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文化【精品多篇】

发布时间:2023-07-22 11:44:01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概述】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文化【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文化【精品多篇】

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 篇一

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战略部署,为加强部队先进军事文化建设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在新的起点上推进部队建设向前发展,必须以更高的标准和更有力的举措发展先进军事文化,不断增强部队建设发展的软实力。

一、充分认识发展部队先进军事文化的重大意义

先进军事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军事主体在军事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符合客观规律和时代要求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念、行为和思维方式、精神状态等构成的观念形态的总和。它集中体现了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宗旨,是我军的政治优势和显著标志,是部队战斗力的有效构成和重要保证。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对于推动部队建设科学发展,确保部队高度稳定和集中统一,确保武警以执勤处突为中心的各项任务圆满完成,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先进军事文化是引领部队前进方向的精神旗帜。文化是民族之魂、国家之魂、军队之魂。我们党创造和培育的先进军事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它是无产阶级新型人民军队的科学信仰、崇高理想、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的综合反映,对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个建军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建军宗旨始终起着无可替代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建军80多年来,我军能够沿着正确方向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地不断发展壮大,从胜利走向新的更大胜利,与党始终高擎先进军事文化的精神旗帜是分不开的。在当代历史条件下,社会文化多元多样多变、社会思潮交织交融交锋的大环境,使我军保持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和作风面临复杂而严峻的考验。只有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更好地用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官兵,用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熏陶官兵,用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引导官兵,才能筑牢全部队的精神支柱和思想防线,确保部队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开拓前进。

先进军事文化是推动部队建设科学发展的有力支撑。先进军事文化是合乎部队建设和战争规律的军事活动的精神成果,集中体现了科学思维、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作风。在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实现我军现代化建设跨越式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先进军事文化具有强大的思想导向功能、精神激励和凝聚功能、智力支持功能以及科学方法指导功能。先进的军事观念为军事发展提供科学的思想先导,决定了军事主体认知水平的高低;先进的军事“硬件”设施为军事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是形成军事技术“时代差”的决定性因素;先进的军队行为及军人行为有利于促进军事系统有序运行、提升军队战斗精神,提高军事系统的整体效能。可以说,文化优势是最持久的优势,文化导向是最有力的导向。没有军事文化,就没有军事发展的思想基础。纵观世界军事史,谁有了先进文化的依托,谁就能站在军事变革的历史潮头。部队的文化底蕴越厚重,建设发展就越有后劲;领导干部的文化理念越先进,建设发展就越科学;广大官兵的文化素养越高,建设发展就越有活力。在新时期,要在更高的起点上推进部队建设科学发展,关键要靠先进军事文化的引领。只有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才能强化科学发展的导向,深化科学发展的内涵,丰厚科学发展的底蕴,巩固科学发展的成果,确保部队建设的科学发展。

先进军事文化是有效履行职责使命的坚强保证。先进军事文化始终是和我军的历史使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我军在履行历史使命的过程中不断积淀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形成了以听党指挥的忠诚品格、服务人民的价值取向、集体主义的精神诉求等为基本内核的一整套符合我军建设特点规律、体现战斗力内在要求、反映我军性质宗旨的优良传统,培育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洪精神等一系列彰显我军不同时期建军要求的精神财富,是我军有效履行职责使命的根本助推力和政治保证。先进军事文化作为我军的软实力,本身就是履行职责使命最强大最有效的战斗力。使命的拓展和延伸,部队敢打必胜的战斗信心、不畏艰险的战斗精神、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的培育,都需要先进军事文化来滋养、来激励、来支撑,发挥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功能。新形势下,为适应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需要和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的要求,必须把创新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继承和发扬我军优良传统作为影响军队全面建设、事关军队前途命运、维系我军性质宗旨的重大问题来对待,永葆我军“打得赢”、“不变质”。

二、深刻把握发展部队先进军事文化的时代要求

www.paomian.net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技的腾飞和战争形态的日新月异,部队的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形势、部队建设科学发展的新要求、广大官兵精神文化的新期待,都赋予先进军事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对部队的文化建设提出新的时代要求。把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作为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的根本任务。文化是有阶级性、政治性的。军人价值观是军事文化的灵魂,反映着不同军事主体价值判断的基本立场,从根本上决定了一支军队的阶级属性、政治本质和发展方向,对军事文化其他要素具有广泛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正确的军人价值观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军事文化的沃土中逐渐孕育和熏陶,通过实践和养成在军人个体的思想中塑造和凝结出来的。我军是一个执行革命任务的武装集团,其性质、宗旨和任务决定了必须高度重视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坚持用先进的思想文化、高尚的道德精神培养官兵。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道德情操是我军军事文化的特色和优势,也是我军与其他军队的本质区别,更是我军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一大法宝。“忠诚于党、热爱人民、报效国家、献身使命、崇尚荣誉”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从根本上表明了我军所处的阶级立场,所代表和维护的阶级利益,不仅忠实体现了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宗旨,而且鲜明体现了我军在新世纪新阶段面临的主要任务和对当代革命军人的新要求。它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军队的具体体现,是军人总的行为导向、行动准则和精神动力,是先进军事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具有强基固本、凝魂聚气的重要作用。大力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最新成果牢固占领军事文化阵地,是保持人民军队性质和正确政治方向的根本保证,也是加强军事文化建设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任务。把巩固和提高部队战斗力作为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的重要着眼点。军队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战斗力的保持、提高和释放而展开的,都要统一到军队的战斗力建设上来。抓住了战斗力建设,就抓住了军队建设的关键。战斗性是军事文化的基本特征,是军队职业特点和军人尚武精神的集中反映。军事文化虽不是直接战斗武器,但能产生比武器更锋利更持久的战斗力量。在军事文化与军队战斗力之间,战斗力是先进军事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检验军事文化建设的根本标准,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军事文化的发展;先进军事文化正确反映了战斗力发展的内在要求,既是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战斗力生成的文化根基、提高战斗力的重要源泉。军事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催生战斗力、确保打得赢。80多年来,正是借助先进军事文化的传播,不断校正官兵的价值追求,坚定官兵的理想信念,强化官兵的精神支柱,激发官兵的战斗热情,规范官兵的行为方式,增强官兵的使命意识,提升官兵的综合素质,从而带动了部队战斗力水平的跃升,为我军的发展壮大注入了不竭的精神动力。先进军事文化在提升我军战斗力中的重要地位,是由军事文化的价值功能、战争的本质特征和战斗力生成规律所决定的。发展先进军事文化,要坚持为提高战斗力服务,突出抓好“精气神”的培养,大力激发官兵的战斗精神。要注重在文化建设中注入更多的战斗元素,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培育政治特别坚定、军事特别过硬、反应特别迅捷、作风特别顽强的战斗精神,营造敢打硬拼、勇往直前的浓厚氛围,真正培养出官兵的青春朝气、英雄虎气和昂扬士气。把促进官兵全面发展作为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的价值取向。文化建设的根本着眼点是人,是丰富和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文化的魅力,在文,更在化。正如恩格斯所说:“文化上的每一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广大官兵既需要通过文化来启蒙心智、认知社会、获得思想上的教益,也需要通过文化来愉悦身心、陶冶性情、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依归。先进军事文化建设承担着为官兵成才服务、为官兵成长引路的重要责任。人的诸要素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始终是先进军事文化作用的对象、关注的重点。先进军事文化作为引领军人价值追求、提升军人精神境界、营造军队和谐氛围的重要资源,是激励官兵斗志、促进官兵发展和推进军队全面建设的强大精神源泉。正是由于文化的教育和塑造,我军培养和造就一批批军事人才,哺育了一支党绝对领导下的威武之师、文明之师、胜利之师。部队现代化建设越是向前发展,对官兵的综合素质要求就越高,对先进军事文化的需求就越强。要用先进军事文化高扬真理、传播知识、培树新风,使官兵增长素养、陶冶情操、纯正品德、滋润心灵,在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过程中培养人、塑造人、提高人,促进官兵全面发展。

把丰富军营、警营文化生活作为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的重心。军警营文化生活,是官兵享受军事文化发展成果、接受文化熏陶启迪的重要阵地,也是官兵直接参与先进军事文化创造的广阔平台。军警营文化生活是先进军事文化的载体,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在培养部队战斗精神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力和渗透力。随着军队建设转型和官兵文化需求的新变化,必须体察官兵愿望、反映官兵心声、回应官兵期待,把创新发展各具特色的军营、警营文化生活作为重点,大力发展官兵喜闻乐见的警营文化活动,形成团结和谐、健康向上、充满活力的先进军事文化生态。

三、扎实推进先进军事文化的繁荣发展

加强文化建设,既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更是一个涉及全局的政治要求。全部队上下要充分认识推进先进军事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摆在重要位置,积极研究解决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共同推动部队先进军事文化繁荣发展。紧紧围绕职责使命抓军事文化建设。军事文化源于军事实践,又服务于军事实践。大力发展先进军事文化,必须紧紧围绕使命任务新拓展、基层全面建设新发展、官兵精神风貌新变化。要扎根遂行多样化任务实践。新形势下,武警部队遂行执勤处突、维稳反恐、抢险救灾等任务日益增多,为军事文化创作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创造了更广阔的舞台。军事文化建设要在多样化任务中汲取营养,紧贴任务实践,善于运用各种文化形式表现官兵履行使命、完成任务的崭新形象和精神风貌,充分发挥先进军事文化的教育、引领、激励和感召作用,服务大局、保证中心。要贯穿争做党和人民忠诚卫士活动。争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活动,是武警部队的一个品牌,并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具有鲜明武警特色的“忠诚卫士文化”。发展先进军事文化,要结合开展争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主题实践活动,推出一批特色鲜明的军旅歌曲和文艺作品,打造武警特色的文化品牌,弘扬忠诚至上、听党指挥、不辱使命的精神,营造学忠诚卫士事迹、走忠诚卫士道路、创忠诚卫士业绩的浓厚氛围。要纳入现代化武警建设体系。把文化建设纳入现代化武警建设总体规划,按照武警部队《先进军事文化建设纲要》确定的路线图、体系图,结合各单位自身实际制定先进军事文化建设具体规划,对加强先进军事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主要措施、方法途径、推进步骤、基本要求等作出规范,使先进军事文化建设有依据、有遵循,扎实稳步推进。

切实着眼官兵的精神需求抓军事文化建设。广大官兵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军事文化繁荣发展的不竭动力。要在继承优良传统、保持历史沿革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积极构建与时代发展同步、与社会改革相符、与官兵需求吻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军事文化,保持军事文化旺盛的生机和活力。当前,我军兵员结构日益多样,官兵文化素质普遍提高,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呈现出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新特征。军事文化建设必须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增强时代感、突出针对性、注重大众化,以满足官兵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提升质量和水平。面对社会环境、军事实践和官兵精神文化需求的深刻变化,必须积极推动军事文化内容、形式和手段创新,汲取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团结和谐等新理念,及时注入科技、时尚等文化新元素,善于运用先进手段发展和传播先进军事文化,增强军事文化的时代感和影响力。

坚持依靠官兵的主体作用抓军事文化建设。广大官兵既是部队建设的主体,也是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的主体;既是先进军事文化的享有者,更是先进军事文化的创造者。军事文化建设的服务对象在官兵,发展根基在官兵,必须深深扎根于官兵这块沃土,坚持发动官兵、依靠官兵、惠及官兵。充分尊重官兵的主体地位,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使命感责任感,筹划文化建设要问计于官兵,推进文化创新要依靠官兵,检验文化工作成效要看官兵满意不满意,真正做到文化发展为了官兵,文化成果为官兵共享。积极创造时间、平台和物质等条件,调动官兵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人人当主角、人人有舞台、人人能作为,打造形成最广泛参与军事文化建设的生动局面。

怎样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 篇二

2010年,我们要抓住机遇,把文化作为先导性、战略性和支柱性领域来抓,抢占文化发展的制高点。坚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增强文化产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把服务人民群众作为文化工作的根本出发点,进一步保障群众文化权益,把文化消费作为扩大消费的重要方面,用新的理念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文化事业发展的龙头。建立和完善覆盖全国城乡,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最大目标。要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并重,以基层和农村文化建设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创新内容形式,丰富资源总量,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可持续发展。继续推动公共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免费开放。要以体现公平、增强活力、扩大覆盖面为着力点,进一步加大文化投入力度,统筹城乡公共文化建设,逐步把工作重点、文化资源和文化服务向基层倾斜,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发展。

二、多出精品佳作,进一步繁荣文学艺术创作。创新发展模式,不断探索服务群众和繁荣文艺创作的新途径。要坚持重大活动组织与长效机制建设并重,精心组织优秀文艺作品的创作生产。继续加强对民营院团的扶持,积极落实完善市场准入、税收优惠、职称评定和走出去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发挥民营院团在繁荣文艺舞台、文化市场和文化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提高他们为基层、为群众演出和服务的积极性,为人民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

三、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为文化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进一步推进经营性单位转企改制,做好转企改制试点企业各项后续工作。将国有院团转企改制试点工作向面上推开,加快省级和地市级演艺院团的转企改制,逐步开展县级院团转

企改制试点工作。积极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全面推行聘用制和岗位责任制,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激发内在活力,提高服务水平。

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弘扬优秀文化传统。继续推进全国文物普查和古籍普查工作,实施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保护项目。加强国家重大建设工程中的考古和文物保护。加大对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保护、检查和督导力度。进一步弘扬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展示与传习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充分利用“文化遗产日”和民族传统节日,加强文化遗产宣传展示。

五、以增强竞争力为核心,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扩大文化消费。以解决影响和制约文化产业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为重点,贯彻落实好《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选择一批成长性好、示范效应强、有地方特色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予以支持,培育一批实力雄厚,具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骨干文化企业。推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积极改造传统产业,扶持动漫、游戏、会展等新兴文化产业发展。拓展文化企业的投融资渠道,建设文化产业项目投融资服务平台,促进金融资本、社会资本与文化资源对接。注重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性,根据实际情况深入分析发展的可行性和发展重点,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不切实际的盲目投资、盲目扩张。

六、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开展多种交流合作方式,大力推动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向世界,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做好“文化年”、“中国节”及庆祝建交等文化交流活动,促进政府交流与民间交流相结合,不断扩大对外文化交流的规模、层次、效益。

七、以建设体育强国为根本目标,切实推进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积极研究探索新时期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文化等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进一步增强政府的体育公共服务职能,贯彻落实好《全民健身条例》,进一步加强体育公共设施建设,全面建成覆盖城乡、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结合实际,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以改革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逐步完善我国的竞赛体系,进一步夯实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础,促进竞技体育门类均衡发展。以体育服务业为龙头,积极推进大众健身、竞赛表演、体育中介、体育旅游等产业发展,逐步培育门类齐全、结构合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体育产业,为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体育产品和服务。办好广州亚运会和亚残会,全面启动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各项备战工作。

八、做好文化和体育事业“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深入把握“十二五”时期的阶段性特征,抓住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从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入手,明确下一个五年文化建设的发展目标、基本思路、主要内容、重大工程、保障措施等,描绘好未来五年文化、体育发展的蓝图。

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文化 篇三

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文化

编者按:发展乡村休闲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海峡西岸现代农业的发展目标之一。近年来,省农学会吴建华会长结合工作实践,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精辟的阐释,2009年3月10日,《福建日报》以《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文化》为题公开发表了吴建华会长撰写的文章,现原文转载如下,供各地农学会工作中参考。

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文化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保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乡村休闲文化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乡村休闲产业在海峡西岸蓬勃兴起。作为乡村休闲产业组成部分的乡村休闲文化,正走进乡镇村落,走进千家万户,显示出旺盛的活力。

乡村休闲文化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乡村休闲文化设施和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形成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乡村休闲文化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休闲文化是沟通城乡文化的桥梁,也是缩小城乡文化差距的重要手段。乡村休闲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既有乡村文化的特征,又有城市文化的符号。乡村休闲文化总是把乡村本色文化,诸如闽南南音、龙岩山歌、莆田十番八乐等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奉献给游客和当地乡亲。同样,城里人也把城市文化带到乡村,如送书下乡、文艺演出、作家采风等活动,使农民感受到新的文化气息。通过城乡文化沟通和交流,达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目的,逐步缩小城乡文化差距。

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弘扬传统,发展优秀的中华文化。五千年华夏文明孕育了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无数才华横溢的文人墨客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不朽诗篇。这些诗篇不少是和乡村生活有关的,乡村休闲产业的发展,将吸引更多作家前来采风,从而促进乡村休闲文化的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兴起,推动乡村旅游文化的发展。

立足生态环境,发展特色的田园文化。发展特色田园文化,可以依托农家或山庄,举办文艺演出,丰富田园文化;可以组织喜爱民乐的农民演奏乡曲,体现有特色的群众文化;可以建立创作基地,邀请作家前来创作田园题材的文艺作品。乡村旅游业所提供的有机农产品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很有裨益,有利于在确保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发展健康的饮食文化。

注重特色,发展丰富的民俗文化。发展民俗文化应在挖掘和保护上下功夫。一要注意收集原始实物,包括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等;二要加强对民俗文化的整理和研究;三要利用民俗文化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四要组织民俗文化研讨和交流。民俗文化的发展将进一步丰富乡村休闲文化的内涵。

依托旅游,发展农村市场文化。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乡村休闲和市场经济的关系日趋紧密。台湾发展休闲农业的经验表明,乡村休闲产业只有和市场经济结合才能得到有效发展。台湾兴办了观光农园、森林游乐区、休闲农场附设的民宿等休闲设施,体现了休闲农业的市场价值。近年来,我省休闲农业发展态势良好,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既有水果采摘园,又可认养果树;既有科普教育基地,又有青少年军训场所;既有垂钓项目,又有品茶室。为进一步发展农村市场文化,我省乡村休闲产业必须依托旅游,发展经济,培育市场,这样才能促进农村市场文化的发展。

关于大力发展我市休闲观光农业的建议 篇四

关于大力发展我市休闲观光农业的建议

王元杭

休闲观光农业是现代新兴的产业,又被称为旅游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交叉型产业。它主要是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业生产、经营活动及农村文化、农家生活,提供国民休闲,增进国民对农业及农村体验为目的的农业经营,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功能。国家《“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中第一次写入“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这是总结国内外开展乡村休闲旅游的经验而采取的重大举措,对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具有指导意义。

一、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意义

1、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可将具有单纯生产性功能的农业向附加值较高的二、三产业转移,它是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有机结合,可将农业拓展具有游览观光、休闲、科普、农技推广、农产品展示、销售、特色餐饮、宠物饲养及附属用品供应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特色农业,因此可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2、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可提升区域农业生产的效率,以及区域旅游业的竞争力。也是优化农民产业结构,建设生态型社会、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业现代化、市场化、国际化的重要手段。

3、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不仅能促进扩大农民的增收,解决广大农村闲散劳动力的安臵问题,还有利于农村整体环境面貌的改观和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所以说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二、国内及我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现状

我国的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可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以前,经过10年的改革开放,农业生产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靠近城市和景区的少数农村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和特有的旅游资源,自发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农业节,例如荔枝节、桃花节、西瓜节等,以吸引城里人到农村观光旅游。

第二阶段为20世纪90年代以后至本世纪初,该阶段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10年,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居民收入提高,消费结构开始改变,在解决温饱之后,有了观光、休闲、旅游的需求。在这种背景下,靠近大中城市郊区的一些农村和农户利用当地特有农业资源环境和特色农产品,开展采摘、垂钓、种菜、野餐等多种旅游活动,发展为观光与采摘等相结合的旅游。第三阶段为21世纪初以来,人们的休闲旅游需求增强,乡村旅游已具备观光、采摘、休闲、娱乐、度假、体验、学习、健康等综合功能,休闲观光农业发展为旅游农业。据统计,全国城市居民出游中选择乡村旅游的占70%以上,全国休闲观光农业特色农户(农家乐)已发展至150多万家,具有一定规模的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发展至1.2万多家,直接从业人员近300万人,年接待游客7亿人次,年经营收入达900亿元左右。

我市的休闲观光农业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及群众的积极参与下得到了很大发展。据统计,全市从事休闲观光农业的村落有39个,其中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2个,市级乡村旅游示范点20个。共有农家旅馆160户,直接从业人员1000人,间接从业人员3800人,乡村旅游年收入达970万元。形成了以庙会、采摘、民俗、海钓、渔猎、农事体验、农业科学普及、科学发展展示等内容的多样化旅游产品。

三、我市休闲观光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市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主要是:

1、缺乏科学和合理的规划,项目建设雷同,缺少特色,呈现出同质化。由于在开发休闲观光农业资源中缺乏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指导,加上大多数投资者没有进行周密的市场论证和发展规划,造成投资决策的随意性和开发的盲目性,项目建设重复,功能雷同,产品品味不高,效益低下。

2、没有形成规模经营和知名品牌。一方面,由于缺乏统一规划指导,各项目间没有得到很好的协调,配合,产品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另一方面,由于项目大多采取农户独立经营的模式,资金投入少,项目较分散,内容也较单一,尚未形成规模化经营和知名品牌,更没有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1

以致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还远远没有充分显现出来。

3、基础设施落后,从业人员素质低,管理粗放。目前休闲观光农业现有基础设施适应不了游客的需要。道路、停车场、洗手间等公共设施简陋,客房、餐厅等主要设施条件差,安全条件不好,卫生状况和设施条件难以达标。另外,很多经营者和从业者还没有摆脱传统农业经营的思维方式,素质较低,整体管理较为混乱,随意性较强,接待水平低。

4、主管部门不明确,市场监管不完善。休闲观光农业作为一个横跨农业、旅游业、服务业等多产业管理的新兴产业,其经营管理涉及农业、旅游、工商、质检、环保以及公安等多个政府部门,客观上存在谁都管可又谁都不管的局面。

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几点建议

1、科学规划,加强管理。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应结合我市实际,对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大力引导、扶持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同时要建立服务质量监督和投诉受理、处理机构,加大对不法经营者的查处和执法力度,切实维护和保障休闲观光农业的健康发展。

2、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高专业化水平。为了提高服务质量,政府相关部门应对从业人员进行强化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化服务水平。首先,从服务质量和卫生要求方面进行强化培训。其次对于接待服务的技术技能,职业道德以及包括地方风情和异域文化、旅游法规、环境保护等行业知识进行培训,以提高从业者的综合素质。同时还要从接待设施、接待条件、卫生状况等多个方面进行规范,以提高整体接待服务质量和水平。

3、形成多元化投资体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引入社会力量以投资参股等形式参与到休闲观光农业项目的建设上来。同时鼓励农民自发联合,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共同受益,以解决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资金紧缺问题。

4、理顺管理体制。休闲观光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市政府应明确一个部门作为主管部门,协调相关部门形成合力,以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5、强化宣传服务。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宣传媒体,宣传我市各种休闲观光农业资源、先进典型,发挥舆论导向作用,营造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气氛。通过项目策划包装,打造精品亮点,实施品牌战略,推进休闲观光农业有序、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6、选择好特色。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农家乐大多以城市的居民为主要消费人群。大城市紧张的生活节奏造成城里人精神压力大、需要到乡间卸载压力、回归自然。创办什么类型的农家乐,要根据自己占据的“天时、地利、人和”。比如让顾客吃个拿手菜; 让顾客看片好风景;让顾客体验山野乐趣。总之,有个性才会赢。

补充材料:

2009-04-08发布河北省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标准对河北省乡村旅游点的硬件设施、安全措施、生态环境和服务质量进行了规定。

(一)国外乡村旅游现状

乡村旅游最早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1863年,托马斯〃库克组织了到瑞士乡村的第一个包价旅游团;1865年,意大利“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的成立标志着乡村旅游的诞生;而真正意义上大众化的乡村旅游则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班牙。20世纪70年代后,乡村旅游在美国和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农村地区进入快速成长期。

国外乡村旅游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六种:传统观光型乡村旅游、现代科技型乡村旅游、休闲娱乐型乡村旅游、康体疗养型乡村旅游、自我发展型乡村旅游、文化型乡村旅游等。

二、唐山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和条件

唐山市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有利条件,处于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最佳时机。

(一)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资源禀赋

唐山位于华北平原东北部,燕山山脉南侧,北部山区属燕山南侧余脉,南部濒临渤海湾,地貌类型包括山地、丘陵、盆地、平原和沿海滩涂。背山临海的地貌格局、复杂多样的地貌类型、独特的地理位臵,悠久的发展历史,为乡村旅游资源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基础。

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

北部山区大多数山峰海拔500-800米,最高峰八面峰海拔895米,以山峰陡峭,沟谷狭窄为主景观。其中植被好,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且具有较高自然景观价值的有遵化鹫峰山、滦县青龙山;具有丰富宗教内涵的有迁西景忠山和迁安灵山;有奇特的岩石构造景观和优质矿泉的为迁安灵山。

南部海岸线近200公里,除海港、渔港和盐田占据的岸线外,几乎全为沙质海岸。海岸沙滩宽广,沙岗、沙岛连续分布;沿岸的渔村风情浓郁,具有海天一色,鱼肥虾美的景象。

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

唐山市有大小河流70多条,分属滦河、陡沙河和蓟运河水系。洒河——滦河河谷、迁西罗屯滦河河谷、滦河——还乡河河谷水草丰茂,峡谷清幽;其中著名水利工程──潘家口库区水面宽阔,两岸山势陡峻,植被茂密,具有发展观光型乡村旅游的良好资源和区位条件。遵化山前地带受大断裂带作用,蕴藏有丰富的地热资源,泉水具有较高的医疗价值,历史上曾是皇家洗浴之地,具有开展康体疗养型乡村旅游的有利条件。

生物景观类旅游资源

唐山属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北部山区降水量相对较大,森林资源丰富,森林以防护林和果木经济林为主,有清东陵、腰带山、青龙山和大峪四个国营林场。山前平原区为农作物种植区,以农作物和果树为主。滨海为防护林和经济林区,有翔云岛和姜各庄两个林场,现为省级森林公园。都是发展乡村旅游的优良资源。

唐山处于候鸟迁徙的交汇地带,近海岛屿气候适宜、植被类型多样,食物丰富,是鸟类理想的栖息地,已知的鸟类达335种,很多鸟类属世界珍稀种类,其中有世界罕见的珍禽黑嘴鸥和鹊鹞。每年有许多国际鸟类爱好者来此观鸟。

遗址、遗迹类旅游资源

唐山古长城旅游资源包括未经修缮的长城城墙、几十个关隘、城堡、上百个敌楼以及砖窑、水门、马圈、狱楼、72券楼等,是一个类型齐全,分布连续,特点突出、内涵丰富的长城建筑文化体系。其中长城第一窑、蓟镇总兵府、潘家口水下长城、迁安白羊峪长城古兵营遗址,兵营城墙仍保存完好。

唐山人类活动历史悠久,古人类文化遗址较多,其中已发掘的规模较大、价值较高的是迁西西寨和迁安爪村古文化遗址,这些遗址被考古学家推为红山文化,是开发科考型乡村旅游的有利资源。

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

唐山历史古迹由于文革及1976年大地震的破坏,大部分已遭毁坏,现存价值最高、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类旅游资源是清东陵。其它各种古建筑都是近期重修,主要集中分布在迁西和迁安市几个宗教名山,包括景忠山宗教建筑群、灵山宗教建筑群等。

唐山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历史遗存丰厚。伯夷叔齐、老马识途的故事发生于此,詹天佑设计的全国第一座铁桥——滦河大桥座落于此,抗战时期许多仁人志士活动于此,许多悲壮抗日战事发生于此。据有发展观光型乡村旅游的有利条件。

特色商品类旅游资源

唐山素有“京东宝地”之称,京东板栗、香白杏、胭脂稻、景忠香椿历史悠久,闻名遐迩。另外,唐山民风古朴,特色旅游商品丰富,乐亭桃木工艺品、皮影,遵化马兰峪金银饰品,迁西古岩健身球,玉田泥人等别具特色,魅力非凡。

特色农业旅游资源

我市北部山区、中部平原、南部沿海以不同的农耕风貌为特色,以田园风光的主景观。满山遍野的果树和栗树成为唐山乡村一大特色景观,围山转工程、稻田养蟹等生态农业,以及高科技农业、设施农业和集约化农业生产项目,是价值较高的乡村旅游资源。

红色旅游资源

我市共有红色旅游资源13处,其中国家级重点红色旅游景区2处,省级重点红色旅游景区2处;这些红色旅游资源大多位于乡村,如李大钊故居位于乐亭县大黑坨村,潘家峪惨案遗址及纪念馆位于丰润区潘家峪村等。这些红色旅游资源成为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区环境资源

我市既有以李大钊故居为代表的冀东特色民居、玉田王氏宗祠等村庄建筑,也有以赵蔡庄村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容村貌,以及冀东典型农耕文化特色的乡村聚落景观。

非物质文化资源

唐山丰南区篓子灯、唐山玉田县玉田泥塑、唐山乐亭县乐亭大鼓、唐山皮影戏、唐山滦南县评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成为乡村旅游的灵魂和重要吸引核。

(二)唐山有发展乡村旅游的交通区位优势

唐山处在渤海湾中心地带,是联接华北、东北两大地区的咽喉要地。西南距天津108公里,西北距北京154公里,铁路、高速公路十分发达,到北京、天津均为1个半小时车程。目前正在与德国合作生产时速300公里的高速动车组,待高速铁路建成后,将与北京、天津形成半小时经济圈。唐山有水、陆、空三大通道。唐山境内有三条铁路干线,三条国道公路,五条高速公路,交通十分便利;随着京唐港和曹妃甸港的建设,海上通道相继打通。唐山北部,借助潘家口水库大型的水利工程,打开通往承德的旅游景观通道;在建中的唐山机场,将使未来的唐山海陆空交通将更加便捷。

(三)唐山有发展乡村旅游的环境优势

唐山正处在“黄金发展期”,面临着东北亚一体化加快发展、环渤海区域经济加速崛起、京津冀都市圈规划启动实施、冀东经济一体化等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这一决定为我市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政策依据;唐山提出生态立市的全新理念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施展平台;新休假制度的推行为我市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现实条件。

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促进现代农业进步 篇五

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促进现代农业进步

范维培黄金芳

(福建省庭院经济研究会,福州,350003)

摘要:本文论述了休闲农业的概念和内涵,分析了其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简要叙述了国内外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大力发展休闲农业的八条对策。

关键词:休闲农业 发展对策

一、休闲农业的概念与内涵

(一)休闲农业的概念

休闲农业是指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提供人们休闲,增进居民对农业和农村体验为目的的农业经营形态;是结合生产、生活与生态三位一体的农业,在经营上表现为产供销及旅游休闲服务等三级产业于一体的农业发展形式,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休闲农业区,游客不仅可观光、采摘、收获农产品、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可住宿、度假、游乐,甚至部分劳动过程可以让旅游者亲自参与、亲自体验。休闲农业可以增加农业与农村发展的功能,增进民众对农村与农业的体验,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农民收益,促进农村发展。休闲农业还可以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让参与者更加珍惜农村的自然文化资源,激起人们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兴趣,进一步增强人们保护自然、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休闲农业基本功能

1、经济功能:增加农村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渠道,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产业结构。

2、社会功能:增加城乡居民接触,拓展农民人际关系,缩短城乡差别,提升农村生活品质。

3、教育功能:提供人们认识农业、了解农村动植物生长过程、体验农村生活及认识农村文化及生态等。

4、环保功能:为吸引游客,休闲农业区必须主动改善环境卫生,提升环境品质,维护自然生态均衡。并借助休闲农业相关知识的教育提高人们环境保护与生态保育重要性的认识,主动做好资源保护工作。

5、游憩功能:提供人们休闲场所,从事健康的休闲活动,特别是增加不断增长的老年人的休闲场所,解除工作及生活的压力,达到休养心身的作用。

6、文化传承功能:休闲农业的发展可使农村特有的生活文化、产业文化及许多民俗文化得以继承,同时能创造出具有特殊风格的农村文化。

二、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是农业新形势的要求

1、休闲农业是适应国内外农业发展趋势的新产物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化的不断扩大,闲暇时间的逐渐增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对于休闲活动、接触大自然、回归俭朴生活的需求正快速成长,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在典型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追求更多观光旅游景点。于是,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休闲农业应运而生,拓展了农业发展的新空间,开辟了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正是由于兼具经济、社会、教育、环保、游憩保健和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休闲农业已成为国内外农业发展一个新的趋势。我国的休闲农业也正在呈现旺盛发展的势头。如北京地区休闲农业发展已有相当有规模,年收入达到4 亿多元,已占农业总收入的30%以上。湖南发展了许多休闲农业景点,长沙雨花区洞井镇正在兴建长沙花卉大世界,预计总投资1.2亿元,规划为湖南省一个集生产、休闲、观光旅游为一体的花卉苗木市场。

2、发展休闲农业是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现实要求

1978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人均国民收入急剧增加,伴随国民经济的发展,城镇数量和人口也迅速增多。1978年到2000年我国城市数量由193个增加到663 个,建制镇由2173个增加到20312个,市镇人口由1.7亿增加到

4.5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由17.9%提高到36.1%。人们的休闲时间增长快速,周末单休已改为双休,增加了“五一节”等长假,这种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居民的不断增长,休闲时间的不断增多,交通运输的愈加便利,人民消费结构的不断调整趋势,也带来了文化生活和旅游消费急剧增长。如福建,2001年比1997年国内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分别增长74.8%和1.4倍,年递增率分别达到15%和24.9%,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城镇居民开始走出城市,回归大自然,领略独具特色的乡间风情渐成时尚,对旅游的消费不断从传统的旅游景观发展到结合旅游景观与农业生态景观的休闲农业需求增长上。在城市周边和经济发达地区发展休闲农业具有现实的需要也有广阔的前景。

3、休闲农业是增加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休闲农业园内不但为游客提供各种山珍野味,珍奇水果、蔬菜,还提供各种动物表演,如野猪赛跑、斗野猪、斗野鸡等惊心动魄的比赛,同时游客还能进

行狩猎、烧烤、垂钓、采果,制作栩栩如生的山鸡、孔雀等标本,使农产品在各种休闲、参与的项目中就地消费,其效益和容纳的劳动力是普通种养业的5至10倍。因而成为增加农民就业,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三、国内外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趋势

20世纪70年代休闲农业在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形成了产业规模,目前在世界各国形成了传统休闲农业、都市型休闲农业、科技型休闲农业、奇异型休闲农业等多种休闲农业经营模式。还可拿自己收获的农产品参加各种展评活动。如法国农村的葡萄园和酿酒作坊很多都是对外开放的,游客不仅可以参观和参与酿制葡萄酒的全过程,而且可以在作坊里品尝,在作坊里亲自酿酒并将酿好的酒带走,享受与城市商店里买酒不一样的自然乐趣。这些葡萄园和酿酒作坊的旅游收入往往高出他们的葡萄和葡萄酒的收入。

我国的台湾地区在20世纪70年代逐渐达到中等小康生活水平、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由劳动型转向休闲型后,开始陆续将果园、农场于农闲或假日开放社会大众参与,观光果园在台湾出现。经过单一果园、多类农园、主题式农园和整合式农园四个阶段的发展,目前已拥有1000多家休闲农园,已成为一种新兴的农业发展形态。

进入90年代,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也应运而生。一些有特色的休闲农业基地,如浙江金华石门农场的花木公园、自摘自炒茶园,富阳县的农业公园;福建漳州的花卉、水果大观园,厦门华夏神农大观园,建阳县黄坨乡蛇园,东山县鲍鱼观赏村;广西柳州水乡观光农业区;山东枣庄石榴园;海南亚珠庄园;河南周口市“傻瓜农业园”;上海浦东“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四川成都市郊区的“小农庄度假村”等,项目独特、条件优越,不仅为人们拓展了更广阔的游览空间,而且为农村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民致富开辟了新的途径。据中南林学院的朱玲介绍,目前广东省已有80多个观光果园,每年接待游客400多万人,收入达10多亿元[1]。

三、发展休闲农业的对策探索

休闲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新探索,必须采取以下必要的措施。

(一)确立方针,正确引导

1、根据市场,发挥优势:根据市场需求是休闲农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休闲农业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休闲农业建设的关键就是要预测市场的潜力、市场需求的方向进行。

2、结合实际,确立重点:一是结合现有条件,以延伸现有游览观光景点发展休闲农业;二是结合龙头企业区域环境美化,增加休闲农业内容;三是结合农业科技园区,拓展园区功能布局,发展成为科普基地和观光休闲景点;四是结合名人名居名艺名产和民俗文化的弘扬,组建农业休闲街市,开展产品交易和科技文化活动。

3、因地制宜,逐步推进:根据各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结合农村城镇化发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逐步推进,重点进行示范引导,切忌不顾实际情况,一哄而上,盲目上马。

4、政府引导,多方融资:要打破以往计划经济的做法,政府只对基础设施和公益产业(如环境保护等)实行资金补助,主要通过政策进行引导,鼓励民间多方投资。

(二)修订政策,促进发展

制订全国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加强对休闲农业发展的指导。制订休闲农业示范基地规划与补助的管理办法,加强对休闲农业的规划、休闲农业基地建设的管理与补助。制订休闲农业的设施建设、休闲农场管理与监督等具体政策,建立休闲农业的土地使用、建筑面积、其他设施建设等旅游休闲设施应经批准许可,对休闲农业项目补助内容、重点进行具体规范,对实施项目的效果制订检查考核指标进行检查。加强休闲农业信息的发布,加强与国内外旅游业合作进行项目推介,协助开展文化节、展览会进行促销。

(二)强化扶持,典型引导

坚持项目带动战略,以民间的现有休闲农业发展为基础和民间投资为主体,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采取政府立项补助,在沿海发达地区和重点城市郊区先建立若干示范点,进行重点扶持,重点支持道路的整修,停车场、路灯、公厕等公共设施的建设,生态环境的维护和产品品牌的宣传,重点支持开展休闲农业的综合系统研究,探索休闲农业发展的模式和以及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目标,摸索建立休闲农业品牌和围绕休闲农业基地建设的系列产品开发与服务内容范畴,逐步带动休闲农业的全面发展,从而促进我国农业的转型升级。

(四)借鉴经验,加强研究

一是加强对国际有关研究发展信息和经验的研究:70年代以来,国外许多单位已经积累了一大批示范试验数据与支持休闲农业发展的研究成果。可以采取引进理论思想与部分装备技术和自主创新相结合。既可以使我国的研究实践与国际上的研究发展趋势相接轨,又可以探索形成具有特色、有利于在农村推广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二是注意休闲农业发展中单项适用先进技术的组装配套:例如,利用GPS、GIS技术用于农田管理、节水灌溉、环境监测的实用技术,面向农业生产者应用的电子仪器、实用监控设备,农业装备信息化技术;精细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快速实用监测技术;智能化农业生产管理辅助决策支持系统的推广及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先进装备技术与工具的开发等,提高科技含量。三是加强多部门、多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协同攻关:发展学术讨论交流,加强国际合作,重视应用系统研究。

(五)制定规划,巧妙设计

应转变观念,加强休闲农业园区规划。为避免投资、管理和经营带来的困难,防止对自然景观的破坏,目前不宜过多地发展自行采摘、承租农地等体验型项目和休闲娱乐为主的项目。应在通盘规划下解决农产品的季节生产与全年观光经营的矛盾,搭配不同季节的品种,延长可观赏期。在规划中要正确实行区域定位、功能定位、形态定位。要将休闲农业规划与农业现代化、小城镇建设规划结合起来。要注意休闲农业建设的规模和区域布局,避免市场范围太过狭小、而造成客源不足,效益不佳的问题(按国际通例,农业旅游区半径大于9.5公里的区域(面积)时,才能发挥最佳经济效益)。

(六)注意环境,永续发展

环境保护是关系人类生存的大事,也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回归自然的呼声越来越高,保护环境,维护自然的意识不断增强,这既是休闲农业得以兴起和发展源泉,也是休闲农业赖以存在的根本。因此休闲农业发展不能破坏或污染农业的自然资源,切忌建造过多的人文景观,使环境和设施过于人工化、商业化,必须巧妙利用现有的各种资源,如利用太阳能、风能、沼气能等,既增加景观和培训教育内容,又增加能源,同时又洁净环境。

同时要结合农村文化活动,充分挖掘当地的丰富精致的文化资源。既要尊重当地文化,要保持当地历史的文化传承,树立当地的特色文化品牌,也要提高当地的人文化素养,营造良好的休闲环境。

(七)因地制宜,发展特色

休闲农业有别于一般的休闲旅游业,它必须运用特有的乡土文化、乡土生活方式和风土民情去发展,因而也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一方面是农业生产、自然景观、生态环境、农村设备及农村空间等资源丰富,具有特色;另一方面必须具备丰富的农村人文资源、社会和谐、有充足的资金和较强的管理能力。因此在建设发展上,在经营要注意体现休闲农业特色,突出农村生活风貌和丰富乡土文化内涵,显现其独特的风貌。

(八)培养人才,强化经营

休闲农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包涵一、二、三产业的经营内容,涵盖农业、生态环境、旅游、休闲、文化等多学科知识,需要兼具系统知识的专门人才。必须加强培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可以借鉴台湾做法,建立休闲农业经营管理学科,培养休闲农业经营管理人才、规划人才、导游培训教育人才。主要传授景观生态学、休闲旅游经济学、农场经营管理学、乡村规划学、休闲农业概论、森林经济学、休闲市场预测与拓民展、生态学等内容,为休闲农业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文化【精品多篇】范文。

word该篇DOC格式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文化【精品多篇】范文,共有18875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文化【精品多篇】下载
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文化【精品多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