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能搜索到更多你想要的范文→
当前位置:好范文网 > 实用范文 > 其他范文 >

《终南山》唐诗【多篇】

发布时间:2023-07-17 09:52:22 审核编辑:本站小编下载该Word文档收藏本文

导读:《终南山》唐诗【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终南山》唐诗【多篇】

《终南山》原文、翻译、赏析 篇一

原文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翻译

傍晚从终南山上走下来,山月好像随着行人而归。

回望来时走的山间小路,山林苍苍茫茫一片青翠。

遇斛斯山人相携到他家,孩童出来急忙打开柴门。

走进竹林穿过幽静小路,青萝枝叶拂着行人衣裳。

欢言笑谈得到放松休息,畅饮美酒宾主频频举杯。

放声高歌风入松的曲调,歌罢银河星星已经很稀。

我喝醉酒主人非常高兴,欢乐忘了世俗奸诈心机。

注释

(1)终南山:即秦岭,在今西安市南,唐时士子多隐居于此山。

(2)过:拜访。

(3)斛(hú)斯山人:复姓斛斯的一位隐士。

(4)碧山:指终南山。

(5)下:下山。

(6)却顾:回头望。

(7)所来径:下山的小路。

(8)苍苍:一说是指灰白色,但这里不宜作此解,而应解释苍为苍翠、苍茫,苍苍叠用是强调群山在暮色中的那种苍茫貌。

(9)翠微:青翠的山坡,此处指终南山。

(10)相携:下山时路遇斛斯山人,携手同去其家。

(11)及:到。

(12)田家:田野山村人家,此指斛斯山人家。

(13)荆扉:荆条编扎的柴门。

(14)青萝:攀缠在树枝上下垂的藤蔓。

(15)行衣:行人的衣服。

(16)挥:举杯。

(17)松风:古乐府琴曲名,即《风入松曲》,此处也有歌声随风而入松林的意思。

(18)河星稀:银河中的星光稀微,意谓夜已深了。

(19)河星:一作“星河”。

(20)陶然:欢乐的样子。

(21)忘机:忘记世俗的机心,不谋虚名蝇利。

(22)机:世俗的心机。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创作时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李白作此诗时,正在长安供奉翰林。李白一生中曾两入长安,第一次是在公元730年(开元十八年),李白三十岁时;第二次是在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四十二岁时。此诗写于李白二入长安时期。

赏析

中国的田园诗以晋末陶潜为开山祖,他的诗,对后代影响很大。李白这首田园诗,似也有陶诗那种描写琐事人情,平淡爽直的风格。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全诗以赋体——叙述题写成。诗以“暮”开首,为“宿”开拓。相携欢言,置酒共挥,长歌风松,赏心乐事,自然陶醉忘机。这些都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溢。

此诗以田家、饮酒为题材,很受陶潜田园诗的影响。然陶诗显得平淡恬静,既不首意染色,口气也极和缓。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等。而李诗却着意渲染。细吟“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就会觉得色彩鲜明,神情飞扬。可见陶李两者风格迥异。

从《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的内容看,诗人是在月夜到长安南面的终南山去造访一位姓斛斯的隐士。首句“暮从碧山下”,“暮”字挑起了第二句的“山月”和第四句的“苍苍”,“下”字挑起了第二句的“随人归”和第三句的“却顾”,“碧”字又逗出第四句的“翠微”。平平常常五个字,却无一字虚设。“山月随人归”,把月写得如此脉脉有情。月尚如此,人则可知。第三句“却顾所来径”,写出诗人对终南山的余情。这里虽未正面写山林暮景,却是情中有景。正是旖旎山色,使诗人迷恋不已。第四句又是正面描写。“翠微”指青翠掩映的山林幽深处。“苍苍”两字起加倍渲染的作用。“横”有笼罩意。此句描绘出暮色苍苍中的山林美景。这四句,用笔简炼而神色俱佳。诗人漫步山径,大概遇到了斛斯山人,于是“相携及田家”,“相携”,显出情谊的密切。“童稚开荆扉”,连孩子们也开柴门来迎客了。进门后,“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写出了田家庭园的恬静,流露出诗人的称羡之情。“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得所憩”不仅是赞美山人的庭园居室,也为遇知己而高兴。因而欢言笑谈,美酒共挥。一个“挥”字写出了李白畅怀豪饮的神情。酒醉情浓,放声长歌,直唱到天河群星疏落,籁寂更深。“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句中青松与青天,仍处处绾带上文的一片苍翠。至于河星既稀,月色自淡,这就不在话下了。最后,从美酒共挥,转到“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写出酒后的风味,陶陶然把人世的机巧之心,一扫而空,显得淡泊而恬远。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这首诗以田家、饮酒为题材,是受陶潜诗的影响,然而两者诗风又有不同之处。陶潜的写景,虽未曾无情,却显得平淡恬静,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之类,既不染色,而口气又那么温缓舒徐。而李白就着意渲染,“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不仅色彩鲜明,而且神情飞扬,口气中也带有清俊之味。在李白的一些饮酒诗中,豪情狂气喷薄涌泄,溢于纸上,而此诗似已大为掩抑收敛了。“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可是一比起陶诗,意味还是有差别的。陶潜的“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过门辄相呼,有酒斟酌之”、“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一觞虽自进,杯尽壶自倾”之类,称心而出,信口而道,淡淡然无可无不可的那种意味,就使人觉得李白挥酒长歌仍有一股英气,与陶潜异趣。因而,从李白此诗既可以看到陶诗的影响,又可以看到两位诗人风格的不同。

译文: 篇二

终南山高大雄伟,几乎接近天都,山山相连,直到海角。回望刚刚在身前退向两边的茫茫白云,淡淡青雾,又弥漫成了朦胧迷蒙的一片奇幻的境界。中峰高大雄伟,成了分野之界,阴天和晴天里千岩万壑的景象相差悬殊。天晚了,想要找个人家住下,我只好隔着水向樵夫打听。

《终南山》原文、翻译、赏析 篇三

蓬莱三殿侍宴奉敕咏终南山应制

北斗挂城边,南山倚殿前。

云标金阙迥,树杪玉堂悬。

半岭通佳气,中峰绕瑞烟。

小臣持献寿,长此戴尧天。

翻译

北斗星挂在长安城边,终南山好像依靠在蓬莱三殿前。

山上华丽的宫殿耸入云端,精美的楼阁在树梢上高悬。

半山腰漂浮着清新的瑞气,山峰中环绕着祥瑞的云烟。

小臣我持酒向皇帝祝寿,愿永远生活在太平盛世中间。

注释

蓬莱三殿:唐人皇宫里的大明宫内有紫宸、蓬莱、合元三殿,统称蓬莱三殿。

侍宴:陪侍皇帝宴乐。宴,酒席,以酒食款待宾客的宴会。奉敕(chì):奉皇帝之命。敕,帝王诏令。

终南山:也称秦岭,是中国南方和北方、长江和黄河的分界,位于陜西长安城南。主峰太白山,积雪六月天,为长安八景之一,山高约3767公尺,是中国内地的第一高山。唐时吕洞宾曾修道于终南山,为传说中的八仙之一。

北斗:七颗星在北天排列,状似舀酒的斗,又称北斗七星。今属大熊星座一部分。

南山:指终南山。《诗经·小雅·天保》:“如南山之寿,不骞(亏损、毁坏)不崩。”后世用以象征长寿。

云标:云端。标,本为树梢,此指云层表面。

金阙:天子居住的宫殿。阙,宫门前供瞭望的塔楼。

迥:远。

杪:树梢;树枝末端。

玉堂:此为宫殿的美称,指终南山上精美的建筑。

悬:挂、系。

佳气:指吉祥的气象。

瑞烟:祥瑞的云气。瑞,吉祥的。

小臣:诗人对自己的谦称。

持献寿:指以终南山向皇帝祝寿。用《诗经·小雅·天保》中“如南山之寿”句意。

戴尧天:头顶尧帝之天,比喻生活在圣王统治之下。《论语·泰伯》:“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尧,黄帝传帝位给尧,国号唐。

创作背景

这是借咏终南山来歌颂皇帝的应制诗。唐中宗李显诞辰,于内殿宴请群臣,命以终南山为题咏诗助兴。杜审言因作此诗。

赏析

此诗一开始就气度不凡。首联以北斗星高挂宫城边,巍峨的终南山都倚立在蓬莱三殿之前来映衬皇宫的宏伟高峻。这是借北斗、南山来歌颂长安城的壮观。“北斗挂城”还有一层隐意。据《三辅黄图》卷一记载,汉高祖修长安城,“城南为南斗形,城北为北斗形”。隋唐长安城虽然对秦汉都城的设计作了较大的突破和创新,但是使宫城、皇城和郭城三重相依,由北向南同用一道北城垣这一点并没有变。这样就突出了皇帝所居之处,宫城象征北极星周围的紫薇垣,皇城则象征着地平线上以北极星为圆心的天象,而郭城则象征着周天之内。这种以群星环拱北极星的设计思想,是皇权和专制思想在建筑学上的形象反映。所以,作者说“北斗挂城边”不仅是一个夸张性的描写,而且也是对长安城形制的一个象征性说明。

中间两联接着说,皇宫高耸,穿破云层,整个终南山中都缭绕着祥云瑞烟。颔联正面写终南山的宫观殿宇高入云表的壮观。颈联以终南山瑞云缭绕,和朝廷的兴旺之气相通,进一步以终南山景物来加以歌颂。

尾联直接颂扬皇帝寿比南山,治国有如尧舜。有了前面的描写,最后的称颂赞美就水到渠成。这一联连用两个典故,但从文意上看都很贴切,没有生硬拉扯的感觉。

诗人以北斗、南山、金阙、玉堂写宫殿的高峻雄伟、金玉满堂,以终南山的瑞气、祥云,如在仙境,形容皇宫有如天上宫阙,最后祝圣上寿比南山,愿永受圣王统治。诗人的这种赞颂,在战乱频仍、祸患不绝、人命危浅的古代社会实际上是一种很善良的愿望。而作者所生活的唐代前期,国力强大,声威远播,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盛世理想。但是,这种颂歌自古迄今几被所有的文人唱过,已成为陈套陋习,近于套话、门面话,凝定为一个迄今仍被沿用的歌颂模式,并没有什么新奇之处。杜审言写出这样虽富丽堂皇而无真挚个性的作品,实是功力和才情的一种浪费。

赏析】: 篇四

首联“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诗人远眺终南,从主峰“太乙”着笔,以夸张的艺术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体轮廓。

远眺终南,太乙高耸,穿云入天;余脉绵延,磅薄无边。“太乙”,又称太一,乃终南山主峰。“天都”,传说中天上之帝都,而非今人解读之“长安”。“近天都”,极言主峰之高,从远处眺望,终南山之主峰与天相接,似乎靠近了传说中的天都。既是写实又是夸张,同样,“接海隅”极言余脉连绵,一望无际,似乎接近了海边。在诗人的眼里,终南山其高不可达,其远不可及,好一个洞天福地!

颔联“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此时诗人已经身处半山,四周云雾缥缈,路径小诗,他景隐匿,于是诗人驻足回首,只见来时之路,云海茫茫,合而无隙;向前看去,一片蒙蒙青霭,待继续前行,却再也看不见了,回过头去,那青霭又合拢起来,蒙蒙漫漫,真真是可望而不可及啊!

我们可以想象那时候的终南山:千岩万壑,苍松古柏,怪石清泉,珍禽异兽,奇花灵草,值得观赏的景物数不胜数。但诗人着重于终南山的动态云海,将一切都笼罩于茫茫“白云”、蒙蒙“青霭”之中,既看不真,又看不清。唯其如此,才更加令人心驰而神往。我们看经典影视《西游记》,凡有天宫的镜头,皆是一片云海,朦朦胧胧,如梦如幻。只有王维这样的诗人,才深解其中真味啊!

颈联“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诗人终于走出了云海,视线也清晰了些许,此时,纵目四望,但见群峰罗列,阳光透过云霭照在山间。因了光线变化,参差起伏的众壑,就显得或明或暗,或浓或淡,或有或无,千姿百态,阴阳而殊。

首联写出了终南山之高和从东至西之远,颈联的“分野中峰变”则写出了其南北之阔。古时以十二星次的位置,划分地面上的州郡国,其位置与星次相对应,就天文说,称之“分星”,就地面说,谓之“分野”。天上的星宿竟然以终南山的主峰为分界线,是言终南山的广大。登高望远,诗人鸟瞰之下,由于阳光照射角度的不停变化,此时的众壑就显得明暗显晦,瞬息变幻,整个终南山就更加灵气十足,气象万千。

尾联“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评价。甚至有些人认为它与前三联不统一、不相称,不搭调。王夫之辩解说:“‘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则山之辽廓荒远可知,与上六句初无异致,且得宾主分明,非独头意识悬相描摹也。”(《姜斋诗话》卷二)沈德潜也说:“或谓末二句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唐诗别裁》卷九)

这些见解都有可取之处,笔者细品,又有一些领会。第一,“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看似突兀,实则自然。美景当前,一片静寂,诗人正沉浸在清心静观的境界中,远处隐隐传来丁丁的砍柴声,将诗人唤醒,这才意识到天色已晚,该找个有人的地方投宿了;第二,美景尚未看够,明天还需继续,诗人难免要就近投宿,便隔水相问樵夫,这里有诗人的不写之写,我们似乎可以看见:隔着山涧,诗人高声相询,而樵夫口答手指,诗人循声辩向,才发现了樵夫的身影,两人挥手示意,一问一答,回音不断,动感十足,余味无穷。第三,如此高山,怎有人烟,这砍柴人,真的就是普通的樵夫吗?何况终南山处处山木,哪里砍不得柴呢,偏偏在这接近山顶的地方?我们常见访隐者不遇的诗,这里诗人王维不期而遇的恐怕是个高人呢!所以说,尾联之妙,妙在画龙点晴。

诗人王维的《终南山》,以游踪为线索,以时空变换为顺序,从不同的视点描绘了终南山的巍峨壮观和气象万千,真正达到了“以少总多”“意余于象”的艺术效果,并为后世“天下修道,终南为冠”作了最嘹亮的领唱。

注解 篇五

1、终南山,在长安南五十里,秦岭主峰之一。古人又称秦岭山脉为终南山。秦岭绵延八百余里,是渭水和汉水的分水岭。

2、太乙:又名太一,秦岭之一峰。唐人每称终南山一名太一,如《元和郡县志》:“终南山在县(京兆万年县)南五十里。按经传所说,终南山一名太一,亦名中南”。

3、天都:天帝所居,这里指帝都长安。

4、青霭:淡淡的云气。山中的岚气。霭:云气。入:接近。

5、海隅:海边。终南山并不到海,此为夸张之词。

6、分野两句:言终南山高大,分隔山南山北两种景象,各山谷间的阴晴变化也有所不同。古以二十八宿星座的区分标志地上的界域叫分野。

7、人处:人家、村子。指有人烟处。

作品介绍 篇六

《终南山》的作者是王维,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26卷第65首。诗旨在咏叹终南山的宏伟壮大。首联写远景,以艺术的夸张,极言山之高远。颔联写近景,身在山中之所见,铺叙云气变幻,移步变形,极富含孕。颈联进一步写山之南北辽阔和千岩万壑的千形万态。末联写为了入山穷胜,想投宿山中人家。“隔水”二字点出了作者“远望”的位置。全诗写景、写人、写物,动如脱兔,静若淑女,有声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画。

《终南山》作者介绍 篇七

唐 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望岳》写于公元736年,之前,杜甫到洛阳应进士试,未中。便到赵、齐一带漫游,本诗是他在登临泰山时所作,此时,他仍旧是激情满怀,踌躇满志。《终南山》写于公元741年,是王维归隐终南山时所作,二者同是写山,却都少有对山的具体描绘,而是以诗人的感觉入诗,刻画出山的神韵,让人回味无穷,二者似孪生兄弟,甚至后者有模仿前者之嫌。但若细究起来,因诗人的性格不同,创作时的心境不同,写作手法与所表达的意境也颇有不同,笔者有意将二者放在同一平台上,并逐字逐句进行分析,以显其优劣,明其宗义。

二者的首联均是远观山景,描画出了山的高远之态。“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用的是设问句,发人深思,引人入胜,答句中“齐鲁”范围本就极广,加上“未了”二字,泰山之苍远更是跃然纸上。“青”写出山的蓊蓊郁郁,具有色彩感和质感。“太乙近天都,连山向海隅”写得就更具体夸张一些,上句言其高入云端,几近天庭,下句指其远至海角。如此,终南山的巍峨雄浑便表现得淋漓尽致,与前者相比,此二句更浅近直白一些,形象生动略显不足。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应与“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相比较,二者均是以阴阳变化来表现山的高大。前者更加拟人化,较多的融入了作者的对泰山的喜爱之情,就连“造化”也会钟爱这泰山,让其神奇秀美,且高大得可以分割阴阳昏晓,其间“钟”“割”二字最为传神。后者,较之更多一些客观的描写,写山峰高大,改变了分野,令山谷阴晴不同。句子形式更整齐,内容更丰富,描述也更充分。但似不如前者更具人情味。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与“白云四望合,青霭入看无”都用远观近视的感觉来写山间云雾笼罩,朦朦胧胧,令人神往。前者用云写近景,白云朵朵似在身旁飘动,荡涤心胸。用鸟的远飞写远景,“决眦”二字极言辽远,且一只鸟儿渐渐飞出视野,画面便更具动感。后者对仗工整,远的、高的为云,望之合于天边,近的、低的为霭,入之便荡然无存。

二诗的尾联都是写人。《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句写诗人登临泰山,俯视群山,顿生慷慨激昂之感,颇具气势。《终南山》中“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更具禅意,登山近晚,投宿人家,却因山中少人,只得远隔河水,问及樵夫,山的幽静便得了凸显。

杜甫号称“诗圣”其诗多能更多地融入个人情感,以情动人是其特长,用现在的话讲,他很会煽情。而王维后半生笃信佛教,号称“诗佛”, “诗中有画”,诗中多有对客观景物的如实描摹,尽力的避免将“我”融入到景物中,常用“无我之境”来表达自己的脱俗遁世的思想。综观二诗,都能很好的代表作者的创作倾向,《望岳》形象生动,气势昂扬,句式灵活。《终南山》则多客观描写,恬静淡远,句式工整。如此说来,即便《终南山》一诗是有模仿痕迹,但细品出的韵味却绝不相同,故读者不必评论孰好孰坏,应是各有千秋。

点评 篇八

田园山水诗人王维之诗自古有“诗如画”之说。品其诗如赏中国画,清新淡雅;读其诗似游神州万里江山,恢弘壮阔。诗中一句一词,点点滴滴尽是诗人豪情万丈。

是王维山水诗中的亮点之作,全诗共八句,层次分明,诗意明朗。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至河陕县,东西绵延八百里,其势之大,其峰之高是令无数文人骚客所折服和吟咏的,这些王维都把握得相当好,传神之笔将其描绘得淋漓尽致。

首联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给读者一个终南山海拔高,延绵遥远的整体印象。“太乙”为终南山主峰,其高何许,诗人并没有给出明确的或是大概数据,一个“近”字,还有“天都”,将终南山的“高峻”勾勒出来了。“到海隅”有又令读者感到终南山延绵之广,视野之开阔,意境之宏大。

颔联王维通过“白云”作衬,虚实结合;“青霭入看无”一句带读者进入神秘的终南山的氤氲之中。其观景视角又远及近,先白描出终南山的远景,尔后随着游踪的变化,景色也迥异。原先白云缭绕的山峰,此时却没有一点雾霭的踪迹。神秘之境在诗人的“引带”下“真相大白”,畅快之意油然而“升”。

颈联“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此刻诗人着眼于终南山的各个子峰,“变”字道出了终南山的山峦起伏之大,子峰之多。接着王维巧妙的对“众壑”的阴晴对比,间接地把终南山的群峰相隔的距离点出,“殊”更意味深长的道出了“同山不同天”的奇异。

到了尾联,王维却抛开写景,转向记事。面对如此美好的终南山,景色悠然,令无数游客恋恋不舍,以至于他“欲投人处宿”,其惬意心境由此看出。一则可以舒缓游走之累,二则,能饱览山色只美,山野之趣,品味其幽静,而自古终南山就是文人骚客隐逸休憩之地,王维自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隔水问憔夫”有把读者的注意力投向山中之水,山野之夫。那种生活该是多么清明洁净的山水啊,樵夫该是多么淳朴和蔼啊!此时又似诗人内心对终南山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虫一人的钟爱。

整首诗情景交融,寓心于山水,诗人心绪的愉悦如山泉般喷涌而出,没有小女子的柔情描摹,展现的是一种恢弘壮大的气势,是终南山之壮美境象。

注解: 篇九

太乙:即“太一”,终南山主峰,也是终南山别名。

《终南山》原文、翻译、赏析 篇十

终南山

朝代:唐代

作者: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赏析

王维之诗自古有“诗如画”之说。品其诗如赏中国画。清新淡雅;读其诗似游神州万里江山,恢弘壮阔。诗中一句一词,点点滴滴,尽是诗人豪情万丈。《终南山》就是这样一首王维山水诗的亮点之作。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首联是说,巍巍的终南山高入云霄,与天帝的都城临近。绵亘不绝的山峦,延伸到遥远的大海之滨。

首联写终南山的远景,借用夸张的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这个总轮廓,只能得知于远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视。所以这一联显然是写远景。

“太乙”是终南山的别称。中南虽高,去天甚远,说它“近天都”,当然是艺术夸张。但这是写远景,从平地遥望终南,其顶峰的确与天连接,因而说它“近天都”,正是以夸张写真实。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至河南陕县,远远未到海隅。说它“接海隅”,固然不合事实,说它与他山连接不断,直到海隅,又何尝符合事实?然而这是写远景,从长安遥望终南,西边望不到头,东边望不到尾。用“连山接海隅”写终南远景,虽夸张而愈见真实。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次联是说,我在深山前行,缭绕的云雾分向两边,回头望去,白云又在身后合成了茫茫的一片。我朝濛濛的青霭走去,一到面前却杳然不见。

次联写近景,“回望”既与下句“入看”对偶,则其意为“回头望”,王维写的是入终南山而“回望”,望的是刚走过的路。诗人身在终南山中,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继续前进,白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的云海。这种奇妙的境界,凡有游山经历的人并不陌生。

“青霭入看无”一句,与上句“白云回望合”是“互文”,它们交错为用,相互补充。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濛濛青霭,仿佛继续前进,就可以摸着那青霭了;然而走了进去,却不但摸不着,而且看不见;回过头去,那青霭又合拢来,濛濛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这一联诗,写烟云变灭,移步换形,极富含孕。即如终南山中千岩万壑,苍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异草,那些值得观赏的景物,一切都笼罩于茫茫白云、濛濛青霭之中,看不见,看不真切。惟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另一方面,已经看见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恋,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云”、“青霭”俱合,刚才呈现于眉睫的景物或笼以青纱,或裹以冰绡,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隐没,更令人回味无穷。这一切诗人并不明说,为我们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颈联是说,终南山是这样的辽阔,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阳光照耀群山,千岩万壑或明或暗,深深浅浅。

颈联高度概括,尺幅万里。首联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和从西到东的远,这是从山北遥望所见的景象。至于终南山从北到南的阔,则是用“分野中峰变”一句来表现。游山而有这样的认识,则诗人立足“中峰”,纵目四望之状已经依稀可见。终南山东西的绵远,南北的辽阔,只有立足于“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于眼底;而“阴晴众壑殊”就是尽收眼底的全景。这全景是以阳光的或浓或淡,或有或无来表现千岩万壑的的千形万态。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尾联是说,我想在山里找一个人家投宿,隔着涧流,询问林中的樵夫。

对于尾联,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评价。对此,清沈德潜说:“或谓末二句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景可比。”(《唐诗别裁集》)然而通过玩其语意,我们似乎可以领会更多的东西。第一,“欲投人处宿”,这个句子分明省略了主语“我”,因而有此一句,便见得我在游山,句句有我,处处有我,以我观物,因景抒情。第二,“欲投人处宿”而要“隔山问樵夫”,则“我”还要留宿山中,明日再游,而山景之赏心悦目,也不难于言外得之。第三,诗人既到“中峰”,则“隔水问樵夫”的“水”实际上是深沟大涧;那么他是怎样发现这一樵夫的呢?樵夫必砍樵,就必然有树林,有响动,使人循声辨向,从隔水的树林里发现樵夫的情景,不难想见。既有“樵夫”,则知不太遥远的地方必然有人居住,因而问何处可以投宿,樵夫口答手指,诗人侧首遥望的情景,也不难想见。

艺术创作,贵在以个别显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刘勰所谓“以少总多”,古代画论家所谓“意余于象”,都是这个意思。作为诗人兼画家的王维,深懂此中奥秘,因而能用只有四十个字的一首五言律诗,为偌大一座终南山传神写照,“以不全求全”,从而收到了“以少总多”,“意余于象”的艺术效果。

诗旨在咏叹终南山的宏伟壮大。首联写远景,以艺术的夸张,极言山之高远。颔联写近景,身在山中之所见,铺叙云气变幻,移步变形,极富含蕴。颈联进一步写山之南北辽阔和千岩万壑的千形万态。末联写为了入山穷胜,想投宿山中人家。“隔水”二字点出了作者“远望”的位置。全诗写景、写人、写物,动如脱兔,静若淑女,有声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画。

译文

巍巍的终南山临近长安城,山连着山一直延伸到海边。

回望山下白云滚滚连成一片,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

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

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

注释

终南山,在长安南五十里,秦岭主峰之一。古人又称秦岭山脉为终南山。秦岭绵延八百余里,是渭水和汉水的分水岭。

太乙:又名太一,秦岭之一峰。唐人每称终南山一名太一,如《元和郡县志》:"终南山在县(京兆万年县)南五十里。按经传所说,终南山一名太一,亦名中南"。

天都:天帝所居,这里指帝都长安。

青霭:山中的岚气。霭:云气。

海隅:海边。终南山并不到海,此为夸张之词。

分野:古天文学名词。古人以天上的二十八个星宿的位置来区分中国境内的地域,被称为分野。地上的每一个区域都对应星空的某一处分野。

壑:山谷。“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这两句诗是说终南山连绵延伸,占地极广,中峰两侧的分野都变了,众山谷的天气也阴晴变化,各自不同。

人处:有人烟处。

创作背景

公元741年(开元二十九年)至公元744年(天宝三年)之间,王维曾隐居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这首诗大概是诗人隐居终南期间的作品。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终南山》唐诗【多篇】范文。

word该篇DOC格式《终南山》唐诗【多篇】范文,共有10291个字。好范文网为全国范文类知名网站,下载本文稍作修改便可使用,即刻完成写稿任务。立即下载:
《终南山》唐诗【多篇】下载
《终南山》唐诗【多篇】.doc
下载Word文档到电脑,方便编辑和打印
编辑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星级推荐
下载该Word文档
好范文在线客服
  • 问题咨询 QQ
  • 投诉建议 QQ
  • 常见帮助 QQ
  • 暂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