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高二数学知识点归纳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高二数学知识点归纳 篇一
1、解不等式问题的分类
(1)解一元一次不等式、
(2)解一元二次不等式、
(3)可以化为一元一次或一元二次不等式的不等式、
①解一元高次不等式;
②解分式不等式;
③解无理不等式;
④解指数不等式;
⑤解对数不等式;
⑥解带绝对值的不等式;
⑦解不等式组、
2、解不等式时应特别注意下列几点:
(1)正确应用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正确应用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增、减性、
(3)注意代数式中未知数的取值范围、
3、不等式的同解性
(5)|f(x)| (6)|f(x)|>g(x)①与f(x)>g(x)或f(x)<-g(x)(其中g(x)≥0)同解;②与g(x)<0同解、 (9)当a>1时,af(x)>ag(x)与f(x)>g(x)同解,当0ag(x)与f(x) 圆锥曲线(18课时,7个) 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2、椭圆的简单几何性质;3 。椭圆的参数方程; 4、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 5、双曲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6、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 7、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 直线、平面、简单何体(36课时,28个) 1、平面及基本性质; 2、平面图形直观图的画法; 3、平面直线; 4、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与性质; 5、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 6、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 7、两个平面的位置关系; 8、空间向量及其加法、减法与数乘; 9、空间向量的坐标表示; 10、空间向量的数量积; 11、直线的方向向量; 12、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13、异面直线的公垂线; 14、异面直线的距离; 15、直线和平面垂直的性质; 16、平面的法向量; 17、点到平面的距离; 18、直线和平面所成的角; 19、向量在平面内的射影; 20、平面与平面平行的性质; 21、平行平面间的距离; 22、二面角及其平面角; 23、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 24、多面体; 25、棱柱; 26、棱锥; 27、正多面体; 28、球。 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18课时,8个) 1、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 2、排列; 3、排列数公式; 4、组合; 5、组合数公式; 6、组合数的两个性质; 7、二项式定理; 8、二项展开式的性质。 概率(12课时,5个) 1、随机事件的概率; 2、等可能事件的概率; 3、互斥事件有一个发生的概率; 4、相互独立事件同时发生的概率; 5、独立重复试验。 选修Ⅱ(24个) 概率与统计(14课时,6个) 1、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 2、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值和方差; 3、抽样方法; 4、总体分布的估计; 5、正态分布; 6、线性回归。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梳理 简单随机抽样的定义: 一般地,设一个总体含有N个个体,从中逐个不放回地抽取n个个体作为样本(n≤N),如果每次抽取时总体内的各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都相等,就把这种抽样方法叫做简单随机抽样。 简单随机抽样的特点: (1)用简单随机抽样从含有N个个体的总体中抽取一个容量为n的样本时,每次抽取一个个体时任一个体被抽到的概率为xxx;在整个抽样过程中各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为xxx。 (2)简单随机抽样的特点是,逐个抽取,且各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相等; (3)简单随机抽样方法,体现了抽样的客观性与公平性,是其他更复杂抽样方法的基础。 (4)简单随机抽样是不放回抽样;它是逐个地进行抽取;它是一种等概率抽样 简单抽样常用方法: (1)抽签法:先将总体中的所有个体(共有N个)编号(号码可从1到N),并把号码写在形状、大小相同的号签上(号签可用小球、卡片、纸条等制作),然后将这些号签放在同一个箱子里,进行均匀搅拌,抽签时每次从中抽一个号签,连续抽取n次,就得到一个容量为n的样本适用范围:总体的个体数不多时优点:抽签法简便易行,当总体的个体数不太多时适宜采用抽签法。 (2)随机数表法:随机数表抽样“三步曲”:第一步,将总体中的个体编号;第二步,选定开始的数字;第三步,获取样本号码概率。 高二数学重点知识点 函数的性质: 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 单调性:定义:注意定义是相对与某个具体的区间而言。 判定方法有:定义法(作差比较和作商比较) 导数法(适用于多项式函数) 复合函数法和图像法。 应用:比较大小,证明不等式,解不等式。 奇偶性:定义:注意区间是否关于原点对称,比较f(x)与f(-x)的关系。f(x)-f(-x)=0f(x)=f(-x)f(x)为偶函数; f(x)+f(-x)=0f(x)=-f(-x)f(x)为奇函数。 判别方法:定义法,图像法,复合函数法 应用:把函数值进行转化求解。 周期性:定义:若函数f(x)对定义域内的任意x满足:f(x+T)=f(x),则T为函数f(x)的周期。 其他:若函数f(x)对定义域内的任意x满足:f(x+a)=f(x-a),则2a为函数f(x)的周期。 应用:求函数值和某个区间上的函数解析式。 人教版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 在中国古代把数学叫算术,又称算学,最后才改为数学。 1、任意角 (1)角的分类: ①按旋转方向不同分为正角、负角、零角。 ②按终边位置不同分为象限角和轴线角。 (2)终边相同的角: 终边与角相同的角可写成+k360(kZ)。 (3)弧度制: ①1弧度的角:把长度等于半径长的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1弧度的角。 ②规定:正角的弧度数为正数,负角的弧度数为负数,零角的弧度数为零,||=,l是以角作为圆心角时所对圆弧的长,r为半径。 ③用弧度做单位来度量角的制度叫做弧度制。比值与所取的r的大小无关,仅与角的大小有关。 ④弧度与角度的换算:360弧度;180弧度。 ⑤弧长公式:l=||r,扇形面积公式:S扇形=lr=||r2. 2、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1)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 设是一个任意角,角的终边与单位圆交于点P(x,y),那么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分别是:sin=y,cos=x,tan=,它们都是以角为自变量,以单位圆上点的坐标或坐标的比值为函数值的函数。 (2)三角函数在各象限内的符号口诀是:一全正、二正弦、三正切、四余弦。 3、三角函数线 设角的顶点在坐标原点,始边与x轴非负半轴重合,终边与单位圆相交于点P,过P作PM垂直于x轴于M.由三角函数的定义知,点P的坐标为(cos_,sin_),即P(cos_,sin_),其中cos=OM,sin=MP,单位圆与x轴的正半轴交于点A,单位圆在A点的切线与的终边或其反向延长线相交于点T,则tan=AT.我们把有向线段OM、MP、AT叫做的余弦线、正弦线、正切线。 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 1、本均值: 2、样本标准差: 3、用样本估计总体时,如果抽样的方法比较合理,那么样本可以反映总体的信息,但从样本得到的信息会有偏差。在随机抽样中,这种偏差是不可避免的。 虽然我们用样本数据得到的分布、均值和标准差并不是总体的真正的分布、均值和标准差,而只是一个估计,但这种估计是合理的,特别是当样本量很大时,它们确实反映了总体的信息。 4、(1)如果把一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据都加上或减去同一个共同的常数,标准差不变 (2)如果把一组数据中的每一个数据乘以一个共同的常数k,标准差变为原来的k倍 (3)一组数据中的值和最小值对标准差的影响,区间的应用; “去掉一个分,去掉一个最低分”中的科学道理 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 1、概念: (1)回归直线方程(2)回归系数 2、最小二乘法 3、直线回归方程的应用 (1)描述两变量之间的依存关系;利用直线回归方程即可定量描述两个变量间依存的数量关系 (2)利用回归方程进行预测;把预报因子(即自变量x)代入回归方程对预报量(即因变量Y)进行估计,即可得到个体Y值的容许区间。 (3)利用回归方程进行统计控制规定Y值的变化,通过控制x的范围来实现统计控制的目标。如已经得到了空气中NO2的浓度和汽车流量间的回归方程,即可通过控制汽车流量来控制空气中NO2的浓度。 4、应用直线回归的注意事项 (1)做回归分析要有实际意义; (2)回归分析前,先作出散点图; (3)回归直线不要外延。 1、求导法则: (c)/=0这里c是常数。即常数的导数值为0。 (xn)/=nxn-1特别地:(x)/=1(x-1)/=()/=-x-2(f(x)±g(x))/=f/(x)±g/(x)(k?f(x))/=k?f/(x) 2、导数的几何物理意义: k=f/(x0)表示过曲线y=f(x)上的点P(x0,f(x0))的切线的斜率。 V=s/(t)表示即时速度。a=v/(t)表示加速度。 3、导数的应用: ①求切线的斜率。 ②导数与函数的单调性的关系 已知(1)分析的定义域;(2)求导数(3)解不等式,解集在定义域内的部分为增区间(4)解不等式,解集在定义域内的部分为减区间。 我们在应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时一定要搞清以下三个关系,才能准确无误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以下以增函数为例作简单的分析,前提条件都是函数在某个区间内可导。 ③求极值、求最值。 注意:极值≠最值。函数f(x)在区间[a,b]上的值为极大值和f(a)、f(b)中的一个。最小值为极小值和f(a)、f(b)中最小的一个。 f/(x0)=0不能得到当x=x0时,函数有极值。 但是,当x=x0时,函数有极值f/(x0)=0 判断极值,还需结合函数的单调性说明。 4、导数的常规问题: (1)刻画函数(比初等方法精确细微); (2)同几何中切线联系(导数方法可用于研究平面曲线的切线); (3)应用问题(初等方法往往技巧性要求较高,而导数方法显得简便)等关于次多项式的导数问题属于较难类型。 2、关于函数特征,最值问题较多,所以有必要专项讨论,导数法求最值要比初等方法快捷简便。 3、导数与解析几何或函数图象的混合问题是一种重要类型,也是高考中考察综合能力的一个方向,应引起注意。 九、不等式 一、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注意:(1)特值法是判断不等式命题是否成立的一种方法,此法尤其适用于不成立的命题。 (2)注意课本上的几个性质,另外需要特别注意: ①若ab>0,则。即不等式两边同号时,不等式两边取倒数,不等号方向要改变。 ②如果对不等式两边同时乘以一个代数式,要注意它的正负号,如果正负号未定,要注意分类讨论。 ③图象法:利用有关函数的图象(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二次函数、三角函数的图象),直接比较大小。 ④中介值法:先把要比较的代数式与“0”比,与“1”《www.haoword.com》比,然后再比较它们的大小 二、均值不等式:两个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 基本应用:①放缩,变形; ②求函数最值:注意:①一正二定三相等;②积定和最小,和定积。 常用的方法为:拆、凑、平方; 三、绝对值不等式: 注意:上述等号“=”成立的条件; 四、常用的基本不等式: 五、证明不等式常用方法: (1)比较法:作差比较: 作差比较的步骤: ⑴作差:对要比较大小的两个数(或式)作差。 ⑵变形:对差进行因式分解或配方成几个数(或式)的完全平方和。 ⑶判断差的符号:结合变形的结果及题设条件判断差的符号。 注意:若两个正数作差比较有困难,可以通过它们的平方差来比较大小。 (2)综合法:由因导果。 (3)分析法:执果索因。基本步骤:要证……只需证……,只需证…… (4)反证法:正难则反。 (5)放缩法:将不等式一侧适当的放大或缩小以达证题目的。 放缩法的方法有: ⑴添加或舍去一些项, ⑵将分子或分母放大(或缩小) ⑶利用基本不等式, (6)换元法:换元的目的就是减少不等式中变量,以使问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常用的换元有三角换元和代数换元。 (7)构造法:通过构造函数、方程、数列、向量或不等式来证明不等式; 十、不等式的解法: (1)一元二次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二次项系数小于零的,同解变形为二次项系数大于零;注:要对进行讨论: (2)绝对值不等式:若,则;; 注意: (1)解有关绝对值的问题,考虑去绝对值,去绝对值的方法有: ⑴对绝对值内的部分按大于、等于、小于零进行讨论去绝对值; (2)。通过两边平方去绝对值;需要注意的是不等号两边为非负值。 (3)。含有多个绝对值符号的不等式可用“按零点分区间讨论”的方法来解。 (4)分式不等式的解法:通解变形为整式不等式; (5)不等式组的解法:分别求出不等式组中,每个不等式的解集,然后求其交集,即是这个不等式组的解集,在求交集中,通常把每个不等式的解集画在同一条数轴上,取它们的公共部分。 (6)解含有参数的不等式: 解含参数的不等式时,首先应注意考察是否需要进行分类讨论。如果遇到下述情况则一般需要讨论: ①不等式两端乘除一个含参数的式子时,则需讨论这个式子的正、负、零性。 ②在求解过程中,需要使用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时,则需对它们的底数进行讨论。 ③在解含有字母的一元二次不等式时,需要考虑相应的二次函数的开口方向,对应的一元二次方程根的状况(有时要分析△),比较两个根的大小,设根为(或更多)但含参数,要讨论。 一、集合、简易逻辑(14课时,8个) 1、集合; 2、子集; 3、补集; 4、交集; 5、并集; 6、逻辑连结词; 7、四种命题; 8、充要条件。 二、函数(30课时,12个) 1、映射; 2、函数; 3、函数的单调性; 4、反函数; 5、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象间的关系; 6、指数概念的扩充; 7、有理指数幂的运算; 8、指数函数; 9、对数; 10、对数的运算性质; 11、对数函数。 12、函数的应用举例。 三、数列(12课时,5个) 1、数列; 2、等差数列及其通项公式; 3、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4、等比数列及其通顶公式; 5、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 四、三角函数(46课时,17个) 1、角的概念的推广; 2、弧度制; 3、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4、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 5、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6、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 7、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 8、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 9、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10、周期函数; 11、函数的奇偶性; 12、函数的图象; 13、正切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14、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 15、正弦定理; 16、余弦定理; 17、斜三角形解法举例。 五、平面向量(12课时,8个) 1、向量; 2、向量的加法与减法; 3、实数与向量的积; 4、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 5、线段的定比分点; 6、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7、平面两点间的距离; 8、平移。 六、不等式(22课时,5个) 1、不等式; 2、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3、不等式的证明; 4、不等式的解法; 5、含绝对值的不等式。 七、直线和圆的方程(22课时,12个) 1、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 2、直线方程的点斜式和两点式; 3、直线方程的一般式; 4、两条直线平行与垂直的条件; 5、两条直线的交角; 6、点到直线的距离; 7、用二元一次不等式表示平面区域; 8、简单线性规划问题; 9、曲线与方程的概念; 10、由已知条件列出曲线方程; 11、圆的标准方程和一般方程; 12、圆的参数方程。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高二数学知识点归纳多篇范文。高二数学知识点归纳 篇二
高二数学知识点归纳 篇三
高二数学知识点总结 篇四
高二数学知识点 篇五
高二数学知识点归纳 篇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