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论语人生之道感悟【精品多篇】

发布时间:2023-07-23 08:43:28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说明】论语人生之道感悟【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论语人生之道感悟【精品多篇】

论语人生之道感悟 篇一

想找出一本影响了中国的书并不难,从《诗经》到《易经》从《左传》到《史记》都能如此说,但要找到一本能够长远地影响中国发展进程以及对中国人的精神品性有着千丝万缕的渗透的书,恐怕也只有儒家的经典之作——《论语》。

孔子的至理名言,比不上老子的意味深长,比不上庄子的逍遥洒脱,却是一剂朴素的灵丹妙药,短短几句,往往就能使人受益一辈子。

论语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几则,莫过于“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第一则说孔子想住九夷那蛮荒之地去,大家觉得奇怪,就去问他怎么去住那么落后的鬼地方呢?他却答“君子住在那,又怎么会闭塞落后呢?”此话又说到了两个方面,一是君子不回在乎外界环境的好坏,毕竟自身内心的清净重要于外界环境的清净。二是人改变环境,还是环境改变人,有一则小故事说把胡萝卜放到开水里,胡萝卜变软了,把鸡蛋放水里,蛋清蛋黄都凝固了,把咖啡豆磨碎了放开水里,水就成咖啡了,这足以说明三种对于外界环境的态度,是“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直到被环境慢慢改变还是与环境对抗,亦或者是如咖啡豆一般的改变环境,孔子正是说,君子能到九夷去像咖啡豆一般的改变环境,那里就不会闭塞落后了。

对于第二则,我有切身体会,以前,我有一个朋友是广东番禺人,一次和他闲聊时,我突然忆起鲁迅的《故事新编》中的一篇曾提到,禺是古代对一种猴子的称呼,后来我查了词典,也的确如此,而番(pān)字的另一音番(fān)有外国的意思,于是我故作神秘的问他是否知道番禺在古语中的意思,然后又拿出词典,一边笑着一边查给他看,他的脸色便慢慢的难看起来,我却自顾自的补充道“你们番禺人就都成外国猴子了……”话没说完,他勃然大怒,扭头就走。后来我也觉得是自己没考虑他人的感受,没做到“慎于言”,便向他道了歉。

至于第三则,我每到一个新的班级就会有这样的感受,每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同学,都可能有自己的几个独门“绝技”有篮球猛将,堪称乔丹第二,有数学天才,堪称华罗庚再世,有科学爱好者,大有创造超越《相对论》的《绝对论》的雄心壮志……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想像大海一般的渊博,就得学会向身边的人学习一点一滴的精华,如此的好学精神,才造就了孔子那样的伟人。

小小的一本语录体书籍,从治国,到为政,再到做人,无不有详细的思想与感悟,宋朝的宰相赵普曾称,他以半部《论语》治天下,现在我们普通人也能说,我们以一本《论语》治人生。

论语人生之道感悟 篇二

自西汉董仲舒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学说被历代封建统治者不断地推崇,一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一代代的读书人在“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训条中熟读“四书五经”,汲取向上的力量,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国在“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赞益声中抚民、治国、安邦。重读《论语》细细体味,发现《论语》里孔子的许多言论更重要的是在于教人在“为人”“立身”“处事”方面做到“有德”“有信”“有义”“有礼”,教育他的弟子们做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有魅力的人。《论语》其实也是一本关于人生修养的书。

有德

孔子认为为人立志,以德为先,“志于道,据于德”,“德者,成和之脩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立身处政,以德为重,“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君子怀德,小人怀土”、“齐之以德,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从技义理,以德为要,“依于仁,游于艺”、“不恒其德,或承之羞”。细读《论语》穿越时光的隧道,两千多年前孔子关于“德”的论述今天读起来还令人对至圣先贤的洞察力而肃然起敬。一个人没有的美好的道德,就像一个没有装满东西的袋子,无论你怎么搀扶也站不直,立不稳。美德是一个人健全人格的基础,是一个人人格魅力的源泉。

想起了《鲁哀公问政于孔子》中的一则故事。有一天鲁哀公问孔子,说一个叫哀骀它的人,外形奇丑无比,跛脚驼背。哀公好奇“召而观之,果然其以恶骇天下”。可是这个哀骀它很得人缘,“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妇人见之,请于父母曰:与为人妻,宁为夫子妾者,数十而未止也。”问这是为什么?孔子说这个人何以能够做到大丈夫和他相处不忍离去,女孩见了他就回去跟自己的父母亲说与其做他人的妻子,情愿做哀骀它的妾。这是因为他有美德,而且“德”不外露,“才全而德不形者也”。一个人有了崇高的道德修养,就像一个人的有了美丽的光环,能烛照他人,人格的魅力就会像冬天里的阳光去温暖周围的人。“所爱其母者,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一个有德之人,就像一个母亲有母爱的光环,她的孩子爱他的母亲是因为母爱的光辉,而不是母亲的外表形体,这个形体不论是美丑。跛脚驼背的哀骀它为什么能够如此招人爱就是因为他的德,而且有道德光环形成烛照他人的魅力。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像哀骀它那样,用自己美德的魅力影响他人,“民德归厚”的社会氛围就离我们不远了。

“德”不但可以增加自己的魅力,还可以浸润自身的心灵,我们常说的“德润身”说的就是这种情形。《韩诗外传》中说一个故事,闵子骞是孔子的学生,子贡发现他入学前面黄肌瘦,入学后没多久闵子骞的脸就变得润泽饱满,精神焕发,全身透出一派健康的好气色,子贡就问他为什么?闵子骞说:“德行的修持不断滋润了心田,那自然就会喜悦洋洋、容光焕发啊!”闵子骞以亲历亲行的变化,告诉大家一个很朴实的道理:美好的德行可以滋润心田,愉悦身心。

有信

孔子认为“信”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人如果没有了诚信,就像一辆既没有平衡辕也没有平衡的盯梢的车子,走在大路上摇摇晃晃的,那车怎么能走呢?“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中的这句话道出了“信”的真谛。一个人行得正走得直,稳稳当当的行事就必须有诚信。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君子要实现“义”和“礼”,必须以诚相待,不可欺骗食言。

食言是可怕的,它可能让人成为一个虚伪的胖子。《左传》中孟武伯的故事读了让人深思。孟武伯是春秋时期鲁国大夫,总是说话不算话,鲁哀公老想借机会教训他。有一天,鲁哀公请客,孟武伯和胖子大臣郭重坐在一起。郭重是哀公的宠臣,孟武伯心怀嫉妒。席间,孟武伯借着给鲁哀公敬酒献媚之机,就当面羞辱郭重,说:“你吃什么东西长得那么胖啊?”鲁哀公听后,感到恶心,就代替郭重答说:“一个人不诚信,食言多了,能不长肥长胖啊!”鲁哀公讽刺孟武伯的话,让孟武伯顿时面红耳赤,难堪万分。一个朝廷重臣,食言而不守信,在大庭广众之下失尽颜面,我们可以想象孟武伯羞愧难当的表情。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可见“信”在孔子教学科目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孔子用“信”教育自己的的学生要诚信,他的学生身体力行践行着诚实守信的德行操守。《韩非子》里记载了《曾子烹彘》的故事。一天,妻子去赶集,曾子的儿子哭闹着想跟去。曾子妻就许诺说:“女还,顾反为女杀彘。”你回家去吧,我们回家以后就给你杀猪。曾子的妻子从集市上回来,看见曾子拿着刀就要去杀猪,妻子忙过去阻止他说:“我当时只是开玩笑罢了。”曾子说:“不要随便戏弄小孩子。小孩子是不懂事的,听从父母的教育。如今你用谎言欺骗他,就是教他学会说谎。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会相信母亲。”于是把猪杀了。曾子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再一次强调了“诚信”不欺,无论童叟。言而有信,以父及子,诚信待人,以及几人,才能有良好的社会氛围。“主忠信。无友不知己者。”“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里的这些句子再次提醒熙熙攘攘的人们要诚实守信。从“毒牛奶”“劣质火腿”到“毒胶囊”,还有多少能让老百姓有“安心之选”的承诺?今天读到这些铮铮告诫的金玉之言,我们在孔子智慧之光的烛照下前行时,也为那些只为追求利润而不顾百姓安危的蝇营狗苟者敲响“诚信”的警钟。

对于商人是这样,对于个人,乃至一个国家,一个政府又何尝不是这样?《论语》里记载了子贡问政孔子的一段话:

子贡问政于孔子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军队、粮食是一个国家强大的物质基础。然而孔子认为一个国家除了军队粮食以外,绝对不能失信于老百姓,“民无信不立”,老百姓对国家没有了信任,才有国家,才谈得上国家建设。

有义

48岁的客车司机吴斌,在高速公路上面对从天而降的铁块破窗击肝,他强忍疼痛,停稳汽车,起身嘱咐23位旅客安全有序的撤离。在危难来以后,吴斌不顾个人危难,心中只旅客的安全,那是怎样一种临危不乱的大义啊!“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中孔子的一席话,再一次明证着吴斌的义举。

孔子认为立身处世“义”字当头。“见义不为,无勇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君子义以为质”、“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中的这些名言警句,告诉我们成就一个道德高尚为人敬重的“君子”必以“义”当先,君子九思其中就有“见得思义”,可见儒家先贤倡导社会“见义勇为”“见义忘利”。

其实我们历来不会缺少“见义勇为”“见义忘利”的人。无论是在太平盛世还是在民族危难时期,儒家的“义”以为重的民族精神,人格力量不断地激励那些在危难中踏“义”前行的勇士,他们站立成历史或时代的标杆,激励来者“仗义执行”,弘扬社会正气。于是就有了“最美司机吴斌”、“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最美妈妈吴菊萍”、“最美女警察蒋小娟”“最帅交警孟昆玉”……许许多多的“最美”组成了我们时代最美的风景线。

“行义以达其道”、“以义为质”是“最美”的本质所在,在人来人往中记住圣人的金玉良言,立身以“义”,伸手传递那些温暖体温的“善行义举”,“最美”中华的“最美”生活指日可待!我想无论谁得到那一份温暖全身都会浸满幸福的阳光。

有礼

中华民族,是一个讲究礼仪的民族,于是就有了“礼仪之邦”的美誉。注重礼仪古已有之,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国家要立足根基以礼而立。“恭近于礼,远耻辱也”,恭敬有礼,不卑不亢就可以远离耻辱;“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一个国家需要德的引导,礼的教化,一个人何尝不是这样?《论语》里说道子贡想把每月行告朔礼的饩羊免除掉,孔子对他:“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孔子最担心的就是一个社会“礼坏乐崩”,因此“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这和我们今天提倡的“和谐社会”不谋而合!“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论语》中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说,有一天孔子问他的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各自的理想。四个人在老师面前“各言其志”,孔子一一给与评价,唯独对子路报之以“哂”。曾皙问老师:“您为什么要笑仲由啊?”,子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要用“礼”来治理国家,子路说话不懂得谦虚所以笑他。注重礼,践行礼,才会有如此的好局面“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当下许多学校开展“有礼有序”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建设和谐有序的校园,和孔子当年的“克己复礼”、“夫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社会秩序相契合,与我们今天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不谋而合了。

重读经典,拨开历史的迷雾,让先哲圣贤的金玉之言摆脱封建历史的桎梏,你会发现孔子的片言只字语短意长,关于“德”“信”“义”“礼”铮铮告诫,总会在那些我们的心间撞击出生命的火花。

论语人生之道感悟 篇三

现在我们常常能听到一些人为光阴而叹。就像刘禹锡所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也就是说苍山不老,但是人的心中却有很多悲怆。古往今来,川流不息。就像《春江花月夜》所发出的无端之问“江畔何人出见月,江月何年照初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侍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可见,人生是短暂的。我们应当对人生做一个规划。可是,我们该有什么样的规划呢?

孔子将自己的一生概括为几个阶段:“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人生的坐标,人生的规划。在这个人生坐标上有几个事情被孔子特别的强调了出来。

“十五而志于学。”这是说十五岁应该立志学习了。这是他自己的一个起点。但今天看来,十五岁才开始学,实在是太晚了。通常在我们五,六岁时,就已经进入学校了。但是我们学得怎样呢?孔子给自己,也给他的学生一个要求:“学以致用。”这个标准我看后非常惭愧。因为我已经过了十五岁,而且已经学了十一年了。但学到的可以至用的东西实在是太少了。这似乎与现在的教育制度有那么一点点的关系。我并不知道现在的教育制度改革的怎么样了,但我知道我离“向学能为己之学,学以致用。”还差得很远很远。“三十而立。”立的是自己的自信。伟大的哲学家黑格尔曾提出“正,反,和”的观点。他认为我们在童年时,我们觉得这个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美好的。一切事物都是光明的。到了少年时,我们会出现逆反心理,觉得这个世界上充满了邪恶和黑暗,一切事物都是丑陋的。而到了三十岁时,我们就应该到了“和”的阶段。我们应该建立心灵的自信。“四十而不惑。”“不惑”即是在面对多种选择时,应该建立自己的位置,面对太多的选择时能敢于舍弃,使心灵变得淡定而从容。孔子对“五十而知天命。”的解释是:“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意思是我要学习上达,让自己合乎大道。就是说当我们到了五十岁时,内心要有一种定力去对抗外界。“六十而耳顺。”之中“耳顺”的意思是听别人说什么都觉得有道理。这并不是意志不坚定的表现,而是因为内心有定力,所以可以理解各个年龄段的人说出的话。这样即是给了别人最大的理解和包容。所以,北师大的于丹教授说:“耳顺就是悲天悯人,就是理解与包容。”而人到了七十岁,才能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即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了。

以上就是孔子的人生坐标了。也就是孔子教导大家的人生坐标。于丹教授认为,这种人生的坐标是有代表性的,但也不是绝对的。其实人是有生理年龄、心理年龄和社会年龄的。真正有效率的生命是让我们也许在二三十岁就能提前感悟到四五十岁的境界。是的,随着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我们能方便的得到大量信息,这可以大大提高我们生命的效率。而且,所有古圣先贤的经验都是要让我们的生命在这些智慧光芒的照耀下,提升效率,缩短历程,让我们做一个有君子仁爱情怀,能符合社会道义标准的人。让我们不论是对自己的心还是对社会的岗位,都能作出一种无愧的交待。让我们提前实现人生的最高境界。这也就是《论语》的精华,即是人生之道了。

论语人生之道感悟 篇四

不少初读这一章的小孩子,都把它当成是绕口令。不过,对这种深奥的哲理,可能也只有这样表达,才能更接近事情的真相。

大约和孔子同时代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对于“知”与“不知”的问题,也作过一个有趣的表述:

他在海边的沙滩上,画了一大一小两个圆,然后对他的弟子们说:圆画的越大,圆线所接触到的圆外的沙子就越多。如果把一个人的知道的东西比作圆圈里的沙子,那么,他他知道的越多,他所接触到的不知道的东西就越多。

由此可见,“知”和“不知”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是相互依存的,也是对立统一的。没有“不知”,就不足以显出“知”的价值;没有“知”,也就无所谓“不知”的存在。只有对“知”和“不知”有一个正确的态度,才能算是真正的“知”。

孔子说的“由”,就是仲由,名字叫做子路,仲由是他的字。在孔门弟子中,是比较著名的一位,性格外向,心直口快,因而也缺少城府。可能他有点自以为是吧,才有孔子对他的这一番教诲。

在人们印象中,孔子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不是好发脾气的人。但是,在这一章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的圣人。他有点声色俱厉,也有点恨铁不成钢。这,似乎更符合他因材施教的特点。

我想,在孔子的一生中,他关于“知”和“不知”的论述,应该不是就这么一句。他的弟子们为什么非要把这一段显然影响子路“光辉形象”的话编入《论语》呢?在开始编纂《论语》的时候,子路的形象应该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在这段话中,他却要像一个小孩子一样,受到老师的教训。

这,是不是对子路的不尊重?

不是。当初孔子给子路讲这一番话,大概不会是在大庭广众之中,那样是不符合孔子修养和个性的。那么,我们就有必要考究一下,这句话是怎样流传出来的呢?当时不会有其他人在场,也不会是孔子宣传的。最大的可能,就是子路自己说出来的。即使是圣人弟子,子路肯定也有很多缺点。但是,“君子之过,如日月之食”,他听了孔子的这番话,也许不一定立即改掉自己的缺点,但是,他肯定经常用这句话来教育自己,并且用来教育自己的弟子。于是,这句训斥子路的孔子语录,就广为流传。

一句圣人训斥贤人的话,在中国流传了几千年,妇孺皆知,脍炙人口。这不仅仅体现了圣人实事求是的思想风范,同时也体现了贤人光明磊落的人格风范。

这,更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圣贤尚且如此,我们还有必要故意美化自己、文过饰非吗?

我们要象子路一样,不以不知为耻,不要强不知为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不但是明智的,同时也是勇敢的,因此更是光荣的。

论语人生之道感悟 篇五

孔子和他的学生有很多日常的问答。有一天,颜回、子路跟老师在一起聊天。老师说:“你们每个人都说说自己的志向吧。”

子路说:“我的志向就是,衣服、车马这些好东西,与朋友一起享用,用坏了也没有什么抱怨。这就是我的愿望。”

颜回说:“我的愿望呢,就是一个人不经常夸耀自己,也不经常宣扬自己的功劳,能够做到很谦逊也就可以了。”

这个时候,学生们发现老师还没有说话。子路就对老师说:“希望听听老师您的志向。”

孔子呢,就淡淡地说出对自己人格理想的描述,很简单,就三句话:“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孔子的志向就是希望做到能够让老人得到安顿,让朋友对自己信任,让年轻人对自己怀念。

我们想一想,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不可能摆脱跟三种人的关系,那就是我们的长辈—生我养我的父母,我们的平辈—一生相随相伴的朋友,我们的晚辈—自己的儿女。

孔子先不去谈我要怎样建设家国社稷,怎样建立多少功勋,而是说让我的老人都可以安顿了,让我的朋友对我可以信任、托付,让孩子们觉得我这个人是值得追慕、缅怀的,如果我的存在能够让这三种人心中有这样的种种寄托,也就够了。

在这里面,摆在第一位的是“老者安之”。

我们都在说,中华民族有一种美德叫孝敬,但是,我们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孝吗?

一个“安”字容易做到吗?让老人外在得安其身,内在得安其心,可能每一个儿女都有自己的做法,但真正能够做好却很不容易。

中国民间有个说法,叫做“百善孝为先”。一切善行都是从孝开始做起,因为这是人生中最深刻的亲情,人人不可回避。

在孝顺这件事上,民间还有一个说法,叫做“论心不论迹”。我们知道,不一定每一个孝子都有充足的钱财和很高的地位,能够按照他的梦想把爱折合成一种物质条件给他的父母。有时候一个很深刻的心愿,但是做起来却只是一件朴朴素素的小事,小到微乎其微。

论语人生之道感悟 篇六

孔夫子将他的一生概括为六个阶段,他的这种人生轨迹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仍有许多启迪意义。关键要看我们如何汲取这种智慧,来使自己的人生更富有效率和价值。

古往今来,光阴之叹是我们看到最多的感慨。

这种感慨在《论语》中也不例外,“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论语。子罕》),这是大家都熟悉的一句话。这句话很含蓄,但是其中又包含着多少沧桑?

大家知道,著名的天下第一长联上联一开始就说:“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下联的对句呢,是“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孙髯《题昆明大观楼》)。

哲人眼中滚滚奔流的河水、江水,它不只是一种自然存在,其中流淌的还有挽不回、留不住的光阴。

杜甫说,“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哀江头》);刘禹锡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西塞山怀古》)。人生有限,自然永恒,这种强烈的反差,足以带给人们强烈的心灵震撼,让你怆然泣下。

难怪唐代诗人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发出那种无端之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在这天地幽幽,物序流转中,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渺小的、转瞬即逝的生命,我们需要有一种什么样的人生规划呢?当然,这种规划是艰难的,因为规划本身已经意味着舍弃了很多。

就在孔夫子看着流水兴叹的同时,他也对自己,同时给他的学生,也给千年万代的后人描述了这样的一种人生轨迹: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

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矩。(《论语。为政》)

这是一个粗略的人生坐标,在这个坐标上,有几个重要阶段被特别地强调出来。让我们看一看圣人所描绘的这个人生坐标,看它对我们今天还有什么样的借鉴意义。

其实人的一生不过是从光阴中借来的一段时光,岁月流淌过去,我们自己也就把这段生命镌刻成了一个样子,它成为我们的不朽,成为我们的墓志铭。

每一个人都有理由去描述他的理想,但是这一切要从人的社会化进程开始。从一个自然人转化为一个有社会规则制约的人,这就是学习的起点。孔子的“十五志于学”,是他自己的一个起点,也是他对学生的一种要求。

孔子自己经常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他说自己不是生下来就了解很多事情,只不过是对古代文化、对古人所经历的事情非常感兴趣,而且能够孜孜以求,一直认真学习而已。

今天我们要建立一个学习型的社会,那么什么样的学习是好的学习呢?

国际上有一个通行的说法,好的学习是导致行为改变的学习。这颠覆了我们过去的认识。一直以来,我们以为导致思维改变的学习才是好的学习。比如一个观点,一个理论,哪怕一个道听途说的见闻,入乎耳,发乎口,可以再去讲给别人,这就是一种学习。但是在今天,只有导致一个人整个价值体系重塑,行为方式变得更有效率,更便捷,更合乎社会要求的学习,才是好的学习。

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可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现在的孩子已经不只是“十五向学”了,很多比五岁还要早就开始学习了。但是都学了什么呢?不少孩子会背圆周率,能够背到小数点后很多很多位;有的孩子能够背长长的古诗,成为在客人面前表演的节目。但是这些对他这一生真的有用吗?今天的向学还有多少是孔子所说的“为己之学”?还有多少能够学以致用?

在我们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最大的苦恼是信息太多,我们最大的难题是选择的难题,因此就更需要有选择、有规划地进行学习。

“过犹不及”,这是孔子的观点。再好的东西都有它的度,与其贪多嚼不烂,把自己的脑子复制成一个电脑的内存,还不如把有限的知识融会贯通,融入自己的生命。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论语。为政》),一定要一边学,一边想,一边应用。他所提倡的是这样一种从容地把有限的知识放大到极限的学习方式。

我们现在的学院式教育有一个规范长度,但宽度却可以改变。也许孔子提倡的这样一种学与思结合的方式会给我们非常好的启发。

经过这样的学习、历练,我们逐渐地提升自己、有所感悟,这样就走到了三十岁。

“三十而立”,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几乎每个人到了这个年纪,都会扪心自问:我“立”起来了吗?

那么怎样才算立起来了?是否只要有车,有房,或者有了一个什么样的职位就算立起来了呢?而立之年对于人的一生又有着怎样重要的作用呢?

三十这个年纪,在今天,在这个心理断乳期大大错后的时代,尤其是在大都市里,还被称作“男孩”“女孩”,那么怎样判断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是否“立”起来了呢?对于“立”字,应该有什么样的担当呢?

大家知道,黑格尔提出了“正反和”三段论。人最早接受的教育一般都是正的,比如在刚刚读小学的时候,他相信太阳是明亮的,花朵是鲜红的,人心是善意的,世界是充满温情的,王子和公主最终是可以在一起的,生活中是没有忧伤的。其实这就是正的结果。但是长到十几岁的时候,就会出现比较强烈的逆反心理,二十多岁刚刚步入社会时,就会觉得这个世界上一切都不尽人意,觉得成人世界欺骗了自己,觉得生活中满是丑陋、猥琐、卑鄙和欺诈。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小愤青”。这个时候,青春的成长有它特有的苍凉,人必然表现出一种反弹。那么走到三十岁,应该是人生“和”的阶段,就是既不像十来岁时觉得眼前一片光明,也不像二十多岁时觉得一片惨淡。

三十而立的这个“立”字,首先是内在的立,然后才是在社会坐标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论语人生之道感悟 篇七

《论语》一书,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举止之书。闲暇之时随手一翻,就像漫步在人生之路,使人回味无穷。

“贤哉!回也!”是《论语》里孔子的一句话。“回”指颜回,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一,为孔子所喜爱。这句话是孔子对颜回的赞赏,说他一小碗饭、一瓢水、一间陋室就能生活自在。试问现在的人,谁还会去住一间破破烂烂的房子,而且每天只能吃一小碗饭、喝一瓢水?可颜回做到了,就连他的老师孔老夫子也自叹不如。为什么他行,我们却不行?因为他有毅力,也许这就是为什么颜回能成为一个贤者的原因吧!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句了。许多人一起,必然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记得这句话还有一个典故:一个船夫载着一位文人过河。途中文人问船夫:“你会吟诗作词吗?”船夫说:“不会。”文人遗憾地说:“那就等于失去半条命了。”突然船翻了,两人落入水中。船夫这时问文人:“你会游泳吗?”文人说:“不会”。船夫说:“真遗憾,那就等于没命了。”人各有所长,生活中我们更要有求知之心,要知“三人行必有我师”哦!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我自问可以温故,却做不到知新。这可谓是一套学习方法!还是事半功倍的那种。不过要认真对待,不然反而弄巧成拙。不会温故,何来知新?温习旧功课,听起来很轻松,但做起来却很难,至于知新,能在旧功课中找到新的知识就更难了。但只要有心,无论这个难关多大,也能被攻克!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只是偶尔一翻,就能悟出如此多的人生哲理,不愧是哲人智慧结晶。《论语》既能与《中庸》、《大学》、《孟子》并称“四书”,又岂会差呢?说起来还是《论语》辈分大。《三字经》说:“作《中庸》,子思笔”,“作《大学》,乃曾子”,这些人都在孔子之后,而《孟子》是孟子所作,晚了孔子几辈,《论语》又是几十人所编,它真是当之无愧的“四书”之首啊!

偶尔看看《论语》,确实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啊!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论语人生之道感悟【精品多篇】范文。

word该篇DOC格式论语人生之道感悟【精品多篇】范文,共有10873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论语人生之道感悟【精品多篇】下载
论语人生之道感悟【精品多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