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咏怀古迹杜甫原文、翻译(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咏怀古迹杜甫原文、翻译 篇一
杜甫《咏怀古迹·其四》
原文
蜀主征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象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注解
1、蜀主:指刘备。
2、征吴:对吴有企图。
3、幸:旧称皇帝踪迹所至曰“幸”。
4、翠华:皇帝仪仗中用翠鸟羽毛作装饰的旗帜。
5、武侯句:诸葛亮曾封武乡侯,其祠在先主庙西。常:一作“长”。
6、一体句:正因他们君臣一体,情分特密,故也一同祭祀。顾宸所谓“平日抱一体之诚,千秋享一体之报。”
译文
当年刘备谋攻东吴曾到达三峡;他驾崩时也在白帝城的永安宫。
想象里仪仗旌旗仍在空山飘扬;白玉殿在荒郊野寺中难寻影踪。
古庙的松杉树上水鹤筑巢栖息;每年三伏腊月跑来祭祀的村翁。
诸葛武侯祠庙长年在附近为邻;生前君臣一体死后的祭祀相同。
赏析
这首诗是推崇诸葛亮与刘备的君臣关系。作者借村翁野老对他们的祭祀,烘托其遗迹之流泽。但是对于玉殿的虚无缥缈,松杉栖息水鹤,诗人发抒了无限感慨。
杜甫《咏怀古迹》 篇二
【年代】:
唐
【作者】: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内容】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赏析】:
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最末一篇。当时诗人瞻仰了武侯祠,衷心敬慕,发而为诗。作品以激情昂扬的笔触,对其雄才大略进行了热烈的`颂扬,对其壮志未遂叹惋不已!
“诸葛大名垂宇宙”,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曰宙,“垂于宙”,将时间空间共说,给人以“名满寰宇,万世不朽”的具体形象之感。首句如异峰突起,笔力雄放。次句“宗臣遗像肃清高”,进入祠堂,瞻望诸葛遗像,不由肃然起敬,遥想一代宗臣,高风亮节,更添敬慕之情。“宗臣”二字,总领全诗。
接下去进一步具体写诸葛亮的才能、功绩。从艺术构思讲,它紧承首联的进庙、瞻像,到看了各种文物后,自然地对其丰功伟绩作出高度的评价:“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纡,屈也。纡策而成三国鼎立之势,此好比鸾凤高翔,独步青云,奇功伟业,历代敬仰。然而诗人用词精微,一“纡”字,突出诸葛亮屈处偏隅,经世怀抱百施其一而已,三分功业,亦只雄凤一羽罢了。“万古云霄”句形象有力,议论达情,情托于形,自是议论中高于人之处。
想及武侯超人的才智和胆略,使人如见其羽扇纶巾,一扫千军万马的潇洒风度。感情所至,诗人不由呼出“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的赞语。伊尹是商代开国君主汤的大臣,吕尚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有功,萧何和曹参,都是汉高祖刘邦的谋臣,汉初的名相,诗人盛赞诸葛亮的人品与伊尹、吕尚不相上下,而胸有成竹,从容镇定的指挥才能却使萧何、曹参为之黯然失色。这,一则表现了对武侯的极度崇尚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不以事业成败持评的高人之见。刘克庄曰:“卧龙没已千载,而有志世道者,皆以三代之佐许之。此诗侪之伊吕伯仲间,而以萧曹为不足道,此论皆自子美发之。”黄生曰:此论出,“区区以成败持评者,皆可废矣。”可见诗人这一论断的深远影响。
最后,“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诗人抱恨汉朝“气数”已终,长叹尽管有武侯这样稀世杰出的人物,下决心恢复汉朝大业,但竟未成功,反而因军务繁忙,积劳成疾而死于征途。这既是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高尚品节的赞歌,也是对英雄未遂平生志的深切叹惋。
这首诗,由于诗人以自身肝胆情志吊古,故能涤肠荡心,浩气炽情动人肺腑,成为咏古名篇。诗中除了“遗像”是咏古迹外,其余均是议论,不仅议论高妙,而且写得极有情韵。三分霸业,在后人看来已是赫赫功绩了,而对诸葛亮来说,轻若一羽耳:“萧曹”尚不足道,那区区“三分”就更不值挂齿。如此曲折回宕,处处都是抬高了诸葛亮。全诗议而不空,句句含情,层层推选:如果把首联比作一雷乍起,倾盆而下的暴雨,那么,颔联、颈联则如江河奔注,波涛翻卷,愈涨愈高,至尾联蓄势已足,突遇万丈绝壁,瀑布而下,空谷传响──“志决身歼军务劳”──全诗就结于这动人心弦的最强音上。
咏怀古迹杜甫原文、翻译 篇三
原文:
咏怀古迹五首·其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译文:
诸葛亮的大名永远留在天地间,他的遗像清高让人肃然起敬。
为了三分天下周密地筹划策略,万代好像鸾凤高翔,独步青云。
伊尹、吕尚难分伯仲,不相上下,指挥军队作战镇定从容,让萧何曹参都为之失色。
汉朝帝位转移是因为运气,诸葛亮也难以复兴,但他意志坚决,因军务繁忙而鞠躬尽瘁。
注释:
⑴宗臣:后人崇拜的大臣。
⑵羽毛:指鸾凤。
⑶身歼:身灭。
赏析:
“诸葛大名垂宇宙”,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为宙,“垂于宙”,将时间空间共说,给读者以“名满寰宇,万世不朽”的具体形象之感。首句如异峰突起,笔力雄放。次句“宗臣遗像肃清高”,进入祠堂,诗人瞻望诸葛遗像,不由肃然起敬,遥想一代宗臣,高风亮节,更添敬慕之情。“宗臣”二字,总领全诗。
接下去进一步具体写诸葛亮的才能、功绩。从艺术构思讲,它紧承首联的进庙、瞻像,诗人看了各种文物后,自然地对其丰功伟绩作出高度的评价:“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纡,屈的意思。纡策而成三国鼎立之势,好比鸾凤高翔,独步青云,奇功伟业,历代敬仰。然而诗人用词精微,一个“纡”字,突出诸葛亮委屈地处在偏僻的地方,经世怀抱只能算“百施其一”而已,三分功业,也只不过是“雄凤一羽”罢了。“万古云霄”句形象有力,议论达情,情托于形,是议论中高于其他诗人之处。
诗人联想起诸葛亮超人的才智和胆略,如同见到了他那羽扇纶巾、一扫千军万马的潇洒风度。感情所至,诗人不由呼出“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的赞语。伊尹是商代开国君主汤的大臣,吕尚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有功,萧何和曹参,都是汉高祖刘邦的谋臣,汉初的名相,诗人盛赞诸葛亮的人品与伊尹、吕尚不相上下,而胸有成竹,从容镇定的。指挥才能却使萧何、曹参为之黯然失色。这一方面是表现了对武侯的极度崇尚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不以事业成败持评的高人之见。刘克庄说:“卧龙没已千载,而有志世道者,皆以三代之佐许之。此诗侪之伊吕伯仲间,而以萧曹为不足道,此论皆自子美发之。”黄生说:这一评论,“区区以成败持评者,皆可废矣。”读者可见诗人这一论断的深远影响。
最后,“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诗人抱恨汉朝“气数”已终,长叹尽管有武侯这样稀世杰出的人物,下决心恢复汉朝大业,但竟未成功,反而因军务繁忙,积劳成疾而死于征途。这既是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高尚品节的赞歌,也是对英雄未遂平生志的深切叹惋。
这首诗,由于诗人以自身肝胆情志吊古,所以能涤肠荡心,浩气炽情动人肺腑,成为咏古名篇。诗中除了“遗像”是咏古迹外,其余均是议论,不仅议论高妙,而且写得极有情韵。三分霸业,在后人看来已是赫赫功绩了,而对诸葛亮来说,轻若一羽:“萧曹”尚不足道,那区区“三分”就更不值得挂齿。诗句写得这样曲折跌宕,处处都是抬高了诸葛亮。这首诗通篇议论但不空泛,句句含情,层层蓄势,到诗的尾联达到高潮:“志决身歼军务劳。”——全诗就结束于这里的最强音上。
咏怀古迹杜甫原文及翻译 篇四
杜甫《咏怀古迹·其五》
原文: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译文:
诸葛亮的大名永远留在天地间,他的遗像清高让人肃然起敬。
为了三分天下周密地筹划策略,万代好像鸾凤高翔,独步青云。
伊尹、吕尚难分伯仲,不相上下,指挥军队作战镇定从容,让萧何曹参都为之失色。
汉朝帝位转移是因为运气,诸葛亮也难以复兴,但他意志坚决,因军务繁忙而鞠躬尽瘁。
注释:
⑴宗臣:后人崇拜的大臣。
⑵羽毛:指鸾凤。
⑶身歼:身灭。
赏析:
“诸葛大名垂宇宙”,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为宙,“垂于宙”,将时间空间共说,给读者以“名满寰宇,万世不朽”的具体形象之感。首句如异峰突起,笔力雄放。次句“宗臣遗像肃清高”,进入祠堂,诗人瞻望诸葛遗像,不由肃然起敬,遥想一代宗臣,高风亮节,更添敬慕之情。“宗臣”二字,总领全诗。
接下去进一步具体写诸葛亮的才能、功绩。从艺术构思讲,它紧承首联的进庙、瞻像,诗人看了各种文物后,自然地对其丰功伟绩作出高度的评价:“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纡,屈的意思。纡策而成三国鼎立之势,好比鸾凤高翔,独步青云,奇功伟业,历代敬仰。然而诗人用词精微,一个“纡”字,突出诸葛亮委屈地处在偏僻的地方,经世怀抱只能算“百施其一”而已,三分功业,也只不过是“雄凤一羽”罢了。“万古云霄”句形象有力,议论达情,情托于形,是议论中高于其他诗人之处。
诗人联想起诸葛亮超人的才智和胆略,如同见到了他那羽扇纶巾、一扫千军万马的潇洒风度。感情所至,诗人不由呼出“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的赞语。伊尹是商代开国君主汤的大臣,吕尚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有功,萧何和曹参,都是汉高祖刘邦的谋臣,汉初的名相,诗人盛赞诸葛亮的人品与伊尹、吕尚不相上下,而胸有成竹,从容镇定的`指挥才能却使萧何、曹参为之黯然失色。这一方面是表现了对武侯的极度崇尚之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不以事业成败持评的高人之见。刘克庄说:“卧龙没已千载,而有志世道者,皆以三代之佐许之。此诗侪之伊吕伯仲间,而以萧曹为不足道,此论皆自子美发之。”黄生说:这一评论,“区区以成败持评者,皆可废矣。”读者可见诗人这一论断的深远影响。
最后,“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诗人抱恨汉朝“气数”已终,长叹尽管有武侯这样稀世杰出的人物,下决心恢复汉朝大业,但竟未成功,反而因军务繁忙,积劳成疾而死于征途。这既是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高尚品节的赞歌,也是对英雄未遂平生志的深切叹惋。
这首诗,由于诗人以自身肝胆情志吊古,所以能涤肠荡心,浩气炽情动人肺腑,成为咏古名篇。诗中除了“遗像”是咏古迹外,其余均是议论,不仅议论高妙,而且写得极有情韵。三分霸业,在后人看来已是赫赫功绩了,而对诸葛亮来说,轻若一羽:“萧曹”尚不足道,那区区“三分”就更不值得挂齿。诗句写得这样曲折跌宕,处处都是抬高了诸葛亮。这首诗通篇议论但不空泛,句句含情,层层蓄势,到诗的尾联达到高潮:“志决身歼军务劳。”——全诗就结束于这里的最强音上。
杜甫《咏怀古迹》 篇五
【咏怀古迹一】
古城西北小溪潺,无限风光绿荫间。
奇草茵茵铺紫陌,异葩馥馥隐深山。
几声杜宇报春到,半缺冰轮催客还。
仗竹亲身临此地,赋词把酒醉乡关。
【咏怀古迹二】
蜀相祠堂千古悲,多谋足智一军师。
三分天下识当远,六出祁山恨未时。
黄雀空啼曾遗忘,翠松着意在追思。
崇高风范万人仰,垂宇鸿儒岂可疑。
【咏怀古迹三】
红楼一梦入朱门,孽债奇缘自雨村。
枯目朝朝凝冷月,煎心日日怨黄昏。
堂前黼黻均无色,座上珠玑皆丧魂。
成败辱荣多少事,是非曲直任评论。
【咏怀古迹四】
铁马金戈擒虎豹,骊山脚下土陶宫。
钩连错落千环里,起伏翻腾万象中。
叱咤风云堪壮士,纵横玉宇亦豪翁。
项刘举义山东乱,就此辉煌不再同。
【咏怀古迹五】
周郎妙计安天下,用火烧营卓识高。
顷刻巨舟烟作烬,霎时顽敌贼唯毛。
指挥若定匡吴国,决策从容破魏曹。
今日缅怀英烈史,心潮逐浪亦魂劳。
译文及注释 篇六
译文千山万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发的分明的昭君怨恨。注释①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②明妃:指王昭君。③去:离开。④紫台:汉宫,紫宫,宫廷。⑤朔漠:北方的沙漠。⑥青冢:指王昭君的坟墓。⑦省识:略识。⑧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显示全部
译文及注释
佚名
译文
千山万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
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
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发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注释
①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②明妃:指王昭君。
③去:离开。
④紫台:汉宫,紫宫,宫廷。
⑤朔漠:北方的沙漠。
⑥青冢:指王昭君的坟墓。
⑦省识:略识。
⑧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参考资料:
1、蘅塘退士 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156-158
2、萧涤非 选注 .杜甫诗选注.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252-256
咏怀古迹杜甫原文、翻译 篇七
【原文】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注解
1、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2、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古迹之意。
3、一去句:昭君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紫台:犹紫禁,帝王所居。江淹《恨赋》:“明妃去时,仰天太息。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朔漠:北方沙漠,指匈奴所居之地。
4、画图句:意谓元帝对着画图岂能看清她的美丽容颜。
韵译
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一别汉宫她嫁到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黄昏。
凭看图汉元帝岂识月貌花容?昭君佩带玉饰徒然月夜归魂。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倾诉的分明是满腔悲愤。
评析
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沈德潜说:“咏昭君诗此为
绝唱。”信然。
咏怀古迹杜甫原文、翻译 篇八
作者:杜甫
原文: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翻译:
千山万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
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
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发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注释:
①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②明妃:指王昭君。
③去:离开。
④紫台:汉宫,紫宫,宫廷。
⑤朔漠:北方的沙漠。
⑥青冢:指王昭君的坟墓。
⑦省识:略识。
⑧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咏怀古迹杜甫原文及翻译 篇九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原文: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翻译:
千山万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
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
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发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注释:
①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②明妃:指王昭君。
③去:离开。
④紫台:汉宫,紫宫,宫廷。
⑤朔漠:北方的沙漠。
⑥青冢:指王昭君的坟墓。
⑦省识:略识。
⑧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咏怀古迹杜甫原文、翻译(精品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