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画》原文、翻译及赏析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译文及注释 篇一
译文
远看高山色彩明亮,走近一听水却没有声音。
春天过去,可是依旧有许多花草争奇斗艳,人走近,可是鸟却依然没有被惊动。
注释
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 。
惊:吃惊,害怕。
《画》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二
画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翻译/译文
远看高山色彩明亮,走近一听水却没有声音。
春天过去,可是依旧有许多花草争奇斗艳,人走近,可是鸟却依然没有被惊动。
注释
⑴色:颜色,也有景色之意。
⑵惊:吃惊,害怕。
赏析/鉴赏
看远处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画上的山色却很清楚,在近处听流水,应当听到水声,但画上的流水却无声。在春天盛开的花,随着春天的逝去就凋谢了。而画上的花,不管在什么季节,它都盛开着。人走近停在枝头上的鸟,它就会受惊飞走。但画上的鸟,即使你走近了,它也不会惊飞。全诗读起来似乎行行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写出了画的特点。
远看山有色
远山含笑,有色便是好山,何为有色?清秀俊朗红湿绿垂是色,寒色苍苍亦是佳色,奇傀峭拔也是异色,只因其距离而产生美感,让人觉其有无限的风光。此乃是“静境”,静境之美出乎首句,在于有静心者能品之。这就好比是阳春白雪,一开始就将下里巴人给赶出了艺术空间。取消了浮躁者的欣赏美的资格。在这里,任何的浮躁都不行,有的只是心静如水。但不是死水而是活水。你看画中有水呢?一汪春水有着挡不住的盛情倾泻而出。一种流动之美跳跃于诗人的眼中。
近听水无声。
源头活水本是“动境”,而无声二字又进入静境,宁静致远。和首句并无矛盾之处。动静的取舍上诗人可以说是能够做到游刃有余。是什么如此神奇?静的如此让人难以放弃去一探究竟,这样,我们就会接近此诗此画,这样心神和山水便靠近了。一切的妙处只是因为“无声”,无声是一种美。王羲之的诗中有“在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便也是这种美。有声无声都溶在一起,完美的天籁之声!庄子所提的“天籁”之声就是如此,当“天籁”与“人籁”“地籁”一起时,便共同构成一个常人无法言语的自然之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花儿在那个最美的季节里尽情的开放,并最终将自己的生命燃烧般的开到最美。美到极致后,飘然而去。但此中花儿不谢,只因在画中。不仅仅是如此,写的近近是画中的花,是春尽之时,花儿尽逝,无处得美而伤怀的感触在里面。
鸟儿不惊,不知青春已尽,岁月已逝。徒留下多少悔恨。
诗中的画似乎代表着一种梦想,一种可见而不可得的梦想,但那种梦想只是在人的心灵处于一种安静的状态中我们才能够想起。但不可得已是事实,诗人唯有带着淡淡的幽思去寻觅世间最后的能够寄托情怀的东西。人已去,空留花,鸟未惊,人又来,没有永恒的美丽,而一切的美丽都将隐于虚幻。
《画》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三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丞括·墨竹图题诗
朝代:清代
作者:郑燮
原文: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译文
在书斋躺着休息,听见风吹竹叶发出萧萧之声,立即联想是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我们虽然只是些小小的州县官吏,但是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州县官吏)的感情。
赏析
这首诗是郑板桥在公元1746~1747年(乾隆十一至十二年间)出任山东潍县知县时赠给包括的。一二两句托物取喻。第一句“衙斋卧听萧萧竹”,写的是作者在衙署书房里躺卧休息,这时听到窗外阵阵清风吹动着竹子,萧萧丛竹,声音呜咽,给人一种十分悲凉凄寒之感。第二句“疑是民间疾苦声”,是作者由凄寒的竹子声音产生的联想。作者由自然界的风竹之声而想到了老百姓的'疾苦,好像是饥寒交迫中挣扎的老百姓的呜咽之声,充分体现了作者身在官衙心系百姓的情怀。三、四两句畅述胸怀。第三句“些小吾曹州县吏”,既是写自己,又是写包括,可见为民解忧的应该是所有的“父母官”,这句诗拓宽了诗歌的内涵。第四句“一枝一叶总关情”,这句诗既照应了风竹画和诗题,又寄予了深厚的情感,老百姓的点点滴滴都与“父母官”们紧紧联系在一起。郑板桥的这首题画诗,由风吹竹摇之声而联想到百姓生活疾苦,寄予了作者对老百姓命运的深切的关注和同情,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对劳动人民有如此深厚的感情,确实是十分可贵的。
《画》原文 篇四
唐代:王维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古诗诵读 画 篇五
古诗诵读 画
教学目标:
1、能对照图画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欣赏诗中所描
绘的充满生机和浓浓春意的画面。
2、在语言环境中认读“有、无、来、去”4个生字,了解“有”和“无”、“来”和“去”
意思相反。
3、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感受诗歌语言的优美,有主动背诵的愿望。 教学重点:
1、在语言环境中认读“有、无、来、去”4个生字,了解“有”和“无”、“来”和“去”
意思相反。
2、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感受诗歌语言的优美,有主动背诵的愿望。 教学难点:
能对照图画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欣赏诗中所描绘的充满生机和浓浓春意的画面。
教学准备:
投影、诗歌录音。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谜语吗?谁愿意说一个谜语让大家猜一猜?
老师也说一个谜语,请大家猜一猜谜底是什么?仔细听。
2、教师范读诗歌, 并出示诗歌内容: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课题:《画》
3、这是一首诗歌,它字数相等,语言简洁。因为它是古代诗人的作品,所以称古诗。这堂
课我们一起来读读古诗。
二、指导看图,理清内容:
1、让我们来看看这幅图,仔细观察,画上到底有什么?
2、交流。(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可以从远到近,也可以从近到远)
板书:山、水、花、鸟
3、诗歌是这样写的吗?再听老师读古诗《画》
(随机在是各种相关的词语下面加点)
三、熟读古诗,理解内容。
1、刚才我们欣赏了美丽的山水画,知道了诗人所写的正是画上的情景。让我们一起来读古
诗吧。
(1) 学生自由读古诗。
(2) 指名读诗句,师生共同正音。
(3) 同桌一起读古诗。
2、对照图画,在读古诗,想一想,每一行主要说什么?
3、学生交流,教师随机板书:有色、无声、还在、不惊。
四、再读古诗,明确“诗——画”的关系。
1、大声自由读古诗,和同桌小朋友讨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课文写的是一幅画?
(启发学生从实际生活出发谈体会)
2、理解“山有色,水无声”。
(1) 从远处看山,山上的景色能看得清。站在近处,水从山上往下流的声音也能听的清。
(出示课件,让学生欣赏流水声)
(2) 诗句所描写的为什么是一幅画,而不是真正的山水景色呢?
(因为是“画”,所以虽然远看山——有色,但是近听水——无声。)
“色”是指颜色,诗句中指景色。
(3) 学习“有”和“无”。
这是一组反义词,说说怎样记住这两个字。
“无”就是没有的意思。
(4) 朗读第一、二行,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
3、理解“花还在”、“鸟不惊”。
(1) 花开花落是随着季节变化而出现的,可是课文却说“春天过去了,可花——还在。”
那是因为——这是一幅画。
(2) 这是一幅画,所以,人走到小鸟面前,鸟却——没有吓得逃走。这就是诗句中说的——人来鸟不惊。“惊”就是吃惊、害怕的意思。
(3) 指导朗读第三、四行,有那个自己的话说说意思。
五、学习反义词。
1、刚才我们从诗句中已经认识了一对反义词“有”和“无”,其实在这首诗歌中还藏着两
对反义词,你能找到它们啊?自由朗读古诗,在书上将其中一对反义词用大圆圈圈出来。
2、交流,并出示:“远——近”、“来——去”。
3、学习“来、去”。学生交流识记好办法。
4、说说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反义词。
5、游戏——找朋友。教师准备学生常用的几组反义词做成头饰,给学生戴在头上,做找朋
友游戏。
六、结合板书,熟读成诵。
1、自己练习背诵。
2、同桌互背。
3、指名背诵。
附板书:
画
远山有色
近水无声
去花还在来鸟不惊
鉴赏: 篇六
看远处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画上的山色却很清楚,在近处听流水,应当听到水声,但画上的流水却无声。在春天盛开的花,随着春天的逝去就凋谢了。而画上的花,不管在什么季节,它都盛开着。人走近停在枝头上的鸟,它就会受惊飞走。但画上的鸟,即使你走近了,它也不会惊飞。全诗读起来似乎行行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写出了画的特点。
远看山有色。
远山含笑,有色便是好山,何为有色?清秀俊朗红湿绿垂是色,寒色苍苍亦是佳色,奇傀峭拔也是异色,只因其距离而产生美感,让人觉其有无限的风光。此乃是“静境”,静境之美出乎首句,在于有静心者能品之。这就好比是阳春白雪,一开始就将下里巴人给赶出了艺术空间。取消了浮躁者的欣赏美的资格。在这里,任何的浮躁都不行,有的只是心静如水。但不是死水而是活水。你看画中有水呢?一汪春水有着挡不住的盛情倾泻而出。一种流动之美跳跃于诗人的眼中。
近听水无声。
源头活水本是“动境”,而无声二字又进入静境,宁静致远。和首句并无矛盾之处。动静的取舍上诗人可以说是能够做到游刃有余。是什么如此神奇?静的如此让人难以放弃去一探究竟,这样,我们就会接近此诗此画,这样心神和山水便靠近了。一切的妙处只是因为“无声”,无声是一种美。王羲之的诗中有“在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便也是这种美。有声无声都溶在一起,完美的天籁之声!庄子所提的“天籁”之声就是如此,当“天籁”与“人籁”“地籁”一起时,便共同构成一个常人无法言语的自然之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花儿在那个最美的季节里尽情的开放,并最终将自己的生命燃烧般的开到最美。美到极致后,飘然而去。但此中花儿不谢,只因在画中。不仅仅是如此,写的。近近是画中的花,是春尽之时,花儿尽逝,无处得美而伤怀的感触在里面。
鸟儿不惊,不知青春已尽,岁月已逝。徒留下多少悔恨。
诗中的画似乎代表着一种梦想,一种可见而不可得的梦想,但那种梦想只是在人的心灵处于一种安静的状态中我们才能够想起。但不可得已是事实,诗人唯有带着淡淡的幽思去寻觅世间最后的能够寄托情怀的东西。人已去,空留花,鸟未惊,人又来,没有永恒的美丽,而一切的美丽都将隐于虚幻。
《画》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七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钓竿。
翻译
我决定抛弃乌纱帽弃官而去,回家之时两袖清风,一贫如洗。
我画了一竿瘦竹,竹子能在(秋天)凉风习习的江边当作渔竿。
注释
乌纱:当时做官为宦的代名词囊橐:一种口袋。
萧萧:空空的样子。
创作背景
乾隆十八年,山东大旱,当时做潍县县令的郑板桥因为请求赈济饥民的事,得罪了上司,这首诗是郑板桥被罢官离开潍县回乡时,告别潍县绅士民之作。
赏析
“予告归里,画竹别潍县绅士民” ,写的是郑板桥决定抛弃乌纱帽弃官而去,归里之时两袖清风,一贫如洗。他画了一竿瘦竹,竹子能到清冷的江边作为鱼竿。乾隆十八年,山东大旱,当时做潍县县令的郑板桥因为请求赈济饥民的事,得罪了上司,这首诗是郑板桥被罢官离开潍县回乡时,告别潍县绅士民之作。作者为人正直,只关心百姓疾苦,不愿逢迎吹捧上司,深为上司不满,于是上司借故罢了他的官。时年他已61岁,在潍县担任了7年县令,照理说,至少也该发点小财了,然而他罢官之日,却是囊橐萧萧两袖寒,惟有一囊书画,两袖清风,实在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清官。这首诗在用词上很有感情色彩。萧萧寒、清瘦、秋风都从字面上传递出一种萧索、冷落、凄冷之感,与作者的心情和处境和谐一致。
这是一首赠别诗,然而却很特别。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画》原文、翻译及赏析精品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