叶七片泡茶,据说喝了可以明目。武进县方茂山以清明为龙母化身之日,乡民竞相拜祷。徐州人清明扫墓,犹称“上陵”(陵读音“林”,指陵地),将近清明时,徐州人便纷纷举家上坟祭祖,最迟不得超过清明节这一天。清明上坟,除罗列醇酒、肴馔、燃香烛、化冥纸祭祖外,还须替祖坟添土;徐州清明节不仅要吃蒸菜和青团子,还要插柳、上坟祭祖、掩骨会、扫“金银灰”、春游踏青远足。
上海
上海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扫墓、踏青,每年清明前后祭扫出行人次近千万。由于推动公墓化的兴盛,而相关选址以外省的苏州、嘉兴等地为主。此外,青团是江南地区的清明时令点心。其主体由糯米粉制成,经青艾(草头汁)调和而呈绿色糕团,一般为豆沙馅或芝麻馅。对上海人而言,青团是清明祭祖时必不可少的供品。
安徽
安徽省内不同地区的传承发展也不一样。贵池县清明节,妇女制米茧以祭蚕姑,祈祷蚕桑有好收成;泾县称清明为插柳节;寿春清明,家家插柳,并悬纸钱于墓树,称为赆野鬼;合肥家家户户则习惯在门头上方悬柳枝、往坟地祭祀已故的先祖和至郊乡踏青游春。清明节的习俗除了祭祖、扫墓外,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海南
海南人清明祭祖时,还有吟诵祖训族规的民俗传统。海南各地建有‘祖庙’,多在清明之际便举行祭祀活动。这些祭祀活动中,往往有八音伴奏,念唱祭文,追颂入琼始祖功德。“民间祭祀过程中,还要念诵祖训族规格言,而这些祭文、祖训、族规均是一篇篇绝妙的歌谣。”
海南人扫墓时,以猪、鹅、鱼、糕果点心祭祀,焚香化宝。也有同姓居民抓猪拉羊到始祖坟上祭祀,祈求后代子孙繁荣。,清明祭祖分两种,先为祭“己祖”,以一户或几户为单位,在家中祖先牌位前摆放好“三牲”、干饭等祭品,人人跪拜。后为祭“众祖”,以几十户或几百户为单位,同姓氏的宗族均参加。将备好的祭品带到先人坟墓祭拜,清除杂草,添上新土。
广西
按照广西的习俗,晚上扫墓是禁忌。清明祭扫要按祖先的辈分进行,先扫祖坟,再扫家坟。按照习俗,祭扫的程序是先将墓园打扫干净,若墓地是在山上的,要将墓地里的杂草清除干净;然后是祭祀,过去人们都喜欢将携带的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供祭在亲人墓前,上香、敬酒,然后叩头行礼祭拜,表达对先人的尊敬,寄托哀思。在广西,许多人会提早制作五色糯米饭,还有三牲(鸡、猪肉、鱼),寓意子孙衣食丰厚,年年有余。祭毕,亲友就近饮宴,称为“野餐”。
福建
闽南侨乡对于清明节十分重视,闽南传承发展是民间传统的溯源追本节日,其主要活动力扫墓祭祖。祭祖:是日中午,各家各户要煮“润饼菜”(春卷)、带牲醴,到厅堂、祖厝孝敬嫡系祖先魂灵,以及厝主、地基主等。福建闽南并不一定只在清明节扫墓。扫墓日期一般有两种,泉州习俗是在清明节前后几天,漳州则有部分人士会选在三月初三的上巳节附近扫墓,客家人则通常在春节之后。方式是,清理完坟墓环境后(如杂草、树木),先祭拜土地神,然后祭拜祖先。祭拜完后在坟墓上,用小石头压上“墓纸”,代表已经将坟墓修缮完毕。福州清明,东郊踏青之游人甚盛,大多拾野菜煮臛,称为“煮菜臛”。惠安人扫墓时放纸鸢,吹麦箫。泉州清明吃“润饼”、制“脚目粿”,这是一种球状的点心。
山东
招远、即墨、临朐、临清等地在清明扫墓时,要在坟上加新土。据说这是为祖先修屋,避免夏天漏雨。威海、栖霞、黄县等地全族公祭祖坟后,一起吃祭后的馒头及菜肴,称为“房食”或“祊社”。鲁北地区还保留了南北朝时“斗鸡子”的习俗。滨县的儿童,在这天以煮热的鸡蛋互顶,谁的鸡蛋先破,谁就是输。齐山、博山等地在清明节煮一锅小米干饭让牛饱餐一顿,称为“饭牛”。
湖南
湖南长沙将扫墓称为“挂山”,有“前三后七”之称,即清明节的前三天后七天为扫墓期。扫墓祭祀有先后顺序,一般都要先将墓地清理干净,拔除墓地杂草,插上“挂山条子”在墓前拜祭。长沙府清明插柳,称为“记年华”。永州府清明节凌晨汲水,经数月味色不变,用以造酒尤佳。新田县农谚:“清明晴,万物成”。
湖北
湖北各市的传承发展各不相同。武汉清明节有“挂纸”习俗。有的人家以五色彩纸制作灯笼和幡标,挂于祖坟上,并鸣鞭炮,供祭品。坪坝、三阳、罗店、宋河等地还有抬香案、抬整猪至墓地祭祖的习俗。黄石人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云南
云南各地习俗不尽相同,有的地方会在清明节前后,一个家族就会邀约在某一天,几十个人一行,买好菜,带上锅碗瓢盆,一大早就出发去往山上找一块空地开始做饭。到中午时分,再把酒食果品供祭在墓前,烧点纸钱、叩头行礼,缅怀先人。
四川、重庆
川东和重庆万州等地,旧时有“上野坟”的习俗。清明节前后,三两女子结伴携酒食往郊外野餐。不管是否相识的男子均可入席同乐。四川什邡等地,妇女以荠菜花沾油后投入水中,视水面花纹以卜吉凶,称为“油卜”。成都一带则卖炒米团,上面点染彩色,以线相串,称为“欢喜团”。
江西
江西省内各个地方也有差异,像时间的选择就有很大不同。永丰县的清明扫墓以清明节“前三后七”为期,九江各地则习惯在清明节的前三天和后四天的。范围内扫墓,称为“前三后四”。大部分袁州区人选择在农历三月初三扫墓,只有少数外出工作的人才会在清明节赶回家扫墓。新建县清明拜扫,例用春饼。永丰县除例行的牲礼外,还以米粉作果,称为茧果,或压糯米为糕,浇上糖汁,称为饭果,犹有寒食之遗风。安义县清明祭扫惟男丁行祭,妇女皆不参加。
贵州
老贵阳人在清明这天扫墓时的“清明食品”,往往是糕点、凉粉、凉面加卤菜、凉菜;锅魁加卤菜、凉菜。人们扫墓除了带上纸钱香烛外,还会带上一串用纸剪成的纸串,挂在坟前,用以招魂,俗称“挂青”。
陕西
兴平县清明,姻亲间以纸钱相赠,且互相拜墓。富平县每户人家于清明请名山之泉源水,共礼一神。准备牲礼来祭祀,以祈求丰收,称为“游水”。同州县清明祭扫后,折柳枝插门;并以纸钱贴于树干,据说如此可以防虫蚁。洛川县清明蒸馍为食,馍四周作鸟蛇之形的装饰。据说介子推上绵山时有鸟、蛇保护他,所以以此作为纪念。
青海
青海人过清明节,有些独特的风俗。青海人的过清明节从春分过后就开始了,俗称“田社”。从田社开始,就要准备上坟扫墓,每一天都可以去扫墓,一直到清明节。西宁的传统祭祀品是纸钱、黄表纸、冥币,还有12个大馒头,准备的食物有酒、米汤、奶茶、肉类,到坟上烧过纸后,就点燃煤火,把各家带来的食物集中起来,放在火上烧热了吃。男人们猜拳行令,喝得痛快淋漓。女人们坐在一边拉家常,顺便拾点撒在坟头上的祭祀品,拍拍土就吃了。
甘肃
鲜花祭奠、植树祭奠、祭文悼念、网络祭奠等逐渐成为甘肃过清明节的时尚。过去,老兰州人扫墓的时间,一般从“田社”开始,到清明当日为止。“田社”也叫做第一个祭祀日。“田社”在民间有个简单的推算法:即“九尽十日为田社”。
山西
清明节上坟,山西南部多数地方不燃香、不化纸,要将冥钱等物悬挂坟头,有“清明坟头一片白”的说法。原因是寒食节习惯禁火,而清明节又在寒食节期间。山西北部多数地方却要将冥钱等物全部烧尽,理由是不烧尽就转不到先人手里。大同等地又习惯白日上坟,晚上在家中焚烧冥钱冥帛。
晋西北的河曲等地,旧俗上坟要带酒肴,祭毕祖先,便在坟地里饮食,意寓与先人共饮共食。晋南的闻喜等地,上坟时要用嵌枣糕在坟堆上滚来滚去,传说是为死去的老人抓痒痒。晋中的介休等地,上坟时供品为面饼,形如盘蛇。回家后将面饼放在院里,吹晒干以后再吃。老人们讲究可治病,其源盖出于寒食禁火的缘故。
河北
在河北的上坟烧纸钱讲究“早清明,晚十一”。扫墓烧纸在清明前一周就开始了,而清明当天已很少有人去扫墓了。冀南地区则选择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寒食节扫墓。倾城男女出郊踏青、看花、挑菜、簪柳。有谚语道:“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东安县清明插柳、看花。节前五、七日即有人祭扫坟墓,清明节当天则在自家堂上祭祖先。永平府以寒食前一日为蛆日,造酰酱。官府祭厉坛。元氏县清明节又称花节,人家买花置酒宴请宾客。
吉林
延边,端午节有吃打糕的习俗。这是用艾蒿与糯米饭打制成的年糕。据说,艾蒿制作的打糕味道清香,非常具有民族特色。
北京
北京,除扫墓之外,还有踏青、插柳、放风筝等活动。此外,清明节之所以吃寒食,传说为了纪念春秋时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晋文公下令禁火,只吃寒食。
河南
河南巩县清明,女婿也祭岳家之祖坟。人家祭祀青苗、牛王、洪山诸神。孟津县清明插青苗于麦地。在北宋时,“颁新火”是从皇家、官府到社会各界都盛行的重要习俗,每年清明节期间举行。在仪式上,要熄灭旧火,重新钻木取火,将火种发给百姓,取除旧布新之意。
台湾
中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不一,所以清明节也因地而异,有二月初二的,也有三月初三的。台湾的漳州籍人清明节则是在农历三月初三。台湾传承发展和闽南差不多,台湾客家人祭祖扫墓的时间是从元宵节过后便开始,日期由每家自定,一直到清明为止。
台湾民众的扫墓习俗,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般祭扫,仪式及祭祀的东西比较简单,大都只供一些米糕、粿类和糕饼;二是修整祖墓,祭礼相当隆重,供祭的祭礼一般包括各种祭礼品十二种蔬菜及粿类、糕饼等。扫墓时一定要在坟墓的四周献置“墓纸”(用五色纸剪成长方形)每张纸压上小石头,还得放一沓在墓碑上。这个仪式俗称“挂纸”,是献给祖先的钱。如果是培墓即修整祖墓,全家人要围在坟墓四周吃红蛋,蛋壳就撒在墓地上,含有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吉祥意思。
2、国外
印尼华人
早年印度尼西亚华人多在百家姓宗祠祭拜先祖,自从各姓氏有了自家的宗亲会所宗祠,宗亲们便聚集在会所祭拜祖先。生活在印尼的华人一直延续着清明节祭祖扫墓的习俗。“百善孝为先”,在华人社会的价值观里,“孝”排在首位,扫墓祭祖就是一种孝道的表现。印尼华人表示,清明节很有意义,这期间不仅扫墓拜祭先人,缅怀先人的功德,也是兄弟姐妹团聚的日子,传承发展应该代代传承,尤其是现代社会更应该发扬孝道。
华人多在百家姓宗祠祭拜先祖,自从各姓氏有了自家的宗亲会所宗祠,宗亲们便聚集在会所祭拜祖先。宗亲们通常是祭祖后共进午餐,敦睦宗谊。一些地方在清明节期间,举办师生校友联欢会,加深彼此情谊。更多的华人是举家前往墓地给先人扫墓,或到寺庙进香祈福。
马来西亚华人
马来西亚华人不忘在清明节扫墓祭祖。清明节在马来西亚也不是公共假期。在马来西亚,华人的公共墓园一般叫做“义山”,因此当地人常说清明节要“上山扫墓”或者直接说“拜山”。清明节当天,拜祭者先将坟墓打扫清理干净,然后摆上鲜花、水果等,再点上一炷香,寄托哀思、缅怀先人。
新加坡华人
同样华人占多数的新加坡,清明节亦不是公共假期。在新加坡,清明节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清明节最早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延续到今,已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简化。每逢清明时节,新加坡华人会举家出行,子孙们先将先人的坟墓及周围的杂草修整和清理,然后在亲人墓前摆上酒食果品和鲜花,燃起香烛,再将纸钱焚化,磕头行礼,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回中国寻宗认祖、祭拜先人,则是近20年新加坡华人兴起的潮流。在清明节前,新加坡华人见面时往往会用家乡话互相询问:“回家乡过清明不?”千里迢迢回中国祖籍地扫墓的原因只有一个:不能忘记祖先。
一些华人表示,不太能接受时髦的“网上祭拜”方式,如果条件允许,一定要亲自到先人墓前磕头。即使是接受西方教育的新加坡年轻华人对清明节也不敢怠慢,因为崇祖、祭祖是流传数千年的华人传统。
美国华人
清明时节,美国南加州华人历史学会每年都会举办活动纪念华裔先民,并呼吁华人不要忘记先民在加州开疆辟土的贡献。当地华人纷纷以不同方式进行每年一度的清明节纪念活动。
纽约华人不同的经历决定了他们过清明节的不同方式。在这一天,许多传统侨团都纷纷在报上刊登春祭广告,并在会所内张贴通知,组织成员到安葬先人的墓地祭奠。清明节扫墓成为华人联络感情、增加交往的社交场合。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来美的新移民,也往往会通过书信和电话向远在故国的亲友表达对先人的思念。
美国华人虽然远离故土,但许多人都认为,在接受美国主流社会文化的同时,不应忘记中国的传统节日。华人方焰指出,纪念华人传统节日有助于发扬中华民族的美德,增进海外华人的交往和团结。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清明节扫墓时间有什么讲究忌讳(精品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