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黄河大合唱听后感(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黄河大合唱》听后感 篇一
虽不曾见过黄河壮,书中常看到黄河涌。虽不曾听过黄河凶,歌中常出现黄河滚。
今天,我听了闻名一过的《黄河大合唱1》,虽然我并不喜欢高音唱法,但我却被它吸引住了。那里边的歌词振奋人心,“咳哟,划哟……”管它乌云波涛,冷风还是浪花,把住舵咱们划吧!
那一声声:咳!
划哟!
咳!
划哟!
响彻天谷,没错,划船好比上火线,只有团结,才能往上冲!
划啊!
冲啊!
当看见河岸,登上河岸,然而,风浪还没有平息,我们还得和黄河比拼!
这不正如一个班级吗?一个班,个顾个,谁也不顾集体,你说这样一盘散沙,有何作用?风一吹,随风都飘走了,留下的纯属侥幸。只有携起手来,筑成一堆沙堡,那么哪怕风吹雨淋,电闪雷鸣,我们都是坚韧不催的。有句话叫:“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但我个人认为,在进的时候,还得靠着别人的扶持,一个人的一生中,不可能只是一个在活。说回来,假如我们班有32个人,每人一份32份,你学你的,他学他的,那么有困难时谁也不回来推你一把!
那时就是后悔也来不及了!
因此,我认为,团结是一个班最基本的一个性质,没有团结,也就没有一个真正的班级,有的只是“虚象”。
黄河大合唱 篇二
《黄河大合唱》气势磅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全曲包括序曲和8个乐章,并由配乐诗朗诵和乐队演奏将各乐平连成一个整体。各个乐章从内容到音乐形象又具打相对的独立性,乐章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品以抗日和爱国两个主题为中心。从深厚的情感和感人的艺术形象上一步步展开,直至宏伟的终曲,激荡的感情浪潮发展到了最高点。
管弦乐队演奏的《序曲》概括地对全曲进行了极富特点的描绘.乐队效果色彩浓郁。音乐刻画了人民的意志和力量,象征着崇高伟大的民族精神:几个主题经过发展后交织征一起,形成了序曲的高潮。
《黄河船夫曲》采用了劳动号子的体裁形式,展现了乌云满天.惊涛拍岸,船夫与暴风雨奋力拼搏的生动形象.表现了华夏子孙吃苦耐劳和一定能到达胜利彼岸的优秀品质。九曲黄河上船大粗矿的号子以领唱、合唱的形式塑造出来,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作为大合唱的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给我们展示了这一可歌可泣的史诗的第一幕。
男高音独唱《黄河颂》是一首以黄河象征祖国的热情颂歌,充满了搏大、豪放的情怀。第一部分以平稳的节奏、宽广的气息歌唱了黄河的雄姿。第二部分以热情、奔放的旋律赞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热情激昂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配乐诗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之后,是民谣风格的抒情叙事曲《黄水谣》,朴素的音调优美而又平易动人:第一部分描写了奔流不息的黄河之水和中华儿女美好安宁的和平生活。第二部分主题深沉、痛苦,描写了日寇侵略后妻离子散天各一方的悲惨情景。音乐在低沉的情绪中结束,使人久久难忘。
《河边对口曲》如民间小曲般亲切而富于乡土气息,通过叙事般的对唱形式,手法简练,效果甚佳,描摹了国土沦丧后日寇铁蹄下人民的悲惨遭遇。
《黄河怨》以低沉凄惨、悲痛欲绝的音调,哭诉了一个遭受日寇蹂躏、失去丈夫孩子、留下“把血债清算”的遗愿而投入滚滚黄河怀抱的妇女的深仇大恨。齐唱、轮唱《保卫黄河》表现了游击健儿的英勇气概,是一有人民战争壮阔场面的战斗进行曲。“龙格龙格龙格龙”的衬词此起彼伏,波澜壮阔的宏伟场面和乐观主义的民族精神跃然眼前。
混声合唱《怒吼吧,黄河》是整部大合唱的终曲,也是全曲的高潮。前面出现过的几个重要基本主题得到了综合的展现,愤怒的情绪、战斗的号角、坚定的节奏、丰满的合唱以宏伟的气势使音乐达到了最高潮,作品在乐队全奏和八声部合唱气吞山河的澎湃波涛中结束。
《黄河大合唱》作为一部“大合唱”。所谓“大合唱”就是“康塔塔”(cantata),是欧洲巴罗克时期重要的声乐体裁。“康塔塔”虽然不具有歌剧那么完整的故事情节,但戏剧性还是存在的。《黄河大合唱》作为一部中国的“康塔塔”,也具有这种戏剧性。《黄河大合唱》一共八个乐章,每一章节,都是通过朗诵和乐队为背景串联起来。虽然每个乐章在从表现形式、艺术形象、思想内容都各有侧重或有所不同,但是整个作品贯穿着一个主题思想,这就是“抗日救亡”,同时也歌颂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 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是一首混声合唱。这里运用了黄河船夫号子的音调素材。这一乐章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绘了船夫们与风浪搏击的场面,音乐充满战斗的力量。第二部分是根据开始的主题旋律,拉宽了节奏、放慢了速度,表现船夫们穿过了急流、靠近了河岸的那种欣慰。这表明,中国人民尽管处在艰难抗战之中,但已看到了胜利的曙光。第三部分,音乐又回到了乐章开始的速度上,但又由强渐弱,由近到远。这一乐章通过黄河船夫与急浪、险滩的搏斗,象征着中国人民与日本帝国主义日趋激烈的民族矛盾。
第二乐章的《黄河颂》,是一首男中音独唱曲,表达了诗人对黄河——母亲河的赞美。这一乐章由三个乐段构成。开始乐队奏出一个音域宽广、气息深长的引子,这就是这一乐章的主题,显示出了黄河的雄伟气魄。接下,男中音唱出了内心热情的赞美。这里唱出了黄河的源远流长和曲折婉转,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幅员辽阔。第二段从“啊、黄河”开始,进入一个热情澎湃的音乐段落,这里歌颂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及其光荣的革命传统。接着又来了一个“啊、黄河”。这是一个激情的甩腔,音乐上更加热情昂扬。似乎在说,中华民族站起来了,我们不畏强暴、不怕牺牲,誓与外敌斗争到底。此时音乐到达高潮。跟进来的第三个“啊、黄河”使音乐进入第三乐段,这时音乐变成4/4拍,气息宽广,像黄河一样奔流而下。这个乐章表达了诗人对黄河的赞美,但又将黄河形象地比作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因此,这里对黄河的赞美也就是对中华民族的赞美。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是一个配乐诗朗诵。原来是由三弦伴奏,后来改为由琵琶伴奏。这个乐章,冼星海吸取了《义勇军进行曲》《满江红》的音调素材, 讲述了民族的灾难,也歌颂了民族的英雄。是诗人进一步对黄河、对中华民族的赞美。同时也暗示着黄河或者说是中华民族将面临一场劫难。但遗憾的是,我们今天在音乐会上很难听到这一乐章了,因为考虑到演出效果,它常常被省略! 第四乐章是《黄水谣》,是女声二部合唱。这是一首民谣体的三段体歌曲,其曲调非常优美动人,把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祖国的无限深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第一段展现出黄河两岸人民安宁、平静的生活,音乐十分流畅,也显得十分祥和。中段情绪急转直下,“自从鬼子来,百姓遭了殃„„”。这一段表现日寇入侵中国,践踏祖国的大好河山,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第三段是第一乐段的再现,但在情感上则变得压抑和悲凉。这一乐章是全曲中的一个转折点,整个作品的悲剧性和戏剧的矛盾就此展开。
第五乐章是《河边对口曲》,是一个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采用了乐段反复的民间音乐结构形式,音乐吸取了山西民歌的音调,采用锣鼓伴奏的方法。整个乐章是两个流亡者的对话。这里作者借两个流亡者的对话,讲述了全国广大流民、颠沛流离、背井离乡的悲惨遭遇。引出合唱发出“打回老家去”的呐喊。
第六乐章《黄河怨》,是一首女声独唱。用悲惨缠绵的音调唱出被压迫、被侮辱的沦陷区妇女的痛苦的哀怨。这一段是一个绝望的妇女的内心独白。这个妇女的丈夫流离失所,不只去向,她的儿子也被日本鬼子杀死了,自己又被鬼子给糟蹋了,最后不得不跳入黄河母亲怀抱自杀而死。作者之所以有这样一个构思,就是想通过一个妇女的死来激发全国人民的斗志。在整个《黄河大合唱》中,这是戏剧性最强的一段,作为一首独唱歌曲,技巧性非常强,是检验女高音的“试金石”。
第七乐章《保卫黄河》,是一首轮唱、合唱歌曲,是人们最熟悉的一首。这里采用了“卡农”的复调手法,给人一种此起彼伏、群情激奋、万马奔腾的艺术效果。首先是二部轮唱、然后是三部轮唱,并穿插了“龙格龙”的衬词,增强了音乐的气氛,使人感觉到抗日的力量不断发展壮大和势不可挡。
第八乐章《怒吼吧黄河》是一个混声合唱歌曲,它是整个作品的主题思想的概括和升华,也像是一个回顾,用富于诗意和浪漫色彩的笔调,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终将打败日本帝国主义的必胜信心。“黄河在怒吼”、“扬子江在怒吼”、“珠江在怒吼”描述了全民抗战的战争态势。最后发出了“战斗的警号”,这一句被多次重复,整个音乐给人以巨大的号召力,无疑是向法西斯、侵略者的宣战! 整个作品虽然没有像歌剧那样,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但它却有一个严密的戏剧性构思,给人一种强烈的矛盾冲突。这个矛盾冲突就在于开始时的人与自然的冲突,是船夫与险滩、急浪的搏斗,后半部分是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冲突。但二者是相呼应的,即通过人与大自然的搏斗,表现出中国人民的英勇顽强,进而为中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民族矛盾得以解决作了铺垫。整个作品就在于展示这个矛盾(《黄水谣》)、激化这个矛盾(《黄河怨》)、解决这个矛盾(《保卫黄河》)。这种矛盾的展示、激化、解决正是其戏剧性所在。
第一乐章 《黄河船夫曲》 (齐唱,合唱)
本乐章运用领唱及合唱相呼应的演唱形式,描绘了船夫们与风浪搏斗的动人场面以及登上河岸时的乐观情绪。 情绪变化很大,有两种对比鲜明的情绪。开首的紧张情形,是船夫们渡黄河时和波涛挣扎的情形,即歌词“划哟,冲上前!”音乐吸取了民歌中船夫号子的音调素材,运用主导动机贯穿发展的手法与领,合呼应的演唱形式,生动地描绘了黄河船夫在暴风雨与惊涛骇浪博战的情景,表现出中国人民在艰苦中的斗争精神和誓达彼岸 的必胜信念。 第二乐章 《黄河颂》 (男高音或男中音独唱)
是用“颂”的方法写的,带着奔放的热情,高歌赞颂黄河之伟大,坚强。这里是由男高音独唱,歌声悲壮,在伴奏中可以听出黄河奔流的力量。 第三乐章《黄河之水天上来》 (配乐诗朗诵) 歌词: 黄河之水天上来,排山倒海,汹涌澎湃,奔腾叫啸,使人肝胆破裂!这是中国的大动脉,在它的周身,奔流着民族的热血。红日高照,水上金光迸裂。月出东山,河面银光似雪。它震动着,跳跃着,像一条飞龙,日行万里,注入浩浩的东海。虎口——龙门,摆成天上的奇阵;人,不敢在它的身边挨近;就是毒龙也不敢在水底存身。从十里路外,仰望着它的浓烟上升,像烧着漫天大火,使你热血沸腾
第四乐章 《黄水谣》 (齐唱) 整体欣赏: 《黄水谣》是一首歌谣式的三段体歌曲。 第一乐段是女声二部合唱,它描绘了黄河两岸的美丽风光,叙述了这里的人民世世代代开渠筑堤过着和平宁静的日子,旋律抒情婉转; 第二乐段是混声四部合唱,它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者侵略中国的罪行,叙述了黄河两岸人民背井离乡,四处逃亡的悲惨生活。其情绪悲痛而压抑。尤其是乐段的收束处,连续两个下行的四度跳进更增强了这种情绪的感染力; 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变化再现,它发出了令人悲伤的感叹:黄河依然如故,黄水奔流不止,然而物在人去,天各一方,情绪十分凄凉。 尽管这首歌悲痛而凄凉,但它绝无颓废失望的丝毫痕迹,相反,它在悲痛凄凉中蕴涵着希望与奋斗之情。 第五乐章 《河边对口曲》 (男声二重唱及混声合唱) 此曲是用民歌方式写的,用山西音调。是一首叙事性的对唱歌曲,以民间常用的对答形式,采用不同的调式对比,表现了两个流离失所的老乡,在黄河边上不期而遇,他们各自诉说着自己的命运,终于一同踏上了“打回老家去”的战斗道路。
全曲上,下两个乐句,一问一答,构成了完整的音乐形象。 第六乐章《黄河怨》 (女高音独唱)
这首悲歌以开头的旋律(衰婉感人,如泣如诉)为基础,其后不断引伸发展,形成一首多乐段的庞大独白。 深刻地表现了一位受迫害受污辱的妇女,对敌人残暴兽行发出的强烈控诉。
第七乐章 《保卫黄河》 (轮唱) 整体欣赏: 这是一首进行曲体裁的轮唱歌曲。快速大跳的动机与逐级扩张的音型, 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奋起斗争的英雄形象。他们在万山丛中,在青纱帐里,从四面八方掀起复仇的巨浪,把侵略者淹没在人民战争的大海汪洋之中。 歌曲采用了齐唱及二部,三部轮唱的演唱形式,情绪坚决而振奋。在三部轮唱之后,有一大段器乐曲,它把情绪进一步升华,从而形成歌曲中新的高潮。这段音乐,不仅有自己鲜明的形象及个性,而且为最后的齐唱部分做好了转调准备,使歌曲在高亢而激越的情绪中结束。 第八乐章 《怒吼吧,黄河》 (合唱)
《黄河大合唱》感悟 篇三
《黄河大合唱》感悟
《黄河大合唱》为抗战发出怒吼,唤醒了中华民族的灵魂,表达了我国人民抗战的心声,激起了人民的斗志!其中听《保卫黄河》这一章的音乐,好象听到黄河水流奔腾湍急的声音,歌声此起彼伏,一个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场面跃然眼前。“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的歌声,唱出了中国的危急、唱出了全国人民紧急抗战的形势。激扬的歌词与铿锵的旋律交融在一起,鼓励着中华民族团结起来,保家卫国,并肩作战,消灭日本侵略者,重建美好家园。
《黄河大合唱》以高昂的节奏歌唱了黄河的博大雄姿,以热情奔放的旋律赞美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以热情激昂的歌词颂扬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它始终激励着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听了《黄河大合唱》后,我周身充满力量,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抗战年代的《黄河大合唱》至今仍然感染着我们。要知道,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我们的革命先辈忧国忧民,前赴后继,不惜流血牺牲,用生命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战歌。今天,建设祖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国崛起,是每个中国人的共同心愿,也是我们青少年一代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初中生,要牢记祖国惨痛的抗战历史,不忘国耻,热爱祖国,珍惜和平年代的幸福生活,从我做起,努力学习,不断进取,长大了报效祖国,为国争光! 黄河大合唱,堪称我们伟大中华民族的千古绝唱。她的深沉、悲壮、激昂、宏伟、雄浑,达到了思想性、艺术性、民族性的完美结合,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是从我们民族的灵魂中迸发出的心声,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音乐高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们永远感谢冼星海,他是我们民族的戏骄傲。黄河大合唱是我们民族的音乐丰碑,毛主席为冼星海所作的评价恰如其份,作为民族英雄,毛主席最能理解黄河大合唱的真正意义和内涵。每次听到黄河大合唱,我的心灵就受到一次洗礼,心灵感受到强烈的震撼。这样的作品数十年来再未出现,现在的衮衮诸公,尸位素餐者有之,醉生梦死者有之,你们何时再有佳作奉献人民,有否感到愧对先贤?难道我们民族真永远逃脱不了在苦难中奋起重生,在安逸中堕落沉沦的轮回宿命吗?同胞兄弟们,真到了必须常常用黄河大合唱来荡涤灵魂、摧醒良知,为民族而奋争,为民族而牺牲的时候了!
黄河大合唱创作前,冼星海回国痛感民族危亡的深重,深知民众的苦痛。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他站在民族斗争的前例。他确信中国共产党才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民族解放,“为抗战发出怒吼”,他纵笔谱写歌曲。1939年他去看望病床上的青年诗人光未然,听其朗诵《黄河吟》听其讲述黄河呼啸奔腾的壮丽景象遂荡其共鸣,乐思如潮。创作一星期,半月之内又完成了该作品八个乐章及伴奏音乐的全部乐谱。写就了这一时代的中华民族的音乐史诗。
黄河大合唱颇具篇章特色:管弦乐队演奏的《序曲》概括地对全曲进行了极富特点的描绘.乐队效果色彩浓郁。音乐刻画了人民的意志和力量,象征着崇高伟大的民族精神:几个主题经过发展后交织征一起,形成了序曲的高潮。
《黄河船夫曲》采用了劳动号子的体裁形式,展现了乌云满天.惊涛拍岸,船夫与暴风雨奋力拼搏的生动形象.表现了华夏子孙吃苦耐劳和一定能到达胜利彼岸的优秀品质。九曲黄河上船大粗矿的号子以领唱、合唱的形式塑造出来,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和艺术感染力。作为大合唱的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给我们展示了这一可歌可泣的史诗的第一幕。
男高音独唱《黄河颂》是一首以黄河象征祖国的热情颂歌,充满了搏大、豪放的情怀。第一部分以平稳的节奏、宽广的气息歌唱了黄河的雄姿。第二部分以热情、奔放的旋律赞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热情激昂地颂扬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配乐诗朗诵《黄河之水天上来》之后,是民谣风格的抒情叙事曲《黄水谣》,朴素的音调优美而又平易动人:第一部分描写了奔流不息的黄河之水和中华儿女美好安宁的和平生活。第二部分主题深沉、痛苦,描写了日寇侵略后妻离子散天各一方的悲惨情景。音乐在低沉的情绪中结束,使人久久难忘。
《河边对口曲》如民间小曲般亲切而富于乡土气息,通过叙事般的对唱形式,手法 简练,效果甚佳,描摹了国土沦丧后日寇铁 蹄下人民的悲惨遭遇。 《黄河怨》以低沉凄惨、悲痛欲绝的音调,哭诉了一个遭受日寇蹂躏、失去丈夫孩子、留下“把血债清算”的遗愿而投入滚滚黄河怀抱的妇女的深仇大恨。齐唱、轮唱《保卫黄河》表现了游击健儿的英勇气概,是一有人民战争壮阔场面的战斗进行曲。“龙格龙格龙格龙”的衬词此起彼伏,波澜壮阔的宏伟场面和乐观主义的民族精神跃然眼前。
混声合唱《怒吼吧,黄河》是整部大合唱的终曲,也是全曲的高潮。前面出现过的几个重要基本主题得到了综合的展现,愤怒的情绪、战斗的号角、坚定的节奏、丰满的合唱以宏伟的气势使音乐达到了最高潮,作品在乐队全奏和八声部合唱气吞山河的的澎湃波涛中结束。
听了《黄河大合唱》,我觉得每一个华夏儿女都会心潮澎湃,热血沸腾!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永远压不跨打不倒的象征。重听《黄河大合唱》,更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在困境中怒吼的力量。我不由得联想到中华民族精神。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灿烂文明的国家,我们伟大的民族是一个不屈不挠、历经磨难而自强不息的民族。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不甘忍受耻辱,前赴后继,用血肉长城驱逐了侵略者,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战歌。今天,热爱祖国、报效祖国,把祖国建设得繁荣富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个中国人的崇高理想,是爱国主义的本质所在。中华民族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社会发展时期、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在我国历史上,中华民族精神从来就是动员和激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每一个真正的炎黄子孙所应有的骨气和胆识,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那个时代的人们啊,你们是黄河,是不朽的黄河曲。 钢琴协奏曲>,用雄壮,用呐喊,用号召,来震撼每个有血有肉的中国人,来歌颂每个刚强不屈的华夏儿女。。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因为她有着伟大的人民。
听了《黄河大合唱》之后的心情,是气势磅礴,是阵阵荡耳,令人心境复杂。很多人知道冼星海,却忽略了《黄河大合唱》的词作者——光未然。他生时如黄河奔流,波涛汹涌,九曲连环;死时如雪山崩颓,烟飘云散,一了百了。他用自己的整个生命与激情谱写了这曲感人肺腑的乐章,诗一般的语言,与激昂的旋律完美地交融在一起,那种和谐与坚定,就像是紧紧团结在一起的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是乐观无畏,是坚强伟大,是不可战胜的!
黄河大合唱定稿 篇四
《黄河大合唱》案例
——引入新的切入点和讲授内容的尝试
江苏省徐州市高级中学
谢丹
【案例背景】
当今的中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喜欢通俗音乐,说起通俗的歌手与乐队是津津乐道、如数家珍,但一提起主旋律的歌曲就摇头,甚至个别学生有抵触情绪。这种现象让我一直在思考,在音乐课上讲主旋律歌曲时,通过寻找新的切入点和讲授内容,提起学生对具有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思想的音乐作品的兴趣,进而真正用心去聆听和感受这些优秀的音乐作品,使爱国主义教育在音乐课堂上的实践不流于形式。
【主题】
《黄河大合唱》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我在这一节课中利用学生已知的对历史、地理及时事政治的了解结合音乐,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鉴赏的讨论中来,慢慢让学生自己走进民族音乐,用心灵来感受这部大合唱的魅力,我想这或许就是润物细无声吧。
【教学回放】
一、用视频音乐导入:
1、播放黄河协奏曲第四乐章
2、提问:演奏形式?曲名?词曲作者?(引出课题)
二、声乐体裁中的大型作品
1、大合唱定义:是一种多乐章的大型声乐套曲,包括独唱、重唱、对唱、齐唱与合唱。通常用管弦乐队伴奏。
2、创作背景:请同学们说出他们所了解的历史背景。 师:“七·七”卢沟桥事变,日本开始侵略中国,八年抗战期间,民族遭受屈辱,国家遭受侵略,生灵遭受涂炭。这一段历史是每个中国人都不应该忘记的!我们不能忘,但有人却想忘,谁?——历任日本首相的小泉纯一郎等日本政府官员都在不同场合利用一切机会否认侵华,历史教科书从记录这一段历史到减少篇幅,然后淡化最后甚至要从书中删除,想抹去这一段历史!更激起民愤的是小泉多次参拜靖国神社,这也是曾轰动一时的联名抵制日货的起因!同学们,你们都将走向高等学府,是国家和社会未来的栋梁,应该了解记住与这一段历史相关的重要内容,今天我们就要从尊重历史、莫忘国难和弘扬民族精神的审美角度去鉴赏这部音乐作品。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通过学生本身经历和了解的时事政治,引起学生的共鸣,用设问的方式激起学生主动思考并积极地参与到课题内容中,不知不觉地从被动变为主动。
三、赏析《黄河大合唱》
1、赏析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
1)提问:作品体裁与演唱形式,音乐情绪和音乐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2)放CD,欣赏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 3)讨论并回答问题
4)简介合唱的创作背景及词曲作者光未然、冼星海。
师:1938年,光未然在抗战途中亲眼目睹黄河上的船夫们与惊涛骇浪搏斗的情景,聆听船夫们高亢有力的号子声,激起了他创作的激情和灵感,写下长诗《黄河吟》1939年,除夕之夜,冼星海听光未然朗诵此诗,仅用了6天的时间写成《黄河大合唱》,谱曲与配器一气呵成。 5)拓展延伸:音乐不仅与历史有关,还与地理环境(地域文化)、风土人情有关。 提问:①黄河的发源地及流经的省?
生回答: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流入渤海。
②师范唱不同地区的民歌,生回答是哪些地区流传的民歌并说出歌名。
【设计意图】从与音乐相关的地理知识作为此环节的切入点,能够让学生集体参与互动,同时抛出音乐的主题——音乐的地域性特征,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而达到良好的课堂氛围和教学效果。
2、赏析第五乐章——《河边对口曲》 1)提问:演唱形式及风格 2)欣赏《河边对口曲》 3)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4)总结:引申音乐所表达的情绪和信念
四、对比《保卫黄河》的两种表现形式——大合唱与协奏曲 1)播放钢琴协奏曲《黄河》第四乐章和合唱《保卫黄河》,请学生说出两者的不同之处。
2)学生讨论并回答问题
3)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重点讲述两者在表现形式上的异同。
五、小结全课
【教后反思】
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综合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能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它有助于扩大学生音乐文化视野,提高学生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音乐本身就是一种综合艺术,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的时代背景自然就会产生不同的音乐作品,如果音乐鉴赏用纯音乐的方式去教学生,必然会使学生觉得枯燥晦涩,而将音乐本身的音乐要素自然地与其相关的知识相联系,特别是与讲授的具体课程所涉及的内容相联系,加上适度的引导和启发,教学效果自然就会提升而在课堂上紧紧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用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用新颖独特的切入点和讲授视角,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达到了让学生介绍掌握教学内容的目的,这样也避免了为照顾学生的兴趣被学生的喜好牵着鼻子走的现象。我希望通过这样的音乐课能真正开拓学生视野和陶冶情操,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这也是我从事中学音乐教育工作18年来,始终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结合、单学科教学融合多学科知识、重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理念。
作者:谢丹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高级中学南校区(原六中) 邮编:221000 电话:***
作者简介:
谢丹——徐州市音乐中心组成员,江苏省音乐教育协会会员,高级职称,市中级职称评委库成员。
从事中学音乐教育工作18年来,始终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结合、单学科教学融合多学科知识、重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理念。
曾获市评优课一等奖,江苏省基本功大赛一等奖,所授课程被收入国家级优质课的录像汇编制作,多篇论文在省市获奖。2003年参加江苏省骨干教师培训,2009年参加江苏省第一届音乐骨干教师赴英培训。现正进行市级个人立项课题《音乐与相关学科综合的研究》。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黄河大合唱听后感(精品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