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短篇成语故事【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一字之师 篇一
指改正文章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字的老师。
该语出自宋代陶岳《五代史补》。
唐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中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文学艺术也很发达,其中以诗最具有代表性。当时,不仅诗人多,创作的诗多,而且在艺术上、内容水平上都很高。
在当时众多的诗人中,有一个诗人叫齐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后的原野上,看到傲雪开放的梅花,诗兴大发,创作了一首《早梅》诗,咏诵在冬天里早开的梅花。诗中有两句这样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写好后,他觉得非常满意。
有一个叫郑谷的人,看到齐已写的这首诗后,认为这首诗的意味未尽。于是,他经过反复思考推敲,将这两句诗改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因为他认为既然数枝梅花都开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郑谷的这一改动,虽然只将数字改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却使《早梅》更贴切题意了,诗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齐已对郑谷的这一改动非常佩服,当时即称郑谷为自己的一字师。
成语故事 篇二
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七擒七纵 篇三
公元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巩固后方,率领军队南征。正当大功告成准备撤兵的时候,南方彝族的首领孟获,纠集了被打败的散兵来袭击蜀军。
诸葛亮得知,孟获不但作战勇敢,意志坚强,而且待人忠厚,在彝族中极得人心,就是汉族中也有不少人钦佩他,因此决定把他争取过来。
孟获虽然勇敢,但不善于用兵。第一次上阵,见蜀兵败退下去,就以为蜀兵不敌自己,不顾一切地追上去,结果闯进埋伏圈被擒。孟获认定自己要被诸葛亮处死,因此对自己说,死也要死得像个好汉,不能丢人。不料诸葛亮亲自给他松绑,好言劝他归顺。孟获不服这次失败,傲慢地加以拒绝。谙葛亮也不勉强他,而是陪他观看已经布置过的军营,之后特意问他:“你看这军营布置得怎么样?”
孟获观看得很仔细,他发现军营里都是些老弱残兵,便直率他说:“以前我不知道你们虚实,给你赢了一次,现在看了你们的军营,如果就是这样子,要赢你并不难!”
诸葛亮也不作解释,笑了笑就放孟获回去。他料定盂获今晚准来偷营,当即布置好埋伏。
孟获回去后,得意洋洋地对手下人说,蜀军都是些老弱残兵,军营的布置情况也已经看清楚,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今夜三更去劫营,定能逮住诸葛亮。
当天夜里,孟获挑选了五百名刀斧手,悄悄地摸进蜀军大营,什么阻挡也没有。孟获暗暗高兴,以为成功在即,不料蜀军伏兵四起,孟获又被擒住。
孟获接连被擒,再也不敢鲁莽行事了。他带领所有人马退到沪水南岸,只守不攻。蜀兵到了沪水,没有船不能过去,天气又热,困难重重。诸葛亮下令造了一些木筏子和竹筏子,一面派少量士兵假装渡河,但到了河心一碰到对岸射来的箭立即退回来,随后再去渡河;一面将大军分成两路,绕到上游和下游的狭窄处,渡过河去包围孟获据守的上城。后来,孟获又被擒住。
孟获虽然第三次被擒,但他仍然不服气。诸葛亮还是不杀他;款待他后又放他回去。将士中有人对诸葛亮的这种做法不理解,认为他对孟获大仁慈宽大了,诸葛亮向大家解释说:“我军要彻底平定南方,必须重用孟获这样的人。要是他能心悦诚服地联络南人报效朝廷,就能抵得上十万大军。你们现在辛苦些,以后就不必再到这里来打仗了。”
孟获这次被擒又释放后,下决心不再跟蜀兵作战。但时间一长。营里快断粮了,他派人向诸葛亮借粮,诸葛亮同意了,但要孟获亲自出来,与蜀军大将一对一比武。孟获接连打败了几名蜀将,但刚到大堆粮食旁,被绊马索绊倒被擒。蜀将当即传达请葛亮的命令,让盂获回去,并把粮食搬走。
在这种情况下,孟获终于从心里佩服诸葛亮。为了让各部族都归顺蜀国,他把各部族首领请来,带着他们一起上阵。结果又被蜀兵引进埋伏圈,一网打尽。蜀营里传出话来,让孟获等回去,不少部首领请孟获作主,究竟怎么办。孟获流着眼泪说:“作战中七纵七擒(即六次放回七次逮住),自古以来没有听说过。丞相对我们仁至义尽,我没有脸再回去了。”
就这洋,孟获等终于顺服蜀汉,听从管辖。
成语典故大全 故事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篇四
明朝的时候,杭州有个卖水果的人,很会储藏柑橘。他保存的柑橘经过一个冬天和一个夏天都不会腐烂,柑橘皮又红又滋润,饱含着水分,像宝石一样,非常美丽。柑橘的价格虽然很高,买的人却不少。
有一次,明朝大臣刘基买了他一个柑橘,剥开皮却臭气冲天,再看里面的果瓤,早就干得像破棉絮了。刘基气愤地责问道:你为什么弄虚作假欺骗顾客?
卖柑橘的人笑了笑,说:我做这个生意已经很多年了,而且就靠这个过日子。我愿意卖,人家愿意买,谁都没意见,只有你这位先生不满意。你可知道,当今世上欺骗人的多着呢!你不想想,那些腰间佩着兵符好像是保卫国家的武将,难道真有孙子、吴起的打仗本领吗?那些头戴乌纱帽、神气十足的人,难道真是治国的人才吗?其实他们也没多大本领。人民的疾苦,他们根本就不管;官吏们胡作非为,他们也不制止。他们只顾自己吃饱了肚子,耗费国家的粮食和钱财,却不知道羞耻。这些人和我卖的柑橘一样,看起来非常光鲜亮丽,但是肚子里什么能耐都没有。
刘基听了这番话,哑口无言。回到家里后,他就写了《卖柑者言》这篇文章,其中就有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一句。
后来,人们用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作为成语,比喻外表虽然很华丽,可是里面却已经一团糟了。
自相矛盾 篇五
【典故】
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
好多人都来看,他就举起他的盾,向大家夸口说:“我的盾,是世界上最最坚固的,无论怎样锋利尖锐的东西也不能刺穿它!”
接着,这个卖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惭地夸起来:“我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无论怎样牢固坚实的东西也挡不住它一戳,只要一碰上,嘿嘿,马上就会被它刺穿!”他十分得意,便又大声吆喝起来:“快来看呀,快来买呀,世界上最最坚固的盾和最最锋利的矛!”
这时,一个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问道:“如果用这矛去戳这盾,会怎样呢?”“这——”围观的人先都一楞,突然爆发出一阵大笑,便都散了。
那个卖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着矛和盾走了。
【出处】
《韩非子·难势》
客有鬻于与盾者,誉其盾之坚:“物莫能陷也。”他两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予之矛,陷予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释读】
“矛”古代一种长柄的装有金属枪头的武器,用以刺杀敌人。“盾”,古代用来保护自己、抵档敌人刺杀的武器。后以自相矛盾比喻语言、行动前后不一致或互相抵触。
成语故事 篇六
程门立雪
这个成语讲的是宋朝的杨时苦心求学的故事:杨时考中了进士,却不去做官,而是到河南颍昌拜程颢为师进行学习。程颢死后,杨时又在洛阳拜程颢的弟弟程颐为师。那时,他已经四十岁了。有一天,杨时去拜见程颐时,恰逢程颐正在睡觉,而杨时与他的朋友游酢为了不影响老师休息,便恭恭敬敬地站在门口等候。外面大雪纷飞,寒风刺骨,等到程颐醒来时,门外的雪已积了一尺多厚了。
古人对求学的态度尚且如此诚心,今人更需把握眼前良好的学习机会。
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安逸舒适的生活。
拔苗助长 篇七
春秋时,宋国有个农夫在田里插上秧苗后,天天去看长势。他总觉得秧苗长得太慢,可又想不出促使秧苗生长的办法。忽然他欢叫起来:“啊!我何不把它拔高一些。” 于是,他把每株秧苗都拔高一节。他站在烈日下欣赏着长高了的秧苗,心里很得意:“嘿嘿,这下我算是天下最聪明的人啦。”他又在田边走了一圈儿才回家去。 他见妻子已经烧好了晚饭,心里更加高兴。他说: “今天,我帮秧苗长高了一点儿,人可累坏了。” 他的儿子听了,马上跑到稻田边儿去看。他儿子一看,田里的秧苗都已枯死了。 成语拔苗助长告诉人们:不管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误了大事。
【妄自菲薄 篇八
三国时期,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刘禅复兴汉室,他竭尽全力筹划北伐曹魏,刘禅胸无大志,没有治国才能,诸葛亮深表忧虑,出征前夕写《前出师表》,要他教育好百官不忘先帝恩情,应该发愤图强,不能妄自菲薄。
草木皆兵 篇九
两晋末年,西北方建立了五胡十六国,其中前秦的符坚气势最盛。 他率领八十万兵马入侵南方,妄图统治全国。晋武帝派谢玄为先锋都督,带兵八万去阻击。谢玄先以精兵五千挫败符坚手下的良臣大军,接着,他又切断后路,逼迫秦兵渡淮河北逃。这一仗,符坚损失兵将1.5万人。符坚惶惑不安,登上寿阳城楼,察看军情,只见晋军阵式严整,士气高昂,符坚胆战心惊,看到山上草木,以为都是晋兵。最后,谢玄以少胜多,在淝水之战中大败秦军。由于恐惧惊慌而疑神疑鬼,连一草一木都当作士兵,称为草木皆兵。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短篇成语故事【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