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元宵节的资料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元宵节的资料 篇一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民间还有几种有趣的传说:
1、关于灯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人们。众人听说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
大家听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到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2、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另一个传说是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3、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天冬天,下几天大雪,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之。东方朔听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
如此热闹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元宵节的资料 篇二
元宵节简介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类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类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宋代更重视元宵节,赏灯活动更加热闹,赏灯活动要进行5天,灯的样式也更丰富。明代要连续赏灯10天,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了。清代赏灯活动虽然只有3天,但是赏灯活动规模很大,盛况空前,除燃灯之外,还放烟花助兴。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风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类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类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风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元宵节的风俗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风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舞狮子”始于魏晋,盛于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
元宵节的资料 篇三
一、闹元宵之历史渊源
“闹元宵”是古老的汉族节日民俗活动,起源于汉代。相传,公元前180年吕后病逝,绛侯周勃等人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汉文帝为示庆祝,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所以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根据明代刘侗与于奕正《帝京景物略》的梳理记载,唐玄宗时灯节乃从十四日起至十六日,连续三天。宋太祖时追加十七、十八两日,成“五夜灯”,南宋理宗时又添上十三日为“预放元宵”,张灯之期连达六夜。明代更是延长为前所未有的“十夜灯”。至清代,元宵庆典则基本上又回到以五日为度。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得到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但至今仍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喜庆节日。
在这个阖家团聚、普天同庆的日子里,家家户户其乐融融,上至帝王,下至平民,无不欢欣,热热闹闹庆元宵。《隋书·音乐志》中有记载曰:“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由此可见,元宵节的最大特点就“闹”,“闹”就是指热热闹闹意思。因为元宵节过后,气温逐渐变暖,万物复苏,农闲过去就要做好春耕的事宜,所以元宵节是人们彻底放松欢乐的。一天,也是人们用欢乐的笑声和喜庆的锣鼓声,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一种方式。
古往今来,文人墨客竞相吟咏元宵之“闹”,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描写喜庆闹元宵的诗词佳作。唐朝诗人郭利贞的《上元》““九陌连灯影,千门度月华。倾城出宝骑,匝路转香车”,描绘了元宵节那天月色皎洁、灯火连天、香车满街、笙歌入耳的热闹景象。张祜的《正月十五夜灯》“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词声”,写的是家家户户走出家门、歌舞乐声直冲云霄的喜庆景象。清代诗人姚明之的《咏元宵节》:“花间蜂蝶真喜狂,宝马香车夜正长。十二楼前灯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更是把元宵月夜,华灯如昼的情景刻划得淋漓尽致。
《红楼梦》中描写的民俗节日数量之多、涉及之广、描摹之细,是我国民俗文化的集大成者。其中涉及到元宵节的情节主要有三处,即英莲被拐、元妃省亲、元宵夜宴,曹雪芹利用这三种不同视角来凸显这一节日在我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采用了由远及近,由浅入深,由简至繁,由外而内的叙事手法,将南北、满汉的民俗文化杂糅一体,以贾府、甄家为背景,既着重描写了豪门贵族是如何度过元宵节的,也没有忽略乡绅阶层或平民阶层是如何度过元宵节的,而两种对比又繁简相宜,互为映衬,充分再现了当时社会的民风民俗,对我们了解清朝的民风民俗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作用。
二、闹元宵之民间剪影
《红楼梦》第一回中英莲被拐之时正是元宵佳节,本是喜庆团圆之日,曹雪芹却突出了这一悲剧性事件,是书里喜中见悲的代表性写法之一。这种描写对小说情节的推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处对元宵节的描写虽然仅仅用“社火、花灯”两种民俗一笔带过,却为后文的详写留下了无限发挥空间。而这两种民俗的描写,是当时社会中乡绅阶层和平民阶层如何度过元宵节最简短最直接的描写,也是曹雪芹带领读者第一次感受《红楼梦》中的元宵节。
“社火”即闹社火,又称耍灶火,是中国北方地区的汉族传统民俗。这一活动主要体现在一个“闹”字上,每逢元宵节这一日,人们列队排成长龙,扮演各种角色穿街走巷的进行表演,经过历代延续已成为元宵节的特定民俗,主要有告庙(俗称出窝)、舞狮(狮子舞绣球)、舞龙(需十几人舞动)、彩船(或称耍旱船)、高跷(高约七十公分的木质长腿)、跑驴(骑驴回娘家)、大头娃娃(传统民俗道具)、扭秧歌等,成为人们庆贺一年收获的集会,寓意新的一年红红火火吉祥如意。社火凝聚了汉族劳动人民深层次文化基因,体现民族特征,是表现汉族劳动人民优秀文化观念和审美思想的民间艺术瑰宝。《水浒传》中的“黄昏月上,三街六市,各处坊隅巷陌,点放花灯,大街小巷,都有社火”,正是对这一元宵节习俗的生动描写。
“花灯”又名“彩灯”,民间俗称“闹花灯”,是兼具生活功能与艺术特色的传统文化产物。花灯的种类繁多,有龙灯、宫灯、纱灯、花蓝灯、龙凤灯、棱角灯、树地灯、礼花灯、蘑菇灯等;形状有圆形、正方形、圆柱形、多角形等;材质分为竹木、绫绢、明球、玉佩、丝穗、羽毛、贝壳等;工艺则有彩扎、裱糊、编结、刺绣、雕刻,再配以剪纸、书画、诗词等制作而成,是融合多种技法、多种工艺、多种装饰技巧、多种材料制作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品。《史记·乐书》记载:“汉家祭祀太一(天帝),以昏时祀到明。”据此可知,元宵节本是要灯火通宵,将五牲、供果、酒菜摆在桌子上,对月烧香祭拜,祈求天神赐福的日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的演变,除了祭祀燃灯,望月夜游、赏灯观灯也渐渐成为元宵节的必备习俗之一。
《红楼梦》开篇第一回即写元宵节,在这万家欢庆团圆的夜晚,甄家却经历了亲情离散的悲苦,诸钗中第一个出现的人物英莲,就是在看社火赏花灯时被拐子拐走的,曹雪芹把元宵佳节的热闹气氛和英莲被拐的凄楚形成了鲜明对比,是为“喝醒天下父母之痴心”。也正是这个小小故事的引入,使得读者感受到曹雪芹对人生无常的诸多感慨。本来平淡幸福的甄氏一家,瞬息之间便接二连三、牵五挂四的遭受一连串打击,最终走向了“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元宵节的资料 篇四
元宵节、此日夜晚民间举行灯会赏灯、吃元宵、闹社火、耍龙灯。有的县市有新媳妇忌观娘家灯的习俗,说:看了娘家灯,要死老公公。"但也有的地方是日新熄妇一定要同娘家住,谓之躲灯。又忌元宵节有风、雪、雨、雾。如是,则主年景不好。谚云:元宵有灯光,人畜都安康;有风又有雪,人病牛亦折"。
宜:嫁娶、冠笄、纳采、出行、会亲友、上梁、安机械、安床、牧养、畋猎、祭祀、祈福、开光、修造、安门。
忌:入宅、作灶、治病、安葬、移徙。
今年的黄历中、所记载的宜事比较多,且大多为喜事、筹备之事,预兆一年的丰收及喜悦。而所忌的则均是大的搬动及晦气之事,因此尽量躲避。
在民间、也传言不少的小年忌讳、期间不适合做一些事情,以免一年不顺畅。今日就统计一番,多多瞭解、为自己一年的运气积福。
1、孩子的哭哭啼啼会给家庭带来霉气,纵使发生什么事情,父母也尽量别让孩子哭闹。因传言是天宫大帝的诞辰祭日、以喜庆为主。
2、工具或者其它设备的破损,则意味着来年财富的消失,因此大多商人都会在此日避免大的机械动工运作、以避免不好的事情发生。
3、少去阴气、晦气比较重的地方,如上坟、荒凉的地方、医院等地,此地多为阳气不旺,尤其是身子不太好的人士、能少沾惹一些晦气。
4、少带金钱在身上,因小年之时若丢失财物、那么则意味着自己没有能力照顾好自己的口袋,一年则抓不住机遇。
5、此日、不要借给别人钱,据说这样做的话、会把你的运气借走。
6、米缸也不要见底,因为旧有断炊堪虞之说。
7、此日注意衣服不要弄破、据说传言会一年霉运缠身。
8、此日不要杀生,这是一个见血的不详恶兆,所出现的问题则是破财及病灾。
9、尽量避免白色和黑色的衣服,这两种颜色与死亡紧紧联系,大庆的日子见到这两种颜色、会让穿戴者事事不能如愿。
10、避免脏话、据说这样去做,今年会祸从口出、不经意说错话而带来大的祸事。
11、不能洗头,因为「发」如同发财的发,而在此日洗发、会将财富洗之一空,一年存不下积蓄。
元宵节的资料 篇五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春灯节、小正月、元夕节。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
1.元宵节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我国由来己久的习俗,元宵即“汤圆”,它的做法成份风味各异,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义却相同。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俗语有句话叫和气生财。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团圆对于一个完整的家庭来讲是多么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节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2.元宵节“送花灯”
“送花灯”简称为“送灯”,其实质意义就是送孩儿灯。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表示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3.元宵节耍龙灯
龙是中华的图腾,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正月十五舞龙灯,载歌载舞的喜气氛围,流传于很多的地方。
4.元宵节舞狮子
舞狮,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我国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5.元宵节猜灯谜
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6.元宵节踩高跷
高跷会一般由群众自发串连组织起来的。正月十一、十二开始踩街,寓意告知人们在众多的人间花会中,今年挂个号。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结束。
7.元宵节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8.元宵节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9.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人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真实地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10.逐鼠
逐鼠在农历的正月十五举行。养蚕的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好死。传说这样做,本年的老鼠就不会吃蚕宝宝。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元宵节的资料精品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