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导游词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中国世界遗产导游词 篇一
各位游客,大家好,很荣幸当今天的导游。今天,我带大家去观赏我国鼎鼎有名的长城。
长城是由城关、城墙、敌台、烽火台等构成的,是我国古代各民族统治集团间的军事防御工程体系。
长城是在两三千年,由各族人民反复多次修筑而成的,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和坚强意志,成为我国古代文明中的一项光辉灿烂的瑰宝。长城内外各族人民在无数次斗争和长期交往中,发生过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吸引着历代文人墨客为它赋诗作画,在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许多优美动人的篇章与画卷。
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人民就已经开始修建长城了,那个时候诸侯争霸,为了保护自己的领地不被侵犯,所以在各自边界上纷纷修筑了长城,叫做互防长城。如今,长城经过几次修整之后,基本恢复了以往的面貌,在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而且它还是当今世界上最上的防御性城墙!遍布了我国16个地区,全长达到了10.8万里。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这次长城之旅就到止结束了,有时间还可以再来。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导游词 篇二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来到八达岭长城观光区,今天由我来带领大家游览这举世瞩目的八达岭长城,希望大家好好观赏一下先辈给我们留下的名胜古迹!
大家看,我们现在已经来到了长城脚下,远远望去长城像不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告诉大家,这段长城是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呢!我们上去从近处看一看长城吧!
游客朋友们现在登上了长城,这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这是用城砖和巨大的条石筑成的。上面的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阔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现在游客朋友们可以试 一试,几个人拉手是不是可以通行?
好,大家往前走,边走边看一下。看!城墙外沿的两米多高的成排的是垛子,垛子上方形的口就是瞭望口,垛子下面的小圆洞是射口,打仗时供瞭望和射击用。向城墙顶上看,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那是屯兵的堡垒,打仗时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游客朋友们,不知不觉中,这次旅行结束了,希望这次游览给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导游词5 篇三
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我很高兴在这次旅行中为你服务。我是“小红领巾导游”金傲成,今天我带你进入杭州三日游的第一站——西湖。看,西湖四周青山绿水,镜般的湖面上排列着优雅的柳树。多么迷人的风景。
西湖主要由一湖两峰三泉四庙等景观组成。我来说说断桥雪吧!是西湖十大景点之一!在古代,人们称断桥为宝佑桥、段家桥和残雪断桥,它位于西湖的西南角。冬天下雪后,向阳面的冰融化了,背阴面的冰像银一样,从桥边垂下来。往外看的时候,人们眼中的断桥似乎断了,让人有片刻的不解。至于断桥,也有美丽的传说。在中国人广为人知的《白蛇传》中,白仙女和徐贤相遇的地方是断桥。
接下来请自由活动,可以拍照,可以拍照,但不要在桥上乱涂乱画,15分钟后在这里见面。
中国世界遗产导游词 篇四
各位游客,大家好,今天我带大家去广东省新会成郊的一条河上的‘鸟的天堂’参观。”
我们的船要靠近榕树了。我们可以看清这大树了。这棵树占地160多亩,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一部分的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棵大树躺在水上。
这里就是“鸟的天堂”鸟在树上做窝,我们不要捉它们。瞧,几只鸟在扑翅。
这里非常清静。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我们便看见一只大鸟飞起来,接着是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手。这个树林很热闹。到处都是鸟。大的,小的,花的,黑的,那只站在枝上叫,那只飞起来,那只在扑翅膀。
大家注意地看。这边有一只,那边漏了那只,看那只,那又有一只,大家的眼睛真是应接不暇。一只画眉飞了出来了,给大家的拍掌声一惊,又飞进树林,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唱着呢!它的歌声真好听。
今天我们就游览到这里。
中国世界遗产导游词 篇五
大家好,今天将由我带领大家参观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祭天建筑群→天坛。
天坛位于北京正阳门东南侧,始建于明朝永乐初年,至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天坛是明清两朝皇帝祭天和祈谷的场所,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形制最完备的的古代祭坛建筑群。天坛平面布局呈“回”字形,北圆南方,象征天圆地方。天坛分为内,外坛两部分,每年孟春祈谷大典在祈谷坛举行,冬至祭天在圜丘坛举行。明清共有22位皇帝在这里举行过祭祀大典。
天坛不但以精美的古代祭坛建筑群闻名于世,也是北京城内最大的园林景观。占地面积有273公顷,植被覆盖率达89%。100年以上的古树名木就达3600余株之多。在199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明朝天坛主要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是天地合祀时期,一个是天地分开祭祀的时期。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在营建北京宫城的同时,建天地坛。初建时为天地合祀,称天地坛。主体建筑有大祀殿。有9位明朝皇帝在天地坛举行过合祀天地大典。嘉靖年间,将天地合祭改为天地分祭。在原有的大祀殿的南面建圜丘,专门祭天。又在北京城的北郊建了方泽坛,祭地;东郊建朝日坛,祭日;西郊建夕月坛,祭月。嘉靖十七年时,把原来的大祀殿改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三层圆形攒尖顶,更名为大享殿。三层圆顶又分别铺盖成了绿色、黄色、蓝色,三色琉璃瓦,在这里举行大享礼。
清代乾隆皇帝对天坛的礼制、建筑进行完善和相应的改变。主要有六项:
第一,改建斋宫。第二,改天坛的内外坛墙为“夯土砖包墙”。第三,扩建圜丘。第四,把祈谷坛大享殿改称祈年殿,三色琉璃瓦统一成今天我们看到的蓝色。第五,在天坛西侧增设圜丘坛门,两坛两门,规制更加严谨。第六,改建皇穹宇。将重檐改称单檐。我们今天看到的天坛祈年殿是光绪年间重建的。
1918年新年元旦天坛对外开放。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曾在天坛驻扎;解放前期,天坛曾经是国民党军队的弹药库。园内杂草丛生,昔日皇帝祭天的神坛已经面目全非。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天坛进行了大规模的清理,部分建筑进行了修缮。使得天坛焕然一新。形成了以“一、三、五、七、九”为特点的建筑布局。
一,一条明显的中轴线。
三,三道坛墙。内坛墙;外坛墙;圜丘、祈谷之间的隔墙。
五,五组建筑。圜丘坛建筑群;祈谷坛建筑群;斋宫建筑群;神乐署和牺牲所建筑群。
七,七星石。
九,九座坛门。外坛墙两座,一座通往圜丘坛,一座通往祈谷坛。圜丘坛周围四座,泰元门;昭亨门;广利门;成贞门。祈谷坛东、西、北三座。东天门,西天门,北天门。
现在我们的位置是在成贞门。抬头向北望去,可以看到一条长长的路,它连接着皇穹宇与祈谷坛建筑群。这条路,叫海墁大道,又叫丹陛桥。全长108丈,中间是神道,东侧是御道,西侧是王道。之所以称为桥,说法有两个:第一种说法是因为它南低北高,有步步高升的意思,与天相连,所以叫桥。第二种说法是因为这条路的下面靠北建有走牲口用的通道。这个通道还有个别称,叫鬼门关。因为这些牲畜是祭天的贡品,一旦经过这个通道,就再也无法生还,所以得名。在丹陛桥的北侧偏东,有一个平台,这里叫具服台。是皇帝举行祈谷大典时,临时在这里休息,换衣服的地方。祈谷坛就位于丹陛桥的最北面了。
进入祈年门,我们就看到了,著名的祈年殿。上殿下坛。殿高九丈九尺九寸九分。殿顶为圆形三重檐攒尖顶,顶部有鎏金宝顶。天青色琉璃瓦,象征“天”,殿内有蟠龙藻井。
祈年殿是用28根巨柱环绕支撑。形成内、中、外三圈。内圈4根龙井柱,柱间以东南西北的顺序,象征春夏秋冬。中圈12根金柱,隔出的12个柱间代表一年12个月,加上12根柱位,是24,代表一年的24个节气。外圈12根檐柱,隔出的12个柱间,代表一天12个时辰。祁年殿内中间北部,放有一个方形高石台,上面摆放的是皇天上帝牌位。东西两侧的方形石,摆放的是清代列祖列宗的神牌。
出了祈年殿,在祈谷坛的北侧,还建有一座五开间的大殿,叫皇乾殿。永乐年间建成,在天地坛时期它被称作叫“天库”,是专门存放祭祀天地神牌的地方。明嘉靖年间,天地分开祭祀后,皇乾殿专门放大享殿所需要用到的神牌。清朝乾隆年间将原来黄色琉璃瓦的顶,改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天蓝色琉璃瓦。
祈谷坛南侧东西两边还有两个配殿,面阔九间。里面原来放的是日月星辰、风雨云雷、五岳五镇、四海四渎、山川太岁等的神牌。明嘉靖改制后这些牌位都移到了先农坛。现在是供游人参观的展室。
祈谷坛东门外有一条通脊连檐的长廊,共72间,又叫七十二连房。长廊把祈年殿和神厨、神库连接在一起,是古代举行祭祀典礼时运送祭祀物品的通道。现如今已经成为人们休息、娱乐的场所了。
长廊的东南侧,有八块大青石,石头是人工雕刻成“山形”,叫七星石。这里是八块石头,为什么叫七星石呢?那是因为最初在明朝嘉靖年间,有道士称,大享殿东北方空旷,不利于皇权稳定和皇帝万寿,于是皇帝把7块石头放在这里是象征北斗七星。到了清朝,清朝皇帝认为,这七块石头代表东岳泰山得七座山峰。康熙皇帝派人考察泰山七峰的发脉,最后认定泰山发脉于东北长白山,乾隆皇帝在东北方向再加一块小石头,象征长白山。寓意满汉一家,江山一统。
今天,苍穹下屹立的祈年殿,依然矗立在郁郁葱葱的松柏林间,还是那样的高贵、神圣,祈年殿的“祈”为祈祷,“年”为谷子成熟的意思、意为祈祷有个好年景,能五谷丰收。
天坛的概况和祈年殿就给大家讲到这里,借祈年殿吉祥的名字,我衷心祈祷大家今年在各个方面都能有所收获。谢谢!那天坛的祈谷坛建筑群就给您介绍到这里。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导游词 篇六
乐山大佛坐落在我国四川省西南部,周围便是岷江、青衣江、大渡河这三条大江,统称“乐山三江”。
它通高71米;肩宽24米;耳朵有7米长,每个耳朵能钻进去两个人;它的眼睛和嘴巴长3.3米;眉毛和鼻子的`长度是5.6米。令人想不到的是,它头的直径竟有10米,有5层楼那么高呢!而它的手指却有8.4米长,不要说与大佛比,就是个大佛的手指比,你也小得不得了。它的膝盖到脚背总长28米,脚宽8.5米,如果人挨人站着,它的每只脚可以站100多人呢!乐山大佛头上的发髻有1021个。人们说它: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乐山大佛建于公元713年,可以计算一下,乐山大佛已经矗立在这1200多年了!
乐山大佛两侧的岩石叫做“红砂岩”,是一种容易风化的岩石。乐山大佛为什么能保存1200年呢?因为它的位置处于凌云山西面阴坡处,周围林木稠密,地质结构稳定。
乐山大佛是一个名叫海通的和尚发起建造的。当时,岷江水势汹涌,常常淹死过路的行人。海通和尚一忍心看下去,于是便筹集巨款,修筑乐山大佛,愿它能抵住这汹涌的江水。当时,一名财主想得到这笔巨款,当海通知道了他的想法以后,便对财主说:“我宁愿把我的眼珠挖下来,也不会给你这笔钱。”他见财主不信,便用双手挖下了自己的'眼珠。财主见了,吓得魂飞魄散,这才打消了念头。过后,海通又号召了很多人来修筑乐山大佛。就这样,人们一锤锤地修造了90年,乐山大佛才修筑成功。
今天的介绍就到这里了,希望我的介绍能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导游词5 篇七
各位游客:在小金山西麓有一条岸柳成行的长堤,伸向湖心,长堤的顶端就是吹台,也叫“钓鱼台”。提起钓鱼台,我们会想起北京国宾馆的钓鱼台,另外还有陕西宝鸡姜太公的钓鱼台。扬州的钓鱼台自有其高妙之处,伸出水面的小岛,岸柳成行,宽丈许,长有百余步,直插湖心。整个吹台既无繁杂的斗拱挑出,又无雕梁画栋的富丽堂皇,而是素油涂抹梁檐,显得朴实无华。钓鱼台建于清乾隆年间,最初设计者的本意是:乾隆游湖时,乐队在其中弹奏江南丝竹,以助游兴,所以亭内有沙孟海题“吹台”匾。谁知有一次乾隆皇帝来到此地,觉得此处更宜钓鱼,于是勃发钓鱼之兴。这下忙坏了手下人,管事的盐商火速暗中挑选水手,潜入水下,以荷叶盖顶,以荷茎换气。每当乾隆落竿垂钓,水手就将活鱼一条条挂上构去,乾隆举竿鱼跃,大家都喝彩欢腾,以为水神也从太君心意,盐商也自然得到奖赏。现今檐口的“钓鱼台”三字匾,是书法家刘海粟所题。两边槛联,上联为“浩歌向兰渚”,是唐代徐彦的佳句;下联为“把钓待秋风”,是唐代杜甫的名言。吹台三面各开圆洞门,以门借景,有“三星拱照”之称,为我国造园技艺中运用借景的杰出范例。
游客们:前面横跨瘦西湖南北两岸,巍峨屹立在我们面前的这座环拱石桥就是五亭桥。五亭桥不仅是扬州瘦西湖的象征,而且是全国风景名胜中独一天二的景观,因桥上建有五亭,大家便都称它为“五亭桥”。此桥是由巡盐御史高恒为迎奉乾隆第二次南巡(1757年)而建,又因为其形状像一朵盛开的莲花,所以又叫“莲花桥”。全长55.5米,桥基平面分成12个大小不同的桥墩,最为独特的是桥基,虽然用大块青石砌成,但十分纤巧,桥亭比例适当,配置和谐,造桥者把桥基建成“艹”形,主桥为单曲拱桥,旁构4翼,每翼各有3个半拱的桥洞,连同引桥两个扇形桥洞,共有15孔。孔孔相连,正面望去,连同倒影,形成5孔,大小各异,形状各殊;泛舟桥下,孔孔相通,犹如城堡。莲花出水似的五亭桥,结构巧妙,造型独特,桥亭结合,气势宏伟,举世无双,被著名桥梁建筑专家茅以升评价为“中国古城交通桥与观赏桥结合的`典范”。
五亭桥南面为莲性寺,原称“法海寺”,初建于元代,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改为“莲性寺”。里面有名的建筑是白塔,巍峨矗立,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塔身为砖结构,分三层,上层叫刹,中层是龛,均呈圆形,下层是塔基,为正方形。整个造型与北京北海白塔相似。据说这座白塔是一夜之间造成的。一天,乾隆的游船到了五亭桥畔,忽然对扬州陪同官员说:“这里多像京城北海的琼岛春阴啊,只可惜差一座白塔。”第二天清晨,乾隆开窗一看,只见五亭桥旁一座白塔巍然耸立,以为是从天而降,身旁的太监连忙跪奏道:“是盐商大贾为弥补圣上游瘦西湖之憾,连夜赶制而成的。”原来这座白塔是八大盐商之一的江瘦西湖导游词(南大门——二十四桥)瘦西湖原名保障湖,所谓“长细如绳,阔不过二丈许”,在历史上原是扬州的一条护城河。最早见于史书记载南北朝的《宋书》,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
清朝乾隆年间的钱塘(杭州)诗人汪沆慕名来到扬州,在饱览了保障湖的美景后,与杭州的西湖作比较,写了一首诗:“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也就是说,扬州这座城市和杭州一样,在历史上都是消费城市,俗称“销金锅子”,自古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但保障湖与杭州西湖相比更为苗条,所以叫“瘦西湖”。从此,瘦西湖之名逐渐著录于书中,广为流传。古人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瘦西湖就像汉代王妃赵飞燕,玲珑秀美。
“扬州园林之胜甲于天下”,瘦西湖堪称最为典型的代表。扬州园林始于汉唐,成于元明,盛于清代。早在汉代,扬州就是“广陵大镇,富甲天下”,出现了很多宫廷苑囿。自运河开通后,扬州处于长江和运河的交汇口,成为中国重要的港口城市,也是南北货运的集散地。盛唐时,扬州经济达到鼎盛,超过了成都,位居全国第一,史有“扬一益二”之说。当时扬州人口多达47万,其中还包含了近1万人来自波斯、阿拉伯的商人。此时扬州园林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出现了私人竞造园林的风气,整个城市如同花园一般,以至出现了“天碧楼阁丽”、“九里楼台牵翡翠”的诗句。到了清代的康乾盛世,扬州的经济再度兴起,尤为典型的是盐业。扬州依靠运河的交通优势,成为全国最大的盐业集散地。历史记载,扬州的官方盐税曾高达清政府全年商业财政收入的1/4,引起了皇室的高度重视。经济的繁荣带动了文化的昌盛,著名的“扬州八怪”就形成于这一时期。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必到扬州,圣上之乐在于山水之间,于是很多盐商大肆献媚,不惜挥洒万金,集天下名师巧匠,沿瘦西湖两岸建起了一座座美丽别致的园林,这便是今天瘦西湖的一个雏形了。
现在我们所看的是清二十四景之一的“长堤春柳”。堤长六百余米,三步一桃,五步一柳。桃柳相间。每当烟花三月之际,春风轻起,柳絮飞舞,柳丝婀娜多姿,桃花艳丽缤纷,李白曾写道“烟花三月下扬州”。这里的“烟”有些人认为,是指烟雨濛濛,有些人认为是指柳絮飞舞,柳丝如烟。古人云:“多情最是扬州柳”,“绿杨城郭是扬州”!柳树是扬州市的市树,现在的瘦西湖也是以柳色著称。相传当年隋炀帝杨广来扬州开挖古运河,河道挖好后,翰林学士虞世基建议在河的两岸种植柳树,一方面可以遮荫,一方面可以保护堤坝。隋炀帝当年亲手栽了第一棵柳树,并赐姓为杨,杨柳就这样传开了。
“柳占三春色,荷香四座风”,到了夏季,瘦西湖上有一道美丽的风景,便是湖心的“荷浦薰风”。也是清二十四景之一,它的园主人是乾隆年间扬州八大盐商之一的江春,此人富可敌国,皇帝曾两次临幸他的园宅,见其喜种荷花,故赐名“净香园”。此地前湖后浦,当年湖种红荷花,浦种白荷花。现在这里“湖中有岛,岛中有池,池中有花”,池中栽种的是扬州荷花名品——广陵红。如今,“荷浦薰风”岛也是瘦西湖的生态岛,在这里栖息了众多的野生候鸟——白鹭,或在天空飞翔,或在水边散步,悠闲自在。近年来随着扬州城市的发展变化,形成了“文化内涵看古城街区,生态环境看瘦西湖景区,城市形象看新城西区,经济实力看沿江地区”的新格局。在2004年,扬州被评为“中国最佳人居奖”,2006年又喜获了“联合国人居奖”。这与扬州的良好人文氛围分不开的。现在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座园中园——徐园。中国美学的最高境界讲究隐秀含蓄,认为一览无余的风景不空灵,没有韵味,所以,徐园在造园中采用障景手法,它就像屏障一般挡住游人的视线,“犹抱琵琶半遮面”,欲扬先抑,增加了景观的层次感。徐园,1915年建于清代桃花坞的旧址上,乡人为祭祀军阀徐宝山而建。徐宝山,镇江丹徒人,早年以贩卖私盐为业,后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接着又投靠了袁世凯,最后死于陈其美的花瓶炸弹。诸位请看,门额上有“徐园”二字,“徐”为行楷,“园”为草书,这两个字是由晚清扬州名士吉亮工所书。此人雅号为“风先生”,为人豪放不羁,不愿与军阀交往,自然不愿为其题写园名。乡人想到文人嗜酒,因此在中秋之夜邀请吉亮工喝酒赏月,酒过三巡,两位乡人请其题写“清风徐来,春色满园”。吉亮工酒兴正浓,挥毫写下了行楷“徐”字,待其写“园”字时,恰巧一阵轻风吹过,酒意吹醒,故将错就错,将“园”绕成草书。徐宝山在当地有个绰号叫“徐老虎”,于是很多人觉得“园”的框中极像一草体的“虎”字,认为是风先生讽刺徐宝山再凶,也不过是一只笼中之虎罢了。这是扬州民间流传的“徐老虎”的典故,并不一定当真,只是一块匾额上出现两种字体,在中国园林中极为少见,而两种字体又极为和谐,“非得书法三味者不能为之”。
徐园也尽显了江南园林小桥流水,清秀雅致的特点。园中间一方荷塘,睡莲朵朵浮于水面,很美。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两只铁镬,“镬”是大写的收获的获将反圈旁改为金字旁。根据《铁镬碑记》上面记载,它们是南北朝萧梁时期的遗物。因为扬州地处长江中下游,水患频繁,古人迷信,认为水中有恶龙作怪,铁可以用来镇龙,因此制作了九只这样的铁镬,每只重达三吨。从科学角度来讲,把它扣在堤坝上,洪水撞击在它的顶部,向四周散开,减缓了水流的冲击力,起到了保护堤坝的作用。现在我们在疏浚河流时经常会发现铁牛、铁钟等,它们的作用是一样的。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听馆叫“听鹂馆”,是徐园的主厅,它是取自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诗意。在中国的古典园林建筑中,有很多厅取名为“听鹂馆”。如北京颐和园的“听鹂馆”,它是当年慈禧太后赏戏和饮宴的场所,而这里的“听鹂馆”是当年徐宝山的飨堂。黄鹂鸟是人们普遍喜爱的鸟类,它不仅鸣叫声悦耳动听,而且是春天鸣叫最早的鸟。在古代,人们常常根据黄鹂鸟的叫声来判断春季播种的时间。园林风光不同于自然风光,它是历史、经济、自然、文化的结合体,缺一便不可成为园林,其中楹联是园林文化的一种元素。我们眼前看到的这两幅楹联“江波蘸绿岸堪染,山色迎人秀可餐”为三阁元老、九省疆臣、扬州学派代表人物阮元所题;“绿印苔痕留鹤篆,春流花韵爱莺簧”则是同治年间状元陆润庠所书。在“听鹂馆”里面有一副楠木罩阁非常值得一看,它是一副楠木的整板雕刻,采用上好的楠木精雕细琢而成,看似整体,实为三块拼合,只是接缝处理的极为细腻。雕刻的图案“松、竹、梅”岁寒三友,代表吉祥如意的意思。清代扬州的雕刻工艺极为出名,又著名的“扬州八刻”,包括木刻、石刻、牙刻、核刻、骨刻等,木刻排在首位,眼前的楠木罩阁是现存扬州木雕工艺中的精品。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小金山,它是瘦西湖上最大的岛屿。山上遍植梅花,又称“梅岭春深”,也是清二十四景中的一景。当年孔圣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园林当中,却是山水不可或缺,因为“无山不奇,无水不活”,但是在扬州历史上,瘦西湖偏偏无山,这多少是件憾事。于是,扬州盐商便开挖了莲花埂新河,用挖河的泥土及山石堆成了眼前的小金山。小金山是瘦西湖上建筑最为密集的地方,历史上最早见于史书记载的风亭、月观、吹台、琴室,如今都汇集于此。
关于小金山,在民间有一个故事。相传,当年苏东坡和镇江金山寺的主持佛印和尚下棋,两人有言在先,如果苏东坡赢了,佛印和尚就把镇江的金山寺输给扬州,如果苏东坡输了,就把身上的玉带输给金山寺。结果苏东坡输了,所以这里上联是“弹指皆空,玉局(官职名)可曾留带去”,至今在镇江的金山寺还留有苏东坡的玉带。到了清代,一位镇江的和尚和一位扬州的和尚话不投机,镇江的和尚讽刺道“青山也厌扬州俗,多少峰峦不过江。”扬州和尚很不服气,因此建议效仿苏东坡和与佛印和尚下棋的典故,以镇江金山作为赌注下棋。结果扬州和尚棋高一着,于是用了一个“小”字将镇江的金山引渡到了扬州,所以下联是“如拳不大,金山也肯过江来。”
庭院中的两棵银杏已有近300年的树龄了。银杏是扬州的又一市树,银杏被誉为植物界的“活化石”,可以长至上千乃至几千年,它所代表的是扬州2500年的历史和文化。而柳树代表扬州清新秀丽的城市形象。我们眼前的这块钟乳石,来自广西溶洞,为花石纲遗物。在《水浒传》中有“智取生辰纲”的故事,纲是古代的一种计量单位,十船为一纲,运送花石的船只为花石纲。北宋年间,宋徽宗赵佶喜好书画,全国各地都搜集奇花异石运往卞京(开封)为其堆造万寿山,供其作画。这块石头在自南向北的运输过程中,由于浙西爆发了方腊领导的农民起义,波及到了江淮一带,因此运输中断,搁浅于扬州(最早存于今东圈门街北22号“壶园”宅内,亦称“瓢园”,1953年移至小金山)。近看这块钟乳石,犹如一块天然的盆景。若在雨后,这里有清水涟漪,几条金鱼畅游其中,几朵睡莲点缀其中,恰似一个天然石盆。它集中体现了盆景艺术的“以小见大”,出于天然,高于天然。作为一块钟乳石,50~100年滴水增高一公分,据专家考证,这块钟乳石滴水形成至少需要二千多年的历史。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湖上草堂”这四个字为清代嘉庆年间扬州知府伊秉授所书。他文采分流,扬州人将其与在扬州理过政的欧阳修、苏东坡并称“三贤”。他的书法特点很明显:一是拙,不重挑拨;二是厚,笔画厚实;三是满,字皆布满方格,且有口字结构的部分均特大,如大开笑口一般。匾中“湖”、“堂”二字即是。堂前植有两株百年紫薇。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一景叫做“枯木逢春”,它是一个树桩盆景。中国的盆景因地域及风格不同分为五大传统流派:苏派、川派、扬派、岭南派、海派。扬派盆景以树木类见长。我们看到的这一树桩为唐代银杏,已有千年历史,建国初期遭遇雷击,落下这一树桩,后人经过构思,将它进行防腐处理,移至这里,在其后栽一凌霄,凌霄是藤本植物,攀附其上,若值夏日,开出桔黄色喇叭花,远远看去,以为树又活了,正所谓“化腐朽为神奇”!故取名为“枯木逢春。无论是“移花接木”还是“以假乱真”,盆景是一门艺术,素来被誉为无声的诗,立体的画,有生命的艺雕。有了新的生命,就又有了一个新的名字“生死相依”。这棵银杏树是饭后钟这个故事的历史见证。当时它种植于扬州的木兰院,江都有一个人叫王播。父母去世很早,王播寄居在木兰院,和和尚一起起居用餐。时间一长,和尚开始讨厌王播,因此他只知吃饭,不思进取。寺庙里有规矩就是先打钟后吃饭,又一天和尚就捉弄王播,先吃饭后打钟,王播扑了个空,非常气愤,写了两句诗:“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藜饭后钟”,写了之后就出去勤奋读书了。二十年后,王播中了进士,他又再度到扬州做了淮南节度使,看到自己当年的诗句已经用绿纱笼罩起来了,于是感慨万千,继续写了两句诗:“二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后来苏东坡到扬州,也来到木兰院,看到王播写的诗后责备王播,说:如果没有和尚的饭后钟敲击你王播,你能出去勤奋学习,中进士吗?这个故事教育年轻人,不要像凌霄这样依靠自己的父母,而是要自立自强,自力更生。
现在看到的听馆是“绿荫馆”。馆中悬挂一匾,上书“绿筱沦涟”四个字,这个地方过去有“三分水,二分竹”之说,是盛夏避暑之地。绿荫馆三字为刘海粟所写。堂前联文“四面绿荫少红日,三更画船穿藕花”是刘海粟之妻夏伊乔所写。两者相对照,一柔一刚,一重韵,一尚势,各有千秋。
各位,请往这边走,沿着这条长渚,往前就是吹台了。当年乾隆皇帝泛舟于此,为了增添皇帝游湖兴致,文人雅士在这里吹箫抚琴,演奏江南丝竹,故称“吹台”。后来因为皇帝在这里钓过鱼,因此又叫“钓鱼台”。相传乾隆有一次泛舟于此,突然来了兴致想要钓鱼,弄得身边的官员很着急,万一皇帝钓不到鱼怎么办。幸好同行的盐商很机灵,立刻找来两个水性较好的水手,潜入湖底,以荷叶遮顶,荷茎换气,在水下将龙鱼备好,待皇帝放钩,便挂上龙鱼。一看龙鱼上钩,身边文武百官喝彩欢腾,但只见龙鱼上钩,皇帝很纳闷,正待发问,旁边的盐商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导游词 篇八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请大家多多关照。俗话说得好:不登长城非好汉。今儿就让我们做一回好汉。”
大家看!远看长城,它像一条神龙在崇山峻岭间蜿蜒盘旋,化为我们今天的万里长城,守护着这片好江山。它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一共有一万三千多里。城墙外沿有两米多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战的时候,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响应。我们要是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就会很自然地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不要瞧不起这些数不清的`条石,一块就有两三千斤重。 万里长城还有一个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一条神龙来到这里,被这片美景所吸引了,就在这住下了。又过了许多年,神龙死了,它的身体化为一股金烟,钻进了地下。过了几天,海上突然出现了一个巨大的海浪,巨大的海浪正要把这些山脉弄成平地的时候,突然,埋葬神龙的地方出现了一股金烟,这股金烟又凝结成神龙,神龙向巨浪飞去。渐渐地,巨浪消失了,神龙也消失了,当地人民为了报达神龙,就建立了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好了!我也不多说了,准备好了吗?让我们真正做一回好汉,咱们let's go。
中国世界遗产导游词 篇九
游客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世界遗产——黄山风景名胜区。很高兴成为大家的导游!
俗话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冬雪“五绝”闻名中外。今天我就给大家重点介绍黄山的奇松吧。
大家请看,黄山的松树能在岩石缝中生存,生命力极强。它们形状各异,姿态万千:黑虎松、龙爪松、连理松、迎客松等很多松树都因为它们的形状而得名呢!迎客松是黄山著名的景点之一,外形更是特别:它的树干中部伸出长达7.6米的两大侧枝展向前方,恰似一位好客的主人,挥展双臂,热情欢迎海内外宾客来黄山游览,成为中华民族热情好客的象征。
黄山的奇观说也说不完,看也看不够。现在,请大家尽情去欣赏黄山的美景吧!
请大家在游玩的时候不要乱扔果皮和和食品包装袋,不要到危险的地方去。
祝大家玩得愉快!
中国世界遗产导游词 篇十
各位游客朋友,欢迎来到世界文 https://www.haoword.com/ 化遗产地---大足石刻参观游览,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首先让我向大家介绍一下大足石刻的概况。
大足石刻以大足县得名,而大足县是因为境内的大足川得名,唐朝乾元元年建县,取“大丰大足,丰衣足食”的意思。大足位于重庆市西部,距重庆市160多公里,成渝铁路和成渝高速公路穿过县境,交通通达性比较好。
大足石刻是大足县境内所有石窟艺术的总称,是我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其内容丰富,数量众多,雕刻精美,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艺术和旅游价值,在1999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3届会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足石刻群共包括石刻造像70多处,总计10万余尊,其中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无处最为著名和集中。而我们今天参观的是宝顶山大佛湾石刻,它是大足所有石刻中规模最大、保存得最完好的,所以我们一般参观的都是这个宝顶山石刻。
宝顶山位于大足县城龙岗镇东北15公里处,宝顶山摩崖造像包括以圣寿寺为中心的大佛湾、小佛湾造像,由号称“第六代祖师传密印”的赵智凤于公元1174年—1252年组织开凿而成,历时70余年,是一座造像近万尊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场。
接下来我们要看到的是一龛非常具有教育意义的造像,叫做父母恩重经变相。故事是从最中间“投佛祈求嗣息”那里开始的,在中国古代,是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所以大家顺着我手的方向看,有一对年轻的夫妻结婚之后,在佛祖面前祈求给他们一个孩子。心诚则灵,经过祈求之后,这个妇人就怀孕了,旁边的侍女手上端着一碗安胎药给她喝,母亲怀孕后,是要好好守护自己肚子里的孩子的,所以这幅图叫做怀胎守护恩。
再看左手边,经过十月怀胎,这个妇人要生产了,我们都知道,孩子的出生日就是母亲的苦难日,也就是说,孩子出生母亲是会受苦的,特别是在医疗条件落后的古代,女人生孩子是冒了很大的风险的,因此这幅图叫做临产受苦恩。
再往右边看,有了孩子之后,父母不管在工作上或者生活上有了烦恼,看到孩子就烟消云散了,你们看,那对夫妻抱着孩子多开心呐,一副有子万事足的模样,这幅画叫做生子忘忧恩。
再将目光移到左边,顺着我手的方向,会看到母亲抱着她的孩子坐在膝盖上,孩子手上拿着一块饼,正在给他的母亲吃,也就是说,不管好吃的还是不好吃的,母亲都要先尝一下味道了,好吃的才给孩子吃,不好吃的就留给自己吃了。在她旁边的那位母亲,正袒胸露乳,给她的孩子喂奶,而她的手上正拿着一个窝窝头,这也象征着母亲吃下去的是粗茶淡饭,可是哺育给孩子的却是甘甜的乳汁,所以这两幅图叫做咽苦吐苦恩和哺育不尽恩。
再看右手边,我们都知道孩子小的时候是很容易尿床的,母亲半夜醒来,发现孩子尿床,把床单都打湿了,于是将孩子抱到了干的地方,而自己却睡在了孩子尿床打湿的地方,这个叫做推干就湿恩。在旁边还有一位正在洗衣服的母亲,孩子小的时候是非常顽皮的,衣服很快就脏了,这个时候就需要母亲来洗衣服了,所以这个叫做洗涤不尽恩。
再往左边看,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长大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可是结婚是要大宴宾客的,而这个时候就要父母杀猪宰羊来招待这些宾客了,不过在佛教里面,杀生是会下地狱的,父母宁愿自己下地狱,也不愿儿女沾上杀生之罪名。这个叫做伪造恶业恩。
成家立业,孩子成家之后,就要离开父母的怀抱,自己出去闯荡了。可是父母非常舍不得孩子离开,送了一程又一程,父亲显得要稍微理智一点,送儿千里终有一别,他正用手悄悄地去碰老伴,意思是:唉,老伴,差不多了,天色不早了,儿子的前程要紧,咱们是不是该回去了……老伴扭过头来,满脸不服气的样子,捣了老头子一肘子,意思是:你懂什么,儿子不是你生的,你就是不知道心疼!工匠师抓住这一瞬间人物的表情把他们打刻了上去,生动地再现了慈母那种“意恐迟迟归”的情怀,下面的碑文写到:恐依门庭望,归来莫太迟。告诫儿女不要久久不回,免得妈妈依门盼望。这正是儒家的“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的翻版。所以这幅图叫做远行忆念恩。
再看左边的最后一幅图,这个叫做究竟怜悯恩,从画面上可以看到老父母横排并坐,儿子跪在他们面前,父亲正指着儿子,神情严肃地进行教育。上有碑文写:百岁惟忧八十儿,不舍作鬼也忧之,观喜怒常不犯慈颜,非容易从来谓色难。父母对儿女的爱是人世间最崇高,最无私的爱。儿女又应该用怎样的孝道来回报自己的父母呢?很多人都认为让父母吃好穿好,享受一下就行了,但佛家认为这并不算尽孝。那么如何才算尽孝呢?根据碑文我们可以得知,能做到时刻观察父母的脸色,顺承父母的心意来行事,才是对父母最高的“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千万不要等到父母都不在了,才来后悔当初没有在父母跟前好好尽孝。
这就是整幅的父母恩重经变相,希望大家看完之后,都能有所感悟,有所收获,现在我们接着往下一龛造像参观。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导游词多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