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语】十个维度看中国哪十个【新版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2023中国经济发展方向 篇一
中国在2022年年末的一系列高层会议[1]上披露了2023年中国经济工作的重点部署。2023年,中国的经济发展将以“稳”为主,逐步推动经济复苏。预计国内消费将成为拉动经济回升的主要力量。另外,今年也可能会迎来一些有助整体经济持续发展的税收政策。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其发布的最新一期经济展望报告[2]中预测2023年全球经济增长将大幅放缓,该预测也与中国政府设定的经济增长目标相契合。
最近10年消费、投资、出口对GDP的贡献率和增长拉动(百分比)
中国宏观经济发展重点部署如下:
► 财政
更加精准、具有针对性的减税退税降费政策加大科技攻关、生态环保、基本民生、区域协调等重点领域投入
► 货币
重点支持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基础设施、普惠小微等领域支持房地产开发商的合理融资需求► 产业
升级传统产业,重点在产业链的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 吸引外资
扩大市场准入,特别是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开放力度加大知识产权和外商投资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积极推动加入高标准经贸协议► 科技
着力研发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加强人才吸引支持政策 ► 就业
青年就业将是“稳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一、税收政策发展趋势要点
1. 扩大内需相关涉税政策
► 更加精准的税收制度,调节税收来源分配——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合理调节高收入群体
健全直接税体系完善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加强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和监管► 促进中高端消费、推动免税业发展
► 完善关税等政策以支持外贸发展
► 扩大税收协定网络
中国的财税政策将从减税降费转为更偏向于直接拉动内需增长。部分疫情期间的税费优惠政策,可能在2023年予以延期或优化,敬请留意。
另一方面,中国税务机关一直重视对高收入、高净值人群的税收管理。在此,也提请相关人士留意相关涉税规定,确保税务合规。
2. 税收立法
中国目前18个税种中已有12个立法,余下以下6个税种尚未立法:
► 增值税:2022年12月27日,增值税法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首次审议[3]。较之于现行条例,整体的税制框架和税负水平基本不变,对增值税纳税人和征税范围、税率、税收优惠和征收管理等作出规定。
► 消费税:《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税法(征求意见稿)》[4]已于2020年1月2日结束意见征集。
► 土地增值税:《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增值税法(征求意见稿)》[5]已于2019年8月15日结束意见征集。
► 关税:国务院2022年度立法工作计划[6]曾提及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关税法草案,具体信息有待官方进一步公布。
► 房产税:“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及“推进房地产税立法”,但预计2023年可能不会有重大进展。
► 城镇土地使用税:官方暂未披露相关立法信息。
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已于2015年结束意见征集,2023年是否会有进展仍未可知。
3. 税基侵蚀和利润转移(BEPS)全球最低税发展近况
截至目前,“双支柱”方案已经得到了包容性框架141个成员中绝大多数成员的支持,其中包括中国[7]。“双支柱”方案的“支柱二”设定了全球最低税,确保跨国企业集团的全球业务收入至少按照商定的最低税率(15%)缴税。2022年2月2日,包容性框架发布《达成共识的支柱二GloBE规则征管指南》[8]以协助各管辖区实施最低税制度。
截至目前,部分管辖区已经对实施全球最低税做出了积极回应(要点参见下表)。其中,中国内地于2023年1月18日就《国际税收改革——支柱二立法模板(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意见征集截止日期为2023年2月17日[9]。
部分管辖区对实施全球最低税的回应:
4. 税务稽查
中国税务机关一直以来会根据经济发展的阶段性需求和行业的特定情况针对特定行业开展税务稽查活动,同时也会根据实时的申报情况和管理需求予以随机抽查。过去两三年以来,我们看到的被稽查涉及的行业曾涵盖房地产、建筑工程、汽车销售、医药、贸易、投资、科技等领域。到目前为止,尚无更新的稽查行业对象对社会公布。
此外,“三假”(没有实际经营业务只为虚开发票的“假企业”、没有实际出口只为骗取退税的“假出口”、没有具备条件只为骗取疫情防控税收优惠政策的“假申报”[10])预计仍是今年稽查关注重点。
在转让定价方面,中国税务机关较为关注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子公司盈利能力低下、跨境大额支付、向境外支付服务费、特许权使用费以及知识产权所有权或使用权费用,还有重大公司间交易持续亏损等情况。
另外,对于享受税收优惠的企业(如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15%税率),税务机关一直对相关企业予以后续监管,评估其是否符合相应的资质条件。任何违规情况可能会导致罚金和滞纳金。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中国的“金税工程”四期的分步上线,中国税收征管电子化的能力也不断加强,税务稽查目标的确定方式也在不断变化中,利用大数据的收集和综合分析来确定风险点从而确定税务稽查的行业和企业应该是越来越成为主流。也因此,企业除了关注税务机关是否定期公布特定稽查重点行业外,更应关注自己管理申报系统以及相关文档的风险管理。
二、支持外商投资相关措施
1. 吸引外资方面迎来进一步开放
外商投资一直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中国一直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据官方数据显示,中国外商直接投资(FDI)在过去10年呈稳步增长,2021年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1]1.15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9%(折合1,734.8亿美元,同比增长20.2%)[12]。2022年,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2,326.8亿元人民币,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6.3%(折合1,891.3亿美元,增长8%)[13]。
中国外商直接投资(FDI)(2012-2022)
2023年,中国将加大现代服务业开放力度,进一步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预计将先行迎来扩大开放[14]。另外根据“十四五”规划纲要部署,电信、互联网、文化等领域也将有序开放。预计与以往一样,在自贸区先行先试继而向全国范围推广。
值得关注的是,继北京、天津、上海、海南、重庆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之后,近期国务院批复将试点范围扩大至沈阳、南京、杭州、武汉、广州、成都6个城市[15]。2023年1月10日,商务部发布了沈阳等6个城市的具体试点方案。
2. 简化外商投资税收优惠享受程序
a. 再投资递延纳税
当前,境外投资者以从中国境内居民企业分得的利润投资于非禁止类项目和领域,符合规定条件的,暂不征收预提所得税[16]。境外投资者需符合规定条件并按规定提交资料,利润分配企业按规定确保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为鼓励外商再投资,中国在发改外资[2022]1586号文件(“1586号文”)[17]中提出将进一步优化优惠办理流程,便利境外投资者享受政策。具体细节,有待公布。
b. 外资研发中心进出口税收优惠
根据现行政策[18],经核定的外资研发中心进口国内不能生产或性能不能满足需求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教学用品,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
尽管各地在享受优惠的相关程序方面有所差异。但一般而言,要享受该优惠政策,按以下流程:
企业申报;地方商务主管部门初审;省级商务部门联合财税部门、海关进行审核,并公布名单。对于获得享受优惠资格的外资研发中心,后续还将开展复核(一般两年一次)。
目前各地对核定外资研发中心名单的频次和期限有所不同,比如厦门每年开展两次核定工作,每次从申报到发布名单结果耗时约两个月的时间[19];上海为每年一次,收到申报资料之日起45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核[20]。
1586号文提出要简化核定外资研发中心名单程序、优化工作流程。是否会从中央层面对核定的频次、时间等做出统一的规定,尚待明确。
3. 其他支持政策
中国将进一步深化改革,简化管理程序,并优化营商环境,也鼓励地方政府在法定权限内出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以吸引外商投资和再投资等。近期,已有部分地区发布了鼓励外商投资政策,例如苏州对符合条件的外商再投资项目给予最高1,000万元人民币资金奖励[21]。预计将有更多地区出台支持政策。
三、结语
2023年,中国将着力于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此外,可以看出,中国始终坚持高水平开放的基本国策。综合而言,随着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和有力支持措施的实施,中国的巨大市场对外资依旧保持较强的吸引力。
2023中国经济关键词 篇二
关键词一:GDP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但要看到,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各项政策效果持续显现,明年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北青报记者发现,目前大部分市场人士认为今年中国GDP增速会在5%-6%之间。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指出,展望2023年,中国经济将呈现稳固恢复态势,增长动能将更加均衡,预计全年增速达到5.5%左右,回升到潜在增长水平。具体来看,温彬判断,消费将迎来强劲的恢复性增长,消费在稳增长中的基础性作用将进一步增强;房地产销售和投资将触底回升,制造业和基础设施投资将保持平稳,投资仍将在稳增长中发挥关键性作用。
汇丰环球研究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刘晶认为,逐步摆脱疫情的影响,中国的经济重启正在快速推进。她预计,中国经济将从2023年第二季度开始强劲反弹。虽然根据其他经济体重启的经验,中国经济还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进入全面复苏阶段,但经验也表明,多个行业在疫情后可能都会迎来蓬勃的发展。总体而言,经济重启将会成为2023年和2024年的关键主题,并推动这两年中国的GDP增长分别达到5%和5.8%。
“2023年国内消费复苏,中国经济回暖,全年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速预计为4.9%,有望接近5%。”瑞银亚洲经济研究主管、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在近日举行的第二十三届瑞银大中华研讨会上表示。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预计2023年GDP增速将在5.0%到6.0%之间,较去年明显反弹,从而有望在全球经济减速背景下逆势走强。
普益标准首席经济学家王鹏表示,随着疫情防控政策优化,疫情对经济的拖累将不断减轻,社会生产与生活秩序将逐步恢复正常,经济增速有望获得明显改善,预计2023年经济增速将逐季攀升,全年经济增速或回升至5%以上。
关键词二:财政政策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今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
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上月中旬曾在2022—2023年中国经济年会上解读如何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他表示,2023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一是统筹财政收入、财政赤字、专项债券、调入资金等保持适度支出强度,加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持续推动财力下沉;二是合理安排赤字率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适当扩大专项债券资金投向领域和运作资本金范围,今明两年持续形成实物工作量和投资拉动力,确保政府投资力度不减;三是完善减税、退税降费政策,增强精准性和针对性;四是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科技攻关、生态环保、基本民生、区域协调等重点领域投入等等。
刘晶认为,财政政策可能会使官方预算赤字率从2022年的2.8%小幅上升至3.0%。政府可能会继续强调新老基建投资。预计今年专项债发行量将与去年持平,规模约为3.65万亿元人民币。与此同时,小微企业、消费和服务业有望获得进一步的财政支持。这可能包括减税降费、增加政府担保、提供政府服务或降低政府服务成本(如公用事业费用和租金),以及提供直接补贴(如地方政府发放的消费券)。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等中长期增长领域也可能受益于减税带来的直接财政支持、直接资金支持以及政府担保的增加。
瑞银亚洲经济研究主管及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预计,2023年财政预算赤字将达3%,较2022年略微扩大。地方专项建设债规模同样略有扩大,或由2022年的3.65万亿元升至3.8万亿元。
关键词三:货币政策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宣昌能在近日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稳健货币政策将在更好统筹扩大内需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结合点上发力。一方面,着力支持扩大国内需求。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合理把握信贷投放力度和节奏,适时靠前发力,积极配合财政政策和社会政策,加大对企业稳岗扩岗和重点群体创业就业支持力度,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在总量上确保社会总需求得到有力支撑,但也要合理适度,不搞“大水漫灌”,平衡好稳增长、稳就业和稳物价的关系。另一方面,发挥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导作用。继续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科技创新等专项再贷款,支持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落实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等优惠政策,有力支持能源、交通、水利等重点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推动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高水平动态均衡。
今年货币政策在降息降准等方面还有多少空间?对此,市场人士各有自己的判断。
温彬预计,2023年或将实施两次降准。参考近年货币政策操作规律,央行每隔半年左右需深度释放一次中长期资金维护稳定银行体系流动性;但在内外部多重约束下,降准幅度或予以适度控制。结合经济恢复节奏和银行负债端压力看,预计二季度初和四季度降准落地概率较高(4月和10月是窗口期),单次步长或维持在0.25个百分点。
关于政策利率下调的时间窗口,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判断,可能会出现在今年二季度。预计一季度中国CPI同比涨幅将出现阶段性高点,二季度前后海内外经济“增长差”逐步逆转,国际资本流动形势趋于缓和,此时降息空间逐步打开。
德意志银行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熊奕认为,经济活动在开放的第一阶段仍将经历一段时间的低迷,因而需要持续的政策支持。预计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力度在短期内仍将维持宽松。预计中国人民银行将在2023年上半年进一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并在美联储加息周期内维持其政策利率不变。他同时指出,一旦中国经济在重新开放后稳步复苏,财政政策将比货币政策更快地常态化。相较而言,若没有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常态化的紧迫性更低。若财政政策在经济复苏启动后率先收紧,货币政策可以保持宽松以实现政策平衡。
刘晶预计中国可能在2023年上半年进一步全面降准50个基点,相当于释放约1万亿元人民币的额外流动性。此外,关键政策利率(如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有下调5个基点的空间,从而发出加大货币政策支持力度的信号。
关键词四:消费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更好统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扩大内需,通过高质量供给创造有效需求,支持以多种方式和渠道扩大内需。会议还提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
汇丰环球研究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刘晶认为,目前来看消费复苏仍显滞后,但此后有望获得强劲推动。预计中国的消费增速将在2023年恢复到约8%的疫情前水平。
首先,此前受到抑制的商业活动和消费需求有望强劲增长。疫情期间,人们更多转向线上消费和服务,而在放开之后,更多人将回归线下活动,旅游、外出就餐和娱乐活动都将从中受益。在商业方面,由于国内消费的整体增长以及之后对劳动力市场产生提振作用,预计经济活动应进一步回暖,改善消费者和企业信心,并有利于投资活动的复苏。
其次,在不确定性的影响下,人们在疫情期间积累了超额储蓄。预计疫情期间积累的超额储蓄达到约6.55万亿元人民币,约占名义GDP的5.4%。这些储蓄将支持之前被压抑的需求在2023年得以释放。此外,2022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3年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并承诺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预计中国将出台更多刺激消费的政策措施,推动消费增长在2023年恢复到疫情前水平。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表示,对比海外经验,我国防疫调整后的消费反弹速度有望较快,短期疫情扩散带来的“阵痛期”不必过忧;但是,消费复苏的空间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我国经济在此轮开放时恰处于“弱周期”,就业和居民预期的修复可能偏慢,消费复苏可能受到压制。同时,我国“需求驱动型通胀”压力也更小,且劳动力供给弹性或较强,继而相关通胀压力较为可控。
关键词五:通胀
“经济复苏将带来价格上行压力,但我们预计通胀并不会成为中国的棘手问题。”刘晶认为,通胀的整体上行压力可能仍在可控范围内,2023年消费价格指数和生产价格指数涨幅将分别达到2.5%和1.1%。预计今年核心通胀将达到较去年更高的水平,全年平均1.4%,但与其他经济体相比,通胀压力仍将得到很好的控制。
自2022年10月以来,生产价格一直处于通缩状态,刘晶认为,这主要受高基数、房地产行业活动低迷以及全球商品价格下跌的影响。尽管短期内生产价格指数将继续面临来自这些渠道的通缩压力,但预计房地产市场的进一步企稳和基数效应的减弱将在2023年第二季度末将生产价格指数拉回通胀区间,但涨幅可控。此外,在发达经济体持续通胀和货币政策收紧的背景下,全球需求增长也显示出进一步放缓的迹象。汇丰宏观经济团队预测,2023年全球名义GDP增速将从2022年的3.0%放缓至1.9%。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将打压对主要商品的需求,抵消中国经济重启对商品价格造成的部分再通胀压力。
德意志银行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熊奕表示,中国重新开放后,消费者物价指数将开始上涨。中国尚未受到全球通胀高企的影响,其综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在2022年始终维持在3%以下,核心通胀率在近几个月下降至1%以下。熊奕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劳动力市场疲软及薪资涨幅较小。但当中国经济加快重新开放的步伐,这种情况将发生变化,特别是餐饮、娱乐行业等劳动密集型服务产业的职位空缺或将激增,从而降低失业率,并推升薪资水平。预计2023年平均CPI将为2.5%。2023年上半年,受部分出行管制措施的影响,服务业难以迅速回暖,对就业和收入的提振力度较为有限,预计CPI将保持在2%左右。进入重启的第二阶段,家庭通胀预期和消费需求将更快地回升,有望将CPI推升至3%左右。
德意志银行全球研究团队预计,2023年全球主要能源和金属的价格将同比下降10%左右,或将使中国的PPI保持在低位。此外,中国国内需求复苏将为生产者价格提供支撑。预计2023年PPI平均涨幅将维持在0.5%左右。
汪涛预计今年CPI通胀可能平均3%左右。她进一步指出,随着经济重启,不少服务业价格可能会明显地反,会推涨CPI的一部分;另外,今年年初猪肉价格比去年高一些,所以有一定的影响。但她同时表示,今年总体来说不用太担心出现像欧美经济重启以后通胀持续居高不下的局面。
针对欧美经济重启后“通胀持续居高不下”的情况,汪涛称,不必过于担心。其一,在全球经济放缓的大背景下,目前全球大宗商品尤其是能源的价格比2022年年初降低很多,预计2023年的油价就在目前的水平附近震荡。其二,2023年房地产的企稳或将维持在较低水平,房地产上游原材料价格涨价不会很明显。从PPI看,2023年上游成本的压力对下游的影响较去年更弱。
关键词六:房地产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23年要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推动行业重组并购,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同时要坚决依法打击违法犯罪行为。要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探索长租房市场建设。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认为,受楼市持续低迷、头部房企信用风险持续暴露等影响,2022年房地产投资大幅下滑,估计全年降幅将在10%左右。去年11月金融支持房地产16条等政策出台,主要针对楼市供给端发力,而当前抑制房地产投资的主要原因是商品房销售低迷。他判断,后期政策面在引导房贷利率下行方面将进一步发力。预计在各项政策调整到位支持下,2023年年中前后,商品房销量有望转入趋势性回升过程,但房地产投资回升还将经历更长一段时间。由此,预计2023年房地产投资将延续负增,但降幅将较上年有所收窄,预计在6%左右。其中,下半年在低基数和销售回暖提振投资动能增强带动下,房地产投资增速有可能由负转正。
刘晶指出,2022年11月政策发生重大转向之后,中央政府已推出一系列措施为房企提供融资支持,部分地方政府也取消限购政策以刺激需求。随着经济从疫情中逐步复苏,这些政策的效果就会显现。预计2023年房地产行业将温和反弹。短期内,疫情的影响可能导致房地产销售进一步下滑。然而,自稳定房地产市场的金融16条推出以来,市场对房地产行业的情绪正在改善。随着中国走出过渡期,政策刺激的影响将逐渐显现。房地产行业可能从2023年第二季开始进一步企稳,并在较低基数的作用下,全年实现温和增长。
熊奕认为,进一步重新开放有望刺激居民购房需求。房地产政策已显著放宽,助推经济复苏。居民的住房支付能力有所改善,家庭储蓄增加,债务减少。目前,潜在购房者依然担心疫情防控措施的影响及房地产开发商的信用度。随着中国在2023年下半年加速开放,房地产市场有望迎来强势复苏。
关键词七:人民币汇率
对于人民币汇率走势,人民银行党委书记、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本月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去年底以来,人民币汇率大幅反弹,境外资本流入持续增长,充分反映国际金融市场坚定看好我国经济发展,对物价等经济基本面充满信心。中长期看,人民币汇率会保持双向波动,但总体上将持续走强。
1月13日,央行副行长宣昌能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当前和今后人民币汇率走势会受到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国际收支、市场风险偏好等多重因素影响,短期测不准是必然的。总的看,保持基本稳定有坚实的基础。近期,中国经济总体延续恢复的发展态势,疫情防控动态优化,在全球高通胀背景下我们保持了物价的基本稳定,考虑到主要经济体经济景气指数下降,我国贸易顺差增速可能有所回落。在多种力量综合作用下,我国人民币汇率将总体保持平稳运行。经过多年金融改革与开放,我国外汇市场的深度和广度大大提升,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市场预期平稳,跨境资本流动有序,国际收支自主平衡,人民币汇率将继续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
汪涛认为,人民币今年对美元会略微升值。从国际方面看,她预计今年美元已经见顶,瑞银预测美联储加息到二三月份就结束,今年下半年可能会开始降息。美国的国债收益率在今年年底会下到3以下,甚至可能低于中国的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所以美元贬值,会带来人民币对美元的被动升值。
从中国的基本面来说,预计今年经常项目的顺差会明显降低。本来这一因素不利于人民币升值,但随着中国经济的重启,经济增长加速,而欧美经济增长减速,美国甚至出现温和地衰退,这样一升一降,市场对人民币的信心会增强,所以在这方面跟经常项目方面就互相弥补了。
“今年我们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目前看是6.8,但如果中国经济复苏更加强劲,如果美国这边降息力度非常明确、更大的话,我们觉得今年人民币对美元可能也可以到6.5。”汪涛同时表示,人民币的升值幅度应该会低于其他主要货币对美元的升的值幅度,所以对一揽子汇率,人民币可能还是略微贬值。“这也是应该的,因为我们觉得人民币对一揽子汇率去年升值太多了,如果今年略有贬值,对出口负的作用会降低。”汪涛说。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预计汇率短期或有调整,走势可能重回震荡,但今年全年会呈现升值态势,最高有望升至6.6,二季度起升值趋势将得到进一步确认。
十个维度看中国哪十个? 篇三
从十个维度看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前景
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人民推进现代化建设的漫漫征程中,新时代十年绘就浓墨重彩的篇章,“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2022年,党的会议擘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会议精神的开局之年。在学习贯彻党的会议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走得通、行得稳,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抓好开局之年的工作。
全国会议前夕,记者采访新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等,大家从十个维度展望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前景。
品质中国
党的会议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坚持生态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有机结合、相得益彰。”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正值耕耘时节,神州大地正播撒高质量发展的新“种子”——
广东将推进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建设;山东强调绿色低碳、节约集约;吉林计划今年培育国家级、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共300多家;重庆提出加快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支持“首店经济”“首发经济”发展……
“现代化的中国,必然是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必然是高品质的中国。努力做到稳增长与提质量并重,形成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才能不断筑牢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基础,夯实民族复兴的物质技术基础。”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韩保江委员说。
最近,一名居住美国的博主在社交媒体感叹:十几年前家里的“中国制造”大多是衣服鞋帽,而现在是无人机和智能电视等。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个体感受变化的背后,是中国发展由“量”向“质”的嬗变。
“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从“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到党的会议报告,再到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始终锚定“高质量发展”,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之举。
“高质量发展就是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同时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辽宁大学校长余淼杰代表说。
新征程上,中国在高质量发展中书写现代化建设的新篇——
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水平在世界主要国家排名中提升到第12位,风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设备生产规模居世界第一,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增长极加快崛起……
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一个个关键处落子、彼此连接成势,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布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广阔空间。
民建中央副主席周汉民委员说,高质量发展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人心所向,是时代所需,是大势所趋!
创新中国
党的会议报告提出,“创新是第一动力”,“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加快科技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是实现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需要,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是顺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需要。
最近热映的电影《流浪地球2》,既展现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也带给观众强烈的真实感。片中的量子计算机、外骨骼机器人等许多科技产品,都是基于现有技术进行合理想象的产物。
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感慨,是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让“科幻”离我们更近。
天宫、蛟龙、北斗、天眼、墨子、大飞机……新时代以来,中国科技实力跃上新的大台阶,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开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新征程。
浩瀚太空,中国空间站已正式开启长期有人驻留模式。中国载人空间站工程正式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每年将发射2艘载人飞船、1至2艘货运飞船。
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预计2027年前后完成首飞;2030年左右实施“觅音计划”,探测太阳系外是否有适宜人类居住的行星;预计2045年进出空间和空间运输的方式将出现颠覆性变革……
“逐梦太空的成就,见证着我国从航天大国迈向航天强国的奋进足迹,也折射出创新中国的澎湃动能。”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王小军委员说,科技赋能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显著标志,科技创新成为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动力。
在承载千年大计的“未来之城”雄安,现实中大规模开发建设的同时,“云上雄安”也在同步拔节生长;
在南京紫金山实验室,科研人员围绕6G关键技术集中攻关,不久前创下了6G传输速率全球最高纪录;
远程医疗、智慧物流等新业态蓬勃发展,“无人工厂”24小时不间断生产,工业互联网赋能“中国制造”、产业规模已破万亿元……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这是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距离现在不过十余载。
新征程上,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把握人才第一资源,一系列举措已经或即将铺开——
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加大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十四五”期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全方位为科研人员松绑,拓展科研管理“绿色通道”;《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出炉……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才能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30年来专注于铁路钢轨研发的攀钢集团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邹明代表说,要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把科技创新这一“最大变量”转变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最大增量”。
活力中国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这是党的会议报告展望新征程时提出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之一,报告强调“着力解答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
受益于河长制推行,村口的绿水青山换新颜;进博会、消博会举办,餐桌上有了更多进口美食;将更多医疗机构纳入医联体,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普通人身边具体而细微的变化,彰显深化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就,印证了‘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95后”产业工人邹彬代表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
“数据二十条”发布,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迈出重要一步;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正式实施……改革向深度挺进,激活资本、数据等要素,正打开经济活力“新阀门”。
新型城镇化建设敲定“十四五”施工图,提出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十四五”时期要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改革有“温度”,社会有活力。
深化“放管服”改革,为市场主体松绑减负;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收官,新一轮改革蓄势待发;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改革广度继续拓展,助力市场主体“青山常在、生机盎然”。
目前,我国市场主体总量已达1.7亿户。
“市场主体特别是民营企业预期和信心问题,不仅事关当前经济,更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要通过深化改革破除制度壁垒,把‘两个毫不动摇’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张连起表示。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龚六堂委员表示,无论从供给侧来看,还是从需求侧来讲,我国都具有显著而独特的优势条件。只要不断将改革推向深入,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就一定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不竭的活力和动力。
畅通中国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统筹推进传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要加强基础设施“硬联通”、制度规则“软联通”,促进陆、海、天、网“四位一体”互联互通。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是畅通中国。
俯瞰神州大地,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世界级港口群,航空航海通达全球,综合交通网突破600万公里。
2023年1月,伶仃洋,串联珠江东西两岸的世界级跨海工程——深中通道,完成最后一节海底隧道沉管主体浇筑。由32节海底沉管组成的海底隧道,长约6.8公里。
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深中通道,全长24公里,将于明年建成通车。深圳与中山的车程,将从现在的2小时缩减为约20分钟。
不只南海之滨跨海通道建设繁忙。今年以来,全国各地重大交通项目建设马不停蹄——华北平原,高速公路加快成网;雪域高原,川藏铁路不断延伸……
到2025年,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能力利用率显著提高,实体线网里程达到26万公里左右;到2030年,主骨架基本建成,实体线网里程达到28万公里左右;到2035年,主骨架全面建成,为基本建成交通强国奠定基础。
届时,我们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全国123出行交通圈”——都市区1小时通勤、城市群2小时通达、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将基本实现。“怒江大峡谷沿岸多个县目前已建成美丽公路。我们交通人一定会全力以赴,为建成交通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云南交投集团怒江美丽公路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马健代表说。
我们的交通工具会更聪明。长期致力于交通研究的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钟章队委员说,我国铁路在智能建造等方面走在前列,也在服务智慧出行、智慧平台建设领域加快探索。到2035年我国的智能列车、智能网联汽车等技术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我们的快递包裹将跑得更快。“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将基本实现。
今日神州,前所未有的“四横三纵”的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正在勾勒;建成全球电压等级最高、装机规模最大、资源配置能力最强的特大型电网;5G网络加快规模化部署,前瞻布局6G网络技术储备……
畅通中国,四通八达,人享其行、物畅其流!
美丽中国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会议报告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新设置了“环境资源界”这一界别,这是30年来的一次重大调整。来自中国气象局的张兴赢委员正是其中一员。
“此次界别调整是应时之举、应有之义。”张兴赢委员说,处理好人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是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一道必答题。
10年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中国探索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2022年底,金沙江下游,总装机规模列世界第二的白鹤滩水电站全部机组投产发电。长江干流上的6座巨型梯级水电站“连珠成串”,构成世界最大“清洁能源走廊”。
中国传统“一煤独大”的能源结构正在改变。祖国西北部,成千上万块光伏板逐日追光;辽阔海面上,大风车耸立于碧海蓝天间化风为电……
改变的,不只是能源。
2022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优良天数比率为86.5%,重污染天数比率首次下降到1%以内,成为全球大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地表水优良水质断面比例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两年前,云南一群亚洲象的北上及返回之旅,吸引全球网民在线“围观”,让世界看到中国保护野生动物的成果。曾经“濒危”的大熊猫降为“易危”等级,“吉祥鸟”朱鹮初步摆脱灭绝的紧迫风险,“微笑天使”长江江豚追逐嬉戏……
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局长余国东是一名“老”委员了。他说,随着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人民群众幸福感越来越强,他正在关注如何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高质量推进“无废城市”建设等,瞄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课题。
展望未来,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我们的家园必定愈发美丽可爱。
人们享受更多蓝天白云、清水绿岸、田园风光。到2025年,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浓度下降10%,地表水Ⅰ-Ⅲ类水体比例达到85%,重污染天气、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
人们的生产、生活将更加绿色、更可持续。“十四五”末,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
人与自然的关系将更加和谐。到202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24.1%,湿地保护率达到55%。到2035年,将基本建成全世界保护规模最大、保护生态类型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惠及面最广的国家公园体系。
美丽中国的画卷,正在我们手中描绘。
共富中国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党的会议报告指出:“我们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023年初,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浙江的一组数据引人关注:
2022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565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12年的2.37下降到2022年的1.9。十年间,全国的这一数字从2.88下降到2.45。
“城乡居民收入比倍差越小,城乡贫富差距越小。零点几个百分点的微差别,见证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大变化。”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曲永义委员说。
中国式现代化,追求的不只是“富裕”,而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之一,即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今天的中国已站上新的起点: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3.5万元,10年间翻番。
迈向共富中国,一个更美好的图景正在不断展现——
收入再上新台阶。到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更多高校和职业院校毕业生、技能型劳动者、农民工收入得到提升;中等收入群体在未来15年超过8亿。
人的发展更全面。到2025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将提高到11.3年;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将提升至95%;到2035年,养老、健康服务产业进一步扩大,更多数字化、智能化图书馆、博物馆将丰富人们生活。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用大篇幅部署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多乡村发展有望迎来新模样。
“我眼中的未来乡村,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也和谐。乡村处处是美景,还可以‘点绿成金’。”浙江省安吉县余村村党支部书记汪玉成代表说,这也是余村努力的方向。
距余村200多公里的浙江省淳安县下姜村,先富起来的“小下姜”正带领周边20多个村子组成的“大下姜”一起努力,共同奔向美好生活。
圆梦共同富裕,需要每个人的勤劳付出。征途漫漫,惟有奋斗。你我勠力同心,一起拼搏,共富中国一定能早日实现!
文明中国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
近日,传承中华文明的两项工程,迎来“关键时刻”:
——北京西北五环外,故宫博物院北院区破土动工,预计2025年故宫博物院建院100周年时全面建成,成为集文物展示、修复、保存和文化传播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博物馆。
——《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实施,首次明确北京中轴线遗产区、缓冲区具体范围边界,标志着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
故宫博物院党委书记都海江委员说,故宫北院的建设将“更好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多位代表委员表示,重大文化工程既守护中华文脉,传承灿烂的中华文明,也将镌刻中国式现代化的辉煌。
今日中国,传承厚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良渚、殷墟等遗址考古取得重要进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成果丰硕;
中国国家版本馆开馆等重大文化工程护文明之火种,传永续之文脉;
从首届全民阅读大会召开到“时代楷模”不断涌现,文明之光点亮群众生活,引领时代风尚。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思想的引领、文化的滋养、精神的支撑。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理论相结合,必将在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推动中华文化实现更加繁荣的发展。
新征程上文化建设步履坚实。“到2025年银幕总数超过10万块”“各艺术门类创作活跃,精品迭出,逐步实现从高原到高峰的跨越”……中国人将享受更加充实、更为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中国文保机构与多国开展古迹保护修复合作;中国原创电影日益受到外国观众欢迎……中华文明不断走向世界,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
安全中国
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党的会议报告设置专章,部署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将是一个安全的中国。
粮稳天下安。2022年,面对疫情、灾情等多重挑战,我国粮食生产再夺丰收,连续8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部署一系列“硬指标”,要求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
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前代表表示,我国人多地少,粮食增产难度大,保障粮食安全要切实落实“两藏”战略。
藏粮于地。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加强黑土地保护和坡耕地综合治理。
藏粮于技。推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种业振兴行动,聚焦提高单产,向科技要产量、要产能。
能源被喻为工业的粮食。中广核集团董事长杨长利委员说,能源安全是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要更加重视。
向高处攀登——海拔4600米,全球最大的水光互补电站柯拉光伏电站火热建设;
向深海进军——我国首个自营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二期工程,向5000米的海底挺进;
向自立自强迈进——广东惠州,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的核电机组进入设备安装高峰期……
一项项重大工程项目不断夯实能源安全基础,为现代化建设加“油”、打“气”、充“电”。
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我国持续推进锻长板补短板、稳定工业生产、优化产业布局等工作。
安全,更是每个人实打实的感受。
我国新冠死亡率保持在全球最低水平,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人口大国成功走出疫情大流行的奇迹;群众安全感提升至98.62%;长期处于全球命案发案率最低国家行列……
拥有长期安全稳定发展环境的中国,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有信心、有条件、有能力在推进现代化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
开放中国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要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用好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空间。
累计开行1410列——2023年首月,被称为“钢铁驼队”的中欧班列实现“加速跑”,实现连续33个月单月开行千列以上,为“一带一路”建设注入新动能。
让东非有了第一条高速公路,让马尔代夫有了第一座跨海大桥……即将迎来10周年的“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推进现代化进程的鲜明标识。
在德勤中国主席蒋颖委员看来,“一带一路”倡议让全球更广阔地区间实现互联互通,造福了更多国家人民,中国全面实现现代化将让世界受益匪浅。
今日之中国,与世界深度融合——
1分钟,价值约8000万元的货物在中国与世界间吞吐;
1小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约1.12亿元;
1天,价值约33.77亿元的外商投资流入中国……
今日之中国,以更开放胸怀拥抱世界——
新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正式实施,外资准入门槛进一步降低,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向世界展示开放诚意;
打造消博会、进博会、广交会、服贸会等国家级“展会矩阵”,与世界分享共赢机遇;
与2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19个自贸协定,自贸伙伴覆盖多个大洲,深度融入国际市场……
未来的中国,也是世界的中国。
扩大更多优质产品进口;更多中高端制造和现代服务业向外资敞开大门;拓展和深化中外联合科研;解答世界难题中将听到更多中国声音和智慧……
“高水平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权衡代表说,上海举办进博会的外溢效应证明,一个更加开放的中国,既为自身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也为世界带来更多合作共赢机遇。
“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为中国未来发展开启众多全新可能性,也将为世界提供新理念、新思维和新目标。”英国著名学者、中国问题专家马丁·雅克说。
奋斗中国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
开年以来,从南到北的春耕备耕忙,重大工程开工建设,工厂开足马力生产,快递物流加速“奔跑”……各行各业“拼”的精神、“闯”的劲头、“实”的作风,正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各项工作应有的样子。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14亿多人 m.shubaoc.com 口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
多位代表委员表示,我们既要稳增长,又要推进绿色转型。我们在一些优势产业领先,但在关系安全发展的一些领域还有短板亟待补齐。这些挑战必须通过接续奋斗解决。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探索性事业,许多未知领域需要在探索奋斗中实现赶超。
从青年人的样子,可以看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样子。
“嫦娥”探月、“天问”探火……逐梦九天的背后,有一群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年轻人托举“神舟”、牵引“玉兔”、驾驶“祝融”,心有苍穹,目尽星河;
数百万青年学生参与“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注入新力量;
杨倩、苏翊鸣、吴易昺……越来越多“95后”“00后”走上世界舞台,展现中国年轻人的奋斗模样……
每个人在自己的岗位上挥洒奋斗,将个人的“小目标”融入党和国家事业的“大蓝图”,为国家发展提供坚实支撑,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也必将让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如期实现!
2023年全国会议即将启幕。这次盛会将通过法定程序,将党的主张转化为国家意志,把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转化为开局之年的具体奋斗目标。
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向着新的奋斗目标,出发!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十个维度看中国哪十个【新版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