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喜福会《喜福会》有感精品多篇为好范文网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喜福会》观后感 篇一
电影《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以插叙的方式和细腻的手法将四对华裔母女的故事缓缓道出。四位母亲,她们生长在中国,准确的说是生长在解放前的旧中国,而她们每一位的心中都深藏着一些不幸的遭遇和或多或少悲痛的回忆。四个女儿,她们生长在美国,接受美国的教育和文化,竭力融入美国社会,她们一方面抗拒母亲的施加给她们的希冀,另一方面身上已经不可避免地带有了母亲潜移默化对她们的影响。
片头的独白说“老妇人记得多年前于上海,曾花费不菲买下一只天鹅。??旅途中,她告诉天鹅说,在美国我会有个像我的女儿,在那儿,她无需仰仗丈夫鼻息度日;没人会看低她,因为她将说得一口流利的英文;我要她成为一只比期望中还要好上一百倍的天鹅。??这羽毛虽不值钱,却是来自遥远的国度,一直载负着我的期盼。” 这一根鹅毛承载的是母亲沉甸甸的期盼,她不希望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悲剧重演,希望女儿不像她一样是只不起眼的鸭子被人驱赶,她希望女儿成为一只高贵的天鹅自由自在。母亲希望女儿能承袭她的愿望和期盼,能过上母亲理想中的天鹅般的生活。
“她们忧心忡忡,虽然女儿们已经说得一口流利的英文,但却轻忽了她们来到美国的梦想。”女儿们在这一场文化冲突和交融中艰难地寻找属于自己的文化身份而不得。同时这一场文化冲突和交融集中表现为四对母女在相处中的矛盾、误解以及沉默。女儿们想极力摆脱中国式的文化模式,但最终还是无法超越自己的文化之根,仍落入与母亲相似的命运中去了。“我们宛如上楼梯,一步又一步,或上或下,永远重复着相同的命运。”所幸,最终母女们能坦诚地交流,女儿们理解了母亲们的苦心,母亲们也卸下了心中的担忧。这一场跨文化的交流终于有了好的结果。
这是一部改编自华裔作家小说,由华裔导演执拍,由华裔演员主演的好莱坞电影。因此整部戏处处可见跨文化交流、传播以及冲突中的真实细节。首先是语言,影片以英语为主,母女间的对话也都是英语,主人公君还要求阿姨们不许讲中文以防她们打麻将作弊。因为君(包括其他的女儿们)听不懂中文、看不懂中文,也不会说中文。语言有很多种作用,包括交际、情感表达、表达身份,还有区分文化。母亲和女儿语言上的隔阂也是造成她们多年来交流失语的一大重要因素。并非母语的英语或许难以传达母亲们的良苦用心,更难以向女儿们传递传统的文化。其次是喜福会,喜福会是君的母亲苏一手操办起来的,是每周联络起四个母亲的一场重要的聚会。母亲们在喜福会里寻找文化的认同和慰藉,在这里她们可以打麻将,可以做中国菜,可以用中文拉家常。这一种聚会的形式和意义类似于同乡会。这是外国人所没有的。每一个中国人都或多或少有一点乡土情结,他们的根深深地种在中国的土地里,种在家乡的土地里。不管走得多远,那一缕的乡思也会牵扯着出门在外的游子,引他们频频回望故乡。中国人对族群文化很看重,有很强的过去时间导向,所以不仅是海外,国内的各个省市也都有大大小小的同乡会存在。一群有相近文化背景的人能够通过同乡会寻求陪伴和慰藉,也能更好地保存下他们的传统文化。然后是高低语境,当安美阿姨端出她的拿手菜——蒸鱼时,她说“这道菜做的不好,味道有些淡,请包涵”,这是中国人表示礼貌的自谦,或者说是极其含蓄的自夸。而不懂中国文化的理查则理解为蒸鱼的确味道不好,自作主张地帮安美阿姨倒了许多酱油在菜里。当然后果是非常尴尬的了。这一场景很充分地表现了不同文化间的高低语境。在高背景文化中,一条信息的语言部分所包含的信息比较少,而大部分信息隐含在沟通接触的过程中,涉及到参与沟通人员的背景、所属社团及其基本价值观,比如亚洲国家和拉丁美洲国家。而在低背景文化中,信息表达比较直接明确,语言是沟通中大部分信息的载体,比如美国、德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所以处于低背景文化的理查自然不会领会处于高背景文化中的安美阿姨所说的那些自谦的话语。
影片中幼年的女儿们跟母亲的回忆,让我想起一份研究,关于在美国的父母的认可对孩子的影响。研究者观察了孩子对父母认可的重视度,当研究者告诉孩子们测试的成绩将会告诉他们的父母时,亚裔孩子明显会更加努力希望展现更好的成绩,而美国孩子则几乎没有任何变化,反而他们会问:“So What?!”可以看出,即便这些华裔的孩子成长在美国,接受美国教育,与美国人交流,而且或许也能进入美国上流社会,但是那些文化里的烙印是磨不去,那些家庭中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挥之不去的。而且他们与生俱来的东方面庞以及烙印在骨子里的传统价值观使他们在美国圈子里又被排斥为“他者”。
值得一说的是,这些家庭里两代人的交流的确存在很大的问题,因为上一代人往往持有中国式的文化,而下一代人往往既不愿承袭老一辈的文化又不能完全进入到西式文化圈内。这样艰难的家庭交流是东西方跨文化交流的一个缩影,可以看出东西方文化在思维模式、言行风格等都有巨大的差异。但是也正如影片最后那样,要跨越这样的隔阂必须双方都坐下来坦诚地交换意见,相互谅解、求同存异。
喜福会观后感《喜福会》有感 篇二
高一时买了《喜福会》以来,我已经看了不下五遍。
这本书是以四个中国女人逃难到美国并开始新生活为背景而展开的,讲述了她们以及她们四个女儿的故事。本书内容基于复杂的时代背景,复杂的文化环境所,引起了我的诸多感悟,特别是“童养媳”江林多的故事,触发了我最多最深的思考。
江林多是一个太原普通人家的女儿,早在她两岁时家人给她与姓黄的一大户人家定了婚事,所以从她小时开始,母亲就把她当做“黄家媳妇”来看待。十几年过去了,由于汾河发大水,把江家冲毁了,于是她们家只能把她提前嫁去黄家。她为了信守父母的承诺,不给父母丢脸,从一名棘手、倔强、有自己想法的女孩变成一名只会尽心尽力的服侍着挑剔的婆婆和丈夫的乖媳妇。后来婆婆因她不能为她那14、15岁的丈夫生出孩子而故意刁难她,正是因为这样,使她发现自己就算无论尽多大的努力也无法讨好自己的婆婆,于是她突然觉醒了,发现了自我的价值,远赴美国开始新生活。
看完这个故事梗概,想必很多人都会感叹江家父母的狠心以及江林多的寻找自我的不易。在我看来,这个故事正是中国上个世纪父母的真实写照。他们会为了孩子的未来而狠心放弃一些东西。林多的母亲狠心地很早就为自己的女儿定下娃娃亲,从小当别人的女儿一样来养她。看似狠心母亲,其实也是这个世界上最爱她的人:即使留下丰厚的嫁妆,但在临别时还是不听丈夫的劝阻把祖传的珍贵的赤璋留给女儿。而给她留下的最后的话是:好好听黄太太的话,别丢我们家的脸。母亲的初衷只是想让女儿能嫁个好人家,安安分分的生活。可是正是因为这句话,让林多失去了自我,为了母亲的期望,为了母亲的想法而生活。
古往今来,母爱的伟大是不容置疑的。可是,卧冰求鲤这类故事也体现了孩子对父母的付出。母亲与女儿,父母与孩子,不是仅仅表面看到的只有单方面付出的关系,而是相互依赖、反哺的。就像很多当代的单身青年一样,面对父母的催婚而苦恼,其实他们大可以任性一把,对父母说“我的婚姻不用你们操心。”可实际上这么做的又有几个呢?因为他们知道,父母总是”养儿一百岁,常忧九十九“,已经在上学时为他们担忧学习,毕业时为他们担忧工作了,所以只能乖乖去相亲以求快速解决父母的忧虑。牺牲自己的幸福来换取父母的快乐,这可以说是很多人的做法了。
这个做法是对是错,其实并不重要。为了所爱的人牺牲的人,才是最勇敢的人。
《喜福会》观后感 篇三
全片以旅美的四对华裔母女为中心,分别描述她们几个家庭在近百年来的遭遇,从而对比出中国女性从受尽辛酸屈辱的祖母辈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人格和经济地位的新一代女性。主要情节是温明娜饰演的琼原来跟母亲有很深的误会,但当她代替已去世的母亲回中国大陆探望两个当年在抗战逃难时被遗弃的姊姊时,却深深感受到上一代的苦难和割断不了的亲情。
书中的四个中**亲,都是1949年离开中国大陆来到旧金山的,她们每个人都将自身的一部分,永永远远地遗留在中国大陆了。然而,她们不得不入乡随俗,以美国的生活方式过日子:她们信奉上帝,也畏惧海龙王,在一次仿效美国生活方式的海边野餐中,他们中的一个家庭丢失了一个儿子。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她们只觉得危机四伏,险像环 生。母亲们为着给自己家庭争得安宁之地,几乎天天与某种说不出的惊恐在抗争,担心着某种祸患成为现实,避免着种。种暗礁旋涡,犹如古代受凌退之罪的犯人,一刀一刀地承受着痛苦,直到离开这个世界才得到解脱。母亲们最不放心的,是自己的女儿。女儿身上,寄托着她们种。种未遂的心愿,她们希望生在异国的女儿,能成为一只华贵的天鹅。然而事实却令她们失望:这些女儿们是“根本没见过世面的美国出生的傻瓜”,母亲们只能“无奈地看着这些女儿们长大成人,生儿育女”,从而发出“我与女儿隔着一条沟,我永远只能站在岸的这边观望她”的悲叹。 美国女儿也有她们难言的隐痛:她们自认是美国人,但母亲却用中国人的准则去要求她们,而社会又将她们排在“少数民族”之列、正宗的美国人之外,这种偏见,甚至影响了她们的婚姻。更令她们苦恼的是,那流在她们体内的中国血液。她们有着天生的中国式的谦虚、温顺,这使她们对自己的真正美国丈夫、纯美国式的家庭生活方式束手无措,迷惑不已,从而导致了婚姻上的危机甚至完全的失败!母亲们为了与女儿沟通,苦口婆心地给她们讲述自己以及自己母亲的故事,让她们都有了自己的新的生活。电影的结局,她终于与她失散多年的同母姐姐在在大陆相见,不论美国女儿还是中国大陆女儿,双方都共有一个伟大的中华母亲!
你也可以在好范文网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喜福会《喜福会》有感精品多篇范文。