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彝族传统节日(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彝族传统节日 篇一
1.花脸节:
花脸节流传于丘北县境内,于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历时3天。节日期间,凡彝家村寨男女青年均欢聚一堂,杀猪宰鸡,备办酒肉饭菜,先敬神灵,再以最好的酒肉请老人先吃,尔后众人才团团围坐,互相敬酒、吃肉。饭后,就到村头寨尾,用墨汁、锅烟灰互相抹脸,一直抹到满脸满身见黑,笑够累够方休。花脸节即由此得名。抹花脸,除男女青年互相对抹外,其余的人按年龄、论辈分也相互对抹,认为抹得越黑,抹的人越多,那一年才风调雨顺,人畜平安,五谷丰登。节日期间,村民都不准劳动,不准春碓、推磨。
2.火把节:
火把节是彝族的隆重节日,除富宁县木央一带白倮人外,境内各地彝族均隆重庆祝,以至传至汉族。据彝族太阳历说法,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是太阳在运行轨道上最正的一天,正午时太阳射到人身上看不到自己的影子,所以把这天当做喜庆的日子。六月是稻谷抽穗、包谷扬花、各种作物接近成熟的季节,也是各种害虫危害庄稼的时候,所以在这个节日里要点燃火把除虫灭害,以保丰收。这天,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盛装,聚集到指定场地,斗牛、赛马、赛歌舞;晚上举着点燃的火把,男女互相追逐嬉戏,以表示亲切和吉祥,也表示用火烧去相互身上的邪魔。此外,举着火把巡绕住宅周围、田间地头以灭虫除害,然后成群的人们围在篝火旁尽情歌舞,通宵达旦。
各支系活动形式及含意有所不同。阿扎从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下午至二十六日过2天半,除每天早晚献祖宗外,第1天祭“苍龙”,第2天献“房神”,第3天献“庄稼神”,有的还到地里献“雷神”,祈求保佑。节前每家都砍嫩松树,并楔A木楔晒干,制成火把,每天晚上献祖宗饭时都点燃。晚饭后青年男女汇集空场,耍火把、弹弦子、跳弦舞,精神抖擞。火把打碰声,愉快的欢笑声,使村寨一片欢腾。青年人兴致越来越高,深夜不散。献“房神”极严肃认真。在房后立祭台,由当家人祭献,献物有一小箩玉米,放1.65米麻布或白布、手镯、戒指;加1碗大米,放1个鸡蛋;箩前置1碗清水,3个酒杯。把16.5厘米长的3节松枝、杉松枝和麻栗树枝用红、白、绿、蓝、青5色布条扎好,同几根鸡毛插在墙上。桌上杀公鸡,桌下右边杀母鸡点血烧纸敬献。相传古时1对夫妇在火把节期间,为保护小孩,与暗中人房抓小孩的妖魔搏斗重伤致死,被敬为房神。后代尊崇感激,每逢火把节都要在他们遇难的房后杀鸡祭献。昨科则较简化,节日当天杀牛分吃。当晚煮糯米饭,按小孩个数煮鸡蛋,献在地上。家长提簸箕拍打念驱鬼词,后举火把用松香粒扑撒喷火驱鬼和蚊、蝇等。然后每个小孩分吃1个熟鸡蛋,表示1年内不生病,事事如意。近年为保护森林和防止火灾,耍火把已不再进行,其余活动大多如故。
3.草马节:
草马节流传于阿扎支系。阿扎十分敬重陪伴自己祖先寻路长途跋涉迁徙的役马,并祈求保护庄稼,每年旧历八月选属马或属鼠日过草马节。相邻村寨不选同一天,便于互相走亲串戚,相互祝贺节日。这天家家做草马,插上各色野花,打扮成五颜六色的骏马;用南瓜叶做成马箩,装灶灰和草籽。当晚杀鸡先献祖宗,并塞鸡肉和好菜进马嘴,吃晚饭前放到村西方草丛里。第二天将花草马摆在大路两侧,让众人参观评价,向优胜者学习。下午全村各户献过草马,男女老少都到郊外吃午饭,看谁家吃得好,客人多,得到好评和吉利话。饭后举行斗牛活动,评壮牛冠军,又是一番热闹场面。节日里本村男女和外来客自由玩耍,特别是夜间,唱曲子、吹竹笛、跳弦舞,热闹至深夜或次日凌晨始散。
4.二月八
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日是巍山彝族人民的年节,节日隆重而热烈。各村寨都要举行活动,其中“栅大路”、“祭密枯”是共同的活动。这天,各村寨都要砍些树枝把进入村寨的各条路口封栅起来,不准外人进入村寨。祭密枯活动在本民族内举行,并且不准妇女参加。活动过程中,都说彝族话,不讲汉语。活动先是叫“地脉”接“密枯”,然后举行祭祀密枯活动,再由阿毕(彝族宗教人员)和童子以及青壮男人守密枯树三天三夜,而打歌是各村寨必不可少的活动内容。
彝族人民为什么要在农历二月初八日这一天举行如此隆重、热烈的活动呢?传说过去巍山彝族村寨中有位心地善良、乐于助人的老人,名叫密枯,住在离寨子一里外的窝棚里。有一年二月初八的中午,青壮劳力都下地干活去了,寨子里只剩下一些妇女儿童和老人,密枯突然发现两只饿虎向寨子里扑来,老人、孩子危在旦夕。在千钧一发之际,密枯老人不顾自身的危险,口中一边大喊“孩子们快跑!”一边用随身带着的砍刀将路边的树枝、刺芭砍倒堆在路上栅封大路,拖延老虎进寨,在精疲力竭时,毫不犹豫地迎着老虎站在大青树下,将饿虎引向自己。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老虎被射杀死了,村里的人得救了,但密枯老人却倒在血泊中。人们怀着沉痛的心情将密枯老人的尸骨葬在大青树下。此后,彝族人把大青树叫做“密枯树”,“密枯树”成为密枯老人的化身。彝族过“二月八”的习俗也就一代一代流传下来。2007年3月27日(农历二月初九),在巍山召开了“滇川黔桂四省(区)彝文古籍第十二次协作会”,会议确定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为中华彝胞共同祭祀南诏大土主的主祭日。
5.密士节
密士是树神。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日,全村杀一头猪敬献树神。祈求树神降福消灾,保佑全村人畜兴旺,五谷丰登。
6.沙户比节
“沙户比”为巍山彝语,意为“尝新麦”,时间在农历四月中旬。节日这天,家家户户用新麦面和糯米舂糍耙,蘸蜂蜜敬祖,请亲戚朋友尝新,庆贺小春丰收。这一天,嫁出去的女儿要带上糍耙等礼物回娘家探亲。(起名
7.土皇节
土皇节时间为农历九月中下旬,巍山彝族选择不属于家人属相日的一天晚上举行送土皇仪式。这一天,人们要用灶灰从主房内屋到面房,再到圈房画线,院心交叉线为中点,再画圆,定四个角,形成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分别插上一枝松枝和栗树枝,中央则插三枝,点香敬茶、米、酒、盐等食物,并一手抱公鸡,一手敲犁头,口念“东方甲乙木,西方庚辛金,南方丙丁火,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已土,我家在某月某日敬献土皇”。然后杀一只鸡,在五个方向插上鸡尾毛,烧鸡尾毛绕五个方位,待鸡肉煮熟后再敬献一次,全家叩首,念“送土皇,保安康,保田地,保地基”的吉利。最后把所有的树枝和香火送到房后路边,然后全家聚餐。
8.咱喝戏节
“咱喝戏”巍山彝语为尝新米饭,时间在每年农历十月的一天。这一天,人们把收获的新谷舂成谷米,叫回出嫁的女儿和上门去的儿子以及亲友,杀鸡尝新米饭。尝新米饭时要先祭祖,再敬老人。吃饭时,由一位年长的老人致词“咱喝戏,戏欧戏,迟尼汗麦万,纳海去以麦多啦”。意为尝新米,尝呀尝,今年丰收了,祈盼明年更丰收。有的彝村还把新米舂成各种花样的饵块,着上色,分送给亲朋好友和村中的老人品尝。
彝族的由来 篇二
解放前,彝族被称为“倮倮”或“夷人”等多种称呼,解放初被称为“夷族”。彝族原来自称“罗倮”,在彝语中“罗”(音)意思是虎,“倮”(音)意思是龙,以两种代表力量与神秘无畏的动物自称,意思是说彝族是勇敢和强大的民族,更多意义上反应了彝族人对自己民族的自豪感,但旧社会各民族之间缺乏交流,外人称彝族人为“倮倮族”有某些侮辱性。
解放以后,国务院开展对各个少数民族名称的确定工作,毛主席和周恩来在北京会见彝族代表研究讨论,在会议上提到以前彝族名称不统一,其中“夷族”、“倮倮族”都有侮辱性的意思,“夷族”也不好,因为夷原意是外族,大家认为新中国是由兄弟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大家应该平等互爱,更不应该有夷内之分,“夷”不利于民族团结。
毛主席提出了把“夷”字改为“彝”字,他认为鼎彝是宫殿里放东西的,房子下面有“米”又有系,有吃有穿,代表日子富裕,大家听了很满意,一致表示赞成。从此“彝族”就被正式定为彝族各支系的统一族称。
彝族风俗禁忌 篇三
忌戏耍动头;众人面前说脏话;彝族家有病人时忌说死伤之类的话;忌说“杀年猪”,而要说“抓年猪”或“拿年猪”;忌对婴儿用“胖”、“漂亮”、“重”之类的赞词;忌夜间吹哨;忌拿灵长动物(熊、狗、猴、猫等)肉进屋,也忌食其肉;不论男女,忌跨火塘。
禁妇女跨越男人;忌婚丧嫁娶日宰杀山羊;忌以苦蒿杆做筷子及打人;忌从客位方烧荞粑;火烧荞麦粑从炎塘里拿出时,忌马上翻动及用棍棒穿通;禁食马、骡、狗、猴、乌鸦、蛇、蛙肉;忌作客不留肉;忌将饭端给主人;忌把锄头和斧子放在一起;忌在屋内将锄或斧子找于肩上;有孕之妇忌给新娘梳头,也忌给新娘缝嫁装。
彝区禁忌十七岁以上的女子上楼,如违反,家中要举行“晓补”咒仪,驱除秽气和不吉;禁忌外人、哥哥、爸爸、叔叔、叔伯兄弟、媳妇到以右上侧锅庄石为界的主人位“尼木得”处。过去如有违反,媳妇退回娘家。
娘家要退聘金并赔偿失礼金;父、兄、叔等则要打酒给主人赔礼。新房落成后迁入时,忌男主人走在前,否则不利家中人丁发展。云南巍山彝区则禁在家中吹口哨,唱山歌、说粗话;禁带棍棒、绳索、刀枪等器机械进堂屋和厨房。
猜你喜欢:
彝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篇四
彝族的传统节日——火把节
火把节是云南省弥勒县西山一带彝族阿细人的传统节日,时间在每年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和二十五日。节日头一天,远近的男女老幼都聚集到指定的摔跤场上参加或者观看小伙们的摔跤比赛和姑娘们的“跳月”,“跳月”是一种随着音乐节拍跑三步停两拍向前抬脚的集体舞,同时还要拍手和原地跳转。第二天晚上,手举火把的年轻小伙组成的火龙和姑娘们组成的火龙,分别从村子的不同方向游到“公房”门口的广场上,然后进行各种娱乐活动。老年人则点燃火把在房子里面绕来绕去,以示驱魔除灾。据传说,很久以前,居住在金沙江边的彝族人被洱海的一个奴隶主抢去充当奴隶。他们被强迫在洱海边修建一座高塔。奴隶们在阿真的带领下,利用巧计在黑夜杀死了那个奴隶主,并救出了其他奴隶。天亮了,奴隶们聚集在洱海边,弹着三弦、吹起竹笛,尽情耿唱、舞蹈,直到太阳落山。这天正好是六月二十四日。从此以后,每年的这一天,当地彝族各村寨杀猪宰牛纪念这次胜利。慢慢地,就把六月二十四日定成节日。又因火把在那次起义中起了关键作用,人们又在二十五日的晚上,举着火把游行。后来,人们决定将两天的活动合并为一,因此这个节日也叫做“火把节”。
云南省迪庆一带彝族也有过火把节的习俗,时间在六月二十四日,节期二天。节日第一天早晨,家家户户把房屋内外打扫干净。姑娘妇女们烧火宰鸡,炒制燕麦麻子泡。小伙子则上山打猎。下午太阳偏西时,全家人站在羊圈门口迎接上山数月以来的羊群,并清点羊数,家长还把炒熟的燕麦麻子泡撒向羊群,祝愿羊儿繁衍发展。二十五日,是剪羊毛的日子,清早起来,人们就把烤荞饼、炒燕麦麻户泡花、剪刀、指套等准备好。剪羊毛以家族为伙。先将煮熟的羊肩胛肉块放在荞饼上,给牧羊人吃,并向他敬酒,请他剪第一刀。按照传统习惯,剪羊毛时,各家族必须按家支辈数的大小顺序进行,而且先剪领头羊的。二六日,放牧的小伙子们把牛羊赶上山坡,每人挑出一只羊和牛,进行斗羊和斗牛比赛。半输的一方若不服气,可以要求与斗赢了的一方比赛摔跤。节日期间的每个晚上,首先由一家点着火把,唱起《火把歌》,然后各家各户跟着点燃火把。按约足的方向形成一条火龙来到公共娱乐场所。将火把集中起来烧成-堆大火。随后,全寨人围着火堆歌舞游戏。第三天的晚上,人们把一把鸡毛撒向火中,把竹户破做两半做成盐槽的样子放上盐和粮,然后学着牛羊的叫声和赶牛羊的动作赶着“牛”“羊”回家。
云南省巍山县龙潭一带火把节时间在农历的六月二十五日。龙潭火把节与其他地方的火把节不同。过节时,全村人都到观音庙打平伙,并在村中心竖一高三、四丈的大火把,顶端装上火把斗,人们称之为“升斗”,升斗内装有火炮、高升和亮条等烟火;火把中部捆上干柴,并插上花纸做的彩旗、各种水果和小粑粑。各家各户则自己做一小火把竖在门前或院中,到黄昏时,大小火把一齐点燃,爆竹骤响,高升窜天,形成五彩滨纷的景致。随后,小孩们拿着小火把到处游转,见人便抓一把香面撒向火把,往对方身上喷火苗,受喷者认为这样能除邪避灾,感到非常髙兴。
四川彝族火把节时间一般在农历的七月,没有固定的日期,节期三天。节日第一天,各个村寨都要杀牛。杀牛时,先用木棒或斧头将牛击昏,然后再用刀杀,故杀牛又叫“打牛”。之后食用煮好的“坨坨肉”。晚上,人人举火把,成群结队在村头、寨边、广场或山上漫游。第二天和第三天,是节日的高潮期。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汇集于寨头、广场,开展喝歌、跳舞、摔跤、斗牛等娱乐活动。四川彝族传说,古时有一年七月,天上骄横的大力士斯热阿比与人间勇士阿提八拉进行摔跤比赛,最后斯热阿比输了。他上天后在天王面前搬弄是非,天王大怒,便派害虫到地上吃人间庄稼。人们点燃火把,烧死害虫,保护了庄稼。为了防止害虫再来糟踏庄稼,彝族人每年这时都要高举火把在房前屋后、村头寨边、田野山坡漫游。这样年复一年,就形成了一年一度的火把节。
彝族的传统节日——巴乌节
巴乌节是云南省鹤庆县东、西山区一带彝族支系黑活人民间节日,时间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巴乌”即打猎归来的意思,原是一项欢庆狩猎凯旋的祭祀仪式。过去,每逢寨中猎人捕到猎物时,都要跳“巴乌”舞。跳舞之前,猎人要在歌舞场当众开剥猎物,把兽头交给狩猎的组织者或指挥者,兽皮交给打死野物的人。将肉收拾干净后交给主持祭祀活动的“阿布”,“阿布”再让助手拿到火堆上烧烤。随即,拿兽头的在前,披兽皮的随后,围绕火堆表演打猎时的各种动作形态。其他猎人则在捕获猎物的猎手带领下,扮兽尾随,共同表演擒野兽的各种动作。等到兽肉烤熟,人们便停止歌舞,共享野味。后来,跳巴乌舞逐渐演化成定时举行的传统节日。如今,节日中的巴乌歌舞更加精彩。由十二面木鼓,十二面铊锣和十二支唢呐(闰年各用十三件)组成乐队伴奏,由三十六名年轻女子披上虎、豹、熊、鹿、麂子、兔、狐等的毛皮或者头插锦鸡和各种鸟雀的羽毛,装扮成飞禽走兽,围绕火堆踏歌起舞,表现各种动物的姿态,模仿各种动物的叫声。猎手们则手持弓弩或钢叉,将“猎物”围住,朝“猎物”们旋转的相反方向,表演各种狩猎动作。节门期间,还要进行耍龙灯、狮灯、白鹤灯等活动。
彝族的传统节日——白兴诺
白兴诺,彝语为祭山神,云南省富民、武走一带彝族密且人民间节日。分为这期和不记期两种,定期的在每年的农历腊月三十日晚上举行。届时每户都要前往村寨中的山神庙前杀鸡祭祀,然后再返回自己家里过除夕。密且人认为在众多的神抵中,山神是最重耍的,祭祀山神是祈求其保佑庄稼丰收、人丁兴旺,狩猎多有收获。如果村寨中发生瘟疫和灾难,还要举行不定期祭祀。届时全村人宰猪杀羊祭祀,有的家庭还要前往庙中许愿、还愿。
彝族的传统节日——拜姑爷节
拜姑爷节是云南省峨山一带彝族传统节日,时间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该节多以村寨为单位举行。届时,人们把近三五年内本寨嫁出去的姑娘连同姑爷一起接回本村。之后,先给各家姑爷送大红拜帖,然后由寨子组织狮子、龙灯、花鼓队以及大头和尚,到各家去拜耍。姑爷们必须。点燃鞭炮欢迎。并拿出糖果糕点相送。有些地方还要把全村寨的所有姑爷都请到一起进行团拜,让各家姑爷在这种集体场合里显示自己的智慧和才干。团拜时,姑爷们除了摆出鞭炮、糖果、瓜子外,有的还要贡献出自己的劳动成果,如各种高产作物的种籽等。拜姑爷节据说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彝族的传统节日——拜主会
拜主会又称朝山会、赶庙会,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景东等县彝族民间宗教节日,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日或十四日举行,也有的在六月二十五日举行。相传这个节日是为纪念一位舍身救村民的类雄的。届时,村民们都汇集到村中土主庙里,向这位英雄祈祷,请他保护村民。青年男女们在土主庙周围谈情说爱,尽情欢乐,如意者便可以身相许。
彝族的传统节日——拜祖节
拜祖节是云南省巍山县天空山一带彝族传统节日,时间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节日前,先把出嫁的姑娘和被别家招婿的儿子接回来和家人团聚。拜袓的当天早晨,先以户为单位祭祀祖先,早饭后,则以家族为单位,带上各种供品,赶着共同凑钱买的猪羊,到祖公树下。阿闭念完经后,将猪、羊、鸡全部宰杀,祭奠大树;还要将鸡血抹在祖公树上。待肉煮熟后,点上香,摆好八大碗肉食和其它供品,在场者全部跪下磕头,家族中的老人要念诵祷词,表示对袓公的酬献,请祖公保佑,阖族众家,人丁兴旺,有财有福。祷告结朿后,大家饮酒娱乐,尽兴而归。
拜袓节的来历传说有二:一说很久以前,当地的多雨村、麻秸房同时遭到土匪的抢劫。村民奋起抵抗,但因寡不敌众,最后只剩两男两女躲进了村头一棵空心的大树才免一死。四名幸存者,为感谢大树的救命之恩,将它奉为神树,逢年过节都到树下献祭。他们临死前均嘱附后人把他们的尸体安放到树中。由此,逐渐形成了拜祖节。另说因为大树生命力极强,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都常青不老,人们希望祖公象大树一样,永世长存,故拜祖节要在大树下举行。
彝族的传统节日——采药日
采药日是云南省小凉山一带葬族节日,时间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节日中主要是采、卖药材。这天,天刚朦朦亮,男女<www.haoword.com>老少便肩扛药锄、身负药筐,到高山、深涧、低谷去寻采各种草药。有些人家还要把采到的草药拿到集市去卖。当地彝族认为,五月初五这天采集的草药,治病效果最好。
彝族的传统节日——插花节
插花节是云南省昙华山一带彝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日举行。这天,人们要在路边、树旁、寨口搭起花碑坊,并用采来的鲜花插满房屋、畜厩的周围。据传说,插花节是昙华山一带彝族为了表示对咪依鲁的怀念而沿传下来的。很久以前,昙华山有一位如花似玉的姑娘名叫咪依鲁,她能唱许多彝家调子,会绣各种花草鸟兽。后来,咪依鲁和善良诚实、本领高强的小伙子朝列若在山上对歌时相爱,并订下了终身。昙华山有个土司,经常以选美女到他家天仙园伺候仙女为名,糟踏各寨美女。他早已盯上了咪依鲁,就在咪依鲁和朝列若订下终身之后,他要咪依鲁去伺候仙女。咪依鲁拒绝了土司,并在二月初八这天用朝列若插在她头上的花毒死了凶残的土司,然后自杀身亡。朝列若找到咪依鲁的尸体后,悲愤交加。他抱着咪依鲁跑遍了昙华山的山山水水,泪水都流干了。朝列若的泪水洒到哪里,哪里的白花就变红。从此,昙华山满山遍野开满了火红的花。昙华山的彝族把这种花叫做咪依鲁。—并在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日咪依鲁去逝的日子,上山采花遍插各处,以示对咪依鲁的怀念。
彝族的传统节日——串会节
串会节是云南省漾濞县彝族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届时,人们聚集到一起,在场院上举行歌舞活动。由许多人组成的打歌队伍,围着三堆篝火,围成一个大圆圈,在四支芦笙的伴奏下翩翩起舞,跳舞时伴以对歌,气氛异常热闹。
彝族的传统节日——搭清节
搭清节是云南省曲靖市白水区大德地方彝族妇女节日,时间在每年农历三月的第一个马日。这天的家务全由男子料理。妇女们精心打扮后,带上食物来到当地的密集山上,挖好火塘,然后升火煮饭做菜。饭菜做好后,大家席地而坐,先给长辈妇女敬酒,再给小女孩挟菜。之后大家一边品尝饭菜一边唱调子,直到明月当空,才扶老携幼,相继离去。这天,附近的汉族妇女也有应邀来参加的。搭清节犹如汉族的踏青节。
彝族的传统节日——大火把节
大火把节是贵州省黔西南一带彝族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八月二十四日举行。届时,村村寨寨皆要杀牛,然后按人均分。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打粑粑,或待客,或送礼。夜晚时分,男女老幼皆手持火把,绕村寨游行,最后在田边或地头举行象征性的扑杀害虫的仪式。贵州省六枝一带中寨的彝族,将其称为“火草节”。这天,青年男女身着节日盛装,并汇集在一起跳“铃铛舞",唱“出嫁歌”。尔后散隐在树荫下或花丛中找异性对歌,吐诉爱慕之情,双方中意者可互送信物。此日,老人和孩子们则要备好礼物,走亲访友。
彝族的传统节日——小火把节
小火把节是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彝族民间节日,时间在农历四月二十四日。因为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称“大火把节”,故四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就称为“小火把节”。其活动内容与彝族大火把节相同,参见“大火把节”条。
彝族的传统节日——底拉
底拉是云南省元江县一带彝族民间传统宗教节日,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日举行。届时,村中集休杀牛,各家杀鸡,再准备挑、梨、石榴等水果作为祭品。然后举行祭祀祖先的仪式。人们将各种水果拌在大门上,再摆上酒肉等祭品,焚香明烛,下跪叩拜、行祭祀之礼,祈求祖先保佑人平安,五谷丰登。祭毕,人们开怀畅饮,载歌载舞,尽兴方散。
彝族的传统节日——都阳节
都阳节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雷波一带及金沙江沿岸彝族民间传统节日,时间在农历五月初五日。这个节日是彝汉两族人民团结、友谊的象征。传说古时有一年天气非常炎热,彝家寨子里病疫流行。人们惊恐万分。江边的汉族兄弟听说后就把端午节采的菖蒲、艾叶和雄黄送七山来,用药给老人洗疮,用雄黄酒给阿依擦身,不几天,人们的病全好了。后来,彝族人备了厚礼下山感谢汉族兄弟。汉族人告诉他们说:端午节的草药能治百病,还能避邪。从此,彝族也过起了端午节。因为端午节又叫端阳节,彝把“端”念成“都”,所以将端阳节叫作“都阳节”。节日这天,家家广户门前都挂上菖蒲和艾叶,孩子们要用雄黄酒擦脸,青年男女还要包好粽子,带上酒和坨坨肉,到风光秀丽的山间草坪,进行摔跤、跑马、斗牛、斗羊、跳舞等娱乐活动。
彝族的传统节日——二月八
二月八是彝族民间宗教节日,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日举行,节期三天。有关二月八节日来历的传说有多种,其中一说是纪念在十分危急的关头,智斗强敌的民族英雄密枯。二月初八日,全村男子来到寨旁最高大最古老的树——“密枯树”前,每户向密枯树供祭一碗米、一块盐及茶、酒等物,再由毕摩主祭,并杀猪作为祭礼缅怀密枯的丰功伟绩。祭毕,参祭者食用烧猪肉和猪血稀饭。剩余猪肉按户平均分配,各户用这些肉祭祀祖先和阿儒比女神。在节日期间,人们还举行踏歌、摔跤、打秋千等娱乐活动。初十日,男女青年成群结队,上山祭祀本字神,并举行野餐和篝火晚会,互吐心曲,寻求意中人。
彝族介绍 篇五
彝族,源于汉史记载中的“西南夷”(西南少数民族的统称)。根据《彝族源流》、《西南彝志》等书记载,彝族自称“尼”,古代汉语“尼”发音为“夷”,故汉文记载多称“夷”。1956年,在破除旧社会的民族歧视称期间,彝族派代表进京会见毛主席,毛主席了解情况和听取意见后给出建议,由于“夷族”之称带有贬义(蛮夷),便将“夷”改为“彝”,意为房子(彑)下面有“米”有“丝”、有吃有穿,象征兴旺发达,故把“夷族”改为“彝族”。
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中国西南的云、贵、川三省,总人口约900多万,中国户籍登记的有871万4393人(2010年),越南、老挝、缅甸等国还有近百万人口。
彝族支系繁多,有诺苏、聂苏、纳苏、乃苏、聂祖、罗婺、阿西泼、阿细、撒尼、尼颇等自称,诺苏是彝族当中最大一支,主要分布在四川凉山地区。各地彝族方言间无法进行直接沟通,但有30%-50%左右的相似词汇,有相似的语法结构,有共同的传统节日“火把节”。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彝族传统节日(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