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情人节是几月几号(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情人节时间 篇一
每年的2月14日是西方传统的情人节。情人节是广大的情侣爱人的节日,是单身狗最不愿意过的节日。情人节原来是西方的节日,是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之一。情人节的那一天情侣和夫妻都会互相赠送节日,由于情人节是情侣们间最重要的节日,所以备受广大的年轻人喜好,这股情侣节的风气开始从西方国家吹到了中国,我国现在也有过情人节的习俗。
西方情人节是几月几号 篇二
2015年情人节2月14日(腊月26 ) 星期
2016年情人节2月14日(正月初七) 星期天
2017年情人节2月14日(正月十八) 星期二
2018年情人节2月14日(腊月二十九) 星期三
中国情人节是几月几号:
2014年中国情人节正月十五(2月14日) 星期五
2015年中国情人节正月十五(3月5日 ) 星期四
2016年中国情人节正月十五(2月22日) 星期一
2017年中国情人节正月十五(2月11日) 星期六
2018年中国情人节正月十五(3月2日) 星期五
七夕节节日别称 篇三
双七:此日月、日皆为七,故称,也称重七。香日:俗传七夕牛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
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称这一日为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故称。
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亦称女儿节、少女节。
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
小儿节:因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为之,故称之。
穿针节:因为这天有穿针的习俗,故称。
中国情人节在几月几日 篇四
2017年8月28日 农历 七月初七
七夕节别称
双七:此日,月、日皆为七,故称,也称重七。
香日:俗传七夕牛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称这一日为星期。王勃的《七夕赋》“伫灵匹于星期,眷神姿于月夕”把星期与月夕相提并论,点出了一年四季中与亲情、与爱情相关的最美好、也最凄楚动人的两个夜晚。大约正因如此吧,后人便把男女成婚的吉日良辰叫作“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故称。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亦称女儿节、少女节。
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
小儿节:因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为之,故称。
穿针节:因这天有穿针的习俗,故称说。
古代七夕并非情人节
许多人一直认为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节是情人节,其实并非如此。古代七夕并不是人们所说的那种情人幽会或定情的情人节,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是西方那种所谓的一支玫瑰情人节难以比拟的。
在我国古代,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每年在这一天晚上,女子们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同时礼拜七姐,祈求赐给美满姻缘。
其实,“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据历史文献记载,在古代中国,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完满。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七夕”又是一种数字崇拜现象,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日。“七”又是算盘每列的珠数,浪漫而又严谨,给人以神秘的美感。
如果在七夕的夜晚,秋高气爽,一道白茫茫的银河象一座天桥横贯南北,在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因而七夕的夜晚坐看天上牵牛织女星,也是民间的习俗。
唐朝著名诗人杜牧曾在一首题为《七夕》的七绝中描写古代少女坐看天上牛郎织女星的情景: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而并非人们所说的那种情人幽会或定情的情人节。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是西方那种所谓的一支玫瑰情人节难以望尘莫及。
中国古代最早的七夕乞巧方式,始于汉代,流于后世。据《西京杂记》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也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舆地志》还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五代王仁裕也在《开元天宝遗事》中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古代七夕活动除了穿针乞巧,还有一种喜蛛应巧的方式,这种乞巧方式起源于南北朝时期。据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一书中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宋朝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同时代的周密在《乾淳岁时记》中说;“以小蜘蛛贮合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久。”明代田汝成《熙朝乐事》也说,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由此可见,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蛛网之有无、唐视蛛网之稀密,宋视蛛网之圆正,而后世多遵唐俗。
七夕投针验巧也是古代一种活动方式,它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据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记载“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直隶志书》也说,良乡县,即今日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借日影以验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织女。”清代于敏中的《日下旧闻考》引《宛署杂记》说,“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租如锥,因以卜女之巧。”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情人节是几月几号(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